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蓬莱近岸海域夏季悬浮泥沙输运及控制因素
1
作者 甘双庆 朱龙海 +5 位作者 张立奎 宋彦 胡日军 白杏 林超然 谢波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25,共14页
基于2019年6月在蓬莱近岸海域实地观测获取的样品和数据,研究了海流、温度、盐度和悬浮泥沙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小波分析、单宽通量机制分解和Richardson数等方法,探讨了悬浮泥沙的输运机制和控制因素。研究区悬浮泥沙在平面上呈以登州... 基于2019年6月在蓬莱近岸海域实地观测获取的样品和数据,研究了海流、温度、盐度和悬浮泥沙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小波分析、单宽通量机制分解和Richardson数等方法,探讨了悬浮泥沙的输运机制和控制因素。研究区悬浮泥沙在平面上呈以登州浅滩为中心向周围海域逐渐降低的分布特征,垂向上呈由表层至底层逐渐升高的趋势。悬浮泥沙浓度变化与潮流变化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但在时间上滞后1~2 h。研究区单宽净输沙率为7.84~43.12 g/(s·m)。平流输运在研究区悬浮泥沙输运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垂向净环流输运次之。潮流是研究区悬浮泥沙输运的主要动力,悬浮泥沙净输运方向与余流方向一致,登州水道南部悬浮泥沙由西向东输运,水道中部悬浮泥沙由东向西输运,南长山岛两侧悬浮泥沙呈向水道输运的趋势。研究区海域部分水体层化现象明显,水体混合受到抑制,悬浮泥沙的分布和输运受到潮流、水体混合和地形地貌共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蓬莱近岸海域 悬浮泥沙输运 控制因素 梯度Richardson数 通量机制分解
下载PDF
近海三维泥沙输运数值模拟研究及其应用进展
2
作者 李帅 田洁 +3 位作者 詹思楚 王晨曦 任雨欣 王婷 《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4期322-327,共6页
本文总结了近海泥沙在波浪、潮流、波流耦合、风暴和陆架环流等动力作用下的输运特点,概述了较为著名的近海海域三维泥沙输运模型的特点及其在港口航道工程、海底地貌演变、海水水质监测等方面的应用进展。泥沙输运数值模型构建需要物... 本文总结了近海泥沙在波浪、潮流、波流耦合、风暴和陆架环流等动力作用下的输运特点,概述了较为著名的近海海域三维泥沙输运模型的特点及其在港口航道工程、海底地貌演变、海水水质监测等方面的应用进展。泥沙输运数值模型构建需要物理海洋学、沉积学、生态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理论支撑,现已从泥沙输运路径模拟向多模型耦合方向发展。因此,开展泥沙动力学、环境生态学、地貌动力学等相关理论的研究能够拓宽泥沙数值模拟研究的应用场景,使其服务于更多涉海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海海域 泥沙输运 数值模拟 动力过程 耦合模拟
下载PDF
径流与潮流对长江口泥沙输运的影响 被引量:22
3
作者 周济福 王涛 +1 位作者 李家春 刘青泉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90-100,共11页
本文首先建立了一个一维水流、二维泥沙数学模型,以长江口南港北槽为实际背景,研究了径流和潮流共同作用下,泥沙输运的规律;讨论了泥沙近底边界条件,认为非恒定情况下泥沙底边界条件应考虑沉降效应。分析了径流和潮流的不同组合,... 本文首先建立了一个一维水流、二维泥沙数学模型,以长江口南港北槽为实际背景,研究了径流和潮流共同作用下,泥沙输运的规律;讨论了泥沙近底边界条件,认为非恒定情况下泥沙底边界条件应考虑沉降效应。分析了径流和潮流的不同组合,对长江口泥沙输运的影响。同时,对长江口实施整治工程后航道的变化进行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潮流 径流 泥沙输运 数学模型 河口海岸
下载PDF
黄河口泥沙输运三维数值模拟Ⅰ——黄河口切变锋 被引量:39
4
作者 王厚杰 杨作升 毕乃双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共9页
采用三维数学模型研究黄河口泥沙输运过程,并利用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检验。数值模拟结果揭示了黄河口切变锋的时空运动过程及其对河口泥沙传输的作用。黄河口切变锋在涨、落潮时段存在两种不同的形态,分别历时2小时左右。切变锋在浅... 采用三维数学模型研究黄河口泥沙输运过程,并利用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检验。数值模拟结果揭示了黄河口切变锋的时空运动过程及其对河口泥沙传输的作用。黄河口切变锋在涨、落潮时段存在两种不同的形态,分别历时2小时左右。切变锋在浅水区域产生,向深水区移动,经历2小时左右消失,它的产生是由于近岸区域与10 m深线以外区域的潮汐相位差所导致。切变锋对河口泥沙的向海传输有重要的阻隔作用,导致河口泥沙集中在切变锋的向岸一侧随落潮流向北侧传输,在涨潮时河口向海排沙量降低,少量泥沙随涨潮流沿岸向南传输。长期的地貌演化表明切变锋对河口的淤积和侵蚀分区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导致河口泥沙在其向岸一侧沉积,是长时间尺度的河口地貌演化对短时间尺度河口沉积动力过程的重要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泥沙输运 数学模型 切变锋 地貌响应
下载PDF
潮流与泥沙输运对黄骅港工程的响应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匡翠萍 钱从锐 +1 位作者 姚凯华 顾杰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516-1522,共7页
黄骅港的泥沙淤积问题一直是影响通航能力和投资建设的关键因素.黄骅港通过2011年整治工程大大改善了航道的通航能力,并减缓了泥沙的淤积,为港池提供了平稳的水域.基于验证的MIKE 21软件中的潮流和泥沙数学模型,计算分析了2011年工况下... 黄骅港的泥沙淤积问题一直是影响通航能力和投资建设的关键因素.黄骅港通过2011年整治工程大大改善了航道的通航能力,并减缓了泥沙的淤积,为港池提供了平稳的水域.基于验证的MIKE 21软件中的潮流和泥沙数学模型,计算分析了2011年工况下港区的潮流场以及泥沙浓度场对工程的响应,并对比分析了有无波浪作用下泥沙浓度场的变化,得出以下结论:防波堤外延把黄骅港分为了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明显的阻流作用迫使潮流携带泥沙沿堤向外海侧搬运;无波浪作用时,港区含沙量在平均值0.02kg·m-3附近变化,有波浪作用时,含沙量大幅上升,近岸区形成高含沙水体;防波堤阻碍高含沙水流跨过航道,提高了航道的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骅港 潮流 泥沙输运 航道 MIKE 21
下载PDF
黄河入海泥沙输运及沉积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3
6
作者 李国胜 王海龙 董超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07-716,共10页
以利津站代表的黄河入海径流和泥沙数据驱动ECOMSED模型,对黄河入海泥沙悬移输运过程的逐月时空变化、输送通量以及海底沉积效应进行了数值模拟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在忽略再悬浮作用条件下,黄河入海泥沙的输运扩散过程具有明显的季节变... 以利津站代表的黄河入海径流和泥沙数据驱动ECOMSED模型,对黄河入海泥沙悬移输运过程的逐月时空变化、输送通量以及海底沉积效应进行了数值模拟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在忽略再悬浮作用条件下,黄河入海泥沙的输运扩散过程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且这种变化具有年际相似性。黄河泥沙入渤海后总体朝向辽东湾西侧海岸扩散,而主要沉降区域是黄河口附近,且随着距离的增大,沉积通量迅速降低。模拟沉积速率一般在0.5 ̄0.1mm/年左右,与实际调查结果非常接近。海底地形等高线向渤海海盆西部、渤海湾南部,以及渤海海峡方向突出,也反映了泥沙通量的输送方向。从黄河入海泥沙悬移扩散过程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海底沉积效应来看,渤海海域泥沙悬移输运过程受潮汐动力、余流和和底层流场等因子的制约。除了黄河河口地区以外,各月悬浮泥沙高浓度区基本一致,集中分布在潮流能量最强的海域,潮流水平动能的大小与悬沙浓度大小分布基本一致。泥沙悬移输运方向与模拟获得的渤海三维风驱—潮致Lagrange余流的方向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泥沙扩散的方向和强度明显受余流方向和强度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入海泥沙 悬移 沉积效应 数值模拟 数值模拟实验 黄河泥沙 泥沙输运 入海泥沙 Lagrange余流 沉积过程 季节变化规律 扩散过程 季节变化特征
下载PDF
小清河口附近海域泥沙运动特征及风场对泥沙输运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陈斌 黄海军 +1 位作者 严立文 梅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4-112,共9页
根据对莱州湾内小清河口附近海域的海流、含沙量、底质类型分布的观测资料,并结合数值模型的计算结果,分析了该海域的泥沙输运趋势及底床冲淤变化情况。从整个海区来看,含沙量总体趋势为由岸向海逐渐增大,并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布特点,... 根据对莱州湾内小清河口附近海域的海流、含沙量、底质类型分布的观测资料,并结合数值模型的计算结果,分析了该海域的泥沙输运趋势及底床冲淤变化情况。从整个海区来看,含沙量总体趋势为由岸向海逐渐增大,并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布特点,在小清河入海口东北方向海域有一含沙量高值区;底质泥沙的分布沿纵向等深线显示了自岸向海由粗到细的分布规律,沿横向呈北细南粗的特征;浅滩泥沙局部搬运是泥沙淤积的主要来源,河口北侧海域有一较大侵蚀区,淤积区主要分布在河槽以南的滩涂和近岸区域,风场对该海域泥沙输运影响非常显著,小清河河口附近区域在一般天气下海水较清,如遇海向大风,则水体浑黄,但风后悬沙很快沉降,水体又变清。利用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了风场对该海域的影响,其影响大约是无风时平均值的1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清河口 含沙量 泥沙输运 底质粒径 风场
下载PDF
泥沙输运与海床演变对曹妃甸港口工程的响应特征 被引量:7
8
作者 匡翠萍 戚健文 +1 位作者 蒋茗韬 顾杰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840-1845,共6页
采用Delft3D软件建立了波流共同作用下曹妃甸海域三维泥沙输运与海床演变数学模型,使用2012年实测潮流和含沙量对模型进行验证.运用验证后的数学模型对2012年曹妃甸工程的泥沙输运和海床演变进行模拟,从而分析泥沙输运与海床演变对港口... 采用Delft3D软件建立了波流共同作用下曹妃甸海域三维泥沙输运与海床演变数学模型,使用2012年实测潮流和含沙量对模型进行验证.运用验证后的数学模型对2012年曹妃甸工程的泥沙输运和海床演变进行模拟,从而分析泥沙输运与海床演变对港口工程的响应特征,得出以下结论:曹妃甸海域含沙量较低,小于0.2kg·m-3,呈现在平面上为西部高、东部低,滩地高于外海,在垂向上为由表层至底层增大的特点;甸头、西部滩地和东坑坨海域为主要冲刷区,西部深槽和东部老龙沟深槽为主要淤积区.海床一年的冲淤演变总体在0.5m以内,海床是动态稳定的,冲刷率和淤积率均是港口运行可接受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流 Delft3D 泥沙输运 海床演变 曹妃甸
下载PDF
夏季浙江沿岸陆架区泥沙输运机制 被引量:7
9
作者 陈斌 高飞 刘健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6-105,共10页
基于2014年夏季浙江沿岸陆架区的水文、泥沙、底质沉积物等实测资料,运用物质通量分析方法和Gao-Collins粒径趋势分析法,探讨了泥沙的输运通量、输运方向、动力机制及净输运趋势。夏季,近岸含沙量规律性较强,由西至东逐渐降低,由南至北... 基于2014年夏季浙江沿岸陆架区的水文、泥沙、底质沉积物等实测资料,运用物质通量分析方法和Gao-Collins粒径趋势分析法,探讨了泥沙的输运通量、输运方向、动力机制及净输运趋势。夏季,近岸含沙量规律性较强,由西至东逐渐降低,由南至北逐渐升高,且与潮流有非常好的对应关系,呈现出明显的潮周期变化特征。研究区净悬沙通量自岸向外海迅速变小,悬沙输运中平流输运占主导地位,其次是垂向净环流对悬沙输运的影响,近岸海域表现为向海输沙,30m以深海域表现为东北向输沙,同时台湾暖流的屏障作用也影响了悬沙向海扩散。粒径趋势分析显示浙江沿岸陆架表层沉积物的长期输运机制为由东北向西南输运,在流系以及海底地形的影响下,中部海域出现粒径趋势较弱的沉积中心。而在夏季,悬浮泥沙主要为平行岸线向东北输运,估算每天进入研究海域的净悬浮泥沙约为1.9×106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输运 潮流 余流 物质通量 趋势分析
下载PDF
大风浪影响下海域泥沙输运异变数值模拟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桂卫 黄海军 丘仲锋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01-707,共7页
基于实测的水深、潮流、悬浮体、底质数据及历史气象资料等,采用导入SWAN波浪参数的ECOMSED三维模型,模拟大风浪对小清河口附近海域悬浮体浓度和底床冲淤变化的影响程度。并利用全潮水文观测资料对水动力和输沙率模拟结果进行检验,对比... 基于实测的水深、潮流、悬浮体、底质数据及历史气象资料等,采用导入SWAN波浪参数的ECOMSED三维模型,模拟大风浪对小清河口附近海域悬浮体浓度和底床冲淤变化的影响程度。并利用全潮水文观测资料对水动力和输沙率模拟结果进行检验,对比分析表明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模拟结果表明,大风浪影响下近岸海域泥沙输运变化较大,悬浮体浓度可达一般天气的10倍左右,而底床冲淤变化可达平时的百余倍。大风浪期间剧烈的底床冲淤变化对河口拦门沙演化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风浪 近岸海域 泥沙输运 数值方法
下载PDF
粤西海陵湾底质沉积特征与泥沙输运路径 被引量:9
11
作者 任杰 刘沛然 戴志军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1年第1期96-100,共5页
在分析粤西海陵湾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的基础上 ,应用泥沙搬运矢量模型计算了泥沙净输运趋势 .结果表明 ,海区南北两端均存在着一个泥沙聚集区 ,北侧是径流与涨潮上溯流交绥的响应 ,南侧是波浪与落潮下泄流交绥的响应 .分选性好的中部广... 在分析粤西海陵湾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的基础上 ,应用泥沙搬运矢量模型计算了泥沙净输运趋势 .结果表明 ,海区南北两端均存在着一个泥沙聚集区 ,北侧是径流与涨潮上溯流交绥的响应 ,南侧是波浪与落潮下泄流交绥的响应 .分选性好的中部广大区域受单一动力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粒级参数 泥沙输运路径 广东 沉积环境
下载PDF
丰水期珠江口黏性泥沙输运的三维数值模拟 被引量:6
12
作者 朱泽南 王惠群 +1 位作者 管卫兵 曹振轶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5-35,共11页
珠江口的黏性泥沙输运对区域海洋工程和河口海洋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SELFE模型,针对珠江河口海域建立了一个采用非结构三角形网格的三维斜压水动力模型,可耦合模拟海流、潮流及风海流水动力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包括底床模... 珠江口的黏性泥沙输运对区域海洋工程和河口海洋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SELFE模型,针对珠江河口海域建立了一个采用非结构三角形网格的三维斜压水动力模型,可耦合模拟海流、潮流及风海流水动力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包括底床模块的黏性泥沙输运模型。模拟结果与实测值验证较好,再现了丰水期珠江河口的泥沙输运特征以及最大浑浊带的变化和分布特点。研究表明,丰水期珠江口悬沙质量浓度西侧大于东侧,泥沙主要来自河口上游。河口浅滩上会形成最大浑浊带,最大质量浓度可达0.5g/L。珠江口最大浑浊带的形成主要受潮动力、重力环流及泥沙再悬浮和沉积过程影响,其中泥沙再悬浮和沉积过程对中滩的最大浑浊带影响显著,而重力环流作用对西滩的最大浑浊带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泥沙输运 最大浑浊带 三维数值模拟
下载PDF
粤东后江湾近岸带风-浪-流联合作用下的泥沙输运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子燊 冯砚青 +1 位作者 李志强 李志龙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62-169,共8页
在现场观测资料分析基础上,应用波-流联合输沙模型,对粤东后江岬间海湾近岸带净环流、泥沙输运作用加以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东北东向风是形成近岸西南向净环流的主要驱动力,波浪控制了海底泥沙再悬浮和底质推移输运的过程,从而形成海湾... 在现场观测资料分析基础上,应用波-流联合输沙模型,对粤东后江岬间海湾近岸带净环流、泥沙输运作用加以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东北东向风是形成近岸西南向净环流的主要驱动力,波浪控制了海底泥沙再悬浮和底质推移输运的过程,从而形成海湾海底地形以东北部侵蚀为主、西南部以淤积为主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岬间海湾 泥沙输运 波流泥沙数学模型
下载PDF
河口混合与泥沙输运 被引量:9
14
作者 周济福 李家春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23-531,共9页
根据振荡边界层理论和波流分解方法,导出了河口往复水流的流速垂向分布廓线,据此建立了河口垂向准二维水流、盐度、泥沙运动模型.对泥沙输运,完整地考虑了其对流、扩散、起动和沉降的动力学过程.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应... 根据振荡边界层理论和波流分解方法,导出了河口往复水流的流速垂向分布廓线,据此建立了河口垂向准二维水流、盐度、泥沙运动模型.对泥沙输运,完整地考虑了其对流、扩散、起动和沉降的动力学过程.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应用该模型研究河口泥沙输运,分析了河口混合对泥沙输运的影响及最大浑浊带的时空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 振荡边界层 混合指标 絮凝 泥沙输运 最大浑浊带
下载PDF
岬间海滩泥沙输运趋势与剖面分形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戴志军 施伟勇 +1 位作者 陈子燊 恽才兴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8-173,共6页
根据1999年7月实测的粤东岬间海滩沉积与地形变化资料,采用沉积物输运概率模式(McLaren模型)对海滩沿岸泥沙运移趋势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在常波况条件下海滩沿岸泥沙向偏南方向运移,在高能条件下可能出现与常波况条件下相反运动的趋势... 根据1999年7月实测的粤东岬间海滩沉积与地形变化资料,采用沉积物输运概率模式(McLaren模型)对海滩沿岸泥沙运移趋势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在常波况条件下海滩沿岸泥沙向偏南方向运移,在高能条件下可能出现与常波况条件下相反运动的趋势。进一步利用分形分布模型研究了海滩剖面的分形性质,提出了岬间海滩剖面地形变化的短期分形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输运趋势 海滩剖面 岬间海滩 分形分析
下载PDF
长江口拦门沙地区泥沙输运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涛 李家春 《力学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33-36,共4页
本文建立了长江口拦门沙地区泥沙运动的数学模型,所得水流和含沙量与现场观测资料相符合,分析了潮波和径流作用下泥沙输运规律,预测了整治工程实施后主航道地貌变化.
关键词 长江口 拦门沙 泥沙输运 河口泥沙
下载PDF
局部冲刷坑发展过程的泥沙输运特性 被引量:8
17
作者 齐梅兰 石粕辰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471-1480,共10页
为揭示水流作用下沙质河床结构物周围床面冲刷过程中的泥沙输运特性,采用三维紊流、考虑推移质和悬移质运动的河床变形数值模拟,研究了清水冲刷和动床冲刷条件下,墩柱型结构物局部冲刷过程中悬移质和推移质泥沙输运贡献及其与马蹄涡流... 为揭示水流作用下沙质河床结构物周围床面冲刷过程中的泥沙输运特性,采用三维紊流、考虑推移质和悬移质运动的河床变形数值模拟,研究了清水冲刷和动床冲刷条件下,墩柱型结构物局部冲刷过程中悬移质和推移质泥沙输运贡献及其与马蹄涡流特征量、床面切应力以及泥沙悬浮指数的相关性。研究发现,清水冲刷条件下,悬移质输运占比较小,推移质泥沙输运占优;动床冲刷条件下,悬移质输运的贡献随悬浮指数的减小迅速增大;冲刷过程中悬移质和推移质输沙率与床面切应力变化趋势一致,结构物周围局部切应力的大小与马蹄涡涡量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冲刷 床面切应力 马蹄涡流 泥沙输运 悬移质 推移质
下载PDF
全新世渤、黄、东海陆架泥沙输运演变过程模拟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朱玉荣 《黄渤海海洋》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5-38,共14页
模拟了全新世 9个特定时期潮流作用下渤、黄、东海陆架上的泥沙输运状况。结果表明 ,东海外陆架梳状古沙脊形成的盛期在 - 80m至 - 52m海面期间 ,主要是潮流将侵蚀的海底晚更新世物质与河流的入海泥沙向东南方向输运而形成 ;- 52m海面之... 模拟了全新世 9个特定时期潮流作用下渤、黄、东海陆架上的泥沙输运状况。结果表明 ,东海外陆架梳状古沙脊形成的盛期在 - 80m至 - 52m海面期间 ,主要是潮流将侵蚀的海底晚更新世物质与河流的入海泥沙向东南方向输运而形成 ;- 52m海面之后 ,该古沙脊逐渐停止发育。扬子浅滩形成于 - 52m海面之后 ,至 - 30m海面时已发育比较成熟 ,它主要是旋转流将海底晚更新世物质与全新世河流入海泥沙中的细粒物质呈扇形向外簸选掉 ,粗粒物质留在原地而形成。南黄海中部泥在 - 52m海面时已开始形成 ,该泥是细粒物质的汇 ,泥沙来源具有多源性 ,但泥沙来量不足。西朝鲜湾沙脊与江华湾沙席、辽东浅滩沙脊与渤中浅滩沙席、海州湾中砂质沉积、南黄海辐射状沙脊以及北黄海西部泥、渤海中央泥、浙闽岸外泥主要形成于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西朝鲜湾沙脊与江华湾沙席分别是强往复流与旋转流主要侵蚀海底的晚更新世物质而形成。辽东浅滩沙脊与渤中浅滩沙席主要是强潮流将老铁山水道中的晚更新世物质带到辽东半岛西侧海域沉积而形成。海州湾中的砂质沉积是潮流将海底晚更新世物质与河流入海泥沙中的细粒物质带往外海、留下粗粒泥沙而形成。南黄海辐射状沙脊是辐射状潮流场改造北来的黄河泥沙与南来的长江泥沙而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输运 全新世 数值模拟 渤海 黄海 东海 大陆架 潮流作用
下载PDF
六股河口外海域泥沙输运和冲淤演化分析
19
作者 王恩康 吴建政 +2 位作者 朱龙海 胡日军 姜胜辉 《海岸工程》 2012年第4期9-19,共11页
依据沉积物、海流和悬浮泥沙现场实测数据以及水深地形和波浪等历史数据,对该海域单宽输沙量和沿岸输沙率进行了计算,结果发现该海域潮流运动以涨潮流为主,沿岸泥沙自SW向NE输运。对其进行数值模拟,给出了涨落潮方向为SW—NE,淤积速率为... 依据沉积物、海流和悬浮泥沙现场实测数据以及水深地形和波浪等历史数据,对该海域单宽输沙量和沿岸输沙率进行了计算,结果发现该海域潮流运动以涨潮流为主,沿岸泥沙自SW向NE输运。对其进行数值模拟,给出了涨落潮方向为SW—NE,淤积速率为0.01~0.06m/a,侵蚀速率为0.02~0.1m/a。利用卫星遥感图像以及水深剖面对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给出不同时期遥感图像显示岸段自北向南为侵蚀-淤积-侵蚀-淤积,而水深剖面对比显示海区最大淤积量为1m左右,最大侵蚀量为3.5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股河口 泥沙输运 冲淤演化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不同泥沙输运公式在以潮流为主的浅海、陆架环境中的适用性探讨
20
作者 朱玉荣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32-35,共4页
关键词 泥沙 泥沙输运公式 潮流 浅海 陆架环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