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8ka东亚冬季风变化的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记录 被引量:56
1
作者 肖尚斌 李安春 +6 位作者 陈木宏 刘敬圃 蒋富清 李铁刚 谢强 向荣 陈忠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73-581,共9页
尝试从陆架上寻找全新世高分辨率的东亚季风替代性指标和记录.通过对位于东海内陆架闽浙沿岸泥中部的PC-6孔进行AMS14C年龄测试和粒度分析,综合沉积构造、沉积层序与海平面变化讨论该孔的沉积环境,其下、中、上段分别对应于前滨、近滨... 尝试从陆架上寻找全新世高分辨率的东亚季风替代性指标和记录.通过对位于东海内陆架闽浙沿岸泥中部的PC-6孔进行AMS14C年龄测试和粒度分析,综合沉积构造、沉积层序与海平面变化讨论该孔的沉积环境,其下、中、上段分别对应于前滨、近滨和与现今环境基本一致的浅海沉积环境.因上段的沉积作用主要受控于东海冬季沿岸流,通过粒级-标准偏差分析,提取了相对应的粒度组分或粒度子体,该组分的平均粒径被用来作为研究东亚冬季风演化的替代性指标.分析表明,由此方法建立的PC-6孔上段粒径时间序列,较完整地反映了近8 ka来东亚古季风的演化.东亚冬季风的变化呈现出3个各具特点的阶段:7.6~5.1 kaB P.为中等强度的高频率波动;5.1~1.7 kaB P.以多期、较频繁的强盛活动为特点;1.7~0 kaB P.为稳定而较弱的时期.由PC-6孔指示的东亚冬季风活动的强盛期,均在不同区域和材料的记录中找到了相对应降温的证据,说明气候变化的区域性以至全球性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泥质沉积 东亚冬季风 沿岸流 粒度 全新世
下载PDF
中国东部海域泥质沉积区现代沉积速率及其物源控制效应初探 被引量:36
2
作者 李军 胡邦琦 +2 位作者 窦衍光 赵京涛 李国刚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45-756,共12页
中国东部陆架(渤、黄、东海)是欧亚大陆和太平洋之间的一个重要物质交换通道,其周边的河流每年向海输入了大量的细颗粒沉积物。这些物质在海洋动力(潮流、波浪、环流等)的作用下形成了多个泥质沉积区(带)。过去的数十年间,国内外学者对... 中国东部陆架(渤、黄、东海)是欧亚大陆和太平洋之间的一个重要物质交换通道,其周边的河流每年向海输入了大量的细颗粒沉积物。这些物质在海洋动力(潮流、波浪、环流等)的作用下形成了多个泥质沉积区(带)。过去的数十年间,国内外学者对东部陆架海沉积物扩散和沉积动力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目前对陆架泥质沉积的形成机制以及沉积物收支情况还存在争议。本文利用整理的现代沉积速率资料,从物源控制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各泥质沉积区10~100a尺度的沉积速率和沉积通量的分布规律,并与全新世泥质沉积记录进行对比,指出物源是控制这些泥质沉积形成的主要因素。河流携带入海物质是这些泥质沉积的主要"源",而这些泥质区是典型的"汇"。小型河流河口沉积过程和物质贡献需引起重视。定量化物源分析需结合物源供应等方面的资料,在遵守沉积物收支平衡的前提下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沉积 现代沉积速率 物源供应 沉积物收支平衡 中国东部海域
下载PDF
黄东海陆架及朝鲜海峡泥质沉积物的磁学特征比较研究 被引量:32
3
作者 刘健 秦华峰 +1 位作者 孔祥淮 李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31-1039,共9页
黄东海陆架和朝鲜海峡等5个泥质沉积区全新世中期以来(自约6kaB.P.至今)的细粒沉积物主要是黄河、长江和朝鲜半岛的河流入海物质在复杂的海洋动力系统中的沉积产物。对取自山东半岛北部近岸泥质区和长江口以南的闽浙沿岸泥质区(舟山群... 黄东海陆架和朝鲜海峡等5个泥质沉积区全新世中期以来(自约6kaB.P.至今)的细粒沉积物主要是黄河、长江和朝鲜半岛的河流入海物质在复杂的海洋动力系统中的沉积产物。对取自山东半岛北部近岸泥质区和长江口以南的闽浙沿岸泥质区(舟山群岛近岸海区)的表层细粒沉积物(粘土质粉砂和粉砂质粘土)开展了详细的岩石磁学测试,包括磁化率、等温剩磁和样品磁化率随温度的变化等分析,并将实验数据与以往研究过的济州岛西南陆架区、南黄海东南部陆架区和朝鲜海峡西岸等3个泥质沉积区细粒沉积物的磁学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上述5处细粒沉积物的磁性矿物主要组分为磁铁矿、磁赤铁矿和赤铁矿,其中低矫顽力磁性矿物为主,平均粒度为准单畴(PSD)。根据磁性矿物的粒度和低矫顽力组分的相对含量,这5处细粒沉积物可以划分为3种类型:第1种类型是朝鲜海峡西岸细粒沉积物,其磁性矿物的粒度最粗,低矫顽力组分的相对含量为中等;第2种类型是南黄海东南部陆架细粒沉积物,其磁性矿物的粒度为中等,低矫顽力组分的相对含量最大;第3种类型是山东半岛北部近岸、闽浙沿岸(舟山群岛近岸)和济州岛西南陆架区的细粒沉积物,其磁性矿物的粒度最细,低矫顽力组分的相对含量最低。在这5处细粒沉积物中,闽浙沿岸(舟山群岛近岸)细粒沉积物的磁性矿物含量最高,其他4处细粒沉积物的磁性矿物含量都较低且大体相当。这种磁学特征的差异反映了物源的不同。从磁学特征来分析,济州岛西南陆架区的泥质沉积物主要来自黄河和长江;南黄海东南部泥质区的主要物源是朝鲜半岛进入黄海的河流,黄河和长江对其没有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东海 朝鲜海峡 泥质沉积 环境磁学 物源
下载PDF
南黄海北部泥质沉积区冰后期海侵沉积记录 被引量:23
4
作者 刘健 王红 +1 位作者 李绍全 金仙梅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10,共10页
南黄海北部泥质沉积区3个柱状样的沉积学研究表明,冰后期海侵沉积序列包括底部的粗粒沉积层即海侵滞留沉积(贝壳碎片层或富含贝壳碎片的砂质粉砂层)、中部正粒序沉积层(由砂质粉砂、砂 粉砂 黏土或黏土质粉砂组成,从下至上粒度递减)和... 南黄海北部泥质沉积区3个柱状样的沉积学研究表明,冰后期海侵沉积序列包括底部的粗粒沉积层即海侵滞留沉积(贝壳碎片层或富含贝壳碎片的砂质粉砂层)、中部正粒序沉积层(由砂质粉砂、砂 粉砂 黏土或黏土质粉砂组成,从下至上粒度递减)和上部细粒沉积层(平均粒径在8 左右、富含水分的粉砂质黏土层)。有孔虫和介形虫的深水种主要出现在细粒沉积层中,而有孔虫的广盐性滨岸种、浅水种和冷水种以及介形虫的陆相种、广盐性和半咸水种、浅水种等基本上只在正粒序沉积层中出现,且大都表现出从底向上数量递减的趋势。这说明正粒序沉积层形成于冰后期海平面上升时期,而细粒沉积层形成于全新世高海平面时期。南黄海北部细粒沉积物在全新世海泛面之上的稳定堆积,反映了全新世中期最大海泛面以来伴随着黄海暖流的出现在黄海海域现代环流格局的形成并维持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后期 泥质沉积 海平面变化 南黄海
下载PDF
北黄海西部的全新世泥质沉积 被引量:24
5
作者 王桂芝 高抒 李凤业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25-134,共10页
1 引言 细颗粒沉积物在海洋动力条件下被侵蚀、搬运、堆积过程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关注的内容之一,陆架区细颗粒沉积物的输运、堆积、再悬浮过程与物质循环有着紧密的关系。泥质沉积中记录了环境变迁的信息... 1 引言 细颗粒沉积物在海洋动力条件下被侵蚀、搬运、堆积过程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关注的内容之一,陆架区细颗粒沉积物的输运、堆积、再悬浮过程与物质循环有着紧密的关系。泥质沉积中记录了环境变迁的信息,通过对现代环境下的细颗粒沉积的研究,可以了解沉积物的形成环境及堆积过程,有助于恢复古代的沉积历史和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 全新世 泥质沉积 粒度 浅地层剖面 沉积速率 海洋地质学
下载PDF
中全新世以来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物来源 被引量:11
6
作者 徐方建 李安春 +4 位作者 李铁刚 陈世悦 操应长 董春梅 邱隆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12,共7页
利用判别函数、Eu异常与稀土元素总量关系(δEuN-ΣREEs)图解以及物源定量识别方法,对位于浙闽沿岸泥质带的EC2005孔常微量、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进行分析,利用14C测量加速器质谱仪(AMS14C)进行年龄测定,探讨东海内陆架EC2005孔泥质沉积物... 利用判别函数、Eu异常与稀土元素总量关系(δEuN-ΣREEs)图解以及物源定量识别方法,对位于浙闽沿岸泥质带的EC2005孔常微量、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进行分析,利用14C测量加速器质谱仪(AMS14C)进行年龄测定,探讨东海内陆架EC2005孔泥质沉积物来源。结果表明:EC2005孔泥质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长江,其平均贡献量为93.7%,没有识别出黄河物质;历史时期黄河物质可以影响到29°N甚至于更为偏南的区域(南界为27°25'N),台湾海峡西北部则可以接受台湾物质的输入;浙闽沿岸泥质区物质来源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来源 泥质沉积 东海 内陆架 长江 EC2005孔
下载PDF
泥质沉积物颗粒分级及其有机质富集的差异性 被引量:27
7
作者 蔡进功 徐金鲤 +2 位作者 杨守业 包于进 卢龙飞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34-241,共8页
在泥质沉积物颗粒分级的基础上,用显微镜检测、XRD和色谱分析等手段获取有机质和无机矿物的特征,探讨了二者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有机质富集的差异性。沉积物偏粗粒级中主要富集的是颗粒有机质,有机碳含量高,C29色谱峰显著;偏细粒级中主要... 在泥质沉积物颗粒分级的基础上,用显微镜检测、XRD和色谱分析等手段获取有机质和无机矿物的特征,探讨了二者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有机质富集的差异性。沉积物偏粗粒级中主要富集的是颗粒有机质,有机碳含量高,C29色谱峰显著;偏细粒级中主要富集的是可溶有机质,有机碳和氯仿沥青A含量均高,C17色谱峰显著,呈现出有机质向粗和细两个端元富集的特点。粗粒级中无机矿物是化学性质稳定的长石和石英等碎屑颗粒,细粒级中是具有较强化学活性的粘土矿物。因此,在粗粒级中有机质是通过颗粒有机质与矿物颗粒相互共生而富集,在细粒级中有机质则是通过可溶有机质与粘土矿物相互结合形成复合体而富集。这反映了不同类型有机质富集机制的差异,会对有机质的保存和演化以及有机质生烃和碳循环过程产生影响,应引起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沉积 有机质分布 有机-无机相互关系 富集差异性
下载PDF
闽浙沿海岸泥质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7
8
作者 赵家成 肖尚斌 +2 位作者 张国栋 李旭东 李安春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12,共6页
对位于闽浙沿海岸泥质区北部的DD2孔沉积物采用激光粒度仪进行了粒度分析,采用ICP-MS进行了稀土元素质量分数测定,分析了该孔稀土元素质量分数与粒度的关系,讨论了稀土元素组成及分馏特征,并与长江、黄河沉积物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该... 对位于闽浙沿海岸泥质区北部的DD2孔沉积物采用激光粒度仪进行了粒度分析,采用ICP-MS进行了稀土元素质量分数测定,分析了该孔稀土元素质量分数与粒度的关系,讨论了稀土元素组成及分馏特征,并与长江、黄河沉积物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该孔沉积物的w(HREE)、w(LREE)均明显高于长江和黄河沉积物,并随粒度变细而增大,其中Ce的富集造成DD2孔相对更富LREE;[w(La)/w(Lu)]N、[w(La)/w(Yb)]N、[w(Gd)/w(Yb)]N的变化相对较小,且这3个参数的值略小于黄河沉积物的值,而远小于长江沉积物的值,但[w(La)/w(Sm)]N的变化大,且与长江沉积物的值更为接近。这说明该孔沉积物轻重稀土元素分馏、HREE之间的分馏均要弱于长江、黄河沉积物,特别是HREE间的分馏程度,DD2孔要弱得多;而LREE间的分馏程度,DD2孔总体上要比长江和黄河沉积物显著。DD2孔沉积物的δ(Ce)和δ(Eu)平均值分别约为0.92和0.66,即Ce为弱亏损,而Eu异常明显。黄河改道前后该区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无明显变化;从稀土元素组成特征上也难以识别出其物质来源是长江还是黄河,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黄河和长江沉积物REE的组成及其特征差别不大以及粒度的控制规律,其中[w(La)/w(Lu)]N、[w(La)/w(Yb)]N随粒径减小呈现出变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泥质沉积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粒度
下载PDF
近2ka闽浙沿岸泥质沉积物物源分析 被引量:51
9
作者 肖尚斌 李安春 +2 位作者 蒋富清 尤征 陈莉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68-274,共7页
对近2ka以来闽浙沿岸泥质沉积物进行了粘土矿物和元素测试,粘土矿物对比分析表明,所研究的泥质沉积物来源为长江沉积物。金属元素聚类分析以及使用判别函数,均得到了与上述一致的结果。沉积物物源的定量计算表明,近2ka以来闽浙沿岸泥质... 对近2ka以来闽浙沿岸泥质沉积物进行了粘土矿物和元素测试,粘土矿物对比分析表明,所研究的泥质沉积物来源为长江沉积物。金属元素聚类分析以及使用判别函数,均得到了与上述一致的结果。沉积物物源的定量计算表明,近2ka以来闽浙沿岸泥质沉积物中长江的贡献基本稳定在83%~85%,可以排除有黄河沉积物输入的可能,且历史上黄河的改道与北徙并没有对本区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物来源产生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浙沿岸泥质沉积 粘土矿物 元素地球化学 物源
下载PDF
东海陆架泥质沉积物中固相Fe形态及其对有机质、Fe、S成岩路径的制约意义 被引量:9
10
作者 吕仁燕 朱茂旭 +2 位作者 李铁 杨桂朋 邓霏霏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63-371,共9页
利用化学提取法对中国东海具有不同陆源物质的内陆架(0701)和外陆架(0508)泥质沉积物柱样进行的多种形态固相铁含量及其剖面分布研究结果表明, Fe 形态及其分布对有机质、Fe 和S 早期成岩作用具有明显的制约意义。0508 和0701 两站... 利用化学提取法对中国东海具有不同陆源物质的内陆架(0701)和外陆架(0508)泥质沉积物柱样进行的多种形态固相铁含量及其剖面分布研究结果表明, Fe 形态及其分布对有机质、Fe 和S 早期成岩作用具有明显的制约意义。0508 和0701 两站点柱状沉积物总活性Fe 平均含量分别为12.14 mg/g 和10.03 mg/g, 其中,氧化物-Fe(Ⅲ)约占18.3%-58.3%, Fe3S4-Fe 占33.7%-76.8%, FeS-Fe 占2.0%-8.1%, FeS2-Fe 仅占1.4%-3.3%。Fe3S4-Fe 是活性Fe 的主要积累形态, 其成因主要是由东海较低的活性有机质与较高的活性Fe 等特定的物源条件决定的; 较高的活性Fe 也抑制了黄铁矿的形成。0701 站点所在的内陆架沉积物中, Fe 的异化还原可能是Fe(Ⅲ)还原的重要路径, 是有机质矿化重要的电子受体; 而0508 站点所在的外陆架沉积物中, Fe 的非生物还原可能是Fe 还原的主要路径, 有机质矿化主要以? 24SO 为电子受体。这些不同的机制也导致了0508 站点沉积物中总硫化物结合态Fe(Ⅱ)含量较0701 站点的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Fe 硫化物 成岩路径 泥质沉积 东海
下载PDF
南黄海中部泥质沉积成因和物源研究综述 被引量:9
11
作者 徐刚 刘健 +2 位作者 孔祥淮 周良勇 胡刚 《海洋地质动态》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12,共5页
当前南黄海沉积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泥质沉积的形成过程和动力机制及其物质来源。许多学者对南黄海中部泥区的成因和物源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比较局限,缺少系统性。现有研究认为南黄海泥质沉积的形成受黄海冷水团和上升流的影响,但黄海冷... 当前南黄海沉积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泥质沉积的形成过程和动力机制及其物质来源。许多学者对南黄海中部泥区的成因和物源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比较局限,缺少系统性。现有研究认为南黄海泥质沉积的形成受黄海冷水团和上升流的影响,但黄海冷水团并不是其形成的必要条件。对泥区物源的研究,主要考虑现代黄河物质、老黄河物质以及长江物质对其的影响,并且仅是定性的研究。对于朝鲜半岛物质对南黄海中部泥区的影响,国内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海水对海底基岩的侵蚀沉积以及黄海暖流对海底沉积物的改造和再悬浮作用对南黄海中部泥区沉积的贡献仅是个别学者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沉积 沉积动力学 物源 南黄海中部
下载PDF
琼东沿岸泥质沉积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常宏 肖尚斌 +1 位作者 陈忠 陈木宏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2-46,52,共6页
对南海北部陆架琼东沿岸泥质区S20孔进行了岩性、粒度和常量元素分析,初步探讨了该泥质区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S20孔岩性较均一,主要为黏土质粉砂,研究区受相对单一而稳定的水动力条件控制。常量元素含量变化符合"元素的粒度控制... 对南海北部陆架琼东沿岸泥质区S20孔进行了岩性、粒度和常量元素分析,初步探讨了该泥质区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S20孔岩性较均一,主要为黏土质粉砂,研究区受相对单一而稳定的水动力条件控制。常量元素含量变化符合"元素的粒度控制律",R型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第一因子P2O5,MnO,TiO2,Al2O3,Fe2O3和K2O等的组合,体现了元素在表生环境中活动性差异与迁移状况,F2因子MgO和Na2O组合的意义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我们尚无很好的解释,亟待矿物学方面的研究支持。均匀的岩性组成、相对稳定的元素组成表明该区沉积物适宜于古环境重建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陆架 泥质沉积 地球化学特征 粒度 S20孔
下载PDF
全新世高海平面以来东海陆架泥质沉积的东亚季风记录 被引量:3
13
作者 葛倩 刘敬圃 +2 位作者 初凤友 薛佐 刘春秋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01-106,共6页
东亚季风作为全球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深刻地影响和控制着中国的气候,在全球气候系统中也占有重要的分量,所以对于东亚季风演化历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全新世作为地质时代的最新阶段,其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经济... 东亚季风作为全球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深刻地影响和控制着中国的气候,在全球气候系统中也占有重要的分量,所以对于东亚季风演化历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全新世作为地质时代的最新阶段,其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全新世以来东亚季风的演变历史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 泥质沉积 东海陆架 海平面 全球气候系统 世高 全球大气环流 演化历史
下载PDF
西宁火烧沟下游表层泥质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及评价 被引量:6
14
作者 常华进 曹广超 陈克龙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47-250,256,共5页
重金属元素是一类重要的污染物,研究其在表生环境中的含量及污染程度,对于环境保护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利用ICP-MS测试方法对青海省西宁市火烧沟下游城区段表层泥质沉积物中As,Cd,Pb,Ti,V,Cr,Mn,Ni,Cu,Zn共10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进行了... 重金属元素是一类重要的污染物,研究其在表生环境中的含量及污染程度,对于环境保护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利用ICP-MS测试方法对青海省西宁市火烧沟下游城区段表层泥质沉积物中As,Cd,Pb,Ti,V,Cr,Mn,Ni,Cu,Zn共10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并利用污染系数、地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等指标评估了其污染程度。结果表明:火烧沟下游表层泥质沉积物中Cd,Cr和Zn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39μg/g,183μg/g和135μg/g)明显高于青海省土壤平均值,As和Pb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6.0μg/g和21.9μg/g)接近或略高于青海省土壤平均值;Cd污染明显,达到了中等—较高生态危害风险级别,其他元素为低生态危害风险级别;多风险因子指数(119.4)显示已达到中等生态风险级别。火烧沟下游已出现较明显的重金属污染,应控制As,Pb,Cr,Zn,尤其是Cd向火烧沟中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泥质沉积 火烧沟 西宁市
下载PDF
山东半岛近岸海区全新世泥质沉积体研究现状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安国 张训华 +1 位作者 李广雪 孙钿奇 《海洋地质前沿》 2013年第10期52-58,共7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半岛近岸海区全新世泥质沉积体引起了地学界的关注,很多学者对其进行过研究并发表了众多相关论文。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山东半岛全新世泥质沉积体受到黄海暖流和黄海沿岸流的共同作用,呈现出中间厚、向海向陆... 20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半岛近岸海区全新世泥质沉积体引起了地学界的关注,很多学者对其进行过研究并发表了众多相关论文。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山东半岛全新世泥质沉积体受到黄海暖流和黄海沿岸流的共同作用,呈现出中间厚、向海向陆减薄的楔形,并沿山东半岛发育,其物质来源主要是黄河注入所带来的沉积物;在形成机制上,受到海平面上升、潮流和黄河入海口的迁移等多种因素的控制,成因复杂;在形成时间上,现今的研究成果普遍认为该泥楔形成于全新世冰后期海平面上升时期。对目前研究中仍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了山东泥楔的未来研究方向,指出应该建立多种水动力耦合作用下的泥沙输运与沉积模式,着重从海洋沉积动力学角度进行新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半岛 全新世泥质沉积 研究现状 问题与展望
下载PDF
东海陆架浙-闽沿岸泥质沉积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6
作者 徐方建 李安春 黄敬利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7-104,共8页
比较全面的回顾了关于东海浙-闽沿岸泥质体以及其形成前的沉积演化历史、泥质沉积的物质来源及其东亚季风/古气候记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关于浙-闽沿岸沉积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即,泥质体的物质来源与形成,长江入海历史的陆架... 比较全面的回顾了关于东海浙-闽沿岸泥质体以及其形成前的沉积演化历史、泥质沉积的物质来源及其东亚季风/古气候记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关于浙-闽沿岸沉积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即,泥质体的物质来源与形成,长江入海历史的陆架沉积物记录,8.2 ka冷事件,年代框架调整及区域对比,代用指标指示意义等多方面问题。提出在东海浙-闽沿岸泥质区,我们需要更多高分辨率的钻孔进行综合研究,其中应该特别加强对泥质沉积物的研究,以期对海陆交界敏感地带的"源到汇"以及全球变化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 泥质沉积 东亚季风 东海 陆架 末次冰消期
下载PDF
海洋泥质沉积物的孢粉实验室处理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杰 李珍 +1 位作者 赵宝成 蒋辉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4-189,共6页
为了对比孢粉实验前处理中的酸碱处理法与氢氟酸处理法在富集孢粉方面的优劣,选用5个冲绳海槽海洋沉积岩芯的样品进行了分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氢氟酸处理法在最终富集物的分散性、孢粉的分离状况及孢粉纹饰的清晰程度等方面均优于... 为了对比孢粉实验前处理中的酸碱处理法与氢氟酸处理法在富集孢粉方面的优劣,选用5个冲绳海槽海洋沉积岩芯的样品进行了分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氢氟酸处理法在最终富集物的分散性、孢粉的分离状况及孢粉纹饰的清晰程度等方面均优于酸碱处理法,有利于孢粉的鉴定。氢氟酸处理法所获孢粉浓度一般是酸碱处理法的3-4倍,甚至更高,这可能与孢粉分离、富集程度好有关。另外,实验过程中,也对ZnI2重液的配制作了简单比较,认为使用锌粉与碘粒反应配制碘化锌重液,具有配制时间短、成本低和毒性小的优点,是较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泥质沉积 孢粉 酸碱处理法 氢氟酸处理法 ZnI2 重液
下载PDF
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体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8
作者 李安春 张凯棣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05-727,共23页
陆架海现代泥质沉积研究具有重要的地质学、环境科学和气候学意义,数十年来一直受到海洋科学家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在我国兴起了一股研究陆架泥质沉积体的热潮,取得一大批重要成果。本文对我国最大的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体的研究进展进... 陆架海现代泥质沉积研究具有重要的地质学、环境科学和气候学意义,数十年来一直受到海洋科学家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在我国兴起了一股研究陆架泥质沉积体的热潮,取得一大批重要成果。本文对我国最大的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体的研究进展进行回顾,作为典型区域呈献给读者。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区从长江口水下三角洲向南,沿闽浙近岸浅海一直延伸到台湾海峡中部,全长800km,宽约100km,面积约80000kcm^2,相当于两个台湾岛的大小,实属我国乃至亚洲浅海规模最大(体积排第二)的楔式泥质沉积体和现代沉积区。该区中晚全新世沉积地层厚度较大,局部厚达40-80m,总体上呈近岸厚、向海方向逐渐变薄,一般在50-60m等深线、局部可达75m甚至90m等深线附近尖灭。该区泥质沉积物粒度较细,主要由黏土和粉砂组成(大于90%),砂含量很低(小于10%),黏土和粉砂含量在泥质沉积区外缘急剧降低,而砂含量突然增加。沉积物类型为粉砂质黏土和黏土质粉砂,外侧与黏土-粉砂-砂(混合沉积)或泥质砂为界。粒度分布南北有一定差异,北段(长江口外至瓯江口外)近岸较粗外侧较细,近岸为黏土质粉砂,外侧为粉砂质黏土;而南段(自瓯江口至台湾海峡北部)则相反;深入台湾海峡中部的远端泥质沉积也较粗,为黏土质粉砂。现代沉积速率从长江口水下三角洲至闽浙沿岸近海以及从近岸向外陆架方向逐渐降低,与地层厚度分布相一致。悬浮体浓度空间分布,尤其是冬季悬浮体的分布与沉积速率的分布基本一致,表明沉积物是从长江口沿闽浙近海向南和从近岸向海输运的。矿物、化学和环境磁学指标等均显示沉积物主要来自长江,老黄河对该区北部,台湾物质对南部有一定影响,闽浙沿岸河流在局部也有少量贡献。该泥质沉积体的形成与全新世中期约7.3ka BP以来持续高海面及相应的总体沉积动力过程密切相关,主要包括闽浙沿岸流将长江物质源源不断地向南输送和沉积过程、台湾暖流、上升流在其外侧的阻挡作用,以及下降流和穿刺锋的横向输运等动力控制因素。沉积物输运主要发生在冬季,冬季风导致海洋动力加强的作用功不可没,热带气旋-台风风暴对泥质体起到了一定助长与破坏的双重作用。由于该泥质沉积体的形成与季风和沿岸流的密切关系,在形成过程中打上了气候环境的烙印,是冬季风和夏季风演化记录的良好载体,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很好地揭示了中晚全新世以来千年、百年、十年尺度甚至更高分辨率的气候演化历史及气候突变事件。该泥质沉积区对人类活动的响应也较敏感,自3.0ka BP以来对长江流域燃火变化以及历史上中国人口的几次大迁徙均显现在沉积记录中,特别是对近几十年,尤其是三峡水库蓄水以来,长江来沙的变化也有明显的响应。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澄清泥质体形成发育过程不同阶段中长江、黄河、台湾、闽浙河流物质以及残留区物质的定量贡献及时空差异;深入了解人类活动的响应及环境记录研究;加强现代沉积动力过程的观测和精细的数值模拟研究,揭示泥质积区动力背景的空间差异性,这不仅是深化泥质沉积形成机制的需要,也可为古环境恢复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内陆架 泥质沉积 形成机制 物质来源 气候记录 环境响应
下载PDF
渤、黄、东海陆架砂质与泥质沉积成因研究概况 被引量:5
19
作者 朱玉荣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1-23,共3页
关键词 渤海 黄海 东海 陆架 砂质沉积 泥质沉积 成因
下载PDF
关于《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反映的古环境演化》的几点商榷 被引量:1
20
作者 肖尚斌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6-106,132,共2页
关键词 古环境演化 东海内陆架 泥质沉积 地球化学特征 第四纪地质 动力条件 相对稳定 闽浙沿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