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感性的活动”与“活动的感性”——马克思“感性活动”概念探析
1
作者 张佳佳 唐彦林 《武陵学刊》 2024年第3期56-61,共6页
马克思“感性活动”概念包含着“感性的活动”与“活动的感性”双重内涵:感性是活动的,活动是感性的。借助这一概念,马克思突破了近代西方哲学的意识内在性,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之前的近代西方哲学里,由于感性与... 马克思“感性活动”概念包含着“感性的活动”与“活动的感性”双重内涵:感性是活动的,活动是感性的。借助这一概念,马克思突破了近代西方哲学的意识内在性,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之前的近代西方哲学里,由于感性与活动的抽象对立,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都无法找到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人与自然之间内在统一的现实根源。“感性活动”概念的确立使马克思超越了主客二分的思维定式,将人的因素注入对象、现实、感性之中,开启了以改变世界为目的的实践哲学的新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感性活动 感性活动 活动的感性
下载PDF
活动的感性:知识论的动力原则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国坛 《长白学刊》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1-54,共4页
知识论是为知识存在的合法性奠基的理论。传统知识论遵循的是理性动力原则,这一原则在近代知识论奠基运动中始终未被触动。马克思超越近代知识论的实质是以感性动力原则代替理性动力原则。理性动力原则强调理性是知识的动力源泉,理性动... 知识论是为知识存在的合法性奠基的理论。传统知识论遵循的是理性动力原则,这一原则在近代知识论奠基运动中始终未被触动。马克思超越近代知识论的实质是以感性动力原则代替理性动力原则。理性动力原则强调理性是知识的动力源泉,理性动力原则的缺点是抽象性;感性动力原则强调感性是知识的动力源泉。马克思强调把感性当作感性活动来理解并在感性活动中不断生成发展,因而是活动的感性。活动的感性能不断地扩充知识对象,因而能为知识论进一步奠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论 活动的感性 理性
下载PDF
人的感性活动视域中的“有”“无”之辩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子礼 邓晓臻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5-69,共5页
"有""无"之辩是中国哲学中持续不息的主题,在现代西方哲学中海德格尔也深入地讨论了"有""无"问题。从"人的感性活动"角度看,"有""无"及其相互转化涉及人的感性... "有""无"之辩是中国哲学中持续不息的主题,在现代西方哲学中海德格尔也深入地讨论了"有""无"问题。从"人的感性活动"角度看,"有""无"及其相互转化涉及人的感性活动的现实境况、社会化程度的提升和社会空间的扩展、自觉程度的提高、历史传承和历史连续性的加强、民族自觉意识的发展和观念引导,涉及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无”之辩 存在 “人的感性活动 生存论 唯物史观
下载PDF
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文本阐释——基于“人的感性活动”、“社会有机体”和“世界历史”的视域 被引量:3
4
作者 邓晓臻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43-49,共7页
近年来,学术界对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但解读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动力思想,不能离开他独特的理论出发点和研究视域:"人的感性活动"、"社会有机体"和"世界历史"。联系这些概念,人不断否定和超越... 近年来,学术界对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但解读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动力思想,不能离开他独特的理论出发点和研究视域:"人的感性活动"、"社会有机体"和"世界历史"。联系这些概念,人不断否定和超越其现实生存境况的创造性力量及人的感性活动主导性倾向融汇而成的社会主导性领域就会浮现出来,随着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人不断否定和超越其现实生存境况的创造性力量必然不断瓦解社会有机体的定型化和模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发展动力 “人的感性活动 “社会有机体” “世界历史” 唯物史观
下载PDF
“人的感性活动”在马克思存在思想中的地位 被引量:1
5
作者 邓晓臻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32-37,共6页
在马克思哲学思想体系中,"人的感性活动"是"现实的个人"的存在方式,它既是马克思哲学探索的逻辑出发点,又是马克思视野中的元存在,处于奠基性的地位。马克思正是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并且围绕"人的... 在马克思哲学思想体系中,"人的感性活动"是"现实的个人"的存在方式,它既是马克思哲学探索的逻辑出发点,又是马克思视野中的元存在,处于奠基性的地位。马克思正是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并且围绕"人的感性活动"理论的展开才彻底超越了西方传统哲学,开辟了他哲学探索比海德格尔更成功的生存论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感性活动 马克思的哲学 元存在 生存论
下载PDF
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的“鹅湖之会”——评李君博士的《马克思的感性活动存在论》
6
作者 马万东 《理论与现代化》 2006年第5期124-125,共2页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海德格尔 存在论 《马克思的感性活动存在论》
下载PDF
真理:日常生活世界及其科学把握 被引量:4
7
作者 邓晓臻 温立武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5,共5页
马克思主义传统教科书沿着西方传统哲学的认识论探索范式认为,真理是标志认识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的哲学范畴。这不是马克思的探索范式,这样得到的真理观也不同于马克思的真理观。马克思从处于具体社会历史境遇中的"现实的个人"... 马克思主义传统教科书沿着西方传统哲学的认识论探索范式认为,真理是标志认识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的哲学范畴。这不是马克思的探索范式,这样得到的真理观也不同于马克思的真理观。马克思从处于具体社会历史境遇中的"现实的个人"以及他们的感性活动出发,确立日常生活世界的本体地位,真理就其指称现实的状态和过程而言是指这个日常生活世界,就其指称科学的理论学说而言是指正确、系统、全面把握日常生活世界的理论学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理 的感性活动 日常生活世界 科学把握
下载PDF
马克思的时空范畴探析 被引量:8
8
作者 邓晓臻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9,共4页
近年来学术界相继提出了社会时空、价值时空等范畴,重新阐释马克思的时空观。但是,这些阐释大部分仍然保留了自然时空;既然马克思哲学探索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及"人的感性活动",阐述马克思时空范畴同样应该坚持... 近年来学术界相继提出了社会时空、价值时空等范畴,重新阐释马克思的时空观。但是,这些阐释大部分仍然保留了自然时空;既然马克思哲学探索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及"人的感性活动",阐述马克思时空范畴同样应该坚持这一出发点,由此可以发现:时空是人的感性活动的社会历史展开,是人的价值的历史实现空间,时间是非匀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 存在 “人的感性活动 价值 生存论
下载PDF
马克思哲学中的物质和物质性范畴 被引量:5
9
作者 邓晓臻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5-48,共4页
"物质"作为"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和奠基性概念,但事实是马克思在其哲学探索过程中并没有把它作为逻辑起点,他深入社会历史深处,揭示了存在即社会存在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物质"作为"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和奠基性概念,但事实是马克思在其哲学探索过程中并没有把它作为逻辑起点,他深入社会历史深处,揭示了存在即社会存在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可超越的性质,即物质性。物质性是马克思探究存在问题的逻辑结论,为马克思从哲学上彻底解决自由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 物质性 存在 “人的感性活动 生存论
下载PDF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本体论建构意义——兼论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关系问题 被引量:7
10
作者 邓晓臻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86-190,共5页
近年来,历史唯物主义和世界观的关系问题成为热点问题,其深层次的意义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本体论问题。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出发进行文本探究可以发现,历史唯物主义以人的感性活动作为出发点,把自然看作人的感性活动的现实境遇,把实体... 近年来,历史唯物主义和世界观的关系问题成为热点问题,其深层次的意义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本体论问题。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出发进行文本探究可以发现,历史唯物主义以人的感性活动作为出发点,把自然看作人的感性活动的现实境遇,把实体看作人的感性活动的材料和条件,把存在看作人的感性活动社会历史展开所展现的现实感性世界。因此,历史唯物主义首先是一种本体论建构,蕴含一种新的世界观,也是基于这种世界观而逻辑形成的历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 本体论 的感性活动 唯物史观 世界观
下载PDF
马克思的“形而上学”思想浅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邓晓臻 帅晓林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55-60,共6页
尽管马克思坚决拒斥传统的形而上学,但可以说马克思拒斥的是形而上学的抽象方法,而非形而上学本身,而且马克思也有自己独特的形而上学思想。在马克思看来,存在就是“人的感性活动”及其构成的实践世界,社会构成其空间性,历史构成其时间... 尽管马克思坚决拒斥传统的形而上学,但可以说马克思拒斥的是形而上学的抽象方法,而非形而上学本身,而且马克思也有自己独特的形而上学思想。在马克思看来,存在就是“人的感性活动”及其构成的实践世界,社会构成其空间性,历史构成其时间性,整个时空的全部存在统一于“现实的个人”走向“自由个性”的过程,其发展动力根本在于人在其感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我超越性,并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和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形而上学 “人的感性活动 社会 历史
下载PDF
马克思自然观的文本探究——兼论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世界观的关系问题 被引量:5
12
作者 邓晓臻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5-27,共3页
近年来,历史唯物主义与世界观的关系问题再度成为国内马克思主义学界的热点问题,争议的焦点在于马克思的世界观是物质世界还是人的感性活动所构成的生活世界,核心问题是辩证唯物主义在马克思哲学体系中的合法性问题。其实,马克思坚决抛... 近年来,历史唯物主义与世界观的关系问题再度成为国内马克思主义学界的热点问题,争议的焦点在于马克思的世界观是物质世界还是人的感性活动所构成的生活世界,核心问题是辩证唯物主义在马克思哲学体系中的合法性问题。其实,马克思坚决抛弃自在自然的观点,在他看来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是人的感性活动的资源环境条件。从马克思的自然观可以看到,他的世界观应该是以人的感性活动的社会历史展开所构成的现存感性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自然观 的感性活动 世界观 历史唯物主义
下载PDF
实践内涵的拓展是深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基础 被引量:3
13
作者 范玉刚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3-17,共5页
在新的历史语境下,拓展实践内涵、更新知识论范式,在对"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领会中,凸显实践论的生态学维度、主体间性维度,密切关注多重视域中文艺现实和改写的"主体"观念,是深化马克思主义文... 在新的历史语境下,拓展实践内涵、更新知识论范式,在对"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领会中,凸显实践论的生态学维度、主体间性维度,密切关注多重视域中文艺现实和改写的"主体"观念,是深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实际上是在原理层面对文学理论研究的一种推进,它作为一种主导性和有生命力的文艺理论,不但与各种文艺思潮有对话能力,还对文艺学的发展方向有纠偏功能。只有从自身的问题情境出发,以理论的地方化参与全球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对话,才有可能在一种相互融通中建构切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中国学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 的感性活动 马克思主义文论 文化理想
下载PDF
生成的自然:马克思自然范畴的本体论意蕴 被引量:1
14
作者 郑丽娟 何友鹏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23-28,共6页
在本体论的视野下,立足于人的感性的生命实践活动,从"自然"出场的原初境域、对自然做一种生成性及"可能性"意义上的理解三个方面,试图揭示马克思自然的本体论意蕴。
关键词 马克思 自然 本体论 的感性的生命实践活动
下载PDF
海德格尔的“此在”范畴——基于马克思文本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邓晓臻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0-23,共4页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此在"既指生存着的人,也指人的生存。作为生存着的人,它接近于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却没有明确的社会历史规定性和价值规定性;作为人的生存,它接近于马克思的"人的感性活动&quo...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此在"既指生存着的人,也指人的生存。作为生存着的人,它接近于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却没有明确的社会历史规定性和价值规定性;作为人的生存,它接近于马克思的"人的感性活动",却不是不断与其周围世界进行物质、信息和价值交换的开放系统。海德格尔赋予"此在"优先地位,却没有赋予它元存在地位;相反,马克思把人的感性活动看作元存在,赋予存在彻底的人文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此在 马克思 “现实的个人” 的感性活动 生存论转向
下载PDF
马克思的集体思想 被引量:1
16
作者 邓晓臻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12-16,共5页
近年来,集体主义是学术界持续争论的主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区分了"真实的集体"和"虚假的集体",从马克思的理论出发点"现实的个人"和"人的感性活动"可以看到,集体是处于一定社会... 近年来,集体主义是学术界持续争论的主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区分了"真实的集体"和"虚假的集体",从马克思的理论出发点"现实的个人"和"人的感性活动"可以看到,集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境遇中的"现实的个人"展开其感性活动的空间,是人的价值的历史实现空间。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集体基本上呈现出三种历史形式,即集体的自然形式或者说政治形式、集体的异化形式和集体的自由联合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 “现实的个人” “人的感性活动 人的价值 唯物史观
下载PDF
论费尔巴哈哲学对辩证法的运用--兼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继承和超越
17
作者 夏钊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72-180,共9页
费尔巴哈哲学长久以来一方面被定位为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另一方面被评判为类似于18世纪素朴的法国唯物主义。这里显然存在矛盾:一个是后黑格尔的吸收了辩证法的理论,另一个是前康德的非辩证的理论形态。那么该如何解读费尔巴哈真正的理... 费尔巴哈哲学长久以来一方面被定位为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另一方面被评判为类似于18世纪素朴的法国唯物主义。这里显然存在矛盾:一个是后黑格尔的吸收了辩证法的理论,另一个是前康德的非辩证的理论形态。那么该如何解读费尔巴哈真正的理论形象?如何基于此形象呈现费尔巴哈与马克思的最核心的理论关联?通过阐释费尔巴哈哲学的三个辩证的核心操作——世俗化、驱除主观性和借助感觉/情感,可以揭示费尔巴哈连接黑格尔以及德国早期浪漫派的辩证法家形象,从而澄清其并非传统观点所误读的“素朴的唯物主义者”,进而说明马克思通过继承和超越费尔巴哈哲学,最终以具有否定性关系(对象性)的感性活动为落脚点,才完成了其新本体论第一原理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证法 世俗化 主体性 否定性关系 对象性的感性活动
下载PDF
客观物质世界抑或日常生活世界?——兼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位问题
18
作者 邓晓臻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13-18,共6页
近年来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位问题成为学术争论的热点。回到马克思的文本可以看到,他抛弃客观物质世界的抽象,从处于具体社会历史境遇中的"现实的个人"和"人的感性活动"出发,重新阐释了运动、实体、时空、联系和真理... 近年来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位问题成为学术争论的热点。回到马克思的文本可以看到,他抛弃客观物质世界的抽象,从处于具体社会历史境遇中的"现实的个人"和"人的感性活动"出发,重新阐释了运动、实体、时空、联系和真理等范畴,揭示了日常生活世界的本体、实质和性质,实现了回归日常生活世界的世界观变革,开启了转向日常生活世界的世界观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世界 的感性活动 世界观 历史唯物主义
下载PDF
简论现代性语境下人的异化
19
作者 周碧雯 《新东方》 2010年第6期74-76,共3页
人的自由与解放始终是马克思一生最为关注的问题。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以人的解放,尤其是以人民大众的解放为指向,以人的感性活动为基础,着力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
关键词 现代性语境 人的异化 简论 的感性活动 资本主义社会 人的自由 人的解放 异化理论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实践维度
20
作者 杨发军 孙道进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5期I0014-I0014,共1页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中批判了一切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中批判了一切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各类理论均致力从直观、客体形式理解对象,但唯心主义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在实践中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进行批判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人的主观能动性 实践维度 旧唯物主义 的感性活动 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 《提纲》 唯心主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