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芳樟醇诱导肠炎沙门氏菌进入活的不可培养状态的研究
1
作者 卢梓荧 陈梓涵 +3 位作者 何欣忆 符蓉 周晓蓝 张宏梅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9-87,共9页
芳樟醇可有效降低食品在生产过程中受致病菌污染而引起食源性疾病的概率。鲜有关注由芳樟醇诱导活的不可培养状态(VBNC)细菌的抗性以及其复苏研究。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芳樟醇对肠炎沙门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0.4%(V/V),通过PMAxx-q... 芳樟醇可有效降低食品在生产过程中受致病菌污染而引起食源性疾病的概率。鲜有关注由芳樟醇诱导活的不可培养状态(VBNC)细菌的抗性以及其复苏研究。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芳樟醇对肠炎沙门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0.4%(V/V),通过PMAxx-qPCR方法对比可培养菌体细胞与VBNC状态的肠炎沙门氏菌对热、柠檬酸、乙酸、乳酸、头孢曲松钠、左氧氟沙星以及过氧化氢的耐受能力差异。采用丙酮酸钠、过氧化氢酶及对数期沙门氏菌无菌上清对VBNC细菌进行复苏。结果表明,芳樟醇诱导的VBNC状态的肠炎沙门氏菌对热、酸、抗生素的耐受能力均弱于可培养状态细胞,而对过氧化氢的耐受能力显著高于可培养沙门氏菌。经过72 h处理,只有过氧化氢酶成功复苏约(5.51±0.08)lg(CFU/mL)的肠炎沙门氏菌。通过测定可培养、VBNC以及复苏菌株内活性氧差异,表明活性氧的积累在菌体VBNC状态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为监控天然抑菌物质使用过程中VBNC细菌的形成及其可能产生的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了研究思路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樟醇 肠炎沙门氏菌 活的不可培养状态 抗性 复苏
下载PDF
食源性致病菌活的不可培养状态诱导、复苏及检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
作者 赵青 刘欣 +5 位作者 牛洪梅 朱华剑 潘馨叶 刘阳泰 杨捷琳 董庆利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377-385,共9页
细菌活的不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状态是指细菌受到不良环境因素胁迫时,失去在常规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能力的一种状态,进入VBNC状态的细菌通常仍具有新陈代谢活性,且保持具有致病性和毒性的能力。VBNC状态细菌在适合条件... 细菌活的不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状态是指细菌受到不良环境因素胁迫时,失去在常规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能力的一种状态,进入VBNC状态的细菌通常仍具有新陈代谢活性,且保持具有致病性和毒性的能力。VBNC状态细菌在适合条件下可复苏并恢复到能够正常培养的状态,存在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本文首先对细菌尤其是食源性致病菌进入VBNC状态后的形态、生理生化、生物大分子等特征进行了全面介绍;其次总结了可导致细菌进入VBNC状态的各种诱因,常见因素包括不适宜细菌生存的温度和pH值;概括了实验室中建立的VBNC状态细菌可复苏的条件,其中充足的营养是VBNC复苏不可或缺的因素;最后论述了检测VBNC状态细菌的主要方法,包括分子生物学法、流式细胞术、光学显微镜法等,其中分子生物学法因具有准确、快速、灵敏度高的优势,在VBNC状态细菌检测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总结VBNC状态细菌的特征、影响因素、复苏条件以及检测方法,对食品生产、加工、保藏过程中食源性致病菌VBNC状态的防控提供了参考,为进一步开展食源性致病菌VBNC状态培养、复苏及检测方法研究提供更多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致病菌 活的不可培养状态 诱导因素 复苏条件 检测方法
下载PDF
啤酒腐败有害片球菌生物被膜形成活的不可培养状态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丽 王增艳 +1 位作者 王佳阳 邓阳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1-57,共7页
有害片球菌是啤酒酿造环境中较为常见且危害较大的腐败菌。作者比较了啤酒腐败有害片球菌生物被膜和浮游细胞进入活的不可培养(VBNC)状态的能力差异。将5种有害片球菌的浮游细胞和生物被膜细胞在啤酒中于26℃下进行培养,结果发现,生物... 有害片球菌是啤酒酿造环境中较为常见且危害较大的腐败菌。作者比较了啤酒腐败有害片球菌生物被膜和浮游细胞进入活的不可培养(VBNC)状态的能力差异。将5种有害片球菌的浮游细胞和生物被膜细胞在啤酒中于26℃下进行培养,结果发现,生物被膜细胞和浮游细胞均可以被诱导进入VBNC状态,但形成VBNC状态的时间有所不同。生物被膜细胞进入VBNC状态至少需要70 d,而浮游细胞进入VBNC状态的时间为126~189 d。作者还用单叠氮丙啶与PCR相结合来扩增16S rDNA和horA基因,以证实生物被膜中VBNC细胞的存在。另外,与浮游细胞相比,生物被膜细胞对0.025 mol/L NaOH具有更强的抵抗力,而VBNC状态生物被膜又比同样状态下的浮游细胞具有更强的耐受力。综上所述,在啤酒酿造过程中,相比于浮游细胞,有害片球菌生物被膜在低pH、高浓度的啤酒花苦味物质、乙醇等压力条件下更易被诱导进入VBNC状态,而且还拥有更强的碱耐受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啤酒腐败菌 有害片球菌 生物被膜 活的不可培养状态 碱耐受力
下载PDF
细菌“活的不可培养状态”的生态意义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秀娟 朱琳 +1 位作者 陈中智 李宇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938-1942,共5页
"活的不可培养(VBNC)"状态是细菌在不良条件下的一种生存方式。VBNC状态作为细菌的一种生理状态,对传统微生物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入VBNC状态的细胞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无法继续用常规培养方法检测,在医学健康、环境科学等... "活的不可培养(VBNC)"状态是细菌在不良条件下的一种生存方式。VBNC状态作为细菌的一种生理状态,对传统微生物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入VBNC状态的细胞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无法继续用常规培养方法检测,在医学健康、环境科学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进检测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进入VBNC状态细菌在DNA、蛋白质组成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复苏过程,同时还介绍了VBNC状态的最新检测方法,最后对VBNC状态未来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活的不可培养状态 复苏 培养
下载PDF
活的不可培养状态的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黄亚琼 孙绍发 《价值工程》 2015年第10期155-156,共2页
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自20世纪80年代发现至今,一直是预防医学、流行病学、微生物生态学以及公共卫生检验检疫方面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虽然对VBNC的探讨在以上多个方面都有涉猎,但是不足... 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自20世纪80年代发现至今,一直是预防医学、流行病学、微生物生态学以及公共卫生检验检疫方面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虽然对VBNC的探讨在以上多个方面都有涉猎,但是不足的地方就是细菌种类受局限,尤其是只适用于致病菌的研究。本文综述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探讨了VBNC状态菌的形成机理、转变与种类、复苏及其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的不可培养状态 生物学特性 微生物资源
下载PDF
食源性致病菌活的不可培养状态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6
作者 钟俊良 魏彩姣 赵喜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69-275,共7页
在食品加工、产品运输及贮藏过程中,极端的环境条件可能会导致食品中的致病菌进入活的不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状态,如大肠杆菌O157:H7、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食源性致病菌... 在食品加工、产品运输及贮藏过程中,极端的环境条件可能会导致食品中的致病菌进入活的不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状态,如大肠杆菌O157:H7、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食源性致病菌一旦进入了VBNC状态,常规的培养检测方法不能将其检出,易造成VBNC状态致病菌漏检,威胁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本文归纳了食品加工过程中可能致使食源性致病菌进入VBNC状态的相关因素,概括了食源性致病菌VBNC状态的生物学特性,并着重介绍VBNC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方法,以期为食源性致病菌的安全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致病菌 食品安全 活的不可培养状态 检测方法
下载PDF
食源性致病菌活的不可培养状态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刘锦涛 夏静 +1 位作者 喻志学 赵喜红 《农产品加工》 2020年第7期65-67,72,共4页
细菌在常规培养基上无法生长形成正常的菌落或者不能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即细菌丧失了可培养能力,但仍然能够进行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这种细菌生存的特殊状态被称为活的不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state,VBNC状态)。在常... 细菌在常规培养基上无法生长形成正常的菌落或者不能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即细菌丧失了可培养能力,但仍然能够进行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这种细菌生存的特殊状态被称为活的不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state,VBNC状态)。在常规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面,由于VBNC状态的细菌无法经过常规的平板法检测,易造成VBNC状态细菌的漏检。介绍了VBNC状态细菌检测研究进展,旨在给食源性致病菌的防范控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 食源性致病菌 活的不可培养状态 检测方法
下载PDF
空肠弯曲菌活而不可培养状态的产毒素能力及毒素基因表达的检测 被引量:3
8
作者 杨捷琳 窦同海 +1 位作者 顾鸣 吴仲梁 《微生物与感染》 2007年第1期34-38,共5页
目的通过诱导空肠弯曲菌进入活的不可培养(VBNC)状态建立细胞学模型,用VeroE6细胞和HeLa细胞检测空肠弯曲菌产细胞膨胀性肠毒素(cytotoxic distendingtoxin,CDT)能力的改变,并在RNA水平上进一步验证毒素的表达。方法采用4℃冷藏及-70℃... 目的通过诱导空肠弯曲菌进入活的不可培养(VBNC)状态建立细胞学模型,用VeroE6细胞和HeLa细胞检测空肠弯曲菌产细胞膨胀性肠毒素(cytotoxic distendingtoxin,CDT)能力的改变,并在RNA水平上进一步验证毒素的表达。方法采用4℃冷藏及-70℃冷冻的方法诱导空肠弯曲菌进入VBNC状态,利用细胞总数计算、活细胞染色计数及可培养细胞计数间接确证VBNC状态细菌的存在,细胞对于VBNC状态下的细菌仍然敏感,并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证实空肠弯曲菌毒素基因的表达。结果3种不同状态的细胞计数结果表明存活细胞进入了VBNC状态,细菌经4℃冷藏及-70℃冷冻后数量减少约1个数量级,在冷冻前,细菌对细胞毒性较强,72h时70%以上细胞凋亡,冷冻后的VBNC状态细菌对VeroE6和HeLa细胞的生长仍有影响,72h时约有40%细胞进入凋亡状态。结论低温、贫养条件下空肠弯曲菌可进入VBNC状态,用常规传统的羊血平板培养基仅能使不到10%的空肠弯曲菌复苏生长,从而可以检测,在VBNC状态时,空肠弯曲菌产毒素能力改变较大,远远低于正常状态,但仍具备产毒素的能力,也从RNA水平实验得到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肠弯曲菌 活的不可培养状态 细胞检测 肠毒素
下载PDF
水体消毒过程中活的不可培养细菌的形成与复苏机制研究进展
9
作者 李桂英 刘建莹 安太成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33-1343,共11页
在传统水体消毒技术刺激下,细菌会进入活的不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状态来提高自身存活率。在撤去外部压力时,未被消毒技术完全去除的VBNC细菌可在水储存和分配期间发生一定程度的复苏,而这些复苏的细菌很可能进入人体... 在传统水体消毒技术刺激下,细菌会进入活的不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状态来提高自身存活率。在撤去外部压力时,未被消毒技术完全去除的VBNC细菌可在水储存和分配期间发生一定程度的复苏,而这些复苏的细菌很可能进入人体并导致严重疾病。然而,目前仍不清楚水体消毒过程中活的不可培养细菌的形成与复苏机制。该文通过检索了95篇相关文献并结合课题组在抗生素耐药菌方面的消毒控制和细菌休眠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系统分析。首先,介绍了在不同水消毒技术下VBNC细菌的形成并阐述了其潜在的形成机制,其主要包括了严谨反应、能量代谢、一般应激反应系统和毒素-抗毒素系统。其次,介绍了VBNC致病菌复苏的风险和总结了13种复苏方法。该文还综述了自然复苏、复苏促进因子(Rpf)与自诱导剂复苏等3种复苏机制的不同。在修复了细胞损伤并恢复氧化还原平衡和代谢活性之后,VBNC细菌才能发生自然复苏。Rpf能够帮助VBNC细菌重塑细胞壁,这有助于VBNC细菌恢复可培养能力。自诱导剂-2能够促进微生物种群中的细胞间通讯并增加katG的表达来降低过氧化氢毒性,从而促进VBNC细菌的复苏。最后,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介绍了微流控技术、稳定同位素示踪代谢活性分析方法、单细胞重水标记拉曼光谱方法和荧光能量共振转移技术等可以用于研究VBNC细菌复苏机制的前沿技术。该综述能为回答“多大剂量的消毒技术能够灭活VBNC细菌并避免其复苏”和“复苏的VBNC细菌生理特性是否都恢复到正常水平”等问题提供参考,为水处理过程中微生物安全性评估和制定更有效的消毒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耐药菌 活的不可培养状态 复苏机制 复苏促进因子 群体感应
下载PDF
生物反应器中表达ScFv大肠杆菌细胞自溶的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胡卫国 安展飞 +3 位作者 刘秀霞 戴晓峰 杨艳坤 白仲虎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78-986,共9页
表达外源蛋白细菌培养过程中的细胞自溶现象是一个普遍性的过程工程问题。在相同发酵培养条件下,研究生物反应器中大肠杆菌W3110表达全人源化单链抗体片段(Single chain antibody fragments,ScFv)工程菌和野生菌的外源蛋白表达及细胞活... 表达外源蛋白细菌培养过程中的细胞自溶现象是一个普遍性的过程工程问题。在相同发酵培养条件下,研究生物反应器中大肠杆菌W3110表达全人源化单链抗体片段(Single chain antibody fragments,ScFv)工程菌和野生菌的外源蛋白表达及细胞活性的差异,发现外源蛋白高效表达并积累在细胞内,大部分活细胞较野生菌提前6 h进入活着但不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状态,进而发生细胞自溶。分析工程菌与野生菌中胁迫应激和自溶途径基因转录水平表达谱,发现外源蛋白表达过程中热激途径rpo H,dna K,dna J,gro EL,gro ES;酸胁迫途径rpoS,gadE,gadX;氧胁迫途径sodA,katE均出现表达波峰,而发酵罐中细胞自溶过程中外膜蛋白基因ompA,ompC,ompW,ompX表达量显著下降,但rpoE并未出现持续高表达。这些发现为后续ScFv表达宿主细胞抗胁迫和自溶控制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菌细胞自溶 活的不可培养状态 cte途径 胁迫应激生物反应器
下载PDF
致病微生物应对环境胁迫形成的VBNC状态及其对风险评估的潜在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高鹤 赵勇 刘承初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9-177,共9页
防止食源性致病菌对食品的污染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策略之一。研究表明,环境胁迫下微生物可能形成"活的不可培养状态"(VBNC状态),成为食品安全的潜在风险。本文对致病微生物VBNC状态的最近发现进行了归纳和总结,重点分析了... 防止食源性致病菌对食品的污染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策略之一。研究表明,环境胁迫下微生物可能形成"活的不可培养状态"(VBNC状态),成为食品安全的潜在风险。本文对致病微生物VBNC状态的最近发现进行了归纳和总结,重点分析了不同环境胁迫(包括自然胁迫以及食品加工和保藏过程中的各种胁迫等)因素下菌体进入VBNC状态的普遍性、诱导条件和生理特点等,并对现行的基于微生物可培养性而建立起来的常规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及其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潜在影响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胁迫 致病微生物 活的不可培养状态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