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珠江口盆地西江主洼泥-流体底辟及其发育条件
1
作者 热西提·亚力坤 单玄龙 +1 位作者 郝国丽 李康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8-69,共12页
珠江口盆地西江主洼存在垂向的反射成像浑浊区域,这种垂向模糊区的地质成因多与盆地底辟活动相关。对西江主洼33西洼古近系地震资料中垂向模糊区的地震剖面特征形态及其地震波阻抗特征进行研究,并结合研究区盆地古近纪发育演化的特点认... 珠江口盆地西江主洼存在垂向的反射成像浑浊区域,这种垂向模糊区的地质成因多与盆地底辟活动相关。对西江主洼33西洼古近系地震资料中垂向模糊区的地震剖面特征形态及其地震波阻抗特征进行研究,并结合研究区盆地古近纪发育演化的特点认为,该模糊区拥有深、浅部反射不同的二元结构,可能是一处泥-流体底辟构造。西江主洼的古近系文昌组深湖相分布广泛,可以作为泥-流体底辟的泥源物质存在;33西洼钻井恩平组底部恩四段地层存在高压异常,恩平组顶部地层广泛发育的泥岩,可作为封存箱盖层,西江主洼具备形成封存箱的超压条件。而珠海期的岩浆侵入破坏了封存条件,诱发了盆地的泥-流体底辟活动,在33西洼古近系地层形成了深埋型-弱刺穿的锥状泥-流体底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江主洼 地震模糊区 泥-流体底辟 封存箱 岩浆侵入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泥-流体底辟构造成因机制与天然气运聚 被引量:23
2
作者 张敏强 钟志洪 +4 位作者 夏斌 李绪宣 孙珍 王良书 王振峰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8-125,共8页
莺歌海盆地的泥 -流体底辟构造发育演化是区域构造应力场变化和超压体系形成演化的结果。与盆地构造类型密切相关的不均衡压实和热作用引起盆地超压体系的发育 ,而区域构造应力场变化则导致盆地中中新世以泥底辟作用为主 ,晚中新世—第... 莺歌海盆地的泥 -流体底辟构造发育演化是区域构造应力场变化和超压体系形成演化的结果。与盆地构造类型密切相关的不均衡压实和热作用引起盆地超压体系的发育 ,而区域构造应力场变化则导致盆地中中新世以泥底辟作用为主 ,晚中新世—第四纪以流体底辟作用为主 ,其中 ,早期泥底辟阶段形成的构造形态对晚期流体底辟作用有显著的控制作用。在莺歌海组浅层底辟圈闭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泥-流体底辟 不均衡压实 热作用 幕式充注
下载PDF
流体底辟构造及其成因探讨 被引量:21
3
作者 张树林 黄耀琴 黄雄伟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9-22,共4页
以莺歌海和渤海湾盆地为例,总结了一种新的构造类型——流体底辟构造的特点;根据流体底辟破碎带中泥质混入程度,将它分为断裂破裂带、混杂破裂带、混合岩带和泥火山4种类型;并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流力破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关键词 流力破裂 流体底辟 构造 断裂 油气运移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流体底辟构造及其对天然气成藏的贡献 被引量:17
4
作者 李纯泉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0年第4期253-257,共5页
莺歌海盆地是一个独特的沉积盆地,其以强烈的底辟构造,巨厚的沉积盖层,快速的沉降沉积活动和异常高温高压等地质现象而著称,在调研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莺歌海盆地底辟构造及其对天然气成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盆地内的底辟构造... 莺歌海盆地是一个独特的沉积盆地,其以强烈的底辟构造,巨厚的沉积盖层,快速的沉降沉积活动和异常高温高压等地质现象而著称,在调研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莺歌海盆地底辟构造及其对天然气成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盆地内的底辟构造属于流体底辟构造,阐述了底辟构造的发育特征,从底辟产生的物质基础(流体源)和外界条件(热能、退覆层系,外力)等方面探讨了流体底辟的成因机制,总结出流体底辟构造形成的理论模式,并从圈闭,运移,保存等方面阐述了底辟构造对天然气成藏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流体底辟构造 天然气 成藏 高温高压 成因机制 理论模式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泥-流体底辟树型输导系统及运移模式 被引量:10
5
作者 金博 刘震 李绪深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10-823,共14页
莺歌海盆地发育多期泥-流体底辟。底辟活动的多期性造成底辟区断裂和裂隙不断开启,输导天然气从深部向浅部垂向运移,充注底辟两侧及周缘的砂体,在剖面上构成树形样式,称之为底辟树型输导系统。底辟树型输导系统连通了浅层和中-深层的构... 莺歌海盆地发育多期泥-流体底辟。底辟活动的多期性造成底辟区断裂和裂隙不断开启,输导天然气从深部向浅部垂向运移,充注底辟两侧及周缘的砂体,在剖面上构成树形样式,称之为底辟树型输导系统。底辟树型输导系统连通了浅层和中-深层的构造和岩性圈闭,是莺歌海盆地中央凹陷带构造及岩性天然气藏成藏的主要输导通道和样式,其相应运移方式分为能量保持型和能量释放型两种。本文提出了莺歌海盆地中央凹陷带发育底辟树型输导系统及其运移的地质模型,泥-流体底辟活动控制下的底辟树型输导系统及其运移模型是对伸展—转换盆地油气成藏理论的发展和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流体底辟 树型输导系统 天然气运移模式 中央凹陷带 莺歌海盆地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泥-流体底辟构造与天然气运聚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永杰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09年第22期126-129,共4页
莺歌海盆地是位于我国南海北部的新生代盆地,具有快速沉积沉降史、高温高压、热流体活动频繁、泥-流体底辟构造发育等特征。泥-流体底辟构造发育演化尤其是热流体局部上侵活动控制了天然气及CO2分布与富集成藏规律及特点,研究泥-流体底... 莺歌海盆地是位于我国南海北部的新生代盆地,具有快速沉积沉降史、高温高压、热流体活动频繁、泥-流体底辟构造发育等特征。泥-流体底辟构造发育演化尤其是热流体局部上侵活动控制了天然气及CO2分布与富集成藏规律及特点,研究泥-流体底辟构造及天然气运聚规律,对于指导该盆地的勘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泥-流体底辟构造 天然气运聚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泥-流体底辟发育特征与天然气成藏 被引量:5
7
作者 满晓 朱继田 +2 位作者 姚哲 吴洁 王丽君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18年第2期257-263,共7页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发育泥-流体底辟构造,为油气垂向运移提供通道。文章基于琼东南区域构造与沉积演化认识,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对深水区底辟构造进行了系统研究,识别出了底辟的分布范围,并分析了其发育机制以及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发育泥-流体底辟构造,为油气垂向运移提供通道。文章基于琼东南区域构造与沉积演化认识,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对深水区底辟构造进行了系统研究,识别出了底辟的分布范围,并分析了其发育机制以及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底辟主要发育在乐东—陵水凹陷结合部的陵南斜坡带及凸起之上,向凹陷中心规模逐渐减小。新近纪时期盆地快速沉降和生烃作用共同导致了深部异常高压的存在,其为底辟发育提供了原始的驱动力;陵南斜坡带古近纪发育的断裂为区域内的构造薄弱带,且在新近系发生活化为异常高压释放提供突破口,进而导致了底辟的形成,即底辟形成时间为新构造运动时期。底辟构造可沟通崖城组烃源岩及黄流组、莺歌海组储集体,是深水西区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控制了天然气藏的分布。根据底辟构造与烃源、储层的配置关系,提出了陵南斜坡带和松南低凸起区是深水区下步勘探的重点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深水勘探 泥-流体底辟 气烟囱 天然气成藏 海南省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乐东—陵水凹陷底辟构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2
8
作者 杨东升 赵志刚 +6 位作者 杨海长 曾清波 韩银学 赵钊 王龙颖 郭帅 孙钰皓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4-73,共10页
琼东南盆地乐东—陵水凹陷主要发育泥—流体底辟构造,根据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对乐东—陵水凹陷及周缘底辟构造的几何形态特征及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底辟构造与油气聚集成藏的关系。乐东—陵水凹陷的底辟构造发育演化是区域构... 琼东南盆地乐东—陵水凹陷主要发育泥—流体底辟构造,根据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对乐东—陵水凹陷及周缘底辟构造的几何形态特征及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底辟构造与油气聚集成藏的关系。乐东—陵水凹陷的底辟构造发育演化是区域构造应力场变化和超压系统形成演化的结果,超压系统对底辟形成起主要控制作用。两类泄压模式控制了底辟的类型和分布,根据泄压方式不同,可划分为裂缝输导泄压型底辟和断裂输导泄压型底辟。裂缝输导泄压型底辟主要沿中央峡谷水道下方呈带状分布,下超压带和中央峡谷水道的空间耦合是该底辟带形成的主要因素。断裂输导泄压型底辟主要沿乐东—陵水凹陷南、北两侧断裂带分布,下超压带和基底断层活动导致塑性岩层和流体集中流动上拱是该类型底辟的主要成因。乐东—陵水凹陷勘探实践表明,底辟和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底辟作用形成的相关构造圈闭和岩性圈闭是该地区值得关注的有利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东—陵水凹陷 泥—流体底辟构造 超压系统 作用 油气成藏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浅层气藏二氧化碳分布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黄志龙 黄保家 +2 位作者 高岗 童传新 刘江涛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40-1147,共8页
从CO2的成因、充注期次以及不同底辟发育特征等出发,对不同类型底辟之上的CO2分布特征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浅层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壳源碳酸盐岩的高温分解,其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流体组成、充注期次的不同以及底辟活动强度... 从CO2的成因、充注期次以及不同底辟发育特征等出发,对不同类型底辟之上的CO2分布特征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浅层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壳源碳酸盐岩的高温分解,其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流体组成、充注期次的不同以及底辟活动强度的差异。在低幅度弱能量底辟带,二氧化碳主要富集在烃类气储层的下部。在高幅度中等能量底辟带,二氧化碳呈现明显的分块分层特征:在断裂的同一侧,浅层富烃,深层富二氧化碳;断裂上盘相对富烃,断裂下盘相对富二氧化碳;同一气层内部,靠近断裂富二氧化碳,远离断裂富烃。在喷口型强能量底辟带,二氧化碳的分布没有明显的规律性。研究还表明,CO2分布深度与水中CO2溶解度有关,深层地层水中的CO2溶解度很大,游离态的CO2大量出现的可能性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CO2分布特征 流体底辟 浅层气藏 莺歌海盆地
下载PDF
再论白云深水区油气勘探前景 被引量:39
10
作者 庞雄 施和生 +4 位作者 朱明 颜承志 刘军 朱俊章 柳保军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3-29,共7页
对于海上新勘探区,特别是需要高投入的深水区,资源潜力和成藏规律的认识决定了勘探的信心和投入的规模。位于陆坡深水区的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是南海北部陆缘新生代最大的沉积凹陷。白云主洼为具有张扭背景由2组相对雁列展布的阶状断裂... 对于海上新勘探区,特别是需要高投入的深水区,资源潜力和成藏规律的认识决定了勘探的信心和投入的规模。位于陆坡深水区的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是南海北部陆缘新生代最大的沉积凹陷。白云主洼为具有张扭背景由2组相对雁列展布的阶状断裂构造带控制的大型宽地堑,发育大型三角洲—中深湖相沉积体系。钻探揭示了凹陷北部恩平组的大型三角洲相带和东南部文昌组淡水湖相藻类富集的泥岩沉积。北部和东部已发现天然气的母质类型主要为腐殖-腐泥混合型(Ⅱ型)。白云凹陷具备成为大型油气勘探区的烃源潜力。珠海组、珠江组—韩江组两大陆架坡折带和三级层序变化控制的陆架边缘三角洲及陆坡深水重力流砂岩是白云深水区的理想储层。在埋深较浅的南部,文昌组—恩平组也能成为有效勘探层位。白云凹陷是一个高温超压的深水凹陷,多种现象表明存在与生烃等有关的超压和流体底辟,以及与断裂活动有关的压力释放过程,晚期断裂和(或)底辟带与长期古鼻隆高带是白云凹陷已发现油气藏油气输运和汇聚的主控因素。高温超压凹陷应有特殊的成藏规律,油气主要受压力场驱动从高势区向低势区流动和富集,超压场顶面压力过渡带及其关联的输运聚体系控制了主要的成藏带。确定温压场,以及超压带顶面、低势区和低势层的位置,是白云深水区发现大油气田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深水区 宽地堑 烃源潜力 成藏规律 压力异常 流体底辟 超压顶面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