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3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维趋化-流体系统的整体适定性
1
作者 况旺 冬英 《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03-108,共6页
在无通量-Dirichlet-无滑移边界条件下考虑一类趋化-流体系统的二维初边值问题。通过正则化处理和一系列的先验估计证明该系统存在整体有界的经典解。
关键词 趋化-流体系统 Dirichlet边界 经典解 整体存在性 有界性
下载PDF
卸荷阀确保工业流体系统安全运转
2
作者 Shaji Arumpanayil 《流程工业》 2023年第9期22-24,共3页
卸荷阀将如何保证化工厂和炼油厂的安全——作为化工厂和炼油厂的关键部件,卸荷阀可以帮助操作人员避免与系统过压相关的各种安全问题,但前提是它们必须安装在正确的位置。前瞻性地放置它们,可以帮助设施释放由于程序错误、元件磨损、... 卸荷阀将如何保证化工厂和炼油厂的安全——作为化工厂和炼油厂的关键部件,卸荷阀可以帮助操作人员避免与系统过压相关的各种安全问题,但前提是它们必须安装在正确的位置。前瞻性地放置它们,可以帮助设施释放由于程序错误、元件磨损、污染或断电而导致的系统压力过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卸荷阀 程序错误 流体系统 安全运转 化工厂 前瞻性 关键部件 炼油厂
下载PDF
微流体系统在高功率裸芯片模块上的散热研究
3
作者 钱自富 李丽丹 +4 位作者 李鹏 张庆军 李治 刘压军 宋洁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72-378,共7页
为解决高热流密度功率裸芯片的散热问题,在功率模块腔体上设置了一种自闭环一体化微流道散热系统。将裸芯片共晶焊接到金刚石,再将金刚石共晶焊接到功率模块腔体,有效降低了裸芯片到功率模块腔体之间的传导热阻。通过实验和仿真探究了... 为解决高热流密度功率裸芯片的散热问题,在功率模块腔体上设置了一种自闭环一体化微流道散热系统。将裸芯片共晶焊接到金刚石,再将金刚石共晶焊接到功率模块腔体,有效降低了裸芯片到功率模块腔体之间的传导热阻。通过实验和仿真探究了微流道形式和流道宽度对散热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交联微流道散热性能较好,同时减小流道宽度,提高芯片温度性能。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最大误差为7.16%。提出的微系统具备较好的散热能力,在环境温度70℃下,可处理的芯片热流密度为320 W/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散热系统 交联微流道 共晶焊 热阻
下载PDF
铜陵矿集区成矿流体系统时限的初步厘定 被引量:65
4
作者 蒙义峰 杨竹森 +2 位作者 曾普胜 徐文艺 王训成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71-280,共10页
文章在铜陵矿集区成矿流体系统划分的基础上 ,对其中的部分流体系统的流体记录采集了 13件样品 ,分别用Re_Os法 (辉钼矿、黄铁矿 )、Ar_Ar和K_Ar法 (铬云母、闪长岩等 )进行了同位素年龄精确测定 ,结合野外对不同流体记录的产出层位、... 文章在铜陵矿集区成矿流体系统划分的基础上 ,对其中的部分流体系统的流体记录采集了 13件样品 ,分别用Re_Os法 (辉钼矿、黄铁矿 )、Ar_Ar和K_Ar法 (铬云母、闪长岩等 )进行了同位素年龄精确测定 ,结合野外对不同流体记录的产出层位、切割交叉关系的研究 ,厘定了铜陵矿集区 4套流体系统的时限。初步界定了矿集区部分流体系统的时间界限 ,为流体系统的划分和成矿流体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流体系统 时限 初步厘定 铜陵矿集区
下载PDF
安徽铜陵矿集区燕山期岩浆流体系统时空结构及成矿 被引量:38
5
作者 曾普胜 杨竹森 +6 位作者 蒙义峰 裴荣富 王彦斌 王训诚 徐文艺 田世洪 姚孝德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98-309,共12页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结合前人资料 ,建立起铜陵地区燕山期岩浆流体系统的时空格架及岩浆活动与矿产的关系。将铜陵地区的岩浆流体系统分为两类 4个子系统。一类是与燕山期 (15 0~ 133Ma)侵入岩有关的铜陵侵入岩岩浆...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结合前人资料 ,建立起铜陵地区燕山期岩浆流体系统的时空格架及岩浆活动与矿产的关系。将铜陵地区的岩浆流体系统分为两类 4个子系统。一类是与燕山期 (15 0~ 133Ma)侵入岩有关的铜陵侵入岩岩浆流体系统 ,受近东西向铜陵_南陵基底断裂控制 ,依据其活动时间先后和流体活动特征 ,可进一步划分为早、晚 2个流体子系统 ;另一类是与燕山晚期 (12 2~ 110Ma)繁昌盆地火山岩有关的火山岩流体系统 ,受北东侧凹陷盆地控制 ,与“宁芜式”玢岩铁矿和金矿关系密切 ,包括 2个子系统。各子系统又包括不同的流体单元 ,流体单元是填图的基本单位。岩浆岩自身可形成独立矿床 ,同时 ,对海西期同生沉积矿床或矿胚层叠加改造 ,增补铜、金等成矿物质 ,使层状矿体变富 ,规模变大 ,在铜陵地区形成全球特有的大型_超大型矽卡岩型铜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燕山期 岩浆流体系统 时空结构 岩浆成因 铜陵
下载PDF
安徽铜陵矿集区流体系统与成矿 被引量:15
6
作者 杨竹森 侯增谦 +5 位作者 蒙义峰 王训诚 曾普胜 田世洪 姜章平 姚孝德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1080-1082,共3页
铜陵铜铁硫金矿集区经历了多期次区域规模的流体活动,依据蚀变岩、接触热变质岩、热液充填脉体、隐爆角砾岩筒和化学沉积岩等流体记录的穿切、交代关系,初步确定了4套与成矿有关的区域流体系统,即海西期沉积喷流流体系统、燕山期岩浆热... 铜陵铜铁硫金矿集区经历了多期次区域规模的流体活动,依据蚀变岩、接触热变质岩、热液充填脉体、隐爆角砾岩筒和化学沉积岩等流体记录的穿切、交代关系,初步确定了4套与成矿有关的区域流体系统,即海西期沉积喷流流体系统、燕山期岩浆热液流体系统、燕山期火山热液流体系统和燕山晚期中低温热液流体系统,其中海西期沉积喷流流体系统奠定了本区成矿的基础(SEDEX型块状黄铁矿层),燕山期岩浆热液流体系统使本区达到了铜铁成矿的顶峰,燕山晚期中低温热液流体系统主要形成一些线型分布的金(银)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系统 成矿作用 矿集区 沉积喷流 铜陵 安徽
下载PDF
成矿流体系统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29
7
作者 邓军 高帮飞 +1 位作者 王庆飞 杨立强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9-54,共6页
成矿流体可以划分为地表流体与内部流体,后者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原生流体和再生流体两类。原生流体、再生流体与地表流体三者起因不一,成矿作用各异,输运方式、活动范围、化学性质也有差异。重大地质事件(板块俯冲或地幔柱上涌等)引发的盆... 成矿流体可以划分为地表流体与内部流体,后者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原生流体和再生流体两类。原生流体、再生流体与地表流体三者起因不一,成矿作用各异,输运方式、活动范围、化学性质也有差异。重大地质事件(板块俯冲或地幔柱上涌等)引发的盆-山转换、地壳变形、岩浆侵入等系列事件,促使了原生流体与再生流体的产生,为大规模成矿流体系统提供了能量支持与活动空间。在大型成矿流体系统中,原生流体、再生流体与地表流体相互间不同程度地混合,共同参与成矿作用,形成了超大型矿床或成矿区带。流体系统演化过程中的构造—流体耦合作用、成矿流体超临界、不混溶、流体混合等独特的物理化学作用是成矿元素聚集与沉淀的重要基础。由于成矿流体系统的形成与演化是一个物理—化学作用耦合的复杂过程,所以其研究亦是复杂性科学与地球科学多学科交叉、定性概括和定量模拟及物理模拟多手段并用的综合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流体系统 流体演化 数值模拟 物理模拟
下载PDF
安徽铜陵矿集区海西期喷流沉积流体系统时空结构 被引量:37
8
作者 杨竹森 侯增谦 +7 位作者 蒙义峰 曾普胜 李红阳 徐文艺 田世洪 王训诚 姚孝德 姜章平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81-297,共17页
铜陵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七大矿集区之一 ,构造上经历了晚古生代的陆缘裂陷、中三叠世的陆_陆碰撞和侏罗纪—白垩纪的陆内构造_岩浆活动。晚石炭世的海底喷流沉积形成了广泛分布的块状硫化物 ,除部分构成块状硫化物矿床外 ,还为燕... 铜陵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七大矿集区之一 ,构造上经历了晚古生代的陆缘裂陷、中三叠世的陆_陆碰撞和侏罗纪—白垩纪的陆内构造_岩浆活动。晚石炭世的海底喷流沉积形成了广泛分布的块状硫化物 ,除部分构成块状硫化物矿床外 ,还为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活动形成的矽卡岩型矿床提供了部分硫和金属物质。为了查明海西期喷流沉积流体系统及其时空展布特征 ,在铜陵矿集区内开展了以流体活动记录为对象的蚀变_流体填图工作。结果显示 ,海西期喷流沉积流体系统不仅形成以块状硫化物为主体的喷流沉积记录 ,而且在下伏岩系中遗留了区域规模的流体蚀变记录。以块状硫化物为主体的喷流沉积记录构成 3个喷流沉积旋回 ,在垂向上和横向上均具有成分和结构的分带性。流体蚀变记录在上部构成顺层蚀变带 ,在中部构成沿断裂和裂隙充填的石英_硫化物脉体群 ,在下部则构成半整合蚀变带 ,表明喷流沉积流体系统由下渗的海水在下部半整合蚀变带形成储集区 ,经高地热异常的加热后 ,沿中部脉体群向上迁移 ,在进入顺层蚀变带后沿砂岩层向两侧扩散 ,最后经同生断裂和裂隙向海底喷出。块状硫化物与蚀变岩、喷流沉积旋回及硫化物硫同位素的空间展布特征 ,显示区内存在 3个受基底断裂控制的NWW向延伸的流体活动域 ,包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喷流沉积流体系统 块状硫化物 区域蚀变铜陵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下载PDF
大别造山带的流体系统与成矿作用 被引量:15
9
作者 杜建国 顾连兴 +4 位作者 孙先如 岳书仓 周涛发 戴圣潜 翟建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07-517,共11页
大别山是大别造山带的主体部分,流体活动贯穿于俯冲-碰撞-折返整个造山过程。印支期俯冲-碰撞阶段的流体,以具高挥发份、高盐度为特点,流体中保留有原岩在地表时的天水-岩石以及超高压变质过程中的地幔流体-岩石同位素交换的信息。燕山... 大别山是大别造山带的主体部分,流体活动贯穿于俯冲-碰撞-折返整个造山过程。印支期俯冲-碰撞阶段的流体,以具高挥发份、高盐度为特点,流体中保留有原岩在地表时的天水-岩石以及超高压变质过程中的地幔流体-岩石同位素交换的信息。燕山期折返隆升阶段的流体是大量天水与深部流体发生混合的产物,流体中盐度降低,但水-岩相互作用增强。大别造山带的流体系统可称为“天水与深部流体混合系统”,并可分为流体富集区、流体贫乏区和流体排泄区三个部分。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流体富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系统 成矿作用 造山过程 大别造山带 水-岩相互作用
下载PDF
铜陵矿集区蚀变-流体填图与成矿流体系统 被引量:15
10
作者 蒙义峰 侯增谦 +7 位作者 杨竹森 曾普胜 徐文艺 田世洪 李红阳 王训成 姜章平 姚孝德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61-270,共10页
为了详细刻画和深刻理解区域流体系统 ,文章在传统的地质填图方法基础上 ,针对流体活动性状及其地质记录 ,提出了一套区域蚀变_流体填图方法程序 ,并在铜陵地区进行了示范性研究 ,取得了良好效果。这套“蚀变_流体填图”的方法明确了流... 为了详细刻画和深刻理解区域流体系统 ,文章在传统的地质填图方法基础上 ,针对流体活动性状及其地质记录 ,提出了一套区域蚀变_流体填图方法程序 ,并在铜陵地区进行了示范性研究 ,取得了良好效果。这套“蚀变_流体填图”的方法明确了流体填图的填图对象 ,填图单位划分理论依据———流体同源性理论 ,制定了流体系统_流体子系统_流体单元三级填图单元划分方案。在铜陵地区建立了与成矿流体有关的 4套流体系统 ,即海西期喷流沉积流体系统、燕山期岩浆流体系统、燕山晚期中低温流体系统和燕山晚期繁昌火山流体系统 ,并划分出 7个流体子系统和 18个流体单元。通过“蚀变_流体填图”掌握了铜陵矿集区成矿流体的空间分布规律 ,阐述了不同流体系统的成矿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蚀变-流体填图 流体系统 空间展布 成矿特征 铜陵矿集区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铜、金矿床成矿流体系统的形成条件及机理 被引量:61
11
作者 周涛发 岳书仓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697-707,共11页
长江中下游铜、金成矿带是我国最重要的金属成矿带之一。成矿流体系统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及地质地球化学条件对比研究表明 ,赋存于石炭系中的层状铜、金矿床是海西期拉张背景下热卤水沿同生断裂经喷流作用形成的海底喷流 (热水 )沉积... 长江中下游铜、金成矿带是我国最重要的金属成矿带之一。成矿流体系统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及地质地球化学条件对比研究表明 ,赋存于石炭系中的层状铜、金矿床是海西期拉张背景下热卤水沿同生断裂经喷流作用形成的海底喷流 (热水 )沉积矿床 ;与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铜、金矿床是在上地幔隆起、张性或向张性过渡背景下形成的 ,是中酸性岩浆经熔体 流体分离作用形成的岩浆热液与大气降水混合 ,经水 岩作用等复杂的输运和化学反应耦合过程的动力学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流体系统 矿床成因 金矿床 长江 铜矿床
下载PDF
南岭地区两种类型盆地的压实流体系统及其矿化作用 被引量:9
12
作者 邓军 陈学明 +4 位作者 饶轶群 孙忠实 程小久 沈崇辉 王庆飞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7,共7页
盆地构造演化—流体系统—矿化作用是矿床学研究的前缘课题。盆地演化的特征直接影响盆地沉积建造的结构特征。建造结构和地球化学特征对压实流体系统的温度场、动力场、地球化学场和矿化作用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滇东南白牛厂早古生代盆... 盆地构造演化—流体系统—矿化作用是矿床学研究的前缘课题。盆地演化的特征直接影响盆地沉积建造的结构特征。建造结构和地球化学特征对压实流体系统的温度场、动力场、地球化学场和矿化作用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滇东南白牛厂早古生代盆地是典型的裂谷式凹陷盆地,上万米厚的黑色页岩与上部碳酸盐岩和砂岩组合有利于矿化的压实流体系统的形成,形成了白牛厂式超大型银多金属矿床。粤北晚古生代盆地为地台型浅海盆地,沉积物主要由透水性较好的粗碎屑物质和碳酸盐岩组成,沉积建造厚度较薄。数字模拟结果表明,粤北盆地压实流体系统难以形成较高的地热储和流体势,流体只能在沉积层的特殊部位汇聚并形成红岩型低温黄铁矿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演化 建造结构 盆地压实流体系统 矿化潜力 成矿作用 南岭地区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成矿中两种流体系统相互作用——地球化学证据和流体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38
13
作者 薛春纪 池国祥 薛伟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4-142,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内的铀矿床多产在盆地的边部,并主要以侏罗系直罗组砂岩为主岩,铀矿体与从红色到绿-绿灰色、从氧化向还原过渡带中的热液蚀变密切相关。与铀矿化有关的后生矿物内流体包裹体研究曾得出60~180℃指示埋藏或热液环境的均一温... 鄂尔多斯盆地内的铀矿床多产在盆地的边部,并主要以侏罗系直罗组砂岩为主岩,铀矿体与从红色到绿-绿灰色、从氧化向还原过渡带中的热液蚀变密切相关。与铀矿化有关的后生矿物内流体包裹体研究曾得出60~180℃指示埋藏或热液环境的均一温度。铀矿化共生方解石和高岭石的C、H、O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热液方解石的δ13CV-PDB为-14.0‰~2.7‰、铀成矿流体的δDV-SMOW和δ18OV-SMOW分别是-130‰~-94‰和-9.1‰~4.8‰,C和H同位素组成指示出大量C和H来自烃类的氧化。盆地内流体流动的数值模拟表明,在侏罗纪-白垩纪盆地边缘相对抬升和盆地内地层轻微变倾过程中,发育出2种流体流动系统,即渗出流和渗入流。渗出流系统受盆地上覆沉积压实作用产生的超压驱动,起源于盆地下部,从盆地中心下部流向盆地边缘浅部;渗入流系统受重力驱动,从盆地边缘向下流向盆地中心。笔者认为铀矿化的定位与这2种流体系统的混合过程密切相关,从侏罗系—白垩系渗滤出来的U6+被渗入的雨水流体搬运,当与渗出的富烃盆地流体相遇时,烃类将U6+还原为U4+,并在2种流体系统的过渡带铀矿物沉淀。2种流体系统间过渡带的位置受地形起伏大小控制。在白垩纪末期(65Ma),假设从盆地中央到边缘的起伏为350m,则2种流体系统的过渡带定位于上侏罗统(铀矿化地层);在晚期因超压逐渐消失引起的地形小起伏情况下,过渡带也能发育在这个层位。2种流体流动系统的过渡带能够较长时期的保持在同一个层位,因此,白垩纪之后地形起伏的变小和超压的消失相结合,是铀成矿十分有利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砂岩型铀矿 C、H、O同位素 流体流动模拟 流体系统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微流体系统中微阀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9
14
作者 肖丽君 陈翔 +2 位作者 汪鹏 李以贵 陈迪 《微纳电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1-98,共8页
依据微流体系统中微阀的驱动机理,将微阀分为有源微阀和无源微阀两大类,然后对这两大类进行细分,将有源微阀分为压电、磁、静电驱动、热驱动、相变、双稳态、外部驱动等类型,将无源微阀分为悬臂梁式、薄膜式、毛细管、扭矩驱动等类型。... 依据微流体系统中微阀的驱动机理,将微阀分为有源微阀和无源微阀两大类,然后对这两大类进行细分,将有源微阀分为压电、磁、静电驱动、热驱动、相变、双稳态、外部驱动等类型,将无源微阀分为悬臂梁式、薄膜式、毛细管、扭矩驱动等类型。分别讨论了各种微阀的工作原理和性能,介绍了各类微阀的实验研究进展,指出了这些微阀的特点,突出了微阀作为微流体系统的主要元件之一,起到径流调节、开/关转换、密封生物分子和微/纳粒子等作用。回顾了微阀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目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微阀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系统 有源微阀 无源微阀 常闭型微阀 常开型微阀
下载PDF
粤北盆地流体系统及其矿化特征 被引量:4
15
作者 邓军 陈学明 +4 位作者 方云 程小久 杨立强 孙忠实 王建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3期95-102,共8页
盆地构造演化流体系统矿化作用是当代矿床学研究的新课题。盆地演化过程 ,压实流体系统温度场、动力场和地球化学场可以通过地质研究和数字模拟来重塑。粤北晚古生代沉积盆地存在 3种类型的矿化流体。大宝山型流体与岩浆热动力作用有关 ... 盆地构造演化流体系统矿化作用是当代矿床学研究的新课题。盆地演化过程 ,压实流体系统温度场、动力场和地球化学场可以通过地质研究和数字模拟来重塑。粤北晚古生代沉积盆地存在 3种类型的矿化流体。大宝山型流体与岩浆热动力作用有关 ,形成海底火山热液沉积多金属矿床 ;凡口型流体与深部建造的循环热液有关 ,形成中低温海底热泉喷溢沉积铅锌银汞矿床 ;红岩型流体与盆地成岩压实水有关 ,形成低温单一黄铁矿矿床。红岩地区盆地压实流体系统在盆缘古隆起地段形成红岩型黄铁矿矿带的同时 ,还形成特征的白云岩化作用。白云岩产状和组构、白云石“亮边”和“雾心”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系统 数字模拟 成矿流体 成矿作用 沉积盆地
下载PDF
云南巍山—永平碰撞造山带走滑拉分盆地铜金多金属矿成矿流体系统:稳定同位素特征及热液来源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勇 侯增谦 +3 位作者 莫宣学 董方浏 毕先梅 曾普胜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0-70,共11页
云南巍山—永平矿集区位于兰坪走滑拉分盆地南段,有铜金多金属中、小型矿床及矿化点140余处,盆地发育和成矿作用与印度—亚洲板块碰撞密切相关。为了探索该矿集区成矿热液的来源,研究了该区成矿流体的稳定同位素特征。区内成矿流体系统... 云南巍山—永平矿集区位于兰坪走滑拉分盆地南段,有铜金多金属中、小型矿床及矿化点140余处,盆地发育和成矿作用与印度—亚洲板块碰撞密切相关。为了探索该矿集区成矿热液的来源,研究了该区成矿流体的稳定同位素特征。区内成矿流体系统可分为紫金山子系统与公郎弧子系统。公郎弧子系统内铜钴矿床成矿流体的δD为-83.8‰^-69‰,δ18O为4.17‰~10.45‰,δ13C为-13.6‰~3.7‰,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及地层水。紫金山子系统内金、铅锌、铁矿床成矿流体的δD为-117.4‰^-76‰,δ18O为5.32‰~9.56‰,δ13C为-10.07‰^-1.5‰;锑矿成矿流体的δD为-95‰^-78‰,δ18O为4.5‰~32.3‰,δ13C为-26.4‰^-1.9‰,成矿流体来源于地层水以及岩浆水。受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造山作用的影响,在该盆地内,成矿流体自南西向北东大规模迁移过程中,先形成温度、盐度较高的公郎弧子系统,随着流体向北东推进,温度、盐度逐渐降低,流体成分发生变化,演变为紫金山子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成矿流体系统 流体包裹体 稳定同位素 碰撞造山 巍山-永平矿集区 云南省
下载PDF
储层超压流体系统的成因机制述评 被引量:25
17
作者 刘晓峰 解习农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5-60,共6页
储层超压流体系统的基本要素包括压力封闭层、超压流体、岩石骨架和输导通道;由于储层超压系统所处环境的差异,其超压强度可以大于、等于和小于环境的超压强度;超压传递、不均衡压实、裂解气的生成和浮力作用是储层超压形成的重要机制;... 储层超压流体系统的基本要素包括压力封闭层、超压流体、岩石骨架和输导通道;由于储层超压系统所处环境的差异,其超压强度可以大于、等于和小于环境的超压强度;超压传递、不均衡压实、裂解气的生成和浮力作用是储层超压形成的重要机制;大多数储层超压是油气聚集的结果;超压释放是超压流体系统内部油气成藏的必要条件,研究储层超压流体系统将更直接地揭示超压盆地中油气运移和聚集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超压流体系统 超压释放 超压传递 超压油气藏 形成机制
下载PDF
安徽省铜陵矿集区狮子山岩浆流体系统地球化学测试数据集 被引量:3
18
作者 常印佛 裴荣富 +1 位作者 侯增谦 杨竹森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A01期49-55,175-183,共8页
铜陵矿集区是中国最著名的铜、金、铁产地之一,该矿集区内成矿与岩浆作用关系密切。狮子山岩浆流体系统分布最为广泛,是铜陵矿集区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的主体,为众多地质学家所重视。狮子山岩浆流体系统地球化学测试数据集包括系统内具... 铜陵矿集区是中国最著名的铜、金、铁产地之一,该矿集区内成矿与岩浆作用关系密切。狮子山岩浆流体系统分布最为广泛,是铜陵矿集区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的主体,为众多地质学家所重视。狮子山岩浆流体系统地球化学测试数据集包括系统内具有代表性的34件岩石样品主微量元素数据、32件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数据;5件石英包裹体稀土、微量元素数据;28件样品C-H-O同位素数据及27件样品的硫同位素测试数据。全部测试均在国家知名测试数据实验室进行,数据质量可靠。该数据集可以反映狮子山岩浆子系统的岩浆活动特征、成矿流体特征、成矿物质来源,为揭示矿床成因、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等科学问题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陵矿集区 岩浆流体系统 狮子山 地球化学测试数据集
下载PDF
颗粒流体系统的流域特性及其混沌行为 被引量:7
19
作者 文利雄 李静海 +1 位作者 钱贵华 张建国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40-47,共8页
应用混沌动力学方法研究了颗粒流体系统的流域特性以及流域之间的过渡,从奇异吸引子图及波动频率、平均绝对偏差(AAD)、Kolmogorov熵(K)和相关维数(D)等动力学参数的角度出发,论证了系统随气速增大依次出现颗粒... 应用混沌动力学方法研究了颗粒流体系统的流域特性以及流域之间的过渡,从奇异吸引子图及波动频率、平均绝对偏差(AAD)、Kolmogorov熵(K)和相关维数(D)等动力学参数的角度出发,论证了系统随气速增大依次出现颗粒控制的固定床(Particle-Dominating,PD)、颗粒流体协调的流化床(Particle-Fluid-Compromising,PFC)和流体控制的稀相输送(Fluid-Dominating,FD)等不同流域,讨论了流域之间的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流体系统 固定床 浑沌 流域特性
下载PDF
颗粒流体系统的非线性行为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静海 葛蔚 郭友良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1995年第3期231-234,共4页
该文讨论颗粒流体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可能的发展方向。认为非线性行为是实现颗粒流体系统定量化的难点所在,它可分为来源于颗粒流体相互作用的内在非线性和来源于外界影响和非理想物性的次生非线性。内在非线性引起系统内的自组织现象、... 该文讨论颗粒流体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可能的发展方向。认为非线性行为是实现颗粒流体系统定量化的难点所在,它可分为来源于颗粒流体相互作用的内在非线性和来源于外界影响和非理想物性的次生非线性。内在非线性引起系统内的自组织现象、分支现象和混沌运动,次生非线性则使得内在非线性的分析更加复杂。提出了认识非线性行为的两种可能途径:(1)把系统进行多方面的分解,即运动分解为极值和动态,能耗分解为可逆和耗散,过程分解为有序和无序,结构分解为不同尺度;(2)将该系统处理为尺度差别很大的两种介质的相互作用并进行计算机图形仿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 颗粒流体系统 流态化 分支现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