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9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定常等离子体激励对大攻角流动分离控制的数值模拟研究
1
作者 呼宝鹏 兰世隆 +3 位作者 黄一翀 林海奇 傅瑜 王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442-3450,共9页
应用交流电(alternating current,AC)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由于其结构简单、响应频率快、可实现实时定量控制等优点,正在成为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技术的重点研究方向。结合基于分离涡模拟(detac... 应用交流电(alternating current,AC)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由于其结构简单、响应频率快、可实现实时定量控制等优点,正在成为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技术的重点研究方向。结合基于分离涡模拟(detached eddy simulation,DES)和等离子体唯象体积力模型的方法研究非定常等离子体激励对NACA0015翼型在攻角为20°情况下流动分离控制。结果表明:非定常等离子体激励在高雷诺数、大攻角下对翼型分离具有明显的控制效果,可以达到增升减阻目的,且流动控制效果比定常激励效率更高;非定常等离子体激励流动控制与定常等离子体激励流动控制机理不同,非定常等离子体激励通过促进分离区内速度脉动,对流场产生非定常的干扰,使得分离剪切层提前失稳,增强流场涡结构的掺混,从而抑制流动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涡模拟(DES) 流动分离控制 非定常等离子体激励
下载PDF
基于膨胀波效应的高超声速进气道肩部流动分离控制研究
2
作者 刘甫州 袁化成 +1 位作者 李东 周珂玉 《推进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75,共13页
为改善高超声速进气道唇口激波/附面层干扰诱导的肩部流动分离,从膨胀波及激波理论出发,推导出了膨胀波效应影响下的斜激波附面层干扰理论公式,获得了影响斜激波诱导分离的主要因素:膨胀角梯度、激波角及波前马赫数。在此基础上,开展了... 为改善高超声速进气道唇口激波/附面层干扰诱导的肩部流动分离,从膨胀波及激波理论出发,推导出了膨胀波效应影响下的斜激波附面层干扰理论公式,获得了影响斜激波诱导分离的主要因素:膨胀角梯度、激波角及波前马赫数。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膨胀波效应影响下的流动分离控制研究,给出了膨胀波效应影响下斜激波诱导分离的判别及预测方法。结果表明:增大激波入射点处膨胀角梯度,可以显著减小甚至消除肩部流动分离;随着激波角增大,激波强度及逆压力梯度增加,分离区尺寸显著增大。而波前马赫数对分离区尺寸的影响不显著;在进口马赫数3.57~5.18,唇罩角度6°~10°范围内,当激波入射点处逆压比梯度小于250 m^(-1)时,斜激波诱导的流动分离消失,可为改善超声速/高超声速进气道内流道流动分离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进气道 激波附面层干扰 膨胀波 流动分离 流动控制
原文传递
基于大涡模拟的NACA0012翼型流动分离研究
3
作者 杨军利 郜俊豪 郭温鑫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0-14,共5页
本文针对翼型流动分离问题,利用求解RANS方程和大涡模拟数值计算方法,通过常用的三种湍流模型的对比:k-epsilon、SST k-omega和BSL Reynolds Stress,最终选取SST k-omega湍流模型对NACA0012翼型进行定常流动和非定常流动数值计算,得到... 本文针对翼型流动分离问题,利用求解RANS方程和大涡模拟数值计算方法,通过常用的三种湍流模型的对比:k-epsilon、SST k-omega和BSL Reynolds Stress,最终选取SST k-omega湍流模型对NACA0012翼型进行定常流动和非定常流动数值计算,得到翼型的升力系数特性曲线和翼型上下翼面的速度和压力云图。研究结果表明,大涡模拟能够捕捉流动分离区域中主要涡结构,在一个周期的不同时间步能够观测到分离涡从附着、发展、脱落到再附着的完整演化过程,对翼型流动控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为飞行器的增升减阻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分离 湍流模型 大涡模拟 计算流体力学
下载PDF
逆向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抑制低速流动分离的研究
4
作者 孙志坤 史志伟 +2 位作者 李铮 耿玺 张伟麟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67-1277,共11页
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是一种能抑制流动分离的高能激励.通过实验和数值仿真的方法调查了等离子合成射流对低速翼型流动分离的抑制.激励器的电极内置在翼型内部,射流孔位于前缘点.流场烟雾粒子浓度分布和数值模拟的结果均表明逆向等离子体合... 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是一种能抑制流动分离的高能激励.通过实验和数值仿真的方法调查了等离子合成射流对低速翼型流动分离的抑制.激励器的电极内置在翼型内部,射流孔位于前缘点.流场烟雾粒子浓度分布和数值模拟的结果均表明逆向等离子体合成射流能推移低速翼型的流动分离点,并提升翼型的升力特性.逆向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推移分离点距离和提升翼型升力特性的能力随迎角的增大而增强.当迎角为16°时,等离子体激励推移翼型流动分离点的距离约占弦长的16.5%,提升翼型升力系数约17.3%.结果表明低速流动中,逆向等离子体合成射流产生的热射流与主流相互作用会形成条带状热结构.条带状热结构具有先导掺混作用,能增强主流与分离剪切层内流体的掺混.而射流主体具有掺混和诱导作用,能诱导分离剪切层的动态重新附壁.条带状热结构、射流主体与主流的相互作用是逆向等离子合成射流抑制低速翼型流动分离,提高翼型升力特性的主要机制.在不同的阶段,条带状热结构的作用和射流主体的作用不同.这种差异性导致它们的耦合性也发生了变化,并使得翼型的升力特性出现了五种典型阶段.此外,实验结果还表明放电参数恒定时,串联阵列式激励器的流动控制效果强于单个激励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合成射流 流动分离 流动可视化 流动控制 升力特性
下载PDF
液力透平偏工况下叶片表面流动分离特性研究
5
作者 林通 管嫦娥 +1 位作者 谢仁华 朱祖超 《化工设备与管道》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5-63,共9页
由于离心泵反转作液力透平缺少活动导叶等导流装置,在偏工况下其性能会急剧下降,从而限制了透平的应用。转轮作为透平回收能量的核心部件,其内部流动特性的优劣会直接影响透平性能。为探究偏工况下叶片表面流动分离特性,文章首先通过数... 由于离心泵反转作液力透平缺少活动导叶等导流装置,在偏工况下其性能会急剧下降,从而限制了透平的应用。转轮作为透平回收能量的核心部件,其内部流动特性的优劣会直接影响透平性能。为探究偏工况下叶片表面流动分离特性,文章首先通过数值计算方法预测了透平在不同工况下的水力性能,并进行试验验证了数值方法的准确性。随后,基于分离奇点理论及摩擦力线的拓扑分析方法诊断了叶片表面发生流动分离的区域,并建立了叶片表面流动分离与摩擦力线奇点类型之间的相互联系。最后,通过局部流动特征揭示了流动分离产生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工况下叶片表面流动分离的发生区域不完全一致,但从流动分离类型看来,当流动分离发生在吸力面时,分离类型主要为鞍点-螺旋分离点式分离、鞍点-分离结点式分离,而当流动分离发生在压力面时,分离类型主要为鞍点-分离结点式分离。叶片表面局部摩擦力线的奇点个数越多表示区域内流动越复杂,其中回流通常起始于附着线附近,而流动分离则发生分离线附近。研究结果可为液力透平的性能提升及运行调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力透平 叶片表面 流动分离 数值模拟 偏工况运行
下载PDF
射流旋涡发生器抑制进流管流动分离的数值模拟
6
作者 周盈盈 陈榴 罗佳巍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61-268,共8页
高航速时喷水推进器进流导管背部流动发生分离,加剧了喷泵的进流畸变,导致推进性能下降。本文提出在进流管上布置射流旋涡发生器(VGJ)抑制进流管的流动分离,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射流孔位置、射流角度、射流流量等射流参数对控制效果的... 高航速时喷水推进器进流导管背部流动发生分离,加剧了喷泵的进流畸变,导致推进性能下降。本文提出在进流管上布置射流旋涡发生器(VGJ)抑制进流管的流动分离,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射流孔位置、射流角度、射流流量等射流参数对控制效果的影响。经参数优选后,布置在背部流动分离点前的VGJ、射流角度10°、射流流量是出流流量的2.3%时,进流管出流的不均匀度系数、旋流度、总压畸变指数分别降低35.18%,60.62%,46.42%,总压恢复系数提高了18.07%。VGJ的流动控制作用明显,工况适应性较好,为喷水推进器采用主动流动控制提升推进性能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水推进器 进流管 流动分离 主动流动控制 射流旋涡发生器
原文传递
纳秒脉冲等离子体激励控制短舱侧风流动分离实验研究
7
作者 张东盛 梁华 +4 位作者 方雨霖 杨鹤森 苏志 张传标 刘诗敏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2-50,共9页
短舱进气道在侧风工作状态下会发生流动分离,导致发动机进气畸变,甚至造成发动机喘振。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技术在改善流场特性领域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优势,其主要难点在于等离子体激励能否与流场产生有效耦合作用实现流动控制目标,而高压... 短舱进气道在侧风工作状态下会发生流动分离,导致发动机进气畸变,甚至造成发动机喘振。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技术在改善流场特性领域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优势,其主要难点在于等离子体激励能否与流场产生有效耦合作用实现流动控制目标,而高压脉冲等离子体技术以其功耗相对较低、对流场持续产生扰动等优势,在控制翼型/机翼流动分离中已取得显著成果,在短舱流动分离控制中存在巨大的潜力。首先探究了侧风影响下短舱进气道的基准气动规律,定量分析总压畸变程度,从而确定了等离子体激励工况,然后采用120°周向激励布局,在不同激励频率电压条件下,进行纳秒介质阻挡放电(NS-DBD)的流动控制效果验证和激励参数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施加NS-DBD激励,总压损失系数降低,流动分离范围减小,总压畸变基本消失;随着激励频率的提升,总压畸变程度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在激励过程中存在一个固有最佳耦合频率,在最佳耦合频率下,总压畸变改善效果最佳;在来流速度为25 m/s,来流偏角为10°的条件下,施加NS-DBD激励,使得平均总压损失系数减小了26.09%,畸变指数减小了31.48%;激励电压阈值上限为10 kV,阈值下限为8 kV;而通过改变激励电压,以改变激励能量的注入,对分离流场改善效果的提升不明显,因此,在实现分离流场控制的同时应尽可能降低激励电压至电压阈值下限,有助于降低能耗、提升寿命,促进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技术的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舱进气道 流动分离 流动控制 NS-DBD
下载PDF
旋翼翼型流动分离特性分析及高升力设计
8
作者 王雪鹤 张子瀚 +2 位作者 柴春硕 邢世龙 袁明川 《直升机技术》 2023年第3期1-8,15,共9页
旋翼翼型的失速特性影响了直升机旋翼在前飞和机动工况下的气动性能。采用CFD数值模拟方法,对OA212、OA206两种不同厚度旋翼翼型的大攻角分离流场进行分析,分别展现了后缘分离和前缘分离两种分离形态,并从压力分布的角度解释了引发不同... 旋翼翼型的失速特性影响了直升机旋翼在前飞和机动工况下的气动性能。采用CFD数值模拟方法,对OA212、OA206两种不同厚度旋翼翼型的大攻角分离流场进行分析,分别展现了后缘分离和前缘分离两种分离形态,并从压力分布的角度解释了引发不同分离形式的流动机理。然后从流动机理出发,开展了两个旋翼翼型的关于提升最大升力的参数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增加OA212翼型的前缘曲率并减小后部反弯度,可有效抑制后缘分离涡,进而提升最大升力;而对于薄翼型OA206,无法通过微调前缘有效改善前缘分离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翼翼型 失速 数值模拟 流动分离
下载PDF
交流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主动控制S形进气道流动分离的实验研究
9
作者 刘汝兵 曾剑鸿 +1 位作者 梅笑隐 林麒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8-50,共13页
S形进气道内的流动分离和二次流造成进气道出口压力损失和气流畸变较为严重,严重影响发动机的工作性能。为改善其流场特性,采用交流介质阻挡放电(Alternating current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AC-DBD)等离子体激励器主动控制进气... S形进气道内的流动分离和二次流造成进气道出口压力损失和气流畸变较为严重,严重影响发动机的工作性能。为改善其流场特性,采用交流介质阻挡放电(Alternating current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AC-DBD)等离子体激励器主动控制进气道内的流场。在来流风速为10m/s,雷诺数ReD为1.35×10^(5)的工况下,探究了控制位置、布局形式对控制效果的作用规律,从流向和出口截面流场及压力分布出发,探究了主动控制的机理。结果表明,AC-DBD等离子体激励器能够提高壁面静压恢复系数,抑制流动分离并改善出口压力畸变。激励器控制位置在分离点附近最佳,且以诱导气流与来流平行的布局形式最优。在本实验范围内,出口静压系数提高了8.94%,出口稳态畸变指数降低了4.58%。其控制机理是DBD等离子体产生的诱导气流直接加速边界层运动,提高边界层抵抗逆压梯度的能力,从而抑制流动分离。同时,抑制二次流运动,降低压力畸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形进气道 流动控制 DBD等离子体 流动分离 总压畸变
原文传递
脉冲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抑制翼型吸力面流动分离的实验 被引量:69
10
作者 李应红 梁华 +3 位作者 马清源 吴云 宋慧敏 武卫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429-1435,共7页
为了提高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控制附面层的能力,进行了脉冲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抑制NACA 0015翼型失速分离的实验,研究了等离子体气动激励电压、位置、占空比和脉冲频率等对流动分离抑制效果的影响。在来流速度为72m/s时,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可... 为了提高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控制附面层的能力,进行了脉冲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抑制NACA 0015翼型失速分离的实验,研究了等离子体气动激励电压、位置、占空比和脉冲频率等对流动分离抑制效果的影响。在来流速度为72m/s时,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可以有效地抑制翼型吸力面的流动分离,翼型的升力增大约35%,翼型的临界失速迎角由18°增大到21°。实验结果表明:分离越严重,来流速度越大,有效抑制翼型失速分离的阈值电压越大;等离子体气动激励的最佳位置在流动分离起始点的前缘;调节占空比,可以在控制效果相当的情况下,降低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所消耗的功率;当脉冲频率使斯特劳哈尔数等于1时,控制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航天推进系统 等离子体气动激励 翼型 流动分离 流动控制
下载PDF
扩压叶栅二维流动分离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华良 董学智 +2 位作者 谭春青 张东阳 王松涛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297-1300,共4页
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二维扩压叶栅内流动分离及涡脱落的特征。定常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叶片负荷的增加,流场中奇点数目明显增加。非定常计算结果表明:在二维扩压流场中存在尾缘脱落涡和吸力面脱落涡两种脱落涡,它们的脱落频率随着冲角和... 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二维扩压叶栅内流动分离及涡脱落的特征。定常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叶片负荷的增加,流场中奇点数目明显增加。非定常计算结果表明:在二维扩压流场中存在尾缘脱落涡和吸力面脱落涡两种脱落涡,它们的脱落频率随着冲角和马赫数的变化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分离 拓扑结构 脱落涡 频率
下载PDF
基于粒子图像测速的离心泵叶轮内流动分离测试与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吴贤芳 刘厚林 +2 位作者 杨洪镔 谈明高 王凯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51-57,共7页
离心泵在小流量工况下运行极易产生流动分离,严重影响泵的运行稳定性。为了揭示离心泵小流量工况下叶轮内流动分离的变化规律,对一比转数为73的离心泵小流量工况下叶轮内部流动进行了PIV测试和分析,并以流动偏移角和回流强度为参数对测... 离心泵在小流量工况下运行极易产生流动分离,严重影响泵的运行稳定性。为了揭示离心泵小流量工况下叶轮内流动分离的变化规律,对一比转数为73的离心泵小流量工况下叶轮内部流动进行了PIV测试和分析,并以流动偏移角和回流强度为参数对测试结果做了量化分析。不同工况的测试结果表明,0.6Qd工况下叶轮内开始出现流动分离,到0.2Qd工况下流动分离已发展充分;随着流量的降低分离泡向流道中部和出口方向移动发展。0.2Qd工况下不同相位的试验结果显示叶轮流道接近隔舌时会出现分离泡,经过隔舌后分离泡迅速发展,远离隔舌后分离泡逐渐消失。流动偏移角的量化分析能够准确反映出叶轮流道内分离泡的数目;回流强度的量化分析表明叶片旋转过隔舌135°后,动静干涉对流动分离的作用明显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泵 叶轮 速度 流动分离 粒子图像测速
下载PDF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对翼型流动分离控制的实验研究(英文)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勋年 王万波 +2 位作者 黄勇 张鑫 黄宗波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14,共6页
在低速开口风洞中进行了等离子体激励器对NACA0015翼型流动分离控制的实验研究。采用PIV技术,对翼型绕流流场进行了测量,显示了施加等离子体激励后流场的变化。通过五分量天平对升力和阻力的测量,研究了激励电压和激励频率对翼型流动分... 在低速开口风洞中进行了等离子体激励器对NACA0015翼型流动分离控制的实验研究。采用PIV技术,对翼型绕流流场进行了测量,显示了施加等离子体激励后流场的变化。通过五分量天平对升力和阻力的测量,研究了激励电压和激励频率对翼型流动分离控制的规律。研究表明,低风速下在翼型前缘施加等离子体激励,能够有效地控制翼型流动分离,在来流为20 m/s时,最大升力系数增加11%,失速迎角增加6°;在给定的流动状态下,激励电压和激励频率存在一个阈值,不同迎角下该阈值不同,迎角越大,分离越严重,对激励强度的要求也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 流动控制 激励器 流动分离
下载PDF
微型涡流发生器控制增升装置流动分离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褚胡冰 张彬乾 +1 位作者 陈迎春 李亚林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99-805,共7页
针对大型飞机增升装置大偏度状态出现的流动分离问题,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使用微型涡流发生器控制其附面层分离的作用机理及流动控制效果。结合风洞实验结果,验证了数值方法的可靠性,并以某型号运输机二维增升构型为对象,系统分析了... 针对大型飞机增升装置大偏度状态出现的流动分离问题,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使用微型涡流发生器控制其附面层分离的作用机理及流动控制效果。结合风洞实验结果,验证了数值方法的可靠性,并以某型号运输机二维增升构型为对象,系统分析了微型涡流发生器尺寸、安装角、安装位置、排列方式等参数对其流动控制效能的影响规律,获得了设计原则,给出了流动控制方案,为实现三维增升装置流动分离控制的微型涡流发生器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升装置 流动分离 微型涡流发生器 流动控制 参数影响 设计原则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圆管狭窄下游湍流场流动分离区流体力学实验模型的设计和调试 被引量:6
15
作者 郭应强 石应康 +4 位作者 许唯临 赁可 刘善均 张建民 蒙炜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8-42,共5页
研究旨在建立和调试体外圆管狭窄模型 ,使之能够配合粒子成像流速仪 (PIV)进行狭窄下游流动分离区速度、湍流切应力的检测和压力传感器的压力检测。采用粒子成像流速仪和压力传感器 ,对模型狭窄下游定常流湍流场速度、湍流切应力和压力... 研究旨在建立和调试体外圆管狭窄模型 ,使之能够配合粒子成像流速仪 (PIV)进行狭窄下游流动分离区速度、湍流切应力的检测和压力传感器的压力检测。采用粒子成像流速仪和压力传感器 ,对模型狭窄下游定常流湍流场速度、湍流切应力和压力进行定量检测 ,初步认识流动分离区速度、切应力和压力的分布特征。实验模型能够较好地配合 PIV和压力传感器进行流动分离区速度、湍流切应力和压力的定量检测 ;圆管狭窄下游流动分离区边壁局部存在明显的低速度、低压力和低切应力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管狭窄 下游湍流场 流动分离 流体力学 实验模型 心血管系统流场
下载PDF
圆柱绕流的流动分离控制 被引量:13
16
作者 谢杰 许劲松 郁程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01-406,共6页
流动分离现象在穿透自由液面的圆柱绕流过程中非常明显,也是造成各种海洋结构物阻力性能恶化的重要原因.针对此问题,开展了应用生涡器装置控制流动分离的试验研究和CFD模拟.通过生涡器可以在流动分离以前向边界层内触发小尺度涡,从而增... 流动分离现象在穿透自由液面的圆柱绕流过程中非常明显,也是造成各种海洋结构物阻力性能恶化的重要原因.针对此问题,开展了应用生涡器装置控制流动分离的试验研究和CFD模拟.通过生涡器可以在流动分离以前向边界层内触发小尺度涡,从而增加边界层底部的动量,抵抗流动分离的发生.圆柱绕流的拖曳试验结果表明,生涡器可有效抑制圆柱后体的流动分离,对于改善海洋结构物的阻力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涡器 流动分离控制 圆柱绕流 阻力改善
下载PDF
低压涡轮叶栅流动分离主动控制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伊进宝 乔渭阳 孙大伟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55-1061,共7页
实验研究了低雷诺数条件下射流式旋涡发生器(VGJs)控制的低压涡轮叶栅,实验在西北工业大学吹气式低速涡轮平面叶栅风洞中进行,进口雷诺数范围为19000~260000,自由流湍流度为1%。实验中对VGJs吹气比为0~8,53%Cx,63%Cx和72%Cx射流位置,0... 实验研究了低雷诺数条件下射流式旋涡发生器(VGJs)控制的低压涡轮叶栅,实验在西北工业大学吹气式低速涡轮平面叶栅风洞中进行,进口雷诺数范围为19000~260000,自由流湍流度为1%。实验中对VGJs吹气比为0~8,53%Cx,63%Cx和72%Cx射流位置,0°,30°,60°和90°射流偏斜角度,25000,50000和100000雷诺数状态下叶栅出口流场和表面静压进行了测量。研究发现,VGJs有效地控制了低雷诺数条件下叶栅吸力面的流动分离;VGJs需要一个最小有效吹气比,大于此吹气比时,VGJs效果基本上不变,高吹气比VGJs效果稍微减弱;VGJs射流偏斜角越大,控制效果越好,90°偏斜角效果最好;位置对VGJs效果影响很大,VGJs控制流动分离的最佳位置应该在分离点附近;随着雷诺数提高,VGJs效果减弱,更高的雷诺数,VGJs会增大叶片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雷诺数 涡轮叶栅 流动分离 主动控制 VGJs
下载PDF
考虑流动分离的有限宽楔形剖面匀速入水受力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段文洋 朱鑫 +1 位作者 倪阳 俞圣杰 《船舶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911-919,共9页
文章基于MLM砰击模型(Modified Logvinovich Model)研究有限宽度楔形剖面匀速入水受力问题。当流动在折角处分离后,通过引入虚拟物面扩展MLM计算方法适用范围,使其可以考虑流动分离对剖面受力的影响。并计算了垂向水动力在流动分离前、... 文章基于MLM砰击模型(Modified Logvinovich Model)研究有限宽度楔形剖面匀速入水受力问题。当流动在折角处分离后,通过引入虚拟物面扩展MLM计算方法适用范围,使其可以考虑流动分离对剖面受力的影响。并计算了垂向水动力在流动分离前、后随时间的变化。将结果与非线性数值解、试验值进行比较表明:这是一种相对简单且计算快速的有效方法,易于工程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匀速入水 二维有限宽度楔形 流动分离 MLM砰击模型
下载PDF
MEMS技术在流动分离主动控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邓进军 苑伟政 +2 位作者 罗剑 马炳和 姜澄宇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81-387,共7页
文章面向飞行器翼型绕流的控制,设计开发了气泡型和合成射流等2类采用MEMS技术制造的微型致动器,并对其性能进行了测试。结合三角翼及二元超临界翼型,通过风洞实验考察了MEMS微型致动器在翼型流动分离主动控制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微... 文章面向飞行器翼型绕流的控制,设计开发了气泡型和合成射流等2类采用MEMS技术制造的微型致动器,并对其性能进行了测试。结合三角翼及二元超临界翼型,通过风洞实验考察了MEMS微型致动器在翼型流动分离主动控制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微致动器能够有效控制边界层流动状态,改变翼型绕流的宏观流场,实现增升减阻以及产生辅助力矩等控制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动器 微电子机械器件 流动控制 微机电系统 流动分离 主动控制
下载PDF
激励参数对合成射流控制压气机流动分离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秦勇 刘华坪 +2 位作者 王若玉 宋彦萍 陈浮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30-1037,共8页
对吸力面施加合成射流激励的高负荷压气机静叶栅展开数值模拟,系统地研究不同激励参数对单缝合成射流改善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并探索分段式合成射流控制流动分离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单缝合成射流对栅内流动的作用效果主要取决于两... 对吸力面施加合成射流激励的高负荷压气机静叶栅展开数值模拟,系统地研究不同激励参数对单缝合成射流改善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并探索分段式合成射流控制流动分离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单缝合成射流对栅内流动的作用效果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射流切向动量注入带来的气动性能改善与射流输运过程的附加流动损失。单缝合成射流具有较为宽广的有效频率范围,当激励频率等于主流流过叶型的频率且射流满足有效激励动量要求时,对叶栅气动性能的改善效果最佳,总压损失降低约14.26%。分段式合成射流能够较好地适应不同叶高处分离起始点沿轴向变化对最佳流动控制位置的要求,在不增加有效射流面积的前提下可较单缝射流更为有效地控制流动分离,此时的损失降低幅度高达15.84%,从另外一个角度证实了激励位置对于非定常激励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射流 激励参数 高负荷压气机叶栅 流动分离 气动性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