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8篇文章
< 1 2 6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绕回转体空泡稳定性及流动控制研究与进展综述
1
作者 孔德才 魏海鹏 +3 位作者 李杰 王占莹 尤天庆 王凡瑜 《船舶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6-636,共11页
回转体水下带攻角高速运动时,诱发附着在物面的大尺度非对称云状空泡流动,空泡末端云状局部空泡界面失稳诱发高量值脉动压力对回转体结构强度产生重要影响,是工程研制面临的重要基础性难题。本文对绕回转体非对称云状空泡流相关研究情... 回转体水下带攻角高速运动时,诱发附着在物面的大尺度非对称云状空泡流动,空泡末端云状局部空泡界面失稳诱发高量值脉动压力对回转体结构强度产生重要影响,是工程研制面临的重要基础性难题。本文对绕回转体非对称云状空泡流相关研究情况进行梳理,详细地介绍在非对称云状空泡流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非对称云状空泡流场结构与界面稳定性、流动调控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情况,并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给出后续需要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转体 非对称云状空泡 非定常 稳定机制 流动控制
下载PDF
三种流动控制方法对H型垂直轴风力机性能影响的对比分析
2
作者 刘永飞 陈微圣 孙晓晶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5-115,共11页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别以基于NACA0021和NACA0018翼型表面带吸气缝叶片的升力型垂直轴风力机为二维、三维研究对象,研究叶片表面施加吸气对提高升力型(H型)垂直轴风力机叶片做功性能的效果。通过开展二维模拟研究,探究多吸气缝在叶片...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别以基于NACA0021和NACA0018翼型表面带吸气缝叶片的升力型垂直轴风力机为二维、三维研究对象,研究叶片表面施加吸气对提高升力型(H型)垂直轴风力机叶片做功性能的效果。通过开展二维模拟研究,探究多吸气缝在叶片吸力面上的位置对垂直轴风力机气动性能的影响,并对比研究吸气和吹气这两种常用的主动流动控制方法提升垂直轴风力机风能利用净效率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对叶片表面采用吸气控制的垂直轴风力机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并将其获能特性与采用波浪前缘叶片即被动流动控制后的垂直轴风力机的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当多吸气缝位置位于距离叶片前缘10%~15%弦长区域范围内时,能最好地抑制垂直轴风力机叶片表面的流动分离,改善叶片的气动性能。与吹气控制方法相比,叶片表面采用吸气控制后的风力机的风能利用净效率在全叶尖速比下的增幅更加明显;而与波浪前缘控制方法相比,采用吸气控制后风力机风能利用净效率在低尖速比下提升效果更为显著,最大提升幅度可达到140%。该文研究结果表明吸气方式可使垂直轴风力机的效率在较大的运行工况内都有明显提高,与吹气和波浪前缘的方法相比在提升风力机气动性能效果方面更为显著,因此也更具工程应用的潜力和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垂直轴风力机 流动控制 吸气 气动性能
原文传递
混合流动控制对风机叶片气动特性的影响
3
作者 高金娥 韩水 +2 位作者 谭剑锋 史瑞鹏 夏云松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8-205,共8页
针对风力机叶片失速会降低风力机输出功率的问题,文章首先基于Fluent软件建立了NREL Phase Ⅵ风力机气动特性分析模型,计算风速为13 m/s时风力机叶片截面压力系数及功率特性,并与风洞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风力机气动特性分析模型的准确... 针对风力机叶片失速会降低风力机输出功率的问题,文章首先基于Fluent软件建立了NREL Phase Ⅵ风力机气动特性分析模型,计算风速为13 m/s时风力机叶片截面压力系数及功率特性,并与风洞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风力机气动特性分析模型的准确性;然后,将主动射流和涡流发生器(VGs)耦合到风力机叶片上,发现随射流孔宽度和涡流发生器高度的增加,风力机功率均呈先增后减趋势;最后,建立混合流动控制的风力机气动分析模型,研究射流与VGs弦向间距及后缘VGs高度对风力机气动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当间距为0.3C(C为翼型弦长)时,风力机输出功率达到最高,相比于射流单一控制,增幅为6.61%;当后缘VGs高度为15 mm时,混合式流动控制的效果最佳,风机功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机叶片失速 射流 涡流发生器 混合流动控制 功率特性
下载PDF
高马赫数内埋武器舱被动流动控制措施
4
作者 张培红 陈洪杨 +3 位作者 张杰 罗磊 周方奇 贾洪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913-2920,共8页
高马赫数(Ma>2)武器舱剪切层更强、更稳定,其噪声产生机制与通常的亚、跨、超声速武器舱流动不同,导致用来抑制空腔噪声的流动控制措施也不同。分别采用数值模拟和风洞试验2种手段,研究了圆柱形机身和马赫数对空腔流动特性的影响,以... 高马赫数(Ma>2)武器舱剪切层更强、更稳定,其噪声产生机制与通常的亚、跨、超声速武器舱流动不同,导致用来抑制空腔噪声的流动控制措施也不同。分别采用数值模拟和风洞试验2种手段,研究了圆柱形机身和马赫数对空腔流动特性的影响,以及前缘锯齿、前缘立柱、前缘横柱、前缘挡板等不同被动流动控制措施对高马赫数武器舱声压级特性的影响,为高马赫数武器舱的流动控制措施设计和研究提供参考。研究表明:圆柱形机身对空腔底部的压力分布会产生影响,压力分布的不均匀性增大,后壁附近的压力峰值增大;对通常的亚、跨、超声速武器舱流动较为有效的被动流动控制措施,对高马赫数空腔流动效果不明显,甚至会加大武器舱内的噪声等级,需要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以设计更为有效的流动控制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器舱 数值模拟 风洞试验 流动控制 声压级
原文传递
基于微秒脉冲激励的飞翼模型等离子体流动控制试验研究
5
作者 牛中国 梁华 蒋甲利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7-256,共10页
为了改善飞翼布局的大迎角气动特性,采用飞翼全模和半模分别在低速和跨声速风洞中开展了微秒脉冲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的试验研究。通过流动显示和测力的试验方法研究了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的主要作用机制和激励频率与激励电压等... 为了改善飞翼布局的大迎角气动特性,采用飞翼全模和半模分别在低速和跨声速风洞中开展了微秒脉冲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的试验研究。通过流动显示和测力的试验方法研究了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的主要作用机制和激励频率与激励电压等对飞翼模型失速特性的影响规律,验证了微秒脉冲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技术从低速到亚声速的有效性,有效的试验最高马赫数Ma达到0.6、雷诺数Re达到3.05×10^(6)。试验研究表明:微秒脉冲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通过非定常微尺度压缩波扰动的形式作用于翼面流场,通过频率耦合机制减弱模型的前缘分离涡、抑制翼面的流动分离;无量纲频率F^(+)是影响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效果的重要参数;在低速风洞试验风速V=30 m/s时,无量纲频率F^(+)=0.35~1.06的控制效果较好,可将模型的最大升力系数提高25%以上、失速迎角推迟4°;在跨声速风洞试验马赫数Ma=0.6时,无量纲频率F^(+)=0.22和F^(+)=0.44的控制效果较好,可将模型的最大升力系数分别提高4.72%、4.77%,失速迎角分别推迟2°、1°;激励电压越高激励强度越大、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力学 流动控制 风洞试验 流动分离 等离子体 飞翼
下载PDF
流体力学类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流动控制》为例
6
作者 周岩 彭文强 +4 位作者 程盼 邓雄 王林 黄利亚 罗振兵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S01期175-178,共4页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才培养工作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专业课程知识点的教学,还要全面增强学生实践技能、专业素养、道德品质等等。为了全方面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道德品质,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课程教学中需要全面结...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才培养工作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专业课程知识点的教学,还要全面增强学生实践技能、专业素养、道德品质等等。为了全方面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道德品质,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课程教学中需要全面结合新课程标准,加大对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不断根据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选择合适的案例开展实践教学,适当引入课程思政元素,从而在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促进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更好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要求,突出研究生学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工作有效性。本文以流体力学类研究生课程《流动控制》为例,从课程内容与特点、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法、课程的思政设计方法等三个方面介绍了本课程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力学 流动控制 教学改革 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
下载PDF
基于局部粒子投放的压缩拐角激波/边界层干扰流动控制研究
7
作者 许耀宇 李鑫 +2 位作者 谭慧俊 黄河峡 张悦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5-114,共10页
为探究局部粒子投放这种新型流动控制方法在控制激波/边界层干扰(SWBLI)诱导分离上的可行性,针对二维压缩拐角模型,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探究了局部粒子投放对于SWBLI诱导分离的控制机理与控制规律。结果表明:在分离区上游壁面注入的固体... 为探究局部粒子投放这种新型流动控制方法在控制激波/边界层干扰(SWBLI)诱导分离上的可行性,针对二维压缩拐角模型,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探究了局部粒子投放对于SWBLI诱导分离的控制机理与控制规律。结果表明:在分离区上游壁面注入的固体粒子会给近壁低速流体注入动量,使分离区上游边界层形状因子减小;同时,由于波后粒子的弛豫效应,粒子也会进一步给流体注入动量。在以上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SWBLI诱导分离的尺寸得到了显著减小。研究结果还表明:投入的粒子无量纲流量S_(L)越大(以基准流场边界层流量为参考),粒径D_(P)越小,所获得的分离控制效果越好。在使用S_(L)=0.12,D_(P)=0.5μm的TiO_(2)粒子进行流动控制时,分离点和再附点间的无量纲流向距离由未控制时的4.85缩减为控制后的1.77,后者仅为前者的36.5%,控制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粒子投放 激波/边界层干扰 流动分离 流动控制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涡轮叶片内冷表面V肋-凹陷复合流动控制强化传热优化设计
8
作者 许超 饶宇 张鹏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6-165,共10页
通过基于Kriging代理模型的多目标优化方法针对Re=50500条件下矩形通道内单面排布的V肋-凹陷流动控制结构进行优化设计。通过稳态实验及瞬态热色液晶实验充分地验证了数值方法。获得了努塞尔数比最高的结构(肋高径比e/D_(h)=0.1,凹陷深... 通过基于Kriging代理模型的多目标优化方法针对Re=50500条件下矩形通道内单面排布的V肋-凹陷流动控制结构进行优化设计。通过稳态实验及瞬态热色液晶实验充分地验证了数值方法。获得了努塞尔数比最高的结构(肋高径比e/D_(h)=0.1,凹陷深径比δ/d=0.21,肋-肋间距比P/e=10.8,肋-凹陷间距比L/e=9.9)和综合传热因子(TPF)最高的结构(e/D_(h)=0.08,δ/d=0.19,P/e=13.5,L/e=12.3)。结合数值模拟解析优化结构的强化传热机理,较高肋(e/D_(h)=0.1)诱发的强附着流和较深凹陷(δ/d=0.21)的卷吸共同作用导致掠过肋的流体强烈地下洗冲击肋后平板,较大的间距比(L/e=9.9)为流体提供了宽广的附着区域,附着后的流体进入凹陷打破回流区,从凹陷后缘分离冲出后主流剪切并遭遇下排肋前收缩,强掺混增强了湍流热输运。通过改变复合结构中凹陷的位置调控附着后流体的流动以实现强化传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叶片 冷却 传热 数值模拟 多目标优化 流动控制
原文传递
翼型下表面柔性襟翼流动控制机理研究
9
作者 孟俊苗 韩佳坤 陈刚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2-30,共9页
为解决低雷诺数下仿生飞行器设计中边界层流动分离这一热点问题,仿照鸟类次级羽毛的流动控制机制,提出了利用翼型下表面柔性襟翼进行非定常流动控制的方法。建立了一种以浸入边界法为核心的通用IB-LB-FEM流固耦合数值模拟框架,并系统研... 为解决低雷诺数下仿生飞行器设计中边界层流动分离这一热点问题,仿照鸟类次级羽毛的流动控制机制,提出了利用翼型下表面柔性襟翼进行非定常流动控制的方法。建立了一种以浸入边界法为核心的通用IB-LB-FEM流固耦合数值模拟框架,并系统研究了下表面柔性襟翼位置和刚度系数对NACA0012翼型非定常流动的影响,揭示了柔性襟翼流固耦合效应下的变形规律及其非定常流动控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当柔性襟翼靠近尾缘时,其对翼型气动性能的影响较为明显,其中最大平均升阻比相比无襟翼翼型提升了33.32%;下表面柔性襟翼并没有直接参与翼型表面流动分离的控制,但其通过扰动翼型下表面的非定常流动在襟翼后方形成新的流动分离从而影响了翼型的气动特性。此外,改变下表面柔性襟翼的刚度系数,将充分利用流固耦合特性有效改善翼型的气动性能。研究对于深入柔性襟翼流动控制机理,解决仿生飞行器的流动分离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襟翼 浸入边界法 流动控制 流固耦合 非定常流动
下载PDF
旋翼动态失速与反流流动控制研究进展
10
作者 李国强 赵鑫海 +2 位作者 易仕和 宋奎辉 赵光银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9-47,共19页
直升机在大载荷高速前飞时,旋翼桨叶桨距变化较大,易发生动态失速;后行桨叶内段旋转线速度较低,在来流叠加下形成反流区,导致桨叶气动效率降低,由此产生的桨叶疲劳失效和升力下降问题阻碍直升机性能的进一步提升。流动控制方法在改善翼... 直升机在大载荷高速前飞时,旋翼桨叶桨距变化较大,易发生动态失速;后行桨叶内段旋转线速度较低,在来流叠加下形成反流区,导致桨叶气动效率降低,由此产生的桨叶疲劳失效和升力下降问题阻碍直升机性能的进一步提升。流动控制方法在改善翼型气动特性方面具有较大潜能,是提升旋翼气动效率、保障直升机安全的有效路径之一。本文阐述了旋翼反流区和动态失速的形成机理及非定常流动特征,综述了2种特殊气动现象的研究成果。对比分析了优化翼型几何构型、添加表面机械结构、吹气控制、等离子体控制、合成射流控制和后缘小翼控制等流动控制方法对旋翼动态失速及反流控制的机理,总结了控制参数和流场参数对控制效果的影响规律,分析了各种方法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对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翼 动态失速 反流 流动控制
下载PDF
不同前缘形状非细长三角翼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的参数影响实验
11
作者 李昌 赵光银 +1 位作者 于文涛 张鑫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0-68,82,共10页
为改善非细长三角翼的大迎角失速特性,探索前缘形状对流动控制效果的影响规律,基于交流介质阻挡放电(AC-DBD)等离子体激励,开展了非细长三角翼流动控制风洞实验研究。针对3个不同前缘曲率半径的三角翼模型,研究了激励参数对流动控制效... 为改善非细长三角翼的大迎角失速特性,探索前缘形状对流动控制效果的影响规律,基于交流介质阻挡放电(AC-DBD)等离子体激励,开展了非细长三角翼流动控制风洞实验研究。针对3个不同前缘曲率半径的三角翼模型,研究了激励参数对流动控制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小迎角状态下,尖前缘三角翼的升力系数略高于其他两种钝前缘三角翼;圆前缘三角翼的最大升力系数最高;指向上翼面的前缘激励在失速迎角之前对升力系数的控制效果最好,指向下翼面的前缘激励则在失速迎角之后效果更佳;圆前缘三角翼的控制效果最好,相同激励电压下(12 kV),激励控制对尖、圆和椭圆前缘三角翼在过失速阶段升力分别可提高3.6%、5.9%和4.2%。最优的无量纲脉冲激励频率为f^(+)=1to2,最优占空比为5%,电压幅值越高,控制效果越好。分析认为AC-DBD激励控制非细长三角翼的主要机理是其对剪切层的非定常扰动,非体积力加速效应;机翼前缘处的流体动能分布影响诱导流向涡的形成,使不同前缘形状非细长三角翼的流动控制效果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翼 等离子体激励 流动控制 介质阻挡放电 前缘形状
下载PDF
射流主动流动控制对舰船甲板流场的影响
12
作者 赵嘉琛 韩东 于雷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6-34,共9页
随着舰船的发展和大量应用,舰船甲板流场的分析与控制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出来。为改善舰船甲板流场,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射流装置的主动流动控制方法,并以直升机桨盘位置为例分析了不同射流装置参数对于直升机桨盘流场优化的效果。首... 随着舰船的发展和大量应用,舰船甲板流场的分析与控制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出来。为改善舰船甲板流场,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射流装置的主动流动控制方法,并以直升机桨盘位置为例分析了不同射流装置参数对于直升机桨盘流场优化的效果。首先基于Navier-Stokes方程建立了舰载直升机甲板流场的数值模型,以研究基于射流主动流动控制对舰船甲板流场的影响。然后该方法选取k-ε湍流模型,并通过算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最后模拟得到添加射流装置的舰船甲板流场流线与速度分布,结合流场信息对旋翼受力的影响对比分析了加装射流装置对舰船甲板流场的流动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上射流的添加可以使得甲板流场中回流区的影响范围减小,从而使得桨盘流场速度梯度减小;桨盘流场速度梯度的减小可以有效降低旋翼气动力变化和响应水平;不同的来流角下添加上射流装置均能通过控制甲板流场从而减小响应,提高直升机的安全性。射流速度对流场控制效果影响显著,应结合射流装置安装位置选取最优射流速度从而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舰载直升机 甲板流场 数值模拟 射流 主动流动控制
下载PDF
叶片开槽对大涵道比风扇的流动控制研究
13
作者 刘恩波 周正贵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023年第3期168-171,共4页
提出利用空心结构在涡扇发动机大涵道比风扇内部从前缘到吸力面开槽,利用来流速度冲量在吸力面形成微喷气控制吸力面附面层的流动控制方法。研究不同槽道进、出口宽度和出口位置对二维叶栅的影响,选取最优方案进行三维叶片开槽。结果表... 提出利用空心结构在涡扇发动机大涵道比风扇内部从前缘到吸力面开槽,利用来流速度冲量在吸力面形成微喷气控制吸力面附面层的流动控制方法。研究不同槽道进、出口宽度和出口位置对二维叶栅的影响,选取最优方案进行三维叶片开槽。结果表明:叶片开槽可有效抑制吸力面附面层发展,减少附面层和尾迹损失,使效率增加了0.46%,失速裕度增加了1.8%,总压比增加了1.3%;微喷气流量适中并作用在吸力面附面层发展的起始位置时对附面层的抑制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扇发动机 大涵道比风扇 开槽叶片 流动控制 附面层分离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课程思政教学探讨——以湍流减阻与流动控制课程为例
14
作者 谷云庆 尹卓凡 +3 位作者 牟介刚 吴登昊 吴振兴 王文婷 《高教学刊》 2023年第30期181-184,共4页
多数工科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教学任务和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在分析湍流减阻与流动控制这一课程当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任务基础上,构建湍流减阻与流动控制课程思政教改方案,挖掘课程中潜在的六个思政元素,以教学-科研-教学为主线,完... 多数工科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教学任务和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在分析湍流减阻与流动控制这一课程当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任务基础上,构建湍流减阻与流动控制课程思政教改方案,挖掘课程中潜在的六个思政元素,以教学-科研-教学为主线,完善实践基地,设计课程实践来实现科研反哺教学,并通过师生互讲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建设 思政元素 教学目标 湍流减阻与流动控制 教学模式
下载PDF
流动控制技术在航空涡轮推进系统上的应用 被引量:21
15
作者 方昌德 《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 2003年第2期1-6,共6页
介绍了主动流动控制在风扇 /压气机、主燃烧室、涡轮和排气系统中的应用情况。阐明了流动控制在大幅度地提高发动机的性能、增加发动机的稳定性、减轻发动机的重量等方面的巨大潜力。同时指出分步实施流动控制的过程也就是应对其重大技... 介绍了主动流动控制在风扇 /压气机、主燃烧室、涡轮和排气系统中的应用情况。阐明了流动控制在大幅度地提高发动机的性能、增加发动机的稳定性、减轻发动机的重量等方面的巨大潜力。同时指出分步实施流动控制的过程也就是应对其重大技术挑战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控制技术 航空涡轮推进系统 发动机 稳定性 主动流动控制
下载PDF
大气压等离子体流动控制实验 被引量:34
16
作者 李应红 吴云 +2 位作者 宋慧敏 张朴 魏沣亭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3,共3页
进行了大气压等离子体流动控制初步实验。在等离子体激励器表面产生了大气压等离子体,验证了不对称布局等离子体激励器诱导边界层加速的现象;发现了一个不对称布局的激励器和一个对称布局的激励器并联、垂直布置的情况下,不对称布局激... 进行了大气压等离子体流动控制初步实验。在等离子体激励器表面产生了大气压等离子体,验证了不对称布局等离子体激励器诱导边界层加速的现象;发现了一个不对称布局的激励器和一个对称布局的激励器并联、垂直布置的情况下,不对称布局激励器表面边界层加速现象消失,对称布局激励器表面边界层发生了旋涡运动;验证了等离子体激励抑制翼型失速分离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 航天推进系统 大气压等离子体 流动控制 放电 实验
下载PDF
三角翼微秒脉冲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魏彪 梁华 +3 位作者 牛中国 马杰 王大博 李应红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82-789,共8页
为改善三角翼在大迎角下的气动特性,进行了微秒脉冲表面介质阻挡放电(SDBD)激励在静止空气中的纹影试验、不同迎角下的PIV测速试验以及不同试验参数下的测力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微秒脉冲SDBD可产生快速温升,快速温升在流场局部诱导产生... 为改善三角翼在大迎角下的气动特性,进行了微秒脉冲表面介质阻挡放电(SDBD)激励在静止空气中的纹影试验、不同迎角下的PIV测速试验以及不同试验参数下的测力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微秒脉冲SDBD可产生快速温升,快速温升在流场局部诱导产生压缩波;微秒脉冲SDBD激励可有效地控制低速三角翼大迎角下的流动分离,且随迎角增大,流动控制效果逐渐减弱直到消失;存在最佳激励频率,此时流动控制效果最好,当来流风速30 m/s时,最佳激励频率为80 Hz,无量纲频率为1,可将三角翼最大升力系数提高4.3%,失速迎角推迟2°;在同一迎角下,来流速度45 m/s时,流动控制效果较30 m/s时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秒脉冲 介质阻挡放电 三角翼 失速 流动分离 流动控制
原文传递
等离子体激励低速分离流动控制实验研究 被引量:31
18
作者 张攀峰 王晋军 +1 位作者 施威毅 武哲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5-39,共5页
通过风洞流动显示实验,研究了等离子体激励低速条件下对平板表面分离剪切层的控制特性。结果表明等离子体激励在失速迎角附近可以有效抑制平板上的流动分离,实现流动的完全再附。在大迎角下可以显著减小平板完全分离后分离区的宽度。对... 通过风洞流动显示实验,研究了等离子体激励低速条件下对平板表面分离剪切层的控制特性。结果表明等离子体激励在失速迎角附近可以有效抑制平板上的流动分离,实现流动的完全再附。在大迎角下可以显著减小平板完全分离后分离区的宽度。对比五种不同电极的实验,发现对于给定的输入电压及频率,负极宽度越宽,电极内侧正向间距越宽,其流动控制效果越好。最后通过改变发烟钢丝的位置和来流状况,证明了等离子体对周围流场的吸附和加速作用,对等离子体激励控制流动分离的机理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激励 流动控制 分离流动 低速
下载PDF
合成射流对失速状态下翼型大分离流动控制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赵国庆 招启军 +3 位作者 顾蕴松 陈希 张冬雨 左伟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51-355,共5页
为研究低速状态合成射流在抑制翼型气流分离和推迟失速方面的控制机理,开展了NACA0021翼型失速特性射流控制的风洞试验研究.通过系统性的模型测力、翼型瞬态流场粒子图像测速和边界层速度测定的对比试验,深入探索了合成射流各参数对翼... 为研究低速状态合成射流在抑制翼型气流分离和推迟失速方面的控制机理,开展了NACA0021翼型失速特性射流控制的风洞试验研究.通过系统性的模型测力、翼型瞬态流场粒子图像测速和边界层速度测定的对比试验,深入探索了合成射流各参数对翼型失速特性控制效果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射流偏角在翼型升力和失速迎角控制方面的效果对射流动量系数较为敏感:当动量系数较大时,近切向射流的控制效果更好.射流动量系数为0.033时,偏角30?的射流使得翼型升力系数峰值提高23.56%,失速迎角增大5?;而动量系数较小时,偏角较大的射流能够获得最佳控制效果.射流动量系数为0.0026时,法向射流对翼型最大升力系数控制效果最好(提高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型 气流分离 失速 主动流动控制 合成射流 粒子图像测速
下载PDF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20
作者 李钢 聂超群 +2 位作者 朱俊强 李汉明 张翼 《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8年第4期87-92,共6页
概括了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技术的潜在应用前景;介绍了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的基本机理,列举了流动控制技术的优势;从实验研究、数值模拟研究、机理研究3个方面阐述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指明了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及其... 概括了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技术的潜在应用前景;介绍了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的基本机理,列举了流动控制技术的优势;从实验研究、数值模拟研究、机理研究3个方面阐述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指明了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分析了中国开展此项研究的科研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控制 等离子体 介质阻挡放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