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三亚VHF雷达的场向不规则体观测研究:3.距离扩展流星尾迹回波 被引量:3
1
作者 李明 李国主 +1 位作者 宁百齐 胡连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969-3979,共11页
距离扩展流星尾迹回波(RSTE,range spread trail echo)观测通常采用高功率大孔径雷达.本文利用三亚(18.4°N,109.6°E)VHF雷达观测,分析研究了小功率VHF雷达观测的RSTE特征.结果表明,三亚VHF雷达在相干散射模式观测的RSTE,其发... 距离扩展流星尾迹回波(RSTE,range spread trail echo)观测通常采用高功率大孔径雷达.本文利用三亚(18.4°N,109.6°E)VHF雷达观测,分析研究了小功率VHF雷达观测的RSTE特征.结果表明,三亚VHF雷达在相干散射模式观测的RSTE,其发生和演化的主要形态特征类似高功率大孔径雷达的观测结果.通过2011年8月期间,三亚VHF雷达相干散射模式观测的RSTE,与同时的全天空流星模式观测的镜面流星尾迹(SE,specular trail echo)数据,统计分析了RSTE和SE随地方时以及高度的变化,发现短持续时间RSTE(小于等于15s)与SE具有类似的时间-高度变化特征,而长持续时间RSTE(大于等于15s)发生的峰值时间,相比SE和短持续时间RSTE向晨侧偏移,且长持续时间RSTE对高度的依赖性比短持续时间RSTE显著.此外,全天空流星模式观测SE的数量远多于相干散射模式观测的RSTE数量,可能与不同模式下的观测角度、波束宽度等因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HF雷达 距离扩展流星尾迹回波 镜面流星尾迹回波 场向不规则结构 时间-高度分布
下载PDF
流星尾迹的日盲波段发射光谱模拟
2
作者 张大威 尼启良 陈波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2004年第z2期137-139,共3页
利用粒子碰撞激发理论,计算了一颗穿行在海拔85~100 km高度范围的高层大气层中的狮子座流星的有效温度及其尾迹主要成分的粒子数密度,用光谱合成软件Cloudy模拟了流星尾迹在日盲波段(240~290 nm)的发射光谱,给出了若干谱线的相对强度... 利用粒子碰撞激发理论,计算了一颗穿行在海拔85~100 km高度范围的高层大气层中的狮子座流星的有效温度及其尾迹主要成分的粒子数密度,用光谱合成软件Cloudy模拟了流星尾迹在日盲波段(240~290 nm)的发射光谱,给出了若干谱线的相对强度;经比较发现,采用简化模型得到的7000 K,0.45 Pa的尾迹光谱十分接近同波段的现有理论及观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星尾迹 有效温度 发射光谱 日盲波段
下载PDF
上层大气中铁质流星尾迹的紫外光谱模拟
3
作者 张大威 齐立红 +1 位作者 陈淑妍 陈波 《光谱实验室》 CAS CSCD 2004年第6期1174-1175,共2页
基于 Sparrow理论 ,计算了海拔 90— 95 km高空的不同初始地心坐标速度的典型铁质流星的有效温度 ,获得初速 72 km/ s的该类流星尾迹主要成分的粒子数密度 ,以 Cloudy程序模拟了该流星尾迹的 2 0 0—4 0 0 nm波段紫外辐射 。
关键词 流星尾迹 紫外辐射 发射谱线
下载PDF
上层大气中石质流星尾迹的紫外光谱模拟
4
作者 张大威 陈波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899-1902,共4页
利用Sparrow的粒子碰撞理论,计算了海拔100~90 km范围内的大气中的不同初始地心坐标速度的石质流星的有效温度;分别采取不同的成分配比,给出了速度72 km·s-1的石质流星尾迹主要成分的粒子数密度;应用大型光谱合成程序Cloudy模拟... 利用Sparrow的粒子碰撞理论,计算了海拔100~90 km范围内的大气中的不同初始地心坐标速度的石质流星的有效温度;分别采取不同的成分配比,给出了速度72 km·s-1的石质流星尾迹主要成分的粒子数密度;应用大型光谱合成程序Cloudy模拟了上述流星尾迹的240~400 nm波段紫外辐射,给出了若干预期的强谱线的相对强度;经比较发现,有效温度5 680 K、蒸汽分压0.1 Pa的尾迹光谱比较接近观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质流星 流星尾迹 发射光谱 Cloudy程序
下载PDF
流星不均匀体多波段探测系统与初步观测结果
5
作者 李怡 李国主 +11 位作者 解海永 孙文杰 胡连欢 武志 陈文志 黄照国 吴宝元 赵秀宽 余优 常首民 宁百齐 刘立波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4年第3期292-307,共16页
流星体注入地球空间给地球带来外部物质并影响地球空间环境.为了探知流星体对空间环境的影响,需获取不同类型流星体及其在地球大气中产生系列现象的特征.本文介绍近期研制建设的流星不均匀体多波段探测系统.该系统设计采用光学大范围成... 流星体注入地球空间给地球带来外部物质并影响地球空间环境.为了探知流星体对空间环境的影响,需获取不同类型流星体及其在地球大气中产生系列现象的特征.本文介绍近期研制建设的流星不均匀体多波段探测系统.该系统设计采用光学大范围成像和无线电相控阵雷达与双基地全天空雷达主动探测,实现对不同尺寸流星体坠入地球高空大气/电离层后的烧蚀、蒸发和电离到流星不均匀体产生与演化等系列过程探测.通过开发多种探测模式和相应的数据分析反演算法,获取流星体速度、质量、成分和星际来源、流星等离子体头和等离子体尾迹不均匀体的空间精细结构与演化以及低电离层“瞬时”风场等多参量信息.利用该系统观测数据,对流星体及其产生的流星等离子体头、等离子体尾迹场向和非场向不均匀体、流星闪耀和尘埃不均匀体以及电离层不均匀体等开展了初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星 流星 流星尾迹不均匀体 电离层不均匀体 探测系统
下载PDF
武汉地区(30.5°N,114.4°E)钠流星尾迹激光雷达的初步观测
6
作者 谢秋洪 易帆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68-1173,共6页
通过将Na激光雷达的积累时间设置为3.2s,我们在武汉地区(30.5°N,114.4oE)对原子流星尾迹进行了测量.在16个晚上166h的观测时间里,总共发现了125个Na流星尾迹事件.这些尾迹峰值密度变化范围为4040~39170cm–3,平均值为16430cm–3.... 通过将Na激光雷达的积累时间设置为3.2s,我们在武汉地区(30.5°N,114.4oE)对原子流星尾迹进行了测量.在16个晚上166h的观测时间里,总共发现了125个Na流星尾迹事件.这些尾迹峰值密度变化范围为4040~39170cm–3,平均值为16430cm–3.出现高度范围为77.2~111.6km,质心高度为92.6km.钠尾迹高度分布的上边界与同时观测到的平均钠层剖面相类似.特别地,尾迹高度柱状图最大值出现在平均钠层峰值处.这表明流星体进入大气层后消融产生能被地基激光雷达探测到的流星尾迹,更多的出现在常规金属层的峰值附近.这与早期的K和Fe尾迹的激光雷达观测结果一致.观测发现,偶发钠层的形成往往伴随着钠流星尾迹群,这些尾迹出现高度与偶发钠层的高度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观测 流星消融尾迹 金属层
原文传递
2018年黑龙江漠河站全天空无线电流星雷达数据集
7
作者 解海永 刘立波 +8 位作者 宁百齐 李国主 熊建刚 胡连欢 余优 赵秀宽 李来顺 苏振波 岳云龙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1年第2期83-93,共11页
漠河站(53.5°N,122.3°E)全天空无线电流星雷达为宽波束全天空干涉雷达,通过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烧蚀后的流星尾迹对电波的反射回波,探测流星体信息及70-110公里高度区域大气信息。本数据集包含2018年全年漠河站全天空无线电流... 漠河站(53.5°N,122.3°E)全天空无线电流星雷达为宽波束全天空干涉雷达,通过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烧蚀后的流星尾迹对电波的反射回波,探测流星体信息及70-110公里高度区域大气信息。本数据集包含2018年全年漠河站全天空无线电流星雷达观测的雷达观测数据和雷达分析数据。雷达观测数据包含流星尾迹的距离、到达角、径向速度、回波信号强度及衰减时间和扩散系数等参量;雷达分析数据是由雷达观测数据经分析处理后得到的大气风场数据。漠河站流星雷达数据集可以用来开展中层低热层区域大气动力学以及中性大气与电离层耦合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天空流星雷达 漠河 流星尾迹 MLT 大气风场 子午工程
下载PDF
子午工程二期漠河大气风温金属成分激光雷达钙原子初步观测结果
8
作者 陈峰磊 荀宇畅 +7 位作者 王泽龙 杜丽芳 郑浩然 陈志青 程学武 王积勤 吴方 杨国韬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4年第1期131-137,共7页
子午工程二期漠河(122°E,53°N)大气风温金属成分激光雷达利用高空大气金属层共振荧光散射机制探测80~120 km区域的金属层成分,并将这些金属成分作为示踪物去研究中高层大气的各种复杂的化学和动力学过程.子午工程二期漠河钙... 子午工程二期漠河(122°E,53°N)大气风温金属成分激光雷达利用高空大气金属层共振荧光散射机制探测80~120 km区域的金属层成分,并将这些金属成分作为示踪物去研究中高层大气的各种复杂的化学和动力学过程.子午工程二期漠河钙原子激光雷达采用的时间分辨率为1.1 min,空间分辨率为30 m.在这种高时空分辨率下,仍然得到了高信噪比信号.通过对2023年1月钙原子数密度随时间和高度的演化过程进行分析,发现背景层钙原子峰值密度达到了33.55 cm−3左右,并且其突发层钙原子峰值密度可以达到约53.64 cm−3;在与延庆(116.0°E,40.5°N)钙原子数密度的比较研究中,我们发现延庆的钙原子数密度小于漠河的钙原子数密度;在与国外台站钙原子观测的比较研究中,我们发现漠河钙原子数密度和德国Kuhlungsborn(54°N,12°E)台站的钙原子数密度接近,比法国的Observatoire de Haute Provence(44°N,6°E)台站的钙原子数密度大.在2023年1月12日至14日,我们观测到了钙流星尾迹,并且流星尾迹往往出现在金属层峰值的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钙原子数密度 流星尾迹
下载PDF
激光雷达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系统联合调节的优化 被引量:3
9
作者 马江芹 谭泽立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771-1772,1776,共3页
武汉大学的激光雷达控制系统通过GPIB总线及串行总线分别与多通道光子计数器SR430和激光反射台通信,实现了激光雷达观测的自动化和观测数据的实时处理。并根据最佳观测点偏移的正态分布特征,将自动搜索引入发射光轴的日常调校,使系统联... 武汉大学的激光雷达控制系统通过GPIB总线及串行总线分别与多通道光子计数器SR430和激光反射台通信,实现了激光雷达观测的自动化和观测数据的实时处理。并根据最佳观测点偏移的正态分布特征,将自动搜索引入发射光轴的日常调校,使系统联合调整的时间缩减为约30min,同时简化了操作步骤。在2006年11月11日21:20~12日6:20对流星尾迹的激光雷达观测中,使用该系统共获得9h的有效数据。实验结果证明,控制系统操作简单,运行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控制系统 激光雷达联合调节 GPIB总线 流星尾迹观测
下载PDF
2001年狮子座流星雨期间钠荧光激光雷达的观测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进波 易帆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2期2380-2383,共4页
报道国内大型激光雷达对流星尾迹的观测,用共振钠荧光雷达观测到2001年11月武汉上空狮子座流星雨的4个长寿命尾迹.数据显示,观测到的狮子座流星雨尾迹的参数与普通的偶发流星有较大的差异,而与已报道的1998年和1999年的狮子座流星雨的... 报道国内大型激光雷达对流星尾迹的观测,用共振钠荧光雷达观测到2001年11月武汉上空狮子座流星雨的4个长寿命尾迹.数据显示,观测到的狮子座流星雨尾迹的参数与普通的偶发流星有较大的差异,而与已报道的1998年和1999年的狮子座流星雨的结果类似.流星尾迹的平均消融高度为97.95km,与狮子座流星雨的进入速度(约72 km/s)吻合,平均峰值密度为3380±2630 cm^(-3),柱含量为(2.33±1.49)×10~8cm^(-2),都高于普通偶发流星尾迹的相应参数,RMS宽度为360m,寿命81 min,为长寿命尾迹.狮子座流星雨爆发前后共5个晚上的观测数据显示,狮子座流星雨的爆发对背景钠层的柱含量并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1年 狮子座流星 共振钠荧光雷达 钠层 流星尾迹
原文传递
Preliminary lidar observations of Na meteor trails at Wuhan (30.5°N, 114.4°E), China 被引量:2
11
作者 XIE QiuHong1,2,3 & YI Fan1,2,3 1 School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Geospace Environment and Geodesy, Ministry of Education, Wuhan 430079, China 3 State Observatory for Atmospheric Remote Sensing, Wuhan 430079,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0年第22期2422-2427,共6页
Na lidar measurements of atom meteor trails with an integration period of 3.2 s were conducted at Wuhan (30.5°N, 114.4°E), China. A total of 125 Na meteor trail events were registered from 166 hours (16 nigh... Na lidar measurements of atom meteor trails with an integration period of 3.2 s were conducted at Wuhan (30.5°N, 114.4°E), China. A total of 125 Na meteor trail events were registered from 166 hours (16 nights) of lidar data. These Na trails show peak densities ranging from 4040 to 39170 cm?3 with a mean of 16430 cm?3, while their occurrence altitudes vary from 77.2 to 111.6 km with a distribution centroid at 92.6 km. The upper edge of the Na trail altitude distribution resembles that of the altitude profile of the simultaneously observed mean Na layer. In particular, the trail altitude histogram maximum occurs around the mean Na layer peak. This is consistent with early lidar observations of K and Fe trails, which shows that meteoroids entering the atmosphere tend to yield more atom meteor trails detectable by ground-based lidars around the peak of the regular metal layers than elsewhere. It was found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Nas layers was usually accompanied by a bunch of Na meteor trails, and that they occurred near the altitude of the Nas layer pea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观测 流星尾迹 钠层 武汉 中国 海拔高度 激光雷达探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