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引导下深层与浅层前锯肌平面阻滞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
1
作者 马丙强 杭黎华 +1 位作者 王聿加 张帆 《黑龙江医学》 2023年第8期912-915,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深层与浅层前锯肌平面阻滞(Serratus plane block,SPB)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8月江苏大学附属昆山医院收治的60例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深层与浅层前锯肌平面阻滞(Serratus plane block,SPB)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8月江苏大学附属昆山医院收治的60例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深层SPB组(DS组)和前锯肌浅层平面阻滞组(SS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于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SPB,两组患者均使用0.3%罗哌卡因30~40 mL (罗哌卡因总剂量2 mg/kg),阻滞完成后30 min使用针刺法测定并记录感觉阻滞平面;记录两组患者SPB操作时间、起效时间、持续时间;记录术后2 h、4 h、6 h、12 h、24 h、48 h的静息和咳嗽NRS疼痛评分;记录第一次按压镇痛泵的时间、术后48 h有效按压镇痛泵次数、舒芬太尼用量、曲马多补救性镇痛例数,记录阻滞相关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果:与SS组比较,DS组阻滞操作时间明显缩短,阻滞持续时间明显延长;DS组术后12 h静息时和咳嗽时NR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DS组术后24 h静息时NR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DS组术后镇痛(PCIA)第一次按压时间明显延长;两组PCIA 48 h内按压次数、舒芬太尼使用量以及气胸、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深层与浅层SPB均能为胸腔镜手术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但深层SPB较浅层平面阻滞操作时间更短、作用更持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锯平面阻滞 前锯平面阻滞 前锯平面阻滞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 术后镇痛
下载PDF
浅层与深层前锯肌平面阻滞用于乳腺癌术后镇痛的效果对比
2
作者 王兴旭 《智慧健康》 2023年第18期222-225,共4页
目的 对比分析乳腺癌手术患者采取浅层前锯肌平面阻滞与深层前锯肌平面阻滞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划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0例),对... 目的 对比分析乳腺癌手术患者采取浅层前锯肌平面阻滞与深层前锯肌平面阻滞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划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浅层前锯肌平面阻滞,观察组患者实施深层前锯肌平面阻滞,对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节点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对比组间差异。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具体表现,统计总发生概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6h、12h及24h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另外,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总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浅层前锯肌平面阻滞,深层前锯肌平面阻滞用于乳腺癌患者的围术期镇痛,镇痛效果更佳,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运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锯平面阻滞 前锯平面阻滞 乳腺癌 术后镇痛
下载PDF
青春期大鼠前伸下颌后浅层嚼肌细胞膜乙酰胆碱受体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黄宁 陈开云 罗颂椒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65-367,共3页
目的研究功能矫形前伸青春期大鼠下颌后,前伸下颌的浅层嚼肌细胞膜乙酰胆碱受体最大结合容量和亲和性的变化,探讨功能矫形的神经肌肉调控机制。方法选用40只5周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只。实验组大鼠戴自制上颌功能矫... 目的研究功能矫形前伸青春期大鼠下颌后,前伸下颌的浅层嚼肌细胞膜乙酰胆碱受体最大结合容量和亲和性的变化,探讨功能矫形的神经肌肉调控机制。方法选用40只5周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只。实验组大鼠戴自制上颌功能矫治器,引导下颌前伸,对照组不戴。采用放射受体分析法测定2组大鼠浅层嚼肌肌细胞膜上乙酰胆碱受体的最大结合容量和亲和性值。结果实验组大鼠浅层嚼肌细胞膜上乙酰胆碱受体最大结合容量明显增加,具有高度亲和力,大于对照组。结论功能矫形可增加浅层嚼肌细胞膜上乙酰胆碱受体与乙酰胆碱的结合量及亲和力,导致肌肉的结构与功能发生适应性改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矫形 乙酰胆碱受体
下载PDF
阴茎血管及会阴浅层肌与阴茎勃起相关的应用解剖学 被引量:7
4
作者 夏武宪 林秋风 张雁儒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58-360,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男性坐骨海绵体肌、球海绵体肌及阴茎血管的构筑特点,探讨其与勃起生理相关的解剖学。方法:制作成人阴茎血管铸型标本,再取下两侧坐骨海绵体肌和球海绵体肌进行观察。结果:阴茎海绵体内纵行的动脉发出无数树状分支,其毛细... 目的:通过观察男性坐骨海绵体肌、球海绵体肌及阴茎血管的构筑特点,探讨其与勃起生理相关的解剖学。方法:制作成人阴茎血管铸型标本,再取下两侧坐骨海绵体肌和球海绵体肌进行观察。结果:阴茎海绵体内纵行的动脉发出无数树状分支,其毛细血管汇合后注入白膜下静脉丛;部分形成螺旋动脉,与海绵窦相交通。引流海绵窦血液的窦后小静脉相互吻合形成白膜下静脉丛,再汇合形成导静脉。坐骨海绵体肌平均肌重(2.13±0.26)g,肌长(7.36±0.16)cm,羽状角5.2°:球海绵体肌平均肌重(2.14±0.58)g,肌长(7.25±0.76)cm,羽状角28.63°。结论:会阴浅层肌尤其是坐骨海绵体肌的收缩。进一步压迫阴茎静脉,勃起得以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茎血管 会阴 阴茎勃起
下载PDF
青年女性浅层咬肌B超形态与颅颌面形态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宋锦璘 车晓霞 +1 位作者 罗颂椒 邓锋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83-386,共4页
目的:了解浅层咬肌形态及功能与颅颌面形态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及作用模式,探讨错畸形的形成机制。方法:采用超声成像技术测量31例正常青年女性浅层咬肌横截面的周长、面积、横径、平均厚度及纵截面的长度,并将其与头影测量指标进行统... 目的:了解浅层咬肌形态及功能与颅颌面形态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及作用模式,探讨错畸形的形成机制。方法:采用超声成像技术测量31例正常青年女性浅层咬肌横截面的周长、面积、横径、平均厚度及纵截面的长度,并将其与头影测量指标进行统计相关分析。结果:浅层咬肌纵截面的长度与下颌升支与SN平面的前下交角、下颌体长度、下颌综合长度、前下面高、全前面高、磨牙区牙槽高成正相关关系。浅层咬肌横截面的平均厚度和最大厚度与上颌骨长度、下颌升支高度、后面高成正相关关系。结论:浅层咬肌的厚度、长度对颅颌面垂直向形态有显著影响,同时浅层咬肌厚度也影响面中份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颅颌面形态
下载PDF
青年女性浅层嚼肌B超形态与牙弓形态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宋锦璘 车晓霞 +1 位作者 罗颂椒 邓锋 《口腔医学》 CAS 2007年第4期204-206,共3页
目的了解肌肉形态、功能与牙弓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探讨错畸形的形成机理。方法本研究采用超声成像技术测量31例正常青年女性浅层嚼肌横截面的周长、面积、横径、平均厚度、最大厚度及纵截面的长度,并将测量结果与牙弓测量指标... 目的了解肌肉形态、功能与牙弓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探讨错畸形的形成机理。方法本研究采用超声成像技术测量31例正常青年女性浅层嚼肌横截面的周长、面积、横径、平均厚度、最大厚度及纵截面的长度,并将测量结果与牙弓测量指标进行统计相关分析。结果超声测量浅层嚼肌横截面的周长、面积、横径、平均厚度、最大厚度对下颌牙弓磨牙区宽度影响明显,且成负相关;横截面的周长、面积、横径与下颌牙弓前段长度关系显著,呈正相关,厚度与下颌牙弓前中段长度呈正相关,周长与下颌牙弓后段长度呈正相关;横截面的面积、周长与上颌牙弓长度成正相关;纵截面长度与上下颌尖牙角、下颌双尖牙角成负相关关系。结论浅层嚼肌形态与牙弓形态相关关系显著,浅层嚼肌形态越粗壮,功能越强,则越有利于面下1/3矢状向发展,而限制其宽度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超 牙弓形态 女性
下载PDF
偏颌成年大鼠嚼肌浅层细胞超微结构及其肌球蛋白重链的表达 被引量:2
7
作者 周冬青 白玉兴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19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观察成年偏颌大鼠左右侧嚼肌浅层细胞的超微结构和肌球蛋白重链Ⅱ型基因表达量与正常成年大鼠的差异。方法青春期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组大鼠左侧嚼肌浅层为实验A组,右侧为实验B组。实验组大鼠配... 目的观察成年偏颌大鼠左右侧嚼肌浅层细胞的超微结构和肌球蛋白重链Ⅱ型基因表达量与正常成年大鼠的差异。方法青春期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组大鼠左侧嚼肌浅层为实验A组,右侧为实验B组。实验组大鼠配戴引导下颌左偏的矫治器,对照组不戴。大鼠成年时处死,取实验A、B组及对照组大鼠嚼肌浅层细胞,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肌球蛋白重链Ⅱ型基因表达量的差异。结果实验A、B组细胞形态改变,细胞内肌丝排列紊乱,线粒体形态数量改变。实验B组内肌浆网多见。实验A组肌球蛋白重链Ⅱ型基因表达量是对照组的162.9%,是实验B组的128.0%(P<0.01),实验B组肌球蛋白重链Ⅱ型基因表达量是对照组的12.7%(P<0.01)。结论偏颌大鼠左右侧嚼肌浅层细胞的超微结构不同,肌肉的收缩力有显著差异,可能对偏颌的产生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颌 透射电镜 球蛋白重链
下载PDF
偏颌大鼠嚼肌浅层细胞肌球蛋白重链Ⅱ型蛋白及快肌肌钙蛋白T3的表达
8
作者 周冬青 白玉兴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21年第6期343-346,共4页
目的研究偏颌大鼠与正常成年大鼠左右侧嚼肌浅层细胞肌球蛋白重链Ⅱ型蛋白及快肌肌钙蛋白T3表达量的差异。方法青春期(35天)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1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组大鼠配戴引导下颌左偏的矫治器形成功能性偏颌... 目的研究偏颌大鼠与正常成年大鼠左右侧嚼肌浅层细胞肌球蛋白重链Ⅱ型蛋白及快肌肌钙蛋白T3表达量的差异。方法青春期(35天)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1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组大鼠配戴引导下颌左偏的矫治器形成功能性偏颌,对照组不配戴。实验组大鼠左侧嚼肌浅层为实验A组,右侧为实验B组。大鼠成年时(120天)处死。取实验A、B组及对照组大鼠嚼肌浅层细胞,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肌球蛋白重链Ⅱ型蛋白和快肌肌钙蛋白T3表达量的差异。结果实验A组肌球蛋白重链Ⅱ型蛋白和快肌肌钙蛋白T3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B组肌球蛋白重链Ⅱ型蛋白和快肌肌钙蛋白T3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A组肌球蛋白重链Ⅱ型蛋白的表达量高于实验B组(P<0.05);实验A组和B组的快肌肌钙蛋白T3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结论大鼠左右侧嚼肌浅层细胞的收缩力差异和偏颌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颌 球蛋白重链 钙蛋白
下载PDF
分娩中子宫浅浆肌层破裂2例分析
9
作者 邸石 《武汉市医学科研》 1997年第2期31-31,共1页
关键词 分娩并发症 子宫破裂 破裂 病例分析
下载PDF
正常青年男性嚼肌、颞肌超声形态与软组织面型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庾英姿 米丛波 +2 位作者 赵亚平 祖青 王巧云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1年第6期970-973,共4页
目的:超声测量正常青年男性浅层嚼肌、颞肌形态指标,了解咀嚼肌形态功能与软组织面型的关系。方法:应用超声成像技术测量69位正常青年男性下颌处于姿势位时浅层嚼肌横截面周长、面积、宽度、最大厚度、平均厚度、纵截面长度及颞肌... 目的:超声测量正常青年男性浅层嚼肌、颞肌形态指标,了解咀嚼肌形态功能与软组织面型的关系。方法:应用超声成像技术测量69位正常青年男性下颌处于姿势位时浅层嚼肌横截面周长、面积、宽度、最大厚度、平均厚度、纵截面长度及颞肌最大厚度、平均厚度,并与颅面软组织形态指标测量结果及面型比例进行统计学相关分析。结果:下颌处于姿势位时浅层嚼肌的周长、横截面积、最大厚度及平均厚度与颧弓间宽度(bizygomatic facial width,BFW)及下颌角间宽度(intergonial width,IGW)呈正相关(P<0.05);颞肌最大厚度、平均厚度与IGW呈正相关关系(P<0.05);浅层嚼肌周长、最大厚度、平均厚度与前面高与颧弓间宽度之比(the ratio of the anterior facial height to the bizygomatic facial width,AFH/BFW)及前面高与下颌角间宽度之比(the ratio of the anterior facial height to the intergonial width,AFH/IGW)负相关(P<0.05)。结论:浅层嚼肌、颞肌形态对软组织面型有显著影响,浅层嚼肌周长、横截面积、厚度及颞肌厚度影响颅面宽度及面高与面宽的比例,可能与方面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形态 软组织面型
下载PDF
安氏骨性类和类1分类女性青少年最大紧咬位咀嚼肌肌电值比较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雨雪 杜熹 陈扬熙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9-160,共2页
目的比较安氏骨性Ⅱ类1分类与骨性Ⅰ类青少年在正中颌位的最大紧咬位时,颞肌前份及嚼肌浅层肌电值有无差异。方法选取年龄为10-15岁的女性口腔错[牙合]畸形患者,其中Ⅱ类1分类为22例,骨性Ⅰ类为30例,分别测试在正中颌位紧咬合板时... 目的比较安氏骨性Ⅱ类1分类与骨性Ⅰ类青少年在正中颌位的最大紧咬位时,颞肌前份及嚼肌浅层肌电值有无差异。方法选取年龄为10-15岁的女性口腔错[牙合]畸形患者,其中Ⅱ类1分类为22例,骨性Ⅰ类为30例,分别测试在正中颌位紧咬合板时颞肌前份及浅层嚼肌的肌电值。结果戴用咬合板时Ⅱ类1分类错[牙合]与个别正常[牙合]颞肌和嚼肌的均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尚不能通过颞肌前份和嚼肌浅层的肌电值对骨性Ⅱ类1分类错[牙合]进行诊断。对于肌功能状态与面颌形态的关系仍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骨性Ⅱ类1分类错[牙合] 电图 前份 最大紧咬位
下载PDF
正常牙合青年男性咀嚼肌不同功能位超声形态研究
12
作者 庾英姿 米丛波 +1 位作者 赵亚平 祖青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7期721-723,共3页
目的:建立正常牙合青年男性浅层嚼肌、颞肌前束在下颌处于不同功能位置时超声形态正常值,比较其差异,为评价正畸患者浅层嚼肌、颞肌功能提供参考。方法:应用超声成像技术测量69位正常牙合青年男性下颌分别处于姿势位、最大紧咬位、最大... 目的:建立正常牙合青年男性浅层嚼肌、颞肌前束在下颌处于不同功能位置时超声形态正常值,比较其差异,为评价正畸患者浅层嚼肌、颞肌功能提供参考。方法:应用超声成像技术测量69位正常牙合青年男性下颌分别处于姿势位、最大紧咬位、最大前伸位时浅层嚼肌周长、面积、宽度、最大厚度、平均厚度、长度及颞肌前束最大厚度、平均厚度并对其不同功能位置的各项形态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下颌处于姿势位时浅层嚼肌、颞肌前束的厚度与最大前伸位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下颌处于最大紧咬位时浅层嚼肌的各项超声形态指标及颞肌前束厚度与最大前伸位及姿势位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处于不同功能位浅层嚼肌、颞肌前束超声形态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束 超声诊断 下颌功能位
下载PDF
正常青年男性咀嚼肌超声形态与牙弓形态的关系 被引量:2
13
作者 庾英姿 米丛波 +4 位作者 赵亚平 祖青 梁其彬 林成 王巧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6期8676-8680,共5页
背景:咀嚼肌形态与颅面形态的密切相关性已经被报道,但是关于咀嚼肌形态与牙弓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还不明确。目的:探讨咀嚼肌形态功能对牙弓形态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应用超声成像技术测量69位正常青年男性下颌处于姿势位时浅... 背景:咀嚼肌形态与颅面形态的密切相关性已经被报道,但是关于咀嚼肌形态与牙弓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还不明确。目的:探讨咀嚼肌形态功能对牙弓形态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应用超声成像技术测量69位正常青年男性下颌处于姿势位时浅层嚼肌横截面周长、面积、宽度、最大厚度、平均厚度、纵截面长度及颞肌前束最大厚度、平均厚度,并与牙弓测量指标进行统计学相关分析。结果与结论:浅层嚼肌横截面的面积与上颌牙弓前中段长度,纵截面长度与下颌前段牙弓长度,最大厚度与下颌牙弓中段宽度及上颌牙弓周长呈正相关(P<0.05);颞肌前束最大厚度、平均厚度与上颌牙弓前段及前中段长度呈负相关(P<0.05),提示浅层嚼肌、颞肌形态功能可能是影响牙弓形态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形态 牙弓形态 正常
下载PDF
功能矫形前伸青春期大鼠下颌后浅层嚼肌细胞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杜衍晓 杨竹丽 +5 位作者 达雨 田臻 王梦佳 阎潇 郑如松 袁晓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1年第6期1048-1051,共4页
目的:研究功能矫形前伸大鼠下颌后浅层嚼肌细胞凋亡的变化规律,探讨功能矫形的肌肉改建机理。方法:选用50只5周龄Sprague-Dawley(SD)雄性大白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只。实验组大鼠戴自制上颌功能矫治嚣,引导下颌前伸,并打开咬... 目的:研究功能矫形前伸大鼠下颌后浅层嚼肌细胞凋亡的变化规律,探讨功能矫形的肌肉改建机理。方法:选用50只5周龄Sprague-Dawley(SD)雄性大白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只。实验组大鼠戴自制上颌功能矫治嚣,引导下颌前伸,并打开咬合。利用RT-PCR方法检测两组大鼠浅层嚼肌Bcl-2和Bax基因表达情况,利用TUNEL方法检测浅层嚼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①Bcl-2和Bax基因表达随大鼠戴用矫治器时间的延长而升高,至第3周开始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但Bax的表达高于Bcl-2。Bax/Bcl-2比值随大鼠戴用矫治器时间的延长而升高,至第4周开始下降。②TUNEL实验结果显示浅层嚼肌细胞在戴用矫治器1天后,开始出现凋亡,随着时间延长而增加,至第3周达到顶峰,第4周开始下降。结论:①Bax/Bcl-2比值升高促进浅层嚼肌细胞凋亡。②功能矫形可引起浅层嚼肌细胞凋亡,导致肌肉的结构和功能发生适应性改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矫形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男性浅层会阴肌构筑学研究与临床
15
作者 赵泽驹 罗旭 +1 位作者 薛黔 杨胜波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862-862,共1页
关键词 男性会阴构筑学 阴茎勃起 射精 排尿 骨骼
原文传递
成年大鼠下颌功能性前伸后嚼肌浅层的超微结构改变
16
作者 周冬青 白玉兴 +1 位作者 车晓霞 孙异临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1年第3期147-150,共4页
目的:观察成年大鼠下颌功能性前伸后嚼肌浅层的超微结构变化。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个实验组和4个对照组,每组5只。实验组大鼠配戴固定的前伸下颌矫治器,对照组不配戴矫治器。分别于下颌前伸7d、14d、28d和60d处死实验组... 目的:观察成年大鼠下颌功能性前伸后嚼肌浅层的超微结构变化。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个实验组和4个对照组,每组5只。实验组大鼠配戴固定的前伸下颌矫治器,对照组不配戴矫治器。分别于下颌前伸7d、14d、28d和60d处死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取大鼠左右侧的嚼肌浅层,制作电镜标本,透射电镜下观察成年大鼠嚼肌浅层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实验组大鼠嚼肌浅层部分细胞在大鼠下颌功能性前伸7d时萎缩,前伸60d时形态不规则。实验组大鼠下颌前伸7d,部分嚼肌浅层细胞内肌丝断裂;前伸14d和28d时,嚼肌浅层细胞内肌丝的排列方向紊乱;前伸60d时,嚼肌浅层细胞内局部可见肌丝方向紊乱。大鼠下颌功能性前伸7d和14d时,实验组大鼠嚼肌浅层细胞内肌浆网多见;前伸28d时线粒体多见、形态改变;前伸60d时,肌丝间的线粒体仍多见。结论:成年大鼠下颌功能性前伸后嚼肌浅层细胞的形态、肌丝的排列和结构、线粒体和肌浆网的功能发生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前伸 透射电镜
原文传递
诺舒子宫内膜去除术后阴道排液时间长2例宫腔镜检查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孙小丽 赵春梅 +1 位作者 刘婷艳 罗喜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731-1731,共1页
病例1:女,31岁,因"月经量增多、淋漓不净5个月"于2013年12月17日行"诺舒子宫内膜去除术"。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病史。术后3个月内膜去除术"。术后阴道排液量多,持续约45 d后量减少,但仍未干净,呈黄色,无异味,无发热及腹痛。9... 病例1:女,31岁,因"月经量增多、淋漓不净5个月"于2013年12月17日行"诺舒子宫内膜去除术"。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病史。术后3个月内膜去除术"。术后阴道排液量多,持续约45 d后量减少,但仍未干净,呈黄色,无异味,无发热及腹痛。9月1日行宫腔镜检查,宫腔充满较多淡黄色组织,清出块状组织共15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排液 子宫内膜 宫腔镜检查 经量 浅肌层 黏膜下 异常子宫出血 平滑 病理检查 腔镜术
下载PDF
胃癌组织中c-erbB-2癌基因表达与胃癌主要病理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3
18
作者 丁兆明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5年第4期635-637,共3页
原癌基因c-erbB-2(又称neu或HER-2)属于受体酪氨酸激酶Ⅰ类亚家族,定位于人类17号染色体q21区带上,编码产物为Mr18500的跨膜糖蛋白(故又称P185),参与对细胞生长、繁殖、分裂的调控,其异常表达或基因突变时,使某些不正常细胞的独立... 原癌基因c-erbB-2(又称neu或HER-2)属于受体酪氨酸激酶Ⅰ类亚家族,定位于人类17号染色体q21区带上,编码产物为Mr18500的跨膜糖蛋白(故又称P185),参与对细胞生长、繁殖、分裂的调控,其异常表达或基因突变时,使某些不正常细胞的独立生长能力失控,从而发展为肿瘤细胞[1,2],可作为卵巢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及消化道肿瘤预后的参考指标[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BB-2 癌基因表达 肿瘤预后 原癌基因 编码产物 细胞生长 淋巴结转移 浅肌层 亚家族
下载PDF
31卷4期疑难病案
19
作者 罗祎 唐良萏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20-320,共1页
患者27岁,因发现宫腔内占位1+年,月经周期延长3月于2014年10月13日入院。2013年9月6日曾因“阴道流血1+月,扪及下腹包块半月”至我院,妇科B超检查提示:子宫大小140 mm×99 mm×83 mm,宫内见大小约79 mm×43 mm异常回声,... 患者27岁,因发现宫腔内占位1+年,月经周期延长3月于2014年10月13日入院。2013年9月6日曾因“阴道流血1+月,扪及下腹包块半月”至我院,妇科B超检查提示:子宫大小140 mm×99 mm×83 mm,宫内见大小约79 mm×43 mm异常回声,内以无回声为主,其间有大小不等的蜂窝状无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检查示其内见血流信号,RI 0.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信号 下腹包块 蜂窝状 抗磷脂抗体 异常信号影 抗磷脂综合征 赘生物 抗心磷脂抗体 浅肌层 息肉状
下载PDF
β-HCG RIA对膀胱癌的诊断价值
20
作者 孔祥辉 朱继芳 吕家驹 《放射免疫学杂志》 CAS 1993年第3期179-180,共2页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来源于胎盘合体滋养层细胞,由α和β两种亚基组成,β-亚基特异性强,反映了完整分子的激素活性,游离形式无活性。Braunstein等用β-HCG测定首次报道非滋养细胞、肿瘤产生的异位HCG或β-HCG的研究。而在许多非滋...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来源于胎盘合体滋养层细胞,由α和β两种亚基组成,β-亚基特异性强,反映了完整分子的激素活性,游离形式无活性。Braunstein等用β-HCG测定首次报道非滋养细胞、肿瘤产生的异位HCG或β-HCG的研究。而在许多非滋养细胞肿瘤HCG分泌的研究中很少有膀胱肿瘤,1983年Braunstein报告文献复习膀胱肿瘤异位β-HCG分泌的发生率为10%(6/48)。最近Crawfood等报告膀胱癌病人血清β-HCG升高率为19%(6/32),而我院膀胱癌病人血清β-HCG升高率为16.7%(5/30),尿液β-HCG升高率为50%(15/30)。现将结果报告于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CG RIA 滋养细胞肿瘤 膀胱肿瘤 病人血清 合体滋养 游离形式 浅肌层 特异性 高度恶性肿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