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30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激光吸收光谱的CO/CO_(2)/H_(2)S浓度同步在线测量研究
1
作者 张学军 陈勤根 +3 位作者 杨展 邓琴 贺拴玲 彭志敏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12-1416,共5页
CO、CO_(2)、H_(2)S是燃煤锅炉炉内气氛重要组成部分,其浓度不仅能够反映燃烧工况,还可作为水冷壁高温腐蚀程度判断依据,因此实现CO、CO_(2)、H_(2)S浓度的准确测量意义重大。首先采用波长调制-直接吸收(WM-DAS)方法结合约40 m长光程Her... CO、CO_(2)、H_(2)S是燃煤锅炉炉内气氛重要组成部分,其浓度不仅能够反映燃烧工况,还可作为水冷壁高温腐蚀程度判断依据,因此实现CO、CO_(2)、H_(2)S浓度的准确测量意义重大。首先采用波长调制-直接吸收(WM-DAS)方法结合约40 m长光程Herriott池,在室温低压下,开展不同CO/CO_(2)浓度配比下三种气体吸收率同步测量实验,结果表明三种气体的吸收率测量值与理论计算值相近,相对误差在6.82%以内,测量结果可靠性较高;然后对不同浓度CO/CO_(2)(0~2000μL·L^(-1))、H_(2)S(0~20μL·L^(-1))进行动态测量,结果表明,测量系统对三种组分浓度变化的响应具有较好的线性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长调制-直接吸收光谱 CO浓度 CO_(2)浓度 H_(2)S浓度 同步测量
下载PDF
充填料浆制备浓度前馈调控工艺及技术途径
2
作者 朱瑞军 李立涛 +3 位作者 夏长念 陈庆刚 张海胜 郝硕 《中国矿山工程》 2024年第1期36-40,共5页
本文总结分析了常见充填料浆制备浓度控制系统现状与问题,提出了基于搅拌扭矩信号的充填料浆制备浓度前馈调控工艺,并详细阐述了其技术实现途径,以期为矿山大规模大流量充填料浆稳定制备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 制备浓度 前馈调控 实现途径 浓度表征
下载PDF
水溶性切削液浓度的测定方法及应用
3
作者 刘建军 张思舜 +1 位作者 刘吉生 张景利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4年第5期76-78,共3页
本文主要探讨了切削液性能的测定方法,重点关注了pH值测定方法、折光率测定方法和密度测定方法。切削液的性能包括稳定性、润滑性能和冷却效果等,而浓度对这些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准确测定和调整切削液浓度对于维持切削液性能的稳定和优... 本文主要探讨了切削液性能的测定方法,重点关注了pH值测定方法、折光率测定方法和密度测定方法。切削液的性能包括稳定性、润滑性能和冷却效果等,而浓度对这些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准确测定和调整切削液浓度对于维持切削液性能的稳定和优化加工质量非常重要,综合运用这些测定方法,可以有效地评估和调整切削液浓度,确保切削液的性能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削液浓度 控制 加工性能 浓度过高 浓度过低
下载PDF
不同质量浓度Cu^(2+)和Ag^(+)对大麦成熟胚组培特性的影响
4
作者 周洪斌 王卫斌 +3 位作者 王梦玥 熊静蕾 陈升位 毛孝强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7,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质量浓度Cu^(2+)和Ag^(+)对大麦成熟胚组培特性的影响。【方法】以Bowman、北青7号和光头大麦的成熟胚为材料,研究不同质量浓度Cu^(2+)和Ag^(+)对大麦成熟胚愈伤诱导率、长根率、长芽率、褐化率、绿化率、再分化率和愈... 【目的】探究不同质量浓度Cu^(2+)和Ag^(+)对大麦成熟胚组培特性的影响。【方法】以Bowman、北青7号和光头大麦的成熟胚为材料,研究不同质量浓度Cu^(2+)和Ag^(+)对大麦成熟胚愈伤诱导率、长根率、长芽率、褐化率、绿化率、再分化率和愈伤湿质量的影响。【结果】Bowman、北青7号和光头大麦成熟胚的7种组培特性间存在不同程度差异。与对照相比,0.75 mg/L Cu^(2+)可减少10.43%的成熟胚长根、7.48%的成熟胚长芽、8.24%的愈伤组织褐化、20.74 mg的愈伤湿质量;4.00 mg/L Ag^(+)可提高6.47%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可减少9.08%的成熟胚长根、7.96%的成熟胚长芽和9.67%的愈伤褐化;0.75 mg/L Cu^(2+)和4.00 mg/L Ag^(+)对愈伤细胞转绿、愈伤增殖和再分化均无抑制。【结论】适宜质量浓度的Cu^(2+)和Ag^(+)可有效抑制大麦成熟胚长根、长芽和愈伤组织褐化,Ag+还可有效提高愈伤诱导率;在基于MS培养基的大麦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和再分化培养中,Cu^(2+)和Ag^(+)的适宜质量浓度分别为0.75和4.00 mg/L。研究结果可为构建大麦成熟胚的愈伤诱导及其再分化技术体系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成熟胚 组培特性 Cu^(2+)质量浓度 Ag^(+)质量浓度
下载PDF
北京地区办公建筑室内典型污染物日均浓度与工作时均浓度对比分析
5
作者 厉明 韦古强 +4 位作者 乐辰前 迟洪均 朱基诚 刘聪 李婷 《暖通空调》 2024年第2期22-27,共6页
以办公建筑为代表的具有明确作息规律的建筑中,以污染物浓度24 h平均值作为室内污染物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尚不清楚。本文以北京某办公建筑为对象,利用为期1个月的室内CO_(2)和PM2.5浓度的实时监测数据,分析了24 h日均浓度和工作时均浓度(0... 以办公建筑为代表的具有明确作息规律的建筑中,以污染物浓度24 h平均值作为室内污染物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尚不清楚。本文以北京某办公建筑为对象,利用为期1个月的室内CO_(2)和PM2.5浓度的实时监测数据,分析了24 h日均浓度和工作时均浓度(07:00—19:00)的关系。结果表明,对照我国GB/T 18883—2022,室内CO_(2)和PM2.5日均浓度的超标率小于2%,但工作时均浓度的超标率远高于日均浓度(1.25~20倍)。日均浓度与工作时均浓度之间存在较大偏差,PM2.5相对偏差的最大值为0.45,中位值为0.14;CO_(2)相对偏差的最大值为0.34,中位值为0.04。对照我国标准,室内CO_(2)的漏判率为100%,错罚率为0;室内PM2.5的漏判率为62.3%,错罚率为19.7%。错罚率和漏判率与所采用的评价标准密切相关,随着浓度标准的提高,即浓度限值减小,错罚率和漏判率均下降。因此,针对实际办公建筑的空气质量评价,应当同时关注污染物的工作时均浓度而非仅采用24 h日均浓度,并选择合适的评价标准和浓度限值。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更加准确、有效地评价办公建筑的空气质量评价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办公建筑 室内空气质量 评价指标 CO_(2)浓度 PM2.5浓度
下载PDF
赛沃替尼治疗MET基因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的药物浓度与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关系
6
作者 韩森 马旭 +13 位作者 聂鋆 戴玲 胡维亨 陈筱玲 张洁 马向娟 田广明 吴頔 龙皆然 韩金娣 张自然 张攀攀 郝倩云 方健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3-117,共5页
目的:探讨药物浓度与疗效和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了解赛沃替尼治疗MET14外显子跳跃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9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携带MET14外显子跳跃突变,并且接受赛沃替尼治疗... 目的:探讨药物浓度与疗效和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了解赛沃替尼治疗MET14外显子跳跃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9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携带MET14外显子跳跃突变,并且接受赛沃替尼治疗的16例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血浆药物浓度,评估赛沃替尼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不良反应的相关性。随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中位PFS和OS。结果:16例患者中男性9例(56.3%),年龄范围51~84岁。肺癌病理类型包括:腺癌11例,肉瘤样癌5例,鳞癌1例。赛沃替尼的客观缓解率为50.0%(8/16),疾病控制率达到87.5%(14/16)。评效达到部分缓解患者和未达到者相比,赛沃替尼的药物谷浓度分别为77.2 ng/mL和146.7 ng/mL(P=0.06)。治疗中出现过2级以上不良反应的患者和仅出现过1级不良反应者,其药物谷浓度分别为116.5 ng/mL和93.2 ng/mL(P=0.59)。所有患者的中位PFS为8.5个月,中位OS为14.1个月。结论:赛沃替尼治疗MET基因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可耐受。常规用药剂量下,赛沃替尼的血浆药物谷浓度与疗效可能存在一定负相关,但药物浓度与不良反应的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MET14外显子跳跃突变 赛沃替尼 药物浓度 治疗药物监测
下载PDF
玉米基肥期农田土壤氨挥发量与近地表氨浓度相关性研究
7
作者 吕金岭 尤克 +3 位作者 何斌 刘霜 梁少民 郭战玲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9-407,共9页
农田氨排放量与近地表氨浓度密切相关,但两者能否相互转换还缺乏系统研究。基于此,以近地表氨浓度经典方法(被动法)为主要使用方法,以传统海绵法为对照方法,在豫南砂姜黑土开展5种典型施肥处理玉米季基肥期氨排放量与近地表氨浓度的相... 农田氨排放量与近地表氨浓度密切相关,但两者能否相互转换还缺乏系统研究。基于此,以近地表氨浓度经典方法(被动法)为主要使用方法,以传统海绵法为对照方法,在豫南砂姜黑土开展5种典型施肥处理玉米季基肥期氨排放量与近地表氨浓度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施肥处理的氨挥发峰值均出现在施肥后的2-4 d,第5天开始显著降低,第8天之后基本与对照无明显差异;不同处理的氨累计排放量差别较大,排序为TR>OPT>SOPT>HK>CK,累计排放量分别为7.68、5.48、3.37、2.78和0.22 kg·hm^(-2);同时发现,不同施肥处理近地表氨浓度也有相同趋势,峰值同样出现在施肥后的2-4 d,第5天开始显著降低,平均氨质量浓度排序为TR>OPT>SOPT>HK>CK,均值分别为17.5、11.6、10.7、8.21和1.70μg·m^(-3)。线性相关性分析表明,施肥后前8 d不同施肥处理的氨挥发量与近地表氨浓度的线性相关性较强,而8 d之后两者的相关性较弱,说明近地表氨浓度和农田氨挥发量的相关性与农田氨挥发量的高低有关。除此之外,不同方法中被动法对低施氮量和缓释肥的估算优于排放因子法,而排放因子法对高施肥条件下氨挥发量的估算优于被动法。整体而言,被动方法估算氨挥发量的相对误差介于-15.9%-17.5%之间,排放因子法相对误差介于-54.3%-81.8%之间,被动方法明显具备更高的估算精度。以上结果说明,被动方法可以潜在替代传统氨监测方法估算大区域农田氨挥发量,但估算精度主要集中在高氨排放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挥发 被动法 近地表氨浓度 相关性 排放因子法 玉米季
下载PDF
不同浓度对三赞胶溶液流变学特性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吴伟都 刘小杰 +5 位作者 成官哲 王雅琼 沈珊珊 薛玉清 罗洁 李言郡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24年第4期227-233,共7页
制备质量浓度为0.1%~1.0%的三赞胶溶液,研究不同浓度对三赞胶溶液流变学特性的影响。通过稳态流动扫描、剪切应力扫描、温度扫描研究剪切速率、剪切应力及温度对黏度的影响,应变扫描、频率扫描、温度扫描研究应变、扫描频率及温度对弹... 制备质量浓度为0.1%~1.0%的三赞胶溶液,研究不同浓度对三赞胶溶液流变学特性的影响。通过稳态流动扫描、剪切应力扫描、温度扫描研究剪切速率、剪切应力及温度对黏度的影响,应变扫描、频率扫描、温度扫描研究应变、扫描频率及温度对弹性模量及粘性模量的影响,同时进一步考察了与结构特性相关的各因素如模量相交点、松驰时间、屈服应力等。结果表明:三赞胶溶液的流变学特性明显具有浓度依赖性,旋转测试与振荡测试所表现出来的流变学特性分别与浓度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溶液浓度改变时影响溶液流动时的应变及模量、溶液由粘性为主变为弹性为主时的频率与模量及松驰时间、由凝胶转换为溶胶时的温度与模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赞胶溶液 浓度 黏度 弹性模量 流变学特性
下载PDF
基于SDS临界胶束浓度调控BiOBr合成及其光催化降解头孢拉定研究
9
作者 陈雪 王夏伟 +4 位作者 吴义婷 黎敬芝 黄应平 李易 李瑞萍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6-112,共7页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SDS)为模板剂,采用沉淀法制备了不同胶束浓度条件下的BiOBr光催化剂(SBr-1、SBr-2、SBr-3、SBr-4).通过XRD、SEM、BET表征BiOBr晶体结构、形貌和比表面积,结果表明在SDS为临界胶束浓度(8.0...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SDS)为模板剂,采用沉淀法制备了不同胶束浓度条件下的BiOBr光催化剂(SBr-1、SBr-2、SBr-3、SBr-4).通过XRD、SEM、BET表征BiOBr晶体结构、形貌和比表面积,结果表明在SDS为临界胶束浓度(8.0×10^(-3)mol/L)时制备的SBr-2具有较好的结晶度、特殊的形貌和最大的比表面积;运用UV-vis DRS吸收光谱、PL光谱、EIS电化学抗阻谱等表征BiOBr光电特性,结果证明SBr-2具有良好的可见光吸收能力和电子空穴分离效率.在可见光照射(λ≥420 nm)下,选用头孢拉定(cefradine,CFD)为目标污染物研究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SBr-2具有最好的光催化活性,150 min内降解率达到98%.此外,通过自由基捕获试验,发现该光催化过程超氧自由基和空穴为主要活性物种.本研究为表面活性剂调控改善BiOBr结构、形貌和晶相提升其光催化活性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烷基硫酸钠 胶束浓度 BiOBr 头孢拉定 光催化降解
下载PDF
脉搏血氧灌注指数与血乳酸浓度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早期预测价值
10
作者 张冰 赵晓晓 +2 位作者 贺玉娟 张卫星 冯希敏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87-390,共4页
目的探讨脉搏血氧灌注指数(PI)与血乳酸浓度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早产儿128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其中46例患有ROP的... 目的探讨脉搏血氧灌注指数(PI)与血乳酸浓度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早产儿128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其中46例患有ROP的患儿为ROP组,另外82例未患ROP者为非ROP组。入院后记录早产儿基本资料,采用Masimo Radical-7(USA)SpO_(2)血氧饱和度检测仪连续监测早产儿PI,采用ABL90FLEX血气分析仪监测早产儿血乳酸浓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PI及血乳酸浓度对ROP的早期预测价值。结果两组早产儿胎龄、出生体重、性别、分娩方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早产儿出生后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组间)=15.393,P_(组间)<0.001);ROP组早产儿出生后1 h、12 h、24 h PI较非ROP组明显下降,出生后48 h至96 h轻度下降,两组早产儿PI于出生后96 h后趋于平稳;ROP组早产儿出生后96 h内各时间点PI均低于非ROP组早产儿(均为P<0.05);两组不同时间与组别间存在交互效应(F_(交互)=5.061,P_(交互)<0.001)。两组早产儿出生后血乳酸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组间)=91.158,P_(组间)<0.001);ROP组早产儿出生后1 h血乳酸浓度较非ROP组明显上升,出生后12 h、24 h血乳酸浓度较非ROP组轻度升高;ROP组早产儿出生后各时间点血乳酸浓度均高于非ROP组(均为P<0.05);两组不同时间与组别间不存在交互效应(F_(交互)=0.567,P_(交互)>0.05)。早产儿出生后1 h、12 h、24 h的PI及出生后1 h血乳酸浓度预测ROP的AUC分别为0.77、0.82、0.83、0.82,出生后1 h、12 h、24 h的PI及出生后1 h血乳酸浓度联合预测ROP的AUC为0.94,高于单一指标的预测价值。结论PI及血乳酸浓度对ROP有较好的早期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注指数 血乳酸浓度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预测价值
下载PDF
大气NH_(3)浓度升高和施氮对冬小麦生物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11
作者 张鹏飞 邓明珠 +3 位作者 李孟浩 林延荣 任小龙 陈小莉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8-184,共7页
为揭示大气NH_(3)浓度升高和施氮对冬小麦生物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通过开顶式气室,以小偃22为试验材料,于2020-2022两年进行田间微区试验,设置3个施氮水平(0、180和240 kg·hm^(-2))和两种大气NH_(3)浓度(空气背景NH_(3)浓度:0.01~0... 为揭示大气NH_(3)浓度升高和施氮对冬小麦生物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通过开顶式气室,以小偃22为试验材料,于2020-2022两年进行田间微区试验,设置3个施氮水平(0、180和240 kg·hm^(-2))和两种大气NH_(3)浓度(空气背景NH_(3)浓度:0.01~0.03 mg·m^(-3);高NH_(3)浓度:0.30~0.60 mg·m^(-3)),对不同处理下小麦地上部和根系干物质、氮素积累量及氮素利用效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气NH_(3)浓度升高能显著提升小麦地上部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根系氮素积累量,2年内平均增幅分别为5.77%、6.74%、8.94%和9.98%。在空气背景NH_(3)浓度下,施氮后小麦显著增产,180和240 kg·hm^(-2)施氮水平下产量较0 kg·hm^(-2)施氮水平分别提高了45.26%和50.67%。在大气NH_(3)浓度升高环境中,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产量出现先升后降趋势,180 kg·hm^(-2)施氮水平下产量最高,240 kg·hm^(-2)施氮水平下小麦产量较0 kg·hm^(-2)施氮水平降低17.97%,小麦氮肥农学效率和氮素利用率也随之降低。这说明,大气NH3浓度升高的环境中适当减少氮肥施用量能有效提升冬小麦的氮素利用率,稳定小麦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NH_(3)浓度升高 施氮 冬小麦 生物量积累 氮素积累 氮素利用 产量
下载PDF
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公园绿地空气负离子浓度特征及影响因素
12
作者 包红光 闫晓云 +3 位作者 王波 侯秀娟 贾雨龙 秦嘉泽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2-88,共7页
为研究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公园绿地空气负离子浓度(NAIC)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呼和浩特市敕勒川公园为对象,于2020—2021年,每个季节选取晴天、晴间多云为主的天气各10 d,同步监测07:00—19:00时段,5种不同结构绿地(乔草型、乔灌型、乔木... 为研究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公园绿地空气负离子浓度(NAIC)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呼和浩特市敕勒川公园为对象,于2020—2021年,每个季节选取晴天、晴间多云为主的天气各10 d,同步监测07:00—19:00时段,5种不同结构绿地(乔草型、乔灌型、乔木型、灌草型、乔灌草型)及对照区(CK)空气负离子浓度及PM10、PM2.5、温度、湿度、风速、大气压强、噪声等环境指标。结果表明:不同结构绿地空气负离子浓度季节日变化有所差异;同一季节,复杂结构绿地空气负离子浓度均值较高,不同结构绿地之间空气负离子浓度均值差异不显著;同一结构绿地,夏、秋季空气负离子浓度均值显著高于春、冬季;不同结构绿地空气清洁度夏、秋季较高,空气清洁度评价指数均值分别为0.58~0.78、0.52~0.80。绿地结构、季节对空气负离子浓度影响为主效应,绿地结构×季节对空气负离子浓度交互作用不显著;除此之外,相对湿度、PM10、PM2.5是影响空气负离子浓度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地区 城市公园绿地 空气负离子浓度 空气清洁度评价指数
下载PDF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TAP阻滞在妇科手术中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
13
作者 邹蓉 杨程 +1 位作者 朱娟 张杰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年第3期548-552,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TAP)阻滞在妇科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21年4月-2023年4月于本院行全身麻醉下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患者105例,依据双盲法分为3组,分别给予0.25%、0.30%、0.375%罗哌卡因。对比各组...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TAP)阻滞在妇科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21年4月-2023年4月于本院行全身麻醉下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患者105例,依据双盲法分为3组,分别给予0.25%、0.30%、0.375%罗哌卡因。对比各组手术相关指标,不同时间点患者疼痛和舒适度评分变化,麻醉前后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术后24h不良反应。结果:3组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无差异(P>0.05);与术后1h对比,术后24h各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均下降,Bruggrmann舒适度评分(BCS)均提升,但0.375%组VAS评分(1.56±0.51分)低于0.25%组(2.69±1.02分)、0.30%组(2.35±0.68分),BCS评分(3.24±0.54分)高于0.25%组(2.23±0.39分)、0.30%组(2.59±0.41分)(P<0.05);麻醉后各组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提升,但0.375%组CRP(21.36±4.26 mg/L)、TNF-α(70.13±7.16 pg/ml)水平低于0.25%组(28.98±5.62 mg/L、96.54±8.97 pg/ml)、0.30%组(24.69±4.87 mg/L、84.33±7.62 pg/ml),不良反应发生率0.375%组(8.6%)低于0.25%组(40.0%)、0.30%组(31.4%)(均P<0.05)。结论:0.375%浓度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妇科TAP阻滞术中应用,改善患者疼痛效果显著,提升患者术后舒适度,有助于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提高用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科手术 超声引导 腹横肌平面阻滞术 罗哌卡因 不同浓度 麻醉效果 镇痛
下载PDF
一种基于迈克尔逊干涉仪的浓度/折射率在线测量系统的研究
14
作者 陈少华 李辉 +5 位作者 周旭光 王浩 杨振清 赵卉 王芳 王麟杰 《大学物理实验》 2024年第1期27-30,共4页
浓度是表征溶液性质的重要物理参数之一。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旋转比色皿结合迈克尔逊干涉仪的浓度/折射率在线测量系统。将液体加入比色皿并旋转5°,利用CCD采集光强数据和自编的计数程序,可实时测量旋转前后干涉条纹移动数目之差,... 浓度是表征溶液性质的重要物理参数之一。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旋转比色皿结合迈克尔逊干涉仪的浓度/折射率在线测量系统。将液体加入比色皿并旋转5°,利用CCD采集光强数据和自编的计数程序,可实时测量旋转前后干涉条纹移动数目之差,并由此计算NaCl和葡萄糖溶液的折射率和浓度。对质量百分比浓度为0、10%和20%的NaCl溶液进行了折射率测量和误差分析,发现与相关理论值的相对误差仅为0.61%、0.63%和2.2%。葡萄糖溶液的浓度—折射率关系曲线也呈现出线性良好、可靠性高的特点。总之,基于迈克尔逊干涉仪的浓度/折射率在线测量系统具有测量非接触、结果可靠、高效实用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涉仪 旋转台 浓度 折射率 在线测量
下载PDF
莫高窟文物保存环境的大气颗粒物背景浓度及化学组成
15
作者 张正模 段京 +4 位作者 张二科 朱玉庆 宋莹盼 苑嘉承 胡塔峰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5-92,共8页
大气颗粒物是潜在威胁遗址与文物的一种大气污染物,颗粒物沉降或吸附后覆盖文物表面细节,降低其审美价值,并带来进一步的物理或化学侵蚀。通过分析莫高窟开放洞窟(16窟、257窟)、非开放洞窟(320洞窟)和窟外大气中各粒径颗粒物(总悬浮颗... 大气颗粒物是潜在威胁遗址与文物的一种大气污染物,颗粒物沉降或吸附后覆盖文物表面细节,降低其审美价值,并带来进一步的物理或化学侵蚀。通过分析莫高窟开放洞窟(16窟、257窟)、非开放洞窟(320洞窟)和窟外大气中各粒径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TSP、粗颗粒物PM_(10)和细颗粒物PM_(2.5))背景和典型沙尘天气质量浓度及其碳组分和水溶性无机离子组分含量,获得文物保存环境中大气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及化学组成。各观测季节内,非沙尘天气窟内TSP质量浓度介于48.4~60.0μg/m^(3),PM_(10)质量浓度介于13.3~61.3μg/m~3,PM_(2.5)质量浓度介于9.9~59.2μg/m^(3)。洞窟是否向公众开放对窟内颗粒物浓度水平和组成的影响不显著,开放和非开放洞窟颗粒物质量浓度的I/O比值多小于1,显示窟内颗粒物主要源于室外。窟内颗粒物化学组成中,地壳源矿物尘多占据主导地位,在沙尘频发的春季占比介于53.0%至80.7%之间,冬季占比介于17.1%~44.0%。其他化学组分中,细颗粒PM_(2.5)中碳组分和总水溶性无机离子含量占比明显高于TSP和PM_(10)。冬季窟内PM_(2.5)质量浓度低于春季,但碳组分和无机离子浓度值和含量占比均高于春季(除去春季16洞窟),冬季碳组分和无机离子含量占比高达60%,其中酸性组分含量占比和可达30%。对莫高窟大气颗粒物的控制不能忽视细颗粒浓度及其化学组成的潜在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 大气颗粒物 质量浓度 化学组分 文物保护
下载PDF
采用遗传-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法构建新疆地区癫痫患儿拉考沙胺血药浓度预测模型
16
作者 赵婷 孙岩 +5 位作者 李红健 张惠兰 于静 冯杰 王婷婷 于鲁海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4-8,共5页
目的:利用遗传-反向传播(GA-BP)人工神经网络法构建新疆地区癫痫患儿拉考沙胺(LCM)血药浓度的预测模型。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400例癫痫患儿的LCM稳态血药浓度,收集患儿临床资料,提取相关数据,采用GA-BP人工神经网络法构建LCM... 目的:利用遗传-反向传播(GA-BP)人工神经网络法构建新疆地区癫痫患儿拉考沙胺(LCM)血药浓度的预测模型。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400例癫痫患儿的LCM稳态血药浓度,收集患儿临床资料,提取相关数据,采用GA-BP人工神经网络法构建LCM血药浓度的预测模型。结果:模型验证结果显示,80例预测浓度的平均预测误差(MPE)绝对值均<10%,预测误差(PE)绝对值<20%的比例是100%,PE绝对值<10%的比例是92.50%,平均预测绝对误差(MAE)为2.28%,提示GA-BP模型预测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均较好,预测浓度和实测浓度的相关系数为0.998,预测结果较理想。结论:应用GA-BP人工神经网络法预测LCM血药浓度是可行的,可应用于LCM个体化给药研究,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拉考沙胺 血药浓度 遗传-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
下载PDF
基于Hydrolight模型的太湖SDGSAT-1卫星悬浮物浓度反演研究
17
作者 王雅萍 胡雪可 +4 位作者 李家国 姜晟 陈兴峰 赵利民 陈洪真 《航天返回与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4-186,共13页
利用卫星遥感反演水体中的悬浮物浓度对水质监测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在悬浮物浓度反演过程中,如何避免或最大程度降低水体中叶绿素a、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olore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CDOM)的干扰是当前的技术难点。文章针对可持续... 利用卫星遥感反演水体中的悬浮物浓度对水质监测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在悬浮物浓度反演过程中,如何避免或最大程度降低水体中叶绿素a、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olore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CDOM)的干扰是当前的技术难点。文章针对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SDGSAT-1)MII传感器,利用Hydrolight辐射传输模型,从理论上挖掘只与悬浮物强相关的反演因子,以此构建适用于MII影像的太湖悬浮物浓度反演模型,通过水体的实测数据和遥感数据对模型应用效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反演因子R′(B_5/B_3)与悬浮物浓度为强相关,同时与叶绿素a、CDOM浓度弱相关;利用R′(B_5/B_3)作为反演因子构建的幂函数模型为最优反演模型;将幂函数模型分别应用于实测数据和2022年5月4日的太湖SDGSAT-1 MII数据,两次验证试验显示反演结果和现场测量结果具有较强一致性,模型适用性较好。该研究可为SDGSAT-1卫星在湖泊水体悬浮物浓度监测、水资源评估与保护等提供一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物浓度反演 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 相关性 水体辐射传输模拟 遥感应用
下载PDF
核电厂除盐水箱氧浓度CFD数值分析
18
作者 赵禹 余小权 +2 位作者 李磊 王保平 韩冰 《清洗世界》 CAS 2024年第2期76-77,80,共3页
压水堆核电厂除盐水箱中的氧含量受到严格的控制,本文采用CFD方法分析核电厂运行中除盐水箱的氧浓度。通过引入并求解用户自定义标量方程,分析了充水和排水工况氧浓度分布,结果表明:充水和排水操作仅对水箱与平衡管接口附近的氧含量分... 压水堆核电厂除盐水箱中的氧含量受到严格的控制,本文采用CFD方法分析核电厂运行中除盐水箱的氧浓度。通过引入并求解用户自定义标量方程,分析了充水和排水工况氧浓度分布,结果表明:充水和排水操作仅对水箱与平衡管接口附近的氧含量分布有影响,对充/排水接管及水箱大部分区域的氧含量分布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D 硼和水补给系统 数值分析 浓度
下载PDF
癫痫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19
作者 胡源 杨辉 虞梅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476-480,共5页
目的研究癫痫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7月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115例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所有患者的CYP2C19基因型,同时给... 目的研究癫痫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7月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115例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所有患者的CYP2C19基因型,同时给予丙戊酸钠治疗,将患者按CYP2C19基因型别分为强代谢型(*1/*1)47例、中间代谢型(*1/*2,*1/*3)50例和弱代谢型(*2/*2,*3/*3,*2/*3)18例,比较CYP2C19代谢型对血药浓度的影响;并根据丙戊酸钠治疗效果分为疗效良好组(n=85)和疗效不佳组(n=30),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丙戊酸钠治疗效果的因素。结果癫痫患者CYP2C19基因分型分布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检验;CYP2C19弱代谢型的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为(3.80±1.02)μg/mL,明显高于强代谢的(2.67±0.34)μg/mL和中间代谢型的(2.73±0.36)μ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强代谢型和中间代谢型的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月发病频率≥4次、继发性病因为热性惊厥、丙戊酸钠血药浓度<50μg/mL、服药依从性差、CYP2C19基因型为弱代谢型与丙戊酸钠治疗效果有关(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月发病频率≥4次、继发性病因为热性惊厥、丙戊酸钠血药浓度<50μg/mL、服药依从性差、CYP2C19基因型为弱代谢型均为影响丙戊酸钠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癫痫患者的CYP2C19基因具有多态性,且与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及疗效具有相关性。因此,在采用丙戊酸钠治疗癫痫患者时,可检测CYP2C19基因分型,以指导癫痫患者的临床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CYP2C19基因多态性 丙戊酸钠血药浓度 疗效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基于卷积和长短期记忆网络的地浸开采铀浓度预测研究
20
作者 贾明滔 谭笑 +2 位作者 苏学斌 陈梅芳 鲁芳 《铀矿地质》 CAS CSCD 2024年第3期578-586,共9页
文章通过集成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傅里叶变换,提出了一种新型地浸单元浸出液铀浓度预测方法。该方法... 文章通过集成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傅里叶变换,提出了一种新型地浸单元浸出液铀浓度预测方法。该方法将浸出液铀浓度监测值时间序列使用EMD进行分解,分解为趋势项、周期项和随机项。通过构建CNN+LSTM网络,并结合傅里叶变换和多项式拟合对铀浓度趋势项、周期项和随机项进行预测,3者预测之和作为铀浓度预测结果。实证结果表明:EMD能够有效分解铀浓度时间序列,模型拟合度比未进行EMD分解的模型提升超50%;基于EMD、CNN+LSTM和傅里叶变换的集成方法预测精度良好,预测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MAPE)为0.348,与LSTM、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和门控循环网络(Gate Recurrent Unit,GRU)等模型相比最高提升超80%。文章提出的集成方法能够准确预测浸采单元铀浓度变化,解决了原有方法和模型无法对非线性、非平稳铀浓度序列进行准确预测的问题,从而为地浸矿山生产规划提供技术支持,并有助于提升中国铀矿山的数字化、信息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度预测 经验模态分解 卷积神经网络 长短期记忆 傅里叶变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