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53篇文章
< 1 2 1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套养池塘主要养殖阶段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1
作者 傅建军 安睿 +3 位作者 朱文彬 王兰梅 罗明坤 董在杰 《水产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04-112,共9页
为探究长江中下游地区套养池塘主要养殖阶段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于2019年5—9月,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宜兴屺亭科研实验基地主养鲤(Cyprinus carpio,“福瑞鲤2号”)和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为探究长江中下游地区套养池塘主要养殖阶段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于2019年5—9月,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宜兴屺亭科研实验基地主养鲤(Cyprinus carpio,“福瑞鲤2号”)和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中威1号”)、套养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H.nobilis),采用人工投喂的常规鱼种培育池塘中,每间隔15~25 d测定水体理化指标及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结果显示,主要养殖阶段池塘总氮和氨氮浓度呈上升趋势,并逐渐趋于稳定;亚硝酸氮含量在养殖周期内浓度均较低,总磷先上升、后下降。实验中共检测到浮游植物8门77属,以绿藻门和蓝藻门为主;浮游动物5类72种,以原生动物和轮虫类为主。基于浮游生物密度的主成分分析(PCA)和热图显示,实验期间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的时序性变化,优势种及其密度变化明显。冗余分析(RDA)表明,总氮和亚硝酸氮浓度显著影响浮游植物丰度(P<0.05);水温、p H和亚硝酸氮浓度显著影响浮游动物丰度(P<0.05)。14个浮游生物优势种的密度与水体理化指标间存在显著线性相关(P<0.05)。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套养池塘主要养殖阶段浮游生物群落结构时序性变化明显,水体理化指标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套养模式下池塘的水质监测和调控及养殖管理提供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生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RDA分析
下载PDF
安徽花亭湖浮游生物调查及水质分析
2
作者 凌俊 胡玉婷 +6 位作者 江河 汪长祥 童开满 潘庭双 段国庆 周华兴 汪焕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4期30-35,共6页
2022年7月和10月分别调查了安徽花亭湖的浮游生物状况,并利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s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对其水质进行评价,研究花亭湖现阶段浮游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状态。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35属51... 2022年7月和10月分别调查了安徽花亭湖的浮游生物状况,并利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s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对其水质进行评价,研究花亭湖现阶段浮游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状态。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35属51种(包括变种和变型),其中蓝藻门最多(47.06%),其次是绿藻门(27.45%)和硅藻门(11.77%)。浮游植物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9.57×10^(6)cell/L、5.24 mg/L。浮游植物的优势种共6种,分别为蓝藻门的放射微囊藻(Microcystisbotrys)、挪氏微囊藻(Microcystis novacekii)、多变鱼腥藻(Anabaena variabilis)、崎岖鱼腥藻(Anabaena inaequalis)和硅藻门的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颗粒直链藻极狭变种螺旋变型(Melosira granulata var.angustissima f.spiralis),其优势度分别为0.476、0.043、0.035、0.023、0.054和0.071。浮游植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季节差异不明显,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夏季大于秋季。此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3门15科15属23种,包括节肢动物6种、轮虫11种、原生动物5种。浮游动物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98.44个/L和4.33 mg/L。浮游动物的优势类群共3种,分别为轮虫纲的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和节肢动物门的透明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hyalinus)、无节幼体(Nauplius),其优势度分别为0.256、0.042和0.223。浮游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是夏季大于秋季。综合判断花亭湖水体为中营养偏清洁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生物 生物多样性 资源调查 花亭湖
下载PDF
2009-2021年夏季长江口海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3
作者 李立群 王艳 +4 位作者 王彪 卢士强 雷坤 何柄震 程全国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3-245,共13页
为了探究夏季长江口海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根据2009-2021年夏季长江口海域大中型浮游生物及水质监测数据,通过盐度5‰和25‰等值线将长江口海域划分为口门区(盐度<5‰)、河口区(盐度5‰~25‰)和海水区(盐度>25‰)... 为了探究夏季长江口海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根据2009-2021年夏季长江口海域大中型浮游生物及水质监测数据,通过盐度5‰和25‰等值线将长江口海域划分为口门区(盐度<5‰)、河口区(盐度5‰~25‰)和海水区(盐度>25‰),通过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以及排序分析法,分区分析浮游生物群落结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时间上,浮游植物物种数量和细胞数量呈上升趋势,群落结构以硅藻为主,甲藻占比近年来有所升高.浮游动物物种数量、密度和生物量整体呈下降趋势,群落组成以桡足类动物为主.空间上,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物种数量呈现出由口门区向海水区递增的趋势,与盐度分布较为一致.②浮游动物多样性水平整体优于浮游植物,二者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较为一致.其中,海水区浮游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均较高,结构复杂;口门区浮游生物种类少,但均匀度较高;河口区浮游生物种类较多但分布不均匀.③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水温、盐度、光照、营养盐是影响浮游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除环境要素外,生物间的捕食作用对群落特征变化也具有重要影响.研究显示,夏季长江口海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时空分布特征较为明显,口门区及部分河口区陆源输入带来了丰富的氮磷营养盐,加之河口区咸淡水混合,促进了浮游生物的生长,海水区受黑潮影响,盐度高,营养盐含量丰富,黑潮携带大量浮游生物进入海域,提高了浮游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海域 浮游生物 群落结构 时空分布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大房郢水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变化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
4
作者 张驹 袁震 +3 位作者 王厚云 曹晶 郑志侠 叶碧碧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02-109,共8页
为了更好地了解合肥市饮用水源地水生态环境状况,于2020年夏季、秋季、冬季及2021年春季对大房郢水库的水质、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进行监测,对比浮游生物群落现存量与历史变化,并使用冗余分析(RDA)以及蒙特卡洛置换检验探究环境因子对浮... 为了更好地了解合肥市饮用水源地水生态环境状况,于2020年夏季、秋季、冬季及2021年春季对大房郢水库的水质、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进行监测,对比浮游生物群落现存量与历史变化,并使用冗余分析(RDA)以及蒙特卡洛置换检验探究环境因子对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浮游植物以蓝藻门为主要优势种属,密度及生物量较2005年分别增加37.7%和7.0%,浮游动物以桡足类为主要优势种,密度较2005年大幅度下降了77.5%,生物量多样性增加了47.8%,影响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NH_(3)-N、T(温度)、pH和TN。此外,研究也揭示了季节变化对水库浮游生物的物种组成影响小,但对浮游生物的丰度及多样性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房郢 浮游生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蒙特卡洛置换检验
原文传递
浮游生物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迁移和转化影响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刘溱 赵妍 +1 位作者 吕梦晨 唐学玺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6-139,共14页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被持续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严重危害环境安全和生命健康。海洋、河流等水环境是POPs重要的“汇”,作为水生食物链的起点,浮游生物在水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扮演着重要...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被持续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严重危害环境安全和生命健康。海洋、河流等水环境是POPs重要的“汇”,作为水生食物链的起点,浮游生物在水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对POPs的吸附、吸收、转化及运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POPs的环境行为。本文将浮游生物对POPs迁移和转化的可能影响进行了总结,综合分析了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对POPs的吸附-吸收和生物富集/放大过程及影响以上过程的生物和环境因素,从脱卤代谢、氧化代谢和微生物联合代谢3个方面阐述了浮游生物对POPs的降解及转化机制,最后讨论了浮游生物的生物泵作用对POPs垂直迁移的影响。本文能够为水生生物影响POPs迁移和转化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浮游生物 生物富集 生物代谢 生物
下载PDF
白洋淀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关键环境因子分析
6
作者 陈菁怡 耿兆楣 +10 位作者 张秋英 邵芸 郑欣 梁淑轩 吴亦红 赵茜 类承龙 蔺晓茹 周炜闯 吴炎喆 杜津柘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0-61,共12页
浮游生物对环境变化敏感,可作为环境监测的指示生物。2021年9月,采用冗余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对白洋淀浮游生物及关键环境因子进行研究。共鉴定出浮游动物47种,优势种为无节幼体、近邻剑水蚤、萼花臂尾轮虫、螺形龟甲轮虫、针簇多肢轮... 浮游生物对环境变化敏感,可作为环境监测的指示生物。2021年9月,采用冗余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对白洋淀浮游生物及关键环境因子进行研究。共鉴定出浮游动物47种,优势种为无节幼体、近邻剑水蚤、萼花臂尾轮虫、螺形龟甲轮虫、针簇多肢轮虫、曲腿龟甲轮虫、长额象鼻溞、卜氏晶囊轮虫;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43种,优势种为小球藻、梅尼小环藻、席藻和尘埃微囊藻。分析结果表明: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与总氮含量、pH、化学需氧量、亚硝态氮含量显著相关;pH、化学需氧量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亚硝态氮含量、pH、总氮含量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pH、化学需氧量、亚硝态氮含量、总氮含量及浮游生物多样性指数可作为白洋淀水质状况的重要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洋淀 浮游生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冗余分析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东平湖秋季浮游生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7
作者 张占飞 刘定莹 张英豪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4-274,共11页
作为黄河下游仅存天然湖泊以及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枢纽,东平湖生态环境安全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中国北方供水安全起到重要作用.为明确东平湖秋季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环境驱动因子,于2021年9月对全湖28个采样点进行水样采集与... 作为黄河下游仅存天然湖泊以及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枢纽,东平湖生态环境安全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中国北方供水安全起到重要作用.为明确东平湖秋季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环境驱动因子,于2021年9月对全湖28个采样点进行水样采集与检测,并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生态多样性指数法、相关性分析法以及冗余分析法等多种分析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此次研究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73种(属),浮游甲壳动物2门10种(属),其中浮游植物主要以绿藻、蓝藻和硅藻为主,浮游甲壳动物主要以桡足类和枝角类为主.浮游植物中,蓝藻门的伪鱼腥藻(Pseudoanabaena spp.)优势度最大(Y=0.205),浮游甲壳动物中则以剑水蚤(Cyclops)优势度最高(Y=0.305).东平湖秋季浮游植物生物密度空间分布与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具有较强相关性,高值均分布于湖区东部与东北岸,而湖区中、西部较低.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以及Margalef丰富度指数分别为3.70、0.75与1.29,其生态多样性污染评价结果分别为清洁水平、轻污染水平与中污染水平.冗余分析结果表明,TN为影响东平湖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DO为影响东平湖浮游甲壳动物生长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平湖 浮游生物 群落特征 环境驱动因子
原文传递
抚河浮游生物多样性和功能群组成分析
8
作者 袁晓泉 周胜福 +8 位作者 杨秋菊 尹弘 张鹏 丁鲲 王璐瑶 张学辉 邱齐骏 颜冬 刘栋梁 《江西水产科技》 2024年第1期34-40,共7页
浮游生物种群结构是评价水质差异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了解江西省抚河流域的水质状况,在抚河设置了9个监测断面,并于2021年9月到2022年8月对各点位的浮游生物多样性和功能群组成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抚河流域共鉴定有浮游植物304种,... 浮游生物种群结构是评价水质差异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了解江西省抚河流域的水质状况,在抚河设置了9个监测断面,并于2021年9月到2022年8月对各点位的浮游生物多样性和功能群组成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抚河流域共鉴定有浮游植物304种,浮游动物共有158种;浮游植物的密度波动范围为1.29~49.86×10^(5)cell/L;浮游动物的密度波动范围为50.00~4950.00 ind/L;在浮游植物功能群中,C、D、G、H1、M、MP、W1、X2和Y为优势功能群,占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95.63%;浮游动物功能群中,功能群RC的生物量最大,占浮游动物总生物量的48.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河 浮游生物 密度 生物 功能群
下载PDF
红山水库浮游生物调查及鱼产力估算
9
作者 王欣然 杨子龙 +3 位作者 孙毅 王利 韩潮远 张文明 《黑龙江水产》 2024年第1期9-17,共9页
参照《内陆水域渔业资源调查手册》,于2021年5月、7月和9月,对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水库的浮游生物进行了3次采样调查,共鉴定到浮游植物6门87个种属,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为11.899 mg/L,平均密度为3111.99×10^(4)个/L,Margalef指... 参照《内陆水域渔业资源调查手册》,于2021年5月、7月和9月,对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水库的浮游生物进行了3次采样调查,共鉴定到浮游植物6门87个种属,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为11.899 mg/L,平均密度为3111.99×10^(4)个/L,Margalef指数平均为1.394,Shannon-Wiener指数平均为2.766,Pielou指数平均为0.597。共鉴定到4门39个种属的浮游动物,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3.183 mg/L,平均密度为5776.78个/L,Margalef指数平均为2.087,Shannon-Wiener指数平均为2.044,Pielou指数平均为0.548。综合浮游生物种群结构、现存量和生物多样性指数结果,红山水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根据红山水库浮游生物调查结果估算鱼产力为115.611 kg/hm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生物 红山水库 鱼产力
下载PDF
第二松花江长春段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动态特征分析——以2023年为例
10
作者 綦天华 杨翼羽 +5 位作者 修磊 李霞 杨立军 邓瑞 段伟东 陈倩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7期117-122,共6页
本研究在第二松花江长春段流经的4个市(县)区共布设6个点位,于2023年5月、8月、10月进行水样采集,并对研究水域浮游生物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23年研究水域浮游生物种群结构较为丰富,尤其在春季,浮游生物密... 本研究在第二松花江长春段流经的4个市(县)区共布设6个点位,于2023年5月、8月、10月进行水样采集,并对研究水域浮游生物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23年研究水域浮游生物种群结构较为丰富,尤其在春季,浮游生物密度水平较高,利于鱼类幼鱼期的生长与生存。本文旨在通过对研究水域浮游生物的调查分析,得出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2023年动态特征,为该流域资源保护和水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松花江长春段 浮游生物 群落结构 动态特征分析
下载PDF
稻虾综合种养田浮游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动态变化分析
11
作者 宋光同 王芬 +7 位作者 蒋业林 陈祝 徐笑娜 麻嘉浩 周翔 王佳佳 徐彬 朱士明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7期101-106,112,共7页
为探究稻虾综合种养田浮游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周年动态变化特征,定期采集浮游生物样本,检测并分析了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种类和数量变化。结果表明,①虾沟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125种,显著高于田面;虾沟共检出浮游动物4类57种,与田面... 为探究稻虾综合种养田浮游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周年动态变化特征,定期采集浮游生物样本,检测并分析了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种类和数量变化。结果表明,①虾沟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125种,显著高于田面;虾沟共检出浮游动物4类57种,与田面差异不显著;绿藻门和原生动物种类数占绝对优势。②虾沟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年均值分别为1.944、2.435和0.540;其中多样性指数12月最低,9月最高;虾沟和田面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虾沟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年均值分别为1.726、1.865、0.654,其中多样性指数4月最低,8月最高。③10月至翌年3—4月单生卵囊藻均为优势种,5—9月普通黄丝藻均为优势种,6—10月四尾栅藻均为优势种。12月和2月优势种为桡足幼体,田面3月和4月无节幼体均为优势种,虾沟4月浮游动物优势种为拟铃壳虫,5—8月池沼多核变形虫均为优势种,9—11月近亲裸腹溞均为优势种。④稻虾种养生态系统虾沟浮游植物年均密度为1403858 ind/L,其中3月密度最大,2月最小;年均生物量为0.15537 mg/L,其中5月生物量最大,10月最小;虾沟浮游植物生物密度和生物量高于田面。田面浮游动物年均密度为4248 ind/L,其中密度4月最大,2月最小;年均生物量为9.28 mg/L,其中生物量12月最大,2月最小;田面浮游动物生物密度和生物量高于虾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 稻虾种养 浮游生物 群落
下载PDF
洈水水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评价 被引量:3
12
作者 白雪兰 范泽宇 +6 位作者 徐聚臣 林深 马帅兵 黄路全 李金能 侯杰 何绪刚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8-127,共10页
为阐明洈水水库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了解库区水质现状,于2021年7月(夏)、11月(秋)、2022年1月(冬)和3月(春)调查了洈水水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和水质理化指标。结果显示:浮游植物有75属129种,以绿藻门为主;浮游动物(轮虫和浮游甲壳动... 为阐明洈水水库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了解库区水质现状,于2021年7月(夏)、11月(秋)、2022年1月(冬)和3月(春)调查了洈水水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和水质理化指标。结果显示:浮游植物有75属129种,以绿藻门为主;浮游动物(轮虫和浮游甲壳动物)23属31种,以轮虫为主。浮游生物的优势物种主要为链形小环藻(Cyclotella catenate)、双对栅藻(Scenedesmus biguga)、湖泊伪鱼腥藻(Pseudoanabaena limnetica)、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无节幼体等。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密度及其生物量年均值分别为1.656×10^(7)、1.75×10^(2)ind./L和6.32、1.92 mg/L。在空间分布上,浮游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由上游河道型库区至下游敞水区大致呈逐渐降低的特点。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显示:PO_(4)^(3-)-P、WT、pH值和DO均对洈水水库中浮游生物群落的生态分布有重要影响,且NO_(3)^(-)-N和Cond仅对浮游植物影响较大。根据物种多样性评价,洈水水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较稳定,库区水质处于中营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洈水水库 浮游生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水质评价 生物多样性 水生态安全 渔业资源评估 水生态环境评价
下载PDF
怒江真核浮游生物的海拔分布格局及其环境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杰 邓玥 +5 位作者 李天翠 胡明明 刘威 王雨春 王英才 胡愈炘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9-65,共7页
为研究怒江真核浮游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于2020年11月在怒江干流约2 000 km的区域布设了35个样点进行样品采集,基于18S rRNA分子标记进行宏条形码分析,探究了真核浮游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差异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测序共得到1 320个操作... 为研究怒江真核浮游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于2020年11月在怒江干流约2 000 km的区域布设了35个样点进行样品采集,基于18S rRNA分子标记进行宏条形码分析,探究了真核浮游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差异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测序共得到1 320个操作分类单元(OTU),涵盖了真核浮游生物群落共34门302属。β多样性显示怒江的真核浮游生物群落能够随海拔梯度的变化明显分为高海拔(4 000 m以上)、中海拔(1 000~4 000 m)和低海拔(1 000 m以下)3个分组,组间差异大于组内差异。不同海拔真核浮游生物的α多样性显示,表征物种丰富度的Chao1指数、表征群落均匀度的Pielou指数、表征群落整体多样性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随着海拔的升高呈降低趋势,说明海拔的升高会影响真核浮游生物的多样性。在不同海拔的群落组成差异上,纤毛虫门和绿藻门的物种相对丰度随着海拔的降低而升高,主要富集于低海拔区域;硅藻门物种是相对丰度最高的物种,主要富集于中海拔区域;节肢动物门的物种相对丰度随着海拔的降低而降低,主要富集于高海拔区域。环境影响因素上,怒江pH值和电导率随纬度的降低而降低,水温、溶解氧、流速和浊度随纬度的降低而升高,海拔、水温和流速是显著影响怒江真核浮游生物群落分布的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核浮游生物 18S rRNA 海拔梯度 环境因子 怒江
下载PDF
清潩河(许昌段)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 被引量:1
14
作者 安婉玉 郝子垚 +1 位作者 黎亚辉 于鲁冀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8-144,I0013,I0014,共9页
清潩河是典型的基流匮乏型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差异明显,为探究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水环境的关联性,于2021年7月在清潩河(许昌段)开展浮游生物及环境因子调查,基于综合水质标识指数及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水体污染程度,并利用... 清潩河是典型的基流匮乏型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差异明显,为探究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水环境的关联性,于2021年7月在清潩河(许昌段)开展浮游生物及环境因子调查,基于综合水质标识指数及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水体污染程度,并利用典范对应分析法分析干流与支流河段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影响因子.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204种,群落结构为绿藻-硅藻-蓝藻型;检出浮游动物4门88种,群落结构以轮虫、原生动物为主;浮游生物多样性指数及综合水质标识指数均显示清潩河(许昌段)水质为轻度污染,但浮游生物优势种显示其有富营养化可能.典范对应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河段影响浮游生物优势种密度的关键影响因子有所不同:干流及支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别受WT、TP、DO、NO^(-)_(3)-N和COD_(Cr)、TN、NO^(-)_(2)-N、原生动物的影响,干流及支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分别受TSS、甲藻和NO^(-)_(2)-N、COD_(Cr)、金藻、隐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潩河 浮游生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水质标识指数
下载PDF
南大洋和南极考察航线海表超微型浮游生物分布及影响因子
15
作者 罗光富 何剑锋 +3 位作者 邵和宾 曹叔楠 蓝木盛 张迪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2-113,共12页
南极考察航线跨越全球多个大洋,对认识超微型浮游生物在全球尺度分布及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依托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利用流式细胞仪对航线海表水样中的超微型浮游生物进行了现场测定。结果表明,在热带与温带海域,超微型浮游生物量可占总... 南极考察航线跨越全球多个大洋,对认识超微型浮游生物在全球尺度分布及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依托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利用流式细胞仪对航线海表水样中的超微型浮游生物进行了现场测定。结果表明,在热带与温带海域,超微型浮游生物量可占总叶绿素a浓度的60%以上,在南大洋则集中在15%~40%;原绿球藻主要分布在40°S以北海域,聚球藻主要分布在50°S以北海域,而超微型真核藻类和异养细菌则在沿线各海域均有明显分布。在纬向上,原绿球藻、聚球藻、超微型真核藻类和异养细菌的平均丰度分别为(5.50±9.09)×10^(3) cells/mL、(13.56±20.33)×10^(3) cells/mL、(3.87±3.08)×10^(3) cells/mL和(6.39±4.78)×10^(5) cells/mL;南大洋海域,超微型真核藻类和异养细菌的平均丰度分别为(3.31±1.46)×10^(3) cells/mL和(4.68±4.39)×10^(5) cells/mL,在少数站位检测到较低丰度的聚球藻,平均值为(0.38±0.39)×10^(3) cells/mL。纬向上,超微型真核藻类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原绿球藻与温度呈正相关,盐度与营养盐对其影响较弱;南大洋海域,超微型浮游生物与营养盐显著相关,在南极半岛海域大量消耗硝酸盐、磷酸盐和硅酸盐,而在罗斯海则主要利用硝酸盐与磷酸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型浮游生物 原绿球藻 聚球藻 超微型真核藻类 南极 南大洋
下载PDF
台风利奇马对海水贝塘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
16
作者 魏军丞 张翔 +2 位作者 蔡逸龙 蔡景波 肖国强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01-1312,共12页
为了揭示台风前后海水池塘贝类养殖过程中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对养殖水体环境基因组DNA中16S和18S rRNA基因进行了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原核生物OTU数(28728)明显高于真核生物(8498),其中原核生物优势类群主要为... 为了揭示台风前后海水池塘贝类养殖过程中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对养殖水体环境基因组DNA中16S和18S rRNA基因进行了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原核生物OTU数(28728)明显高于真核生物(8498),其中原核生物优势类群主要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蓝藻门(Cya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绿菌门(Chlorobi)等;真核生物优势类群为纤毛虫、鞭毛虫、原绵虫、杯鞭虫、隐藻、棕鞭藻和硅藻等,其中硅藻丰度占比在台风后显著性增加(P<0.05)。台风过后真核生物多样性均未发生显著改变,原核生物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而OTU数和Chao I指数则未发生显著改变。PCoA分析显示,台风后原核和真核生物群落结构均产生时间异质性,但仅原核生物群落结构产生显著差异。ANOSIM显示,真核和原核微生物群落在台风前后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原核微生物每个时间点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真核微生物仅在10d后出现显著差异(P<0.05)。RDA分析显示,水温对原核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P<0.05),而化学需氧量和活性磷酸盐则对真核生物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P<0.05)。研究表明,在台风扰动后,海水池塘浮游生物群落在短期内均发生了显著改变,原核生物群落改变大于真核生物,细菌群落多样性水平在先显著降低,后恢复至台风前水平,表现出相较于真核微生物更强的敏感性,且两者均未能恢复至台风前群落组成。因此,在海水池塘贝类养殖中应对台风影响的重点措施应主要放在防止养殖生物对环境剧变产生应激,并适当补充用于环境调节的益生菌制剂,以弥补台风造成的菌相改变可能带来的生态功能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生物 海水贝塘 高通量测序 16SrDNA 18SrDNA
下载PDF
核糖体小亚基V4和V9区引物扩增大亚湾真核浮游生物的比较研究
17
作者 郭雨沛 黄良民 +4 位作者 钟瑜 陈靖夫 谭烨辉 陈绵润 邱大俊 《生态科学》 CSCD 2023年第1期242-251,共10页
对大亚湾水体的环境DNA分别进行18S rDNA的V4和V9区的引物扩增,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测序,并比较分析二者浮游真核生物基因多样性和相对丰度。18S rDNA V4区引物扩增共检测出浮游动物56纲,101目,浮游植物52纲,69目;18S rDNA V9区引物... 对大亚湾水体的环境DNA分别进行18S rDNA的V4和V9区的引物扩增,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测序,并比较分析二者浮游真核生物基因多样性和相对丰度。18S rDNA V4区引物扩增共检测出浮游动物56纲,101目,浮游植物52纲,69目;18S rDNA V9区引物扩增共检测出浮游动物47纲,81目,浮游植物56纲,101目。两对引物对浮游真核生物扩增都具有较高覆盖度,在纲级别上二者的结果相近:颚足纲(Maxillopoda)是浮游动物优势类群;甲藻纲(Dinophyceae)、圆筛藻纲(Coscinodiscophyceae)、小豆藻纲(Mamiellophyceae)是浮游植物优势类群,其中甲藻纲多样性与丰度的结果相近,而18S rDNA V9区引物扩增得到的圆筛藻纲丰度高于18S rDNA V4区引物。分析结果表明,18S rDNAV4区引物扩增的浮游动物多样性比18SrDNAV9区引物高,而18SrDNAV9区引物扩增的浮游植物多样性比18S rDNA V4区引物高。同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首次确定大亚湾海区大量存在着寄生型甲藻(Syndiniales),小豆藻目(Mamiella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 真核浮游生物 基因多样性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大亚湾
下载PDF
太湖西山岛河网秋季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18
作者 李清濯 华跃洲 +3 位作者 杜成栋 何尚卫 吴召仕 潘继征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4-226,共13页
为了解太湖西山岛河网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于2020年10—11月对西山岛河网34个采样点的浮游生物和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分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6属68种,种类以绿藻(39.71%)为主,其次为硅藻(30.88%)和蓝藻(13.24%);浮游动物18... 为了解太湖西山岛河网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于2020年10—11月对西山岛河网34个采样点的浮游生物和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分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6属68种,种类以绿藻(39.71%)为主,其次为硅藻(30.88%)和蓝藻(13.24%);浮游动物18属30种,种类以轮虫(76.67%)为主。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1.32×10^(6)L^(-1),蓝藻占据绝对优势,浮游植物密度呈现城镇区河道>农业区河道>水产养殖区河道的规律;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113.93 L^(-1),浮游动物密度呈现水产养殖区河道>城镇区河道>农业区河道的规律。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氧化还原电位、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氨氮浓度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水温、pH值、叶绿素a浓度、浮游植物密度和氨氮浓度是引起浮游动物群落变化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山岛 浮游生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冗余分析
下载PDF
济南市济西湿地浮游生物群落时空分布及功能群特征 被引量:3
19
作者 侯恩光 商书芹 +3 位作者 关思思 孙诗涵 白海锋 殷旭旺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82-493,共12页
为掌握山东省济南市济西湿地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及生态环境现状,于2021年1—12月逐月对济西湿地的浮游生物开展调查,并对水环境因子进行监测与影响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浮游动物共鉴定出4类66种,轮虫种类数最多(占比56.06%),浮游动物平均... 为掌握山东省济南市济西湿地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及生态环境现状,于2021年1—12月逐月对济西湿地的浮游生物开展调查,并对水环境因子进行监测与影响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浮游动物共鉴定出4类66种,轮虫种类数最多(占比56.06%),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181.8 ind./L,浮游动物可划分为7个功能群,其中轮虫滤食者(RF)为代表性功能群;浮游植物共采集到8门180种,绿藻门种类数最多(占比40.56%),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1052.2×10^(4)cells/L,浮游植物可划分为29个功能群,其中MP、J、L0、D和X1为代表性功能群;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分别为2.504、2.828,Pielou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分别为0.708、0.722;水质评价显示,济西湿地水质整体处于中营养化水平,受到轻度污染;RDA分析显示,水温(WT)、电导率(COND)和磷酸盐(PO_(4)^(3-)-P)是显著影响浮游动物群落分布的环境因子(P<0.05),WT、COND、悬浮物(SS)和PO_(4)^(3-)-P是显著影响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分布的环境因子(P<0.05)。研究表明,济南市济西湿地浮游生物种类组成及生物密度在季节上和空间上呈现差异,济西湿地水体呈现中营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西湿地 浮游生物 功能群 环境因子
下载PDF
短链氯化石蜡对典型浮游生物的毒性效应及基准研究
20
作者 侯银 郑欣 +3 位作者 刘欣宇 凌佳楠 魏超 赵祯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435-1445,共11页
短链氯化石蜡(short-chain chlorinated paraffins,SCCPs)是近年增列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由于其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在水体中普遍检出,但对其毒性效应研究有限,难以有效评估其生态风险.本文通过开展SCCPs对4种藻、大型溞以及萼花... 短链氯化石蜡(short-chain chlorinated paraffins,SCCPs)是近年增列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由于其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在水体中普遍检出,但对其毒性效应研究有限,难以有效评估其生态风险.本文通过开展SCCPs对4种藻、大型溞以及萼花臂尾轮虫毒性试验,探究了其对典型浮游生物的毒性效应并评估了各物种敏感性,在系统梳理试验数据和文献搜集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物种敏感性分布曲线(SSD)法获得了SCCPs的5%物种危害浓度(HC5),推导了SCCPs水生生物长期基准(LWQC),对我国SCCPs生态风险评估与管控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①藻类生长抑制试验显示,SCCPs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最强,其次是羊角月牙藻和舟形藻,最后是四尾栅藻,表明蛋白核小球藻对SCCPs最敏感,四尾栅藻最不敏感.②SCCPs对大型溞24和48 h的半数效应浓度(EC50)分别为37和9.5μg/L.SCCPs对大型溞的生长和繁殖都有明显的抑制,最低观察效应浓度(LOEC)为6μg/L,无观测察效应浓度(NOEC)为4μg/L.③轮虫慢性毒性试验中,最高浓度组(80μg/L)的SCCPs对轮虫的种群增长抑制作用最强,NOEC为10μg/L.研究显示,结合试验数据和文献搜集数据构建SSD曲线比较了各物种敏感性,可知对SCCPs最敏感的是大型溞,其次是轮虫、鱼类和摇蚊,藻类最不敏感,并通过SSD外推获得SCCPs的LWQC为1.92μ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链氯化石蜡 典型浮游生物 毒性试验 物种敏感度分布 水生生物长期基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