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带气旋“苏迪罗”(2015)海上活动时段降水物理过程模拟诊断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王晓慧 崔晓鹏 郝世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17-436,共20页
利用WRF模式对2015年热带气旋(TC)"苏迪罗"发展演变过程开展高分辨率数值模拟,模式较好地再现了"苏迪罗"路径、强度、高低空环流、云系演变和降水分布等。应用三维地面降水诊断方程对"苏迪罗"海上活动时... 利用WRF模式对2015年热带气旋(TC)"苏迪罗"发展演变过程开展高分辨率数值模拟,模式较好地再现了"苏迪罗"路径、强度、高低空环流、云系演变和降水分布等。应用三维地面降水诊断方程对"苏迪罗"海上活动时段的降水物理过程模拟诊断指出,Q_(WVA)(三维水汽通量辐合辐散率)对TC环流区域内降水相关的水汽相关过程变率(Q_(WV))变化起主导作用,但环流区域内Q_(WVL)(垂直积分负的水汽局地变化率)和Q_(WVE)(海面蒸发率)亦有重要贡献(尤其是后者),尽管Q_(WVE)贡献明显小于Q_(WVA),但由环流区域外辐合来的水汽也可能主要源于区域外不同海域的海面蒸发,海面蒸发的总体贡献应更大。海上活动时段云相关过程变率(Q_(CM))特征及变化与Q_(WV)相比更为复杂,环流区域内的Q_(CLL)(负的液相水凝物局地变率)基本维持正值(液相水凝物持续减少),其消耗主要用于向冰相水凝物转化和地面降水,以及向区域外的三维通量辐散,6日04时之前,环流区域内Q_(CIL)(负的冰相水凝物局地变率)的变化主要归因于微物理转化及地面降水,而6日04时之后,来自环流区域外的通量辐合也有一定作用;降水强度逐渐增强时期,水凝物含量的短暂增长(负值Q_(CLL)和Q_(CIL))主要归因于明显增强和垂直扩展的上升运动,伴随上升运动增强,水凝物含量明显增加,霰融化(P_(gmlt))和雨滴碰并云滴(P_(racw))是造成雨滴含量增加的主要微物理过程。"苏迪罗"环流内区域和时间平均的降水效率高达96%,其中Q_(WVA)是主要贡献项,而Q_(WVE)和Q_(WVL)亦有重要贡献,这与TC所处海洋下垫面有关,海上活动时段,充足的降水源和较小的降水汇共同造成此时段的高降水效率,雨滴生成主要微物理来源中,P_(gmlt)约占P_(racw)的72%,体现出海上活动时段TC环流内旺盛的深对流活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物理过程 热带气旋 海上活动时段 三维地面降水诊断方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