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序列及其对海侵过程的响应
被引量:
2
1
作者
陆虹宇
姜守俊
+5 位作者
黄孔文
陈聪
汤永杰
李宏卫
黄屏
黄康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30,共13页
地处南海北部的珠江三角洲在晚第四纪以来经历了数次海面升降过程,沉积了多套海相、陆相及海陆交互相地层,为研究河口海岸带地区的沉积模式及古环境演变过程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材料。以江门GC088孔岩芯为主要研究材料,通过岩相分析、粒度...
地处南海北部的珠江三角洲在晚第四纪以来经历了数次海面升降过程,沉积了多套海相、陆相及海陆交互相地层,为研究河口海岸带地区的沉积模式及古环境演变过程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材料。以江门GC088孔岩芯为主要研究材料,通过岩相分析、粒度分析、磁化率、微体古生物学及年代测试分析等手段,结合区域内其他第四系钻孔剖面资料,综合揭示了珠江三角洲江门新会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地层沉积序列及沉积环境演变过程,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新会地区第四系存在河床相、潮控河流相、河口湾相、三角洲前缘相、潮坪相、三角洲平原相6种沉积相及风化形成的花斑黏土层;(2)通过本文新获取的14C和OSL年代测试结果并综合对比区域内其他钻孔的测年结果建立了新会地区晚第四纪以来的年代框架,认为珠江三角洲普遍存在2次海侵-海退旋回过程,且下海侵旋回的年代应归属于MIS 5;(3) GC088孔多指标分析结果呈现出较好的周期性,与海平面变化曲线变化较一致;结合区域内部分钻孔沉积相变化及其他各类指标结果(如元素比值、孢粉、有孔虫等),揭示了珠江三角洲MIS 5阶段可能存在次一级海平面波动。本研究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晚更新世的沉积环境演化过程主要受到全球海平面变化及冰期-间冰期旋回时岸线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侵-海退
旋回
MIS
5
粒度分析
沉积环境
珠江三角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贵州江口震旦系陡山沱组沉积层序和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量:
14
2
作者
喻美艺
何明华
+1 位作者
王约
赵元龙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8-42,共5页
通过对贵州江口桃映及邻区的坝黄、石竹溪的陡山沱组剖面的沉积序列研究,将陡山沱组划分为2个海侵-海退层序,并根据层序对比认为陡山沱期的生物群均产于陡山沱期第二次海平面开始上升之后形成的沉积中。从晚震旦世陡山沱期的第二次海侵...
通过对贵州江口桃映及邻区的坝黄、石竹溪的陡山沱组剖面的沉积序列研究,将陡山沱组划分为2个海侵-海退层序,并根据层序对比认为陡山沱期的生物群均产于陡山沱期第二次海平面开始上升之后形成的沉积中。从晚震旦世陡山沱期的第二次海侵开始是多细胞藻类、后生动物的第一次“爆发”。桃映陡山沱组剖面产庙河生物群分子的沉积为局限滞流海盆沉积,进一步证明了庙河生物群型宏体生物的生存、保存环境模式仅限于局限滞流海盆中,为贫氧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侵-海退
层序
沉积环境
贵州江口
陡山沱组
震旦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皖南地区志留系霞乡组沉积层序和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量:
1
3
作者
王俊涛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第18期116-117,共2页
通过对皖南地区霞乡组地层及剖面的沉积序列研究,将霞乡组划分为2个海侵-海退层序,并根据层序对比,认为霞乡组下部为一海退层序,上部为一高位体系域,并建立了霞乡组的潮坪海岸进积型沉积相层序模型.
关键词
海侵-海退
层序
层理
高位体系域
志留系
霞乡组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东部陆架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
2
4
作者
姚政权
刘健
+12 位作者
万世明
刘焱光
易亮
刘建兴
单新
乔淑卿
赵德博
肖国桥
王昆山
窦衍光
王中波
胥勤勉
石学法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2-57,共16页
中国东部陆架位于亚洲大陆与西太平洋的过渡区域,是连接全球最大的沉积源-汇系统的重要纽带,记录了东亚构造变形、亚洲季风系统形成与演化、海平面变化及东亚重大水系变迁等诸多重要信息。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近20年来中国海...
中国东部陆架位于亚洲大陆与西太平洋的过渡区域,是连接全球最大的沉积源-汇系统的重要纽带,记录了东亚构造变形、亚洲季风系统形成与演化、海平面变化及东亚重大水系变迁等诸多重要信息。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近20年来中国海洋专项获得的数据资料和研究成果,综述了中国东部陆架区第四纪以海侵-海退变化为主要特征的沉积环境变化,探讨了陆架沉积环境变化与区域构造、海平面和东亚季风气候变化的联系;基于目前在长江、黄河流域及东部陆架区开展的沉积物源-汇研究,讨论了长江和黄河贯通入海的可能时代及控制因素;提出新生代以来陆架地质环境演变与东亚构造历史、季风系统演化、海平面变化、重大水系调整及陆架有机碳埋藏的耦合机制研究是未来在中国东部陆架实施科学钻探的重点科学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侵-海退
海平面变化
大陆架钻探
黄河和长江
中国东部陆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序列及其对海侵过程的响应
被引量:
2
1
作者
陆虹宇
姜守俊
黄孔文
陈聪
汤永杰
李宏卫
黄屏
黄康有
机构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广东省地质调查院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
广东中大深地科学研究院
出处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30,共13页
基金
广东省引进人才创新创业团队项目(2016ZT06N331)
江门市新会区财政项目“新会区城市地质调查”(440705-201911-121000-0002)
广东省国土资源保护与治理专项资金(2017201)。
文摘
地处南海北部的珠江三角洲在晚第四纪以来经历了数次海面升降过程,沉积了多套海相、陆相及海陆交互相地层,为研究河口海岸带地区的沉积模式及古环境演变过程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材料。以江门GC088孔岩芯为主要研究材料,通过岩相分析、粒度分析、磁化率、微体古生物学及年代测试分析等手段,结合区域内其他第四系钻孔剖面资料,综合揭示了珠江三角洲江门新会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地层沉积序列及沉积环境演变过程,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新会地区第四系存在河床相、潮控河流相、河口湾相、三角洲前缘相、潮坪相、三角洲平原相6种沉积相及风化形成的花斑黏土层;(2)通过本文新获取的14C和OSL年代测试结果并综合对比区域内其他钻孔的测年结果建立了新会地区晚第四纪以来的年代框架,认为珠江三角洲普遍存在2次海侵-海退旋回过程,且下海侵旋回的年代应归属于MIS 5;(3) GC088孔多指标分析结果呈现出较好的周期性,与海平面变化曲线变化较一致;结合区域内部分钻孔沉积相变化及其他各类指标结果(如元素比值、孢粉、有孔虫等),揭示了珠江三角洲MIS 5阶段可能存在次一级海平面波动。本研究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晚更新世的沉积环境演化过程主要受到全球海平面变化及冰期-间冰期旋回时岸线移动的影响。
关键词
海侵-海退
旋回
MIS
5
粒度分析
沉积环境
珠江三角洲
Keywords
transgression
-
regression cycle
MIS 5
grain
-
size distribution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Pearl River Delta
分类号
P736.21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贵州江口震旦系陡山沱组沉积层序和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量:
14
2
作者
喻美艺
何明华
王约
赵元龙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
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贵州大学
出处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8-42,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262001
40162002
40232020)
文摘
通过对贵州江口桃映及邻区的坝黄、石竹溪的陡山沱组剖面的沉积序列研究,将陡山沱组划分为2个海侵-海退层序,并根据层序对比认为陡山沱期的生物群均产于陡山沱期第二次海平面开始上升之后形成的沉积中。从晚震旦世陡山沱期的第二次海侵开始是多细胞藻类、后生动物的第一次“爆发”。桃映陡山沱组剖面产庙河生物群分子的沉积为局限滞流海盆沉积,进一步证明了庙河生物群型宏体生物的生存、保存环境模式仅限于局限滞流海盆中,为贫氧环境。
关键词
海侵-海退
层序
沉积环境
贵州江口
陡山沱组
震旦系
Keywords
transgressive
-
regressive sequenc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Jiangkou in Guizhou
Doushantuo Formation
Sinian
分类号
P539.2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皖南地区志留系霞乡组沉积层序和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量:
1
3
作者
王俊涛
机构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
出处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第18期116-117,共2页
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14019801)
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科技项目(KJ2012-01)
文摘
通过对皖南地区霞乡组地层及剖面的沉积序列研究,将霞乡组划分为2个海侵-海退层序,并根据层序对比,认为霞乡组下部为一海退层序,上部为一高位体系域,并建立了霞乡组的潮坪海岸进积型沉积相层序模型.
关键词
海侵-海退
层序
层理
高位体系域
志留系
霞乡组
分类号
P535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东部陆架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
2
4
作者
姚政权
刘健
万世明
刘焱光
易亮
刘建兴
单新
乔淑卿
赵德博
肖国桥
王昆山
窦衍光
王中波
胥勤勉
石学法
机构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汕头大学海洋科学研究院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
出处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2-57,共16页
基金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山东省专项经费(2022QNLM0502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晚第四纪长江和黄河物质在东海外陆架的沉积记录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41876059)。
文摘
中国东部陆架位于亚洲大陆与西太平洋的过渡区域,是连接全球最大的沉积源-汇系统的重要纽带,记录了东亚构造变形、亚洲季风系统形成与演化、海平面变化及东亚重大水系变迁等诸多重要信息。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近20年来中国海洋专项获得的数据资料和研究成果,综述了中国东部陆架区第四纪以海侵-海退变化为主要特征的沉积环境变化,探讨了陆架沉积环境变化与区域构造、海平面和东亚季风气候变化的联系;基于目前在长江、黄河流域及东部陆架区开展的沉积物源-汇研究,讨论了长江和黄河贯通入海的可能时代及控制因素;提出新生代以来陆架地质环境演变与东亚构造历史、季风系统演化、海平面变化、重大水系调整及陆架有机碳埋藏的耦合机制研究是未来在中国东部陆架实施科学钻探的重点科学目标。
关键词
海侵-海退
海平面变化
大陆架钻探
黄河和长江
中国东部陆架
Keywords
transgression
-
regression
sea
-
level change
continental shelf scientific drilling
the Yellow River and Yangtze River
Eastern shelf of China
分类号
P736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序列及其对海侵过程的响应
陆虹宇
姜守俊
黄孔文
陈聪
汤永杰
李宏卫
黄屏
黄康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贵州江口震旦系陡山沱组沉积层序和沉积环境分析
喻美艺
何明华
王约
赵元龙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
1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皖南地区志留系霞乡组沉积层序和沉积环境分析
王俊涛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中国东部陆架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姚政权
刘健
万世明
刘焱光
易亮
刘建兴
单新
乔淑卿
赵德博
肖国桥
王昆山
窦衍光
王中波
胥勤勉
石学法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