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黄河三角洲海岸演化研究 被引量:40
1
作者 尹延鸿 周永青 丁东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2-40,共9页
通过不同年代海图或地形图对比、不同年代的卫片对比、野外地质调查、不同年代潮滩剖面测量及对比等,研究了现代黄河三角洲海岸带不同时期的冲淤速率及其发展演化趋势。黄河尾闾 1996 年 6 月进行人工改道向东流入海,开始堆积现代黄... 通过不同年代海图或地形图对比、不同年代的卫片对比、野外地质调查、不同年代潮滩剖面测量及对比等,研究了现代黄河三角洲海岸带不同时期的冲淤速率及其发展演化趋势。黄河尾闾 1996 年 6 月进行人工改道向东流入海,开始堆积现代黄河三角洲的第11 个叶瓣,推测这次改道可能是第 3 个亚三角洲形成的开始,使黄河三角洲的发展呈第一、第二、第三亚三角洲逐次向东偏北方向推进之势。现代黄河三角洲及莱州湾海岸带可分成 7 个冲淤状态不同的岸段:大口河至顺江沟岸段为相对稳定海岸段;顺江沟至挑河口岸段为弱蚀退岸段;挑河口至 106 站岸段为强蚀退岸段;106 站至孤东油田段为石堤护岸强制稳定海岸段;孤东油田至大汶流海堡岸段为强淤进岸段;大汶流海堡至淄脉沟岸段为弱淤进海岸段;淄脉沟口至胶莱河口岸段为稳定海岸段。预测 10 a 内,各海岸段的冲淤状态基本保持不变,但各海岸段的蚀退或淤进速率有逐渐减缓之趋势。人类活动对岸线的变迁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淤速率 海岸演化 现代黄河三角洲 亚三角洲 海岸治理
下载PDF
深沪湾——福建海岸演化的信息库 被引量:7
2
作者 唐丽玉 王绍鸿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1999年第1期5-8,共4页
深沪湾位于台湾海峡西岸中段(118°38′~118°41′E,24°38′~24°40′N),福建省晋江市图1深沪湾的位置东南,泉州湾与围头弯之间。湾口朝东,湾口较大,约45km,比海湾东西宽度还长... 深沪湾位于台湾海峡西岸中段(118°38′~118°41′E,24°38′~24°40′N),福建省晋江市图1深沪湾的位置东南,泉州湾与围头弯之间。湾口朝东,湾口较大,约45km,比海湾东西宽度还长约250m,海湾呈肾状。海湾的北岸是石狮市永宁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沪湾 古牡蛎礁 海岸演化 海平面变化 海底古森林遗迹 牡蛎壳 全新世 晚更新世 僧帽牡蛎 近江牡蛎
下载PDF
海岸演化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3
作者 庄克琳 李广雪 《海洋地质动态》 1999年第2期1-3,共3页
综合国内外海岸演化数值研究进展,根据建模的目的和方法,砂质海岸数值模拟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岸线二维模型和海底冲淤三维模型。80年代的发展趋势是将物理模型和数值模拟两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90年代开始出现数值模拟与卫星遥感... 综合国内外海岸演化数值研究进展,根据建模的目的和方法,砂质海岸数值模拟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岸线二维模型和海底冲淤三维模型。80年代的发展趋势是将物理模型和数值模拟两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90年代开始出现数值模拟与卫星遥感技术结合的研究方法。粉砂淤泥质海岸的数值研究目前大致分为两种方法,即数学模型和泥沙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演化 数值模拟 卫星遥感 非线性科学
下载PDF
莱州湾南部地区1973—2016年海岸演化及防护对策 被引量:7
4
作者 王建 张军强 +2 位作者 郭志谦 李亚蒙 郭颖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9年第2期27-36,共10页
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加剧了海岸侵蚀,为海岸带地区的工程建设、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造成了重大威胁。研究莱州湾南部海岸演化规律,可为潍坊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海上山东"等提供理论支持。通过莱州湾南部地... 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加剧了海岸侵蚀,为海岸带地区的工程建设、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造成了重大威胁。研究莱州湾南部海岸演化规律,可为潍坊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海上山东"等提供理论支持。通过莱州湾南部地区陆地资源卫星影像,对1973—2016年海岸带自然景观进行分析,提取了莱州湾南部1973年、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2016年的6期海岸线。研究结果表明,莱州湾南部40多年来海岸线演化与海岸带建设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具有阶段性的特征。总的来说,莱州湾南部逐渐由天然海岸转变为人工海岸,海岸工程大规模修建地区海岸线向海推进,否则海岸线向陆退缩。莱州湾南部海岸线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有海平面上升、河流输沙减少和海岸工程建设。1990年前自然因素起主导作用,2000年后人类活动占主导地位。海平面上升给莱州湾南部海岸防护和侵蚀海岸的修复工作造成持续缓慢的压力。莱州湾南部海岸防护工作应以长期持续的现场观测为基础,遵循海岸线演化规律,开展综合手段防护治理,同时完善立法,提高管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演化 海岸侵蚀 海岸防护 莱州湾
下载PDF
青岛唐岛湾的形成机制与海岸演化 被引量:5
5
作者 罗勤民 秦永鹏 贾珍臻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20-627,共8页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探讨分析了青岛唐岛湾的形成机制与海岸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唐岛湾的形成机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NNE—NE向断裂的活动奠定构造格局并控制其岸线的延伸方向;第四纪冰川的侵蚀作用塑造中间低洼、两岸较...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探讨分析了青岛唐岛湾的形成机制与海岸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唐岛湾的形成机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NNE—NE向断裂的活动奠定构造格局并控制其岸线的延伸方向;第四纪冰川的侵蚀作用塑造中间低洼、两岸较高的基底地形;约10kaBP前的大规模海侵使海水突破口门的阻挡进入湾内,唐岛湾正式形成。其海岸形态自全新世以来可分为三个演化阶段,主控因素为海平面变化、海浪和潮汐作用,宋代时刘家岛与石岭子之间连岛沙坝的形成标志着唐岛湾成为半封闭性海湾,清代时其海岸形态接近现今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湾 海岸演化 形成机制 唐岛湾 山东半岛
下载PDF
年代际尺度海岸演化机制与动力—统计建模方法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国胜 廖和平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613-1622,共10页
发展中长时间尺度的海岸演化预测方法与机理模型,是目前国际海岸演化研究领域关注的焦点和最具挑战性课题。本文系统性地回顾了近半个世纪以来不同时间尺度海岸演化模式的研究发展历程和成果,从动力机制和时间尺度两个方面对海岸演化机... 发展中长时间尺度的海岸演化预测方法与机理模型,是目前国际海岸演化研究领域关注的焦点和最具挑战性课题。本文系统性地回顾了近半个世纪以来不同时间尺度海岸演化模式的研究发展历程和成果,从动力机制和时间尺度两个方面对海岸演化机理模型存在的主要建模瓶颈问题进行了系统总结。通过对渤海湾西岸近一个半世纪以来海岸演化机制的初步分析,提出了以泥沙收支、环流输送、波浪掀沙以及波气候变化等要素作为年代际尺度海岸演化主要驱动因子,基于驱动力概化与统计升尺度有机衔接的年代际尺度海岸演化机理模型的动力—统计建模方法框架新思路,为推动海岸演化动力学理论体系和中长时间尺度海岸演化预测方法创新,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演化 年代际尺度 动力机制 动力-统计方法 机理模型
原文传递
中国海岸20 ka以来的演替过程及趋势分析:对现代海岸生态保护修复的启示 被引量:6
7
作者 王福 王宏 +8 位作者 李建芬 汪翡翠 田立柱 于谦 黄昭权 方晶 胡云壮 肖国强 李畅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1-83,共23页
【研究目的】为支撑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提出科学修复方案,需要掌握中国海岸自然演替总体规律和趋势。【研究方法】本文在系统梳理总结中国海岸演化相关成果的基础上,采用钻孔综合研究、遥感解译和ArcGIS空间分析等手段,定量重建了末次... 【研究目的】为支撑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提出科学修复方案,需要掌握中国海岸自然演替总体规律和趋势。【研究方法】本文在系统梳理总结中国海岸演化相关成果的基础上,采用钻孔综合研究、遥感解译和ArcGIS空间分析等手段,定量重建了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海岸演化过程。【研究结果】结果显示,近200多万年以来海水频繁进出中国海岸带地区,其中最后一次大规模海退-海侵发生在近20 ka以来,当时,中国海岸整体经历了末次盛冰期—中全新世早期的海侵、中全新世早期—1850年的海退、~1850年以来的海侵3个阶段。【结论】基于现有器测资料分析显示,中国乃至世界海岸未来将面临海面上升加快、海岸侵蚀加剧、风暴潮威胁增大的自然过程,这些将是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面临的核心问题。有鉴于此,针对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建议如下:一是顺应砂质岸线整体侵蚀的自然规律,将具有重要生态和/或经济价值的岸段作为修复重点,避免大规模过度修复。二是针对海面上升和海岸侵蚀对红树林生态空间的挤压,确定科学可行的修复目标。三是加强泥质沿海低地地区的生态化海堤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演化 海面 侵蚀 生态修复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海岸 中国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黄河口海岸线演化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张建伟 赵全升 +1 位作者 王建强 徐会珂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11,14,共3页
利用黄河口地区遥感影像作为基本数据源,采用GIS技术对SPOT高精度数据与信息量丰富的ETM数据进行联合处理,提取海岸线并叠加分析,对比统计1986—2006年海岸线演化的时空动态特征。结果表明:黄河口地区海岸线演化的总体趋势为不断向海域... 利用黄河口地区遥感影像作为基本数据源,采用GIS技术对SPOT高精度数据与信息量丰富的ETM数据进行联合处理,提取海岸线并叠加分析,对比统计1986—2006年海岸线演化的时空动态特征。结果表明:黄河口地区海岸线演化的总体趋势为不断向海域淤积扩张;黄河从北汊入海时,北汊造陆速度加快,南侧遭受侵蚀。黄河口海岸线演化主要影响因素有黄河来水来沙量、岸坡岩土体工程地质特性、海洋动力、海平面上升、地面沉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 GIS 时空特征 海岸线演化 黄河口
下载PDF
采油工程对黄河废弃三角洲海岸演化的影响
9
作者 罗小桥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3年第9期166-166,共1页
通过对黄河废弃三角洲1976-2010年的卫星遥感影像资料分析表明,黄河废弃三角洲海岸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快速蚀退期(1976-1988年)、波动调整期(1988至今)。1988年以后,受采油工程和海堤的共同作用,人工海岸稳定,采油工程附近的自然海岸... 通过对黄河废弃三角洲1976-2010年的卫星遥感影像资料分析表明,黄河废弃三角洲海岸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快速蚀退期(1976-1988年)、波动调整期(1988至今)。1988年以后,受采油工程和海堤的共同作用,人工海岸稳定,采油工程附近的自然海岸蚀退加剧,西北端的自然海岸受到堤前水下三角洲冲刷物质的补充,海岸周期性波动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废弃三角洲 采油工程 护岸海堤 海岸演化
原文传递
为“第四纪海岸带演化(IGCP274项目)”作序
10
作者 尹延鸿 《海洋地质动态》 1996年第8期17-19,共3页
为“第四纪海岸带演化(IGCP274项目)”作序O.VandePlassche等研究第四纪海岸带演化的IGCP274项目,开始于1988年9月22日的阿姆斯特丹会议,当时由来自70个国家的600余名专家构成了国家工作... 为“第四纪海岸带演化(IGCP274项目)”作序O.VandePlassche等研究第四纪海岸带演化的IGCP274项目,开始于1988年9月22日的阿姆斯特丹会议,当时由来自70个国家的600余名专家构成了国家工作组。在1988—1993年期间,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 海岸演化 海岸地貌
全文增补中
全球变化中的浅海沉积作用与物理环境演化——以渤、黄、东海区域为例 被引量:22
11
作者 高抒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2期329-335,共7页
以渤、黄、东海陆架区为例 ,综合评述入海沉积物通量、浅海沉积作用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物理环境变化。黄河、长江沉积物入海后主要堆积于河口附近 ,沉积速率为 10~ 10 0mm/a ,部分物质输运至陆架区 ,形成泥质沉积体 ,其沉积速率为 1mm/... 以渤、黄、东海陆架区为例 ,综合评述入海沉积物通量、浅海沉积作用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物理环境变化。黄河、长江沉积物入海后主要堆积于河口附近 ,沉积速率为 10~ 10 0mm/a ,部分物质输运至陆架区 ,形成泥质沉积体 ,其沉积速率为 1mm/a量级。但目前河流入海沉积物通量呈减小趋势 ,今后河口附近的堆积将会减缓 ,并在总体上转化为侵蚀状态。在过去的 7ka里 ,来自黄河、长江等河流的沉积物形成了河口三角洲、滨海平原、潮流脊和潮汐汊道沉积体系 ,其演化方式是双重的 ,既有常态边界条件和外力作用下的演化 ,又有边界条件和外力作用发生变异时的演化。边界条件和外力作用变异的原因包括入海通量变化、全球气候变化、海面上升和人类活动等。建议从中国海岸带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和需求出发 ,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 浅海沉积作用 物理环境演化 东海 河流沉积物入海通量 陆架沉积 海岸沉积体系演化 黄海 渤海 人类活动
下载PDF
福建深沪湾牡蛎礁的测量与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2
12
作者 俞鸣同 王绍鸿 赵希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68-568,共1页
关键词 牡蛎礁 海岸演化 海面变化 地壳运动
下载PDF
Beach Morphology and Coastline Evolution in the Southern Bohai Strait 被引量:3
13
作者 ZHANG Wei WU Jianzheng +5 位作者 LI Weiran ZHU Longhai HU Rijun JIANG shenghui SUN Yonggen WANG Huijuan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5年第5期803-815,共13页
The beach studied in this paper spans a length of 51 km and is one of several long sandy beaches in the southern Bohai Strait. Due to the obstruction of islands in the northeast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underwater top... The beach studied in this paper spans a length of 51 km and is one of several long sandy beaches in the southern Bohai Strait. Due to the obstruction of islands in the northeast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underwater topography, the wave environment in the offshore area is complex; beach types and sediment transport characteristics vary along different coasts. The coastlines extracted from six aerial photographs in different years were compared to demonstrate the evolving features. Seven typical beach profiles were selected to study the lateral beach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Continuous wind and wave observation data from Beihuangcheng ocean station during 2009 were employed for the hindcast of the local wave environment using a regional spectral wave model. Then the results of the wave hindcast were incorporated into the LITDRIFT model to compute the sediment transport rates and directions along the coasts and analyze the longshore sand move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astline evolution of sand beaches in the southern Bohai Strait has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and the coast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ical regions. Region (1), the north coast of Qimudao, is a slightly eroded and dissipative beach with a large sediment transport rate; Region (II), the southwest coast of Gangluan Port, is a slightly deposited and dissipative beach with moderate sediment transport rate; Region (III), in the central area, is a beach that is gradually transformed from a slightly eroded dissipative beach to a moderately or slightly strong eroded bar-trough beach from west to east with a relatively moderate sediment transport rate. Region (IV), on the east coast, is a strongly eroded and reflective beach with a weak sediment transport rate. The wave conditions exhibit an increasing trend from west to east in the off- shore area.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wave-induced current inside the wave breaking region and the littoral sediment transport in the nearshore region exhibit a gradual weakening tendency from west to east, which is opposite to the trend of the wave conditions out- side the breaking region. The presence of submerged shoal (Dengzhou Shoal), deep trough (Dengzhou Channel), islands and irregu- lar topography influnces the wave climate, beach types, wave-induced current features, littoral sediment transport trends and coast- line evolution patterns in the southern Bohai Strait. Human activities, such as the sand exploitation of Dengzhou Shoal and other coastal engineering projects, also influence the beach morphology and coastline ev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nd beach coastline evolution profile feature wave hind-casting wave-induced current littoral sediment transport
下载PDF
Evolution of Modern Yellow River Delta Coast
14
作者 尹延鸿 周永青 丁 东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CAS 2004年第2期34-44,共11页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modern Yellow River delta and the erosion or deposition rates of its different sections. In June, 1996, Yellow Rivers terminal course was artificially turned east...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modern Yellow River delta and the erosion or deposition rates of its different sections. In June, 1996, Yellow Rivers terminal course was artificially turned eastwards to empty into the sea and then the 11th lobe of the modern Yellow River delta began to form. This course change may mark the beginning of the 3rd subdelta formation. As a result of that, the Yellow River delta advances towards east by north with the 1st, 2nd and 3rd subdeltas arranged in succession. Coast zone in the deltaic area is divided into 7 different sections according to their different erosion or deposition rates: the relatively stable section from Dakou River to Shunjiang Stream, the weakly retreating section from Shunjiang Stream to the Tiaohe River mouth, the strongly retreating section from the Tiaohe River mouth to the station 106, the artificially stable section due to stone dam protection from the station 106 to Gudong Oilfield, the strong deposition section from Gudong Oilfield to Dawenliu Haipu, the weakly deposition section from Dawenliu Haipu to the Zimai Stream mouth, and the stable section from the Zimai Stream mouth to the Jiaolai River mouth. It is predicted that the erosion and deposition situations of the sections will nearly remain the same in 10 years, but the retreating and silting-up rates will tend to become slower gradually. Human activities have an evident influence on the changes of the coastl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gression and retreat rates coast evolution modern Yellow River delta subdelta
下载PDF
日照砂质海岸发育特征与稳定性分析
15
作者 谷洪钦 严立文 +1 位作者 倪恒 黄海军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192-195,共4页
通过对日照岚山头-傅疃河口段砂质海岸典型观测剖面进行高精度重复观测、沉积物取样分析等,对2010年冬季短期岸滩演化动态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地形图、遥感影像等较长时段的历史资料(1957年~2009年),探讨岸线长期演化趋势。结果表明,滩坎... 通过对日照岚山头-傅疃河口段砂质海岸典型观测剖面进行高精度重复观测、沉积物取样分析等,对2010年冬季短期岸滩演化动态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地形图、遥感影像等较长时段的历史资料(1957年~2009年),探讨岸线长期演化趋势。结果表明,滩坎-潮水沟是该段海滩特征地形,高滩-中滩间存在明显滩坎,中滩-低滩潮水沟较为典型。滩坎向陆蚀退是该段岸滩侵蚀的主要地貌标志之一,主要受该段强力冲越浪的影响。2010年冬季该岸滩整体呈上蚀下淤的趋势,短期变化以缓慢冲刷为主,侵蚀方式正从岸线蚀退型向岸滩蚀低型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照 砂质海岸 海岸演化 岸滩剖面 岸滩稳定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