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厦门湾砂质潮间带海底地下水排泄的非均质性研究
1
作者 王志秀 郝奇琛 +2 位作者 李亚松 刘春雷 张媛静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72-77,共6页
以厦门岛南岸砂质海岸为研究对象,通过监测潮间带渗出面处地下水盐度、近岸海水盐度,并分析潮间带盐度空间分布规律,以探究厦门湾海底地下水排泄(SGD)的非均质性。结果显示:1)潮间带地下水、海水盐度变化可以间接指示海底地下淡水排泄量... 以厦门岛南岸砂质海岸为研究对象,通过监测潮间带渗出面处地下水盐度、近岸海水盐度,并分析潮间带盐度空间分布规律,以探究厦门湾海底地下水排泄(SGD)的非均质性。结果显示:1)潮间带地下水、海水盐度变化可以间接指示海底地下淡水排泄量(SFGD)。2)垂直于海岸线方向,由内陆向海洋地下水盐度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规律;沿海岸线方向,整个潮滩地下水盐度分布不均匀,差异性较大,具有明显的非均质性。3)通过对潮间带中部最低盐度区域进行加密监测,圈定了厦门湾潮间带高渗透天窗范围,推测高渗透天窗对SFGD影响较大。4)通过对典型剖面地下水、近岸海水盐度动态监测,发现潮汐对潮间带SFGD产生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门湾 海岸带 渗出面 地下水盐度 海底地下水排泄 非均质性
下载PDF
镭同位素示踪隆教湾的海底地下水排泄 被引量:28
2
作者 郭占荣 黄磊 +1 位作者 刘花台 袁晓婕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47-652,共6页
福建省漳州市隆教湾海水中镭同位素的研究,目的是评价海底地下水排泄量。在2007年6月的航次中,垂直于岸线的9km剖面上布置15个站位,每个站位用潜水泵采集表层海水样60L于塑料桶中。水样运回实验室后,立即用装有锰纤维的PVC管以虹吸的方... 福建省漳州市隆教湾海水中镭同位素的研究,目的是评价海底地下水排泄量。在2007年6月的航次中,垂直于岸线的9km剖面上布置15个站位,每个站位用潜水泵采集表层海水样60L于塑料桶中。水样运回实验室后,立即用装有锰纤维的PVC管以虹吸的方式富集水样中的镭同位素,水通过PVC管的流速小于300ml/min。224Ra活度用连续射气法测定,测完224Ra后密封7d以上,然后用直接射气法测定226Ra活度。224Ra和226Ra活度都呈现自岸向海逐渐降低的规律,表明扩散控制镭同位素的分布,由224Ra获得68.83km2d-1的扩散系数,同时226Ra形成-0.963dpm100l-1km-1的活度梯度。用扩散系数和活度梯度建立的226Ra的离岸通量为6.62×1011dpmkm-2d-1,这个通量一定是得到SGD输入的镭支持,从而获得隆教湾的海底地下水排泄量是3.03×109m3km-2d-1。该排泄量包括陆源地下淡水排泄量和再循环海水排泄量,绝大部分可能是再循环海水,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下水排泄(SGD) 镭同位素 隆教湾
下载PDF
基于^(222)Rn质量平衡模型的胶州湾海底地下水排泄 被引量:3
3
作者 袁晓婕 郭占荣 +2 位作者 马志勇 章斌 刘洁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7-244,共8页
海底地下水排泄(SGD)作为全球水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成为陆海相互作用的研究热点。地球化学示踪法是研究海底地下水排泄的主要手段。本文以环境同位素222Rn作为示踪剂,通过构建222Rn质量平衡模型来评价胶州湾的海底地下水排泄,并... 海底地下水排泄(SGD)作为全球水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成为陆海相互作用的研究热点。地球化学示踪法是研究海底地下水排泄的主要手段。本文以环境同位素222Rn作为示踪剂,通过构建222Rn质量平衡模型来评价胶州湾的海底地下水排泄,并进一步估算地下水输入的营养盐。222Rn质量平衡模型的源项考虑了河流的输入、沉积物的扩散、母体226Ra的支持,汇项考虑了222Rn的自身衰变、222Rn散逸到大气的损失以及与湾外海水的混合损失,源汇项的差值则作为地下水输入的222Rn通量。结果表明,2011年9—10月胶州湾海底地下水排泄通量为24.2 L?m–2?d–1,2012年4—5月胶州湾海底地下水排泄通量为7.8 L?m–2?d–1。丰水季节地下水输入胶州湾的营养盐低于河流输入的,但是枯水季节地下水输入的营养盐接近河流输入的,特别是输入的活性磷酸盐和硅酸盐很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下水排泄 ^222Rn质量平衡 营养盐 胶州湾
下载PDF
近岸海域^(226)Ra的时空变化与海底地下水排泄(SGD)估算 被引量:3
4
作者 季仲强 胡丹 +2 位作者 翁焕新 张锋 韩正栋 《地球化学》 CAS CSCD 2012年第1期15-22,共8页
海底地下水排泄(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SGD)是沿海地区陆地物质向海洋输送的重要途径,中国具有漫长的海岸线,准确地评估我国沿海地区的SGD及其对沿海海洋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以浙江舟山朱家尖... 海底地下水排泄(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SGD)是沿海地区陆地物质向海洋输送的重要途径,中国具有漫长的海岸线,准确地评估我国沿海地区的SGD及其对沿海海洋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以浙江舟山朱家尖海湾为研究区域,通过冬、夏两季地下水和海水的同步采样分析,在研究地下水和海水中镭(226Ra)时空变化的基础上,利用226Ra的质量平衡原理,估算了研究区内SGD的通量为2.40×105~2.30×106 m3/d,根据12月份枯水期推算的全年保守通量为8.64×107~8.28×108 m3/a,另外,根据年平均降水量等水文参数估算的氮、磷和硅营养盐年平均的入海通量分别为3.256 t/a、0.029 t/a和52.775 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26RA 海底地下水排泄(SGD) 近岸海域 营养盐
下载PDF
用镭-226示踪胶州湾的海底地下水排泄 被引量:1
5
作者 袁晓婕 郭占荣 +3 位作者 黄磊 章斌 马志勇 刘洁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90-1500,共11页
海底地下水排泄(SGD)是全球水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输送的溶解物质不仅参与海洋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而且影响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为了评估胶州湾海底地下水排泄状况,通过建立胶州湾内海水中226Ra的质量平衡模型来计算海底地下水排泄... 海底地下水排泄(SGD)是全球水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输送的溶解物质不仅参与海洋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而且影响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为了评估胶州湾海底地下水排泄状况,通过建立胶州湾内海水中226Ra的质量平衡模型来计算海底地下水排泄通量。胶州湾海水中226Ra的源主要有河流的输入、沉积物扩散输入和地下水的输入,海水系统在稳定状态下,这几种源应该与湾内海水和湾外海水的混合损失达到平衡。除了将地下水输入作为未知项外,对其他源和汇逐个进行量化,计算得知:2011年9—10月胶州湾的海底地下水排泄通量为7.85×10~6m^3·d^(-1);2012年4—5月胶州湾的海底地下水排泄通量为4.72×106m^3·d^(-1)。在此基础上,对地下水输入胶州湾的营养盐进行了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下水排泄 镭-226质量平衡 营养盐 胶州湾
下载PDF
人类活动影响下的龙口海岸带海底地下水排泄通量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郭巧娜 赵岳 +3 位作者 周志芳 林锦 戴云峰 李孟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68-479,共12页
在沿海地区,以^(223)Ra和^(224)Ra为示踪剂建立的镭质量平衡模型已广泛应用于海底地下水排泄量(SGD)的研究中,然而目前国内外关于在人类活动复杂影响较大情况下的SGD研究却极为少见。本文对比研究了在有防渗墙(A区)和填海造陆(B区)两种... 在沿海地区,以^(223)Ra和^(224)Ra为示踪剂建立的镭质量平衡模型已广泛应用于海底地下水排泄量(SGD)的研究中,然而目前国内外关于在人类活动复杂影响较大情况下的SGD研究却极为少见。本文对比研究了在有防渗墙(A区)和填海造陆(B区)两种不同人为因素影响下的龙口海岸带水体表现年龄、海底地下水排泄量及其携带的氮磷营养盐通量。结果表明,A区平均水体表现年龄为14.26 d,B区平均水体表现年龄为10.64 d。此外,B区沿岸地下水以及近岸海水中的Ra活度均普遍高于A区,而盐度低于A区。在SGD方面,A区的SGD速率为1.26~1.60 cm·d^(-1),B区为1.43~1.82 cm·d^(-1),考虑SGD在评估方法上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两个区域的SGD速率相差不大。但与我国其他自然海域相比,这两个区域的SGD速率均处于较低水平。此外,B区的氮磷营养盐浓度普遍高于A区,而且由SGD驱动的氮磷营养盐通量不同,地下水输入的不平衡的营养盐极易改变龙口海域的营养盐结构,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这也进一步证实SGD在沿海生态环境以及水体污染治理中的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下水排泄 水体表现年龄 镭同位素 氮磷营养盐 人类活动
下载PDF
海底地下水排泄及其对沿海海域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
7
作者 季仲强 翁焕新 +2 位作者 张锋 陈力琦 张志奇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88-599,共12页
海底地下水排泄(SGD)是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的自然过程.系统介绍SGD的发生过程及其定量测定的方法,并通过水文计算和野外调查,在估算了区域海底地下水排泄量和分析了海水与地下水中氮、磷、碳等营养物质差异的基础上,讨论了SG... 海底地下水排泄(SGD)是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的自然过程.系统介绍SGD的发生过程及其定量测定的方法,并通过水文计算和野外调查,在估算了区域海底地下水排泄量和分析了海水与地下水中氮、磷、碳等营养物质差异的基础上,讨论了SGD对近海海域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这对正确区分近岸海域营养物质的来源和认识中国沿海水域频繁发生的赤潮藻暴发性增殖事件的原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下水排泄(SGD) 营养物质 生态环境 潜在影响
下载PDF
基于改进模型的辽东湾东岸营口海域海底地下水排泄量计算
8
作者 郭巧娜 李孟军 +2 位作者 赵岳 窦智 周志芳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8-15,23,共9页
海底地下水排泄(SGD)是全球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向海洋输送营养盐等各类化学物质的必要途径之一。以辽东湾东部营口海域为研究对象,以天然镭同位素(Ra、Ra)作为示踪剂,建立镭质量平衡模型并加以改进,进而探讨再循环海水(RSGD)对... 海底地下水排泄(SGD)是全球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向海洋输送营养盐等各类化学物质的必要途径之一。以辽东湾东部营口海域为研究对象,以天然镭同位素(Ra、Ra)作为示踪剂,建立镭质量平衡模型并加以改进,进而探讨再循环海水(RSGD)对研究区内水体刷新时间、SGD及携带氮磷营养盐通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利用镭质量平衡模型计算水体刷新时间为9 d,改进后的镭质量平衡模型计算出的水体刷新时间为14.35~18.11 d;传统模型下SGD通量为(3.01~3.51)×10^(8)m^(3)/d。改进模型评估的SGD通量为(3.55~4.39)×10^(8)m^(3)/d,改进模型评估的水体刷新时间与SGD均明显高于初始模型,其中水体刷新时间增加了59.44%~101.22%;SGD通量增加了17.94%~25.07%。在此基础上,地下水向海输入的氮、磷营养盐通量在考虑RSGD的情况下分别为1.73×10^(8)、1.52×10mol/d。研究结果证明了RSGD对SGD和营养盐通量存在较大影响,为营口海域生态环境评估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下水排泄 镭同位素 改进镭质量平衡模型 氮磷营养盐 营口海域
下载PDF
海底地下水排泄对海洋锶储库的影响
9
作者 王一清 吴自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79-1088,共10页
海底地下水排泄(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 SGD)不仅是全球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种溶解化学物质由陆向海输送的重要而隐蔽通道。笔者等在分析全球海洋锶来源的基础上,综述了多种岩性含水层条件下SGD锶的地球化学行为及... 海底地下水排泄(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 SGD)不仅是全球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种溶解化学物质由陆向海输送的重要而隐蔽通道。笔者等在分析全球海洋锶来源的基础上,综述了多种岩性含水层条件下SGD锶的地球化学行为及其控制因素,并利用已有的SGD通量和高分辨率全球岩性数据,计算出更为保守和精确的SGD锶通量及同位素组成,确认了SGD是海洋贫放射成因锶的重要来源之一,起到平衡河流输入的富放射成因锶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下水排泄 地下河口 锶同位素 海洋锶储库
下载PDF
海底地下水排泄监测方法研究现状
10
作者 马强伟 朱广祥 《城市地理》 2016年第9X期172-172,共1页
海底地下水排泄指的是通过滨海地区所有由海底进入海洋的所有流体,主要包括地下淡水及咸淡水混合体的回流。目前对海底地下水监测方法主要有三大类:地球化学示踪技术、直接测量法、模型计算,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新兴的手段如物探方法等。
关键词 海底地下水排泄 监测方法 物探 电阻率
下载PDF
珊瑚礁区海底地下水排泄的环境效应及其珊瑚记录研究进展
11
作者 姜伟 杨浩丹 +3 位作者 吴星媛 余克服 许慎栋 王英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11,共11页
海底地下水排泄(SGD)是近岸海洋化学和生态系统演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其携带的大量物质对珊瑚礁发育和退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综述了珊瑚礁区的SGD特征及其对珊瑚礁发育和退化的潜在生态环境效应,SGD的珊瑚替代指标以及全球各海域SG... 海底地下水排泄(SGD)是近岸海洋化学和生态系统演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其携带的大量物质对珊瑚礁发育和退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综述了珊瑚礁区的SGD特征及其对珊瑚礁发育和退化的潜在生态环境效应,SGD的珊瑚替代指标以及全球各海域SGD的高分辨率珊瑚记录研究进展,并以南海北部为例探讨珊瑚礁退化的主导因素及SGD的潜在影响。研究发现,目前珊瑚礁区,尤其是岸礁区长时间序列的SGD动态变化记录的研究极为薄弱;利用珊瑚骨骼的地球化学指标来重建局部海域的SGD通量的动态历史变化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虽然SGD极有可能是以南海北部为代表的珊瑚礁区珊瑚礁退化的重要因素,但目前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公众对SGD的关注和重视相当有限。未来的研究应该聚焦于珊瑚礁区SGD及其携带物质通量的高分辨率珊瑚记录,进而探讨SGD对珊瑚礁发育和退化影响的关键过程与机制,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应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 地球化学 海底地下水排泄 南海
下载PDF
采用^(222)Rn示踪胶州湾的海底地下水排泄及营养盐输入 被引量:10
12
作者 郭占荣 马志勇 +3 位作者 章斌 袁晓婕 刘花台 刘洁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73-1080,1090,共9页
为了量化胶州湾东北海岸带的海底地下水排泄量和评价通过海底地下水排泄输入的营养盐数量,分别于2011年10月和2012年5月在胶州湾北岸东大洋码头附近对海水中的222 Rn进行了48h连续测量.通过构建测量点海水中222 Rn质量平衡模型,计算得... 为了量化胶州湾东北海岸带的海底地下水排泄量和评价通过海底地下水排泄输入的营养盐数量,分别于2011年10月和2012年5月在胶州湾北岸东大洋码头附近对海水中的222 Rn进行了48h连续测量.通过构建测量点海水中222 Rn质量平衡模型,计算得到海底地下水排泄速率平均值分别为6.38cm/d和8.29cm/d;实际观测到的海底地下水排泄速率变动较大,其主要控制因素是降水量、潮汐和波浪.根据海底地下水排泄速率,获得地下水输入的DIN(溶解无机氮)为47.0×103 mol/d(2011年10月)和48.6×103 mol/d(2012年5月),可溶性SiO2为15.5×103 mol/d(2011年10月)和17.3×103 mol/d(2012年5月),DIP(溶解性磷酸盐)为0.6×103 mol/d(2012年5月),地下水对胶州湾的营养盐输入具有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下水排泄 222Rn 营养盐 胶州湾 海洋地质
原文传递
用镭同位素评价海水滞留时间及海底地下水排泄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花台 郭占荣 +2 位作者 袁晓婕 李开培 章斌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99-606,共8页
海底地下水排泄(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SGD)难以直接测量,镭同位素和氡-222等天然示踪剂使得间接评价SGD通量成为可能.为了评价五缘湾的水体滞留时间和SGD通量,实测了湾内海水、湾外海水和地下水中224Ra和226Ra的活度,利用22... 海底地下水排泄(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SGD)难以直接测量,镭同位素和氡-222等天然示踪剂使得间接评价SGD通量成为可能.为了评价五缘湾的水体滞留时间和SGD通量,实测了湾内海水、湾外海水和地下水中224Ra和226Ra的活度,利用224Ra和226Ra半衰期的差异,采用224Ra与226Ra的活度比值计算湾内水团的年龄和平均滞留时间,利用224Ra和226Ra的质量平衡模型计算SGD通量.五缘湾13个站位的水团年龄在0.6~2.4d之间,湾顶水团年龄相对较大,平均海水滞留时间1.4d.地下水输入五缘湾的224Ra和226Ra通量分别为5.17×106Bq/d和5.28×106Bq/d,将该通量用地下水端元的活度转换成为SGD通量分别是0.21m3/m2/d(224Ra平衡模型)和0.23m3/m2/d(226Ra平衡模型),两种模型的结果较接近,其平均值0.22m3/m2/d可作为五缘湾的海底地下水排泄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下水排泄 海水 镭同位素 滞留时间 五缘湾 水文地质
原文传递
海底地下水排泄研究回顾与进展 被引量:22
14
作者 李海龙 王学静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36-646,共11页
海底地下水排泄是全球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岸、滩涂和河口地区典型而重要的海水—地下水相互作用过程。作为全球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底地下水排泄是海洋中水和各种化学物质的重要来源之一,同时也是各种污染物从陆地向海洋输... 海底地下水排泄是全球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岸、滩涂和河口地区典型而重要的海水—地下水相互作用过程。作为全球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底地下水排泄是海洋中水和各种化学物质的重要来源之一,同时也是各种污染物从陆地向海洋输送的一个重要而隐蔽的通道。综述了海底地下水排泄(SGD)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对海底地下水排泄的过程、研究方法、研究分布以及环境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和需要努力的方向,从而为我国开展大规模海底地下水排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下水排泄 海岸带 环境同位素 环境影响
原文传递
海底地下水排泄电阻率法监测技术研究进展(1998—2018年)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琨焜 郭秀军 李宁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700-1706,共7页
海底地下水排泄是陆海边界物质交换的重要过程,是陆源物质进入海洋的重要渠道.二十年来,电阻率法已经被证实可有效对该过程进行原位监测.本文归纳分析了十几个典型案例,评价了电阻率探测技术对地下水排泄过程咸淡水时空变化的监测能力... 海底地下水排泄是陆海边界物质交换的重要过程,是陆源物质进入海洋的重要渠道.二十年来,电阻率法已经被证实可有效对该过程进行原位监测.本文归纳分析了十几个典型案例,评价了电阻率探测技术对地下水排泄过程咸淡水时空变化的监测能力和基于监测结果的排泄量计算方法.研究认为常用的海床基电阻率法、走航式电阻率法及井中电阻率法各有优缺点,但海床基电阻率法更适合开展连续监测.监测电阻率剖面可清晰、直观反映出地下水排泄过程沉积物中水体运移、混合及交换界面变化.通过建立监测电阻率变化率与盐度变化关系可进一步计算出海底地下水排泄量,计算结果与同位素示踪法估算结果在同一数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下水排泄 电阻率法 排泄过程描述 排泄量计算
原文传递
中国近岸海底地下水排泄(SGD)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艳 王学静 +6 位作者 薛岩 邹昌霈 罗满华 李刚 李磊 崔来通 李海龙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139-2151,共13页
海底地下水排泄(SGD)是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的重要过程,也是全球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水文和海洋学家的关注和重视.地下水向海排泄过程中携带大量物质(营养盐、碳、金属元素等),对海洋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影响近岸海域生态环... 海底地下水排泄(SGD)是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的重要过程,也是全球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水文和海洋学家的关注和重视.地下水向海排泄过程中携带大量物质(营养盐、碳、金属元素等),对海洋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影响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本文从SGD及其环境效应的角度出发,回顾了中国近岸SGD研究现状,系统分析了不同生态系统(海湾、河口、陆架和潟湖)地下水镭同位素和营养盐含量、SGD及其输入的营养盐.研究结果表明:在河口区域,地下水中营养盐(溶解无机氮DIN、溶解无机磷DIP和溶解无机硅DSi)含量、SGD速率及SGD输入的DIN和DIP(中位数)远高于其他三种生态系统,原因可能是河口水动力条件复杂,且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然而在大尺度的陆架系统, SGD速率及SGD输入的三种无机态营养盐均是最低.从整个海岸带尺度上看, SGD及输入的营养盐通量不亚于河流输入量,显著影响近岸海域营养盐收支、营养盐组成结构及初级生产力.最后,本文从SGD准确评估、环境效应和调控策略三个方面进一步总结并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下水排泄(SGD) 镭同位素 营养盐 生态系统 环境效应
原文传递
近岸海底地下水排泄观测方法及环境影响评述
17
作者 杨文盟 彭晓彤 +1 位作者 郭自晓 杜梦然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7-151,82,共6页
海底地下水排泄(SGD)作为沿岸地带的重要水陆交换过程,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SGD指地下水进入到海洋的过程,包含陆地含水层中地下淡水排泄(SFGD)和再循环的海底地下水排泄(RSGD),既影响着海岸带的生态环境,也制约着局部或全... 海底地下水排泄(SGD)作为沿岸地带的重要水陆交换过程,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SGD指地下水进入到海洋的过程,包含陆地含水层中地下淡水排泄(SFGD)和再循环的海底地下水排泄(RSGD),既影响着海岸带的生态环境,也制约着局部或全球的元素循环。由于其通常在水下发生,容易被研究者们所忽视;同时,由于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确定性,对SGD的精确测量比较困难。重点论述了局部和区域范围SGD的观测方法和最新研究热点,评估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并展望了SGD领域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下水排泄 海岸带 生态环境 元素循环
原文传递
海底地下水和海水混合营养盐变化的模拟实验研究
18
作者 张锋 翁焕新 +2 位作者 陈力琦 季仲强 张志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67-175,共9页
关键词 海底地下水排泄 近岸海域 营养盐平衡
下载PDF
滨海深部含水层地下水排泄量评估
19
作者 郭巧娜 李海龙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30-35,共6页
为了进一步计算评估滨海深部含水层地下水排泄量,以一个海底深部承压含水层系统为例,包括承压含水层及上覆弱透水含水层(海底),在内陆补给上考虑了与时间无关的年平均补给(常数)和由季节性降雨引起的周期性补给两种情况,从而建立了... 为了进一步计算评估滨海深部含水层地下水排泄量,以一个海底深部承压含水层系统为例,包括承压含水层及上覆弱透水含水层(海底),在内陆补给上考虑了与时间无关的年平均补给(常数)和由季节性降雨引起的周期性补给两种情况,从而建立了一个描述承压含水层中海底地下水排泄的数学模型,并得到其解析解。继而利用解析解分析了位于美国南大西洋Onslow海湾的SGD。结果显示,SGD排泄宽度变化范围为0.5-3.0 km,在承压含水层中海岸线处高于平均海平面1.0 m的水头值,其所产生的SGD速率为1.1-10.0 m^2/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下水排泄 海底承压含水层系统 内陆季节性补给 越流 解析解
下载PDF
海底泉对在海底有限延伸的越流含水层系统中地下水潮汐效应的增强作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颖 李海龙 +1 位作者 夏玉强 孙萍萍 《地下水》 2008年第2期9-13,17,共6页
海底泉在滨海地下水排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给出了含有一个海底泉的在海底延伸的越流承压含水层系统中地下水水头在海潮作用下波动的近似解析解。该含水层顶底板隔水且向海底延伸有限距离。假设含水层的海底露头被一层隔水层覆... 海底泉在滨海地下水排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给出了含有一个海底泉的在海底延伸的越流承压含水层系统中地下水水头在海潮作用下波动的近似解析解。该含水层顶底板隔水且向海底延伸有限距离。假设含水层的海底露头被一层隔水层覆盖,海底泉由一个渗透性很好的完全穿透海底含水层顶板的圆柱体渗漏天窗(海底泉孔)来表示。近似解析解中包含了6个参数:承压含水层的海潮传播参数,海底泉孔中心到海岸线的距离,表示泉的圆柱体的等效半径,海底泉孔中心到含水层海底露头处的距离,承压含水层的海潮载荷效率和弱透水层的越流。分析表明,如果海底泉孔中心到海岸线的距离远大于泉孔的等效半径,且海底泉孔中心到含水层海底露头处的距离远大于泉孔的等效半径时,解析解的近似误差可以忽略。然后本文讨论了解析解的两个基本性质,分析了海底泉对海底地下水水头波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含水层 海底 越流 载荷效应 海底地下水排泄 近似解析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