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奥陶统五峰组海底麻坑沉积的首次识别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时志强 彭深远 赵子腾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5-268,共14页
尽管海底麻坑普遍发育在现代海洋的多种环境,但关于深时、特别是古生代麻坑沉积的研究却极为罕见,研究者对其特征、成因、鉴别标志所知甚少。本次研究在重庆石柱地区柑子坪及歇步头剖面识别了发育在上奥陶统五峰组暗色细粒岩中的海底麻... 尽管海底麻坑普遍发育在现代海洋的多种环境,但关于深时、特别是古生代麻坑沉积的研究却极为罕见,研究者对其特征、成因、鉴别标志所知甚少。本次研究在重庆石柱地区柑子坪及歇步头剖面识别了发育在上奥陶统五峰组暗色细粒岩中的海底麻坑沉积,在野外观察、采样的基础上,利用显微薄片及扫描电镜观察了其微观特征,并测试了麻坑与围岩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研究显示麻坑沉积总体呈楔状或顶平底凹的透镜状,麻坑内岩层紊乱并发育上拱的岩层,被硅质脉分割的角砾普遍发育,麻坑沉积中常见重晶石、沥青及赤铁矿,主量及稀土元素测试结果显示麻坑的形成可能与热液及冷泉无关,推测五峰组自生的低熟油气是麻坑形成的基础。总结认为深时麻坑的识别标志有:地震剖面的负地形形态、碳同位素负偏明显的不规则形态的碳酸盐岩岩体、楔状或透镜状宏观形态、麻坑内杂乱的沉积填充、局部地层的上拱形态及古生物化石显示的沉积间断或时序混乱等。五峰组海底麻坑沉积具岩石学、地层学、古环境及油气地质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麻坑 细粒岩 五峰组 奥陶系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富满油田古海底麻坑地质模式建立
2
作者 李默涵 李相文 +3 位作者 杜仲元 张银涛 金梦 王子傲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2-450,共9页
针对富满油田主干断裂间和台缘滩深层的麻坑,在对三维地震资料进行精细解释的基础上,结合富满油田钻井和地震综合解释等资料,建立了麻坑的地震地质模型,通过改变麻坑发育规模及裂缝发育密集程度等因素,模拟分析富满地区古海底麻坑的地... 针对富满油田主干断裂间和台缘滩深层的麻坑,在对三维地震资料进行精细解释的基础上,结合富满油田钻井和地震综合解释等资料,建立了麻坑的地震地质模型,通过改变麻坑发育规模及裂缝发育密集程度等因素,模拟分析富满地区古海底麻坑的地震响应特征变化,总结并建立了富满地区麻坑的地震识别模式以及麻坑分布、成因及其油气潜力,为富满地区奥陶系古海底麻坑储集层的有效预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满油田 正演模拟 海底麻坑 碳酸盐岩 走滑断裂 成因模式
下载PDF
海底麻坑的特征、分类与成因机制 被引量:3
3
作者 沈奥 孙启良 +1 位作者 蔡砥柱 邢子浩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4-217,共14页
海底麻坑是由超压流体溢出海底时侵蚀海底沉积物所形成的一种负地貌,其广泛分布于各种水下构造环境(如大陆边缘盆地和增生楔等)。综合近年有关海底麻坑的研究成果,依据麻坑形状、直径、长宽比、空间分布以及垂向充填方式等特征,对其类... 海底麻坑是由超压流体溢出海底时侵蚀海底沉积物所形成的一种负地貌,其广泛分布于各种水下构造环境(如大陆边缘盆地和增生楔等)。综合近年有关海底麻坑的研究成果,依据麻坑形状、直径、长宽比、空间分布以及垂向充填方式等特征,对其类型进行了系统划分,详细介绍了麻坑形成的主要条件及影响因素(如底辟、断层等),深入阐释了麻坑的成因机制。麻坑形成过程中,地层中的局部异常流体压力(超压)是最为关键的条件和驱动因素。根据地层中超压形成和释放过程的快慢,可以将麻坑的成因机制划分为渐进型、突发型和混合型3类。渐进型麻坑形成过程中,地层超压的形成和释放的过程较为缓慢;突发型麻坑形成过程中地层超压形成和释放的过程较快;混合型麻坑的形成过程介于二者之间。鉴于麻坑在形成过程中受到海水和下伏地层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未来十分有必要对海底深部地层中“超压形成-流体聚集-垂向运移至海底表面并逸散-形成麻坑”的整个动态过程展开物理和数值模拟研究,进一步建立海底麻坑形成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麻坑 分类 影响因素 成因机制
下载PDF
海底麻坑的构型、特征、演化及成因——以西非木尼河盆地陆坡为例 被引量:18
4
作者 李磊 裴都 +3 位作者 都鹏燕 阮意 郑兵 王茂楠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3-58,共6页
基于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数据,研究了西非木尼河盆地海底麻坑的构型、演化模式及成因机制。海底麻坑分为孤立麻坑和条带状麻坑(简称麻坑带),麻坑带由较多的单个麻坑呈条带状排列聚集而成,单个麻坑的面积在0.2~0.6km2,麻坑深度约20... 基于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数据,研究了西非木尼河盆地海底麻坑的构型、演化模式及成因机制。海底麻坑分为孤立麻坑和条带状麻坑(简称麻坑带),麻坑带由较多的单个麻坑呈条带状排列聚集而成,单个麻坑的面积在0.2~0.6km2,麻坑深度约20~60m。过孤立麻坑或横切麻坑带的地震剖面上,麻坑及其之下地层具有U形反射特征,显示麻坑之下有气烟囱发育。并具有振幅增强、同相轴下拉的特征:顺麻坑带走向的地震剖面具有脊一槽相间的地形特征。研究区的麻坑带受古深水水道控制.麻坑带与古水道的平面分布相吻合。由古水道控制形成麻坑带的演化模式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古水道超压形成、古水道超压释放、麻坑物质冲洗、麻坑形成。海底麻坑的成因机制具有多样性,但基本上都是由海底地层中的流体发生渗漏或喷发所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麻坑 构造成因 演化模式 木泥河盆地 非洲西部
下载PDF
海底麻坑研究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26
5
作者 罗敏 吴庐山 陈多福 《海洋地质前沿》 2012年第5期33-42,共10页
麻坑作为海底流体活动遗留下的痕迹,是一种常见的海底地貌。近半个世纪的研究表明,多数的海底麻坑是沉积地层中的流体向海底快速强烈喷发或者缓慢渗漏过程中形成的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海底凹坑。在综合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海... 麻坑作为海底流体活动遗留下的痕迹,是一种常见的海底地貌。近半个世纪的研究表明,多数的海底麻坑是沉积地层中的流体向海底快速强烈喷发或者缓慢渗漏过程中形成的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海底凹坑。在综合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海底麻坑的形态特征及分类、主要的研究方法、成因机制及研究意义,并指出海底流体运聚的动态平衡过程及对麻坑和冷泉系统的长期原位监测将是今后海底流体研究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麻坑 流体活动 成因机制 长期监测
下载PDF
南海礼乐盆地海底麻坑地貌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张田升 吴自银 +7 位作者 赵荻能 李守军 尚继宏 高金耀 周洁琼 刘洋 朱超 鲁号号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6-120,共15页
本文基于高分辨率多波束测深和浅地层剖面数据,首次对南海礼乐盆地南部坳陷海底麻坑进行了系统的识别研究。共识别出各类麻坑81个,其中麻坑直径最大约2.4 km,坑深最大约157 m。麻坑种类多样:按平面形态主要分为圆形、椭圆形、拉长形和... 本文基于高分辨率多波束测深和浅地层剖面数据,首次对南海礼乐盆地南部坳陷海底麻坑进行了系统的识别研究。共识别出各类麻坑81个,其中麻坑直径最大约2.4 km,坑深最大约157 m。麻坑种类多样:按平面形态主要分为圆形、椭圆形、拉长形和新月形麻坑;按组合方式分为孤立麻坑、链状麻坑和复合麻坑;按直径分为正常麻坑和大型麻坑。区域内发育多条大型海底峡谷,峡谷侵蚀引起两侧地层稳定性降低,气体储层遭受破坏,泄露的气体沿断层或气烟囱等喷发出海底形成麻坑。而因麻坑生成时剥蚀的沉积物质与周围水体混合并逐渐发展成浊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海底峡谷向下延伸。研究区内单个麻坑的平面形态最初为圆形或椭圆形,之后由于重力流和峡谷侵蚀的影响,逐渐发展成拉长形或新月形,麻坑之间也会发生组合形成复合麻坑。链状麻坑与冲沟的形成联系密切,沿垂直于等深线方向展布的链状麻坑在重力流的冲刷下,发育成底部平坦的麻坑冲沟。对比分析全球其他海域麻坑,发现海底麻坑尺寸与水深关系密切,在深水区域更容易发育大型麻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麻坑 海底峡谷 分类 演化
下载PDF
北黄海海底麻坑群形态的定量研究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5
7
作者 刘晓瑜 冯秀丽 +4 位作者 陈义兰 唐秋华 刘乐军 路波 焦鹏飞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6-49,共14页
本文基于高分辨率多波束水深数据和反向散射强度数据,对北黄海海底麻坑群的形态参数进行定量研究,结合水深、地形坡度和后向散射强度的变化准确界定了麻坑的轮廓,识别出圆形、椭圆形、拉长型麻坑共282个,并在ArcGIS软件中对其形态参数... 本文基于高分辨率多波束水深数据和反向散射强度数据,对北黄海海底麻坑群的形态参数进行定量研究,结合水深、地形坡度和后向散射强度的变化准确界定了麻坑的轮廓,识别出圆形、椭圆形、拉长型麻坑共282个,并在ArcGIS软件中对其形态参数进行了分析计算,麻坑的平均长轴1.36km,短轴0.78km,直径0.94km,面积0.88km2,平均周长3.82km,长宽比1.83,深度0.3~2.5m,平均面积密集度13%,麻坑的剖面形态有麻坑边缘凹陷、中部有明显凸起(W1型),麻坑边缘凹陷、中部略凸起(W2型),麻坑中部单纯凹陷(V型),分别集中分布在麻坑群的北部、南部、西部。麻坑的平面规模大、深度小的原因与地层中形成麻坑的游离气体浓度较小有关,也可能受到了地震、海啸等外力的诱发。麻坑的长轴优势走向为ENE-WSW、NNE-SSW,底流对其形状的塑造起了较大作用,部分麻坑成串排列,形成串珠状的麻坑链,其排列方式受到海底古河道、古潟湖等沉积地层结构的控制。海底麻坑群发育区反向散射强度为-60^-71dB,麻坑内部较麻坑外部平均高5dB,可能为麻坑内部气体泄漏引起海底沉积物被剥蚀后残留下的粗颗粒物质或海底生物活动留下的遗迹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麻坑 地形地貌 形态学 北黄海 多波束
下载PDF
中建南盆地北部海底麻坑地貌特征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1
8
作者 汪灵 王彬 +2 位作者 李健 喻凯琦 赵芳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2-84,共13页
海底麻坑是与流体逸散相关的一种海底凹陷地貌,在全球海域的陆架、陆坡和深海平原等均有广泛发育。文章利用高分辨率的多波束测深数据和三维地震资料,在中建南盆地北部识别出330个规模不等的海底麻坑,按照麻坑形态可将其分为:圆形、椭... 海底麻坑是与流体逸散相关的一种海底凹陷地貌,在全球海域的陆架、陆坡和深海平原等均有广泛发育。文章利用高分辨率的多波束测深数据和三维地震资料,在中建南盆地北部识别出330个规模不等的海底麻坑,按照麻坑形态可将其分为:圆形、椭圆形、长条形及新月形麻坑。研究区内海底麻坑直径可达1500~7900m,最大深度可达175m,其中圆形麻坑规模(直径、深度)小于椭圆形、长条形和新月形麻坑,表明圆形麻坑处于麻坑发育早期阶段。三维地震资料显示不同类型海底麻坑的下伏地层中均发育有断层、气烟囱、裂隙等流体逸散通道,为该区域海底麻坑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海底麻坑演化过程中,底流对海底麻坑的地貌形态具有改造作用。当圆形麻坑下伏地层流体活动强烈时,流体可沿着运移通道直接向麻坑内壁渗漏,使得其内壁塌陷,逐渐演化成椭圆形麻坑。由于椭圆形麻坑处于底流活动影响的早期阶段,其受底流改造作用较弱。在持续性底流活动的强烈改造作用下,紧密排列的圆形或椭圆形麻坑逐渐拉伸演变成长条形麻坑。当底流作用于孤立的圆形麻坑时,在底流的上游侧沉积速率增加,麻坑在上游侧接受沉积被掩埋,下游侧地层被侵蚀,从而形成新月形麻坑。根据研究区海底麻坑成因机制分析,文章首次提出了一种展示中建南盆地不同类型海底麻坑演化过程模型,该模型有助于理解中建南盆地流体逸散过程和底流活动,并且可为其他区域海底麻坑演化过程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麻坑 地貌特征 成因机制 演化过程 中建南盆地
下载PDF
加蓬海岸盆地海底麻坑的成因机制及对油气勘探的指示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剑 杜向东 +2 位作者 张树林 尹川 李萍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7-92,共6页
海底麻坑是由于地下流体在高压下喷发而在海底形成的凹陷坑,可作为地下油气的直接指示。加蓬海岸盆地发现大量的海底麻坑,其地震反射同相轴表现为下拉特征,且地震反射振幅和相干属性均出现异常。该盆地海底麻坑的平面分布规律与下伏盐... 海底麻坑是由于地下流体在高压下喷发而在海底形成的凹陷坑,可作为地下油气的直接指示。加蓬海岸盆地发现大量的海底麻坑,其地震反射同相轴表现为下拉特征,且地震反射振幅和相干属性均出现异常。该盆地海底麻坑的平面分布规律与下伏盐岩活动及盐岩展布有很大的相关性。通过对三维地震资料的解释,初步研究了加蓬海岸盆地海底麻坑的成因和形成模式。通过分析发现,该地区海底麻坑形成与下伏盐岩活动有关,盐底辟运动造成附近油气泄露产生相关气烟囱、亮点和海底麻坑等现象。海底麻坑可以成为下伏油气系统的直接指示,该地区的麻坑可以有效指示油气系统的展布范围和盐岩分布规律,预测断裂发育和有效圈闭带。对海底麻坑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优选勘探区带和区块,更好地了解研究区地下油气的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麻坑 盐岩 断层 气烟囱 加蓬海岸盆地
下载PDF
海底麻坑表征及成因研究——以尼日尔三角洲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志鹏 李磊 +4 位作者 张威 龚广传 党星宇 程琳燕 高毅凡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1-70,共10页
基于西非几内亚湾尼日尔三角洲盆地研究区约1300 km2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研究麻坑的剖面特征、平面展布形态、麻坑与水道的关系、麻坑的成因。通过对目的层位的精细解释及多种地震属性提取的方法,在研究区西北部发现了75个麻坑,在... 基于西非几内亚湾尼日尔三角洲盆地研究区约1300 km2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研究麻坑的剖面特征、平面展布形态、麻坑与水道的关系、麻坑的成因。通过对目的层位的精细解释及多种地震属性提取的方法,在研究区西北部发现了75个麻坑,在海底水道上方发现了56个麻坑,以及在研究区其他区域分布的62个麻坑。研究区主要有条带状麻坑、复合麻坑和孤立麻坑三种麻坑样式。麻坑的成因和分布模式受埋藏水道段侵蚀和切割的影响,麻坑下方地层中相应的浊积水道产生流体,流体向上运移导致地层不连续,进而对麻坑的形成和分布产生影响。根据麻坑下方地层特征和充填模式,将麻坑的成因分为古水道成因和断裂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麻坑 海底水道 浅层流体 地层不连续性
下载PDF
舟山群岛东部青浜岛海域海底麻坑地貌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婧荷 来向华 陈中轩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1-259,共9页
海底麻坑是由地层中流体向海底快速喷发或缓慢渗漏所形成的一种凹陷地貌,对其形态及成因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高分辨率多波束地形、侧扫声纳、浅地层剖面及多道地震探测数据,对舟山群岛东部青浜岛海域发育的麻坑及... 海底麻坑是由地层中流体向海底快速喷发或缓慢渗漏所形成的一种凹陷地貌,对其形态及成因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高分辨率多波束地形、侧扫声纳、浅地层剖面及多道地震探测数据,对舟山群岛东部青浜岛海域发育的麻坑及其微地貌进行研究,分析表明:研究区发育有3个大型麻坑,并受到NE—SW向底流的改造而出现不同程度沿此方向的拉长,呈新月形或拉长形。麻坑侧壁呈现西陡东缓、西高东低的特征。3个大型麻坑内部发育有小的次级单元麻坑,或形成复合麻坑和链状麻坑等。麻坑之下地层出现声学浑浊等浅层气特征反射。在麻坑内外分别钻孔取样进行烃类气体的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形成麻坑的流体为生物成因的甲烷气。研究区3个大型麻坑是在台风活动诱发下,由第四系地层中的甲烷气猛烈喷溢形成,而麻坑微地貌则是在随后发生的海底浅层气小规模缓慢逃逸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学 海底麻坑 形态特征 浅层气 成因演化 青浜岛海域
下载PDF
海底麻坑内外土体物理力学特性差异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何旭涛 张秀峰 +3 位作者 舒琪 李世强 宋湦 彭维龙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1-137,共7页
为了研究海底麻坑内外土体物理力学特性的差异,以杭州湾口外软土海底发现的大型麻坑为研究对象,分别在麻坑内外进行了4站15m孔压静力触探(CPTU)测试、2口钻孔共48个柱状样样品的常规土工试验,结果表明麻坑内土体相较麻坑外土体抗剪强度... 为了研究海底麻坑内外土体物理力学特性的差异,以杭州湾口外软土海底发现的大型麻坑为研究对象,分别在麻坑内外进行了4站15m孔压静力触探(CPTU)测试、2口钻孔共48个柱状样样品的常规土工试验,结果表明麻坑内土体相较麻坑外土体抗剪强度高、压缩模量大,饱和度、孔隙率和含水量低,而浅层气在海底土体中的赋存形式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压静力触探(CPTU) 海底麻坑 土力学
下载PDF
陆上天坑与海底麻坑对比研究
13
作者 戚志海 《辽宁化工》 CAS 2018年第4期321-323,共3页
从历史文献记载上看,陆上天坑与海底麻坑基本上是分别研究,少有两者综合比较研究。本文通过对陆上天坑与海底麻坑的地质背景、动力机理、几何形态、发育演化以及活动性等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相同点与不同点,旨在为陆上和海底塌陷型负地... 从历史文献记载上看,陆上天坑与海底麻坑基本上是分别研究,少有两者综合比较研究。本文通过对陆上天坑与海底麻坑的地质背景、动力机理、几何形态、发育演化以及活动性等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相同点与不同点,旨在为陆上和海底塌陷型负地形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为陆上大型基建工程及海洋工程建设提供地质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上天坑 海底麻坑 动力机理 几何形态 发育演化 活动性
下载PDF
南海西部海底巨型麻坑活动性示踪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关永贤 罗敏 +4 位作者 陈琳莹 王淑红 颜文 王宏斌 陈多福 《地球化学》 CAS CSCD 2014年第6期628-639,共12页
南海西部陆坡海域海底广泛发育麻坑,其规模和数量在世界范围内均属罕见,但关于它们目前的活动特征尚不清楚。通过对西沙隆起西南部麻坑区采集的两根沉积柱样孔隙水SO^2–4、K^+、Mg^2+、Ca^2+、Sr^2+以及溶解有机碳(DIC)含量随深... 南海西部陆坡海域海底广泛发育麻坑,其规模和数量在世界范围内均属罕见,但关于它们目前的活动特征尚不清楚。通过对西沙隆起西南部麻坑区采集的两根沉积柱样孔隙水SO^2–4、K^+、Mg^2+、Ca^2+、Sr^2+以及溶解有机碳(DIC)含量随深度的变化特征的研究,揭示麻坑内与硫酸根消耗有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并推断麻坑目前的活动状况。采集于麻坑外的C9柱样SO^2–4浓度变化整体呈向下凹的形态降低,减少的硫酸根是被有机质硫酸盐还原作用消耗。采集于麻坑内的C14柱样SO^2–4浓度梯度呈现明显的三段式变化,0.00-0.66 m内SO2–4浓度变化主要受有机质硫酸盐还原作用控制,0.66-3.70 m受有机质硫酸盐还原和甲烷缺氧氧化共同控制,3.70 m以下部分主要受甲烷缺氧氧化作用的影响。根据C14柱样3.7 m以下孔隙水硫酸根浓度梯度计算的硫酸根-甲烷交接带(SMI)约在14.3 m处,甲烷向上扩散的通量约为0.0144 mol/(m^2·a)。此外,2个柱样沉积物孔隙水的Ca^2+浓度均随深度明显降低,而Mg2+浓度略微降低,主要与自生碳酸盐矿物沉淀有关。C14的Mg/Ca和Sr/Ca随深度变化指示该柱样沉积物中自生碳酸盐岩矿物主要为高镁方解石。2个柱样的孔隙水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目前研究区麻坑活动不活跃, C14麻坑中含甲烷流体发生微弱渗漏,可能处于麻坑活动的衰落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水 地球化学 海底麻坑 西沙隆起 南海北部
下载PDF
北黄海长山群岛外海底环状微洼地地貌特征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晓瑜 陈义兰 +2 位作者 路波 文武 董立峰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9-65,共7页
得益于多波束测深系统对海底精细地形特征的展现能力,2011年在长山群岛南侧进行的多波束水深调查中一种特殊的环状微洼地地貌引起了调查人员的注意,该地貌形态与以往报道的海底侵蚀坑槽和洼地有很大的不同,且成群密集分布。本文依据多... 得益于多波束测深系统对海底精细地形特征的展现能力,2011年在长山群岛南侧进行的多波束水深调查中一种特殊的环状微洼地地貌引起了调查人员的注意,该地貌形态与以往报道的海底侵蚀坑槽和洼地有很大的不同,且成群密集分布。本文依据多波束调查数据对环状微洼地的具体形态和地貌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将环状微洼地分为3种不同的类型,并利用地形地貌分析手段,结合收集的地质环境资料对该地貌的成因进行探讨,认为该地貌形态应与海底浅层气体或油气泄漏有关,且后期受到水动力的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状微洼地 浅层气 海底麻坑 北黄海
下载PDF
南海西北部陆坡隆起区海底塌陷发育演化 被引量:1
16
作者 戚志海 《石化技术》 CAS 2018年第8期135-135,共1页
应用三维地震相干体属性技术对南海西北部某典型海底塌陷进行研究,推测其发育演化分为麻坑形成阶段和复合塌陷形成两个阶段。
关键词 海底麻坑 海底塌陷 地震属性 发育演化
下载PDF
西南非洲刚果离岸近海沉积麻坑下的气体运移与气体水合物聚集的三维地震与声波成像
17
作者 Lars Zuhlsdorff Volkhard Spie 梁蓓雯(译) 徐华宁(校) 《海洋地质》 2006年第3期71-80,共10页
早期的刚果盆地位于南纬5°刚果峡谷北部,其中的麻坑是气体水合物大量存在且有明显的流体渗漏的典型。麻坑位于刚果离岸的大陆边缘处,以近海沉积为特征。德国R/VMeteor调查船在M47/3与M56航次中,为使每一深度的横向与垂向分辨... 早期的刚果盆地位于南纬5°刚果峡谷北部,其中的麻坑是气体水合物大量存在且有明显的流体渗漏的典型。麻坑位于刚果离岸的大陆边缘处,以近海沉积为特征。德国R/VMeteor调查船在M47/3与M56航次中,为使每一深度的横向与垂向分辨率最优化并将较深部的处理与表面表现相联系,采集了地震、声学与海表面测绘等系列数据。数据上可观察到不同规模的海底塌陷与反相散射振幅,以及地震反射振幅的局部变化,包括柱状空白带与断层和其它潜在的流体通道附近的强振幅带:大多数的观测结果可能与流体活动出口有关,海底录像与取样结果也证实这些观测结果。由于此位置与渗流相关的过程叠合了一个非常确定的地质背景,因此刚果盆地的麻坑为气体水合物基本控制参数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天然的试验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范围地震与声学研究 海底麻坑 气体水合物 浅层气流体运移 近海沉积 被动大陆边缘
下载PDF
Rio Muni盆地第四纪陆坡地震地貌学
18
作者 李磊 李志军 +3 位作者 闫瑞 谭卓 王小刚 都鹏燕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基于Rio Muni盆地深水区1 400 km2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对第四纪陆坡开展地形、地貌单元的构型、成因及演化研究。主要取得3点结论:①依据海底坡度,研究区海底地形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区的特点。②研究区发育水道(顺直水道和弯曲水道... 基于Rio Muni盆地深水区1 400 km2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对第四纪陆坡开展地形、地貌单元的构型、成因及演化研究。主要取得3点结论:①依据海底坡度,研究区海底地形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区的特点。②研究区发育水道(顺直水道和弯曲水道)、滑坡(陆坡滑坡和水道壁滑坡)及海底麻坑(孤立麻坑和条带状麻坑)3类典型地貌单元。上陆坡主要发育顺直水道,弯曲水道带发育在中—下陆坡。弯曲水道主要分布在南北2区,而顺直水道在南中北3区均有发育。水道的弯曲程度与海底坡度、重力流供给密切相关。③条带状海底麻坑主要分布在南北2区,孤立麻坑3区均发育。单一麻坑任意方向的剖面均具有"U"形或"V"形特征,其下方的气烟囱具有振幅增强,同相轴下拉特征。条带状麻坑分布在古水道上方或两侧的海底,其走向剖面具有脊—槽相间地形特征。古水道和浅层气的逸散是形成条带状海底麻坑的主要因素。更多还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貌学 水道 海底麻坑 滑坡 第四纪 RIO Muni盆地
全文增补中
西南非海岸盆地层间麻坑的形成机理及其指示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剑 杜向东 +2 位作者 张树林 尹川 李萍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69-475,共7页
麻坑是由于地下流体超压喷发而在海底形成的凹陷坑.按其分布层位可划分为层间麻坑和海底麻坑,而海底麻坑又可按其活跃状态划分为海底休眠型麻坑和海底活跃型麻坑.海底麻坑是全球海域含油气沉积盆地普遍发育的一种麻坑类型,而层间麻坑是... 麻坑是由于地下流体超压喷发而在海底形成的凹陷坑.按其分布层位可划分为层间麻坑和海底麻坑,而海底麻坑又可按其活跃状态划分为海底休眠型麻坑和海底活跃型麻坑.海底麻坑是全球海域含油气沉积盆地普遍发育的一种麻坑类型,而层间麻坑是一种较少见的麻坑类型.在研究西南非海岸盆地油气成藏条件时,发现该盆地发育层间麻坑现象.这种层间麻坑具有多期次发育的特点,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强振幅、多期同相轴下拉叠加的特点,剖面形态为"V"或"U"型,从三维地震数据体沿层属性切片上能看到明显的异常带.本文通过对三维地震数据的解释,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西南非海岸盆地层间麻坑的构型、演化模式及形成机理,并简要总结了层间麻坑对盆地油气勘探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非海岸盆地 海底麻坑 层间麻坑 同沉积 沿层切片 油气指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