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涂围垦区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姚荣江 杨劲松 +2 位作者 曲长凤 张建兵 李芙荣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9-165,共7页
以苏北海涂围垦区为研究区域,选取与作物生长密切相关的理化性质为指标,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土壤质量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获取了区域土壤质量状况分布图,并对不同指标体系下的评价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质量状况总体较... 以苏北海涂围垦区为研究区域,选取与作物生长密切相关的理化性质为指标,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土壤质量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获取了区域土壤质量状况分布图,并对不同指标体系下的评价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质量状况总体较差,有机质是重要的土壤质量评价因子,土壤盐分与地下水矿化度是土壤质量的主要限制因子;不同评价方案获得的土壤质量状况具有空间相似性,西部棉花种植区土壤质量状况总体优于东部的水稻种植区;体积质量对土壤质量评价差异影响较小,速效养分对土壤质量评价影响较大,基于速效养分的土壤质量评价精度高于全量养分;在其他因素获取困难的情况下,采用土壤有机质、速效养分和盐分或仅采用土壤有机质和盐分作为评价指标亦能较好地反映土壤质量状况。该研究可为海涂围垦区土壤质量快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低产地的科学改良和管理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涂围垦区 土壤质量 综合评价 指标体系
下载PDF
苏北海涂围垦区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被引量:37
2
作者 杨劲松 姚荣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10-415,共6页
以苏北海涂围垦区为研究区域,选取与作物生长密切相关的理化性质作为评价指标,分别采用相关分析法与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权重系数,并应用综合指数法对土壤质量进行定量评价,获取区域土壤质量综合评价分级图。结果表明:围垦区土壤质量状况... 以苏北海涂围垦区为研究区域,选取与作物生长密切相关的理化性质作为评价指标,分别采用相关分析法与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权重系数,并应用综合指数法对土壤质量进行定量评价,获取区域土壤质量综合评价分级图。结果表明:围垦区土壤质量状况总体较差,存在一定程度盐渍化危害,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偏低,碱解氮亏缺尤为严重。有机质是重要的土壤质量评价因子,土壤盐分与地下水矿化度是土壤质量的主要限制因子。相关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土壤质量的评价结果较为一致,r^2=0.9339^(**)。围垦区不同部位土壤质量差异较大,围垦区西部棉花地土壤质量总体优于东部水稻地,且不同评价方法得到的土壤质量分级图具有空间相似性。该结果可为滩涂区中、低产地的精确施肥、障碍土壤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 海涂围垦区 相关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 精准施肥 土壤质量
下载PDF
海涂围垦区盐碱粉壤土坡面径流剥蚀过程影响试验 被引量:2
3
作者 佘冬立 唐胜强 +2 位作者 房凯 刘冬冬 王鹏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90-295,共6页
为探讨盐碱土边坡径流-侵蚀过程规律,通过人工模拟土槽径流冲刷试验定量分析坡度和上方来水流量对海涂围垦区盐碱粉壤土边坡径流剥蚀过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上方来水流量和坡度对径流剥蚀速率均有显著正效应且互相制约,剥蚀速率与坡... 为探讨盐碱土边坡径流-侵蚀过程规律,通过人工模拟土槽径流冲刷试验定量分析坡度和上方来水流量对海涂围垦区盐碱粉壤土边坡径流剥蚀过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上方来水流量和坡度对径流剥蚀速率均有显著正效应且互相制约,剥蚀速率与坡度和径流量存在幂指数函数关系;坡面单宽径流能耗随坡度和上方来水流量的增大均显著增大(P<0.01),单宽径流能耗ew与上方来水流量q、坡度θ存在幂指数函数关系;在坡度5°~15°条件下,临界单宽径流能耗为15~40 J/(h·m),而在高坡度20°~40°条件下,临界单宽径流能耗接近零;剥蚀速率与单宽径流能耗之间存在显著线性关系(R2=0.82),海涂盐碱粉壤土边坡只需较小径流能耗即可剥蚀表层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涂围垦区 盐碱土边坡 径流侵蚀过程 冲刷试验 剥蚀速率 径流能耗 临界单宽径流能耗
下载PDF
海涂围垦区不同林分土壤活性有机碳垂直变化特征 被引量:4
4
作者 刘江伟 徐海东 +2 位作者 林同岳 曹国华 成向荣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8-26,共9页
[目的]探索海涂围垦区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和活性碳组分的垂直分布及其影响机制,为围垦区林分土壤碳库稳定性评价和树种筛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海涂围垦区3种主要林分(美洲黑杨、水杉和银杏)为研究对象,分析0~10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 [目的]探索海涂围垦区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和活性碳组分的垂直分布及其影响机制,为围垦区林分土壤碳库稳定性评价和树种筛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海涂围垦区3种主要林分(美洲黑杨、水杉和银杏)为研究对象,分析0~10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溶解性有机碳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关系。[结果]3种林分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降低,其中,0~20 cm土层水杉和美洲黑杨林分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银杏林分,20 cm以下土层3种林分之间差异较小;0~60 cm土层水杉林分微生物量碳和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最高,其次为美洲黑杨林分,银杏林分最低,60 cm以下土层3种林分之间差异较小。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土壤有机碳比值均随土层深度增加先增大后减小(除银杏林分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土壤有机碳比值在各土层之间无显著差异外),20~60 cm土层3种林分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土壤有机碳比值较高,总体上,3种林分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土壤有机碳比值在剖面分布差异较小。冗余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表明,各林分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碳组分与有效氮和蔗糖酶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极显著负相关。[结论]树种显著影响沿海围垦区土壤剖面活性有机碳分布,但对剖面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影响较小。试验区美洲黑杨和水杉人工林土壤固碳潜力优于银杏人工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涂围垦区 土层深度 林分 土壤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下载PDF
海涂围垦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颗粒分形特征 被引量:8
5
作者 邱捷 王洪德 +2 位作者 郑一鹏 徐翠兰 佘冬立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82-888,共7页
土壤颗粒分形特征是表征植被与土壤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因子。本研究以江苏沿海条子泥垦区长期撂荒地和水稻田两种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样地,探讨了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及其与土壤粒径分布、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海涂围垦区土壤... 土壤颗粒分形特征是表征植被与土壤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因子。本研究以江苏沿海条子泥垦区长期撂荒地和水稻田两种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样地,探讨了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及其与土壤粒径分布、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海涂围垦区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在2.16~2.21之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分形维数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荒地土壤大于稻田土壤,农业垦殖降低了海涂垦区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黏粒、细粉砂粒和粗粉砂粒的颗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极细砂粒、细砂粒和中砂粒的颗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粒径0.05 mm是影响海涂围垦区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变化的临界粒径。荒地土壤电导率和可溶盐阳离子含量均高于水稻田土壤,水稻种植有利于降低围垦区土壤盐分含量。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粒径>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可以较好地反映土壤理化性质特征及变化过程,可以作为评价海涂围垦区盐渍土发育和演变规律的定量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涂围垦区 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分形维数 土壤粒径分布 土壤理化性质
原文传递
施用生物炭和聚丙烯酰胺对海涂围垦区盐碱土水力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23
6
作者 曹雨桐 佘冬立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684-3690,共7页
通过圆盘入渗试验,探讨不同改良剂施用量下土壤入渗特性的变化,揭示添加生物炭和聚丙烯酰胺(PAM)对海涂围垦区盐碱土水力学参数、孔隙特征及不同级别孔隙水流贡献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2%生物炭,土壤饱和导水率比对照增加46.4%;盐碱土... 通过圆盘入渗试验,探讨不同改良剂施用量下土壤入渗特性的变化,揭示添加生物炭和聚丙烯酰胺(PAM)对海涂围垦区盐碱土水力学参数、孔隙特征及不同级别孔隙水流贡献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2%生物炭,土壤饱和导水率比对照增加46.4%;盐碱土饱和导水率随PAM施用量增加而减小.单施2%生物炭使土壤总有效孔隙度和半径>100μm的有效孔隙度分别增加8.3%和10.2%.单施PAM时,土壤总有效孔隙度和不同半径孔隙有效孔隙度均有减小趋势,其中,PAM梯度为1‰时最明显,减幅高达88%以上.施用生物炭和PAM后,半径<100μm的孔隙的水流贡献率呈下滑趋势,半径>500μm的孔隙对土壤水流运动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涂围垦区 盐碱土 生物炭 聚丙烯酰胺(PAM) 土壤水力性质
原文传递
基于决策树分类的滨海滩涂围垦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7
作者 柳乾坤 李敏 +1 位作者 李艳 史舟 《国土资源情报》 2013年第7期46-51,共6页
本文以浙江省上虞市海涂围垦区为研究区,运用基于C4.5算法的决策树分类方法对研究区2001年和2010年两期遥感影像数据进行解译,获取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变化数据。结果表明,两期影像的总体分类精度和kappa系数均达到了90%以上,分类结果理想... 本文以浙江省上虞市海涂围垦区为研究区,运用基于C4.5算法的决策树分类方法对研究区2001年和2010年两期遥感影像数据进行解译,获取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变化数据。结果表明,两期影像的总体分类精度和kappa系数均达到了90%以上,分类结果理想。该研究区是典型的农林养殖区,土地利用类型以农用地和养殖场为主,共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4%以上,其中耕地(水稻田和旱地)、果园、菜地是主要的农用地类型。10年间,各地类间存在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水稻田转变为养殖场、养殖场转变为水稻田、水体转变为滩涂和滩涂转变为水体等多种转变关系。围垦较早的区域内耕地和建设用地比例较大,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由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围垦较晚的子区内水体较多,养殖场与耕地、滩涂与水体存在相互转变的关系。土壤盐分是造成海涂围垦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决策树 C4 5算法 土地利用 海涂围垦区
下载PDF
微生物改良基质对新围垦海涂盐土改良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尚辉 颜安 +5 位作者 韩瑞 姚宇阗 常义军 杨花蕾 陈立华 孟天竹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20-126,共7页
海涂围垦区是陆海过渡带,围垦区土壤的传统洗盐和培肥技术易威胁近海生态环境,因此,探索新型、生态的盐土改良技术十分重要。该研究初步研究了新型微生物改良基质的盐土改良功能,结果表明微生物改良基质效果显著。相较于对照处理,微生... 海涂围垦区是陆海过渡带,围垦区土壤的传统洗盐和培肥技术易威胁近海生态环境,因此,探索新型、生态的盐土改良技术十分重要。该研究初步研究了新型微生物改良基质的盐土改良功能,结果表明微生物改良基质效果显著。相较于对照处理,微生物改良基质处理水稻产量增加了83.2%(P<0.05);土壤饱和含水率、田间持水量、总孔隙度、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分别增加了13.80%、20.00%、6.80%、2.30倍、53.00%、31.00%(P<0.05);土壤容重降低了6.90%;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增加了10.30、11.20和3.18倍;水稻生育期累积灌溉水量减少了35.20%;0~10和>10~20cm土层可溶性盐质量分数分别降低了61.10%和54.40%。微生物改良基质能够在短期内加速盐分洗脱,提升土壤质量,是海涂新围垦区盐土改良的生态高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盐分 水分 海涂围垦区 微生物改良基质 土壤改良
下载PDF
饱和溶液电导率法在滨海高盐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分析中的应用
9
作者 贾正阳 杨海 +5 位作者 刘鹏 梅世嘉 陈孜 张鸿 姜月华 周权平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2-216,共5页
分析海涂围垦区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对改良滨海区域盐碱地有着重要意义。而在高盐土壤中实现含水率和可溶解盐分浓度的连续测量是掌握海涂围垦区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的关键,因此以江苏如东海涂围垦试验区内的重度盐土为研究对象,利用耐盐度较... 分析海涂围垦区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对改良滨海区域盐碱地有着重要意义。而在高盐土壤中实现含水率和可溶解盐分浓度的连续测量是掌握海涂围垦区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的关键,因此以江苏如东海涂围垦试验区内的重度盐土为研究对象,利用耐盐度较好的土壤水分—盐分传感器连续监测土壤含水率、表观电导率变化,以土壤饱和溶液电导率(E_(C_(sat)))为盐分当量指标,分析受降雨、蒸发影响的水盐运移规律。结果表明,E_(C_(sat))可用以指示土壤中最大可溶解盐分含量。此外,土壤盐分在年内呈显著的季节性变化,即在冬季土壤中盐分较高,春季土壤脱盐,夏季土壤盐分波动剧烈,秋季土壤积盐明显。在蒸发和降雨过程中,E_(C_(sat))可有效指示不同埋深处土壤盐分的变化特征,结合土壤水分运移规律可直观佐证“盐随水走”的运移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溶液电导率 海涂围垦区 水盐运移 蒸发 降雨
原文传递
施加生物质炭对盐渍土土壤结构和水力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10
作者 孙枭沁 房凯 +1 位作者 费远航 佘冬立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42-249,共8页
以江苏省沿海围垦区盐渍土为研究对象,基于Micro-CT图像扫描技术,分析施加生物质炭后改良盐渍土土壤孔隙度、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以及非饱和导水率等土壤特性的变化,并建立分形模型预测土壤水力性质,以此揭示施用生物质炭对于海涂围垦区盐... 以江苏省沿海围垦区盐渍土为研究对象,基于Micro-CT图像扫描技术,分析施加生物质炭后改良盐渍土土壤孔隙度、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以及非饱和导水率等土壤特性的变化,并建立分形模型预测土壤水力性质,以此揭示施用生物质炭对于海涂围垦区盐渍土土壤结构和水力特性的影响。试验设置0、2%、5%(与表层0~20 cm土壤质量比) 3个生物质炭添加水平,重复3次。结果表明:施加5%生物质炭显著降低盐渍土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度和大孔隙度;大于0. 25 mm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显著增加,增加土壤孔隙分形维数;提高土壤饱和含水率和饱和导水率;结合Micro-CT图像扫描技术和孔隙分形理论预测改良盐渍土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和非饱和导水率,预测效果精度高,能够用于实际问题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涂围垦区 盐渍土 生物质炭 MicroCT扫描技术 分形维数
下载PDF
奋斗二十年 围出地半边
11
作者 姚土根 《中国水利》 1991年第5期29-30,共2页
浙江省萧山市北部沿钱塘江一带的海涂围垦区,历史上是“三年两头坍江,农民东搬西逃”的涌潮作乱地带。即使暂时淤涨一片“沙头”,也是潮来浪滚滚、潮去白茫茫的盐碱沙滩。在这举世闻名的钱塘江涌潮区,百万勤劳勇敢的萧山人民,担土垒堤,... 浙江省萧山市北部沿钱塘江一带的海涂围垦区,历史上是“三年两头坍江,农民东搬西逃”的涌潮作乱地带。即使暂时淤涨一片“沙头”,也是潮来浪滚滚、潮去白茫茫的盐碱沙滩。在这举世闻名的钱塘江涌潮区,百万勤劳勇敢的萧山人民,担土垒堤,运石筑坝,经过22年的劳动,将46万亩沙洲揽入萧山版图,使萧山市平添了一半耕地。目前,垦区大堤巍然屹立,大地一派良田美景。阳春三月,4万亩连片的麦地黑青黛绿,碧浪翻卷;10万亩油菜金光灿烂,铺天盖地,招来数以百计的蜂群前来采花酿蜜。酷暑夏日,海涂乃是一片绿色海洋,4万亩棉花长蕾吐艳,8万亩络麻排成绿色方阵,1万亩西瓜滚圆青绿。金秋十月,棉白如银,稻海泛黄,络麻成林,机声轰鸣,一派丰收景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涂围垦区 萧山市 土地治理 土地改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