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16篇文章
< 1 2 10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2年华南极端“龙舟水”与大气环流及海温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1
1
作者 伍红雨 吴遥 郑璟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0-459,共10页
利用华南192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NOAA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ERSST V5)及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采用相关、合成分析的方法研究了2022年华南“龙舟水”异常与大气环流及海温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2... 利用华南192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NOAA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ERSST V5)及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采用相关、合成分析的方法研究了2022年华南“龙舟水”异常与大气环流及海温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2022年“龙舟水”期间,东亚大槽、东北冷涡偏强,南下冷空气偏强,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南支槽均偏强,在华南存在明显的水汽辐合。2022年发生的拉尼娜事件,大气环流对其有明显响应,Walker环流增强,华南对流明显加强,菲律宾以东存在异常反气旋环流,副高加强导致其西北侧的西南风加强,向华南水汽输送显著增强,同时华南存在显著的上升运动。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异常导致2022年华南极端“龙舟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龙舟水” 华南 大气环流 海温
下载PDF
海温异常对长江流域夏季典型旱涝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灵 熊开国 +1 位作者 郭广芬 张俊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8-124,共7页
为研究长江流域夏季旱涝特征及其与海温异常之间的关联性,基于中国326个气象站降水量、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采用合成分析、EOF分解等方法,分析了长江流域夏季典型旱涝年的降水分布、同期大气环流及前期海温特征,并以2018年为例,初步... 为研究长江流域夏季旱涝特征及其与海温异常之间的关联性,基于中国326个气象站降水量、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采用合成分析、EOF分解等方法,分析了长江流域夏季典型旱涝年的降水分布、同期大气环流及前期海温特征,并以2018年为例,初步揭示了2018年前期海温异常对大气环流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①长江流域夏季典型旱年,仅嘉陵江和岷沱江会表现出局部偏涝,全国为典型的Ⅰ类雨型,多雨区位于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前期冬季赤道太平洋表现出类拉尼娜的东冷西暖分布,同时黑潮区海温偏低,西风漂流区海温偏暖。受多海域协同作用,同期欧亚环流场上自西北向东南呈现出“+-+”三极型分布,东亚地区为自北向南“-+-”的EAP负位相。长江流域典型涝年,全国多为典型的Ⅱ类和Ⅲ类雨型,环流及海温呈现出相反特征。②2018年为典型的长江中下游偏旱年,仅在岷沱江降水偏多近3成,为历史第4多,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主模态正位相类似,解释方差达24%。③2018年前冬出现弱拉尼娜、春末夏初西风漂流区异常偏暖、NAT异常正位相,三者共同作用,使得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北,东亚沿岸出现EAP负位相,大陆热低压明显偏强,东亚夏季风为1961年以来最强,同时副高脊线最北,造成夏季降水主雨带北推至华北、西北地区,岷沱江、嘉陵江异常多,而长江中下游异常少,为典型的Ⅰ类雨型。研究成果可为长江流域旱涝预测、水资源调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典型旱涝 海温异常 Ⅰ类雨型 拉尼娜 西风漂流区 长江流域
下载PDF
秋季北大西洋马蹄型海温异常与初冬我国气温年际变化的联系
3
作者 李忠贤 王庭轩 +1 位作者 曾刚 邓伟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31-1143,共13页
本文基于Hadley中心的海表温度资料、全国160站气温资料以及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运用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 本文基于Hadley中心的海表温度资料、全国160站气温资料以及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运用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分解和相关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研究了1951~2020年秋季(9~11月)北大西洋海温年际异常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初冬(12月)我国气温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秋季北大西洋海温异常EOF的第一模态是纽芬兰岛东南部海温为负(正)距平,北大西洋副极地和副热带及其东部海温为正(负)距平的马蹄型海温模态,方差贡献率为20.5%。研究表明,秋季北大西洋马蹄型海温异常与我国大部分地区初冬气温异常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秋季北大西洋马蹄型海温模态呈正位相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初冬气温偏高,反之,我国大部分地区初冬气温偏低。进一步分析表明,秋季北大西洋马蹄型海温异常能够持续到初冬。当秋季北大西洋马蹄型海温呈正(负)位相时,初冬北大西洋副极地和副热带海温异常通过加热(冷却)异常能够引起局地对流层上层的辐散(辐合)运动,并且激发出南、北两支Rossby波列。其中,北支波列由北大西洋副极地向东北方向传播至巴伦支海附近,然后沿西伯利亚向东南方向传播至我国上空;南支波列由北大西洋副热带向东传播至我国上空。在南、北支波列的影响下,我国上空对流层上层出现异常辐合(辐散),与之伴随的异常下沉(上升)运动使得我国上空云量减少(增加),到达地表的短波辐射增加(减少),同时地表向低层大气传输的长波辐射增加(减少),在非绝热加热的作用下,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偏低)。利用NCAR Community Atmosphere Model version 5.3(CAM5.3)模式模拟了北大西洋马蹄型海温异常对初冬大气环流、辐射强迫和气温的影响,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统计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表明该海温模态能够激发出遥相关波列,影响东亚大气环流异常,通过非绝热加热的作用影响我国气温异常的年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西洋海温 初冬气温 非绝热加热 年际变化
下载PDF
基于SNPP/VIIRS卫星数据的海温锋检测算法研究
4
作者 于杰 管磊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1-29,共9页
本文采用SNPP/VIIRS(Suomi national polar-orbiting partnership/Visible infrared imaging radiometer suite)卫星海表温度数据对锋面检测算法进行对比分析,包括Sobel算法、Canny算法、引力模型法、直方图分析法和熵算法。通过分析上... 本文采用SNPP/VIIRS(Suomi national polar-orbiting partnership/Visible infrared imaging radiometer suite)卫星海表温度数据对锋面检测算法进行对比分析,包括Sobel算法、Canny算法、引力模型法、直方图分析法和熵算法。通过分析上述算法中间结果、单日海温锋检测结果以及月度锋面概率分布的差别与特征,再结合各算法特点发现,在锋面识别中由于各算法的底层逻辑不同,造成了对海温锋定义难以统一的问题,因此各算法检测出的海温锋各有特点,适合不同的研究和应用需求,实际应用时要根据研究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算法。各算法的特点为:Canny算法、引力模型法、Sobel算法、熵算法对强锋面的检测能力依次递减,对弱锋面的检测能力依次递增,抗噪性递减,直方图分析法检测出的锋面表现出较强的连续性,锋面光滑、清晰且连贯,抗噪性较好;各算法适用场合为:以梯度计算为基础的Sobel算法或者其他梯度类算法适用于精确计算温度变化程度的应用场景,Canny算法适用于强锋面的研究,引力模型法适用于应用噪声较大的数据检测锋面或者强锋面的检测,熵算法适用于弱锋面的检测,直方图分析法比较适合分析连续的长锋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 海表温度 海温 锋面检测算法
下载PDF
7—9月登陆华南热带气旋频数异常与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
5
作者 伍红雨 吴遥 张柳红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9-177,共9页
利用1949—2021年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热带气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重构的海表温度资料(SST)和大气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分析了近73年7—9月登陆华南热带气旋频数的变化特... 利用1949—2021年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热带气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重构的海表温度资料(SST)和大气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分析了近73年7—9月登陆华南热带气旋频数的变化特征。采用合成分析的方法研究7—9月登陆华南热带气旋频数异常与同期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949—2021年7—9月,登陆华南热带气旋有243个,年均3.3个,占全年登陆总数的70.2%。登陆华南热带气旋频数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1973年最多(7个),1950年最少(0个);在1990年代中期由前期偏多转为后期偏少,但没有突变发生。近73年7—9月登陆华南热带气旋频数以0.1(10 a)^(-1)的速率减少。7—9月登陆华南热带气旋频数异常与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密切相关,在异常多、少年同期:(1)大气环流差值场上,南亚高压偏强、偏东、偏北,副高偏西、偏北、偏强,110°E以东的赤道东风引导气流偏强,季风槽加强,北半球中低纬海平面气压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同时南海、热带西太平洋对流活动加强。(2)海温差值场上,赤道中东太平洋偏冷,西太平洋暖池偏暖,沃克环流加强。高中低层大气环流和海温这种差异可能是导致登陆华南热带气旋频数异常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频数 大气环流 海温 华南
下载PDF
2022年夏季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温异常对长江中下游高温异常的影响
6
作者 金大超 管兆勇 +1 位作者 王子佳 闫尊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3-720,共8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ERSST v5海表温度资料和大气环流模式,分析了2022年夏季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温异常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事件的影响机理及相对贡献。研究表明,此次高温异常事件受La Ni a事件和负位相IOD事件的共同影响,长江...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ERSST v5海表温度资料和大气环流模式,分析了2022年夏季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温异常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事件的影响机理及相对贡献。研究表明,此次高温异常事件受La Ni a事件和负位相IOD事件的共同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温度异常为1.52℃、为近40年来最高,温度正异常的极大值位于河南和湖北两省交界处的西侧。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海温异常引起了长江中下游约0.39℃的增温,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此次高温异常的贡献为25.66%。La Ni a事件和负位相IOD事件可通过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而有利于维持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异常下沉运动,为高温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2年夏季 长江中下游地区 高温异常 热带印度洋-太平洋 海温异常
下载PDF
海温异常对中国汛期降水的影响及预测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陈丽娟 王悦颖 +3 位作者 李维京 孙林海 李想 章大全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9-141,共13页
以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循环和其他关键区海温对东亚季风关键系统影响机理的科学认知与应用为线索,回顾我国汛期降水业务发布预测的技巧。按照三类雨型划分,1981—2020年每10年的雨型预测正确率分别为50%、60%、50%、70%;按照四类雨... 以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循环和其他关键区海温对东亚季风关键系统影响机理的科学认知与应用为线索,回顾我国汛期降水业务发布预测的技巧。按照三类雨型划分,1981—2020年每10年的雨型预测正确率分别为50%、60%、50%、70%;按照四类雨型划分,1981—2020年每10年的雨型预测正确率分别为30%、30%、40%、50%,即我国汛期旱涝空间分布型的预测准确率明显提高。筛选预测准确率偏低且有显著洪涝发生年用于复盘,重点分析当年的主要预测依据和预测偏差较大的原因。结果表明:对海温影响东亚夏季风系统机理的有限认知影响很大,包括ENSO循环不同位相的影响、ENSO影响的不对称性、ENSO空间型的变化、印度洋等海域海温异常的影响均起重要作用,提出多因子多时间尺度协同作用理论、客观化预测方法、精细化监测预测影响评估一体化系统建设等有助于提高精准化预测能力和精细化服务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温 汛期 降水预测 协同作用
下载PDF
海温与海冰对宁夏汛期降水分布特征异常的协同影响
8
作者 王岱 李欣 +3 位作者 张雯 马阳 王素艳 李佳瑶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88-1299,共12页
宁夏南北气候差异大,与生态息息相关的降水空间分布特征演变及其影响因素需要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本文选取1961—2022年宁夏20个国家气象站汛期降水、NCEP/NCAR大气再分析、海温及北极海冰资料,利用气候统计诊断方法,建立了宁夏汛期降... 宁夏南北气候差异大,与生态息息相关的降水空间分布特征演变及其影响因素需要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本文选取1961—2022年宁夏20个国家气象站汛期降水、NCEP/NCAR大气再分析、海温及北极海冰资料,利用气候统计诊断方法,建立了宁夏汛期降水南北异常指标,探究太平洋海温和北极海冰强迫信号协同作用对其异常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宁夏汛期降水南北反位相特征分量呈明显的年代际变化,新年代际背景下典型“北涝南旱”分布型相比于1991年以前频次明显增加,南北反位相分布型出现比重增大,且南北差异愈发明显。太平洋海温(I_(sst))和北极海冰(I_(ice))关键区指标的协同(符号一致)和拮抗(符号相反)作用,造成乌拉尔山、贝加尔湖及鄂霍茨克海附近的位势高度异常,使得冷空气影响路径以及水汽输送位置不同。当I_(sst)和I_(ice)同为正时,宁夏汛期容易出现“南涝北旱”分布型,主要以南区偏多、北区偏少和南区偏多程度大于北区为主;当I_(sst)为正、I_(ice)为负时,容易出现“北涝南旱”分布型,尤其以北区偏多、南区偏少为主;当I_(sst)和I_(ice)同为负时,容易出现“北涝南旱”分布型,以北区偏多、南区偏少和北区偏少程度小于南区为主;当I_(sst)为负、I_(ice)为正时,以南区、北区均偏少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分布 海温 海冰 协同影响 宁夏
下载PDF
基于印度洋海温信号的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组合降尺度预测方法研究
9
作者 朱晓炜 李清泉 +4 位作者 孙银川 王璠 王岱 高睿娜 刘颖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7-369,共13页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第二代气候模式预测业务系统(BCC-CPSv2)预测产品,引入印度洋海温信号,采用组合降尺度方法建立了西北地区东部汛期降水预测模型。该预测模型对1991—2017年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回报技巧较BCC-CPSv2预测技巧显著提高...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第二代气候模式预测业务系统(BCC-CPSv2)预测产品,引入印度洋海温信号,采用组合降尺度方法建立了西北地区东部汛期降水预测模型。该预测模型对1991—2017年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回报技巧较BCC-CPSv2预测技巧显著提高,空间相关系数由0.42提高到0.75,均方根误差明显减小,最多下降达80%。预测模型对降水空间分布型的预测能力较好,很好地回报了典型年份(1987年和2010年)夏季的降水距平百分率分布。通过抓住气象变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组合降尺度方法可以修正动力模式产品的预测误差,为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预测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海温 西北地区东部 夏季降水 组合降尺度 预测模型
下载PDF
长江中游夏季高温异常的大气环流和海温特征
10
作者 陈笑笑 黄治勇 +4 位作者 秦鹏程 夏智宏 姚瑶 汤兴芝 汪应琼 《干旱气象》 2024年第4期553-562,共10页
全球变暖加剧了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和极端天气的频发,“热岛效应”和高温热浪的叠加,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经济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本文利用1971—2022年长江中游234个站点日降水量和最高气温数据、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 全球变暖加剧了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和极端天气的频发,“热岛效应”和高温热浪的叠加,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经济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本文利用1971—2022年长江中游234个站点日降水量和最高气温数据、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海表温度(简称“海温”)资料,分析夏季高温异常年的大气环流特征及其与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2 a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长江中游夏季高温日呈显著增加趋势,年均高温日为19 d。其中,2022年高温日数最多达74 d,与近30 a气候态平均相比,距平百分率高出163%,1987年高温日最少仅5 d。夏季高温日偏多年,在副极地波导的遥相关波列影响下,东亚大陆高压增强,反气旋性环流控制长江中游地区,同时东亚夏季西风急流位置偏北,促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强烈的下沉运动抑制低层对流发展,辐射增温作用明显。高温日数与赤道北印度洋、北大西洋和中低纬西太平洋海温,尤其是夏季海温呈正相关关系,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呈负相关。从前冬开始赤道北印度洋和北大西洋海温持续偏高,中低纬西太平洋海温逐渐开始升高,同时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呈异常La Niña状态,有利于长江中游夏季高温日异常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日数 长江中游 大气环流 海温异常
下载PDF
FY-4A温度廓线和融合海温数据协同同化的海雾模拟效果分析
11
作者 刘志杰 王炜 +1 位作者 廖志宏 李英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7-560,共14页
利用CODAS实况融合海温和FY-4A温度廓线资料协同同化的方法,尝试改进WRF模式在黄渤海区域的海雾数值模拟效果。分析结果显示,高时空分辨率的CODAS海温显著改善了WRF模式对黄渤海区域海雾模拟性能,模拟雾区范围及强度相比FNL海温模拟结... 利用CODAS实况融合海温和FY-4A温度廓线资料协同同化的方法,尝试改进WRF模式在黄渤海区域的海雾数值模拟效果。分析结果显示,高时空分辨率的CODAS海温显著改善了WRF模式对黄渤海区域海雾模拟性能,模拟雾区范围及强度相比FNL海温模拟结果更接近实况。通过分析雾区各类要素相对海温变化的敏感度,明确了2 m气温及比湿,以及海气界面感热、潜热和水汽通量与海温呈现不同程度的正相关,而液态水含量则与海温呈显著负相关。同时,协同同化FY-4A廓线资料可优化WRF模式边界层内湿度及风速垂直分布,改善雾区水汽输送及液态水含量。FY-4A廓线资料和CODAS海温的协同同化能更好地模拟出雾区气象要素的中尺度分布特征,表明高精度和高分辨率的海洋实况资料有利于改善黄渤海区域海雾数值模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雾 数值模拟 海温 垂直探测
下载PDF
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RA-BP神经网络三维海温反演方法
12
作者 万江岳 于华明 +1 位作者 张辰宇 温琦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1,共11页
本文利用2005—2017年的实测海温数据和卫星观测数据,构建了基于RA-BP神经网络的三维海温反演模型,对2018年印度洋东北部和太平洋西部研究海域海温剖面进行了反演,并与回归分析法和基础BP神经网络反演海温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以均方根... 本文利用2005—2017年的实测海温数据和卫星观测数据,构建了基于RA-BP神经网络的三维海温反演模型,对2018年印度洋东北部和太平洋西部研究海域海温剖面进行了反演,并与回归分析法和基础BP神经网络反演海温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以均方根误差和Pearson系数作为检验指标,结果显示所有模型反演海温剖面与实测海温剖面的Pearson系数均在0.99以上。对混合层、温跃层、中深层三个水深范围,RA-BP神经网络模型在印度洋东北部研究区域的均方根误差(RMSE)均值分别为0.32、0.76和0.17℃,在太平洋西部研究区域的RMSE均值分别为0.24、1.01和0.24℃,单个剖面的RMSE在0.6℃以下。这表明在研究海域,基于实测海温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构建的RA-BP神经网络模型是可行的,且具有良好的反演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表温度 绝对动力高度 回归分析 神经网络 三维海温反演
下载PDF
不同频次海温强迫对台风“利奇马”模拟的影响
13
作者 易侃 姚佳伟 +4 位作者 李响 杜梦蛟 张蕴斐 罗嘉琪 王晨琦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82,共12页
基于WRF气象模式,利用不同时间频次的海温强迫场对2019年超强台风“利奇马”个例开展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时间频次海温强迫对台风“利奇马”路径模拟的影响较小,而对台风强度和结构的模拟有较大影响。高频海温强迫场相较于日平均海... 基于WRF气象模式,利用不同时间频次的海温强迫场对2019年超强台风“利奇马”个例开展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时间频次海温强迫对台风“利奇马”路径模拟的影响较小,而对台风强度和结构的模拟有较大影响。高频海温强迫场相较于日平均海温场保留了海温与台风相互作用之前的信号,使其在台风路径上的暖涡更暖,导致模拟的台风强度更强,特别是在快速增强阶段与中国气象局台风最佳路径数据更为接近。通过对台风过程中的热力和动力过程分析发现,高频海温强迫场会使更多的水汽进入台风中心,释放凝结潜热,增强台风次级环流。对流增强使得内核区域下沉气流增强,进而加强台风暖心,导致中心气压降低,台风增强;同时,入流的增强使得更多的涡度和角动量向台风中心输送,台风结构紧致,平均切向风增大,台风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温 台风强度 时间分辨率 次级环流
下载PDF
中国降水对热带太平洋海温的滞后响应特征探讨
14
作者 高志伟 刘佳 +1 位作者 陈艳 钟爱华 《干旱气象》 2024年第2期209-216,共8页
研究热带太平洋海温与中国降水之间的关系对提升我国气候预测水平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基于长时间序列的中国160站逐月降水资料和美国气候预测中心(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CPC)的逐月海温指数,采用一种新的滞后累积相关分析方法,研究... 研究热带太平洋海温与中国降水之间的关系对提升我国气候预测水平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基于长时间序列的中国160站逐月降水资料和美国气候预测中心(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CPC)的逐月海温指数,采用一种新的滞后累积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中国降水对热带太平洋海温的滞后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该分析方法能够有效揭示前期海温异常累积效应对降水的影响,进而为筛选最优预测因子提供依据;(2)在Niño1+2、Ni?o3、Ni?o4和Ni?o3.4等海温指数中,前期Niño1+2指数与中国降水的相关性最显著,尤其是Niño1+2海温序列与滞后4个月的中国降水呈现最显著正相关,而Niño1+2累积2个月海温序列与滞后9个月的中国降水呈最显著负相关;(3)Niño1+2海温序列对中国季风区降水影响明显,其正反馈区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东部和云南地区;(4)Niño1+2海温序列与滞后4个月的中国平均降水量的线性拟合分析显示,拟合得到的降水量变化趋势与实测降水量一致,冬春季拟合误差较小,夏秋季拟合误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降水 热带太平洋海温 滞后累积相关系数
下载PDF
热带印-太海温与海河流域夏季降水的联合模态及降水预测应用
15
作者 郝钰茜 郝立生 +1 位作者 何丽烨 程善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69-2084,共16页
利用1961—2020年中国站点观测降水资料和英国Hadley中心海表面温度资料,针对海河流域夏季降水预测困难的问题,通过多变量经验正交分解(MVEOF)方法的正、反向应用,分析了热带印度洋-太平洋前期海温变化与海河流域夏季降水异常年际变化... 利用1961—2020年中国站点观测降水资料和英国Hadley中心海表面温度资料,针对海河流域夏季降水预测困难的问题,通过多变量经验正交分解(MVEOF)方法的正、反向应用,分析了热带印度洋-太平洋前期海温变化与海河流域夏季降水异常年际变化的联合模态特征,据此建立了海河流域夏季降水的客观统计预测模型并检验预测效果.结果表明:(1)前期ENSO事件和热带印度洋(TIO)海温季节演变与海河流域夏季降水异常分布型关系密切.若前冬El Niño事件达到鼎盛,春季开始衰减,并引起TIO海盆尺度滞后增暖,则当年夏季海河流域降水一致性偏多,偏多中心在流域北部;若前秋El Niño向La Niña事件转变,随后TIO暖海温转冷,则夏季海河流域降水易出现西部偏多、东部偏少型分布;此外,如果前期出现太平洋经向模态(冷舌模态)的海温异常分布时,夏季流域降水异常为西北多、东南少(南多北少).(2)根据联合模态统计关系建立的预测模型,对2013—2020年海河流域夏季降水有较好的预测能力.与实况相比,模型对全域降水异常预测的时间相关系数为0.86、趋势预测准确率为87.50%,对站点的趋势预测准确率为51.35%~70.27%,对旱涝程度预测的平均偏差仅为45.92%,但对降水异常空间分布的预测技巧整体较低.本文阐明了前期热带印-太海温与海河流域夏季降水异常的统计关系,并建立了海河流域夏季降水的客观统计预测模型,为我国华北地区短期气候预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河流域 夏季降水 客观预测方法 热带印-太海温异常
下载PDF
北太平洋海温对ENSO事件响应的持续性
16
作者 渠畅 祁莉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1-426,共16页
北太平洋海温的异常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以及全球天气和气候都有重要影响。北太平洋海温主要受ENSO的影响,并可以从ENSO盛期冬季一直延续到ENSO衰减年春季,存在明显的持续性。然而,2000年前ENSO的影响仅能维持至次年2月,2000年后却能持续... 北太平洋海温的异常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以及全球天气和气候都有重要影响。北太平洋海温主要受ENSO的影响,并可以从ENSO盛期冬季一直延续到ENSO衰减年春季,存在明显的持续性。然而,2000年前ENSO的影响仅能维持至次年2月,2000年后却能持续至5月,其持续性呈明显的年代际增强。基于再分析数据探讨这一年代际变化的特征以及可能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ENSO事件对冬、春季北太平洋海温影响持续性在2000年后的增强,主要受到北太平洋区域经向平流反馈及海表热通量反馈控制。2000年前,由ENSO激发的遥相关波列在春季已经减弱,热通量的反馈作用使得海温上升。而在2000年之后,冬季偏西的海温异常使赤道对流可以在次年春季长时间维持在国际日期变更线附近,持续激发大气遥相关波列导致北太平洋上空在春季仍然存在显著的气旋性环流异常,并通过经向平流反馈及热通量反馈使局地海温维持偏低状态,对ENSO产生持续响应,增强ENSO事件对其影响的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海温 年代际变化 遥相关 热带降水
下载PDF
卷积神经网络在近岸表层海温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翁少佳 蔡锦海 +1 位作者 庞运禧 罗荣真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47,共8页
针对数值预报和人工经验预报在近岸定点表层海温(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预报中预报准确度不高,将近岸台站定点SST预报转换为多元时间序列预测任务,应用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构建近岸台站定点SST时间... 针对数值预报和人工经验预报在近岸定点表层海温(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预报中预报准确度不高,将近岸台站定点SST预报转换为多元时间序列预测任务,应用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构建近岸台站定点SST时间序列变化模型,对近岸台站每日最高海温、最低海温、平均海温进行预报,并与人工经验方法和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memory,LSTM)方法进行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在测试数据中相比人工经验预报,CNN方法全年日最高海温预报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为0.36℃,平均下降0.14℃,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RMSE)为0.49℃,平均下降0.21℃,日最低海温预报MAE为0.36℃,平均下降0.17℃,RMSE为0.63℃,平均下降0.24℃,日平均海温预报MAE为0.30℃,RMSE为0.47℃,预报性能和LSTM模型预报性能相当。研究表明CNN应用于近岸SST预报具有可行性,能够有效地提高SST预报准确度,并且预报效果可以媲美LST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海温 近岸台站 多元时间序列 卷积神经网络
下载PDF
基于数值试验的南海越赤道气流与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关系研究
18
作者 范倩莹 刘环 +2 位作者 唐登洪 牛亚萍 卫玮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24年第3期523-533,共11页
本文利用1979~2020年HadISST月平均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资料,驱动改进的NCAR CAM5大气环流模式进行长时间积分试验所得结果,与ERA5再分析资料进行比较,进一步分析验证了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面温度异常(Sea surf... 本文利用1979~2020年HadISST月平均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资料,驱动改进的NCAR CAM5大气环流模式进行长时间积分试验所得结果,与ERA5再分析资料进行比较,进一步分析验证了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面温度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SSTA)对南海(South China Sea, SCS)低空越赤道气流(Cross-Equatorial Flow, CEF)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值试验结果与观测分析结果较为一致,即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SSTA对同期SCS CEF (SCEF)强度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存在显著正相关。当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SSTA偏暖时,引起Walker环流及东亚局地Hadley环流异常偏弱,对应澳大利亚北部及热带西太平洋海洋性大陆海平面气压(Sea level pressure, SLP)异常上升,北太平洋SLP异常下降,西太平洋南北向气压梯度增加,故SCEF易增强;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南海越赤道气流 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 成因分析
下载PDF
大气环流及北大西洋海温对我国南方冬季寒潮频次异常的可能影响
19
作者 姜峰 李丽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75-1492,共18页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80-2022年日最低温度站点资料、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和NOAA逐月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资料,采用了EOF、一元线性回归和T-N波作用通量等方法,分析了南方冬季寒潮频次的主要异常时空特...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80-2022年日最低温度站点资料、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和NOAA逐月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资料,采用了EOF、一元线性回归和T-N波作用通量等方法,分析了南方冬季寒潮频次的主要异常时空特征及大气环流异常和冬季大西洋海温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对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冬季寒潮频次大值区主要位于南方东部及中部地区,大致呈“逆C”型分布。寒潮频次主要有全区一致型、南北反位相型和三极型三类主要异常模态,其中全区一致型能很好反映南方寒潮频次的总体异常时空特征。(2)负位相的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强的里海-青藏高原脊和偏东偏北的东亚大槽、北弱南强的西伯利亚高压、强的温带急流和弱的副热带急流是影响南方冬季寒潮频次的关键环流系统,冷空气堆位于西西伯利亚地区,高低层环流系统配合,使得冷空气自西西伯利亚南下到里海附近,再沿着青藏高原北侧向东输送,在青藏高原东侧南下进入南方地区,造成南方冬季寒潮频次全区一致型增加。(3)冬季北大西洋“+”“-”“+”三极型SSTA可通过海气间热通量交换激发出-NAO型环流异常及Rossby波能量异常。Rossby波能量沿南、北两条路径自北大西洋向东亚传播,并激发出相应的异常波列,增强了影响南方寒潮的南、北方关键环流系统,致南方寒潮频发。当春季北大西洋SSTA呈现逆“C”型异常,且夏、秋季有发展为+”“-”“+”三极型的态势,可预测南方寒潮频次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冬季寒潮 时空特征 北大西洋涛动 大西洋海温
下载PDF
2023年华南开汛偏早与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
20
作者 杜晖 温晶 王娟怀 《广东气象》 2024年第3期5-8,共4页
采用合成、相关分析及相关物理量诊断等方法,分析了华南地区三重La Ni1a背景下2023年华南开汛偏早的大气环流和海温特征并与2022年作对比,结果表明:(1)2022和2023年3月广东降水偏多与前冬北太平洋暖海温相关,2022、2023年华南开汛偏早... 采用合成、相关分析及相关物理量诊断等方法,分析了华南地区三重La Ni1a背景下2023年华南开汛偏早的大气环流和海温特征并与2022年作对比,结果表明:(1)2022和2023年3月广东降水偏多与前冬北太平洋暖海温相关,2022、2023年华南开汛偏早分别与前冬中印度洋海岭海域海温、前冬东太平洋海丘的以东海域海温增暖有关。(2)2022和2023年3月850 hPa风场华南沿海均呈现反气旋式分布,华南处于西南到偏南气流中有利水汽输送。两年开汛偏早与冷空气南下有关。(3)2022和2023年3月华南地区局地哈德莱环流在赤道附近北支上升气流加强,北支下沉支减弱且南退,在0°N—20°N范围内为负距平,有利于2022和2023年3月广东降水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开汛 海温 大气环流 华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