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相碎屑岩油藏白云化隔夹层识别、形成机理及展布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秦国省 王友净 +1 位作者 吕洲 兰宇坤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0,共10页
海相碎屑岩油藏内部常发育不同程度的白云化隔夹层,影响油气水系统的识别及开发策略的制定,同时也严重影响后期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综合识别白云化隔夹层的特征,阐明不同程度白云化砂岩机理,刻画白云化砂岩展布特征,对海相碎屑岩油藏的... 海相碎屑岩油藏内部常发育不同程度的白云化隔夹层,影响油气水系统的识别及开发策略的制定,同时也严重影响后期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综合识别白云化隔夹层的特征,阐明不同程度白云化砂岩机理,刻画白云化砂岩展布特征,对海相碎屑岩油藏的高效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丰富白云化成因机理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选取中东地区典型海相碎屑岩油藏UK,综合应用测井、岩心分析及生产动态资料,系统开展不同程度白云化隔夹层岩石分类、识别、形成机理及展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海相碎屑岩油藏岩性除纯砂岩和泥岩外,不同程度白云化隔夹层岩性主要为含云质砂岩、白云质砂岩、砂质白云岩和含砂白云岩,其中白云质砂岩和含砂白云岩是常见的两种类型;②建立了不同程度白云化隔夹层岩性的定性及测井定量识别模板,随着白云化程度的不断增强,岩心在常光下表现为逐渐变亮,同时自然伽马、密度及电阻率呈逐渐增大的特征;③原始地下富镁卤水及泥岩压实水为主要的离子来源,物性较好的砂体及不整合面为主要的流体运移通道,储层物性差异导致孔隙流体与颗粒接触(水岩接触反应)时间的差异最终导致不同程度的白云化作用;④刻画了不同级次白云化隔夹层的展布,宏观层次白云化隔夹层易于发生在海平面上升半旋回及下降半旋回的中期,中观层次易于发生在河道顶部、侧翼及河口坝底部物性较差的部位,微观层次易于发生在孔喉连通不畅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碎屑岩油藏 白云化机理 识别标准 展布特征 UpperKirkuk组
下载PDF
海相砂岩油藏天然能量开发界限研究
2
作者 涂志勇 谢明英 +2 位作者 冯沙沙 卫喜辉 孙晓娜 《中外能源》 CAS 2023年第4期47-50,共4页
南海珠江口盆地的海相砂岩油藏一般采用天然能量开发,但也发现部分含油面积大的油藏存在天然能量不足的问题,需要注水开发。为避免平台后期注水改造等诸多问题,有必要开展海相砂岩油藏开发方式的界限研究。分析了影响开发方式的地质因... 南海珠江口盆地的海相砂岩油藏一般采用天然能量开发,但也发现部分含油面积大的油藏存在天然能量不足的问题,需要注水开发。为避免平台后期注水改造等诸多问题,有必要开展海相砂岩油藏开发方式的界限研究。分析了影响开发方式的地质因素主要有水体大小、储层渗透率及地层原油黏度和油藏含油面积等。基于27个已开发海相砂岩油藏生产资料,天然能量开发的油藏流度高、含油面积小,当含油面积大于某一界限时,水侵速度小于油藏产液速度,油藏内部能量不足而采用注水开发,其含油面积界限随油藏流度增大而增大。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得到海相砂岩油藏天然能量开发的含油面积界限与油藏流度的定量关系式,当油藏流度大于160×10^(-3)μm^(2)/(mPa·s)时,只要油藏含油面积小于5km^(2),即可采用天然能量开发。该方法计算结果与南海珠江口盆地已开发的典型油藏能量认识的吻合率为100%。某油藏实际压力监测数据表明油藏能量不足,也与本方法的认识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海相砂岩油藏 天然能量开发 流度 含油面积
原文传递
南海东部海相砂岩油藏全生命周期提液实践
3
作者 吴浩武 《石化技术》 CAS 2023年第9期147-149,共3页
通常根据无因次的采油、采液指数分析认为砂岩底水油藏的最佳提液时机是在中高含水阶段,低含水阶段并不适宜开始提液,提液过早可能会影响油田的最终采收率。但L油田建立在油藏精细研究基础上的“全生命周期”提液,以及“实践-认识-再实... 通常根据无因次的采油、采液指数分析认为砂岩底水油藏的最佳提液时机是在中高含水阶段,低含水阶段并不适宜开始提液,提液过早可能会影响油田的最终采收率。但L油田建立在油藏精细研究基础上的“全生命周期”提液,以及“实践-认识-再实践”的科学管理方法,不仅没有使油田动态变差,反而将油田稳产期最大化、采收率也没有受到影响,含水上升率最终也呈现变缓的趋势。L油田的良好提液实践为后续海上类似油田的高速高效开发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砂岩油藏 全生命周期提液 高速高效
下载PDF
南海海相砂岩底水油藏水平井见水规律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王全 陈冠中 吕鑫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1期28-33,共6页
针对南海珠江口盆地海相砂岩底水油藏的特点,通过建立典型油藏模型,进行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分析了油藏、夹层、流体和开发策略等方面多种因素对水平井见水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井筒沿程压降对水平井见水规律的影响较小,避水高度差异... 针对南海珠江口盆地海相砂岩底水油藏的特点,通过建立典型油藏模型,进行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分析了油藏、夹层、流体和开发策略等方面多种因素对水平井见水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井筒沿程压降对水平井见水规律的影响较小,避水高度差异、夹层发育状况、油藏平面非均质性和井筒直径大小对见水规律的影响较大,产液量的大小对见水规律的影响不明显。结合实际生产动态,将该类油藏水平井的见水模式划分为线性整体见水、多点见水及点状局部见水3种。南海海相砂岩油藏储层较均质,采取少井高产开发策略,应当重点关注避水高度差异、夹层发育状况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砂岩油藏 底水油藏 水平井 见水规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哈得逊油田超深海相碎屑岩油藏深部调驱技术与矿场试验
5
作者 陈兰 于志楠 +5 位作者 刘敏 钟婷 刘传家 陈晓凯 徐海霞 周小平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19期65-69,共5页
为了改善哈得4东河砂岩注水区开发效果,特展开了3个井组的深部调驱矿场试验。室内进行了吸水膨胀性能测试、耐温耐盐性能评价及封堵性试验,结果表明,颗粒类调驱体系具有较好的耐温抗盐性能,具有较好的封堵性能。矿场试验结果表明,随着... 为了改善哈得4东河砂岩注水区开发效果,特展开了3个井组的深部调驱矿场试验。室内进行了吸水膨胀性能测试、耐温耐盐性能评价及封堵性试验,结果表明,颗粒类调驱体系具有较好的耐温抗盐性能,具有较好的封堵性能。矿场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注水井注水压力升高,实测吸水指数可下降33%。截止到2017年11月30日,试验区3个井组累计增油1.65×10~4t,效果显著。深部调驱技术在试验区的成功应用,对整个东河砂岩油藏开发方式的转变和调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油藏 海相油藏 碎屑岩油藏 哈得逊油田 高温高盐矿化度油藏 深部调驱 矿场试验
下载PDF
海相稠油油藏高倍数水驱岩心润湿性实验及微观机理 被引量:10
6
作者 戴宗 江俊 +3 位作者 李海龙 曹仁义 辛晶 罗东红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3期157-163,共7页
中国南海珠江口盆地海相砂岩强边底水稠油油藏,采用水平井、大液量和天然能量开发。由于水驱倍数高,储层经过强烈冲刷,储层润湿性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驱渗流特征。目前关于高倍数水驱储层润湿性变化的研究集中于陆上稀油油藏,对于海相... 中国南海珠江口盆地海相砂岩强边底水稠油油藏,采用水平井、大液量和天然能量开发。由于水驱倍数高,储层经过强烈冲刷,储层润湿性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驱渗流特征。目前关于高倍数水驱储层润湿性变化的研究集中于陆上稀油油藏,对于海相沉积的稠油油藏研究偏少,且微观机理解释不多。本文改进了常规润湿角实验规范和流程,首先利用不同黏度油样和地下岩样进行高倍数水驱实验,然后测定高倍数水驱后岩心润湿性,研究原油黏度和驱替速度对岩心润湿性变化影响。结合X-衍射定量分析、扫描电镜、稠油四组分含量测定实验结果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从矿物成分变化和极性物质含量方面,分析了润湿性变化的微观机理。结果表明:原油黏度越大,高倍数水驱前油湿性越强,高倍数水驱后接触角变化的绝对值越大;当原油黏度为150 mPa·s时润湿性改变的潜力最大;水驱过程岩心黏土矿物含量的变化和岩心表面油膜的破坏是润湿性转变的重要因素。该成果对海相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稠油油藏 高倍水驱 接触角 润湿性 分子动力学模拟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石炭系海相碎屑岩油藏微观剩余油形成机理与分布特征 被引量:5
7
作者 孙廷彬 林承焰 王玲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34-1343,共10页
为揭示塔里木盆地石炭系A油藏水驱开发末期剩余油潜力,综合利用水驱过程的CT扫描检测、高温高压条件下水驱后含油薄片观察和高温高压微观刻蚀模型水驱油实验3种实验手段,揭示了西部某A油藏石炭系底部的海相储层剩余油形成机理,明确了水... 为揭示塔里木盆地石炭系A油藏水驱开发末期剩余油潜力,综合利用水驱过程的CT扫描检测、高温高压条件下水驱后含油薄片观察和高温高压微观刻蚀模型水驱油实验3种实验手段,揭示了西部某A油藏石炭系底部的海相储层剩余油形成机理,明确了水驱开发末期的剩余油类型及潜力分布,并提出了三次采油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受注入水剥离作用、突进分隔作用、绕流作用和捕获作用影响,剩余油分布呈现整体分散、局部斑块状富集的特点;剩余油类型可划分为孔喉充填型、孔内半充填型、孔壁油膜型、分散油滴型、喉道滞留型和角隅型6种。其中,水驱中水洗区域的孔内半充填型和分散油滴型剩余油,呈分散状,占65.4%,潜力最大;水驱未波及区域内的孔喉充填型剩余油,呈斑块状富集,占21.0%,潜力次之。建议用表面活性剂驱或天然气驱进行挖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替实验 剩余油形成机理 微观剩余油分布 海相碎屑岩油藏 石炭系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东部)海相砂岩油藏在生产井改造技术及其实施效果 被引量:15
8
作者 邹信波 许庆华 +3 位作者 李彦平 杨光 张庆华 肖继业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6-92,共7页
海相砂岩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后,将面临综合含水高、采油速度下降、剩余油分布零散、井网加密余地小、可持续开发难度大等问题。以珠江口盆地(东部)西江、陆丰及惠州等典型海相砂岩油田为例,总结了海相砂岩老油田特高含水期面临... 海相砂岩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后,将面临综合含水高、采油速度下降、剩余油分布零散、井网加密余地小、可持续开发难度大等问题。以珠江口盆地(东部)西江、陆丰及惠州等典型海相砂岩油田为例,总结了海相砂岩老油田特高含水期面临的工程技术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在生产井改造技术:通过定向井二次完井"合转分"改造减少层间干扰,实现迭瓦式层状油藏细分层系开采;通过水平井MRC储层改造,实现相对低渗透层或块状砂岩油藏泥灰质条带区域油藏泄流面积增大及地层横向导流能力提高;通过水平井分段储层改造,解放水平井段中低渗高含油井段并实现降水增油效果;通过井下油水分离改造,实现一井多用、节能减排及为低含水井置换提液增产空间;通过区域井组合"自流注水"井组改造,建立有效注采系统并补充驱动能量;通过水平井向直井的井型改造,实现挖潜水平井穿越过路油层及一井多用的井筒功效。所提出的在生产井改造技术在珠江口盆地(东部)西江、陆丰及惠州等海相砂岩油田挖潜中成效显著,对同类特高含水期老油田的可持续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东部) 海相砂岩油藏 特高含水期 可持续开发 在生产井改造技术 实施效果
下载PDF
海相砂岩油藏水驱动态规律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3
9
作者 戴建文 李伟 +2 位作者 徐伟 王丹翎 涂乙 《中外能源》 CAS 2021年第5期33-37,共5页
针对南海东部海相砂岩油藏水驱动态规律认识不清、主控因素不明确等问题,将油田单井动态生产资料与地质油藏影响因素相结合,从单一因素分析到多因素耦合分析,找出了水驱动态规律的主控因素,从而指导了油田后续调整开发。研究表明,以海上... 针对南海东部海相砂岩油藏水驱动态规律认识不清、主控因素不明确等问题,将油田单井动态生产资料与地质油藏影响因素相结合,从单一因素分析到多因素耦合分析,找出了水驱动态规律的主控因素,从而指导了油田后续调整开发。研究表明,以海上Y油田为例,根据64口单井的生产资料,主要划分出4种水淹类型:开井水淹型、暴性水淹型、缓慢水淹型及爬坡型。根据不同水淹类型分析隔夹层分布模式、隔夹层发育长度、夹层物性、避水高度、水体厚比、原油黏度、射孔段长度、油井射孔段与边水距离对水淹规律的影响,利用灰色关联度法定量评价了各主控因素对水驱动态规律影响大小,其中避水高度为底水油藏生产动态变化的主控因素,关联度为0.80,边水油藏生产动态变化的主控因素为水体厚比,关联度为0.92。研究成果明确了4种水淹类型各因素的组合形式,定量评价找出了影响生产动态变化的主控因素,为高含水期油田挖潜方案调整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砂岩油藏 水驱动态 水淹类型 水淹模式 主控因素 定量评价
原文传递
海相砂岩稠油油藏产液结构优化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军立 李锋 +2 位作者 闫正和 张伟 冯沙沙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15期69-72,共4页
番禺油田上部油藏属于海相砂岩稠油油藏,下部油藏属于海相砂岩稀油油藏,早期开发策略为开采下部的稀油油藏为主、兼顾上部稠油油藏。随着地质油藏认识的不断更新,油田储量规模的不断增大,实施了以开发上部稠油油藏为主的调整项目。针对... 番禺油田上部油藏属于海相砂岩稠油油藏,下部油藏属于海相砂岩稀油油藏,早期开发策略为开采下部的稀油油藏为主、兼顾上部稠油油藏。随着地质油藏认识的不断更新,油田储量规模的不断增大,实施了以开发上部稠油油藏为主的调整项目。针对调整项目实施完毕后,稠油油藏开采井数大幅增加,单井液量、含水上升快,FPSO(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装置)油处理能力、海管混输能力一定程度受限等问题,综合考虑油藏、井筒、地面设施之间的制约关系,提出了地质油藏特点认识—动态分析—动态指标预测—管网一体化研究—产液结构优化方案—近期措施建议—实施效果评价的一体化研究流程,对稠油油藏在生产水平井进行了产液结构优化研究,找到了油藏提液的潜力,得到了油藏合理的提液时机(含水率80%左右)及幅度(20%左右),通过多方法、多因素相结合系统的研究,优化了油田及单井的生产方案,跟踪评价近期实施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提液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砂岩油藏 稠油油藏 产液结构 一体化研究 番禺油田
下载PDF
塔里木为何能找到海相工业油藏?
11
作者 崔可 《海相油气地质》 1999年第3期53-54,共2页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唯一的既有陆相成因又有海相成因工业性油气藏的盆地,这是由该盆地演化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主要表现为:相对活动的克拉通加中国式的“再生”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油藏 海相工业油藏 油气勘探
下载PDF
海相砂岩油藏剩余油控制因素及开发策略
12
作者 代云娇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22年第4期130-133,共4页
文昌Z油田自2002年开发以来,目前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阶段,剩余油受多重因素影响,分布规律十分复杂。该文以油田动静态资料为基础,从垂向和平面两个方向开展剩余油主控因素研究,总结了层间干扰型、井网不完善型和平面动用差异型3... 文昌Z油田自2002年开发以来,目前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阶段,剩余油受多重因素影响,分布规律十分复杂。该文以油田动静态资料为基础,从垂向和平面两个方向开展剩余油主控因素研究,总结了层间干扰型、井网不完善型和平面动用差异型3种剩余油分布模式,提出有针对性的开发策略,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期 海相砂岩油藏 剩余油分布 开发策略
下载PDF
海相油气田超深井完井固井技术 被引量:12
13
作者 信廷富 张宏军 +2 位作者 王建仓 刘爱锋 刘铮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22,共9页
目前世界上的油气资源主要来自海相盆地,而国内海相的勘探开发程度还很低。近年来,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等海相相继发现了大型油气田,加速了海相油藏的勘探开发。海相勘探开发是一个世界性技术难题。针对埋藏深、超深井、长裸眼、压力... 目前世界上的油气资源主要来自海相盆地,而国内海相的勘探开发程度还很低。近年来,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等海相相继发现了大型油气田,加速了海相油藏的勘探开发。海相勘探开发是一个世界性技术难题。针对埋藏深、超深井、长裸眼、压力高、多套压力层系、井身结构复杂、含有害气体等特点,详细地介绍了海相油藏勘探开发的技术难点,并开展了海相超深井完井固井工艺、工具、水泥浆体系及其配套技术研究,通过在现场有针对性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国内海相油气田的完井固井工艺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油藏 超深井 完井 固井 水泥浆体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哈得4油田成藏模式探讨 被引量:30
14
作者 赵靖舟 吴保国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1年第1期20-23,共4页
哈得4油田被普遍认为是满面地区油气由北向南运移充注形成的一个喜山期海相油藏。本文认为该油田石炭系C_Ⅲ油藏属晚海西期侧向运移充注形成的一个原生油藏,油气来源于油田西侧或西南方向,即运移方向是由西向东或由西南向东北方向。C_5... 哈得4油田被普遍认为是满面地区油气由北向南运移充注形成的一个喜山期海相油藏。本文认为该油田石炭系C_Ⅲ油藏属晚海西期侧向运移充注形成的一个原生油藏,油气来源于油田西侧或西南方向,即运移方向是由西向东或由西南向东北方向。C_5薄砂层油藏则是晚喜山期由C_Ⅲ油藏发生垂向调整而形成的一个次生油藏。由此认为,轮南古隆起或哈得逊隆起及其西斜坡是满西地区寻找黑油最有利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油藏 成藏模式 哈得4油田 塔里木盆地 地质特征
下载PDF
The new finding of Neogene marine low-resistivity light oil fiel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15
作者 Xie Yuhong 《Engineering Sciences》 EI 2012年第4期35-42,共8页
Based on the new finding of Wenchang L low-resistivity light oil field, the finding process, reservoir charac- teristics and pool-forming pattern were studied. The oil-rock correlation, neritic reservoir type, hydroca... Based on the new finding of Wenchang L low-resistivity light oil field, the finding process, reservoir charac- teristics and pool-forming pattern were studied. The oil-rock correlation, neritic reservoir type, hydrocarbon conduct system and dominant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direction, and new techniques we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arge amount of hydrocarbon generated by shallow lacustrine mudstone and shale of Eocene Wenchang formation could migrate from sag to Qionghai uplift distantly; neritic shoal-bar reservoir have developed in the 1 st member of Zhujiang formation, dip-sag faults and regional good marine sandstone layers of the 1 st and the 2nd member of Zhujiang formation have constituted hydrocarbon conduct system in Qionghai uplift ; the late fault system which were controlled by Dongsha tectonic movement constructe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lower hydrocarbon and upper neritic shoal-bar reservoir. There- fore, the pool-forming pattern with "vertical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secondary strncture-lithology-dominated" was proposed. Finally the enlightenment of exploratin~ new findings was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nchang L low-resistivity light oil field finding process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pool-forming pattern Qionghai uplift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