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51篇文章
< 1 2 16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WI联合3D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对鞍旁脑膜瘤与海绵状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1
作者 李强 李晓伟 +5 位作者 韩广 李莹莹 魏本涛 刘晓朋 王富全 万振法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3期294-297,共4页
目的:探讨DWI联合3D-ASL技术在鞍旁脑膜瘤与海绵状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鞍旁脑膜瘤与海绵状血管瘤各20例的MRI资料,分析平扫、增强扫描、DWI、3D-ASL图像特点,并测量最小ADC值及最大相对脑血流量(rCBF... 目的:探讨DWI联合3D-ASL技术在鞍旁脑膜瘤与海绵状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鞍旁脑膜瘤与海绵状血管瘤各20例的MRI资料,分析平扫、增强扫描、DWI、3D-ASL图像特点,并测量最小ADC值及最大相对脑血流量(rCBF)。结果:鞍旁脑膜瘤多呈类圆形,T_(2)WI多呈等信号,增强扫描以早期中等程度强化常见,常见瘤周水肿及脑膜尾征;DWI多呈等高信号,最小ADC值(0.67~1.12)×10^(-3)mm^(2)/s,平均(0.76±0.13)×10^(-3)mm^(2)/s;多呈中高灌注,rCBF为5.072~9.683,平均7.062±3.571。海绵状血管瘤多呈哑铃状,T_(2)WI多呈高信号,增强扫描以充填式显著强化为主,未见瘤周水肿及脑膜尾征;DWI多呈低信号,最小ADC值(1.48~1.83)×10^(-3)mm^(2)/s,平均(1.56±0.25)×10^(-3)mm^(2)/s;多呈低灌注,rCBF为1.356~3.014,平均1.696±1.028。2组肿瘤形态、T_(2)WI信号、DWI信号、最小ADC值、强化方式、灌注信号及rCBF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WI联合3D-ASL技术在鞍旁脑膜瘤与海绵状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加权成像 动脉自旋标记 鞍旁 脑膜 海绵状血管瘤
下载PDF
妊娠合并颅内海绵状血管瘤15例临床分析
2
作者 张慧 吕厚元 +1 位作者 李柏乐 张心红 《医学研究杂志》 2024年第5期154-157,37,共5页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erebr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CCM)的临床特征及妊娠结局,探讨妊娠合并CCM患者的围生期管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22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诊治的15例妊娠合并CCM患者的病理资料。结...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erebr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CCM)的临床特征及妊娠结局,探讨妊娠合并CCM患者的围生期管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22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诊治的15例妊娠合并CCM患者的病理资料。结果15例患者共经历16次妊娠,均于孕前发现CCM。初始临床表现癫痫5例,突发头痛4例,因头痛发现脑出血1例,一过性晕厥1例,共济失调1例,无临床症状3例;以癫痫为临床表现的病例中,4例患者孕前手术或放疗后癫痫发作减轻或消失,1例孕前未治疗者孕期癫痫发作频繁,给予药物加量后未再发作;无孕期手术治疗者,无新发脑出血病例;孕足月阴道分娩3例,剖宫产11例,孕18周引产1例;产后突发癫痫持续状态1例,其余母儿健康。结论妊娠合并CCM需要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共同管理,妊娠可能增加癫痫发作风险;孕前应至神经外科行风险评估,孕期适时调整抗癫痫药物,分娩后仍要严密监测。分娩方式的选择需要产科、神经科、麻醉科及母胎医学组成的MDT团队共同讨论评估后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脑出血 癫痫 多学科团队管理
下载PDF
多参数MRI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3
作者 陈静 王小伟 +3 位作者 康钰 邹俊婷 陈晨 殷长俊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11期150-153,共4页
目的:分析眼眶海绵状血管瘤(OCH)应用多参数MR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3年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32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均应用多参数MRI检查,分析临床症状、病灶位置、形态、信号强化特征及邻... 目的:分析眼眶海绵状血管瘤(OCH)应用多参数MR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3年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32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均应用多参数MRI检查,分析临床症状、病灶位置、形态、信号强化特征及邻近组织结构改变情况。结果:32例OCH患者中3例无明显临床表现,21例突眼,5例触及肿块;6例胀痛;10例眼球移位、活动受限;6例视物模糊、视力下降。32例病灶均为单发,21例位于肌锥内间隙,8例位于肌锥外间隙,病灶平均直径(1.93±0.57)cm。病灶通常表现为边界清晰(100.0%)、形态规则(59.4%)、分叶状或不规则形(40.6%)、晕环征(96.9%);T2WI低信号分隔征(56.3%);增强后呈渐进性强化(100.0%)。结论:多参数MRI对于诊断OCH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眶 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静脉畸形 MRI
下载PDF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MRI-SWI T1WI T2FLAIR增强序列检查特征比较观察
4
作者 冯天保 许超 陈真 《河北医学》 CAS 2024年第7期1125-1130,共6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敏感加权成像(MRI-SWI)、磁共振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2FLAIR)在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3月至2023年3月初步诊断怀疑为颅内海绵状... 目的:探讨磁共振敏感加权成像(MRI-SWI)、磁共振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2FLAIR)在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3月至2023年3月初步诊断怀疑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15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前完成了MRI检查,包括MRI-SWI、T1WI、T2WI、T2FLAIR检查,以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各种MRI检查方式对于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价值。结果:MRI-SWI正确诊断97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共计准确检出病灶数量177个,T1WI正确诊断72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共计准确检出病灶数量121个,T2WI正确诊断77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共计准确检出病灶数量132个,T2FLAIR正确诊断82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共计准确检出病灶数量143个,MRI-SWI对海绵状血管瘤病灶的检出率高于T1WI、T2WI、T2FLAIR(χ^(2)=28.698、P<0.05,χ^(2)=22.299、P<0.05,χ^(2)=16.257、P<0.05);T2FLAIR对海绵状血管瘤病灶的检出率高于T1WI(χ^(2)=7.211、P<0.05);T1WI、T2WI对海绵状血管瘤病灶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76、P>0.05);T2FLAIR、T2WI对海绵状血管瘤病灶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72、P>0.05);T1WI海绵状血管瘤病灶主要表现为混杂信号(43.80%)、其次为低信号(30.58%);T2WI海绵状血管瘤病灶主要表现为混杂信号(49.24%),主要特征为病灶中央呈点状或网格状高信号,周围边缘低信号,称之为“铁环征”,其次为低信号(35.61%);T2FLAIR海绵状血管瘤病灶主要表现为类圆形或者圆形的混杂信号(58.33%),病灶内部显示为爆米花或者网格状,其次为低信号(34.09%);MRI-SWI海绵状血管瘤病灶主要表现为低信号(95.48%),主要显示病灶的周围含铁血黄素区域及瘤体,病灶周边及内部显示片状或点状低信号;T1WI、T2WI、T2FLAIR、MRI-SWI鉴别诊断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灵敏度分别为74.23%、79.38%、84.54%、100%,特异度分别为85.71%、83.93%、78.57%、94.64%。结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在接受MRI检查的情况下,MRI-SWI序列较T1WI、T2WI、T2FLAIR序列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磁共振敏感加权成像 磁共振T1加权成像 T2加权成像 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
下载PDF
锁骨切开前入路联合后入路切除胸顶部胸椎旁哑铃型海绵状血管瘤1例
5
作者 董广琦 王冬滨 +2 位作者 刘艳成 夏洪刚 张海泉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93-95,100,共4页
脊髓海绵状血管瘤是由血管母细胞的局部停滞发育引起,内皮细胞扩张造成的一种罕见发育性血管畸形,而非一种肿瘤。脊髓海绵状血管瘤仅占脊髓血管畸形的5%~12%[1-2]。病变最常发生在脊柱胸椎段,约占54%~60%,很少纯粹局限于硬膜外腔,生长... 脊髓海绵状血管瘤是由血管母细胞的局部停滞发育引起,内皮细胞扩张造成的一种罕见发育性血管畸形,而非一种肿瘤。脊髓海绵状血管瘤仅占脊髓血管畸形的5%~12%[1-2]。病变最常发生在脊柱胸椎段,约占54%~60%,很少纯粹局限于硬膜外腔,生长可从硬膜外沿椎间孔向外延伸,表现为哑铃形态[3],可被归为哑铃型肿瘤的一种,“哑铃型肿瘤”最初由Heuer在1929年提出,用来形容一类肿瘤的生长形态,即脊柱肿瘤生长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隔肿 海绵状血管瘤 哑铃型肿 前后路联合手术
下载PDF
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1例
6
作者 白国杰 韩向春 张克宇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7期177-178,共2页
患者女,70岁。因“心前区不适5天”入院,伴胸闷憋气,时有心前区疼痛,时有心悸,伴头晕头痛,休息后好转,间断发作,以“冠心病”收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20余年,口服“氯沙坦钾片”降压治疗,血压控制在130/90 mmHg左右;血糖偏高5月余,平时... 患者女,70岁。因“心前区不适5天”入院,伴胸闷憋气,时有心前区疼痛,时有心悸,伴头晕头痛,休息后好转,间断发作,以“冠心病”收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20余年,口服“氯沙坦钾片”降压治疗,血压控制在130/90 mmHg左右;血糖偏高5月余,平时饮食控制血糖,空腹血糖为7.0 mmol/L;10余年前曾行胆囊切除,胆肠吻合术。查体及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行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脾门处异常回声肿物。CT平扫左侧腹膜后团状软组织密度影,大小约8.21mm×5.90 mm×6.96 mm,密度不均,边缘光滑,外缘条状、内部点状钙化影,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不均匀强化,边缘见多个点状明显强化,静脉期、延迟期对比剂逐渐向内填充,病变源来源于左侧肾上腺(图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 海绵状血管瘤 肾上腺肿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脑海绵状血管瘤合并发育性静脉异常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7
作者 曾涵 窦万臣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117-120,共4页
目的 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CCM)合并发育性静脉异常(DVA)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2021年12月收治的1例CCM合并DVA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 该患者经左颞叶内侧后部海绵状... 目的 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CCM)合并发育性静脉异常(DVA)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2021年12月收治的1例CCM合并DVA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 该患者经左颞叶内侧后部海绵状血管瘤及静脉畸形切除术后癫痫得到控制,术后围手术期症状无复发。结论 CCM合并DVA临床相对少见。其治疗过程复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瘤 发育性静脉异常 癫痫 手术治疗
下载PDF
脑室内海绵状血管瘤MRI诊断
8
作者 郭美琴 陈潭辉 +3 位作者 范琴 易自生 李倩 张木根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11期34-36,共3页
目的探讨脑室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特点,以提高其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脑室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同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其MRI影像特征。结果位于侧脑室三角区3例,第四脑室2例,三脑室底部1例,左... 目的探讨脑室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特点,以提高其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脑室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同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其MRI影像特征。结果位于侧脑室三角区3例,第四脑室2例,三脑室底部1例,左侧侧脑室前角1例。肿块完全位于脑室内3例;肿块向脑实质生长4例。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MRI T1WI呈高低混杂信号5例,等低信号2例;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5例,等稍高信号2例,肿块周围见低T2信号环5例,呈“爆米花样”并见小囊状液平1例;DWI呈不均匀高信号4例,等稍低信号3例,SWI均呈明显低信号影。增强扫描均匀或不均匀明显强化3例;边缘轻度点状强化2例;无明显强化2例。瘤周出现轻度水肿及梗阻性脑积水3例。结论脑室内海绵状血管瘤有一定的MRI特点,侧脑室相对多见,呈混杂信号为主,T2WI低信号环,SWI低信号以及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瘤 脑室 磁共振
下载PDF
肝海绵状血管瘤陈旧性出血伴囊性变1例报告
9
作者 周文 聂寒秋 周显飞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58-160,共3页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临床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其发病率为0.4%~20%,多见于40~50岁女性[1]。肝海绵状血管瘤来源于肝脏血管组织,90%的血管瘤为单发,10%为多发,因生长缓慢,临床症状及体征表现不明显,通常在体检中或因腹部不适检查腹部影像时...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临床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其发病率为0.4%~20%,多见于40~50岁女性[1]。肝海绵状血管瘤来源于肝脏血管组织,90%的血管瘤为单发,10%为多发,因生长缓慢,临床症状及体征表现不明显,通常在体检中或因腹部不适检查腹部影像时被偶然发现[2]。随着血管瘤的增大,部分患者可伴有上腹部疼痛不适,发生破裂出血的极少见。由肝海绵状血管瘤引起的自发性瘤内出血、坏死、液化所致的肝囊性肿物更加罕见。我科收治1例肝海绵状血管瘤陈旧性出血伴囊性变患者,现就此病例进行报道并文献复习。患者男,66岁,因“肝脏占位10余年,右上腹胀痛3 d”入院。患者10余年前在当地医院体检,B超发现肝右叶占位,腹部增强CT提示:肝右叶见一类圆形高密度影,直径约44 mm,边界清,周围见环状更高密度影,肝内胆管未见扩张。此后患者无腹部不适,定期复查。入院前3 d患者出现右上腹部胀痛不适,无畏寒、发热、恶心、呕吐,至门诊就诊,复查腹部增强CT示:肝右叶类圆形高密度影,边界清,周围见环状更高密度影,动态增强后未见异常强化影。B超提示:肝右叶见约48 mm×46 mm大的低回声团,周边可见环形钙化,团块内血流信号不明显,考虑肝右叶低回声团伴环形钙化,性质待定(图1)。患者为求进一步手术治疗,遂入院。既往无腹部外伤史、腹部手术史,否认肝炎、肝硬化病史。入院查体:神志清,皮肤巩膜无黄染。腹平,两侧对称,肝、脾肋下未及,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包块未及,墨菲征阴性;肝区、双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凝血功能、肝炎系列(乙肝、丙肝、戊肝)、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糖类抗原19-9、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50、癌胚抗原)等各项指标均未见异常。根据患者手术意愿,术前诊断肝右叶占位,排除手术禁忌后,在全麻下行腹腔镜探查,探查见肿块位于肝Ⅶ段表面,大小约5 cm×4 cm,肿块与膈下粘连,边界清,包膜完整,余肝实质未见明显异常(图2A);遂行腹腔镜下肝右叶肿物剜除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剖视病灶见囊壁完整,囊内见黄色糊状液体(图2B、2C)。术后病理提示肝海绵状血管瘤陈旧性出血伴囊性变,苏木精-伊红染色提示切除标本由扩张血管内皮细胞组成,陈旧性出血,囊性改变;血管内皮标记物CD31、CD34免疫组化表达阳性(图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瘤 陈旧性出血 肝右叶 囊性变 囊性肿物 医院体检 肝脏血管 肝区
下载PDF
海绵状血管瘤伴晕皮炎1例
10
作者 王小燕 张淑兰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4年第4期262-265,共4页
报告1例海绵状血管瘤伴发晕皮炎。患者男,23岁,因背部一暗紫红色结节20余年,周围出现境界清楚环状红斑丘疹伴瘙痒1 d就诊。皮肤科检查:患者背部见一直径约0.7 cm的暗紫红色结节,周围见约1 cm的环状红斑,伴少许丘疹。皮肤镜检查示:红色... 报告1例海绵状血管瘤伴发晕皮炎。患者男,23岁,因背部一暗紫红色结节20余年,周围出现境界清楚环状红斑丘疹伴瘙痒1 d就诊。皮肤科检查:患者背部见一直径约0.7 cm的暗紫红色结节,周围见约1 cm的环状红斑,伴少许丘疹。皮肤镜检查示:红色背景下皮损区域散在分布多个小的边界清楚的紫红色腔隙,周围可见淡红色环状背景下散在不规则分布的点状血管。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被覆鳞状上皮,真皮浅层和深层见大量大而不规则、大小不一的管腔、血窦,内含红细胞和纤维蛋白物质,血窦内衬单层内皮细胞。诊断:海绵状血管瘤伴晕皮炎。行手术切除中央暗紫红色结节后湿疹样皮炎消退,但1月余后血管瘤部分复发,无特殊不适,目前仍在随访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瘤 血管 晕皮炎
下载PDF
超声、CT和MRI在眶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准确率比较
11
作者 许琨 路亚运 赵佳龙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13期1998-2001,共4页
目的 比较超声、CT和MRI在眶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准确率。方法 选择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接诊的疑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80例,分别给予超声、CT、MRI检查,将病理活检穿刺诊断结果作为本研究的金标准,对比超声、CT、MRI定性、定位诊... 目的 比较超声、CT和MRI在眶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准确率。方法 选择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接诊的疑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80例,分别给予超声、CT、MRI检查,将病理活检穿刺诊断结果作为本研究的金标准,对比超声、CT、MRI定性、定位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Kappa检验超声、CT、MRI定性、定位诊断与金标准的一致性。结果 MRI、超声定性诊断准确率(87.50%、86.25%)、灵敏度(87.50%、87.50%)、特异度(87.50%、75.00%)均高于CT(72.50%、77.78%、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定性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与超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pa检验MRI、超声定性诊断与金标准的一致性均较好(Kappa值=0.728、0.752),CT定性诊断与金标准的一致性一般(Kappa值=0.596)。MRI、CT定位诊断准确率(85.00%、82.50%)、灵敏度(85.71%、84.29%)、特异度(80.00%、70.00%)均高于超声(67.50%、72.86%、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定位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与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pa检验MRI、CT定位诊断与金标准的一致性均较好(Kappa值=0.734、0.771),超声定位诊断与金标准的一致性一般(Kappa值=0.586)。结论 眶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超声定性诊断准确率较高,CT定位诊断准确率较高,MRI定性与定位诊断准确率均较高,可辅助临床制定治疗方案,但价格昂贵,故医生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诊断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CT MRI 眶内海绵状血管瘤 鉴别诊断
下载PDF
超声、CT、MRI单独与联合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价值分析
12
作者 路亚运 赵佳龙 许琨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9期1335-1339,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以及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orbital cavernous hemangioma,OCH)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眼科收治经手术病理证实OC... 目的探讨超声、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以及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orbital cavernous hemangioma,OCH)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眼科收治经手术病理证实OCH患者53例,以病理学诊断为标准,归纳总结OCH患者的超声、MRI影像学表现异同,探讨最适合鉴别区分OCH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结果超声扫描:53例OCH患者中未检查到2例,明确位于肌锥内51例,B超表现为肿物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不清晰,内回声多且分布不均匀,声衰减少,肿物内未见血流信号;肌锥内组的RT、mTT与非肌锥内组相比更慢(P<0.05)。MRI扫描:53例OCH患者中经眶上裂蔓延至颅内1例,与脑组织分界清晰;位于眼眶锥内51例,MRI显示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动态增强扫描呈渐进性明显均匀强化。CT扫描:53例OCH患者不均匀渐进性强化,肿瘤直径>1.5 cm 49例,肿瘤直径<1.5 cm,均匀强化4例。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超声、CT联合MRI诊断OCH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95.67%、88.91%、92.37%)高于单独超声、CT、MRI诊断。结论渐进性强化[不均匀或(和)持续性]是OCH特点,超声、CT及MRI对OCH诊断作用重要优势各异,超声在OCH定位诊断方面优势明显,MRI除能直接形成冠状位、矢状位及横轴位三种位置图像外,其他方面与CT相比优势不显著,超声、CT、MRI联合诊断对提升OCH诊断符合率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 超声 CT 核磁共振 病理诊断
下载PDF
肾海绵状血管瘤1例报告
13
作者 宋勇波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2024年第3期179-180,共2页
肾血管瘤是一种比较罕见的良性肿瘤,通常分为血管内皮瘤、静脉性和葡萄状血管瘤、毛细血管型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等,其中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1]。肾海绵状血管瘤多为单发,一般起源于肾盂、肾盏黏膜,沿肾盂、肾盏腔隙呈乳头状生长而... 肾血管瘤是一种比较罕见的良性肿瘤,通常分为血管内皮瘤、静脉性和葡萄状血管瘤、毛细血管型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等,其中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1]。肾海绵状血管瘤多为单发,一般起源于肾盂、肾盏黏膜,沿肾盂、肾盏腔隙呈乳头状生长而突出黏膜,瘤体一般由充盈血液的管腔及纤维分隔组成,瘤体内可有出血、血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瘤 血管内皮 静脉性 血管 纤维分隔 肾盏 乳头状 毛细血管
下载PDF
经皮肤切口前路开眶术治疗眼眶深部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效果
14
作者 马红利 李世洋 +3 位作者 李红梅 刘雪雁 张小牛 朱蕊 《临床眼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50-153,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肤切口前路开眶摘除眼眶深部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21年6月经皮肤切口前路开眶摘除直径大于2 cm眼眶深部海绵状血管瘤患者25例(25只眼)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6个月... 目的探讨经皮肤切口前路开眶摘除眼眶深部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21年6月经皮肤切口前路开眶摘除直径大于2 cm眼眶深部海绵状血管瘤患者25例(25只眼)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眼球突出度改善情况。结果25例(25只眼)患者的肿瘤均顺利摘除。术中无大出血,术后除3只眼出现永久性瞳孔散大,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无1眼复发。术后1、3、6个月BCVA分别为0.55±0.32、0.58±0.35、0.59±0.33,比术前0.37±0.16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各时间点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眼球突出度分别为(15.36±3.74)mm、(13.12±1.05)mm、(13.07±1.16)mm,比术前(19.75±2.22)mm明显变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3个月与术后1个月相比有所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皮肤切口前路开眶无需切开眼眶骨壁就可以摘除眼眶深部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瘤 眼眶 肌锥内 皮肤切口 手术
下载PDF
腹腔镜复杂多发性肝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1例报告
15
作者 王茂歌 栾鹏翔 +5 位作者 潘云淼 张文杰 程玉刚 朱健康 李波 胡三元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24年第5期397-400,共4页
肝血管瘤是常见的肝脏血管性疾病,通常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主要病理学类型为海绵状血管瘤[1]。现报道1例相对罕见的多发性肝海绵状血管瘤,并进行文献复习。患者女,53岁,因“查体发现肝血管瘤5年余”入院山东第一医科大... 肝血管瘤是常见的肝脏血管性疾病,通常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主要病理学类型为海绵状血管瘤[1]。现报道1例相对罕见的多发性肝海绵状血管瘤,并进行文献复习。患者女,53岁,因“查体发现肝血管瘤5年余”入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患者于2019年8月在当地医院查体行超声检查发现肝占位,提示:肝内弥漫性分布大小不等的不均质高回声结节,较大者约4.7 cm×6.2 cm, 结合病史,考虑肝血管瘤;2021年5月18日超声检查示肝血管瘤是常见的肝脏血管性疾病,通常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主要病理学类型为海绵状血管瘤[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瘤 血管 病理学类型 超声检查 血管性疾病 弥漫性分布 肝占位 切除术
下载PDF
剂量分割分阶段伽玛刀治疗紧邻视路的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16
作者 张茜 魏立晨 +5 位作者 丁建 戴嘉中 陈晶晶 汤旭群 吴瀚峰 潘力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4年第3期70-75,共6页
目的分析伽玛刀剂量分割分阶段策略治疗紧邻视路结构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析2018年3月—2020年9月上海伽玛医院采用分阶段伽玛刀治疗紧邻视路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10例为磁共振影像学诊断,1例为... 目的分析伽玛刀剂量分割分阶段策略治疗紧邻视路结构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析2018年3月—2020年9月上海伽玛医院采用分阶段伽玛刀治疗紧邻视路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10例为磁共振影像学诊断,1例为经鼻蝶手术后有明确的组织病理学诊断;10例女性患者,年龄27~72岁,中位年龄40岁;肿瘤体积5.54~31.00 cm^(3),中位体积15.09 cm^(3);11例患者均完成两阶段伽玛刀治疗,2次伽玛刀间隔时间3~9个月(中位8个月);第一阶段伽玛刀处方周边剂量8~10 Gy(中位8.8 Gy),等剂量线40%~50%(中位45%);第二阶段处方周边剂量8~10 Gy(中位8.8 Gy),等剂量线40%~52%(中位46%)。结果伽玛刀治疗后随访时间25~60个月(中位40个月);第二阶段伽玛刀治疗时肿瘤体积较第一阶段缩小20.3%~85.3%(中位64.2%);随访终点所有11例患者的肿瘤均得到控制(控制率100%),分阶段伽玛刀治疗后肿瘤体积较治疗前缩小70.6%~92.5%(中位83.0%);90.9%的患者(n=10)在伽玛刀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或改善,随访中无辐射诱导的视路损伤或其他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结论剂量分割分阶段伽玛刀是紧邻视路结构的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有效安全合理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海绵状血管瘤 剂量分割分阶段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伽玛刀
下载PDF
CT与MRI检查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17
作者 何春花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14期169-171,共3页
目的:探讨CT与MRI检查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CM)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疑似CCM患者,所有患者入院时均伴有头晕、头痛、神经功能障碍等表现,采用CT与MRI检查,根据影... 目的:探讨CT与MRI检查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CM)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疑似CCM患者,所有患者入院时均伴有头晕、头痛、神经功能障碍等表现,采用CT与MRI检查,根据影像学检查与辅助检查结果,在本院完成手术治疗。将手术证实的病变类型作为金标准,计算CT与MRI检查的诊断效能,并就两种检查方法对应的影像学特点进行简要分析。结果:76例疑似CCM患者中,共59例确诊,确诊率为77.63%。CT检查共准确筛出51例,MRI检查共准确筛出57例,MRI检查CCM的灵敏度、准确率分别为96.61%、92.11%,均高于CT检查的86.44%、77.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中,影像学特征主要包括边界清晰、等至稍高密度影;MRI检查中,影像学特征主要为边界清晰、信号均匀、强化明显。结论:在CCM患者鉴别诊断中,CT、MRI检查均可获得有利于判断病变类型的影像学特征,但MRI检查的诊断效能感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瘤 CT检查 MRI检查 诊断效能
下载PDF
海绵状血管瘤累及左侧乳房、腋窝及肩背部1例
18
作者 易霞 鲁瀚阳 周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2-313,共2页
患者女,31岁,左侧乳房胀痛7年,发现左侧乳房、腋窝及肩背部皮下弥漫性占位并渐进性增大2年余;既往体健,无特殊家族史。查体:左侧乳房、腋窝及肩背部肿胀,见弥漫放射状血管影(图1A),触之质地偏硬、有轻压痛,皮温无明显改变;左侧乳头稍凹... 患者女,31岁,左侧乳房胀痛7年,发现左侧乳房、腋窝及肩背部皮下弥漫性占位并渐进性增大2年余;既往体健,无特殊家族史。查体:左侧乳房、腋窝及肩背部肿胀,见弥漫放射状血管影(图1A),触之质地偏硬、有轻压痛,皮温无明显改变;左侧乳头稍凹陷,无溢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海绵状 乳房 磁共振成像 超声检查
下载PDF
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不同治疗方式的预后
19
作者 陈斌 吴超 +2 位作者 刘彬 于涛 王振宇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52-657,共6页
目的:探讨采取不同治疗方式的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末次随访时的脊髓功能改善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30例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总结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 目的:探讨采取不同治疗方式的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末次随访时的脊髓功能改善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30例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总结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采用欧洲脊髓病评分(European myelopathy score,EMS)评估患者治疗前后脊髓功能状态,分析手术治疗及保守治疗患者的预后。结果:3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6例(1∶1.14),患者平均年龄为(48.1±13.6)岁(18~81岁)。单纯感觉障碍者3例,单纯肌力下降者2例,单纯疼痛者1例,肌力下降伴疼痛者1例,感觉障碍伴有肌力下降者5例,感觉障碍、肌力下降、二便异常者3例,感觉障碍、肌力下降、疼痛者3例,感觉障碍伴疼痛者8例,感觉障碍、疼痛、二便异常者1例,感觉障碍、疼痛、肌力下降、二便异常者1例,无症状者2例。共有11例患者病变位于颈椎区域,2例患者病变位于颈胸交界处,15例患者病变位于胸椎区域,2例患者病变位于腰椎区域。血管瘤最大径平均为(10.90±4.87)mm,磁共振成像表现常为T2WI混杂信号及高信号,T1WI等信号或混杂信号。随访时间为(27.4±8.7)个月,包括手术治疗患者19例及保守治疗患者11例。手术治疗患者末次随访时脊髓功能较初次就诊时得到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守治疗患者1例患者症状改善,2例患者症状加重,余患者保持平稳,治疗前后脊髓功能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治疗效果确切,预后较好;保守治疗总体改善率较低,并且有加重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 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 欧洲脊髓病评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