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许增祥 卢林明 +3 位作者 周珏 顾倩 胡孟晗 谢闵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6-31,共6页
目的探讨胃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本市两所三甲医院收治的胃癌手术治疗患者850例临床资料,其中具有IMPC成分的58例作为IMPC组,随机选取不含IMPC的79例腺癌患者作... 目的探讨胃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本市两所三甲医院收治的胃癌手术治疗患者850例临床资料,其中具有IMPC成分的58例作为IMPC组,随机选取不含IMPC的79例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非IMPC组);同时根据微乳头状癌成分比例将IMPC组分为<10%、10%~29%、30%~49%和50%以上四个组别。观察IMPC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征,分析IMPC组和非IMPC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方面的差异,进而分析不同微乳头状癌成分占比对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的差异。结果胃腺癌病例中IMPC检出率为6.82%(58/850),其中占比<10%者7例、10%~29%者20例、30%~49%者23例和50%以上者8例。典型IMPC癌细胞呈翻转性生长模式,排列呈实性小巢团状或中空小管状,无纤维脉管轴心,周围有宽窄不等的空白间隙;免疫组化标记MUC1、EMA和E-cadherin等可证实。在组织学类型、脉管侵犯、T分期、N分期、M分期比较项中,IMPC组和非IMPC组患者统计学上具有差异(P<0.05);不同微乳头占比组别在上述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700)。胃切除术后IMPC组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非IMPC组患者分别为56.9%和88.6%,两组间3年生存率有显著差异(P<0.001)。此外,IMPC患者不同组别(<10%组、10%~29%组、30%~49%组和≥50%组)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0%、47.8%和25%,微乳头成分对胃癌患者预后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因此,微乳头成分超过30%,患者生存率明显下降。结论IMPC属于较高恶性程度和侵袭性腺癌亚型,通过观察其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征及比较与临床病理学特征、预后关系,特别是确定微乳头成分阈值30%,可指导临床病理诊断和患者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临床病理学特征 预后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2
作者 刘文清 王亚军 +2 位作者 蔡伟 王晓辉 高巍 《北京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23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乳腺癌根治性手术的IMPC患者55例,根据病理诊断学分类中是否伴有其他类型乳腺恶性肿瘤...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23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乳腺癌根治性手术的IMPC患者55例,根据病理诊断学分类中是否伴有其他类型乳腺恶性肿瘤,分为单纯组(n=10)和混合组(n=45),收集并分析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55例患者平均年龄(57.6±12.4)岁,平均肿瘤大小2.0(1.5,3.6)cm,54例(98.2%)患者的免疫组化的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酮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均为阳性,49例(89.1%)患者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阴性。28例(50.9%)存在腋窝转移。25例(45.5%)存在脉管癌栓。与混合组相比,单纯组患者年龄更高[(60.3±17.5)岁比(57.0±11.1)岁],淋巴结转移总数更多[2.0(1.3,3.5)个比1.8(1.5,4.1)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MPC患者镜下肿瘤细胞呈“桑葚状”细胞团结构,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染色呈“极性倒置”特点。结论 IMPC患者淋巴结受累率较高,对于病理结果为IMPC的患者,应严格腋窝评估和清扫,以期为患者带来更大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免疫组化 病理特征
原文传递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MRI和乳腺X线摄影特征分析
3
作者 陈佳儿 江森 +1 位作者 肖莹 李仰康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13期43-46,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乳腺X线摄影(mammography,MG)中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3年4月于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乳腺X线摄影(mammography,MG)中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3年4月于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经活检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IMP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I检查,其中20例行MG检查,记录并分析患者的影像学特征、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受体状态。结果25例患者中20例可触及肿物;MRI共检出33个病变,1例患者为非肿块病变,24例患者为肿块样病变。肿块形状以不规则为主,边缘多不规则或毛刺样,表观扩散系数为(0.862×10–3±0.135×10–3)mm2/s;肿块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以平台或流出型为主。MG显示1例患者无异常,19例患者共检出22个病变,肿块形状多不规则,边缘不清或毛刺状,10例患者显示肿块伴有微钙化。乳腺MRI、MG检查分别检出11例、6例淋巴结异常,最终病理显示14例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雌激素受体阳性24例、孕激素受体阳性22例、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7例。结论IMPC影像学上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边缘多毛刺、不均匀强化、软组织肿块伴微钙化,同时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高,对IMPC的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价可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磁共振成像 乳腺X线摄影 病理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多组学研究进展
4
作者 闫晨名 蔡艺威 +3 位作者 程立浩 范晓瑞 贾中明 王晓红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15期2465-2469,共5页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是一种罕见的乳腺浸润性癌,由于其发病率较低,且通常与其他组织学类型(如浸润性导管癌)同时存在,极易漏诊。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具有较高的侵袭能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多组学技术的进步,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分...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是一种罕见的乳腺浸润性癌,由于其发病率较低,且通常与其他组织学类型(如浸润性导管癌)同时存在,极易漏诊。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具有较高的侵袭能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多组学技术的进步,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分子机制得到了进一步阐明,越来越多的潜在靶点已经被揭示。本文旨在综述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多组学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多组学 分子机制 进展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机制研究进展
5
作者 张妍 郝福荣 《武警医学》 CAS 2024年第9期818-822,共5页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是乳腺癌的一种特殊组织学亚型,与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IBC-NST)相比,IMPC具有更高的腋窝淋巴结转移倾向,整体预后不佳,然而由于IMPC的罕见性,目前仍没有具体的诊疗指南。探索IMPC淋巴结转移的机制对于临床...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是乳腺癌的一种特殊组织学亚型,与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IBC-NST)相比,IMPC具有更高的腋窝淋巴结转移倾向,整体预后不佳,然而由于IMPC的罕见性,目前仍没有具体的诊疗指南。探索IMPC淋巴结转移的机制对于临床干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表明,IMPC的特殊形态学结构、细胞表面黏附分子的异常表达、特殊的肿瘤微环境以及基因特征均与其淋巴结转移有关。本文就此展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淋巴结转移 机制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影像学表现与免疫组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苏晓慧 林青 +3 位作者 崔春晓 齐春华 李丽丽 边甜甜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2期258-262,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影像学表现、影像学表现与免疫组化的相关性、病理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IMPC的X线摄影、超声及病理资料。结果IMPC的X线表现以肿块伴钙...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影像学表现、影像学表现与免疫组化的相关性、病理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IMPC的X线摄影、超声及病理资料。结果IMPC的X线表现以肿块伴钙化型(54.3%)为主,肿块形态不规则(69.7%)或分叶状(18.2%)、毛刺状边缘(48.5%)或边界不清(36.4%)、高密度(81.8%)或等密度(18.2%),60%以不定形钙化为主。超声表现以肿块型(76.1%)为主,肿块形态不规则(81.4%)或分叶状(14.0%)、边界不清(81.4%)或清楚(18.6%)、95.3%呈混杂回声,纵横比〈1占86%,后方回声可正常(67.4%)或伴声影(32.6%),RI为0.57-0.90,平均为0.74。ER+PR+HER2-阳性率67.4%,在ER+PR+的情况下,单纯型IMPC中HER2-46.1%,HER2+23.1%,混合型IMPC中HER2-75.7%,HER2+9.1%。乳腺X线摄影中肿块型IMPC HER2-72.7%,HER2+9.1%,非肿块型IMPC中HER2-53.8%,HER2+23.1%。IMPC的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个数与浸润性导管癌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PC类型、HER-2表达及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PC的X线摄影及超声表现符合乳腺恶性肿瘤的特征。IMPC以ER+PR+HER2-多见,混合型IMPC中ER+PR+HER2-较单纯型IMPC中多见,单纯型IMPC中ER+PR+HER2+较混合型IMPC中多见。乳腺X线摄影中肿块型ER+PR+HER2-较非肿块型多见,非肿块型ER+PR+HER2+较肿块型多见。超声检查与免疫组化无明显相关性。IMPC的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个数较浸润性导管癌高,IMPC类型、HER2表达及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率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乳腺X线摄影 超声检查 免疫组化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被引量:8
7
作者 石群立 张荣 +3 位作者 马捷 孙桂勤 马恒辉 孟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71-372,共2页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病理学检查 免疫表型 病理诊断 病理特点 鉴别诊断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刘月平 丁妍 +3 位作者 岳萌 李芳 马力 耿翠芝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1085-1089,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确诊的65例乳腺IMPC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上皮膜抗原(ep?it...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确诊的65例乳腺IMPC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表达以确定微乳头成分在肿瘤中所占比例.按微乳头比例≤10%、11%-30%、31%-50%、〉50%将患者分为4组,并同时检测ER、PR、HER-2的表达.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中行Log rank检验,采用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行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65例乳腺IMPC患者中单纯IMPC 12例,IMPC伴浸润性导管癌46例,IMPC伴其他浸润性癌7例.乳腺IMPC中微乳头比例≤10%组为7.69%(5/65)、11%-30%组为44.62%(29/65)、31%-50%组为26.15%(17/65)、〉50%组为21.54%(14/65),4组乳腺IMPC患者中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显示, ER、PR和HER-2在乳腺IMPC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6.92%(50/65)、67.69%(44/65)和24.62%(16/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生存时间与淋巴结转移数,微乳头比例,脉管瘤栓,ER、PR、HER-2的表达相关(P〈0.05).结论:淋巴结转移数,微乳头比例,脉管瘤栓,ER、PR及HER-2的表达均与乳腺IMPC的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临床病理特征 淋巴结转移 免疫组织化学法 预后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25例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6
9
作者 张梅芳 符珈 +1 位作者 蔡木炎 吴秋良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169-1170,共2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5例IMPC标本及临床病理资料,对该组病例进行免疫组化研究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22例(22/25,88%),平均淋巴结转移率为46.82%...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5例IMPC标本及临床病理资料,对该组病例进行免疫组化研究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22例(22/25,88%),平均淋巴结转移率为46.82%;肿瘤组织中IMPC成分>50%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高于IMPC成分<50%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P<0.05)。肿瘤最大径≥4cm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高于最大径<4cm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P<0.05)。ER、PR、cerbB2、Ki67、P53的表达情况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率和生存预后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 IMPC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学表现的高增殖、高转移潜能的浸润性乳腺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下载PDF
不同器官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形态病理学及基础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0
作者 郝金燕 杨壹羚 +1 位作者 李帅(综述) 付丽(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1230-1233,1238,共5页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是一种少见的具有特殊形态学特征以及高淋巴结转移、高淋巴管浸润等预后不良生物学行为的恶性肿瘤。近年来研究发现其可以发生在不同的器官,包括乳腺、膀胱、肺、唾液腺、腮腺、结肠、胆管、胃和卵巢等,染色体异常在其...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是一种少见的具有特殊形态学特征以及高淋巴结转移、高淋巴管浸润等预后不良生物学行为的恶性肿瘤。近年来研究发现其可以发生在不同的器官,包括乳腺、膀胱、肺、唾液腺、腮腺、结肠、胆管、胃和卵巢等,染色体异常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者综述了各器官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形态病理学及基础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形态病理学 基础研究
下载PDF
L1-CAM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超 范宇 +8 位作者 李伟东 李崖青 李帅 钱晓龙 林阳 刘芳芳 郎荣刚 谷峰 付丽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98-201,共4页
目的:探讨L1细胞黏附分子(L1 cell adhesion molecules,L1-CAM)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carcinoma,IMP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7例乳腺IMPC中L1-CAM表达,并以95例浸润性导管癌... 目的:探讨L1细胞黏附分子(L1 cell adhesion molecules,L1-CAM)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carcinoma,IMP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7例乳腺IMPC中L1-CAM表达,并以95例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型(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not otherwise specified,IDC-NOS)作为对照组。分析L1-CAM在IMPC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L1-CAM表达于肿瘤细胞膜及间质中的脉管内皮细胞,在IMPC组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集团内细胞间的相互连接面。L1-CAM在IMPC中的表达率(50.5%)显著高于IDC-NOS组(18.9%),并与IMPC的组织学分级、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间质内脉管的L1-CAM表达及肿瘤细胞的P53表达呈正相关(P<0.05),与ER、PR表达呈负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MPC患者中L1-CAM表达阳性患者预后不良。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MPC中L1-CAM表达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L1-CAM可能在IMPC集团性生长、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IMPC预后预测的标志物及靶向治疗研究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L1细胞粘附分子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Hsp27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5
12
作者 高霞 钱晓龙 +2 位作者 李崖青 任美敬 付丽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525-528,538,共5页
目的: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具有特殊的组织学形态特征及淋巴结转移率高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并验证乳腺IMPC与最常见的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DC-NOS)间差异表达的蛋白,从蛋白质角度研究探讨乳腺I... 目的: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具有特殊的组织学形态特征及淋巴结转移率高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并验证乳腺IMPC与最常见的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DC-NOS)间差异表达的蛋白,从蛋白质角度研究探讨乳腺IMPC的特殊组织学形态及生物学行为机制。方法:双向电泳筛选1例乳腺IMPC和1例乳腺IDC-NOS冻存组织的蛋白表达差异点,质谱鉴定其所对应的蛋白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验证其在43例IMPC和30例IDC-NOS组织切片中的表达。结果:筛选出表达稳定差异的蛋白—热休克蛋白27(Hsp27),且Hsp27在IMPC中表达上调。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验证了Hsp27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质中,其在IMPC中的表达明显高于IDC-NOS(Z=-3.236,P=0.001),并与ER(r=0.319,P=0.037)及淋巴结转移数(r=0.444,P=0.003)呈正相关,而与患者年龄、病理学分期、PR和HER-2表达无明显相关性。结论:Hsp27在乳腺IMPC中过表达,且与淋巴结转移数呈正相关,提示Hsp27可能在IMPC淋巴结转移以及特殊的病理形态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热休克蛋白27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腋窝副乳腺组织发生的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郎荣刚 郭晓静 +2 位作者 范宇 陈凌 付丽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517-519,526,共4页
目的:研究发生于腋窝副乳腺组织的原发性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对发生于腋窝的肿物局部广泛切除标本采用组织全切片法取材制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肿... 目的:研究发生于腋窝副乳腺组织的原发性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对发生于腋窝的肿物局部广泛切除标本采用组织全切片法取材制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肿瘤组织中ER、PR、cerbB-2、p53、上皮膜抗原(EMA)、E-钙黏附素、α-连环素和β-连环素的表达。结果:病理组织学发现肿物由IMPC和导管内癌两种成分组成,分别占95%和5%,癌旁可见正常乳腺组织,且与同侧固有乳腺组织间无连续,证实腋窝部肿瘤为副乳腺组织发生的原发性IMPC。肿瘤组织内可见癌侵犯淋巴管,43枚腋下淋巴结中35枚可见转移灶,侵犯到淋巴管内及淋巴结转移灶内的癌组织均与原发灶形态相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组织ER和PR阳性,p53和cerbB-2阴性,EMA在肿瘤细胞簇外表面,即面向间质侧呈阳性表达,E-钙黏附素、α-连环素和β-连环素在癌细胞团内的细胞间连接处呈强表达,而癌细胞团的外表面无表达。结论:发生于腋窝副乳腺组织的IMPC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与原发于乳腺的IMPC特征相同,并具有同样的高侵袭和转移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乳腺 乳腺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病理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冯国勋 李德昌 +1 位作者 周晓武 王石林 《河北医药》 CAS 2010年第7期799-801,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方法对14例IMPC组织标本行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其病理改变及预后情况。结果14例IMPC病理组织形态学表现为典型的IMPC病理特征。14例乳腺IMPC的免疫表型为ER、PR、c-er...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方法对14例IMPC组织标本行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其病理改变及预后情况。结果14例IMPC病理组织形态学表现为典型的IMPC病理特征。14例乳腺IMPC的免疫表型为ER、PR、c-erbB-2、EMA、CK7、CD31阳性。IMPC与其他浸润性导管癌相比,易出现淋巴结转移(P<0.01),术后易复发转移(P<0.05)。结论IMPC是一种特殊表型的乳腺癌,具有独特的组织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特征,易发生淋巴转移,预后差,应作为一种独立的乳腺癌亚型加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临床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预后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组织中Twist和E-cadherin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海霞 王维娜 +3 位作者 姬文莉 岳娜 李文婷 张银华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8年第20期3237-3241,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组织中Twist和E-cadherin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6例乳腺IMPC和10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组织中Twist和E-cadherin的表达,分析其与乳腺IMP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关系及其相...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组织中Twist和E-cadherin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6例乳腺IMPC和10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组织中Twist和E-cadherin的表达,分析其与乳腺IMP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关系及其相互关系。结果:乳腺IMPC脉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分别为91.1%(51/56)和82.1%(46/56),明显高于IDC组的43.0%(43/100)和51.0%(51/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及肿块大小乳腺IMPC与ID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IMPC和IDC组织中Twist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6.8%(43/56)和61.0%(61/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2%(41/56)和68.0%(68/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wist在乳腺IMPC组织中阳性表达与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及ER表达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年龄、民族、肿块大小、组织学类型、微乳头比例、PR及Her-2表达无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cadherin在乳腺IMPC组织中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ER表达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年龄、民族、肿块大小、组织学类型、微乳头比例、脉管侵犯、PR及Her-2表达无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Twist与E-cadherin在乳腺IMPC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P <0. 05)。结论:乳腺IMPC组织中Twist与E-cadherin均高表达,且其表达对肿瘤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EMT)有重要意义,促进了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对乳腺IMPC的发生、发展及判断预后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TWIST E-CADHERIN 上皮间质转化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与浸润性导管癌免疫组化及临床病理特征的比较 被引量:8
16
作者 梁月勉 王维娜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20-922,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infiltrating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对30例IMPC及39例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标本进行检测...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infiltrating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对30例IMPC及39例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标本进行检测,观察、分析二者的病理改变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IMPC镜下特征性表现为肿瘤细胞呈桑椹状、微乳头状或小腺管样,癌巢与周围间质形成明显的空隙。30例IMPC患者中,单纯IMPC占43.33%,伴有IDC及导管内癌占56.67%;IMPC的淋巴结转移率为86.7%,显著高于IDC(56.4%);ER、PR、c-erbB-2、p53、Ki-67、CD44V6在IMPC和IDC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0%、80%、66.67%、53.3%、63.33%、86.67%和69.9%、56.4%、48.72%、53.85%、79.49%、94.87%,IMPC中ER、PR的阳性率显著高于IDC,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PC与IDC相比,具有较高的淋巴结转移率,预后相对较差,ER、PR高表达并不代表其预后较好,其高转移潜能与ER、PR、cerbB-2、p53、Ki-67、CD44V6的表达及肿瘤大小无关,可能与微乳头状的生长方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预后 淋巴结转移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免疫组化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黄韬 伊丹丹 桑剑锋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05-808,共4页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是一类少见的乳腺恶性肿瘤,以明显扩张的类似海绵状的"血管或淋巴管"腔隙中小乳头状结构为其基本特征,WHO分类将其定义为一种由位于透明间质内的形态类似扩张...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是一类少见的乳腺恶性肿瘤,以明显扩张的类似海绵状的"血管或淋巴管"腔隙中小乳头状结构为其基本特征,WHO分类将其定义为一种由位于透明间质内的形态类似扩张血管腔的呈小簇状分布的瘤细胞组成的肿瘤。一般认为IMPC与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相比易早期发生淋巴结侵犯,复发转移率高,预后差,具体原因尚无定论。本文作者综述了既往针对IMPC的多项研究,并着重对其免疫组化特性及预后相对较差的原因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免疫组化 肿瘤转移 生存预后 综述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2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宏亮 丁昂 +3 位作者 王富文 宋晖 孙建 殷初阳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3-49,56,共8页
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breast,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生存预后分析。方法选择2006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收治的IMPC 29例,中位随访42个月,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局部复发率、远处... 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breast,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生存预后分析。方法选择2006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收治的IMPC 29例,中位随访42个月,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等生存预后指标;与320例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病例进行对照,分析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生存预后指标。为进一步探讨IMPC病理类型对于生存预后的影响,将58例IDC与29例IMPC进行2∶1配对对照研究,分析比较两组间的生存预后指标。结果 29例IMPC中23例(79.3%)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4枚及以上淋巴结转移的有15例(51.7%),18例(62.1%)伴有脉管侵犯。分子分型以Luminal B型为主(21例)。3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ocal recurrence free survival,LRFS)、无转移生存率(metastasis free survival,MFS)、OS分别为:74%、86%、90%。Cox回归分析得出淋巴结转移个数是IMPC局部复发的影响因素(P=0.048)。与IDC组比较,IMPC组肿瘤体积大(3.70cmvs.2.81cm,P=0.007),淋巴结转移率高(79.3%vs.45.0%,P<0.001),淋巴结转移个数多(5.90 vs.2.16,P=0.003),淋巴结分级高分级比例较高(N2:24.1%vs.7.5%,N3:27.6%vs.6.9%,P<0.001),脉管侵犯率高(62.1%vs.20.0%,P<0.001),手术方式中标准根治术比例高(24.2%vs.3.1%,P<0.001),化疗方式中新辅助化疗比例高(31.0%vs.9.1%,P<0.001),其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 Rank检验生存分析得出IMPC组的LRFS显著低于IDC组(P=0.001),但两组间的MFS及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4及0.106)。将58例IDC与29例IMPC进行配对对照研究,Log Rank检验生存分析得出两组间的LFRS、MFS与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86、0.965、0.920)。结论乳腺IMPC是一类预后较差的特殊类型乳腺癌,其较高的淋巴脉管侵犯性而非这一病理类型,与肿瘤的生存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 浸润性导管(IDC) 临床病理 生存预后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与浸润性癌(非特殊型)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燕娜 王常珺 +4 位作者 周易冬 茅枫 孙强 毕娅兰 梁智勇 《协和医学杂志》 2015年第3期166-172,共7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和浸润性癌(非特殊型)(invasive carcinoma of no special type,NST)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及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3年...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和浸润性癌(非特殊型)(invasive carcinoma of no special type,NST)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及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92例IMPC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随机选取368例同期手术的NST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IMPC和NST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IMPC与NST在肿瘤大小[(2.9±1.9)cm比(2.1±1.4)cm,P=0.001]、脉管浸润率(85.9%比6.0%,P〈0.001)、腋窝淋巴结转移率(71.7%比47.3%,P〈0.001)及转移个数(8.2±9.9比2.9±5.7,P〈0.001)、孕激素受体表达(P=0.047)、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表达(P=0.009)、Ki-67指数(P〈0.001)以及TNM分期(P〈0.001)、分子分型(P〈0.001)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肿瘤组织中IMPC成分≤24%、25%~49%、50%~75%以及≥76%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3.9%、56.3%、72.2%和77.1%,IMPC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与其在肿瘤中所占比例无关(P=0.347),与肿瘤T分期(P=0.001)、HER-2表达(P=0.029)、分子分型(P=0.003)、P53表达(P=0.003)以及Ki-67指数(P=0.045)相关。NST的腋窝淋巴结转移与肿瘤T分期(P〈0.001)、组织学分级(P=0.001)、脉管浸润(P〈0.001)、雌激素受体α(P=0.007)、孕激素受体(P=0.031)、HER-2表达(P=0.008)及分子分型(P〈0.001)均相关。结论 IMPC是一种具有高脉管侵袭性、高腋窝淋巴结转移率的浸润性乳腺癌,具有与NST不同的病理特征。IMPC成分的多少并不影响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程度,其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明显少于N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浸润性(非特殊型)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30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梁月勉 王维娜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8期459-463,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表达,并结合文献探讨其预后。方法对30例IMPC及39例浸润性导管癌(IDC)标本行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其组织形态改变、分析病理特征。结果 30例IMPC镜下特征性表现为肿...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表达,并结合文献探讨其预后。方法对30例IMPC及39例浸润性导管癌(IDC)标本行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其组织形态改变、分析病理特征。结果 30例IMPC镜下特征性表现为肿瘤细胞呈桑椹状、微乳头状或小腺管样,癌巢与周围间质形成明显间隙。30例IMPC中,单纯IMPC者占43.3%,伴有浸润性导管癌及导管内癌者占56.7%;IMPC淋巴结转移率86.7%,显著高于IDC的56.4%;淋巴结转移个数比较差异显著;IMPC脉管瘤栓率90%,显著高于IDC的10.3%。免疫组化:IMPC(IDC)ER、PR、c-erb B-2、p53、Ki-67和CD44V6阳性率分别为90%(69.9%)、80%(56.4%)、66.7%(48.7%)、53.3%(53.9%)、63.3%(79.5%)和86.67%(94.9%);IMPC中ER、PR的阳性率显著高于IDC,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余免疫组化指标两者间比较不显著。结论 IMPC与IDC相比,前者具有较高的淋巴结转移率,预后相对较差,ER、PR高表达并不表示其预后较好;其高转移潜能与ER、PR、c-erb B-2、p53、Ki-67和CD44V6的阳性表达及肿瘤自身的大小无关,可能与微乳头状的生长方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预后 免疫组化 淋巴结转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