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合并消化系统症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评估模型 被引量:4
1
作者 蒋丹清 和四伟 +5 位作者 陈玉芳 林兰 朱丽叶 王先令 范俊华 刘诗权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104-109,共6页
目的研究合并消化系统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建立风险评估模型,为诊断及预防该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8月-2017年8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首次诊断并住院治疗的307例SL... 目的研究合并消化系统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建立风险评估模型,为诊断及预防该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8月-2017年8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首次诊断并住院治疗的307例SLE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7例SLE患者中61例(19.9%)合并消化系统症状,多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合并消化系统症状SLE患者出现血液系统损害、多浆膜炎、肾盂输尿管扩张的概率高于未合并消化系统症状患者(P<0.05)。且白蛋白(Alb)、补体C3、血小板(PLT)降低,以及C反应蛋白(CRP)、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与合并消化系统症状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液系统损害、多浆膜炎、Alb降低,以及ALT升高为合并消化系统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构建的风险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研究发现:模型预测的敏感性为70.0%,特异性为92.1%,总正确率为87.5%。结论消化系统症状是SLE常见的临床表现,合并消化系统症状的SLE患者住院时间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影像学表现多为非特异性。血液系统损害、多浆膜炎、Alb降低、ALT升高作为独立危险因素可用于SLE合并消化系统症状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 和症状 消化系统 风险评估
下载PDF
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的消化系统临床表现和诊断 被引量:9
2
作者 吕红 杨立新 +1 位作者 王志刚 钱家鸣 《胃肠病学》 2006年第7期404-407,共4页
背景: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PSA)发病率低,目前国内尚无PSA的大宗病例总结。目的:总结分析PSA的消化系统临床表现,以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35例PS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PSA在同期淀粉样变中占47.9%。消化系统表... 背景: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PSA)发病率低,目前国内尚无PSA的大宗病例总结。目的:总结分析PSA的消化系统临床表现,以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35例PS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PSA在同期淀粉样变中占47.9%。消化系统表现以肝肿大(45.7%)、腹胀(31.4%)、腹泻(17.1%)、吞咽困难(17.1%)、腹痛(17.1%)等为主,发生率居各系统表现之首(74.3%)。消化系统相关实验室检查除白蛋白降低阳性率较高(68.8%)外,其他项目的阳性率均不高。消化道造影可有张力低下、排空迟缓等表现;胃镜检查以黏膜充血、水肿、糜烂、黏膜结节状不平等表现为主;肠镜检查以结肠息肉、直肠乙状结肠炎症为主要表现。活检阳性率以受累组织器官为高,常选活检部位阳性率依次为齿龈(64.3%)、腹壁脂肪(55.6%)、直肠黏膜(40.0%)、骨髓(17.6%),胃十二指肠黏膜活检具有较高阳性率(60.0%)。结论:PSA较常累及消化系统。对于不明原因的肝肿大、腹胀、腹泻、腹痛等,结合血、尿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升高,尤其是同时伴有心、肾损害时,应考虑淀粉样变的可能,并及时取活检行刚果红染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样变性 和症状 消化系统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大肠癌放化疗患者消化道症状群管理的循证护理实践
3
作者 杨俊琳 田玉梅 +3 位作者 赵丽丽 杨健 乔欣 张英英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39-1545,共7页
目的:将大肠癌放化疗患者消化道症状群护理的证据进行临床运用,评价实践效果,为症状管理提供指导。方法:采用知识转化模式,于2021年12月至2022年11月开展大肠癌放化疗患者消化道症状群的循证护理实践,比较证据应用前后,医护人员对知识... 目的:将大肠癌放化疗患者消化道症状群护理的证据进行临床运用,评价实践效果,为症状管理提供指导。方法:采用知识转化模式,于2021年12月至2022年11月开展大肠癌放化疗患者消化道症状群的循证护理实践,比较证据应用前后,医护人员对知识掌握水平和审查指标执行率,以及患者消化道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证据应用后,医护人员知识得分由(52.27±14.73)分提高至(77.00±7.44)分,14项审查指标执行率从0~91.11%提高至71.43%~100.00%。患者呕吐、腹泻症状发生率低于证据应用前(P<0.05)。结论:知识转化模式为循证护理实践提供方法指导,开展循证护理实践可提高医护人员知识水平并规范行为,降低大肠癌放化疗患者消化道症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肿瘤 放化疗 消化系统体征和症状 循证护理学
原文传递
白血病化疗患儿胃肠道症状群护理的证据总结
4
作者 谭苏芳 毛琴 +3 位作者 毛孝容 罗银霞 曾霞 周娟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41-1346,共6页
目的:检索、评价并总结国内外关于白血病化疗患儿胃肠道症状群护理的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根据“6S”证据资源模型,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相关指南网站及专业学会网站中与白血病化疗患儿胃肠道症状群护理有关的文献,检... 目的:检索、评价并总结国内外关于白血病化疗患儿胃肠道症状群护理的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根据“6S”证据资源模型,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相关指南网站及专业学会网站中与白血病化疗患儿胃肠道症状群护理有关的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5月9日。研究者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提取并整合证据。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其中临床决策3篇、指南4篇、系统评价2篇、专家共识3篇、随机对照试验2篇。从组织管理、控制目标、危险因素、健康教育、症状管理5个方面汇总了16条证据。结论:总结的白血病化疗患儿胃肠道症状群护理证据可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医务工作者应结合患儿症状和实际需求提供个体化治疗及护理,并及时更新相关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化疗 消化系统体征和症状 证据总结 循证护理学
原文传递
广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消化系统损害及心理健康特征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游乐卿 胡中伟 +2 位作者 贾林 陈志乾 沈爱萍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 2020年第3期191-197,共7页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消化系统损害和心理健康特征。方法收集2020年1月25日至2月20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123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期选择本院健康体检者85例,比较普通型组(n=87),重型、危重型组(n=36)...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消化系统损害和心理健康特征。方法收集2020年1月25日至2月20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123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期选择本院健康体检者85例,比较普通型组(n=87),重型、危重型组(n=36)患者消化系统症状差异及肝损伤特点,评估消化道损害的时效关系,对主要症状进行多因素分析,并对部分患者(85例)及健康对照组(85例)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比较两组差异。结果在患者一般症状中,以发热及咳嗽最为常见,分别为112例(91.06%)、94例(76.42%);在伴随的消化道症状中,以纳差最常见,为55例(44.72%),其次是腹泻23例(18.70%);以消化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者共2例(1.63%)。重型、危重型组患者中,合并有纳差、腹痛者[28(77.78%),5(13.89%)]多于普通型组[27(31.03%),2(2.30%)],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泻一般持续1~4 d,平均(2.69±0.87)d,纳差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可持续5~15 d,平均(9.67±2.54)d。重型、危重型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ALT)[36.60(19.57,57.50)]、谷草转氨酶(AST)[39.70(22.40,61.75)]水平明显高于普通型组患者[20.50(12.70,27.88),18.80(13.40,22.90)],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1,-5.36;均P<0.05),白蛋白(ALB)[33.35(30.02,35.30)]水平明显低于普通型组患者[38.10(34.90,39.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61,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氧合指数(OR=0.99,95%CI:0.98~0.99)、焦虑或抑郁(OR=0.18,95%CI:0.03~0.97)对纳差产生显著的影响(均P<0.05)。COVID-19患者的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的发生率[28(32.94%),29(34.12%),40(47.06%)]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9(10.59%),8(9.41%),10(11.76%)],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7,15.23,25.50;均P<0.05)。结论COVID-19患者消化道症状中以纳差最常见,部分COVID-19患者可伴焦虑、抑郁或睡眠障碍,氧合指数、焦虑或抑郁是纳差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和症状 消化系统 肝损伤 焦虑 抑郁
原文传递
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消化系统症状及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特征
6
作者 郭严 刘凯军 +7 位作者 文良志 王涛 石洁 张巧 冀晓洁 贾佳丽 肖世莉 陈东风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2-116,共5页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人群消化系统症状特征与核酸阳性持续时间的关系,分析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患者的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特征。方法对2022年4月11日至5月23日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方舱医院收治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人群消化系统症状特征与核酸阳性持续时间的关系,分析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患者的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特征。方法对2022年4月11日至5月23日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方舱医院收治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患者进行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核酸阳性起始时间、消化系统症状和转归等。结合患者病史资料统计消化道症状相关特征并分析其与核酸阳性持续时间的关系。对于核酸持续阳性时间≥10 d的患者进行胸腹部CT检查,分析其腹部CT特征及其与核酸阳性持续时间的关系。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共收集4 360份有效问卷。4 360例患者中,男2 475例,女1 885例,住院时间为(6.8±4.9) d。4 360例患者中,1 979例(45.4%)出现食欲下降、腹部不适或腹痛、便秘、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有消化道症状患者的核酸阳性持续时间为(7.4±5.5) d,长于无消化道症状患者的核酸阳性持续时间[(6.5±3.6)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8,P<0.001)。在方舱医院隔离期间,消化道症状完全缓解的患者核酸阳性持续时间短于完全无缓解的患者[(7.3±5.2) d比(8.5±5.7)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P=0.02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合并消化道症状是核酸阳性持续时间≥10 d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16,95%置信区间1.294~2.205,P=0.046)。299例核酸阳性持续时间≥10 d患者中有187例(62.5%)伴消化道症状,146例(48.8%)患者腹部CT检查观察到胃十二指肠壁增厚、小肠壁增厚、小肠系膜血管模糊和结肠扩张积气等影像学改变。在核酸阳性持续时间≥10 d的患者中,腹部CT检查提示有胃肠道影像学改变患者的核酸阳性持续时间长于无胃肠道影像学改变的患者[(16.0±2.8) d比(13.0±2.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2,P=0.009)。结论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患者合并消化道症状较常见,有消化道症状患者核酸阳性持续时间较长,部分患者腹部CT检查可出现胃肠道损伤的相关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症状 消化系统 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新型冠状病毒 奥密克戎变异株
原文传递
急性肠系膜血管闭塞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周晓峰 孟庆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83-385,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瞧血管闭塞(AMVO)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69例AMVO患者,男47例,女22例,对不同性别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女性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的比例高于男性(50.0%VS36.2%,P=0.276);患者初次就诊时均有腹痛...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瞧血管闭塞(AMVO)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69例AMVO患者,男47例,女22例,对不同性别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女性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的比例高于男性(50.0%VS36.2%,P=0.276);患者初次就诊时均有腹痛表现,但男性呕吐和上腹痛多于女性,女性血便的比例多于男性;男性患者入院时白细胞总数明显低于女性患者[(13.50±6,53)×10^9/LVS(22.97±10.77)×10^9/L,P=0.004];男性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亦低于女性[0.83±0.11vs0.90±0.07,P=0.044];D-二聚体男性与女性接近[(7.72±6.82)mg/L,vs(8.09±8.76)mg/L,P=0.901]。结论在AMVO患者中,女性患者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的比例高于男性,且临床病情也较男性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血管闭塞 腹痛 呕吐 和症状 消化系统 血管造影术 性别因素
下载PDF
以上胃肠道症状为首发的恶性组织细胞病1例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改芳 吴婧 +1 位作者 张玉贞 赵丽伟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4期302-303,共2页
关键词 消化系统肿瘤/诊断 组织细胞病 恶性 和症状 消化系统
下载PDF
套扎联合经口内镜下贲门缩窄术对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症状改善的影响研究
9
作者 徐汤舟 邱冰峰 +2 位作者 徐骐 毛吉波 曲俊翰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5年第2期116-120,共5页
目的探讨套扎联合经口内镜下贲门缩窄术(PECC)对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症状改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3月至2023年3月在浙江省舟山医院治疗的难治性GERD患者42例,其中21例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21例患者在对照组... 目的探讨套扎联合经口内镜下贲门缩窄术(PECC)对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症状改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3月至2023年3月在浙江省舟山医院治疗的难治性GERD患者42例,其中21例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21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行套扎联合PECC(研究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反流次数和时间、症状评分情况、反流发生频率及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后最长反流时间、酸反流时间、反流总次数、酸反流次数、非酸性反流次数及弱酸反流次数均低于对照组[(2.14±0.12)min比(4.23±1.03)min、(49.22±5.13)min比(60.15±6.21)min、(25.13±2.11)次比(30.53±3.52)次、(8.11±0.63)次比(9.84±0.85)次、(6.11±0.51)次比(8.01±0.72)次、(10.11±1.12)次比(23.14±1.29)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GERD健康生命质量量表、反流性疾病问卷及反流症状指数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5.19±0.42)分比(11.34±1.35)分、(4.15±0.34)分比(10.66±1.63)分、(3.27±0.24)分比(7.51±0.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液气混合反流、液体反流、气体反流发生频率低于对照组[(10.14±1.15)次/24 h比(14.39±1.33)次/24 h、(5.12±0.42)次/24 h比(6.06±0.74)次/24 h、(7.62±0.72)次/24 h比(10.43±1.34)次/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0.48%(19/21)比57.14%(12/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2,P<0.05)。结论难治性GERD患者应用套扎联合PECC效果理想,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反流发生频率和症状评分情况,同时可以降低反流次数和时间,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 内镜下贲门缩窄术 和症状 消化系统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消化道症状与胃镜检查结果相关性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维 黄宇 +4 位作者 李慧一 朱琦 李小刚 戈之铮 陆红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2022年第9期714-718,共5页
目的探讨初次胃镜检查患者的检查结果与消化道症状的相关性。方法2017年1—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门诊行初次胃镜检查者作为问卷调查对象,详细登记消化道主要症状,之后2周内完成胃镜检查,将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结合作... 目的探讨初次胃镜检查患者的检查结果与消化道症状的相关性。方法2017年1—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门诊行初次胃镜检查者作为问卷调查对象,详细登记消化道主要症状,之后2周内完成胃镜检查,将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结合作为最终胃镜诊断,根据最终胃镜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主要病变(消化性溃疡和恶性肿瘤)组和非主要病变(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及其他)组。分析消化道症状与胃镜检查结果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消化道不同症状者胃镜检出主要病变(消化性溃疡和恶性肿瘤)的风险。结果共5885例完成问卷调查,其中5496例(93.4%)完成胃镜检查。在消化不良症状、反流症状、报警症状、其他症状和无症状患者中,消化性溃疡的检出率分别为12.3%(373/3028)、12.6%(52/412)、17.9%(49/273)、9.5%(64/675)和9.2%(102/1108),恶性肿瘤的检出率分别为1.2%(36/3028)、0.7%(3/412)、7.7%(21/273)、0.7%(5/675)和0.4%(4/1108)。消化性溃疡和恶性肿瘤患者最常见的均为消化不良症状,分别占58.3%(373/640)和52.2%(36/69)。恶性肿瘤患者出现报警症状占30.4%(21/69)。15.9%(102/640)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和5.8%(4/69)的恶性肿瘤患者无消化道症状。相对于消化道无症状者,有消化不良症状者(P<0.001,OR=1.52,95%CI:1.21~1.92)、有报警症状者(P<0.001,OR=2.87,95%CI:2.02~4.08)胃镜检出主要病变(消化性溃疡及恶性肿瘤)的风险均明显增加。结论尽管消化不良症状和报警症状与上消化道主要病变(消化性溃疡及恶性肿瘤)有一定相关性,但对上消化道主要病变的预测作用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症状 消化系统 胃镜检查 消化性溃疡 恶性肿瘤
原文传递
饮食调整和膳食纤维补充治疗慢性便秘的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建议 被引量:26
11
作者 孙松朋 龙俊红 +2 位作者 倪红 梁隆雨 霍兴霄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2179-2187,2214,共10页
慢性便秘发病率较高,且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质量。慢性便秘的治疗方法众多,包括饮食调整、药物治疗、针灸按摩、运动、手术治疗等,饮食调整或膳食纤维补充治疗常被推荐用于药物治疗之前应用或与药物治疗联合应用,但在临床实践中缺乏具体... 慢性便秘发病率较高,且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质量。慢性便秘的治疗方法众多,包括饮食调整、药物治疗、针灸按摩、运动、手术治疗等,饮食调整或膳食纤维补充治疗常被推荐用于药物治疗之前应用或与药物治疗联合应用,但在临床实践中缺乏具体的应用规范。本文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分析饮食调整对预防和治疗慢性便秘的重要地位以及膳食纤维补充剂、天然水果或食品原材料治疗慢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提出在临床实践中饮食调整、膳食纤维补充的应用原则和具体方法,旨在为专科医师、全科医师以及慢性便秘患者在治疗上提供有益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秘 和症状 消化系统 饮食调整 饮食疗法 膳食纤维
下载PDF
西沙必利对老年腹膜透析患者消化道症状及胃肠激素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冰月 姜埃利 +4 位作者 李春红 徐婧 董昆 魏肃 贾茹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2-175,共4页
目的研究西沙必利对老年腹膜透析患者消化道症状的治疗效果,及其对患者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6月到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腹膜透析治疗的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期选择20例老年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研究组患者... 目的研究西沙必利对老年腹膜透析患者消化道症状的治疗效果,及其对患者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6月到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腹膜透析治疗的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期选择20例老年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均采取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治疗,同时在给予基础疾病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西沙必利治疗,对比两组血清生长抑素、胃动素及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研究组资料前后消化道症状、胃肠激素和部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酸反流、恶心、腹胀、嗳气以及便秘消化道症状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t=4.42、4.32、6.80、6.29、6.76,均P=0.00);治疗前胃动素、生长抑素、VIP的水平分别为(636.65±32.02)pmol/L、(64.02±16.32)mg/L、(118.64±17.68)ng/L,与对照组的水平(228.47±28.74)pmol/L、(42.38±6.42)mg/L、(58.62±11.63)ng/L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44、7.47、15.93,均P=0.00);胃动素水平治疗后(385.36±19.64)pmol/L较治疗前(636.65±32.02)pmol/L有明显下降(t=-43.36,P=0.00),生长抑素和VIP水平无变化(t=-0.11、-0.42,P=0.91、0.68);治疗后胃动素水平(385.36±19.64)pmol/L与对照组的水平(228.47±28.74)pmol/L比较仍升高(t=22.08,P=0.00);治疗前后尿素氮、肌酐、血红蛋白和尿素清除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白蛋白水平(38.60±1.89)g/L比治疗前的白蛋白水平(37.71±1.96)g/L有升高(t=2.12,P=0.04)。结论老年腹膜透析患者普遍存在消化道症状,且存在明显的胃肠激素蓄积,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在常规基础疾病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西沙必利可以改善其消化道症状效果,同时降低患者血清胃动素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沙必利 腹膜透析 和症状 消化系统 胃肠激素类
原文传递
洁唯乐对儿童阿奇霉素胃肠道副反应的预防 被引量:6
13
作者 汪淼 卞新南 +1 位作者 薛雪 胡茗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1期5114-5115,共2页
目的:观察洁维乐减少阿奇霉素静滴副作用的疗效。方法:将184例患肺炎支原体感染住院患儿分为治疗组92例,对照组92例,均给予阿奇霉素静滴,其中治疗组加用洁维乐口服治疗。观察两组主要胃肠道副作用(包括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的发生情... 目的:观察洁维乐减少阿奇霉素静滴副作用的疗效。方法:将184例患肺炎支原体感染住院患儿分为治疗组92例,对照组92例,均给予阿奇霉素静滴,其中治疗组加用洁维乐口服治疗。观察两组主要胃肠道副作用(包括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副作用发生较对照组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洁唯乐可明显减少阿奇霉素的胃肠道副作用,值得儿科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氮红霉素/副作用 抗菌药/副作用 和症状 消化系统/化学诱导/药物疗法 磷酸盐类/治疗应用 铝化合物/治疗应用 治疗结果 婴儿 儿童 人类 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类型]
下载PDF
中原地区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黏膜癌前病变发生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于淼 宋晓霞 +11 位作者 马菁 邵俏俏 余雪纯 祁亚宾 胡若冰 卫珮如 肖伟 贾百灵 程艳波 孔令非 陈传亮 丁松泽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2849-2855,共7页
背景慢性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是引起成年人胃黏膜癌前病变的主要原因,但其是否也可能发生在儿童中尚存在争议。目的探讨中原地区因上消化道症状住院的儿童H.pylori感染情况及其胃黏膜癌前病变情况。方法连续选取2018年8月至2021年... 背景慢性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是引起成年人胃黏膜癌前病变的主要原因,但其是否也可能发生在儿童中尚存在争议。目的探讨中原地区因上消化道症状住院的儿童H.pylori感染情况及其胃黏膜癌前病变情况。方法连续选取2018年8月至2021年7月因上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打嗝、反酸等)于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18岁以下患儿1015例。患儿均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并取胃黏膜活检组织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资料。依据H.pylori感染情况将患儿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比较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患儿年龄、性别、内镜检查结果,不同年龄段患儿H.pylori感染率。比较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患儿胃黏膜癌前病变发生率、胃黏膜活动性炎症发生率、胃黏膜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胃黏膜淋巴细胞浸润程度。比较感染组与未感染组不同年龄段患儿胃黏膜活动性炎症发生率、胃黏膜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胃黏膜淋巴细胞浸润程度。结果1015例患儿中,感染H.pylori 854例(84.14%,即感染组),未感染H.pylori 161例(15.86%,即未感染组)。感染组患儿年龄大于未感染组,浅表性胃炎发生率低于未感染组,疣状胃炎发生率高于未感染组(P<0.05)。1015例患儿中1~4岁54例,5~8岁199例,9~12岁435例,13~18岁327例。5~8、9~12、13~18岁患儿H.pylori感染率高于1~4岁患儿(P<0.05);9~12、13~18岁患儿H.pylori感染率高于5~8岁患儿(P<0.05)。感染组患儿中经胃黏膜病理结果证实的癌前病变发生率为4.33%(37/854),其中包括17例胃黏膜萎缩、11例肠上皮化生和9例不典型增生。感染组患儿胃黏膜癌前病变发生率高于未感染组〔0.62%(1/161)〕(χ^(2)=5.178,P<0.05)。感染组患儿胃黏膜活动性炎症发生率、胃黏膜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胃黏膜淋巴细胞浸润程度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5~8、9~12、13~18岁:感染组患儿胃黏膜活动性炎症发生率、胃黏膜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高于未感染组(P<0.05);9~12、13~18岁:感染组患儿胃黏膜淋巴细胞浸润程度高于未感染组(P<0.05)。结论在中原地区,H.pylori感染患儿胃黏膜癌前病变的发生率为4.33%,胃黏膜癌前病变包括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儿童 住院 上胃肠道 胃黏膜 癌前病变 组织病理 和症状 消化系统 河南
下载PDF
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六例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沈惠青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14-616,共3页
目的 分析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诊治特点.方法 对2005年6月至2009年5月4年间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6例EG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病理、骨髓细胞学以及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6例患儿男5例,女1例,年龄2~13... 目的 分析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诊治特点.方法 对2005年6月至2009年5月4年间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6例EG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病理、骨髓细胞学以及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6例患儿男5例,女1例,年龄2~13岁;4例食物过敏原阳性;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呕吐、消化道出血等,腹腔积液4例.血嗜酸细胞绝对值5例升高[(160~13 560)×10^6/L],6例骨髓嗜酸细胞百分比均升高(0.18~0.41).影像学和内镜检查显示6例病变均累及胃和十二指肠,其他依次为肠系膜(5例)、小肠(4例)、结肠(3例)、食道(2例),病变局部表现有充血、糜烂、溃疡、胆汁反流、胃液潴留.病理表现为胃、十二指肠上皮糜烂,固有层大量嗜酸细胞浸润,散在淋巴细胞浸润,十二指肠改变更明显.激素治疗组3 d内消化道症状均消失,血嗜酸细胞计数在治疗1周时即恢复正常,非激素治疗组2周后症状才基本消失,血嗜酸细胞计数5周后仍未恢复正常.结论 EG与其他胃肠炎临床表现比无特殊,嗜酸细胞升高提示EG可能性,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激素治疗在临床症状好转及外周血嗜酸细胞下降方面效果优于非激素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炎 和症状 消化系统 儿童
原文传递
结节性多动脉炎胃肠道受累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霍晓聪 李淼 +6 位作者 周佳鑫 吴迪 李菁 徐东 田新平 张奉春 曾小峰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95-299,共5页
目的探讨结节性多动脉炎(PAN)胃肠道受累的临床特点,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2002年3月至2016年9月于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治疗的PAN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有胃肠道受累和无胃肠道受累,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 目的探讨结节性多动脉炎(PAN)胃肠道受累的临床特点,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2002年3月至2016年9月于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治疗的PAN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有胃肠道受累和无胃肠道受累,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采用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年间住院治疗的PAN患者共117例。胃肠道受累的患病率为38%(44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道受累的临床表现以腹痛(29例,66%)最为常见,其次为消化道出血(10例,23%),脾梗死(3例,7%),胃肠道溃疡(2例,5%),肠梗阻(2例,5%),腹泻(2例,5%),呕吐(1例,2%)。2组比较胃肠道受累组更易出现乏力(27%和11%;χ^2=5.156,P=0.023)和舒张压升高(55%和34%;χ^2=4.647,P=0.031),肾脏受累(34%和18%;χ^2=3.998,P=0.046)和心脏受累(25%和8%;χ^2=6.225,P=0.013)的更多,ESR升高更多(75%和56%;χ^2=4.190,P=0.041)。随访315.8(20.3,441.3)d,胃肠道受累组的复发率更高(23%和8%;χ^2=4.895,P=0.027),出现死亡及脏器不可逆损伤发生率更高(27%和11%,χ^2=5.156,P=0.023)。结论PAN合并胃肠道受累常见,其病情更严重,病情复发和出现死亡或器官不可逆损伤的发生率更高,预后更差,应引起临床医生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动脉炎 结节性 胃肠道 和症状 消化系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