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3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RP1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侵袭和预后中的调节作用
1
作者 朱萌瑛 沈浩 +5 位作者 汪碧丽 何蓥飞 陈瑾 任军 章浙忠 许健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1期13-16,共4页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LRP1)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分析LRP1在肿瘤中的表达,并通过R软件(3.6.3版)分析LRP1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及预后间的关系。临床上对胃癌...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LRP1)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分析LRP1在肿瘤中的表达,并通过R软件(3.6.3版)分析LRP1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及预后间的关系。临床上对胃癌、肝癌和胰腺癌患者的癌旁组织和肿瘤组织取材,进行HE染色观察LRP1表达量。应用RNA干扰慢病毒降低LRP1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细胞中的表达,观察LRP1敲低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通过Western blot检测LRP1敲低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细胞蛋白表达变化,探索LRP1影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机制。结果泛癌分析显示LRP1在胃癌、胰腺癌和肝癌等组织中高表达。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LRP1高表达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生存期短、预后不良密切相关。组织水平上,与正常组织相比LRP1在胃癌、肝癌和胰腺癌中高表达,与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吻合。蛋白水平检测结果显示,LRP1在HGC-27细胞、HepG2细胞和BxPC-3细胞中高表达。且降低LRP1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细胞中的表达可以抑制EGFR-AKT通路,从而影响MMP的表达进一步抑制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结论降低LRP1表达可抑制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提示LRP1可能成为治疗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LRP1 肿瘤侵袭 预后
下载PDF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病人癌因性疲乏现状及其与膳食的关系
2
作者 罗珊 朱瑞芳 邱服斌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9-725,共7页
目的:调查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病人癌因性疲乏现状及饮食习惯,明确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病人的癌因性疲乏现状及其与膳食的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6月—12月就诊于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普外科及肿瘤科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病人82例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调查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病人癌因性疲乏现状及饮食习惯,明确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病人的癌因性疲乏现状及其与膳食的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6月—12月就诊于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普外科及肿瘤科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病人8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癌症疲乏量表、膳食调查问卷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病人癌因性疲乏总分为(27.33±8.66)分。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为标准,全谷物及杂豆摄入量、蔬菜摄入量、水果摄入量、水产品摄入量、液态奶摄入量、禽畜摄入量、食用盐摄入量、每周食物摄入种类的不达标率分别为59.8%、59.8%、72.0%、58.4%、82.9%、65.9%、34.1%、96.3%。多种膳食摄入量均低于指南推荐,食物摄入种类单一。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全谷物及杂豆日均摄入量≤150 g、鱼类每周均摄入量<300 g、常用烹饪油(以高饱和脂肪酸为主)是癌因性疲乏的主要危险因素。分层分析结果显示,膳食对癌因性疲乏的影响主要体现于癌症病人中的非肥胖人群。结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病人整体膳食质量较差,且普遍存在癌因性疲乏,膳食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病人的癌因性疲乏具有明显影响。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病人制定抗疲乏食疗方案时应从多渠道出发,强化其健康膳食观念,促使其建立更为健康的膳食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癌因性疲乏 膳食 影响因素 调查研究
下载PDF
关于五家渠地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希望水平的调查研究
3
作者 董智慧 程庆伟 +2 位作者 代菲菲 刘萍萍 申红丽 《农垦医学》 2024年第1期61-65,共5页
目的:探讨五家渠地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希望水平状况及相应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Herth希望量表对202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影响希望水平的相关因素。结果: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希望水平得分为(28.90±7.71)... 目的:探讨五家渠地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希望水平状况及相应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Herth希望量表对202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影响希望水平的相关因素。结果: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希望水平得分为(28.90±7.71)分,位于中间水平;72.77%的患者处于中间及以下水平,高水平的患者仅占27.22%;患者的希望水平与社会的支持、经济及文化水平、患有疾病时间呈正相关性,与年龄呈负相关,经济水平低、独居者希望水平明显低于家住城镇、有配偶同住者(P<0.01)。结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希望水平处于中等水平,医护人员及家庭成员应对此情况给予重视,并结合患者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升其对生存的希望,进而改善生活质量,提升战胜疾病的信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希望水平 调查研究 个体因素
下载PDF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患者居家期间膳食摄入量与其家庭主要照顾者膳食营养知识的相关性分析
4
作者 胡玉玲 黄荠元 +1 位作者 杨伟生 杜志敏 《现代医院》 2024年第2期289-292,296,共5页
目的了解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居家期间膳食摄入量现状,探讨其与家庭主要照顾者的膳食营养知信行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于2022年10月—2023年3月,在广州市两家三级甲等医院选取108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患者的家庭主要照顾者为调... 目的了解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居家期间膳食摄入量现状,探讨其与家庭主要照顾者的膳食营养知信行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于2022年10月—2023年3月,在广州市两家三级甲等医院选取108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患者的家庭主要照顾者为调查对象,使用自制的一般资料调查表、消化系统肿瘤患者营养知识-态度-行为问卷和简明膳食自评工具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患者居家期间膳食摄入量情况均分为(4.16±1.22)分,不同肿瘤类型和术后至今时间的患者居家期间膳食摄入量有差异。家庭主要照顾者营养知识-态度-行为总分为(47.64±6.97)分。主要照顾者对膳食指南的知晓度与患者居家期间膳食摄入量呈正相关(r=0.285,P<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照顾者对膳食指南的知晓度是患者膳食摄入量的影响因素。结论有必要定期监测患者居家期间的膳食摄入量。医护人员可将干预的重点转向照顾者,鼓励照顾者共同参与营养管理,从而提高家庭照护质量,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家庭主要照顾者 膳食摄入水平 膳食营养知信行
下载PDF
2003—2022年北京市房山区主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死亡及趋势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张丽娜 晋玮婧 +2 位作者 龚海英 王丽辉 赵耀 《首都公共卫生》 2023年第5期283-287,共5页
目的 了解2003—2022年北京市房山区主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死亡情况及变化趋势,为制定防控策略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析2003—2022年房山区户籍人口死因监测数据资料,计算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并进... 目的 了解2003—2022年北京市房山区主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死亡情况及变化趋势,为制定防控策略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析2003—2022年房山区户籍人口死因监测数据资料,计算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并进行时间趋势分析。结果 2003—2022年房山区居民6种主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死亡8 452例,粗死亡率为54.37/10万,标化死亡率为41.39/10万,粗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年均上升速度为2.640%(AAPC=2.640,P<0.05)。男性粗死亡率高于女性(χ^(2)=862.304,P<0.05)。肝癌、胃癌的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P<0.05),其他主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不含食管癌)的粗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P<0.05)。结论 房山区近20年主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结直肠和肛门癌死亡率上升趋势明显,应针对不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加强综合防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死亡率 趋势分析
下载PDF
自拟中药调理方改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纳差、乏力的临床效果
6
作者 何苗 曹佐锋 +6 位作者 钟文娟 曾小莉 黄莉 王祥财 汪胜军 王婧 黄慧民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3年第28期20-23,共4页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调理方改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纳差、乏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6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调理方改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纳差、乏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6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方剂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5 d。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时间、治疗前后机体免疫功能及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2.00%(χ^(2)=5.005,P=0.025)。观察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时间为(5.16±1.32)d,短于对照组的(8.73±2.93)d(t=7.855,P<0.001)。治疗15 d后,2组患者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及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主观症状、心理状态、生理状态、日常生活状态、社会活动状态评分均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自拟中药调理方能有效改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纳差、乏力情况,缩短患者症状改善时间,提升患者机体免疫力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中药调理 化疗 纳差 乏力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951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7
作者 孙美玲 葛丽娟 +1 位作者 苗志敏 张国山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第32期32-35,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糖代谢状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寿光市人民医院2018年10月至2021年11月确诊的951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根据糖代谢状态分为3组:非糖尿病组、糖尿病前期... 目的探讨不同糖代谢状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寿光市人民医院2018年10月至2021年11月确诊的951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根据糖代谢状态分为3组:非糖尿病组、糖尿病前期组及合并T2DM组。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K-W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T2DM合并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空腹血糖(FBG)、甘油三脂(TG)高于非糖尿病肿瘤患者,而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谷草转氨酶(AST)、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低于非糖尿病肿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BG、ALB是糖尿病前期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OR=15.672,1.066),FBG、TC、LDL-C、AST、WBC是T2DM合并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OR=37.036,1.016,2.640,1.007,1.525),HGB是T2DM合并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保护因素(OR=0.985)。结论T2DM合并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血糖、血脂指标、部分肝酶指标(AST、γ-GGT、ALP)、炎性指标(WBC、NEU)多出现异常,易出现白蛋白丢失、贫血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临床特征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牙龈卟啉单胞菌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作用机制的循证评价
8
作者 李晨曦 李慕秋 +4 位作者 魏巍 龚忠诚 谭小容 刘慧 郑佞波 《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4期346-357,共12页
目的 口腔菌群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已被学界广泛认识,本研究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总结分析牙龈卟啉单胞菌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作用。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图书馆、Scopus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 目的 口腔菌群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已被学界广泛认识,本研究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总结分析牙龈卟啉单胞菌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作用。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图书馆、Scopus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3年8月25日。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遵循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的首选报告项目(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PRISMA)方法对纳入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分析牙龈卟啉单胞菌在各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的致癌机制。结果 共计28篇文献(包括2项前瞻性队列研究,26项病例对照研究)被纳入本次系统评价,包括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胰腺癌、肝癌等多种类型。其中研究食管癌的文献有5篇,胃癌有5篇,结直肠癌有9篇(其中1篇同时研究胃癌),胰腺癌有7篇,肝癌有2篇。全部的纳入文献均报道了口腔菌群失调(包括牙龈卟啉单胞菌)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间的风险关联。结论 本研究系统阐述了牙龈卟啉单胞菌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对其可能的致病机制进行分析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卟啉单胞菌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致病机制 系统评价
下载PDF
治疗后CD4+/CD8+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平消胶囊治疗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疗效的预测价值
9
作者 陈雨 路遥 王峰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23年第2期137-142,共6页
目的 探讨CD4+/CD8+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联合平消胶囊治疗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60例接受ICIs联合平消胶囊治疗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收集患者基线以及治疗2个周期后外周血CD3+T细胞、CD4+... 目的 探讨CD4+/CD8+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联合平消胶囊治疗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60例接受ICIs联合平消胶囊治疗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收集患者基线以及治疗2个周期后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及血清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99、糖类抗原724、癌胚抗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结果 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后CD4+/CD8+是ICIs联合平消胶囊治疗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OR=0.09,95%CI:0.01~0.62,P=0.014)。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治疗后CD4+/CD8+对预测ICIs联合平消胶囊治疗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疗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 治疗后CD4+/CD8+是ICIs联合平消胶囊治疗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疗效的良好独立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4+/CD8+ 平消胶囊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下载PDF
补中益气汤对老年晚期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骨髓抑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朱明辉 曹静 +1 位作者 周玺 李雁飞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5期90-93,97,共5页
目的探究补中益气汤对老年晚期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骨髓抑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4月江苏省人民医院接诊的83例老年晚期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1例,XELOX化疗)和观察组(42例,XELOX... 目的探究补中益气汤对老年晚期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骨髓抑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4月江苏省人民医院接诊的83例老年晚期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1例,XELOX化疗)和观察组(42例,XELOX化疗+补中益气汤)。统计并比较两组化疗后4周的临床疗效及化疗后1周的骨髓抑制情况,统计并比较两组化疗前及化疗后1周的生活质量和免疫水平。记录化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化疗后4周,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1周,观察组骨髓抑制率Ⅱ级及以上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1周,对照组卡氏功能状态(KPS)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观察组KPS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两组免疫球蛋白(Ig)M、IgG、IgA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KPS评分、IgM、IgG、IgA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恶心呕吐、腹泻、脱发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结论补中益气汤可以提高老年晚期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骨髓抑制程度,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免疫能力,可以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中益气汤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骨髓抑制 生活质量 免疫水平
下载PDF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的中医治疗研究
11
作者 覃香 《内蒙古中医药》 2023年第5期167-168,共2页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属于常见的癌症病变,手术是治疗早期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案。虽然经过根治术可以有效切除病变组织,但是容易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病变,影响术后康复,延长住院时间,所以应该强化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治疗。中药内服、...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属于常见的癌症病变,手术是治疗早期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案。虽然经过根治术可以有效切除病变组织,但是容易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病变,影响术后康复,延长住院时间,所以应该强化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治疗。中药内服、中药灌肠、中药膏剂外敷、针灸治疗可为术后该病治疗提供突破口,可在短时间发挥疗效,且整体用药安全性较高。本文首先阐述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的中医治疗理论,然后分析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的中医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胃肠道功能紊乱 中医治疗
下载PDF
2011—2015年合肥市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趋势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欣 张小鹏 +3 位作者 李佳佳 孙锋 杨林胜 查震球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38-44,共7页
目的 分析2011—2015年合肥市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特征和变化趋势。方法 收集2011—2015年合肥市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数据,计算粗发病率、中国人口标化发病率、世界人口标化发病率等,采用Joinpoint软件计算中标发病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 目的 分析2011—2015年合肥市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特征和变化趋势。方法 收集2011—2015年合肥市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数据,计算粗发病率、中国人口标化发病率、世界人口标化发病率等,采用Joinpoint软件计算中标发病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了解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随时间变化趋势,同时计算粗发病率的每岁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每岁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评价男性和女性、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年龄变化趋势。结果 2011—2015年合肥市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例数为53 990例,粗发病率为162.29/10万,中标率为135.57/10万,世标率为135.93/10万,占全部恶性肿瘤新发病例总数的55.66%。5年间总体发病率逐渐升高,但变化趋势不明显(APC=2.36%,95%CI:-7.75%~13.58%,P=0.527)。发病前5位分别为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肝癌和胰腺癌,占全部恶性肿瘤新发病例总数的53.64%,其中结直肠癌中标发病率随时间持续上升(APC=9.82%,95%CI:0.86%~19.57%,P=0.039),其余癌种发病率虽然有所上升,但是变化趋势不明显(均P>0.05)。5年间总体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在30岁以后快速上升。不同性别、城乡年龄别发病率变化趋势一致,分别在≥25岁年龄段(APC=9.60%,95%CI:8.01%~11.20%,P<0.001)和≥20岁年龄段(APC=10.74%,95%CI:9.30%~12.21%,P<0.001)迅速上升,其中在≥40岁人群中,男性发病率均高于女性;全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胃癌、食管癌在≥20岁人群中,农村地区发病率均高于城市地区;而在≥50岁人群中,城市地区结直肠癌及胰腺癌发病率高于农村地区。结论 2011—2015年合肥市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水平逐渐上升,但总体变化趋势较平稳,表现为男性高于女性,农村地区高于城市地区,且不同性别、城乡年龄别发病率变化趋势一致的流行特征,未来合肥市仍需加强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防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发病率 年龄 Joinpoint分析
下载PDF
2015—2016年山东省居民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死亡空间聚集性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晓慧 高燕军 +4 位作者 鹿子龙 楚洁 付振涛 姜帆 郭晓雷 《江苏预防医学》 CAS 2023年第1期17-19,111,共4页
目的 探究山东省居民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空间聚集性。方法 死亡资料来源于2015—2016年山东省死因登记系统,人口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同期山东省常住人口。以粗死亡率和年龄标化死亡率描述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死... 目的 探究山东省居民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空间聚集性。方法 死亡资料来源于2015—2016年山东省死因登记系统,人口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同期山东省常住人口。以粗死亡率和年龄标化死亡率描述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死亡水平,采用ArcGIS 10.2软件绘制消化道肿瘤死亡率分布地图,并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采用SaTScan 9.4软件进行空间扫描。结果 2015—2016年山东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粗死亡率为88.63/10万,标化死亡率为64.58/10万;居于粗死亡率前3位的恶性肿瘤类型为胃癌、肝癌和食道癌;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高值区域集中在胶东半岛和鲁中地区西部,低值区域集中在鲁西北地区和鲁南地区。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聚类趋势显著(I=0.34,Z=6.35,P<0.05);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死亡率“高―高”聚集区集中在泰安市大部、济南市东南部以及胶东半岛,共有16个区县,这与空间扫描统计分析中一级聚集区和二级聚集区的区域中心大致相似;死亡率“低―低”聚集区主要位于聊城市西南部、济宁市西部和临沂市南部,共有6个县(市、区)。结论 2015—2016年山东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死亡存在明显的空间聚集性,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死亡聚集性较高的地区探究危险因素和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空间聚集性 死亡率
下载PDF
日间病房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病人营养风险及营养不良横断面调查
14
作者 陈晓艳 王云逸 +4 位作者 刘子琪 方玉 张红 刘巍 王闫飞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62-269,共8页
目的:本研究调查日间病房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病人的营养风险及营养不良情况,并评估该人群合并营养风险及营养不良的高危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收集2020年11月23日至2020年12月14日期间就诊于本院日间病房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病... 目的:本研究调查日间病房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病人的营养风险及营养不良情况,并评估该人群合并营养风险及营养不良的高危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收集2020年11月23日至2020年12月14日期间就诊于本院日间病房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病人,采用营养风险筛查表(NRS 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采用整体营养状况主观评估(PG-SGA)进行营养不良评定,调查营养风险及营养不良的患病率,并分析潜在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在464例日间病房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病人中,营养风险发生率为26.9%,营养不良发生率为34.7%,其中严重营养不良发生率为14.2%。多因素分析显示,卡式功能状态(KPS)评分<90、低蛋白血症的病人更易合并营养风险(P<0.05),化疗周期数>6、KPS评分<90的病人更易合并营养不良(P<0.05)。结论:日间病房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病人中仍有较高比例存在营养风险及营养不良,对于KPS评分<90、低白蛋白血症、化疗周期数>6的病人应重点对营养问题给予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营养风险 营养不良 日间治疗
原文传递
OGF和OGFr在常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张明英 杨晓东 +5 位作者 许晏铭 王鸣 燕玉叶 余秋怡 高静 王树滨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80-84,共5页
全世界范围内,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非常高,其药物治疗备受关注。近年来,包括阿片类药物在内的老药新用在癌症中的研究越来越多,其发挥作用的关键分子阿片类生长因子(opioid growth factor,OGF)和阿片类生长因子受体(opio... 全世界范围内,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非常高,其药物治疗备受关注。近年来,包括阿片类药物在内的老药新用在癌症中的研究越来越多,其发挥作用的关键分子阿片类生长因子(opioid growth factor,OGF)和阿片类生长因子受体(opioid growth factor receptor,OGFr)也陆续报道。OGF是一种阿片类五肽,与OGFr作用形成OGFOGFr轴发挥各种生物学功能,包括神经递质传递、镇痛、免疫及生长调节等。本文对OGF和OGFr在常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未来治疗思路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阿片类生长因子 阿片类生长因子受体 OGF-OGFr轴
下载PDF
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6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彭书奇 李恩丞 +1 位作者 周大智 李国东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587-591,共5页
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minichromsome maintenance protein,MCM)家族是一组负责真核生物DNA合成的蛋白质。MCM6作为家族成员之一,具有调节细胞周期和促进DNA复制等功能,在维持基因组正常复制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MCM... 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minichromsome maintenance protein,MCM)家族是一组负责真核生物DNA合成的蛋白质。MCM6作为家族成员之一,具有调节细胞周期和促进DNA复制等功能,在维持基因组正常复制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MCM6的表达水平异常增高,且与部分疾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其作为肿瘤诊疗的生物标志物具有极大的潜力。因此,深入探讨MCM6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和功能对其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MCM6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最新研究结果,并归纳MCM6在此类肿瘤中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6 DNA复制
下载PDF
T细胞因子3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李胜杰 李沛东 +3 位作者 黄程 闫在华 周彤 张广军 《癌症进展》 2023年第10期1050-1053,共4页
T细胞因子3(TCF3)属于淋巴增强因子/T细胞转录因子(LEF/TCF)家族成员,是经典的WNT信号通路下游关键效应分子,通过激活一系列WNT靶基因的转录,在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对TCF3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消化系统恶性肿... T细胞因子3(TCF3)属于淋巴增强因子/T细胞转录因子(LEF/TCF)家族成员,是经典的WNT信号通路下游关键效应分子,通过激活一系列WNT靶基因的转录,在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对TCF3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作用机制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TCF3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功能及临床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细胞因子3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淋巴增强因子/T细胞转录因子
下载PDF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住院费用结构变动度分析
18
作者 孙李丽 郭玲利 +2 位作者 仲春雪 杨淑梅 毛英 《中国医院统计》 2023年第6期452-456,共5页
目的了解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患病特点,分析肿瘤患者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7—2021年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病案首页资料,分析肿瘤患者患病特点,利用灰色关联法和结构变动度分析住院费用。结果4505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排序前... 目的了解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患病特点,分析肿瘤患者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7—2021年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病案首页资料,分析肿瘤患者患病特点,利用灰色关联法和结构变动度分析住院费用。结果4505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排序前4位为结直肠癌、胃癌、肝癌、胆囊胆管癌,随着年龄增长患者数量增加,男性多于女性。2017—2021年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人均住院费用呈增长趋势,影响肿瘤患者住院费用关联度排序前2位为耗材费和西药费,耗材费和西药费的累计结构变动贡献率为60.80%。结论重点提倡开展老年群体消化系统肿瘤早期筛查。西药费和耗材费是住院费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建议合理调整优化住院费用结构,实施药品和耗材精细化、数字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医疗技术人员的知识价值回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患病特点 住院费用 灰色关联法 结构变动度
下载PDF
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联合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19
作者 周阳 张业霞 王宗军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357-360,共4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联合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00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组,根据肿瘤类型分为胃癌组、胰腺癌组和结直肠癌组,根据有无转移将研究组患者分为... 目的探讨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联合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00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组,根据肿瘤类型分为胃癌组、胰腺癌组和结直肠癌组,根据有无转移将研究组患者分为转移组和未转移组。选取同期体检的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以及健康体检者间的PLR、NLR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PLR与NLR诊断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临床意义。结果胃癌组、胰腺癌组、结直肠癌组等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PLR、NL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胃癌组、胰腺癌组、结直肠癌组间PLR、NL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转移患者其PLR、NLR水平明显高于非转移组及对照组(P<0.05)。PLR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1,95%CI(0.912~0.971),截断值为146.87,敏感度、特异性为68.90%、90.00%。NLR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80,95%CI(0.713,0.847),截断值为2.21,敏感度、特异性为51.10%、98.90%。联合检测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8,95%CI(0.920~0.976),敏感度、特异性为81.10%、92.20%。结论PLR与NLR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并与是否转移有一定相关性,两者联合检测在诊断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方面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诊断价值
下载PDF
茶摄入量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因果关联: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20
作者 汪世婷 邢莹 +1 位作者 金志超 王瑞平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430-1438,共9页
目的:采用两样本的孟德尔随机化(two-sample mendelian randomization,TSMR)分析方法,探讨茶摄入量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间的因果关联。方法:在欧洲人群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中选择与暴露因素茶摄入... 目的:采用两样本的孟德尔随机化(two-sample mendelian randomization,TSMR)分析方法,探讨茶摄入量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间的因果关联。方法:在欧洲人群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中选择与暴露因素茶摄入量密切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作为工具变量。英国生物库联合会(United King⁃dom Biobank,UKB)提供了消化系统肿瘤的汇总统计数据作为结局变量,其中包括食道癌、胃癌、小肠癌、结肠癌、直肠癌、肝癌及肝内胆管癌。采用逆方差加权(inverse-variance weighted,IVW)作为主要分析方法,并进行了异质性检验、多效性分析以及敏感性分析以评价研究的可靠性。结果:本研究在全基因组显著性水平(P<5×10^(-8))上,共纳入32个独立与茶摄入量相关的SNPs作为工具变量。IVW分析方法显示,茶摄入量与发生肝癌或肝内胆管癌的风险增加相关(OR=1.0019,95%CI=1.0003~1.0035,P=0.020),而茶摄入量与其他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生在统计学上没有明显联系。研究结果均不受多效性、异质性的影响,敏感性分析验证了结果的可靠性。结论:这项孟德尔随机研究表明,饮茶可能是增加肝癌和肝内胆管癌风险的一个危险因素,但目前仍需更大样本量的GWAS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来验证这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茶摄入量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孟德尔随机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