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9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生活质量调查
1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2025年第1期114-114,共1页
提高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的生活质量(QoL)是近年来肿瘤治疗的重要环节。《肿瘤营养学杂志(英文)》于2024年2期刊登了题为Investigation on quality of life of hospitalized patients in China with digestive system ma-lignancy的文章,... 提高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的生活质量(QoL)是近年来肿瘤治疗的重要环节。《肿瘤营养学杂志(英文)》于2024年2期刊登了题为Investigation on quality of life of hospitalized patients in China with digestive system ma-lignancy的文章,本研究旨在评估中国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的QoL,并找出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的潜在风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肿瘤住院患者 肿瘤治疗 生活质量调查 营养学
下载PDF
Naive B细胞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丛弼聪 郑燕 +3 位作者 孔帅 孟子涵 孟庆一 郑春宁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25年第1期50-54,共5页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因其隐匿性和高度转移性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巨大困难。近年来,随着综合治疗方案的研究,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正逐渐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Naive B细胞是B细胞成熟和启动体液免疫的关键节点,其自身的抗原识别呈递能力和增...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因其隐匿性和高度转移性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巨大困难。近年来,随着综合治疗方案的研究,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正逐渐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Naive B细胞是B细胞成熟和启动体液免疫的关键节点,其自身的抗原识别呈递能力和增殖分化能力均在抗肿瘤免疫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肿瘤微环境中浸润的Naive B细胞如何调节自身的分化,是否具有调节免疫反应的能力尚待研究。笔者结合最新研究成果,从免疫景观、分子标志物、调控机制、预后模型等方面对Naive B细胞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Naive B细胞 免疫治疗 肿瘤微环境
下载PDF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输注不同储存时间红细胞的效果分析
3
作者 刘桂芳 金勇 +1 位作者 袁圆 韩霜 《医学检验与临床》 2024年第11期17-20,共4页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在输注不同储存时间地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后的效果和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6月-2023年6月期间东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已经确诊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在围手术期进行了输注去白...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在输注不同储存时间地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后的效果和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6月-2023年6月期间东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已经确诊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在围手术期进行了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治疗,将输注储存时间≥14天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患者纳入观察组(n=60),将输注储存时间<14天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患者纳入对照组(n=50)。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输血前后血常规、肝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观察组输血有效率为88.3%(53/60),对照组输血有效率为86.0%(43/50),两组研究对象在输血有效率的比较上无差异(P>0.05)。输血后两组研究对象的Hb、HCT相比较输血前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LT则无明显变化(P>0.05);输血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Hb、PLT、HCT比较无差异(P>0.05)。输血后两组研究对象的K^(+)、T-Bil、D-Bil相比较输血前均明显升高,Ca^(2+)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观察组K^(+)、T-Bil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前后观察组、对照组PT没有明显变化,比较无差异(P>0.05),APTT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观察组与对照组PT、APTT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围手术期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输注≥14天地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后地对患者血常规、凝血功能的影响较小,对K^(+)、T-Bil有一定程度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围手术期 储存时间 去白细胞红细胞
下载PDF
肿瘤出芽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临床病理意义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曾达通 黄伟健 +3 位作者 李柳艳 罗嘉嫄 陈罡 危丹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32-636,共5页
肿瘤出芽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病理形态学表现,其被证实是多种恶性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早期征兆,且有可能与恶性肿瘤的预后相关。该文现对肿瘤出芽在多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临床病理意义及其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相关临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肿瘤出芽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病理形态学表现,其被证实是多种恶性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早期征兆,且有可能与恶性肿瘤的预后相关。该文现对肿瘤出芽在多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临床病理意义及其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相关临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预后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肿瘤出芽 预后 文献综述
下载PDF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马宇 张家萌 +2 位作者 张震 苗雨 张飞雄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22期111-114,共4页
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VTE的发病率因癌症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中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是发生VTE的高危人群,特别是长期住院、接受手术和化疗的患者,... 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VTE的发病率因癌症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中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是发生VTE的高危人群,特别是长期住院、接受手术和化疗的患者,VTE的发生风险更高。在临床诊疗中,早期筛查VTE高危患者及提高对此类疾病的防治意识至关重要。本文就近年来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相关VTE的发病率、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和治疗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静脉血栓栓塞 发病机制 危险因素 治疗
下载PDF
LRP1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侵袭和预后中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朱萌瑛 沈浩 +5 位作者 汪碧丽 何蓥飞 陈瑾 任军 章浙忠 许健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1期13-16,共4页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LRP1)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分析LRP1在肿瘤中的表达,并通过R软件(3.6.3版)分析LRP1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及预后间的关系。临床上对胃癌...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LRP1)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分析LRP1在肿瘤中的表达,并通过R软件(3.6.3版)分析LRP1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及预后间的关系。临床上对胃癌、肝癌和胰腺癌患者的癌旁组织和肿瘤组织取材,进行HE染色观察LRP1表达量。应用RNA干扰慢病毒降低LRP1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细胞中的表达,观察LRP1敲低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通过Western blot检测LRP1敲低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细胞蛋白表达变化,探索LRP1影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机制。结果泛癌分析显示LRP1在胃癌、胰腺癌和肝癌等组织中高表达。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LRP1高表达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生存期短、预后不良密切相关。组织水平上,与正常组织相比LRP1在胃癌、肝癌和胰腺癌中高表达,与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吻合。蛋白水平检测结果显示,LRP1在HGC-27细胞、HepG2细胞和BxPC-3细胞中高表达。且降低LRP1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细胞中的表达可以抑制EGFR-AKT通路,从而影响MMP的表达进一步抑制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结论降低LRP1表达可抑制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提示LRP1可能成为治疗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LRP1 肿瘤侵袭 预后
下载PDF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病人癌因性疲乏现状及其与膳食的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罗珊 朱瑞芳 邱服斌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9-725,共7页
目的:调查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病人癌因性疲乏现状及饮食习惯,明确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病人的癌因性疲乏现状及其与膳食的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6月—12月就诊于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普外科及肿瘤科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病人82例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调查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病人癌因性疲乏现状及饮食习惯,明确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病人的癌因性疲乏现状及其与膳食的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6月—12月就诊于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普外科及肿瘤科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病人8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癌症疲乏量表、膳食调查问卷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病人癌因性疲乏总分为(27.33±8.66)分。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为标准,全谷物及杂豆摄入量、蔬菜摄入量、水果摄入量、水产品摄入量、液态奶摄入量、禽畜摄入量、食用盐摄入量、每周食物摄入种类的不达标率分别为59.8%、59.8%、72.0%、58.4%、82.9%、65.9%、34.1%、96.3%。多种膳食摄入量均低于指南推荐,食物摄入种类单一。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全谷物及杂豆日均摄入量≤150 g、鱼类每周均摄入量<300 g、常用烹饪油(以高饱和脂肪酸为主)是癌因性疲乏的主要危险因素。分层分析结果显示,膳食对癌因性疲乏的影响主要体现于癌症病人中的非肥胖人群。结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病人整体膳食质量较差,且普遍存在癌因性疲乏,膳食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病人的癌因性疲乏具有明显影响。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病人制定抗疲乏食疗方案时应从多渠道出发,强化其健康膳食观念,促使其建立更为健康的膳食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癌因性疲乏 膳食 影响因素 调查研究
下载PDF
LncRNA TP73-AS1调控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作用机制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石敏 杨刚 郝彦琴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16期191-193,共3页
长链非编码RNAs(lncRNA)是一类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的非编码转录本。LncRNA在癌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肿瘤蛋白P73反义RNA1(TP73-AS1)是一种新型lncRNA,在食管癌、肝癌、胃癌及结直肠癌等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异常表达,并... 长链非编码RNAs(lncRNA)是一类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的非编码转录本。LncRNA在癌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肿瘤蛋白P73反义RNA1(TP73-AS1)是一种新型lncRNA,在食管癌、肝癌、胃癌及结直肠癌等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异常表达,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影响患者的生存和预后。本文通过阐述TP73-AS1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为今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非编码RNA 肿瘤蛋白P73反义RNA1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机制
下载PDF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抑制素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预后价值
9
作者 李晓凤 刘禧禧 +3 位作者 宋子晴 唐明政 蔡辉 张凌云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838-1848,共11页
目的探索肿瘤组织中抑制素(prohibitin,PHB)的表达情况,分析其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digestive system malignant tumor,DT)患者预后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方法①使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和基因型-组织表达(Genot... 目的探索肿瘤组织中抑制素(prohibitin,PHB)的表达情况,分析其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digestive system malignant tumor,DT)患者预后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方法①使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和基因型-组织表达(Genotype-Tissue Expression,GTEx)数据库比较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中PHB的表达差异。②收集2023年10月甘肃省人民医院诊治的5对胃癌及癌旁组织和5对结肠癌及癌旁组织,RT-qPCR检测PHB mRNA表达水平。③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正常胃黏膜细胞(GES-1)和胃癌细胞(AGS、MKN45和HGC27)、正常结肠细胞NCM-460和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中PHB的表达差异。④利用R语言分析PHB对DT患者预后、肿瘤微环境、肿瘤突变负荷和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影响。⑤采用CIBERSORT算法分析肿瘤组织中PHB表达与肿瘤免疫细胞浸润之间的相关性。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探讨PHB的生物学功能。⑥利用R语言分析PHB与药物敏感性的关系。结果①PHB在结肠癌、胆管癌、食管癌、肝癌、直肠癌和胃癌组织中均显著高表达(P<0.01)。②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PHB在胃癌和结肠癌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P<0.01)。③PHB的差异表达与肝癌(P=0.002)预后不良相关。在胆管癌、胃癌、胰腺癌、肝癌和食管癌中,PHB与肿瘤突变负荷和微卫星不稳定性呈正相关(P<0.05)。④PHB的表达在结肠癌中与M2型巨噬细胞呈正相关(P=0.03);在胆管癌中与活化CD4^(+)记忆T细胞呈正相关(P<0.05);在食管癌中与活化肥大细胞呈正相关(P=0.03);在肝癌中与M0、M2型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呈正相关(P<0.05);在直肠癌中与静息树突状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活化CD4^(+)记忆T细胞呈正相关(P<0.05);在胃癌中与M0型巨噬细胞、活化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静息自然杀伤细胞、活化CD4^(+)记忆T细胞和滤泡辅助性T细胞呈正相关(P<0.05)。⑤PHB在Ⅰ类受体、PPAR和钙离子信号通路中主要富集(P<0.05)。⑥PHB的表达与氨萘非特、普拉西诺特和阿比特龙等13种药物敏感性呈正相关(P<0.05)。结论PHB表达与DT中多种免疫细胞浸润及不良预后有关,其可能成为新型DT生物标志物及潜在的免疫调节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制素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肿瘤微环境 免疫 预后
原文传递
免疫检查点B7-H4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邵强祖 邓君阁 黄泽平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67-471,共5页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是中国癌症相关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复杂的分子机制一直是临床和基础研究领域的焦点。B7-H4作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B7家族的一员,具备多种生物学功能,主要通过抑制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阻断细胞因子的合成来降低免疫响...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是中国癌症相关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复杂的分子机制一直是临床和基础研究领域的焦点。B7-H4作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B7家族的一员,具备多种生物学功能,主要通过抑制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阻断细胞因子的合成来降低免疫响应。该蛋白在多种肿瘤组织中表达增高,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以及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并且其表达水平与患者的预后紧密相连。尽管B7-H4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明确。本文就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B7-H4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7-H4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免疫检查点
下载PDF
关于五家渠地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希望水平的调查研究
11
作者 董智慧 程庆伟 +2 位作者 代菲菲 刘萍萍 申红丽 《农垦医学》 2024年第1期61-65,共5页
目的:探讨五家渠地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希望水平状况及相应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Herth希望量表对202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影响希望水平的相关因素。结果: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希望水平得分为(28.90±7.71)... 目的:探讨五家渠地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希望水平状况及相应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Herth希望量表对202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影响希望水平的相关因素。结果: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希望水平得分为(28.90±7.71)分,位于中间水平;72.77%的患者处于中间及以下水平,高水平的患者仅占27.22%;患者的希望水平与社会的支持、经济及文化水平、患有疾病时间呈正相关性,与年龄呈负相关,经济水平低、独居者希望水平明显低于家住城镇、有配偶同住者(P<0.01)。结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希望水平处于中等水平,医护人员及家庭成员应对此情况给予重视,并结合患者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升其对生存的希望,进而改善生活质量,提升战胜疾病的信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希望水平 调查研究 个体因素
下载PDF
《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免疫检查点B7-H4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12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46-646,共1页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是中国癌症相关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复杂的分子机制一直是临床和基础研究领域的焦点。B7-H4作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B7家族的一员,具备多种生物学功能,主要通过抑制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阻断细胞因子的合成来降低免疫响...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是中国癌症相关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复杂的分子机制一直是临床和基础研究领域的焦点。B7-H4作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B7家族的一员,具备多种生物学功能,主要通过抑制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阻断细胞因子的合成来降低免疫响应。该蛋白在多种肿瘤组织中表达增高,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以及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并且其表达水平与患者的预后紧密相连。尽管B7-H4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免疫检查点 侵袭和转移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中国肿瘤临床》 细胞因子 具体作用机制 B7家族
下载PDF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患者居家期间膳食摄入量与其家庭主要照顾者膳食营养知识的相关性分析
13
作者 胡玉玲 黄荠元 +1 位作者 杨伟生 杜志敏 《现代医院》 2024年第2期289-292,296,共5页
目的了解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居家期间膳食摄入量现状,探讨其与家庭主要照顾者的膳食营养知信行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于2022年10月—2023年3月,在广州市两家三级甲等医院选取108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患者的家庭主要照顾者为调... 目的了解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居家期间膳食摄入量现状,探讨其与家庭主要照顾者的膳食营养知信行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于2022年10月—2023年3月,在广州市两家三级甲等医院选取108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患者的家庭主要照顾者为调查对象,使用自制的一般资料调查表、消化系统肿瘤患者营养知识-态度-行为问卷和简明膳食自评工具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患者居家期间膳食摄入量情况均分为(4.16±1.22)分,不同肿瘤类型和术后至今时间的患者居家期间膳食摄入量有差异。家庭主要照顾者营养知识-态度-行为总分为(47.64±6.97)分。主要照顾者对膳食指南的知晓度与患者居家期间膳食摄入量呈正相关(r=0.285,P<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照顾者对膳食指南的知晓度是患者膳食摄入量的影响因素。结论有必要定期监测患者居家期间的膳食摄入量。医护人员可将干预的重点转向照顾者,鼓励照顾者共同参与营养管理,从而提高家庭照护质量,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家庭主要照顾者 膳食摄入水平 膳食营养知信行
下载PDF
血清AFP、CEA、CA125、CA199联合检测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分析
14
作者 陆艳芹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18期91-94,共4页
目的分析血清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联合检测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50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作为观察A组、50例消化系统良性疾病患者作为观察B组,另选取50例健康体... 目的分析血清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联合检测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50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作为观察A组、50例消化系统良性疾病患者作为观察B组,另选取50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三组均实施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肿瘤标志物(血清AFP、CEA、CA125、CA199)水平。对比三组肿瘤标志物水平;对比不同类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结果观察A组和观察B组AFP、CEA、CA125、CA199水平分别为(107.19±52.21)ng/ml、(42.14±1.39)ng/ml、(107.11±53.29)U/ml、(46.31±14.31)U/ml和(42.75±7.21)ng/ml、(2.59±1.24)ng/ml、(75.14±13.15)U/ml、(38.73±12.35)U/ml,均高于对照组的(2.39±1.14)ng/ml、(2.05±0.75)ng/ml、(17.68±3.15)U/ml、(15.39±3.12)U/ml(P<0.05);观察A组AFP、CEA、CA125、CA199水平均高于观察B组(P<0.05)。肝癌患者AFP(238.29±41.51)ng/ml高于大肠癌的(45.17±10.27)ng/ml、胃癌的(109.24±20.19)ng/ml、胰腺癌的(30.31±8.95)ng/ml(P<0.05);大肠癌患者CEA(94.04±26.51)ng/ml高于肝癌的(3.59±1.62)ng/ml、胃癌的(20.49±9.12)ng/ml、胰腺癌的(49.31±14.35)ng/ml(P<0.05);胃癌患者CA125(175.68±57.12)U/ml高于肝癌的(75.68±27.35)U/ml、大肠癌的(100.59±20.37)U/ml、胰腺癌的(79.65±29.65)U/ml(P<0.05);胰腺癌患者CA199(58.29±10.23)U/ml高于肝癌的(39.41±6.31)U/ml、大肠癌的(41.15±7.19)U/ml、胃癌的(47.41±8.01)U/ml(P<0.05)。结论将血清AFP、CEA、CA125、CA199联合检测用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时各项指标在不同类型恶性肿瘤中表达均有不同,有利于鉴别诊断患者病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胎蛋白 癌胚抗原 糖类抗原125 糖类抗原199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诊断价值
下载PDF
Gustave Roussy Immune Score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预后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戚嘉铭 黄哲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214-218,共5页
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的免疫状态、营养状态及肿瘤微环境息息相关,一些传统的评估方法对肿瘤的预后评价效果已略显不足,这可能与它们仅基于肿瘤的形态学特征而未考虑机体免疫营养状态有关。近年,在对肿瘤预后评估的领域出现了一种新的... 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的免疫状态、营养状态及肿瘤微环境息息相关,一些传统的评估方法对肿瘤的预后评价效果已略显不足,这可能与它们仅基于肿瘤的形态学特征而未考虑机体免疫营养状态有关。近年,在对肿瘤预后评估的领域出现了一种新的评分系统,即Gustave Roussy Immune Score(GRIm-Score)。该文通过梳理近年来应用该评分系统的文献,回顾了该评分在常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认为GRIm-Score是多种常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评分往往提示预后不良,且可能与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评估也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GRIm-Score 炎症 营养 预后 综述文献
下载PDF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流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16
作者 彭登付 尚官敏 +1 位作者 李东章 董良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9期1314-1316,共3页
目的分析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流感染(BSI)的病原菌分布特点、耐药性以及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治疗其BSI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3年9月485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BSI的70例作为感染组,随机... 目的分析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流感染(BSI)的病原菌分布特点、耐药性以及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治疗其BSI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3年9月485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BSI的70例作为感染组,随机匹配同期70例非感染患者为对照组,分析BSI的病原菌分布特点、耐药性及BSI的危险因素。结果BSI发生率为14.43%,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革兰氏阴性菌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碳青霉烯类及替加环素敏感,而革兰氏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粒细胞缺乏、梗阻性黄疸、壶腹周围癌以及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状态评分标准(ECOG-PS)评分1~2分是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发生BS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BSI发生率较高,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其高危因素的识别,熟悉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性,针对BSI能够及时进行有效的预防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血流感染 病原菌 耐药性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某院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并发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17
作者 宋雪 《抗感染药学》 2024年第2期193-196,共4页
目的:分析医院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并发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BSI)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特点,为临床化疗患者BSI的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2年5月鹤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5例化疗后并发BSI的消化系... 目的:分析医院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并发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BSI)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特点,为临床化疗患者BSI的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2年5月鹤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5例化疗后并发BSI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血培养和药敏试验,分析患者化疗后并发BSI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情况。结果:125例化疗后并发BSI患者血标本中共分离出13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74株(占55.22%,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53株(占39.55%,以屎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和真菌7株(占5.22%);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甲噁唑、头孢唑林、哌拉西林、头孢哌酮、环丙沙星、头孢曲松的耐药率较高(≥60.00%),对阿米卡星、氨曲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相对较低(≤20.00%);屎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左氧氟沙星、红霉素、青霉素G、四环素、莫西沙星的耐药率均较高(≥70.00%),对苯唑西林、万古霉素的耐药率相对较低(<15.00%)。结论:医院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并发BSI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中主要病原菌表现出了较强的耐药性,临床在选用抗菌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时应充分考虑病原菌的药敏特点,尽量避免盲目用药,以保证抗感染治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化疗 血流感染 病原菌分布 耐药特点
原文传递
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用于晚期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18
作者 谢聪 刘煌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4年第22期3377-3378,3381,共3页
目的探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用于晚期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我院收治的62例晚期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予以吗啡镇痛,观察组予以... 目的探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用于晚期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我院收治的62例晚期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予以吗啡镇痛,观察组予以盐酸羟考酮缓释片镇痛,比较两组镇痛总有效率、疼痛因子水平[去甲肾上腺素(NE)、P物质(SP)、前列腺素E_(2)(PGE_(2))、皮质醇(Cor)]、生存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镇痛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NE、SP、PGE_(2)及Co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生存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应用于晚期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镇痛效果理想,可有效降低血清疼痛因子水平,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盐酸羟考酮缓释片 镇痛效果 生存质量 安全性
下载PDF
血清肿瘤标志物AFP、CEA和CA199联合检测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48
19
作者 徐惠明 周明霞 +1 位作者 张群雄 沈伟春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1年第13期24-25,31,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联合检测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3例因消化系统疾病住院的患者,经内镜、病理及腹部CT确诊,其中消化系统恶性肿瘤125例,消化系...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联合检测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3例因消化系统疾病住院的患者,经内镜、病理及腹部CT确诊,其中消化系统恶性肿瘤125例,消化系统良性疾病78例,均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AFP、CEA和CA199的水平。结果恶性肿瘤患者AFP、CEA、CA199均高于良性消化疾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AFP、CEA与CA199联合检测较单项检测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诊断的敏感度更高。结论血清肿瘤标志物AFP、CEA和CA199检测作为诊断性试验,在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而联合检测使敏感度得到明显提高,降低了消化道肿瘤的漏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P CEA CA199 联合检测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