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养殖长鳍篮子鱼消化道指数及3种消化酶活性分布 被引量:34
1
作者 杨金海 章龙珍 +5 位作者 庄平 赵峰 刘鉴毅 张涛 侯俊利 姚静梅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43-50,共8页
以体质量58.51g±21.15g、体长13.08cm±1.856cm的长鳍篮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为实验材料,对其消化道指数和主要消化酶活性分布进行了研究。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了长鳍篮子鱼的消化道指数,其比内脏重、比肝重、比胃重、比... 以体质量58.51g±21.15g、体长13.08cm±1.856cm的长鳍篮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为实验材料,对其消化道指数和主要消化酶活性分布进行了研究。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了长鳍篮子鱼的消化道指数,其比内脏重、比肝重、比胃重、比幽门盲囊重、比肠重、比肠长分别为0.1572±0.0230、0.0166±0.0060、0.0115±0.0070、0.0043±0.0021、0.0202±0.0102、2.595±0.457;体质量与体长的回归方程为Y=0.0806X2.5457(r=0.9777,P<0.01)。蛋白酶在各消化器官中的比活力顺序为幽门盲囊>肠>肝脏>胃;淀粉酶的比活力顺序为肠>幽门盲囊>胃>肝脏;脂肪酶比活力顺序为幽门盲囊>肝脏>肠>胃;肠的总蛋白酶活、总淀粉酶活、总脂肪酶活在各消化器官中都最高。肝脏、胃、肠、幽门盲囊的A/P值分别为2.15、22.65、3.81、1.96。研究表明,肠道是长鳍篮子鱼消化食物的最重要的消化器官;根据消化道指数、消化酶分布、A/P值,表明长鳍篮子鱼是偏植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鳍篮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 消化道指数 蛋白酶 淀粉酶 脂肪酶 酶活
下载PDF
泥鳅消化道指数及消化酶活性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陈苏维 吉红 +2 位作者 朱文东 熊传喜 曹福余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72-275,共4页
研究了泥鳅消化道指数及消化酶活性在肠道不同部位(前肠、中肠及后肠)和肝胰脏的分布。试验结果表明,泥鳅比肠长为0.335±0.006,比肠质量为0.021±0.002,比肝质量为0.015±0.001,其特征偏肉食性。泥鳅肝胰脏淀粉酶、蛋白酶... 研究了泥鳅消化道指数及消化酶活性在肠道不同部位(前肠、中肠及后肠)和肝胰脏的分布。试验结果表明,泥鳅比肠长为0.335±0.006,比肠质量为0.021±0.002,比肝质量为0.015±0.001,其特征偏肉食性。泥鳅肝胰脏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性均极显著高于其他部位,分别为(45.464±2.442)(、580.515±12.282)、(28.889±3.849)U/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鳅 消化道指数 消化 活性分布
下载PDF
饥饿对褐菖鲉消化道指数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江丽华 朱爱意 苑淑宾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87-191,共5页
在水温(18±0.5)℃、盐度27.0±0.5条件下,测定了褐菖鲉不同饥饿时间(0、3、7、14、21 d)的比肝质量、比胃质量、比幽门质量、比肠长及各消化组织消化酶活力。试验结果表明,在饥饿过程中,褐菖鲉消化道组织萎缩,比肝质量、比胃... 在水温(18±0.5)℃、盐度27.0±0.5条件下,测定了褐菖鲉不同饥饿时间(0、3、7、14、21 d)的比肝质量、比胃质量、比幽门质量、比肠长及各消化组织消化酶活力。试验结果表明,在饥饿过程中,褐菖鲉消化道组织萎缩,比肝质量、比胃质量、比幽门质量和比肠长呈显著下降趋势(P<0.01),其中比肝质量下降速率最大,饥饿21 d的比肝质量比对照组下降85.033%。饥饿期间,蛋白酶活力总体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差异显著(P<0.05)。淀粉酶活力的变化趋势亦为先升后降,饥饿1 d,前、中、后肠、幽门的淀粉酶活力呈不同程度上升,之后,除胃和幽门外,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皆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脂肪酶活力总体呈缓慢下降趋势,差异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菖鲉 饥饿 消化道指数 消化酶活
下载PDF
饥饿对叶尔羌高原鳅消化道指数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王帅 姚娜 +2 位作者 范镇明 谢从新 陈生熬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4-18,共5页
旨在探讨饥饿对叶尔羌高原鳅消化道指数和主要消化酶的影响规律。在(20±0.5)℃水温下,将叶尔羌高原鳅饥饿30d,并测定饥饿第0、1、3、5、10、15、20和30天时其胃、前肠、中肠、后肠、肝脏和幽门的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并... 旨在探讨饥饿对叶尔羌高原鳅消化道指数和主要消化酶的影响规律。在(20±0.5)℃水温下,将叶尔羌高原鳅饥饿30d,并测定饥饿第0、1、3、5、10、15、20和30天时其胃、前肠、中肠、后肠、肝脏和幽门的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并计算消化道指数。结果表明:叶尔羌高原鳅在饥饿状态下消化道组织有所萎缩,肝指数、肠指数、胃指数和幽门指数均极显著下降(P〈0.01),其中肝指数下降幅度最大;饥饿对叶尔羌高原鳅消化器官和消化道中消化酶活性均有影响,蛋白酶和脂肪酶活力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淀粉酶活力前期变化不明显,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消化酶均呈下降趋势,在饥饿的第15~第20天下降幅度最大,此后饥饿虽继续加深,但活性下降不明显。说明,饥饿可显著叶尔羌高原鳅消化道指数和消化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尔羌高原鳅 饥饿 消化道指数 消化酶活性
下载PDF
兴凯湖翘嘴鲌消化道指数及消化酶活性分布的年龄差异 被引量:5
5
作者 尹海富 崔中倩 +2 位作者 宋洪建 李琳琳 王连琪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1-107,共7页
采用形态测量和生物化学方法,研究不同年龄(1龄、2龄、3龄及4龄)兴凯湖翘嘴鲌(Culter alburnus in Khanka Lake)消化道指数及各消化组织的消化酶活力。结果表明,兴凯湖翘嘴鲌4个年龄组的脏体指数和肠体指数1龄鱼最低,2龄至4龄呈下降趋势... 采用形态测量和生物化学方法,研究不同年龄(1龄、2龄、3龄及4龄)兴凯湖翘嘴鲌(Culter alburnus in Khanka Lake)消化道指数及各消化组织的消化酶活力。结果表明,兴凯湖翘嘴鲌4个年龄组的脏体指数和肠体指数1龄鱼最低,2龄至4龄呈下降趋势,肝体指数随着年龄增长呈现出下降趋势,肠长指数随着年龄增长表现出上升趋势。整体可见前肠和中肠的蛋白酶活性大小相当,后肠次之,肝胰脏最小,各消化组织的蛋白酶活性2龄至4龄鱼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兴凯湖翘嘴鲌肠道是淀粉酶生成的主要器官,整体而言,各消化组织的淀粉酶活性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各年龄组的脂肪酶活性大小依次为中肠、后肠、前肠和肝胰脏,各消化组织的脂肪酶活性随着年龄增长呈现出逐渐升高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凯湖翘嘴鲌 消化道指数 消化 年龄差异
下载PDF
大银鱼消化道指数和消化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6
6
作者 钱云霞 杨文鸽 陆开宏 《水利渔业》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8-9,共2页
对大银鱼消化道指数和消化酶特性的研究表明 ,大银鱼具典型肉食性鱼类特性。其肝脏和消化道均无淀粉酶分布 ,蛋白酶的活性在消化道中从前向后增大 ,在肝脏中的活性最小。肝脏和肠道蛋白酶的最适pH分别为 8和 9,最适温度为 40℃和 5 0℃。
关键词 大银鱼 消化道指数 蛋白酶 温度 PH 消化
下载PDF
长薄鳅幼鱼消化道指数和消化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李凤杰 曾令清 +1 位作者 黄小铭 张耀光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13,67,共5页
测定了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e Bleeker)幼鱼(8.0~110.1 g)的消化道指数和不同体重组(10 g、30 g、50 g)幼鱼的胃、肝胰脏、前肠、中肠、后肠的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及脂肪酶活性。结果:(1)长薄鳅幼鱼肝指数平均为(1.400... 测定了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e Bleeker)幼鱼(8.0~110.1 g)的消化道指数和不同体重组(10 g、30 g、50 g)幼鱼的胃、肝胰脏、前肠、中肠、后肠的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及脂肪酶活性。结果:(1)长薄鳅幼鱼肝指数平均为(1.400±0.004)%,比肠长平均为(0.418±0.080),体重与体长呈幂函数相关,相关式为:W=0.019L2.818 1(R2=0.948,P<0.01,n=43);鱼体肥满度在30 g组中最高。(2)各部位消化酶活性均以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各体重组淀粉酶活性在肝胰脏中最高(P<0.05);蛋白酶活性在胃和中肠中较高;脂肪酶活性沿消化道从前至后升高;(3)各部位淀粉酶活性在各体重组间变化不大,胃蛋白酶、肠段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随体重增加而下降。本研究认为长薄鳅幼鱼为杂食、偏肉食性,其消化酶活性存在组织特异性,体重30 g左右是其营养需求转变或者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e Bleeker) 消化道指数 淀粉酶 胃蛋白酶 胰蛋白酶 脂肪酶
下载PDF
“新吉富”罗非鱼消化道指数及2种蛋白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吴斌 樊海平 +3 位作者 钟全福 翁祖桐 梁萍 陈度煌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3年第8期727-730,共4页
开展“新吉富”罗非鱼消化道指数以及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新吉富”罗非鱼比肠长为4.921±0.187,比肠质量为0.018±0.002,比肝质量为0.014±0.003,比内脏质量为0.039±0.007,表现为偏... 开展“新吉富”罗非鱼消化道指数以及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新吉富”罗非鱼比肠长为4.921±0.187,比肠质量为0.018±0.002,比肝质量为0.014±0.003,比内脏质量为0.039±0.007,表现为偏植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特征。空腹再投喂后0~96 h ,胃蛋白酶活性于12h 增加至最大值167.872 U ,投喂12~96 h 其活性降低,特别是12~24 h ,减少幅度较大。同时检测其肝脏、前肠、中肠、后肠中胰蛋白酶活性动态变化情况,各组织的胰蛋白酶活性比较,肝<中肠<前肠<后肠,各部位的胰蛋白酶活性总体呈先增加达最大值后,再减小的趋势,各部位胰蛋白酶活性差异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吉富”罗非鱼 消化道指数 胃蛋白酶 胰蛋白酶
下载PDF
蛋氨酸硒对刺参生长及消化道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周玮 曹芹 +3 位作者 王祖峰 胡晓洁 张津源 刘剑波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1-184,共4页
为研究蛋氨酸硒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个体生长和消化道指数的影响,选用体质量为(45±5)g、体长为(10±1)cm的刺参270头,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量的蛋氨酸硒,使饲料中硒添加量分别为0、0.2、0.4、0.6、0.8、1.0 mg/kg,分... 为研究蛋氨酸硒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个体生长和消化道指数的影响,选用体质量为(45±5)g、体长为(10±1)cm的刺参270头,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量的蛋氨酸硒,使饲料中硒添加量分别为0、0.2、0.4、0.6、0.8、1.0 mg/kg,分6组进行投喂试验,饲养60 d后测定刺参个体生长和消化道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随着硒添加量从0增加到1.0 mg/kg,刺参的体长特定增长率从0.11%/d提高到0.34%/d,体质量特定增长率从0.18%/d提高到0.46%/d,均呈上升趋势;肠质量从1.67 g提高到2.21 g;相对消化道质量从0.032 3提高到0.037 0;脏壁比从0.060 8下降到0.051 7。研究表明,蛋氨酸硒可明显促进刺参的消化、生长,且随着蛋氨酸硒含量的增加,促进消化、生长的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蛋氨酸硒 生长率 消化道指数
下载PDF
中华鳖的消化道指数和血液生化指标 被引量:4
10
作者 廖晓霞 叶均安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5-108,共4页
主要测定了中华鳖的消化道指数及血液中几种重要酶的活性,并将胃、肠、胰重与体重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消化道的重量随体重同步变化,回归分析表明二者的幂回归相关系数最高。中华鳖的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 主要测定了中华鳖的消化道指数及血液中几种重要酶的活性,并将胃、肠、胰重与体重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消化道的重量随体重同步变化,回归分析表明二者的幂回归相关系数最高。中华鳖的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的活性分别是人上限值的3.4、11.2、4.8、6.6和2.4倍,且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两两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鳖 消化道指数 凹归分析 血液生化指标
下载PDF
虫纹鳕鲈消化道指数及主要消化酶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安丽 孟庆磊 +3 位作者 李娴 董学飒 付佩胜 朱永安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22期32-36,共5页
以体重(1.02±0.34)kg,体长(34.7±5.2)cm的虫纹鳕鲈(Macculochella peeli)为实验材料,采用常规方法测量其消化道指数并对3种主要消化酶的活性及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虫纹鳕鲈的比肠长、比肠重、比肝脏重和比内脏重分别为0... 以体重(1.02±0.34)kg,体长(34.7±5.2)cm的虫纹鳕鲈(Macculochella peeli)为实验材料,采用常规方法测量其消化道指数并对3种主要消化酶的活性及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虫纹鳕鲈的比肠长、比肠重、比肝脏重和比内脏重分别为0.557±0.028、0.0047±0.0005、0.0157±0.008和0.058±0.005。胃蛋白酶在各消化器官的比活力顺序为胃>肝胰脏>肠;淀粉酶的比活力顺序为肝胰脏>胃>肠;脂肪酶比活力顺序为肝胰脏>肠>胃。研究结果表明,虫纹鳕鲈具有肉食性鱼类的消化道特征,胃为胃蛋白质的主要消化器官,肝胰脏为淀粉的主要消化器官,肝胰脏和肠为脂肪的主要消化器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纹鳕鲈(Macculochella peeli) 消化道指数 胃蛋白酶 淀粉酶 脂肪酶
下载PDF
摄食不同饲料对大口黑鲈消化道指数和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欧红霞 王广军 +2 位作者 谢骏 余德光 张凯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74-682,共9页
为研究不同饲料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消化道指数和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对摄食配合饲料(饲料组)和冰鲜鱼(冰鲜组)的大口黑鲈消化道指数和淀粉酶活性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饲料组比肠质量、比肝胰脏质量、比内脏质量... 为研究不同饲料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消化道指数和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对摄食配合饲料(饲料组)和冰鲜鱼(冰鲜组)的大口黑鲈消化道指数和淀粉酶活性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饲料组比肠质量、比肝胰脏质量、比内脏质量显著高于冰鲜组(P <0. 05)。在各个消化器官中两组淀粉酶活性大小顺序均为:肝胰脏>幽门盲囊>肠>胃,而肝胰脏中淀粉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其它消化器官(P <0. 05)。在胃、肝胰脏、幽门盲囊和肠4个部位中,冰鲜组与饲料组淀粉酶的最适p H分别为7. 2和6. 8,6. 4和6. 8,6. 4和6. 8,6. 8和6. 8;最适温度分别为30℃和30℃,35℃和30℃,50℃和55℃,60℃和60℃;最适底物浓度分别为8%和8%,0. 5%和2%,8%和8%,8%和8%。在相同温度和底物浓度下,摄食人工配合饲料的大口黑鲈消化器官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摄食冰鲜杂鱼(P <0. 05)。研究结果为在人工饲料配制过程中添加相应的酶制剂、优化人工饲料配方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冰鲜鱼 人工配合饲料 消化道指数 淀粉酶活性
原文传递
复合蛋白酶和甘露寡糖对肉鸡消化道的影响及其互作效应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潘珂 游金明 +4 位作者 黎观红 朱年华 易中华 宋小珍 瞿明仁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67-571,共5页
试验选用1日龄、平均体质量为(37.6±0.42)g的爱拨益加肉雏鸡112羽以研究蛋白酶和甘露寡糖对肉鸡消化道的影响及其互作效应。随机将试验鸡只分为4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7羽鸡。试验分两个阶段,即前期(1~21 d)和后期(22~42 d)... 试验选用1日龄、平均体质量为(37.6±0.42)g的爱拨益加肉雏鸡112羽以研究蛋白酶和甘露寡糖对肉鸡消化道的影响及其互作效应。随机将试验鸡只分为4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7羽鸡。试验分两个阶段,即前期(1~21 d)和后期(22~42 d)。试验组曰粮在玉米.豆粕日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125 g/t的蛋白酶、1 000g/t的甘露寡糖及125 g/t的蛋白酶+1 000 g/t的甘露寡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125 g/t的蛋白酶对21日龄肉鸡腺胃和肌胃相对重有降低的趋势(P>0.05),但显著提高了42日龄肉鸡的腺胃相对重(P<0.05)和日增重(P<0.01),对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相对重略有提高(P>0.05);日粮添加1 000 g/t的甘露寡糖对肉鸡腺胃和肌胃的相对重也有降低的趋势(P>0.05),而对21日龄和42日龄肉鸡小肠相对重也略有提高(P>0.05),从全期以及整个生长期(1~42日龄)来看日增重并无显著提高作用(P>0.05)。随着日龄的增加3个试验组日增重有增加的趋势(P>0.05)。日粮添加125 g/t的蛋白酶+1 000 g/t的甘露寡糖对21日龄和42日龄肉鸡腺胃、肌胃、日增重和小肠相对重均没有明显的互作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蛋白酶 甘露寡糖 消化道指数 肉鸡
下载PDF
饥饿对褐菖鲉消化道组织及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江丽华 朱爱意 苑淑宾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2-26,共5页
在室内可控环境下对褐菖鲉进行了不同饥饿时间处理,通过分析饥饿对褐菖鲉消化道指数及肌肉成分的变化情况,研究了饥饿对褐菖鲉消化道指数及肌肉成分的影响。褐菖鲉在饥饿胁迫下,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其肠道萎缩,比肠长逐渐变小,与对照组... 在室内可控环境下对褐菖鲉进行了不同饥饿时间处理,通过分析饥饿对褐菖鲉消化道指数及肌肉成分的变化情况,研究了饥饿对褐菖鲉消化道指数及肌肉成分的影响。褐菖鲉在饥饿胁迫下,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其肠道萎缩,比肠长逐渐变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比肝重、比胃重、比幽门重指标均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其中比肝重下降幅度最大,饥饿21d的比肝重与对照组相比下降了85.033%;饥饿对褐菖鲉肌肉中水分、蛋白质、脂肪和灰分含量变化有显著影响,蛋白质、脂肪含量皆显著下降(P<0.05),水分含量显著增加(P<0.05),而灰分含量变化不大,差异并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菖鲉 饥饿 消化道指数 肌肉成分
下载PDF
翘嘴红鲌消化道生理特征及体外消化率的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友慧 叶金云 +1 位作者 陈建明 潘茜 《饲料博览》 2005年第2期3-7,共5页
文章测定了翘嘴红鲐(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消化道指数及其对15种饲料原料的离体消化率.结果表明:①口裂宽、比肠长、比肠重、比肝胰脏重和比内脏重分别为(1.661±0.628)cm,0.805±0.113,0.007 6±0.003 0,0.005 37&... 文章测定了翘嘴红鲐(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消化道指数及其对15种饲料原料的离体消化率.结果表明:①口裂宽、比肠长、比肠重、比肝胰脏重和比内脏重分别为(1.661±0.628)cm,0.805±0.113,0.007 6±0.003 0,0.005 37±0.001 12,0.054 46±0.008 02;前、中、后肠内消化液及胆汁的pH值分别为:6.0~65,6.4~6.8,7.0~7.2及6.2~6.6;②翘嘴红鲐对蛋白质饲料的总消化率从优到差依次为:酪蛋白>白鱼粉>酵母粉>国产鱼粉>豆粕>血粉>菜粕>棉粕>蚕蛹>玉米蛋白粉;能量饲料从优到差依次为α-淀粉>次粉>面粉>玉米粉>米糠;肠道对蛋白质的消化率要显著高于肝胰脏(P<0.01),肠道对粗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率比肝胰脏要小(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翘嘴红鲌 消化道指数 离体消化
下载PDF
鲇的消化能力与营养价值分析 被引量:27
16
作者 向枭 叶元土 +2 位作者 周兴华 林仕梅 罗莉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5-69,共5页
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了鲇(Silurusasotus)的消化道指数,其比肠长、比胃重、比肠重、比肝胰脏重和比内脏重分别为0726±0087、0027±0015、0013±0008、0022±0004和0081±0041。体重与体长的回归方程Y=00124X2.8451(r=... 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了鲇(Silurusasotus)的消化道指数,其比肠长、比胃重、比肠重、比肝胰脏重和比内脏重分别为0726±0087、0027±0015、0013±0008、0022±0004和0081±0041。体重与体长的回归方程Y=00124X2.8451(r=09940,P<001);鲇的胃、前肠、中肠和后肠中消化液的pH值分别为48~62、66~70、69~75、72~77,且消化道各部分具有较高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蛋白酶的活性为前肠>胰脏>胃>中肠>后肠;而淀粉酶的活性则为胰脏>胃>前肠>中肠>后肠;肌肉中粗蛋白的含量1881%,粗脂肪含量152%;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4451%,鲜味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4598%,综合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分析的结果,鲇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优质鱼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能力 营养价值 消化道指数
下载PDF
大鳍鳠的消化能力与营养价值 被引量:33
17
作者 向枭 叶元土 +3 位作者 周兴华 林仕梅 罗莉 王友慧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71-376,共6页
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了大鳍鳠(Mystusmacropterus)的消化道指数,其比肠长、比胃重、比肠重、比肝胰脏重和比内脏重分别为0.531±0.006、0.014±0.006、0.017±0.003、0.0084±0.0029和0.070±0.011。体重与体长的回归... 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了大鳍鳠(Mystusmacropterus)的消化道指数,其比肠长、比胃重、比肠重、比肝胰脏重和比内脏重分别为0.531±0.006、0.014±0.006、0.017±0.003、0.0084±0.0029和0.070±0.011。体重与体长的回归方程Y=0.1238X2.8388(r=0.9949,P<0.01);大鳍鳠的胃、前肠、中肠和后肠中消化液的pH值分别为:3.0~3.8、6.6~7.4、7.2~8.2、7.2~7.9,且消化道各部分具有较高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蛋白酶的活性为中肠>前肠>肝胰脏>后肠>胃;而淀粉酶的活性则为前肠>后肠>中肠>肝胰脏>胃;全鱼和肌肉中粗蛋白的含量分别为62.09±3.8%和68.28±4.6,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5.33±1.7和21.87±2.9;肌肉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40.76%,鲜味氨基酸的含量为总氨基酸量的29.70%。综合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分析的结果,表明大鳍鳠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优质鱼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鳍鱯 消化能力 营养价值 消化道指数 比肠长 比胃重 比肠重 比肝胰脏重 比内脏重
下载PDF
苜蓿草粉对黄河鲤鱼消化生理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1
18
作者 何云 王成章 +2 位作者 严学兵 史莹华 王彦华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1-125,136,共6页
选取来源一致、体质健康、尾均重为248.70±1.31 g的黄河鲤鱼750尾,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设计,设5个处理,3个重复,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对照组)、5%(试验Ⅰ组)、10%(试验Ⅱ组)、15%(试验Ⅲ组)和20%(试验Ⅳ组)紫花苜蓿草粉,研究其... 选取来源一致、体质健康、尾均重为248.70±1.31 g的黄河鲤鱼750尾,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设计,设5个处理,3个重复,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对照组)、5%(试验Ⅰ组)、10%(试验Ⅱ组)、15%(试验Ⅲ组)和20%(试验Ⅳ组)紫花苜蓿草粉,研究其对黄河鲤鱼消化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苜蓿草粉的添加对黄河鲤鱼消化道指数无显著影响(P>0.05)。2)肝胰脏和前、中、后各肠段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均随着苜蓿草粉的添加比例的增加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5%和10%的苜蓿草粉添加组在肝胰脏和后肠中的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5%和10%添加组在肝胰脏和各个肠段的淀粉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适宜水平的苜蓿草粉(5%、10%)能够提高黄河鲤鱼肠绒毛高度,在前肠,10%添加组的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高含量的苜蓿草粉(15%、20%)则降低了肠绒毛高度。综合表明,在黄河鲤鱼饲粮中添加10%苜蓿草粉能显著提高其消化酶活性及肠绒毛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草粉 黄河鲤鱼 消化道指数 消化 肠绒毛
下载PDF
野生和养殖鲻消化酶活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于娜 李加儿 +1 位作者 区又君 范春燕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7-135,共9页
对野生鲻(Mugil cephalus)和养殖鲻的消化道指数及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分布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探讨了不同温度和pH对离体状态下消化道淀粉酶和蛋白酶的影响。结果表明,野生鲻和养殖鲻的比内脏重、比肝重、比胃重、比肠长分别为0.043±... 对野生鲻(Mugil cephalus)和养殖鲻的消化道指数及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分布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探讨了不同温度和pH对离体状态下消化道淀粉酶和蛋白酶的影响。结果表明,野生鲻和养殖鲻的比内脏重、比肝重、比胃重、比肠长分别为0.043±0.001和0.0480±0.004,0.009±0.001和0.007±0.000,0.008±0.002和0.007±0.000,2.886±0.301和3.158±0.141。野生鲻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在各消化器官中的分布与养殖鲻间存在差异。野生鲻和养殖鲻比较,野生鲻各消化器官中淀粉酶活力均极显著高于养殖鲻(P<0.01);蛋白酶活力在肝胰脏和胃中差异不显著(P>0.05),在中肠差异显著(P<0.05),在前肠和后肠差异极显著(P<0.01)。在肝胰脏、胃、前肠、中肠、后肠和幽门盲囊6部位,野生鲻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分别是40℃、45℃、45℃、45℃、40℃、45℃;养殖鲻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分别是40℃、40℃、40℃、45℃、40℃、40℃。野生鲻淀粉酶最适pH在肝胰脏为6.2,在其余各部分均是7.2;养殖鲻淀粉酶最适pH在胃和前肠为2.2和8.0,在其余各部分均为7.2。野生鲻蛋白酶最适温度在肝胰脏、胃、前肠和后肠均为45℃,在中肠为50℃;养殖鲻蛋白酶最适温度在肝胰脏、胃和中肠为40℃,前肠和后肠为45℃。野生和养殖鲻蛋白酶的最适pH胃部为3.2,其余各部分的最适pH均是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指数 消化酶分布 酶活 温度 PH
下载PDF
2龄西伯利亚鲟消化酶活性分布 被引量:4
20
作者 章龙珍 陈宁宁 +3 位作者 张涛 宋超 赵峰 刘鉴毅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6-173,共8页
研究了人工养殖条件下2龄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消化酶活性及分布特征。通过对5种消化器官(胃、肝脏、幽门盲囊、十二指肠、瓣肠)中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3种消化酶活性的测定,结果发现,幽门盲囊、十二指肠、瓣肠是淀粉酶的主... 研究了人工养殖条件下2龄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消化酶活性及分布特征。通过对5种消化器官(胃、肝脏、幽门盲囊、十二指肠、瓣肠)中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3种消化酶活性的测定,结果发现,幽门盲囊、十二指肠、瓣肠是淀粉酶的主要分泌器官,淀粉酶活性在幽门盲囊中最高,其次是十二指肠,幽门盲囊和十二指肠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瓣肠(P<0.05);胃和肝脏淀粉酶活性极低,与幽门盲囊、十二指肠、瓣肠有显著性差异(P<0.05)。胃和瓣肠是蛋白酶分泌主要器官,胃中蛋白酶活性最高,其次是瓣肠,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幽门盲囊、十二指肠和肝脏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胃和瓣肠(P<0.05)。瓣肠、十二指肠和幽门盲囊是脂肪酶分泌的主要器官,瓣肠中脂肪酶活性最高,其次是十二指肠,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幽门盲囊(P<0.05);胃和肝脏脂肪酶活性最低,与前三者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西伯利亚鲟3种消化酶的主要分泌器官不同,研究结果可为了解西伯利亚鲟的消化生理特点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伯利亚鲟 消化器官 消化 消化道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