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叶桂论治消渴及其并发症之特色赏析
1
作者 张文华 张舒文 +1 位作者 贾玮钰 龚燕冰 《环球中医药》 CAS 2023年第3期473-476,共4页
笔者通过梳理叶桂书籍中有关消渴及其并发症医案,探析叶桂治疗消渴及其并发症的治法特色。叶桂认为阴亏阳亢,津涸热淫为消渴病机,久病入络致消渴并发症产生,以“三消理论”“久病入络”为指导,贯以“脾阴学说”“胃阴学说”“肝病治胃... 笔者通过梳理叶桂书籍中有关消渴及其并发症医案,探析叶桂治疗消渴及其并发症的治法特色。叶桂认为阴亏阳亢,津涸热淫为消渴病机,久病入络致消渴并发症产生,以“三消理论”“久病入络”为指导,贯以“脾阴学说”“胃阴学说”“肝病治胃”“阳化内风说”“奇经辨治”“络病辨治”等学术思想,结合脏腑、卫气营血病位辨证用药,通过清热保津、甘凉补中、摄肾运津以清气血之热,养脏腑之阴,平衡阴阳治疗消渴;以滋补肝肾、祛风通络为主,佐以清热凉血、补气行血、化痰散瘀治疗消渴病痹证;通过温阳通补、填补奇经、通经固涩治疗消渴病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久病入络 名医经验 三消理论 卫气营血辨证 消渴 消渴并发症 叶桂
下载PDF
从消渴慢性并发症病名谈中医病名标准化 被引量:10
2
作者 樊程程 张兰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3年第5期1169-1170,共2页
中医病名规范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与实践意义,中医病名的标准化是中医学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本文以消渴慢性并发症的中医病名研究为例,提出中医病名规范化应重视疾病命名的具体原则和方法,旨在为促进中医病名规范化起到示范作用。
关键词 中医病名 消渴慢性并发症 标准化 原则 方法
原文传递
《金匮要略》对消渴病并发症的认识 被引量:9
3
作者 张甦颖 《河南中医》 2005年第10期6-7,共2页
《金匮要略》不仅系统阐述了消渴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及治法,还分别论及多种消渴病的并发症,如肺痿、小便不利、水气、淋病、虚劳、血痹等,并提出了相应的治法及预防措施。
关键词 《金匮要略》 消渴并发症 肺痿 小便不利 水气 淋病 虚劳 血痹
下载PDF
五运六气理论在消渴相关并发症中的医案举隅 被引量:1
4
作者 徐子寒 袁怡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2年第17期40-44,共5页
中医学认为,消渴相关并发症是消渴日久,病情缠绵难愈,气血阴阳俱虚所致,是糖尿病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而西医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越来越多医家将目光集中到中医中药治疗。本文从五运六气理论的角度... 中医学认为,消渴相关并发症是消渴日久,病情缠绵难愈,气血阴阳俱虚所致,是糖尿病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而西医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越来越多医家将目光集中到中医中药治疗。本文从五运六气理论的角度出发,介绍其基本内容及临床应用,并总结了运气方和基于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所创制的龙砂开阖六气针法治疗消渴病相关并发症的医案3则以飨同道。希望更多地将运气学说运用到临床诊疗中,扩宽消渴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运六气 消渴并发症 运气方 龙砂开阖六气针法 验案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524例临床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小伶 周东海 +3 位作者 王小强 王海燕 李明 邵佳军 《北方药学》 2012年第7期35-37,共3页
目的:通过524例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心脏病、糖尿病脑血管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中药进行辨证分型治疗,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有效、科学... 目的:通过524例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心脏病、糖尿病脑血管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中药进行辨证分型治疗,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有效、科学的治疗方法。方法:将怀柔区中医医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并发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单纯西医对症治疗,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进行比较治疗后积分降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水平明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后症状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血糖水平低于对照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西医对症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辨证论治可增强疗效,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能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消渴病)慢性并发症临床研究
下载PDF
毒损肾络所致消渴肾病机理浅说 被引量:41
6
作者 南征 《吉林中医药》 2007年第1期8-10,共3页
在治疗消渴肾病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其基本病理特点和AGEs的致病特点,提出毒损肾络在消渴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贯穿于疾病发展的始终。毒虚并存、正邪交争是其基本病理,毒损肾络、肾元亏虚、肾之体用俱病是其迁延难愈的基本原因。抓住... 在治疗消渴肾病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其基本病理特点和AGEs的致病特点,提出毒损肾络在消渴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贯穿于疾病发展的始终。毒虚并存、正邪交争是其基本病理,毒损肾络、肾元亏虚、肾之体用俱病是其迁延难愈的基本原因。抓住毒邪损伤肾络这一致病环节,就是抓住了消渴肾病发病的环节,即抓住了矛盾主要方面,为中医治疗DN提出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渴/并发症 水肿/病因学 消渴/中医病机 水肿/中医病机 络脉/生理学 络脉/病理生理学
下载PDF
毒损肾络所致消渴肾病机理浅说(续完) 被引量:19
7
作者 南征 《吉林中医药》 2007年第2期10-12,共3页
2.3病机变化消渴病是一复合病因综合作用的病证。五脏虚弱,禀赋不足是发病的内部条件;而饮食不节,形体肥胖,精神刺激,情志失调,外感六淫,毒邪侵害,过服温燥药物,房劳过度,肾精亏虚是发病的外部条件。内外因相互作用,外因通... 2.3病机变化消渴病是一复合病因综合作用的病证。五脏虚弱,禀赋不足是发病的内部条件;而饮食不节,形体肥胖,精神刺激,情志失调,外感六淫,毒邪侵害,过服温燥药物,房劳过度,肾精亏虚是发病的外部条件。内外因相互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毒、虚并存,正邪交争是消渴病的基本病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渴/并发症 水肿/病因学 消渴/中医病机 水肿/中医病机 络脉/生理学 络脉/病理生理学
下载PDF
汤宗明辨治消渴病慢性并发症经验介绍 被引量:3
8
作者 严兴茂 汤宗明 《新中医》 CAS 2018年第1期205-208,共4页
汤宗明先生系遵义市中医院主任医师,2009年获评贵州省首届省级名中医,临证半个世纪,对内科之代谢病、心脑病、脾胃病、肾病等独具匠心,疗效确切。消渴病慢性并发症是消渴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消渴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消渴病慢性并发症 经验介绍 汤宗明
原文传递
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概述 被引量:10
9
作者 卫德强 麻金木 《吉林中医药》 2007年第2期66-68,共3页
根据统计,在糖尿病中肾脏累及的约占30%-50%(临床出现微量蛋白尿)。肾脏一旦被累及出现持续性蛋白尿则其病变往往是不可逆转的,最终在短期内进入终末期肾功能衰竭(ESRD).毛细血管间肾小球硬化症是主要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之一,... 根据统计,在糖尿病中肾脏累及的约占30%-50%(临床出现微量蛋白尿)。肾脏一旦被累及出现持续性蛋白尿则其病变往往是不可逆转的,最终在短期内进入终末期肾功能衰竭(ESRD).毛细血管间肾小球硬化症是主要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之一,常见于病史超过10年的患者,目前西医在治疗DN除了糖尿病本身治疗血压控制及ACEI药物的使用等无特殊方法。近年来中医药活血化瘀法在DN治疗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应用,其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及观察也屡见报道,现做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渴证/并发症 肾病/中医药疗法 活血化瘀法
下载PDF
糖尿病性肾病的中医辨证施护
10
作者 迟英 《吉林中医药》 2006年第12期56-56,共1页
关键词 消渴/并发症 肾病/病因学 肾病/护理
下载PDF
中医辨证施治配合针灸治疗糖尿病胃轻瘫验案举隅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进 《吉林中医药》 2008年第2期136-136,共1页
关键词 消渴/并发症 胃轻瘫/病因学 针灸疗法 健脾 益气滋阴
下载PDF
同济肾康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265例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廉波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年第4期21-22,共2页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方法。方法:将381例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控制饮食、血糖、血压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同济肾康胶囊,对照组给予六味地黄丸,观察3个月。结果:两组UAER、24h尿蛋白定量均有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P&l...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方法。方法:将381例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控制饮食、血糖、血压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同济肾康胶囊,对照组给予六味地黄丸,观察3个月。结果:两组UAER、24h尿蛋白定量均有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肾小球滤过率(GFR)的改变,早、中期GFR增高者,经治疗后有所下降,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GFR正常者,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晚期GFR降低者,治疗后略有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济肾康胶囊通过增加肾脏血流量,改善血液流变学,使系膜基质减少,减低了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从而达到抑制尿蛋白,减轻肾小球的损害,延缓肾功能的减退,提高了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病/中医药疗法 消渴/并发症 @同济肾康胶囊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