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红葡萄酒涩感质量的多维表征及其效果分析
1
作者 谭方岱 何英霞 +2 位作者 刘葭玥 李爱华 陶永胜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4342-4355,共14页
【目的】综合考虑涩感的时间依赖性、口腔感觉的亚品质属性以及品评员即时面部表情,设计干红葡萄酒涩感分析方法,为涩感质量的多维表征提供方法学支撑。【方法】干红葡萄酒的涩感时间依赖性采用时间强度法表征涩感的最大强度(Imax)、感... 【目的】综合考虑涩感的时间依赖性、口腔感觉的亚品质属性以及品评员即时面部表情,设计干红葡萄酒涩感分析方法,为涩感质量的多维表征提供方法学支撑。【方法】干红葡萄酒的涩感时间依赖性采用时间强度法表征涩感的最大强度(Imax)、感知速率(Vi)、消解速率(Vd)、整体响应强度(AUC)和感知持续时间(Ttot);涩感的干燥、粗糙和褶皱等亚品质通过选择合适项分析法(CATA)和动态主导型感官属性法(TDS)表达;饮用愉悦度试验基于面部表情分析技术表征。以甘肃、宁夏和新疆产区27款‘赤霞珠’干红葡萄酒样品为试材,表征涩感的强度、亚品质特征以及感知愉悦度差异。【结果】3个产区酒样的涩感差异主要体现在涩感Imax、Vd以及AUC上,相比甘肃和新疆,宁夏酒样的涩感Imax、AUC和Vd最大。干燥、麻木、粗糙、褶皱、生青和颗粒6种亚品质的选择频率超过50%,是供试酒样涩感的主要属性。涩感多元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得出,3个产区的干红葡萄酒涩感亚品质差异主要体现在粗糙、褶皱和干燥感上。干红葡萄酒涩感过高的Vi、Vd,过高的粗糙和麻木感会降低品评员的积极情绪,而颗粒感通常会导致高兴和惊讶的表情出现。供试酒样涩感多元数据的主成分分析得出,本研究设计的涩感多维表征技术方法具有较强的酒样涩感区分能力。宁夏酒样有较高的Imax、AUC、Vi和Vd,粗糙、褶皱、干燥和麻木感更明显;新疆酒样的颗粒感较强,Imax、AUC、生青和麻木感较弱,饮用的舒适度较好;甘肃酒样拥有最强的生青感和最弱的粗糙优势率。【结论】本研究设计的干红葡萄酒多维表征方法能够具象、细致地表征产品涩感的多样性,较为科学地评价涩感的差异,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酒 涩感 时间-强度分析 动态主导型官属性分析 即时面部表情分析
下载PDF
赤霞珠干红葡萄酒酚类物质及其与苦涩感的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燕 李德美 +3 位作者 孙智文 王宗义 赵炳岩 王莹莹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91-96,共6页
选取中国3个葡萄酒产区2016年出产的15款赤霞珠干红葡萄酒,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总酚、总原花青素、黄烷醇、5种黄烷-3-醇单体、2种原花青素二聚体等物质含量,结合所研究酒样的感官评价,探究葡萄酒酚类物质种类含量的差异及其与口感特... 选取中国3个葡萄酒产区2016年出产的15款赤霞珠干红葡萄酒,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总酚、总原花青素、黄烷醇、5种黄烷-3-醇单体、2种原花青素二聚体等物质含量,结合所研究酒样的感官评价,探究葡萄酒酚类物质种类含量的差异及其与口感特征的关系。结果显示:不同产区酒样总原花青素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儿茶素、表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原花青素B1、原花青素B2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不同酒样涩感强度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而苦感强度、涩感质量和口感协调性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涩感强度与总酚、总原花青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原花青素B1、表儿茶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涩感质量与黄烷醇和表儿茶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口感协调性与涩感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酒 赤霞珠 酚类物质 涩感强度 涩感质量
下载PDF
贺兰山东麓不同陈酿年份赤霞珠干红葡萄酒中酚类物质对涩感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3
3
作者 李辉 张静 +3 位作者 李超 孟哲 周艳芬 张军翔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8-44,共7页
为了探究赤霞珠干红葡萄酒陈酿过程中酚类物质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涩感质量变化之间的联系。选取宁夏贺兰山东麓同一酒庄10个垂直年份的赤霞珠干红葡萄酒,分析总酚、总单宁、总花色苷含量,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多级质谱(ultra high pe... 为了探究赤霞珠干红葡萄酒陈酿过程中酚类物质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涩感质量变化之间的联系。选取宁夏贺兰山东麓同一酒庄10个垂直年份的赤霞珠干红葡萄酒,分析总酚、总单宁、总花色苷含量,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多级质谱(ultr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ulti-stage mass spectrometry,UHPLC-ESI-MSn)法分析了该系列葡萄酒中的儿茶素、表儿茶素、表棓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原花青素B1、B2的含量,通过二级质谱分析鉴定了(表)儿茶素三聚体,并对样品涩感质量进行了感官分析。通过相关分析建立酚类物质与涩感质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葡萄酒年份的增加总酚、总单宁和总花色苷的含量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在陈酿过程中葡萄酒的口感呈现干涩下降绒涩上升的趋势。不同质量的涩感强度与总酚及总单宁的含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p> 0. 05)。干涩强度与葡萄酒中儿茶素、表儿茶素、表棓儿茶素及原花青素B1、B2含量显著正相关(p <0. 05)与(表)儿茶素三聚体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 <0. 01),绒涩与这些物质没有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酒 陈酿 酚类物质 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多级质谱(UHPLC-ESI-MS n) 涩感质量
下载PDF
葡萄酒中单宁涩感评价及结构分析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辉 李超 +2 位作者 张梦园 孙佳莹 张军翔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18,共5页
单宁是红葡萄酒中的重要成分,对红葡萄酒的口感、颜色、稳定性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该文介绍了单宁的涩感评价方法(感官评价、蛋白质沉淀法、电子舌)及结构分析方法(色谱技术、核磁共振技术、质谱技术、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技术)的研究进... 单宁是红葡萄酒中的重要成分,对红葡萄酒的口感、颜色、稳定性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该文介绍了单宁的涩感评价方法(感官评价、蛋白质沉淀法、电子舌)及结构分析方法(色谱技术、核磁共振技术、质谱技术、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宁 葡萄酒 涩感 结构分析
下载PDF
卵清蛋白沉淀法分析干红葡萄酒的涩感质量 被引量:7
5
作者 章冉 田湉 +2 位作者 安然 梁艳英 陶永胜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CAS 2016年第4期80-84,共5页
为了正确评价干红葡萄酒涩感质量,实验以贺兰山东麓产区9款单宁含量有差异的干红葡萄酒为研究对象,分析供试酒样的多酚、单宁含量,培训品评员,进行供试酒样的涩感特征的感官量化分析,同时模拟口腔唾液蛋白与葡萄酒单宁的结合反应,添加... 为了正确评价干红葡萄酒涩感质量,实验以贺兰山东麓产区9款单宁含量有差异的干红葡萄酒为研究对象,分析供试酒样的多酚、单宁含量,培训品评员,进行供试酒样的涩感特征的感官量化分析,同时模拟口腔唾液蛋白与葡萄酒单宁的结合反应,添加不同卵清蛋白溶液(0~8.0 g/L)絮凝单宁,分析A280下降趋势。结果表明,干红葡萄酒的干涩与糙涩之间极显著正相关,并且它们与多酚、单宁含量极显著正相关,也与添加卵清蛋白引起A280下降的速率a值极显著正相关;干红葡萄酒的绒涩感与苦味之间显著负相关,它们与干涩、糙涩、多酚、单宁以及a值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绒涩感可能与合适的橡木桶陈酿之间有联系。干涩和糙涩主要来源于多酚和单宁,基于蛋白沉淀法预测葡萄酒的涩感质量具有局限性,绒涩感可能产生于合理陈酿中的单宁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红葡萄酒 涩感质量 单宁 总酚 数学联系
下载PDF
红葡萄酒涩感研究进展 被引量:8
6
作者 袁缓缓 王晓宇 +3 位作者 陈彤国 雷小青 赵鹏涛 田呈瑞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269-274,共6页
涩感是影响红葡萄酒感官质量及内在品质的关键因素。文章参考国内外研究结果,对比分析了红葡萄酒中的涩感物质、涩感产生机理、涩感强度及质量的影响因素、涩感的评价方法,为改善红葡萄酒质量提供参考。红葡萄酒中的涩感物质包括缩合单... 涩感是影响红葡萄酒感官质量及内在品质的关键因素。文章参考国内外研究结果,对比分析了红葡萄酒中的涩感物质、涩感产生机理、涩感强度及质量的影响因素、涩感的评价方法,为改善红葡萄酒质量提供参考。红葡萄酒中的涩感物质包括缩合单宁、水解单宁以及有机酸,涩感是由涩感物质和口腔作用引起的一种干燥的、粗糙的、褶皱的,收敛性的触觉,涩感的强度及质量主要取决于单宁的浓度、聚合度、结构特点,此外还受葡萄品种、产区、酿酒方式影响,涩感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感官评价、化学分析这2大类,这2种方法往往结合使用以获取最佳分析结果。此外,合理选择葡萄原料及酿造方式也是提升红葡萄酒质量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葡萄酒 涩感 单宁 机理 强度 质量 评价方法
下载PDF
葡萄酒涩感物质及其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赵擎豪 王升楠 +5 位作者 杜国荣 赵鹏涛 成晨亚琼 曹晓蒙 刘慧 王晓宇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426-432,共7页
葡萄酒的涩感一直是葡萄酒研究的热点话题,并由此演化成了涩感的研究体系。在涩感研究体系中,有关葡萄酒中的涩感物质的定性定量方法多样,但缺乏对方法适用性的探讨,使得研究者在使用方法时存在方法的误用。此外,关于涩感研究的文献多... 葡萄酒的涩感一直是葡萄酒研究的热点话题,并由此演化成了涩感的研究体系。在涩感研究体系中,有关葡萄酒中的涩感物质的定性定量方法多样,但缺乏对方法适用性的探讨,使得研究者在使用方法时存在方法的误用。此外,关于涩感研究的文献多是介绍涩感的研究成果,缺乏对体系的诠释。本文在总结葡萄酒中多酚类物质的基础上,阐明了涩感物质的分析方法,并进一步深入总结了有关涩感的研究体系,探讨了未来葡萄酒涩感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酒 多酚 单宁 涩感 分析方法 综合评价
下载PDF
9种植物源多酚的分离提取及其涩感评价 被引量:1
8
作者 刘佩 杜国荣 +3 位作者 赵鹏涛 张倩婷 王升楠 王晓宇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25-1032,共8页
为探究不同植物源多酚物质的理化性质差异及其感官潜质,以9种不同植物材料为研究对象,经提取、分离和纯化后获得多酚提取物,并对其总酚含量、总黄烷醇含量、鞣花单宁含量、蛋白质结合能力、蛋白质沉降能力、涩感及颜色等指标进行分析。... 为探究不同植物源多酚物质的理化性质差异及其感官潜质,以9种不同植物材料为研究对象,经提取、分离和纯化后获得多酚提取物,并对其总酚含量、总黄烷醇含量、鞣花单宁含量、蛋白质结合能力、蛋白质沉降能力、涩感及颜色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9种植物原料中,绿茶、红茶、石榴皮和木瓜皮中总酚物质含量较高,是酚类物质提取的优质原料。唾液蛋白沉降指数(SPI)试验结果表明,供试多酚提取物的蛋白质沉降能力与其总酚含量呈正相关关系。鞣花单宁通过影响蛋白质结合能力进而影响多酚提取物的涩感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酚 鞣花单宁 涩感 蛋白质结合能力
下载PDF
葡萄酒涩感定量评价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3
9
作者 包赛依娜 李顺琪 +1 位作者 兰义宾 潘秋红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52-156,共5页
葡萄酒涩感主要是由单宁酸与口腔唾液蛋白作用产生的,本研究采用人体口腔模拟溶液,探究蛋白与单宁酸相互作用的适宜条件,以建立涩度定量评价体系。结果显示,在口腔模拟溶液中,蛋白与单宁酸结合的最适温度为37℃,作用时间为2h,单... 葡萄酒涩感主要是由单宁酸与口腔唾液蛋白作用产生的,本研究采用人体口腔模拟溶液,探究蛋白与单宁酸相互作用的适宜条件,以建立涩度定量评价体系。结果显示,在口腔模拟溶液中,蛋白与单宁酸结合的最适温度为37℃,作用时间为2h,单宁酸最大吸收峰为330nm。在此条件下,测定反应液中剩余单宁酸含量,分析质量浓度梯度蛋白(0~3g/L)与一定量单宁酸(0~0.6g/L)结合曲线,发现曲线的斜率与单宁酸质量浓度的相关性达到0.972,可用斜率绝对值表示葡萄酒涩度大小。应用该方法分析了不同葡萄品种或工艺酿造的葡萄酒的涩度,并与感官品评结果相比较,有一定的相关性(R=0.918),表明该定量方法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酒 涩感 口腔模拟溶液 单宁酸
下载PDF
不同年份干红葡萄酒单宁结构特性与涩感强度的关系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雨宇 杨佳荟 袁春龙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08-315,共8页
为探究不同年份干红葡萄酒单宁的含量和结构与涩感强度之间的关系,以内蒙古产区不同年份的赤霞珠和蛇龙珠葡萄酒为材料,测定其总单宁、游离态黄烷-3-醇单体含量及缩合单宁结构组分,并对涩感强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新酒的总单宁含量和... 为探究不同年份干红葡萄酒单宁的含量和结构与涩感强度之间的关系,以内蒙古产区不同年份的赤霞珠和蛇龙珠葡萄酒为材料,测定其总单宁、游离态黄烷-3-醇单体含量及缩合单宁结构组分,并对涩感强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新酒的总单宁含量和游离态黄烷-3-醇单体总量均高于陈酿酒,且新酒的儿茶素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较高,陈酿酒的表棓儿茶素和棓酸儿茶素含量较高。在缩合单宁的结构特性中,新酒的原花青素占比较高,陈酿酒的原翠雀素占比较高,且陈酿8~9年酒样的单宁结构趋于稳定。葡萄酒中各组分与涩感强度间的主成分分析表明:总单宁、平均聚合度、单体表棓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延伸单元表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及没食子酰化程度对涩感影响较大,总酸、pH值、酒度、总酚、花色苷及游离态单体对涩感影响则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酒 陈酿 新酒 缩合单宁 涩感强度
下载PDF
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法优化蓝靛果果汁脱涩工艺 被引量:3
11
作者 韩春然 薛清卓 +2 位作者 遇世友 王鑫 黎晨晨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24年第1期119-126,共8页
以蓝靛果为原料,以单宁含量和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明胶添加量、脱涩温度、脱涩时间对蓝靛果果汁脱涩效果的影响,采用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法结合正交试验优化蓝靛果果汁脱涩工艺,并对比脱涩前后蓝靛果果汁中活性成分含量... 以蓝靛果为原料,以单宁含量和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明胶添加量、脱涩温度、脱涩时间对蓝靛果果汁脱涩效果的影响,采用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法结合正交试验优化蓝靛果果汁脱涩工艺,并对比脱涩前后蓝靛果果汁中活性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明胶脱涩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明胶添加量1.5%、脱涩温度43℃、脱涩时间55 min。在此优化条件下,单宁含量为724.46 mg/L,感官评分为92.75分,蓝靛果果汁中花色苷、黄酮、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的保留率分别为87.78%、95.90%、90.80%、96.73%。说明明胶可用于蓝靛果果汁脱涩,经优化脱涩工艺生产的蓝靛果果汁质地均匀、涩感适度、有明显的果味及果香,且活性成分保留率高,本研究为蓝靛果果汁的工业化发展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靛果果汁 涩感 单宁含量 官评分 模糊数学
下载PDF
涩感物质及涩感转导机制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楠 柴国璧 +6 位作者 王丁众 姬凌波 赵无垛 崔凯 宗永立 范武 刘俊辉 《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34-1138,1133,共6页
涩感物质是影响食品及饮料风味品质的重要因素,由于涩感物质具有抗菌、抗癌、抗氧化、保护神经等作用,近年来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通常涩感被描述为多酚等物质作用于口腔后产生的一种干燥、粗糙、褶皱和收敛的感觉,人们对涩感究竟是味觉... 涩感物质是影响食品及饮料风味品质的重要因素,由于涩感物质具有抗菌、抗癌、抗氧化、保护神经等作用,近年来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通常涩感被描述为多酚等物质作用于口腔后产生的一种干燥、粗糙、褶皱和收敛的感觉,人们对涩感究竟是味觉,是触觉还是类似于辣感的三叉神经觉的争论一直存在。大多数关于涩感产生机制的研究都以蛋白质聚集沉淀的理论模型为基础。本文将对一些产生涩感的物质及涩感转导机制进行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涩感 涩感物质 多酚 蛋白质沉淀理论 涩感转导机制
原文传递
利用多酚/蛋白互作模型研究多酚对葡萄酒涩感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朱艳云 王晓宇 +4 位作者 杜国荣 田呈瑞 王雪辉 任梦梦 张娟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63-69,190,共8页
研究不同红葡萄酒中不同聚合度的酚类物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差异性,找出影响涩感的关键成分,为葡萄酒酿造工艺的改良及葡萄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以不同品种的红葡萄酒为材料,利用C18固相萃取柱将葡萄酒的酚类物质分离为单体酚、低... 研究不同红葡萄酒中不同聚合度的酚类物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差异性,找出影响涩感的关键成分,为葡萄酒酿造工艺的改良及葡萄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以不同品种的红葡萄酒为材料,利用C18固相萃取柱将葡萄酒的酚类物质分离为单体酚、低聚物、高聚物三部分,测定其总酚、总黄烷醇含量,采用SDS-PAGE及荧光光谱法研究不同酚类物质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测得红葡萄酒的总酚和总黄烷醇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红葡萄酒中不同组分的总酚和总黄烷醇含量表现为:单体酚<低聚物<高聚物。SDS-PAGE及荧光光谱实验的结果显示高聚物对蛋白质的影响较强,单体酚与低聚物则因酒而异。葡萄酒中不同聚合度的成分对涩感的影响不同。因此,在葡萄品种选择和葡萄酒酿造工艺改良的过程中可以根据目标而进行酚类物质的控制,特别是高聚物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酒 酚类物质 多酚/蛋白互作 涩感
原文传递
用多酚类指标表征干红葡萄酒味感质量的模型构建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鑫龙 张媛媛 +3 位作者 徐令斌 白雪冰 李爱华 陶永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81-289,共9页
采用葡萄酒多酚系列指标,构建味感质量预测模型,实现干红葡萄酒涩感和余味的客观量化。试验以宁夏和新疆的50款赤霞珠干红葡萄酒为原料,利用常规方法检测样品总酸、挥发酸和pH值,采用自由基清除法测定抗氧化活性,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 采用葡萄酒多酚系列指标,构建味感质量预测模型,实现干红葡萄酒涩感和余味的客观量化。试验以宁夏和新疆的50款赤霞珠干红葡萄酒为原料,利用常规方法检测样品总酸、挥发酸和pH值,采用自由基清除法测定抗氧化活性,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分析总酚、花色苷、黄烷醇、黄酮醇、酒石酸酯含量,并以感官品评法量化干红葡萄酒的涩感和余味。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总酚、花色苷、黄烷醇、黄酮醇等对涩感和余味的影响有显著差异(P<0.05),酒石酸酯对余味的影响较小,而总酸和pH值对供试干红葡萄酒的涩感没有显著影响(P>0.05)。感官品评量化结果显示,宁夏和新疆产区酒样的涩感得分为6.18和5.70,余味得分为5.37和4.85,供试酒样的涩感与余味质量良好,且存在相似的变化趋势。以多酚系列指标表征的涩感质量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模型的决定系数(r-square,R^(2))为0.83,余味模型的R^(2)为0.78,结果表明,总酚、黄烷醇、挥发酸、DPPH等指标对葡萄酒的涩感和余味贡献较大,黄酮醇和酒石酸酯主要影响葡萄酒的涩感,而花色苷、总酸和pH值则主要影响葡萄酒余味。研究得出,基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设计的多酚系列指标可以较好地解析干红葡萄酒的味感质量,降低检测成本,具备表征和预测干红葡萄酒味感质量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酒 多酚物质 质量控制 涩感 余味 偏最小二乘回归
下载PDF
贺兰山东麓不同风土条件下红葡萄酒酚类及感官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张钰 黄勇策 +5 位作者 杨伟明 商华 兰义宾 石英 段长青 齐梦瑶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2-42,共11页
为探讨风土条件对红葡萄酒中酚类物质及感官品质的影响,该研究以贺兰山东麓3个子产区的‘赤霞珠’和‘马瑟兰’红葡萄酒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HPLC-MS/MS)技术解析红葡萄酒中酚类物质组成轮廓,并结合CIELAB... 为探讨风土条件对红葡萄酒中酚类物质及感官品质的影响,该研究以贺兰山东麓3个子产区的‘赤霞珠’和‘马瑟兰’红葡萄酒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HPLC-MS/MS)技术解析红葡萄酒中酚类物质组成轮廓,并结合CIELAB颜色参数和人工唾液沉淀指数(ASPI)探究红葡萄酒颜色和涩感两大感官特征。结果表明,贺兰山东麓红葡萄酒的酚类物质总量及涩感强度整体上呈现从北至南逐渐上升的趋势,同一子产区的‘马瑟兰’红葡萄酒比‘赤霞珠’颜色更深、饱和度更高,涩感也更强。西夏酒样酚类物质含量相对较低,永宁酒样颜色相对较深,青铜峡酒样涩感较强。各子产区红葡萄酒中的高聚缩合单宁占比及低聚缩合单宁含量对其涩感强度具有较大贡献,花色苷衍生物含量及聚合花色苷占比对酒样的黄色色调(b~*值)影响较大。不同风土条件调控葡萄果实中类黄酮代谢并影响其对应葡萄酒的酚类物质组成轮廓,但风土因子对不同酿酒品种的影响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酒 酚类物质 官特征 颜色 涩感 风土条件
下载PDF
涩感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6
作者 万秀娟 胡淑敏 +1 位作者 尹花 朱蕾 《中外酒业》 2022年第3期30-34,共5页
啤酒风味主要包括闻到的香气、尝到的口味及感觉到的口感。香气、口味是由一种或几种风味化学物质刺激嗅觉传感器或味觉传感器产生。口感是啤酒与口腔、牙齿、牙龈等的接触感觉,由触觉传感器产生,受物质本身及物质间交互作用的影响,是... 啤酒风味主要包括闻到的香气、尝到的口味及感觉到的口感。香气、口味是由一种或几种风味化学物质刺激嗅觉传感器或味觉传感器产生。口感是啤酒与口腔、牙齿、牙龈等的接触感觉,由触觉传感器产生,受物质本身及物质间交互作用的影响,是一种综合感觉。研究报告发现,啤酒口味纯正、口感和性价比是影响消费者选择的主要依据,因此口感是消费者关注的重要质量参数之一。而在口感中涩感作为一个负面因素,由于是啤酒经过口腔加工后的一种综合感觉,受主观影响较大,影响因素多且复杂,研究一直比较少。本文从啤酒涩感的定义入手,综述啤酒涩感的特点,产生机制及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啤酒 风味 涩感
原文传递
红葡萄酒呈涩物质的化学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马婧 袁春龙 +3 位作者 杨丽 马涛 苏鹏飞 闫小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2-138,共7页
利用明胶指数法、卵清蛋白沉淀法、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福林-肖卡法、蛋白沉淀法测定24个红葡萄酒酒样中呈涩物质的含量,并与感官评价的涩感强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蛋白沉淀测定单宁的方法与感官评价结果的涩感强... 利用明胶指数法、卵清蛋白沉淀法、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福林-肖卡法、蛋白沉淀法测定24个红葡萄酒酒样中呈涩物质的含量,并与感官评价的涩感强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蛋白沉淀测定单宁的方法与感官评价结果的涩感强度相关性最好,且该方法操作简单,适合在酒厂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葡萄酒 涩感强度 评价 物质
下载PDF
茶叶的涩味(感)是怎么产生的?
18
作者 肖漪 《普洱》 2024年第3期115-115,共1页
说到茶的滋味,茶人们总爱提及那句“不苦不涩不为茶”。所谓涩感,也常被称为收敛感,其实不属于味觉,而是触觉。它让口腔跟舌头产生一种被“抓住”的收敛感觉。《说文解字》中“涩”的意思是“不滑”。古今同义,喝茶时口感中的涩,说的就... 说到茶的滋味,茶人们总爱提及那句“不苦不涩不为茶”。所谓涩感,也常被称为收敛感,其实不属于味觉,而是触觉。它让口腔跟舌头产生一种被“抓住”的收敛感觉。《说文解字》中“涩”的意思是“不滑”。古今同义,喝茶时口感中的涩,说的就是不润滑的感觉。茶叶中的涩感物质主要是多酚类、花青素等,其中儿茶素类最重要。涩一方面赋予了茶汤重量感,另一方面赋予茶汤有-种强劲的感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茶素类 涩感 花青素 多酚类 《说文解字》 茶汤 茶叶 重量
原文传递
口腔摩擦学在食品口腔加工中的应用
19
作者 林顺顺 史家琪 +4 位作者 赵杰 张剑 孙夫才 马兵团 李梦琴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57-464,共8页
口腔加工不仅是一个饮食过程,也是一个享乐过程。人们所感知的食物质地是一种多维的感官特征。目前仅通过流变学已无法表征这一复杂感官感知。摩擦学通过模拟食物在口腔内的加工过程和食物被舌头挤压至口腔表面时的润滑行为来客观表征... 口腔加工不仅是一个饮食过程,也是一个享乐过程。人们所感知的食物质地是一种多维的感官特征。目前仅通过流变学已无法表征这一复杂感官感知。摩擦学通过模拟食物在口腔内的加工过程和食物被舌头挤压至口腔表面时的润滑行为来客观表征食物在口腔加工中的感官属性。口腔摩擦学已成为表征食物口腔加工中润滑行为的重要工具。本文综述口腔摩擦学在食品加工和研发中的应用,重点阐述食物在口腔加工中的涩感、润滑感等感官感知及其润滑机制,旨在为未来食品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加工 摩擦学 流变 润滑 涩感
下载PDF
酵母多糖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赵越凡 王升楠 +5 位作者 赵鹏涛 赵擎豪 刘炎 王飞 杜国荣 王晓宇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316-323,共8页
酵母多糖是葡萄酒中一种重要的大分子,源于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的释放与带酒泥陈酿过程中的自溶,其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研究人员和酿酒师的关注。酵母多糖分子结构复杂,探究其与葡萄酒基质成分的作用机理对于提升葡萄酒品质... 酵母多糖是葡萄酒中一种重要的大分子,源于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的释放与带酒泥陈酿过程中的自溶,其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研究人员和酿酒师的关注。酵母多糖分子结构复杂,探究其与葡萄酒基质成分的作用机理对于提升葡萄酒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针对酵母多糖对葡萄酒口感、颜色、香气和稳定性的影响展开系统综述,阐述了添加外源酵母多糖后葡萄酒品质的变化,特别是其对于葡萄酒涩感的影响,并对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展望,旨在为改良葡萄酒品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多糖 葡萄酒 涩感 颜色 香气 稳定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