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淋巴管内皮细胞来源外泌体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的轴突再生 被引量:1
1
作者 黄金生 张葛毅 +3 位作者 李森瑞 李江南 路来金 周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3期5314-5319,共6页
背景:研究表明淋巴管系统参与调控神经再生进程,外泌体具有细胞间通讯功能及多种生物学特性,由此可见淋巴管系统来源外泌体在周围神经损伤疾病治疗中具有巨大潜力。目的:探讨淋巴管内皮细胞来源外泌体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轴突再生的作用... 背景:研究表明淋巴管系统参与调控神经再生进程,外泌体具有细胞间通讯功能及多种生物学特性,由此可见淋巴管系统来源外泌体在周围神经损伤疾病治疗中具有巨大潜力。目的:探讨淋巴管内皮细胞来源外泌体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轴突再生的作用及机制。方法:(1)体外通过EdU细胞增殖实验探究淋巴管内皮细胞来源外泌体对施万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2)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8),即假手术组、周围神经损伤组及淋巴管内皮细胞来源外泌体治疗组,假手术组仅显露右侧坐骨神经,其余2组右侧坐骨神经挤压后分别在神经外膜下注射PBS及淋巴管内皮细胞来源外泌体,所有大鼠左侧坐骨神经均未做处理。术后28 d取各组大鼠双侧腓肠肌测量肌肉湿质量比,取右侧坐骨神经,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及Masson染色评价坐骨神经组织病理学变化及轴突排列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分析轴突再生情况。结果与结论:(1)与对照组相比,淋巴管内皮细胞来源外泌体显著增强了施万细胞的增殖能力,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术后28 d,淋巴管内皮细胞来源外泌体治疗组肌肉湿质量比显著高于周围神经损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周围神经损伤组相比,淋巴管内皮细胞来源外泌体治疗组轴突排列更加致密且有序,损伤所致轴突崩解和空泡变性现象较少;与周围神经损伤组相比,淋巴管内皮细胞来源外泌体治疗组NF200及S100β荧光强度显著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淋巴管内皮细胞来源外泌体通过促进施万细胞的增殖,提高NF200及S100β的蛋白表达来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轴突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内皮细胞 外泌体 施万细胞 周围神经再生 周围神经淋巴管
下载PDF
整合素α9在人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向淋巴管内皮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3
2
作者 蒋娟 薛斌 李晶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74-678,共5页
目的:从人体脂肪组织中分离培养出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诱导其向淋巴管内皮细胞(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s,LECs)分化,同时探讨分化过程中整合素α9(integrinα9)表达的变化,旨在寻找淋巴水肿分... 目的:从人体脂肪组织中分离培养出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诱导其向淋巴管内皮细胞(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s,LECs)分化,同时探讨分化过程中整合素α9(integrinα9)表达的变化,旨在寻找淋巴水肿分子治疗靶点,为ADSCs应用于淋巴水肿的分子治疗奠定实验基础。方法:①从吸脂术后废弃的人体脂肪组织中分离培养出ADSCs,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原代及传代细胞的形态特征。②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检测第3代ADSCs表面特征性抗原CD90、CD29、CD34及CD45的表达;MTT法绘制生长曲线。③用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C、人VEGF-A、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BB,PDGF-BB)诱导其向LECs方向分化,同时以人LECs作为阳性对照组。④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LECs表面特征性抗原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lymphatic endothelial hyaluronan receptor-1,LYVE-1)、血管内皮细胞特征性抗原CD34及integrinα9的表达。⑤FCM检测各组细胞周期,使用SPSS17.0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ADSCs贴壁生长,呈长梭形,第1、3、5代ADSCs的生长曲线均呈S形;细胞表面抗原为CD90+、CD29+、CD34-、CD45-。②实验组及阳性对照组LYVE-1表达阳性、CD34表达均阴性,integrinα9的表达趋势与LYVE-1一致,且二者在实验组的表达水平低于阳性对照组;三者在阴性对照组中的表达均为阴性。③各组G0/G1期细胞比例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G0/G1期细胞比例显著小于阴性对照组(P<0.01),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83)。结论:ADSCs离体培养,具有向LECs分化的潜能。使用VEGF-C、VEGF-A、PDGF-BB可诱导部分人ADSCs向LECs分化。在人ADSCs向LECs分化过程中integrinα9的表达增强,分化前后细胞的周期发生了改变。该分子在LECs的形成过程中可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将有望在淋巴水肿的再生治疗中成为重要的分子靶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 淋巴管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 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 整合素α9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促进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F-肌动蛋白重组 被引量:17
3
作者 谭玉珍 王海杰 +3 位作者 张文彩 李奇 孙丽莉 李鸿帅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33-637,共5页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VEGF C)对于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 ,探讨VEGF C促进淋巴管新生的机制。 方法 从狗的胸导管分离和培养淋巴管内皮细胞。标记内皮细胞的VEGFR 3和F 肌动蛋白 ,在荧光显微镜和共聚焦激光扫描显...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VEGF C)对于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 ,探讨VEGF C促进淋巴管新生的机制。 方法 从狗的胸导管分离和培养淋巴管内皮细胞。标记内皮细胞的VEGFR 3和F 肌动蛋白 ,在荧光显微镜和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下观察。用VEGF C刺激后 ,计数增殖细胞和迁移细胞 ,测量细胞迁移距离 ,并与bFGF和VEGF的作用进行比较。 结果 淋巴管内皮细胞表达VEGFR 3,静脉内皮细胞为阴性。bFGF和VEGF C促进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增殖 ,VEGF C的作用比bFGF强。与对照组相比 ,bFGF、VEGF和VEGF C组引起迁移细胞的数目增多和迁移距离增大 ,VEGF C的作用最强。在VEGF C组的迁移细胞 ,F 肌动蛋白和应力纤维明显增多。 结论 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表达VEGFR 3,VEGF C促进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引起F 肌动蛋白的重组和应力纤维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淋巴管新生
原文传递
内抑制素和血小板因子-4对淋巴管内皮细胞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谢方民 程园园 邵旭建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86-389,共4页
目的寻找安全有效的淋巴管生成抑制剂。方法取猪的胸导管内皮细胞进行培养,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设立对照组、内抑制素实验组和血小板因子-4(PF-4)实验组。应用刮线法和MTT法来判定这两种抑制因子对细胞有无抑制作用。结果应用刮线法对E... 目的寻找安全有效的淋巴管生成抑制剂。方法取猪的胸导管内皮细胞进行培养,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设立对照组、内抑制素实验组和血小板因子-4(PF-4)实验组。应用刮线法和MTT法来判定这两种抑制因子对细胞有无抑制作用。结果应用刮线法对Endostatin、PF-4对照组与实验各组的细胞数及细胞游走距离进行比较,均P<0·05。采用MTT法将内抑制素、PF-4对照组与实验各组吸光光度值相比较,均P<0·05。结论内抑制素和PF-4对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游走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有剂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内皮细胞 血管生成抑制因子 细胞培养 内抑制素 血小板因子-4
原文传递
小鼠淋巴管内皮细胞体外不同培养体系的比较 被引量:4
5
作者 王俊 郭燕 +4 位作者 章必成 陈芳琳 卓文磊 谢启超 陈正堂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6期1569-1571,共3页
目的探讨最适合小鼠淋巴管内皮细胞(mouse 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MLEC)生长的体系。方法小鼠腹腔注射乳化的不完全弗式佐剂(15d后再注射1次),诱导形成良性淋巴管瘤。消化法分离MLEC,分别置于明胶、鼠尾胶、基质胶或纤维蛋白凝胶... 目的探讨最适合小鼠淋巴管内皮细胞(mouse 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MLEC)生长的体系。方法小鼠腹腔注射乳化的不完全弗式佐剂(15d后再注射1次),诱导形成良性淋巴管瘤。消化法分离MLEC,分别置于明胶、鼠尾胶、基质胶或纤维蛋白凝胶包被的培养板中生长,流式细胞术对MLEC进行鉴定,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状态和形成管样结构的差异,并计算细胞群体倍增时间。结果从淋巴管瘤中分离得到MLEC。MLEC在明胶、鼠尾胶支持物上生长良好,其群体倍增时间均短于在基质胶和纤维蛋白凝胶上生长的MLEC。MLEC在4种支持物上均可以形成管样结构,在基质胶和纤维蛋白凝胶上形成的管分支数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结论明胶和鼠尾胶是MLEC生长的较好支持物,而基质胶和纤维蛋白凝胶是体外淋巴管形成的较好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内皮细胞 细胞培养 淋巴管生成 淋巴管
下载PDF
口腔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对人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侵袭、成管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陈思源 高攀 +1 位作者 常征 宣鸣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24-528,共5页
目的研究口腔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淋巴管生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组织块法分离、培养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CAFs和正常成纤维细胞(NFs),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CAFs和NFs。利用24孔的transwell细胞培养室分别将CAFs... 目的研究口腔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淋巴管生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组织块法分离、培养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CAFs和正常成纤维细胞(NFs),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CAFs和NFs。利用24孔的transwell细胞培养室分别将CAFs(实验A组)、NFs(实验B组)与人淋巴管内皮细胞(HLEC)共培养,以DMEM高糖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组,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HLEC的增殖、迁移、侵袭、成管能力。结果培养96、144、192 h,实验A组HLEC的数目均多于实验B组和空白对照组,实验B组多于空白对照组(P<0.01)。培养96 h后,实验A组HLEC的迁移和侵袭数目均多于实验B组和空白对照组,实验B组多于空白对照组(P<0.01)。培养24 h后,实验A组HLEC的成管数目多于实验B组和空白对照组,实验B组多于空白对照组(P<0.01)。结论口腔CAFs促进了HLEC的增殖、迁移、侵袭和成管作用,并且CAFs的促进作用大于NF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 癌相关成纤维细胞 正常成纤维细胞 淋巴管内皮细胞
下载PDF
单核细胞向淋巴管内皮细胞诱导分化的潜能(英文) 被引量:4
7
作者 梁艳红 张肇林 +4 位作者 田铧 王长明 王世坤 李鑫 宋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897-1900,共4页
背景:有研究报道,在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内的多种因子诱导下,单核细胞能够转化成血管内皮细胞;而在体外条件下,单核细胞能否转化成淋巴管内皮细胞,至今未见报道。目的:观察单核细胞在炎症环境中转分化成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可能性。方法... 背景:有研究报道,在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内的多种因子诱导下,单核细胞能够转化成血管内皮细胞;而在体外条件下,单核细胞能否转化成淋巴管内皮细胞,至今未见报道。目的:观察单核细胞在炎症环境中转分化成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可能性。方法: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成人新鲜外周血单核细胞,用细胞培养基培养,然后分别用纤维连接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24h。用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单核细胞对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志物LYVE-1、Podoplanin、Prox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以及内皮细胞抗原vWF、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单核细胞在诱导之前,对LYVE-1表达阳性,对Podoplanin、Prox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WF、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均为阴性;经上述因子刺激后,单核细胞对Podoplanin、Prox-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表达阳性,vWF、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仍呈阴性。提示纤维连接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均能有效刺激单核细胞表达淋巴管内皮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 转分化 淋巴管内皮细胞 体外培养 诱导
下载PDF
双氢青蒿素对小鼠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与迁移及管样结构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章必成 赵勇 +3 位作者 王俊 郭燕 饶智国 高建飞 《医药导报》 CAS 2008年第8期879-882,共4页
目的探讨双氢青蒿素(DHA)对小鼠淋巴管内皮细胞(LEC)增殖、迁移和管样结构形成的影响。方法腹腔注射不完全弗氏佐剂诱导小鼠淋巴管瘤形成,分离并培养小鼠LEC。采用MTT法检测DHA对LEC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LEC的凋亡率,Transwel... 目的探讨双氢青蒿素(DHA)对小鼠淋巴管内皮细胞(LEC)增殖、迁移和管样结构形成的影响。方法腹腔注射不完全弗氏佐剂诱导小鼠淋巴管瘤形成,分离并培养小鼠LEC。采用MTT法检测DHA对LEC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LEC的凋亡率,Transwell迁移实验观察DHA对LEC迁移的影响;基质胶实验检测DHA对LEC管样结构形成的影响,实时定量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DHA处理后LEC表达VEGFR-3 mRNA和蛋白的情况。结果5~40μg.mL-1DHA能显著抑制LEC增殖,并诱导不同程度的凋亡,且具有剂量效应关系。Transwell迁移实验和基质胶实验分别显示DHA能抑制LEC迁移和体外自发性管样结构形成。DHA处理之后,LEC表达VEGFR-3 mRNA和蛋白均下调。结论DHA能抑制LEC增殖、迁移和管样结构形成,诱导LEC凋亡和下调VEGFR-3表达,有望成为拮抗淋巴管生成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氢青蒿素 淋巴管内皮细胞 淋巴管生成 VEGFR-3
下载PDF
人直肠腺癌淋巴管内皮细胞ICAM-1的转录调节 被引量:6
9
作者 陈尧 刘执玉 +1 位作者 李瑞祥 靳升荣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315-318,共4页
为探讨癌细胞淋巴管侵润转移机理,对8例直肠腺癌患者的癌周组织和转移淋巴结,以及5例正常人的直肠组织和淋巴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细胞间细胞粘附分子(ICAM-1)和核转录因子KBp65(NFKBp65)的表达。同时通过地高辛碱性... 为探讨癌细胞淋巴管侵润转移机理,对8例直肠腺癌患者的癌周组织和转移淋巴结,以及5例正常人的直肠组织和淋巴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细胞间细胞粘附分子(ICAM-1)和核转录因子KBp65(NFKBp65)的表达。同时通过地高辛碱性磷酸酶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利用原位杂交技术,对8例直肠腺癌患者的癌周组织和转移淋巴结以及5例正常人的直肠组织和淋巴结,进行ICAM-1基因的NFKB结合位点的检测。结果显示:直肠腺癌病人转移的淋巴结和癌周直肠组织中的淋巴管内皮细胞都有ICAM-1和NFKBp65表达,而在正常人的淋巴管内皮细胞无ICAM-1和NFKBp65的表达;直肠腺癌病人转移淋巴结和癌周直肠组织中的淋巴管内皮细胞核内ICAM1的启动子中存在有NFKB 结合位点。提示ICAM-1的转录,取决于可诱导的NFKB 蛋白质复合物与ICAM-1的NFKB部位结合,阻碍NFKB因子的活化能够防止癌细胞的淋巴管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内皮细胞 ICAM-1 NFKB 直肠腺癌
下载PDF
休克淋巴液诱导大鼠肠系膜微淋巴管内皮细胞凋亡 被引量:3
10
作者 牛春雨 赵自刚 +4 位作者 陈瑞华 李继承 张静 刘艳凯 张玉平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32-238,共7页
无菌条件下复制大鼠重症失血性休克模型,引流肠系膜淋巴液或收集门静脉血,同时,另取动物引流正常淋巴液、正常门静脉血。以不同处理因素与第3代原代培养的肠系膜微淋巴管内皮细胞(MMLEC)共同孵育,MTT法检测不同终浓度的休克淋巴液及正... 无菌条件下复制大鼠重症失血性休克模型,引流肠系膜淋巴液或收集门静脉血,同时,另取动物引流正常淋巴液、正常门静脉血。以不同处理因素与第3代原代培养的肠系膜微淋巴管内皮细胞(MMLEC)共同孵育,MTT法检测不同终浓度的休克淋巴液及正常淋巴液对MMLEC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MMIEC增殖周期变化、并进行细胞核DNA电泳分析;RT-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及fas、fas L的表达。结果表明,随着休克淋巴液终浓度增加,MMLEC的增殖活力逐渐降低,显著低于正常淋巴液组;4%终浓度的休克淋巴液作用MMLEC 4h后,MMLEC凋亡率为(35.4±1.6)%,C_0-G_1期细胞比值增大,S+G_2-M期细胞比值下降,其它处理因素无明显变化,同时细胞核DNA电泳形成典型的阶梯状电泳图谱(DNA ladder)。4%终浓度的休克淋巴液作用4h后,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1);4%终浓度的休克淋巴液作用6h后,MMLEC的fas、fas L、bax mR- NA表达高于其它组、bcl-2 mRNA表达低于其它组(P<0.01)。结果提示,休克淋巴液可抑制MM- LEC增殖、干扰细胞周期、上调凋亡促进基因表达.从而诱导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淋巴 肠系膜微淋巴管内皮细胞 增殖 基因 细胞凋亡
下载PDF
淋巴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明秋 张大伟 +3 位作者 刘跃光 冯玉宽 王莹 冯克俭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8年第3期270-273,共4页
目的建立淋巴管内皮细胞培养模型,为淋巴管生成及肿瘤淋巴管转移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细胞生物学基础。方法用胶原酶灌注消化的方法,从猪胸导管中分离出淋巴管内皮细胞进行原代及传代培养,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对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原... 目的建立淋巴管内皮细胞培养模型,为淋巴管生成及肿瘤淋巴管转移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细胞生物学基础。方法用胶原酶灌注消化的方法,从猪胸导管中分离出淋巴管内皮细胞进行原代及传代培养,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对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原代细胞培养3~5h后,大部分活力较高的内皮细胞已开始贴壁,12~24h后,内皮细胞己铺展形成由数个细胞组成的细胞群,1~2w后,细胞呈生长密集状并汇合形成单层,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呈特征性"鹅卵石状"或"铺路石状"镶嵌排列生长。免疫荧光化学检测表明,淋巴管内皮细胞表达Ⅷ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结论该模型具有体内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可用于淋巴管生成及肿瘤淋巴管转移等方面的体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内皮细胞 细胞培养 胸导管
下载PDF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对淋巴管内皮细胞骨架及淋巴管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欧娟娟 潘凤 +3 位作者 吴峰 童晶涛 陈克力 梁后杰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491-495,共5页
目的:研究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Endostar,恩度)对淋巴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及淋巴管生成的影响。方法:磁珠分选小儿包皮真皮淋巴管内皮细胞进行培养,并在光镜下观察和采用细胞特异性标记物检测。设立对照组和恩度实验组,应用免疫荧光法和... 目的:研究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Endostar,恩度)对淋巴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及淋巴管生成的影响。方法:磁珠分选小儿包皮真皮淋巴管内皮细胞进行培养,并在光镜下观察和采用细胞特异性标记物检测。设立对照组和恩度实验组,应用免疫荧光法和体外三维培养法来判定恩度对淋巴管内皮细胞有无抑制作用。结果:恩度实验组淋巴管内皮细胞骨架中微丝排列极性减弱或消失,微管无明显改变。恩度实验组淋巴管内皮细胞体外形成管状分支数量及管状结构形成能力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对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细胞骨架和体外成管能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内皮细胞 淋巴管生成 细胞培养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
下载PDF
休克淋巴液对肠系膜微淋巴管内皮细胞炎症介质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自刚 牛春雨 +3 位作者 陈瑞华 侯亚利 张玉平 张静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051-2053,2059,共4页
目的:观察休克淋巴液对大鼠肠系膜微淋巴管内皮细胞(MMLEC)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探讨休克淋巴液损伤MMLEC的机制。方法:正常大鼠MMLEC原代培养,应用第三代MMLEC进行研究。无... 目的:观察休克淋巴液对大鼠肠系膜微淋巴管内皮细胞(MMLEC)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探讨休克淋巴液损伤MMLEC的机制。方法:正常大鼠MMLEC原代培养,应用第三代MMLEC进行研究。无菌条件下复制大鼠重症失血性休克模型(血压40mmHg,维持90min),引流休克时肠淋巴液及门静脉血,并以正常肠淋巴液、门静脉血作为对照。以4%终浓度的休克淋巴液作用MMLEC6h,以休克血浆、正常淋巴液、正常血浆、胎牛血清(FBS)、DMEM培养液作为对照。提取MMLEC的cDNA,RT-PCR检测iNOS、TNF-α及IL-6mRNA的表达;同时检测培养上清液MDA、NO、TNF-α及IL-6含量的变化。结果:4%终浓度的休克淋巴液作用6h后,MMLEC的iNOS、TNF-α、IL-6mRNA表达以及培养上清液MDA、NO、TNF-α和IL-6水平显著高于正常淋巴液组、休克血浆组、正常血浆组、FBS组以及DMEM组;且休克血浆作用MMLEC6h后的iNOS、TNF-α、IL-6mRNA表达以及培养上清液的MDA、NO、TNF-α及IL-6水平显著高于正常淋巴液组、正常血浆组、FBS组以及DMEM组。结论:休克淋巴液可使大鼠MMLEC的iNOS、TNF-α及IL-6mRNA表达增强,促进自由基释放,从而诱导细胞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淋巴 肠系膜微淋巴管内皮细胞 炎症介导素类 基因表达
下载PDF
构建肠系膜微淋巴管内皮细胞培养技术并观察休克淋巴液环境中内皮细胞的形态变化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瑞华 侯亚利 +4 位作者 牛春雨 赵自刚 张静 张玉平 刘艳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7期5424-5428,共5页
目的:建立肠系膜微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培养技术,观察不同体积分数的休克淋巴液对大鼠肠系膜微淋巴管内皮细胞形态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2/07在河北北方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及实验中心细胞培养室完成。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体质量... 目的:建立肠系膜微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培养技术,观察不同体积分数的休克淋巴液对大鼠肠系膜微淋巴管内皮细胞形态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2/07在河北北方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及实验中心细胞培养室完成。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体质量分别为220~300g和50~80g。实验方法:①无菌条件下制备大鼠重症失血性休克模型,引流肠系膜淋巴液或收集门静脉血;同时另取大鼠,引流正常淋巴液或正常门静脉血。②从动物种类、培养基、植块方法、胎牛血清浓度等方面对植块培养法进行改良,进行肠系膜微淋巴管内皮细胞原代培养并传代。实验分组:分为6组:胎牛血清组:培养液为DMEM+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正常淋巴液组:培养液为DMEM+正常淋巴液;休克淋巴液组:培养液为DMEM+体积分数为0.04,0.06,0.08,0.10的休克淋巴液;正常血浆组:培养液为DMEM+正常血浆;休克血浆组:培养液为DMEM+休克血浆;无血清对照组:培养液为DMEM。实验评估:①光镜下观察大鼠肠系膜微淋巴管内皮细胞原代培养及传代情况。②光镜、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不同体积分数的休克淋巴液及不同作用时间(4,8,12h)对肠系膜微淋巴管内皮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①光镜下肠系膜微淋巴管内皮细胞原代培养及传代情况:内皮细胞呈扁平的梭形或多边形,大小均匀,胞核清晰,呈卵圆形。细胞生长融合形成单层后,呈典型的鹅卵石或铺路石样镶嵌状排列生长。②光镜下在休克淋巴液中肠系膜微淋巴管内皮细胞形态:体积分数为0.04的休克淋巴液作用4h时细胞逐渐收缩、变圆直至脱落漂浮,随着休克淋巴液体积分数增加及作用时间延长,细胞损伤逐渐加重,体积分数为0.08的休克淋巴液作用4h时核旁出现空泡,体积分数为0.10的休克淋巴液作用12h时细胞裂解成碎片。其他各组作用12h肠系膜微淋巴管内皮细胞形态无显著改变。③扫描电镜下在休克淋巴液中肠系膜微淋巴管内皮细胞形态:体积分数为0.04的休克淋巴液作用4h部分细胞逐渐收缩离壁,细胞间隙增大、细胞边缘的突起拉长、缩短、断裂,作用8,12h可见凋亡小体。其他各组作用12h肠系膜微淋巴管内皮细胞形态无显著改变。④透射电镜下在休克淋巴液中肠系膜微淋巴管内皮细胞形态:体积分数为0.04的休克淋巴液作用4h细胞膜形态不规整,胞浆内质网等膜性细胞器扩张,核形态不规则,作用8h线粒体呈球形扩张,细胞核逐渐出现固缩、似细胞凋亡改变,核周腔变宽;体积分数为0.08的休克淋巴液作用时间8h细胞内出现囊泡,内质网不同程度扩张,线粒体主要表现为浓缩、深染等改变,细胞膜边界不清,出现起泡、破碎等现象。其他各组作用12h肠系膜微淋巴管内皮细胞形态无显著改变。结论:成功建立了肠系膜微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培养技术;休克淋巴液可导致肠系膜微淋巴管内皮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淋巴 肠系膜微淋巴管内皮细胞 细胞培养 形态
下载PDF
人真皮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及冷冻保存 被引量:3
15
作者 蒋朝华 胡学庆 刘宁飞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092-1095,共4页
目的建立分离培养人真皮淋巴管内皮细胞(LECs)及其冷冻保存技术。方法采用中性蛋白酶及胶原酶消化结合免疫磁珠方法,分选CD34-/CD31+细胞。所获内皮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经免疫荧光染色、RT-PCR鉴定证实为LECs。采用梯度降温法冻存内皮细胞... 目的建立分离培养人真皮淋巴管内皮细胞(LECs)及其冷冻保存技术。方法采用中性蛋白酶及胶原酶消化结合免疫磁珠方法,分选CD34-/CD31+细胞。所获内皮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经免疫荧光染色、RT-PCR鉴定证实为LECs。采用梯度降温法冻存内皮细胞,经复苏后进行形态学观察,以台酚蓝试验、MTT试验、流式细胞术细胞检测等方法鉴定细胞生物学特性。结果中性蛋白酶及胶原酶消化方法结合免疫磁珠分选,可从真皮组织获取高纯度的LECs。与新鲜细胞相比,复苏的内皮细胞活力保持在92%以上。复苏后的内皮细胞形态学、生物学特性及生长曲线与新鲜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冻存内皮细胞的凋亡率较新鲜内皮细胞高,为(9.15±0.34)%vs(5.31±0.23)%,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性蛋白酶及胶原酶消化结合免疫磁珠分选,可获取足够数量及纯度的LECs;冻存的内皮细胞复苏后无明显形态学改变,并保持较高的活力及体外增殖能力;可作为种子细胞来源,为淋巴管系统发育和新生研究提供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内皮细胞 细胞培养 细胞冻存 细胞凋亡 流式细胞
下载PDF
不同活化表型的巨噬细胞对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管样结构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章必成 王俊 +3 位作者 赵勇 高建飞 郭燕 陈正堂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7年第3期274-278,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活化表型的巨噬细胞对淋巴管内皮细胞(LEC)增殖、迁移和管样结构形成的影响。方法:分别以mrIFN-γ、mrIL-4处理小鼠RAW264.7细胞,建立经典活化的巨噬细胞(caMphi)和替代性活化的巨噬细胞(aaMphi)模型。采用transwell系统,... 目的:探讨不同活化表型的巨噬细胞对淋巴管内皮细胞(LEC)增殖、迁移和管样结构形成的影响。方法:分别以mrIFN-γ、mrIL-4处理小鼠RAW264.7细胞,建立经典活化的巨噬细胞(caMphi)和替代性活化的巨噬细胞(aaMphi)模型。采用transwell系统,将活化的巨噬细胞和LEC共培养。通过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细胞迁移实验和基质胶实验,分别观察它们对LEC增殖、迁移和管样结构形成的影响。结果:与aaMphi共培养的LEC增殖速度较快,迁移能力和管样结构形成能力均明显强于其它对照组。结论:aaMphi能够促进LEC增殖、迁移和管样结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 活化表型 淋巴管内皮细胞 淋巴管生成
下载PDF
青蒿素对小鼠淋巴管内皮细胞凋亡和淋巴管形成的作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郭燕 王俊 +3 位作者 章必成 陈正堂 赵勇 高建飞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7年第2期192-195,I0004,共5页
目的:探讨抗疟药青蒿素(ART)对小鼠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凋亡和淋巴管形成的作用。方法:腹腔注射不完全弗氏佐剂诱导小鼠淋巴管瘤形成,分离并培养小鼠淋巴管内皮细胞(LEC)。采用MTT法检测ART对LEC的生长抑制作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和Hoech... 目的:探讨抗疟药青蒿素(ART)对小鼠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凋亡和淋巴管形成的作用。方法:腹腔注射不完全弗氏佐剂诱导小鼠淋巴管瘤形成,分离并培养小鼠淋巴管内皮细胞(LEC)。采用MTT法检测ART对LEC的生长抑制作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和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观察细胞核形态学变化。FITC-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LEC细胞凋亡率。基质胶实验检测LEC体外淋巴管形成。结果:5-40μmol/L的ART显著抑制LEC细胞增殖。细胞经不同浓度的ART处理后,LEC细胞出现明显的凋亡特征。FITC-Annexin V/PI双染显示,与对照组比较,ART提高了LEC细胞凋亡率,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效应关系。基质胶实验显示ART抑制LEC体外自发性管状结构形成。结论:青蒿素可作为抗淋巴管生成的抑制剂,其作用与其诱导LEC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素 淋巴管内皮细胞 淋巴管生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下载PDF
血管生成抑制素和反应停对淋巴管内皮细胞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迟晓艳 邵旭建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13-516,F0004,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抑制素和反应停对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和游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淋巴管内皮细胞取自猪的胸导管。采用划线法和MTT法观察血管生成抑制素和反应停对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和游走的影响。Hoechst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抑制素和反应停对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和游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淋巴管内皮细胞取自猪的胸导管。采用划线法和MTT法观察血管生成抑制素和反应停对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和游走的影响。Hoechst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划线法和MTT法均显示血管生成抑制素和反应停对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游走有明显的抑制作用。Hoechst染色证实,经血管生成抑制素和反应停处理后的淋巴管内皮细胞,核周围有凋亡小体。结论:血管生成抑制素和反应停对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游走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有剂量依赖性。血管生成抑制素和反应停具有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抑制素 反应停 淋巴管内皮细胞 血管抑制因子 凋亡
下载PDF
口腔癌细胞诱导的淋巴管内皮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变化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壮 张松涛 +2 位作者 韩波 夏辉 潘剑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0-334,共5页
目的探讨在口腔癌细胞影响下淋巴管内皮细胞分子表型的变化。方法利用体外共培养模型,将淋巴管内皮细胞与口腔癌细胞进行共培养,模拟肿瘤中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变化。应用Affymetrix U133Plus2.0基因芯片对肿瘤组织中淋巴管内皮细胞(TLEC)... 目的探讨在口腔癌细胞影响下淋巴管内皮细胞分子表型的变化。方法利用体外共培养模型,将淋巴管内皮细胞与口腔癌细胞进行共培养,模拟肿瘤中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变化。应用Affymetrix U133Plus2.0基因芯片对肿瘤组织中淋巴管内皮细胞(TLEC)与淋巴管内皮细胞(LEC)基因表达的差异进行了检测和比较。并对功能相似的表达差异基因进行分类。结果差异基因表达谱共发现了677个基因表达差异在1倍以上,其中在TLEC中表达上调的基因有384条,下调的基因有293条。这些基因与细胞黏附、凋亡、运动、发育及血管生成有关。同时这些基因还参与细胞的信号传导、免疫应答、细胞代谢等过程。结论LEC与TLEC在分子水平是有差别的。以此为基础,可以针对淋巴管内皮细胞进行靶向阻断,达到治疗口腔癌淋巴道转移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癌 淋巴管内皮细胞 淋巴道转移 基因芯片
下载PDF
人参皂苷Rg3诱导淋巴管内皮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晶波 李明秋 +1 位作者 郑海兴 冯克俭 《中医药信息》 2009年第4期22-23,共2页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3(20(R)-Ginsenoside Rg3)对淋巴管内皮细胞的抑制效应及凋亡诱导作用。方法:取健康猪的胸导管内皮细胞进行分离、培养;VIII因子对淋巴管内皮细胞进行鉴定。用含不同浓度人参皂苷Rg3处理淋巴管内皮细胞,采用MTT法检...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3(20(R)-Ginsenoside Rg3)对淋巴管内皮细胞的抑制效应及凋亡诱导作用。方法:取健康猪的胸导管内皮细胞进行分离、培养;VIII因子对淋巴管内皮细胞进行鉴定。用含不同浓度人参皂苷Rg3处理淋巴管内皮细胞,采用MTT法检测药物对细胞的抑制作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检测淋巴管内皮细胞凋亡。结果:经VIII因子对培养的淋巴管细胞进行鉴定,为典型淋巴管内皮细胞。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作用时间的延长,人参皂苷Rg3对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生长抑制率逐渐增高;在人参皂苷Rg3作用下,淋巴管内皮细胞呈凋亡改变,出现凋亡小体。结论:人参皂苷Rg3能诱导淋巴管内皮细胞凋亡,抑制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内皮细胞 血管生成抑制因子 人参皂苷RG3 凋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