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左旋门冬酰胺酶在儿童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化疗中不良反应的监测 被引量:2
1
作者 杨珍 汤静燕 +2 位作者 薛惠良 潘慈 陈静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23-324,共2页
对20例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的淋巴系统恶性肿瘤患儿进行治疗前后血Ca、P、PT、KPTT、血糖、血淀粉酶、总蛋白、白蛋白和眼压的前瞻性观察,发现L-ASP治疗后1周较治疗前血Ca、P、总蛋白、白蛋白均有明显降低,1例发生糖尿病,1例治... 对20例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的淋巴系统恶性肿瘤患儿进行治疗前后血Ca、P、PT、KPTT、血糖、血淀粉酶、总蛋白、白蛋白和眼压的前瞻性观察,发现L-ASP治疗后1周较治疗前血Ca、P、总蛋白、白蛋白均有明显降低,1例发生糖尿病,1例治疗后眼压有较明显增高。结论:在L-ASP治疗前后,应对血总蛋白、白蛋白、血Ca、P、血糖做常规监测;对临床有出血倾向者,动态监测PT、KPTT;有腹痛者,动态监测血淀粉酶;有条件者进行眼压测定,有利于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并及时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旋门冬酰胺酶 淋巴系统恶性肿瘤 药物不良反应
下载PDF
吡喃阿霉素联合大剂量甲氨喋呤治疗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的效果观察及对患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2
作者 郭莉 丁珊珊 +2 位作者 梁霄 李姗 胡欣 《肿瘤药学》 CAS 2018年第2期219-222,共4页
目的探究吡喃阿霉素联合大剂量甲氨喋呤治疗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的效果及对患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诊断为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观察组30例,采用吡喃阿... 目的探究吡喃阿霉素联合大剂量甲氨喋呤治疗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的效果及对患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诊断为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观察组30例,采用吡喃阿霉素联合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情况及炎性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化疗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炎性因子TNF-α和IL-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吡喃阿霉素联合大剂量甲氨喋呤治疗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具有很大的临床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喃阿霉素 大剂量甲氨喋呤 淋巴系统恶性肿瘤 效果观察 炎性因子水平
下载PDF
PCR技术在淋巴系统恶性肿瘤患者MRD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公衍文 府伟灵 《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 2004年第1期31-34,共4页
基于PCR技术检测MRD的方法多种多样 ,如共同引物和特异引物PCR ,RT PCR ,ASO PCR ,SSCP PCR ,荧光PCR结合毛细管电泳技术以及定量的竞争PCR和实时定量PCR(RQ PCR)、LightCycleRQ PCR等。各种方法均有其优缺点及适用情况 。
关键词 PCR技术 淋巴系统恶性肿瘤 MRD 检测
下载PDF
淋巴系统恶性肿瘤染色体缺失分析及其与临床的关系
4
作者 肖农 倪婧 +1 位作者 蔡学杰 夏瑞祥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2004年第3期220-223,共4页
染色体的缺失可见于各型肿瘤中,包括淋巴系统恶性肿瘤,主要存在于5q、6q、8q、9q、11q、13q和17q。杂合性缺失分析是一有效的检测染色体缺失的方法,从而进一步研究在染色体的特定区域是否有可能存在抑制基因,达到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 染色体的缺失可见于各型肿瘤中,包括淋巴系统恶性肿瘤,主要存在于5q、6q、8q、9q、11q、13q和17q。杂合性缺失分析是一有效的检测染色体缺失的方法,从而进一步研究在染色体的特定区域是否有可能存在抑制基因,达到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系统恶性肿瘤 染色体缺失 淋巴系统白血病 治疗 预后
下载PDF
美罗华治疗B细胞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9
5
作者 王雯 张捷 +1 位作者 李鹏英 贠红 《护理研究(中旬版)》 2006年第5期1255-1256,共2页
关键词 淋巴系统恶性肿瘤 治疗转归 B细胞 美罗华 临床观察 CD20抗原 人单克隆抗体 毒副反应 特异性结合 细胞表面
下载PDF
PEG-rhG-CSF对淋巴系统恶性肿瘤治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临床治疗观察 被引量:4
6
作者 穆娟 赵明峰 +3 位作者 李玉明 耿莉 邓琦 李青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0-151,共2页
淋巴系统恶性肿瘤是常见的恶性血液病,目前治疗此类疾病的方法仍以干细胞移植及多疗程的化疗为主。治疗过程常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其中感染和出血为此类患者最常见的死因。成人中性粒细胞〈0.5×10^9/L,称重度粒细胞减少... 淋巴系统恶性肿瘤是常见的恶性血液病,目前治疗此类疾病的方法仍以干细胞移植及多疗程的化疗为主。治疗过程常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其中感染和出血为此类患者最常见的死因。成人中性粒细胞〈0.5×10^9/L,称重度粒细胞减少症或粒细胞缺乏症,具有极高的感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化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淋巴系统恶性肿瘤
原文传递
MDR基因异常表达与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化疗反应的相关性 被引量:6
7
作者 徐迎春 林玉梅 张凤春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53-356,共4页
目的探讨淋巴性恶性肿瘤多药耐药-1(MDR1)、拓扑异构酶Ⅱ(Topo Ⅱ)及糖皮质激素受体(GCR)基因表达与肿瘤复发和化疗反应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狭线杂交、配体标记方法,检测189例淋巴性恶性肿瘤患者的MDR、TopoⅡ和GCR基因表达。结果 ... 目的探讨淋巴性恶性肿瘤多药耐药-1(MDR1)、拓扑异构酶Ⅱ(Topo Ⅱ)及糖皮质激素受体(GCR)基因表达与肿瘤复发和化疗反应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狭线杂交、配体标记方法,检测189例淋巴性恶性肿瘤患者的MDR、TopoⅡ和GCR基因表达。结果 (1)MDR、TopoⅡ、 GCR基因在初治和复发难治的ALL、NHL、NHL-L和MM患者中有不同程度的异常表达,以复发难治组为著。(2)MDR1高表达(MDR1+)组患者CR率均显著低于MDR1表达阴性(MDR1-)组(P< 0.05),MDR1+组患者复发率均显著高于MDR1-组(P<0.05)。初治TopoⅡ低表达(TopoⅡ-)组患者复发率显著高于TopoⅡ高表达(TopoⅡ+)组(P<0.05),复发难治TopoⅡ-组患者CR率显著低于 TopoⅡ+组(P<0.05)。GCR位点低表达(GCR-)组患者CR率均显著低于GCR位点正常表达组 (P<0.05)。(3)单因素耐药机制中,以MDR1+组CR率最低,TopoⅡ-组次之,GCR减低组最高。多重耐药机制共存时,MDR1++TopoⅡ-+GCR-组及MDR1++TopoⅡ-组患者CR率(11.1%和 15.4%)分别显著低于MDR1+组、TopoⅡ-组和GCR-组(36.7%、48.0%和53.8%;P<0.05-P< 0.001)。结论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存在原、继发耐药,MDR1高表达、TopoⅡ和GCR低表达与患者化疗CR率降低和2年复发率升高有关,多重耐药机制联合分析对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的化疗反应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系统恶性肿瘤 多药耐药-1 拓扑异构酶Ⅱ 糖皮质激素受体
原文传递
伴有14q32异常的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的临床与细胞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刘世和 秦爽 +5 位作者 王建祥 刘旭平 薄丽津 秘营昌 崔雯 卞寿庚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569-572,共4页
目的 分析 14q3 2异常的淋巴系统恶性肿瘤 (lymphoidmalignances ,LM)的临床及细胞遗传学特征。方法 应用常规细胞遗传学技术对 2 2 5例不同类型的LM进行研究并综合分析伴 14q3 2异常LM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结果  15例 ( 6.67% )LM... 目的 分析 14q3 2异常的淋巴系统恶性肿瘤 (lymphoidmalignances ,LM)的临床及细胞遗传学特征。方法 应用常规细胞遗传学技术对 2 2 5例不同类型的LM进行研究并综合分析伴 14q3 2异常LM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结果  15例 ( 6.67% )LM患者可见 14q3 2异常 ,不同类型的 14q3 2异常的分布与LM的不同类型有关。t( 8;14 ) (q2 4 ;q3 2 )最为常见 ,主要见于急性白血病 ,其白血病类型呈现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征的异质性 ,但仍具有独特的临床、预后特征和附加的染色体异常ins( 1;6) (q11;q2 3q2 7)。t( 11;14 ) (q13 ;q3 2 )仅见于浆细胞白血病 ,1例多发性骨髓瘤继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患者可见累及MDS常见的染色体异常 7q -和 2 0q -。结论 特征性 14q3 2异常与附加染色体改变有助于不同类型的LM的诊断和预后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系统恶性肿瘤 14q32异常 细胞遗传学 附加染色体异常 淋巴
原文传递
门冬酰胺酶制剂治疗淋巴系统恶性肿瘤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杨文钰(综述) 竺晓凡(审校)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444-446,共3页
左旋门冬酰胺酶是淋巴系统恶性肿瘤治疗中的重要组成药物,因其生物学来源不同,其药代动力学特征也存在不同。本文将对门冬酰胺酶不同制剂进行比较并对其在淋巴系统恶性肿瘤治疗中的耐药机制作一综述。
关键词 左旋门冬酰胺酶 门冬酰胺合成酶 淋巴系统恶性肿瘤 耐药机制
原文传递
苯达莫司汀在淋巴系统恶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军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16年第4期193-198,共6页
盐酸苯达莫司汀是一种双功能烷化剂,对许多肿瘤有临床活性。作为新出现的氮芥类抗肿瘤药物,苯达莫司汀显著提高了患者的耐受性,且没有降低临床活性。虽然已被广泛应用了40多年,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在淋巴系统疾病中得到了系统的... 盐酸苯达莫司汀是一种双功能烷化剂,对许多肿瘤有临床活性。作为新出现的氮芥类抗肿瘤药物,苯达莫司汀显著提高了患者的耐受性,且没有降低临床活性。虽然已被广泛应用了40多年,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在淋巴系统疾病中得到了系统的研究。苯达莫司汀分子较其他烷化剂分子更稳定,能引起更广泛和更持久的DNA损伤。苯达莫司汀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但是已成为一个独特的抗肿瘤药物。不像其他的烷化剂,苯达莫司汀主要的作用靶点是切除修复通路,而不是错配修复通路,激活DNA损伤应急反应,诱导凋亡,抑制有丝分裂检查点和诱导有丝分裂障碍。文章就苯达莫司汀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外周T细胞淋巴瘤以及霍奇金淋巴瘤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达莫司汀 淋巴系统恶性肿瘤
原文传递
上海地区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各亚型的分布情况
11
作者 陈波斌 王小钦 +3 位作者 许小平 谢彦晖 陈字 林果为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49-50,共2页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发病构成情况。方法采取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上海地区28家医院在2年内初发淋巴系统肿瘤患者的资料,参照 WHO 修订的关于淋巴造血系统肿瘤的诊断标准,从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进行...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发病构成情况。方法采取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上海地区28家医院在2年内初发淋巴系统肿瘤患者的资料,参照 WHO 修订的关于淋巴造血系统肿瘤的诊断标准,从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系统恶性肿瘤 上海地区 淋巴细胞淋巴 造血系统肿瘤 淋巴系统肿瘤 肿瘤患者 研究方法 分子生物学 亚型 诊断标准
原文传递
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继发贫血
12
作者 周文静 金洁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05-607,共3页
淋巴系统恶性肿瘤是一类异源性恶性疾病,具有多种表现和不同生物学活性,且对治疗的反应也各不相同。贫血在淋巴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较常见,且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治疗效果和长期存活。本文讨论了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继发贫血的鉴别与治疗。
关键词 淋巴系统恶性肿瘤 贫血
原文传递
TIGIT对血液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的免疫调节作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约拿 刘佳 +1 位作者 李莉娟 张连生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22年第6期854-857,共4页
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性基序结构域(TIGIT)是一种新的免疫检查点受体,是主要表达于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表面的一种免疫抑制性受体,通过抑制T细胞和NK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影响肿瘤微环境,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本... 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性基序结构域(TIGIT)是一种新的免疫检查点受体,是主要表达于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表面的一种免疫抑制性受体,通过抑制T细胞和NK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影响肿瘤微环境,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本文介绍TIGIT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并对TIGIT分子在血液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的免疫调控、应用和前景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性基序结构域 免疫调节 血液淋巴系统恶性肿瘤 免疫检查点阻断剂
原文传递
儿童单眼眶内原发性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一例报告
14
作者 陈静 魏锐利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842-842,共1页
关键词 儿童 单眼眶内原发性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 肿瘤 诊断 CT 外科手术 治疗
下载PDF
砒霜和抗坏血酸治疗淋巴系统恶性肿瘤无效
15
作者 理由(摘译)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09年第11期14-14,共1页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J E Chang及其同事在Hematol Oncol杂志上报告,虽然砒霜和抗坏血酸的一般耐受性良好,但对复发或顽固性的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的疗效却很有限。
关键词 淋巴系统恶性肿瘤 抗坏血酸 砒霜 治疗 威斯康星 耐受性 顽固性
原文传递
CAR-T细胞治疗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临床试验设计相关问题的考虑 被引量:2
16
作者 高建超 黄云虹 +3 位作者 王洪航 王卉呈 潘建红 高晨燕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33-836,共4页
嵌合抗原受体T淋巴细胞(CAR-T)在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如B淋巴细胞白血病、B细胞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等的治疗中展现出非常有吸引力的治疗前景。目前有多个课题申请人向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提交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其中... 嵌合抗原受体T淋巴细胞(CAR-T)在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如B淋巴细胞白血病、B细胞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等的治疗中展现出非常有吸引力的治疗前景。目前有多个课题申请人向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提交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其中很多CAR-T细胞临床试验课题在受试者筛选、疗效预后指标、风险控制等方面存在共性问题,可能影响受试者的安全性和疗效判断。药品审评中心通过总结国内外临床试验设计方面的经验并与国内临床专家交流探讨,对上述共性问题形成了若干考虑,供申办方或研究者开展药品注册临床试验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合抗原受体T淋巴细胞 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 药品注册临床试验
原文传递
自身造血干细胞移植术联合小剂量白介素-2治疗16例恶性淋巴系统肿瘤
17
作者 谢彦晖 陈勤奋 +1 位作者 李佩 谢毅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5期455-457,共3页
目的:评价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PBSCT)联合小剂量白介素-2(IL-2)在恢复细胞免疫,从而减少淋巴系统恶性肿瘤(ALL和NHL)移植后的高复发率和提高无病生存率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化疗联合短程小剂量G-CSF的动员方法,收集自体外周... 目的:评价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PBSCT)联合小剂量白介素-2(IL-2)在恢复细胞免疫,从而减少淋巴系统恶性肿瘤(ALL和NHL)移植后的高复发率和提高无病生存率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化疗联合短程小剂量G-CSF的动员方法,收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对16例成人淋巴源性恶性血液肿瘤(7例CR_1ALL、3例CR1NHL、5例难治性NHL和1例CR_2ALL)进行移植,使用IL-2对移植物进行温育,移植术造血恢复过程中使用IL-2和造血恢复后长期小剂量使用IL-2 5万U/d。结果:ALL 7例CR_1,现仍存活,平均生存时间达73个月,中位生存期为51.5个月,3例CR_1NHL2例仍存活,10例CR_1恶性淋巴系肿瘤的6年无病生存率达0.90±0.11,其95%CI为0.71~0.99。而难治性NHL和CR_2-ALL,1例至今仍无病生存达63月。1例淋巴母细胞Ⅳ期NHL生存达46个月后复发死亡。这组3年无病生存率只有0.33±0.18,95%CI 0.02~0.64,平均生存时间只有20.66个月,中位生存期为6个月。结论:通过小样本Auto-PBSCT联合长期小剂量IL-2可能有效地提高CR1淋巴系恶性肿瘤无病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淋巴系统恶性肿瘤 自身造血干细胞移植 白介素-2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非霍奇金淋巴
下载PDF
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探讨
18
作者 毛莉萍 肖峰 +1 位作者 金洁 孟海涛 《浙江临床医学》 2005年第5期473-473,共1页
关键词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甲氨蝶呤治疗 淋巴系统恶性肿瘤 大剂量甲氨蝶呤 四氢叶酸钙 临床耐受性 长生存期 化疗药物 毒性反应 X剂量 24h 缓解期
下载PDF
约纽市中国移民恶性肿瘤死亡率
19
作者 王庆生 林晓萍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S1期210-211,226,共3页
约纽市中国移民恶性肿瘤死亡率王庆生,林晓萍StevenD.Stellman人们常常观察到移民人群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介于原居住国和移民国之间,这在研究恶性肿瘤与外环境因素的关系时十分重要。中国移民的恶性肿瘤发病率... 约纽市中国移民恶性肿瘤死亡率王庆生,林晓萍StevenD.Stellman人们常常观察到移民人群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介于原居住国和移民国之间,这在研究恶性肿瘤与外环境因素的关系时十分重要。中国移民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已见报道。本研究采用间接标化方法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移民 恶性肿瘤死亡率 鼻咽癌 淋巴系统恶性肿瘤 美国白人 天津 乳腺癌 统计方法 危险因素 前列腺癌
下载PDF
恶性肿瘤相关性红皮病 被引量:2
20
作者 钱悦 陶娟 《皮肤病与性病》 2018年第4期493-494,共2页
红皮病又称剥脱性皮炎,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严重的综合征。内脏恶性肿瘤皮肤可出现多种表现,称为副肿瘤性皮肤病,包括恶性肿瘤相关性红皮病。尽管恶性肿瘤并不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恶性肿瘤相关性红皮病临床诊治具有更大的挑战性。大多... 红皮病又称剥脱性皮炎,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严重的综合征。内脏恶性肿瘤皮肤可出现多种表现,称为副肿瘤性皮肤病,包括恶性肿瘤相关性红皮病。尽管恶性肿瘤并不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恶性肿瘤相关性红皮病临床诊治具有更大的挑战性。大多数恶性肿瘤相关性红皮病主要与淋巴系统恶性肿瘤有关,尤其是皮肤T细胞淋巴瘤,包括蕈样肉芽肿、Sézary综合征、霍奇金氏淋巴瘤、B细胞淋巴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急性骨髓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网状细胞肉瘤、成人T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以及慢性嗜酸细胞性白血病,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蕈样肉芽肿(MF)[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恶性肿瘤 肿瘤相关性 红皮病 SÉZARY综合征 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淋巴系统恶性肿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