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98篇文章
< 1 2 19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淮河流域谷物生产水足迹及用水效率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江激宇 刘嘉铭 张士云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1-382,共12页
为研究淮河流域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类粮食作物生产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淮河及沂-沭-泗水系的35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9年谷物生产、水资源、气候等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 为研究淮河流域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类粮食作物生产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淮河及沂-沭-泗水系的35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9年谷物生产、水资源、气候等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模型、空间杜宾模型,对流域谷物生产水足迹强度进行测度以反映其用水效率,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9年淮河流域谷物生产水足迹逐渐趋于稳定,谷物生产水足迹强度整体下降82.86%。水足迹强度空间集聚显著,集聚状态逐渐稳定。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生产投入、农业生产条件、自然条件与资源禀赋对谷物生产水足迹强度影响显著。淮河流域谷物生产用水总量整体增加,用水效率总体不断提升。淮河流域谷物生产用水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效率较高的区域为淮河干流下游及沂-沭-泗水系,效率较低的区域为淮河干流安徽段。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与有效灌溉面积等因素的提升能促进谷物生产用水效率的提升,城镇化水平、化肥施用量、年日照时长、年平均气温等因素的提升则会对其产生抑制作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年平均气温等因素通过要素流动、技术转移等产生空间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水足迹 谷物生产 用水效率 时空演变
下载PDF
淮河流域土霉素水质基准及生态风险评估
2
作者 谷立坤 任张航 +5 位作者 刘萌硕 程君怡 郑元林 彭赵旭 王莉 张建云 《环境生态学》 2024年第10期68-74,135,共8页
土霉素是最常见的四环素类药物之一,在畜牧业中应用广泛。规模化养殖企业废水达标排放,抗生素浓度不是必测指标,可能危害地表水生态系统。目前我国抗生素水质标准制定存在缺失,淮河流域土霉素标准限值、土霉素浓度、生态风险评估相关研... 土霉素是最常见的四环素类药物之一,在畜牧业中应用广泛。规模化养殖企业废水达标排放,抗生素浓度不是必测指标,可能危害地表水生态系统。目前我国抗生素水质标准制定存在缺失,淮河流域土霉素标准限值、土霉素浓度、生态风险评估相关研究少,尚未以保护该流域水生生物为目标开展水质基准相关研究。本研究采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基于大型溞、鲤鱼、普通水螅等6门9科11种急性毒性数据,推导出土霉素淡水生物短期水质基准为92.52μg/L,基于模糊网纹溞、臂尾轮虫、大型溞、四尾栅藻、普通水螅等6门10科10种慢性毒性数据,推导出土霉素淡水生物长期水质基准为75.85μg/L,建议土霉素长期水质基准75.85μg/L作为淮河流域土霉素标准值。生态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淮河流域层面土霉素不对河流生物完整性构成威胁,但畜牧业发达地区水环境土霉素均值显著偏高,需加大对养殖企业排口附近水域或河流枯水季等稀释比较小季节土霉素的检测与控制,减少对水生生物完整性冲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霉素 淮河流域 水生生物基准 急慢性毒性 生态风险评估
下载PDF
环境·社会·文化:历史地理视野下的淮河流域河湖水文化探究
3
作者 陈业新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3-139,F0003,共8页
水文化研究是理解和认识人类文明的重要视角和路径。南宋以来,受黄河长期夺淮入海的影响,淮河流域的河流、湖泊环境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变化,各类灾害多发,水、旱灾害频次也较此前大有不同。灾害环境的背景下,淮河流域从北宋时期的... 水文化研究是理解和认识人类文明的重要视角和路径。南宋以来,受黄河长期夺淮入海的影响,淮河流域的河流、湖泊环境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变化,各类灾害多发,水、旱灾害频次也较此前大有不同。灾害环境的背景下,淮河流域从北宋时期的“鱼米之乡”逐渐演变为灾荒之地,因灾害治理不力,灾民外逃成风,进而形成逃荒习俗,影响深远;民间张路斯龙王信奉的兴衰及其文化景观祠庙分布空间的变化,则是唐宋以来淮河流域水环境变迁的直接结果和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化 河湖环境 淮河流域
下载PDF
淮河流域土地资源承载力及其时空分异格局研究
4
作者 江激宇 李梦源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18-125,共8页
淮河流域作为我国粮食生产大区之一,其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方式直接关系到区域农业与城镇经济的发展,因此对淮河流域土地资源承载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从承载强度、承载效益和承载潜力三个维度... 淮河流域作为我国粮食生产大区之一,其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方式直接关系到区域农业与城镇经济的发展,因此对淮河流域土地资源承载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从承载强度、承载效益和承载潜力三个维度构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权TOPSIS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测算2006—2021年淮河流域35个地级市土地资源承载力水平,实证分析其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内,淮河流域各地级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水平表现为上升的趋势,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且在整体呈现正向空间自相关,在局部上呈现“小集聚、大离散”的空间分异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土地资源承载力 时空分异 空间自相关
下载PDF
当代淮河流域农业自然灾害与应对
5
作者 朱正业 《中国减灾》 2024年第16期42-44,共3页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农业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本文对当代淮河流域灾害情况进行介绍,并梳理总结应对经验,以期对现代农业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农业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本文对当代淮河流域灾害情况进行介绍,并梳理总结应对经验,以期对现代农业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自然灾害 淮河流域 现代农业 安全供给 重要农产品 应对经验
下载PDF
浅析淮河流域现代化水土保持战略
6
作者 李欢 袁希功 《治淮》 2024年第9期72-73,共2页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人口密集,人与资源矛盾较为突出。通过对淮河流域水土保持形势和新时代水土保持的总体要求进行分析,依据流域水土流失分布特点,分区分类提出了水土保持发展方向,为构建淮河流域水土保持战略布局提供指引。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水土保持工作 水土保持规划
下载PDF
基于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的淮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簇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常耀文 吴迪 +3 位作者 李欢 刘霞 王蕴鹏 郭家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544-4557,共14页
生态系统服务簇的识别是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管理与优化的关键。量化了2000、2010、2020年淮河流域产水量(WY),水源涵养(WC),土壤保持(SC),生境质量(HQ),水质净化(WP),净初级生产力(NPP)和碳储量(CS)7种生态系统服务。并基于自组织映射神... 生态系统服务簇的识别是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管理与优化的关键。量化了2000、2010、2020年淮河流域产水量(WY),水源涵养(WC),土壤保持(SC),生境质量(HQ),水质净化(WP),净初级生产力(NPP)和碳储量(CS)7种生态系统服务。并基于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SOFM)识别了生态系统服务簇,探讨了生态系统服务簇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20年,WP,NPP与WC呈上升趋势,WC的增幅最大;CS与HQ呈下降趋势。淮河流域各生态系统服务具有时空异质性,生态系统服务高值区多位于西南部山区与东北部丘陵山地地区。(2)识别了5个生态系统服务簇:核心生态服务簇,WP服务簇,WY服务簇,NPP服务簇与生态过渡服务簇。核心生态服务簇与生态过渡服务簇的面积总体增加,流域西南部山区与东北部丘陵山地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提升,2000—2020年,WY服务簇与NPP服务簇间的转移面积较大,WY服务簇面积减少达60.09%,NPP服务簇面积显著增加,2020年占整个流域面积的57.02%。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清晰认识淮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簇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动态变化,也为探索淮河流域可持续的生态系统管理与规划决策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SOFM) 生态系统服务簇 淮河流域 InVEST模型
下载PDF
淮河流域江苏段浮游植物优势种时空生态位 被引量:2
8
作者 黄艳芬 刘凌 +1 位作者 张顺婷 姜丰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6-443,共8页
为了探究淮河流域江苏段浮游植物时空不同维度上的物种间关系及其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程度,文章选取淮河流域江苏段的5条河流为研究对象,设置18个采样点,于2019—2022年丰水期进行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89属238种,通过计算优势度指数... 为了探究淮河流域江苏段浮游植物时空不同维度上的物种间关系及其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程度,文章选取淮河流域江苏段的5条河流为研究对象,设置18个采样点,于2019—2022年丰水期进行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89属238种,通过计算优势度指数、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值和生态响应速率,分析时间、空间和时空3个维度浮游植物优势种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优势种12种,其中,给水颤藻Oscillatoria irriguum、浮游席藻Phormidium planctonica和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是四年共有的优势种,均为蓝藻门。优势种生态位宽度表明,时间生态位宽度值最大,为0.406—0.945,空间次之,为0.175—0.647,时空宽度值最小,为0.054—0.396,各维度上宽度值最小的均为点形平裂藻Merismopedia punctata,时间、时空生态位宽度值最大的均为近细微丝藻Ulothrix subtillissima,表现出较强的生态适应性。生态位重叠值在时间、空间和时空三个维度上O_(ik)>0.6的分别占57.58%、27.27%和15.15%,分别以高度、中度和低度重叠为主。生态响应速率之和在时间、空间维度上均为正数,时空维度上为负数,表明群落结构在时空维度上较时间和空间维度更加稳定。综合而言,淮河流域江苏段浮游植物时间变化较小、优势种较为重叠;空间变化较大、优势种差异较大;总体浮游植物群落生态位分化程度较高,种间竞争较弱,群落结构较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浮游植物 优势种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时空生态位
下载PDF
强化流域治理管理 打造幸福河湖“淮河样板”——淮河流域幸福河湖建设实践与展望 被引量:2
9
作者 杨锋 《水利发展研究》 2024年第1期41-45,共5页
近年来,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依托流域多样化的河湖自然禀赋、通江达海的优越区位条件、底蕴丰厚的文化内涵,以强化河湖长制为主线,狠抓河湖“四乱”清理整治,持续复苏流域河湖生态环境,积极开展幸福河湖建设,推动建成5个国家级示范河湖... 近年来,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依托流域多样化的河湖自然禀赋、通江达海的优越区位条件、底蕴丰厚的文化内涵,以强化河湖长制为主线,狠抓河湖“四乱”清理整治,持续复苏流域河湖生态环境,积极开展幸福河湖建设,推动建成5个国家级示范河湖、70余个流域级和1 000余个省、市级幸福河湖,形成了一批治水效果明显、管护机制完善、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创造了幸福河湖建设的“淮河样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幸福河湖 河湖长制 复苏河湖生态环境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淮河流域暖季极端高温干旱复合事件的演变特征及其与气候和植被的关系
10
作者 姚昊昕 李清泉 +4 位作者 赵亮 吴星麒 沈新勇 段春锋 李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5596-5608,共13页
使用淮河流域1981年至2020年的149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和相对湿度数据,分析了流域暖季极端高温干旱复合事件(Compound Drought and Heat Events,CDHEs)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法探讨了CDHEs与气候和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 使用淮河流域1981年至2020年的149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和相对湿度数据,分析了流域暖季极端高温干旱复合事件(Compound Drought and Heat Events,CDHEs)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法探讨了CDHEs与气候和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1)CDHEs的发生日数在年代际尺度上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并且范围扩大,频发区逐渐向淮河流域中西部移动;(2)在年际尺度上,CDHEs随时间序列呈显著的波动上升趋势,空间分布上以西北部为中心向四周递减。连续CDHEs事件呈年际变化,最大2至4天的连续事件存在波动,2019年达到高峰,并且在流域内零散或成片出现;(3)在月际尺度上,CDHEs的发生日数在6月最多,其次是5月、7月、9月和8月。淮河流域入汛前的旱情和入汛后的旱涝急转都容易导致CDHEs发生,而且随着月际变化向南移动;(4)CDHEs对水热条件和大气环流具有特别的敏感性。在850hPa反气旋和500hPa显著高压异常的控制下,高温、低湿、高蒸发和降水少的气候背景有利于淮河地区CDHEs的形成,尤其是在淮河中西部地区。因此,CDHEs的发生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5)CDHEs与植被生长也存在显著关系。CDHEs与GPP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与NDVI呈显著的正相关,显著地区的土地类型以耕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为主。GPP和NDVI的不同步可能是因为多种因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而不仅仅是单一因素的影响。此外,对于GPP和NDVI来说,土壤含水量至关重要。总之,本文对淮河流域CDHEs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探讨了其与气候和植被的关系。研究结果可以为该地区的气象灾害防御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极端高温干旱复合事件 气候变化 时空分布特征 植被
下载PDF
资料非均一性对分析淮河流域平均气温变化趋势的影响
11
作者 卢晓晶 江晓东 +2 位作者 曹雯 周剑飞 杨再强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24年第7期689-700,共12页
均一性长序列气象资料是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基础,评估资料非均一性对分析淮河流域平均气温变化的影响,对于准确理解农业、生态和水资源等领域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本研究基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淮河流域172个台站1961... 均一性长序列气象资料是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基础,评估资料非均一性对分析淮河流域平均气温变化的影响,对于准确理解农业、生态和水资源等领域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本研究基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淮河流域172个台站1961-2018年逐日平均气温均一化数据和观测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计算气温变化速率,并通过定义非均一性影响及其贡献率两个术语,定量评估气候资料非均一性对分析淮河流域平均气温变化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淮河流域96个气象站点的平均气温序列表现出不均一性,占总站点数的55.8%。均一化前、后,区域年平均气温均显著上升,但非均一性导致增温速率被低估,非均一性影响为-0.015℃·10a^(-1),贡献率达到-6.6%;空间上,20.3%站点受到正影响,升温速率被高估,非均一性贡献率平均为21.3%;35.5%站点为负影响,升温速率被低估,贡献率平均为-43.6%。四季区域平均气温的非均一性影响差异较小,春、夏、秋、冬四季分别为-0.016℃·10a^(-1)、-0.014℃·10a^(-1)、-0.016℃·10a^(-1)和-0.015℃·10a^(-1);但由于夏季增温速度最慢,非均一性贡献率绝对值最大,贡献率为-40.0%,春、秋和冬季的贡献率分别为-4.7%、-8.0%和-4.3%;在春、秋和冬季,非均一性主要影响各站点的气温变化速率,但夏季有11.6%的站点在均一化前后出现了气温升降趋势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平均气温 变化趋势 数据非均一性 贡献率
下载PDF
基于气候因子的淮河流域桑拿天日数变化特征及区划
12
作者 袁征 张志高 +4 位作者 邓童瑶 郭可欣 赵怡博 陈河阳 蔡茂堂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8-75,共8页
揭示桑拿天的时空演变规律,可为应对极端气候事件提供依据。基于1960—2020年淮河流域40个气象站逐日最高气温和相对湿度资料,采用线性回归、Morlet小波分析、EOF和REOF分解等方法,统计分析了淮河流域桑拿天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 揭示桑拿天的时空演变规律,可为应对极端气候事件提供依据。基于1960—2020年淮河流域40个气象站逐日最高气温和相对湿度资料,采用线性回归、Morlet小波分析、EOF和REOF分解等方法,统计分析了淮河流域桑拿天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0—2020年淮河流域桑拿天总日数为32 906 d,桑拿天日数最多(19 730 d, 59.96%),极端桑拿天日数最少(2 021 d, 6.14%);1960—2020年淮河流域桑拿天总日数、桑拿天和强桑拿天日数分别以-24.63 d/10a、-13.38 d/10a和-12.94 d/10a的倾向率呈减少趋势,极端桑拿天则以1.69 d/10a的倾向率波动增加,21世纪以来桑拿天和强桑拿天日数持续减少,21世纪10年代极端桑拿天日数显著增加;61年来淮河流域桑拿天主周期变化为28 a,次周期为17 a、8 a和4 a;EOF分析表明,第1模态为决定性模态,反映了淮河流域桑拿天变化趋势的整体一致性;REOF展开表明可将淮河流域桑拿天划分为5个气候分区,各分区桑拿天变化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拿天 高温热浪 REOF 时空演变 淮河流域
下载PDF
淮河流域皖西大别山区地形因子与水系结构关联性分析
13
作者 史书汇 王晓云 李发文 《水资源保护》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7-126,共10页
为深入研究淮河流域皖西大别山区地形因子与水系结构的量化关系,基于ArcGIS对研究区地形因子及水系结构特征参数进行计算与提取,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地形因子与水系结构特征参数之间的关系,得到了针对细度比、河道维系常数、分... 为深入研究淮河流域皖西大别山区地形因子与水系结构的量化关系,基于ArcGIS对研究区地形因子及水系结构特征参数进行计算与提取,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地形因子与水系结构特征参数之间的关系,得到了针对细度比、河道维系常数、分形维数、平均长度比和流域圆度的5个定量预测模型,并利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及空间冷热点分析对水系格局及地形特征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形因子与水系结构特征参数在空间上普遍存在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最高达0.84;5个定量预测模型显著性水平P值均小于0.05,方差膨胀因子均小于10,模型拟合优度较高;研究区水系结构特征参数和地形因子存在“北冷南热”和“北热南冷”的显著空间分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因子 水系结构特征参数 多元线性回归 全局空间自相关 冷热点分析 淮河流域
下载PDF
淮河流域城市扩张对耕地流失的影响
14
作者 郑金婵 田静 +3 位作者 杨永菊 刘亮 王兵 乔旭宁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2-158,165,共8页
以淮河流域8个典型城市为研究区,基于30 m×30 m中国土地覆盖数据集,量化城市扩张和耕地流失的幅度、速度、模式和动态,探讨不同规模城市扩张对耕地流失影响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990—2021年研究区城市面积扩张了84.32%,扩张速率先... 以淮河流域8个典型城市为研究区,基于30 m×30 m中国土地覆盖数据集,量化城市扩张和耕地流失的幅度、速度、模式和动态,探讨不同规模城市扩张对耕地流失影响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990—2021年研究区城市面积扩张了84.32%,扩张速率先减小后增大;耕地流失了8.68%,流失速率先减小后增加。耕地大幅度转变为城市用地,占新增城市用地的98.97%,占总损失耕地的83.62%,耕地持续碎片化。城市扩张对耕地流失的依赖度下降、贡献度上升。特大城市耕地流失峰值比大城市出现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扩张 耕地流失 标准差椭圆 景观指数 淮河流域
下载PDF
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地下水超采原因与管理对策
15
作者 曹先树 王浩 +2 位作者 吴晨晨 曹炎煦 顾雨田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73,共9页
针对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的问题,从地下水开发利用趋势、水位动态变化、生态与环境地质问题等方面分析了该地区地下水超采的状况,从水资源禀赋条件、水资源承载能力、城镇用水需求变化、地下水监管能力等方面剖析了地... 针对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的问题,从地下水开发利用趋势、水位动态变化、生态与环境地质问题等方面分析了该地区地下水超采的状况,从水资源禀赋条件、水资源承载能力、城镇用水需求变化、地下水监管能力等方面剖析了地下水超采的原因。针对地下水双控指标体系、监测计量、信息化监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强化流域对地下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角度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超采治理 地下水管理 淮河流域 山东半岛
下载PDF
1960—2020年淮河流域不同等级降水日数时空变化特征
16
作者 袁征 张志高 +4 位作者 李苏 刘嘉毅 王佳欣 王赟 蔡茂堂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26-34,共9页
基于淮河流域40个气象站点1960—2020年逐日降水数据,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淮河流域不同等级降雨日数及雨日概率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0—2020年淮河流域年总雨日均值为101.13 d,小雨日数占... 基于淮河流域40个气象站点1960—2020年逐日降水数据,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淮河流域不同等级降雨日数及雨日概率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0—2020年淮河流域年总雨日均值为101.13 d,小雨日数占总降雨日数的75.08%,对流域总降水日数起重要作用.近61年来淮河流域小雨、大雨、暴雨和总降水日数均呈减少趋势,小雨日数对淮河流域年总降水日数的减少起决定性作用;总雨日气候概率在0.088~0.536之间,各等级降水年内雨日概率分布表现为平缓型和单峰型.流域各等级降水日数和雨日概率整体呈由南向北递减的分布特征,东南部和西南部降雨日数和雨日概率较高,流域北部沂源-兖州-开封-郑州一线较低.流域各等级降水存在28 a和22 a左右的长周期变化,以及8 a和4 a左右的短周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等级 降水日数 雨日概率 时空变化 淮河流域
下载PDF
基于CA-Markov模型的淮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赛艳 张永江 +2 位作者 解阳阳 张钦 席海潮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1期52-59,96,共9页
【目的】研究淮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预测淮河流域2030年土地利用变化,实现流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方法】基于淮河流域1990—2020年共7期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淮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 【目的】研究淮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预测淮河流域2030年土地利用变化,实现流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方法】基于淮河流域1990—2020年共7期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淮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基于元胞自动机-马尔科夫(CA-Markov)模型模拟淮河流域2010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格局,并在满足一定的精度条件下,预测淮河流域203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结果】(1)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占淮河流域土地利用面积的80%以上,是淮河流域最主要的两种土地利用类型;(2)耕地的减少和建设用地的持续扩张是淮河流域1990—2020年土地利用最为明显的变化特征;(3)基于CA-Markov模型模拟的2010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的Kappa系数分别为0.937和0.944,模拟精度较高;(4)预测的淮河流域2030年土地利用变化显示:耕地的减少和建设用地的扩张仍然是主要趋势,但二者变化幅度放缓,林地和草地的变化不显著,水域面积继续增加。【结论】淮河流域建设用地大幅度扩张以及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应引起重视,基于CA-Markov模型模拟的2030年土地利用变化可为流域未来土地利用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CA-Markov模型 转移矩阵 Kappa系数 淮河流域
下载PDF
近60年淮河流域极端降水和极端温度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忠保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45,共11页
基于1962—2019年间淮河流域149个站的气象数据,选择10个典型极端降水指标,12个极端温度指标,运用M-K趋势检验、相关性检验等方法,研究淮河流域降水和温度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极端降水空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时间序列上,... 基于1962—2019年间淮河流域149个站的气象数据,选择10个典型极端降水指标,12个极端温度指标,运用M-K趋势检验、相关性检验等方法,研究淮河流域降水和温度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极端降水空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时间序列上,多数极端降水指标呈微弱下降趋势,仅RX1day、CWD、R95P和R99P呈微弱上升趋势。2)极端温度空间分布上,多数极值指标自北向南逐渐升高,仅TXx自西向东逐渐降低;极端暖指标中SU25自西向东逐渐降低,TR20自北向南逐渐升高,其余指标分布规律不明显;极端冷指标中仅FD0、ID0自南向北逐渐升高;时间序列上,极值指标和极端暖指标呈上升趋势,极端冷指标呈下降趋势;极端冷指标下降的幅度高于极端暖指标增加的幅度,二者演变趋势对气候整体变暖的影响表现为同向一致性。3)极端降水指标与大部分极值指标、极端暖指标呈正相关;与大部分极端冷指标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极端降水 极端温度 M-K检验法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NPDM及改进模型在淮河流域的月径流模拟研究
19
作者 吴昊昊 倪晋 曾兰婷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3-126,共14页
【目的】参数模型大多数基于模型驱动,并且对于水文序列的概率分布和相关关系做了一定程度的假设。然而,水文序列的真实分布复杂多样,相关关系也无法仅用线性相关描述,因此基于模型驱动的传统随机模型难以模拟实际月径流概率分布中的强... 【目的】参数模型大多数基于模型驱动,并且对于水文序列的概率分布和相关关系做了一定程度的假设。然而,水文序列的真实分布复杂多样,相关关系也无法仅用线性相关描述,因此基于模型驱动的传统随机模型难以模拟实际月径流概率分布中的强不对称或多模态性,与变量真实概率分布存在差异。【方法】非参数解集模型(Nonparametric Disaggregation Model, NPDM)从数据驱动出发能有效模拟径流间的随机性和相关性变动规律。改进模型(Improved Nonparametric Disaggregation Model, INPDM)考虑年径流和前期月径流综合影响建立条件概率分布函数,使用基于黄金分割搜索和抛物线插值方法的优化算法以最小二乘交叉验证指标(Least Squares cross Validation, LSCV)为目标函数寻求最优带宽,并结合可变核方法修正边界。为深入探讨两模型在淮河流域的适用性,建立淮河流域1950—2007年吴家渡站、1951—2007年鲁台子站年、月径流随机模拟的NPDM和INPDM模型,利用一系列统计特征值和相关特性对比分析模拟效果。【结果】结果表明:在均值方面,NPDM和INPDM模拟效果均较为理想,实现100%控制在一个均方差标准下;吴家渡站和鲁台子站模拟序列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均控制在两个月的均方偏差标准下;INPDM模型对于原序列的最大值、月径流间互相关性和非线性状态相关统计特性的再现能力要优于传统模型,NPDM模型在吴家渡站和鲁台子站的2阶自相关系数无法控制在一个均方差标准下的月份占比分别比INPDM模型高50%和16.6%,1阶自相关系数也呈现出类似结果,表明INPDM模拟序列的自相关系数统计特征值与原序列统计特性更接近;但NPDM模型描述月径流序列偏态系数的能力更强。【结论】综上表明基于优化算法改进后的非参数解集模型能充分再现径流序列的统计特性,可为淮河流域开展年、月径流的随机模拟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模拟 非参数解集模型 改进模型 可变核 淮河流域 适用性分析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淮河流域典型农田区气溶胶散射特性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研究
20
作者 凌新锋 侯灿 +2 位作者 杨元建 黄勇 倪婷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62-174,共13页
利用2019年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气溶胶散射系数、气溶胶质量浓度及相关气象观测数据,统计分析了淮河流域农田区域的气溶胶散射特征及其成因,为该区域气溶胶污染辐射强迫及其对农业生产影响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定量观测证据。研究表明:该地... 利用2019年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气溶胶散射系数、气溶胶质量浓度及相关气象观测数据,统计分析了淮河流域农田区域的气溶胶散射特征及其成因,为该区域气溶胶污染辐射强迫及其对农业生产影响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定量观测证据。研究表明:该地区气溶胶散射系数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规律,冬季最高,夏季最低;三个波长(450、525、635 nm)气溶胶日平均散射系数分别为329.8±180.0、270.2±153.7、214.4±128.4 Mm^(-1),并且散射系数日变化与天气要素和大气层结日变化规律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且冬季日振幅远小于其他三季;?ngstr?m指数年平均值为1.32,后向散射比年平均值为0.15,气溶胶质量散射系数年平均值为4.83 m^(2)/g,表明淮河流域农田区域的气溶胶以细颗粒为主;气溶胶散射系数大小主要受偏西风调控,散射系数与能见度具有高度的负相关幂函数关系;污染日的气溶胶散射系数远大于清洁日,污染物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光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能力,污染程度高,大气的散射作用就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气溶胶 散射系数 质量浓度 典型农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