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地区上部地壳结构深地震测深探测研究
1
作者 李培 任丛荣 +1 位作者 李海艳 王善雄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93-105,共13页
位于中国大陆东南缘的福建地区是东南沿海的一个活动构造带,有着复杂的形成和演化历史。为了认识该区浅部地壳结构和基底构造特征,利用福建地区4条NE向深地震测深测线的Pg波走时数据,使用有限差分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4条剖面上部地壳的... 位于中国大陆东南缘的福建地区是东南沿海的一个活动构造带,有着复杂的形成和演化历史。为了认识该区浅部地壳结构和基底构造特征,利用福建地区4条NE向深地震测深测线的Pg波走时数据,使用有限差分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4条剖面上部地壳的精细速度结构,揭示了该区上部地壳速度结构的横向变化、基底构造以及断裂浅部特征。4条剖面速度介于4700~6100 m/s,自西向东速度变化逐渐增强,构造单元边界两侧基底速度横向变化明显;4条剖面结晶基底界面埋深介于1.0~6.0 km,由北往南有所加深,基底面的起伏与构造凸起和凹陷对应;闽西北隆起带的上部结构速度整体偏高且界面埋深较浅,与变质基底有关;闽西南拗陷带的上部地壳结构高低速变化明显且界面形态呈深浅间隔变化,与该区的断陷盆地和拗陷与隆起交错的地质构造相对应;东南沿海中生代岩浆带的上部地壳速度高、变化大,表明华南大陆东部所受的构造活动强于西部。剖面经过的NW向断裂带都切割基底,与该区的地质构造和构造变形的主方向一致,反映了受古太平洋板块NW向的俯冲−碰撞挤压作用。研究成果为获得东南沿海重要的NW向构造深浅关系提供浅部地震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地区 深地震测深剖面 有限差分层析成像 上部地壳结构 东南沿海
下载PDF
中朝克拉通东部上地幔精细圈层结构:来自朝鲜核爆源深地震测深剖面的约束
2
作者 张晓青 Hans Thybo +2 位作者 Irina M.Artemieva 徐涛 白志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843-2859,共17页
晚中生代以来,中朝克拉通经历了一系列强烈构造和岩浆事件,岩石圈性质发生显著变化.为此,中朝克拉通“破坏”一词被提出,但破坏形态主要来自地表地质、地球化学、地壳结构和上地幔较大尺度的地震学成像等的约束.因较大能量的人工震源方... 晚中生代以来,中朝克拉通经历了一系列强烈构造和岩浆事件,岩石圈性质发生显著变化.为此,中朝克拉通“破坏”一词被提出,但破坏形态主要来自地表地质、地球化学、地壳结构和上地幔较大尺度的地震学成像等的约束.因较大能量的人工震源方法较难在人口密集的华北地区实施,基于深地震测深剖面对整个上地幔精细圈层结构的探究仍限于较少地区.为此,我们根据中国地震台网和部分流动台站记录的2017年9月3日朝鲜地下核试验地震数据,利用宽角反射/折射成像方法,揭示了中朝克拉通东部及邻区5个不同方位剖面的高垂向分辨率一维地壳和上地幔P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中朝克拉通东部及周边地区平均地壳厚度为29~30 km,全地壳平均速度在6.10~6.17 km·s^(-1)之间,远低于全球大陆地壳平均值,表明该区下地壳很薄甚至缺失,且在地壳底部可能存在因局部拆沉而形成的强水平各向异性.该区80 km左右深度可观测岩石圈正速度梯度内部间断面,推测其可能是由尖晶石到石榴石相变引起.在约220 km深度,我们探测到通常存在于稳定克拉通下方的Lehmann间断面,揭示中朝克拉通东部还部分保留类似稳定克拉通的圈层结构.介于80 km间断面和Lehmann间断面之间的上地幔P波速度较全球IASP91模型明显偏低,且上地幔震相(Pn、PL和P410)到时介于稳定克拉通区域和活动构造区域之间,表明中朝克拉通东部及邻区上地幔整体处于“冷”至“热”的过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核爆 深地震测深剖面 薄下地壳 上地幔间断面 中朝克拉通东部
下载PDF
新疆地学断面(泉水沟-独山子)深地震测深成果综合研究 被引量:43
3
作者 李秋生 卢德源 +6 位作者 高锐 张之英 刘文 李英康 李敬卫 范景义 熊贤明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34-540,共7页
新疆地学断面 (泉水沟 独山子 )深地震测深剖面的分段成果已经先期分别发表 ,根据已经发表的资料 ,本文着重全线震相的对比 ,并讨论地壳构造与地质演化的关系。该剖面全长约 12 0 0km ,南起西昆仑山 ,穿过塔里木盆地 ,跨越天山 ,止于准... 新疆地学断面 (泉水沟 独山子 )深地震测深剖面的分段成果已经先期分别发表 ,根据已经发表的资料 ,本文着重全线震相的对比 ,并讨论地壳构造与地质演化的关系。该剖面全长约 12 0 0km ,南起西昆仑山 ,穿过塔里木盆地 ,跨越天山 ,止于准噶尔盆地南缘。该剖面共设 12个炮点 ,共用炸药 2 0t,投入地震仪 12 0台 ,共获有效三分量记录 973个。在折合时间记录截面图上识别出 6个震相 (Pg,P2 ,P3,P4,Pm,Pn) ,经走时反演和射线追踪拟合获得速度结构模型。最终的模型显示塔里木盆地主体的地壳厚度为 3 8~ 4 6km ,而且塔里木南缘的Moho界面南倾 ,与结晶基底南倾的角度大体一致。从塔中隆起至西昆仑山前 ,Moho面深度从 4 0± 2km加深到 5 7km ,但继续向南深入到西昆仑北坡之下 ,Moho产状变平 ,深度减小到 5 4km。以西昆仑北坡基底抬升、下地壳增厚和山前凹陷内存在巨厚沉积的观测事实为依据 ,推断塔里木盆地南缘地壳向西昆仑山下俯冲 ,但俯冲的距离和深度可能有限。天山地区观测到了清楚的Pn 震相 ,速度为 8.15km/s。整个天山地区Moho平均深度为 5 2km ,地壳结构复杂 ,其中地壳为 3~ 7km厚 ,速度值 5 .6km/s的低速层。中天山之下的Moho略显隆起 ,中、北天山交界处Moho明显错断。地壳内部各层厚度横向变化较大 ,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山 塔里木盆地 天山 爆炸地震剖面 深地震测深 莫霍面
下载PDF
长白山天池火山区岩浆系统深部结构的深地震测深研究 被引量:74
4
作者 张先康 张成科 +7 位作者 赵金仁 杨卓欣 李松林 张建狮 刘宝峰 成双喜 孙国伟 潘素珍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5-143,共9页
利用三维深地震测深技术 ,研究了长白山天池火山的岩浆系统 .结果表明 ,以低P波速度为主要特征的长白山天池火山岩浆系统在地壳范围内可分为 3个深度层次 :在 9~ 15km深度 ,岩浆系统分布的主要特征是范围广、尺度大、近南北走向 ,是地... 利用三维深地震测深技术 ,研究了长白山天池火山的岩浆系统 .结果表明 ,以低P波速度为主要特征的长白山天池火山岩浆系统在地壳范围内可分为 3个深度层次 :在 9~ 15km深度 ,岩浆系统分布的主要特征是范围广、尺度大、近南北走向 ,是地壳内储存岩浆的主要位置 ;自 15km深度以下直至下地壳 ,其分布横向尺度较小 ,显示出岩浆自上地幔侵入地壳的“痕迹” ,这也意味着长白山天池火山的岩浆系统极有可能延伸到上地幔 ,或更深 ;在地壳浅部 ,深度小于 8~ 9km范围内 ,岩浆的分布范围更小一些 ,集中在天池火山口稍偏北的南北方向上 .如果说低P波速度与岩浆系统关联的话 ,那么它反映出这部分岩浆仍然处于较高温度状态 .从这个意义上讲 ,长白山天池火山的岩浆系统至少不是“残留”的 ,或者说是处于“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天池火山 三维深地震测深 岩浆系统 部结构
下载PDF
深地震测深揭示的华南地区地壳结构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59
5
作者 邓阳凡 李守林 +1 位作者 范蔚茗 刘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560-2574,共15页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实施与华南地区有关的深地震测深剖面达57条.本文收集该区的深地震测深研究成果,利用保真能力强的三维克里金插值技术构建了100°E~125°E,18°N~34°N区域内的三维地壳速度模型.基于三维地壳...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实施与华南地区有关的深地震测深剖面达57条.本文收集该区的深地震测深研究成果,利用保真能力强的三维克里金插值技术构建了100°E~125°E,18°N~34°N区域内的三维地壳速度模型.基于三维地壳结构模型,分别探讨了华南地区不同构造单元地壳厚度空间变化特征、地壳属性、上地幔顶部地震波速变化以及太平洋向欧亚板块的俯冲方向等.研究结果表明:(1)扬子地块平均地壳厚度为40 km左右,地壳平均速度为6.30 km/s;华夏地块平均地壳厚度32 km左右,地壳平均速度6.24 km/s.(2)扬子地块的四川盆地与全球地台区具有相似的地壳速度-深度变化特征,华夏地块与全球伸展区结构相似,台湾造山带具有较典型全球大陆弧的特点.(3)华夏地块上地幔顶部Pn波平均速度为8.02 km/s;台湾造山带Pn波平均速度为7.98 km/s;扬子地块的Pn波速度为7.94 km/s,包含四川盆地(Pn速度达8.02 km/s)和川滇地区(Pn速度最低为7.75 km/s).川滇地区和松潘—甘孜褶皱带东部构造活动性较强,四川盆地和华夏地块相对较稳定.(4)推测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方向为Nw-SE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区 深地震测深 三维速度结构 莫霍面 PN波速度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深地震测深震相研究与地壳细结构 被引量:69
6
作者 嘉世旭 张先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431-1443,共13页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不同构造单元深地震测深资料震相的综合分析,利用反射率理论地震图方法对实际记录模拟计算,进一步研究东北缘区域内部不同构造单元地壳细结构.结果显示:西秦岭褶皱造山带分隔了南北不同性质的地壳结构,北侧为相对...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不同构造单元深地震测深资料震相的综合分析,利用反射率理论地震图方法对实际记录模拟计算,进一步研究东北缘区域内部不同构造单元地壳细结构.结果显示:西秦岭褶皱造山带分隔了南北不同性质的地壳结构,北侧为相对稳定的临夏—兰州新生代盆地、南侧为强烈改造的松潘—甘孜地块;松潘—甘孜地块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构造演化过程中改造为萎缩的若尔盖高原盆地和盆地边缘褶皱造山两类不同的地壳结构;青藏高原东北缘中下地壳普遍存在以多层高低速相间、低速度结构为主的破碎松弛结构,这种特征在缝合带和造山带尤为明显,显示为地壳形变增厚、流变滑动的重要场所;结合二维速度结构及GPS研究结果,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形变及动力学过程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深地震测深 震相研究 地壳细结构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下扬子及邻区地壳结构基本特征:深地震测深研究综述 被引量:11
7
作者 白志明 吴庆举 +1 位作者 徐涛 王晓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0-192,共13页
系统回顾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中国大陆下扬子及其邻区开展的深地震测深工程,总结了相关宽角反射/折射地震资料的波组特征及地壳结构的基本特征.下扬子及邻区深地震测深资料普遍具有较清晰的初至震波Pg、上地壳底界面反射波P1、中地壳... 系统回顾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中国大陆下扬子及其邻区开展的深地震测深工程,总结了相关宽角反射/折射地震资料的波组特征及地壳结构的基本特征.下扬子及邻区深地震测深资料普遍具有较清晰的初至震波Pg、上地壳底界面反射波P1、中地壳底界面反射波P3、莫霍界面反射波Pm及上地幔顶部首波Pn,震相连续,易追踪对比.受浅表沉积盖层或基岩等的影响,Pg波常出现局部延迟滞后或走时超前现象.尤其是大别造山带个别炮点的反射能量较弱或同相轴扭曲、波形紊乱等,均与地壳内界面和莫霍面的深度突变或破碎有关.该区域地壳结构大致分为上、中、下3层,但视资料情况中地壳和下地壳又可进一步划分为2个亚层.华北地台和扬子地台地壳厚度30~ 36km,莫霍界面形态变化较缓,存在局部隆起,下地壳平均速度6.7±0.3km/s.但大别造山带下方地壳厚度32~41km,莫霍界面下凹且出现4~7km垂向错断,下地壳平均速度6.8±0.2k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测深 波组特征 地壳结构特征 安徽及邻区
下载PDF
深地震测深数据子库 被引量:2
8
作者 李英康 高锐 +3 位作者 李敬卫 范景义 卢德源 徐新忠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86-490,共5页
基于MicrosoftAccess 97数据库开发工具和支持ActiveX、OLE与自动化对象的通用语言VBA开发的以查询、调用、处理和共享为目的的深地震测深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基于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下发的深地震测深专业方法数据入库技术规定 ,... 基于MicrosoftAccess 97数据库开发工具和支持ActiveX、OLE与自动化对象的通用语言VBA开发的以查询、调用、处理和共享为目的的深地震测深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基于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下发的深地震测深专业方法数据入库技术规定 ,收集、抢救了原地质矿产部“九五”以前完成的 14条宽角深地震测深剖面的原始记录和文字资料 ,通过编辑、整理、统一地震道集记录存取格式与入库 ,建立了原始数字地震道集记录、成果目录与图形库及其数据管理、维护与预处理平台 ,实现了让深地震测深数据活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测深 数据库 数据共享
下载PDF
深地震测深揭示的济阳坳陷地壳结构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宋向辉 王帅军 +3 位作者 马策军 孙一男 杨宇东 臧怡然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51-255,共5页
对穿过济阳坳陷的3条深地震测深剖面进行解释、对比分析显示,济阳坳陷地壳结构分为上、中、下3层,莫霍面深度在31km左右,区域起伏变化不大,深浅部构造呈镜像对称关系。济阳坳陷内中地壳存在低速体发育,为其顶面滑脱层的发育以及滑脱构... 对穿过济阳坳陷的3条深地震测深剖面进行解释、对比分析显示,济阳坳陷地壳结构分为上、中、下3层,莫霍面深度在31km左右,区域起伏变化不大,深浅部构造呈镜像对称关系。济阳坳陷内中地壳存在低速体发育,为其顶面滑脱层的发育以及滑脱构造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也导致上下地壳厚度的横向变化存在差异。惠民凹陷下方P_m震相之前出现P_4震相表明,其莫霍面以壳幔过渡带形式存在;东营凹陷下方P_m震相尖锐,其莫霍面则表现为一级间断面性质,体现了不同凹陷深部壳幔作用的差异。结论表明,济阳坳陷地壳结构具有典型的华北地区地壳结构特征,上下地壳厚度横向变化差异与滑脱构造密切相关,而莫霍面性质差异与深部软流圈上涌以及下地壳小规模拆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深地震测深 地壳结构 地壳厚度横向变化 莫霍面差异
下载PDF
探测壳内低速层的深地震测深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小鹏 王晓 +2 位作者 张新彦 白志明 滕吉文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44-1260,共17页
中国及全球大陆不同构造域广泛存在壳内低速层.壳内低速层不仅与地壳表层金属、非金属矿床、油气资源及地壳变形密切相关,而且也是一些重大地震和活动断裂的发育场所.一般认为,地壳低速层反映了地壳物质的含水、热状态和部分熔融等信息... 中国及全球大陆不同构造域广泛存在壳内低速层.壳内低速层不仅与地壳表层金属、非金属矿床、油气资源及地壳变形密切相关,而且也是一些重大地震和活动断裂的发育场所.一般认为,地壳低速层反映了地壳物质的含水、热状态和部分熔融等信息,其研究对探讨地壳结构及其动力学演化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利用深地震测深资料的震相走时、振幅、相位信息识别壳内低速层的5种典型方法:1)Pg震相走时中断;2)低速层顶、底界面反射波走时曲线近似平行;3)30°~ 60°入射角范围内低速层顶界面反射转换波强于反射纵波;4)低速层底界面反射波强于顶界面;5)低速层顶界面反射波极性反转等.研究实例表明,以上方法为利用深地震测深资料揭示壳内低速层提供了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速层 深地震测深 地壳结构
下载PDF
深地震测深在国内的发展与应用现状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宋向辉 田晓峰 +2 位作者 王帅军 刘宝峰 马策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94-1199,共6页
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方法,对深地震测深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及其应用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深地震测深资料处理以二维动力学射线追踪的正反演方法为主,三维地壳结构模型的构建方法则以改进的克里金插值方法为主;深地震测深可用于揭示孕震... 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方法,对深地震测深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及其应用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深地震测深资料处理以二维动力学射线追踪的正反演方法为主,三维地壳结构模型的构建方法则以改进的克里金插值方法为主;深地震测深可用于揭示孕震构造环境,但对区域地壳结构与地震发生规律和活动性的总结较少;在地震测深成果方面,包括地壳结构类型和地壳厚度等,与地热、金属以及油气矿产资源的形成密切相关,但是目前尚未形成能够服务于矿产资源勘查的成果库和数据产品;海洋深部探测是目前深地震测深方法应用的热点,应当加强海陆联合地震观测,充分发挥两种观测模式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测深 二维/三维模型构建 地震构造探查 矿产资源勘查 海洋部探测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深地震测深研究成果回顾 被引量:16
12
作者 周民都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9-191,共3页
本文回顾了在青藏高原东北缘(32°-40°N,100°-108°E)地区深地震测深研究的主要成果,给出了这一地区地壳中地震波速度结构的特征和莫霍面的形态。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深地震测深 地震波速度结构 莫霍面
下载PDF
基于深地震测深的深部动力学研究方法和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宋向辉 田晓峰 +2 位作者 刘少峰 王帅军 杨宇东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3-208,共16页
深地震测深是探测壳幔岩石圈精细速度结构、探讨岩石圈变形和演化过程的一种有效方法,在青藏高原隆升、克拉通裂解等大陆动力学研究中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地震测深方法与深部动力学研究的结合尚处于现象描述为主的状态。因此,本... 深地震测深是探测壳幔岩石圈精细速度结构、探讨岩石圈变形和演化过程的一种有效方法,在青藏高原隆升、克拉通裂解等大陆动力学研究中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地震测深方法与深部动力学研究的结合尚处于现象描述为主的状态。因此,本文对前人利用深地震测深资料进行深部动力学研究的相关方法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宽角反射/折射地震震相特征具有明显的动力学响应,是进行动力学研究的基础;通过速度结构对比可以确定不同地壳速度结构模型所对应的构造单元及其演化过程,地壳厚度和泊松比等参数可以用于地壳变形模式的讨论,壳内高速和低速异常体反映了不同动力学过程对地壳的改造;人工地震S波资料与Pn波速度可以用于壳幔各向异性的研究,为动力学演化过程研究提供独立的观测证据;运用现代构造解析方法可以构建不同的地壳结构—动力型式,进而通过壳幔结构的解构恢复岩石圈演化过程;此外,地震测深资料可以约束地壳成分结构,为动力学数值模拟提供岩石流变参数等资料。本文对于充分挖掘深地震测深资料在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至关重要,对于加强地震测深同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测深 震相分析 地壳速度结构 地震各向异性 构造解析 地壳成分 大陆动力学
下载PDF
海城震区深地震测深资料A/D转换方法及其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茜 赵国敏 +1 位作者 白云 李志生 《防灾减灾学报》 1993年第4期11-22,共12页
介绍深地震测深模拟磁带资料在CROMEMCO型微机上实现A/D转换的方法及其效果。在实现A/D转换研究中,进行了时标信号采集方式、六响信号处理、模拟回放电路改进等方法的试验,从而提高了A/D转换精度与效果。经对海城震区实际资料分析可知:... 介绍深地震测深模拟磁带资料在CROMEMCO型微机上实现A/D转换的方法及其效果。在实现A/D转换研究中,进行了时标信号采集方式、六响信号处理、模拟回放电路改进等方法的试验,从而提高了A/D转换精度与效果。经对海城震区实际资料分析可知:该系统A/D转换精度达到了规范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转换 深地震测深资料 时标信号 六响信号 模拟回放 精度与效果
下载PDF
地震属性参数在札达——泉水沟深地震测深资料预处理与震相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晓 白志明 +2 位作者 周小鹏 余丹 纪寿文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0年第5期10-17,共8页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地球物理勘探领域的广泛应用,启发研究人员将其应用于人工源宽角反射/折射深地震测深剖面的资料预处理和震相识别。采用札达—泉水沟深地震测深资料,提取振幅、信噪比、主频、瞬时带宽、瞬时高频能量等地震属性参数,...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地球物理勘探领域的广泛应用,启发研究人员将其应用于人工源宽角反射/折射深地震测深剖面的资料预处理和震相识别。采用札达—泉水沟深地震测深资料,提取振幅、信噪比、主频、瞬时带宽、瞬时高频能量等地震属性参数,分析不同参数的物理含义,挑选其中对界面变化敏感的参数,对深地震测深资料进行预处理,并利用P波和S波的联合扫描,提高震相识别的准确性。走时互换结果显示,采用地震属性参数可有效提高震相拾取的准确性,进而提高后续地壳速度结构反演结果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测深 地震属性参数 联合扫描 震相识别
下载PDF
在福建地区进行深地震测深探测爆破孔的探讨
16
作者 渠名新 《科技创新导报》 2012年第32期98-98,共1页
通过项目的对比,对福建地区深部地震探测钻爆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为以后在类似地层的施工起到了示范作用。
关键词 深地震测深宽角反射 折射探测方法 福建-台湾 花岗岩 爆破孔
下载PDF
闾阳-康平-梨树深地震测深剖面野外资料数字化的设计与实现
17
作者 白云 姜德录 +2 位作者 吴小兵 翟文杰 李爱民 《东北地震研究》 2002年第2期51-56,共6页
通过分析闾阳 康平 梨树深地震测深剖面的观测设计、观测结果以及仪器系统特点 ,根据项目研究目的及要求 ,对该剖面的模拟记录进行了数字化设计与实现 ,以满足用新方法对资料的进一步处理运算 。
关键词 深地震测深剖面 数字化 地震资料 计算机
下载PDF
印度北Cambay和Sanchor盆地深地震测深研究
18
作者 K.L.Karla 林邦佐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1991年第2期30-30,共1页
本文对西印度北Cambay和Sanchor沉积盆地的3条共约350km长的测线作地震测深研究。使用60道DFS—V数字记录系统,200m间距的检波器排列,4ms的数据采样速率,取得了41炮贯穿沉积盆地和深地壳部分的地震折射和广角反射资料。对大量地震记录... 本文对西印度北Cambay和Sanchor沉积盆地的3条共约350km长的测线作地震测深研究。使用60道DFS—V数字记录系统,200m间距的检波器排列,4ms的数据采样速率,取得了41炮贯穿沉积盆地和深地壳部分的地震折射和广角反射资料。对大量地震记录剖面的广泛模拟和解释,发现了沿这些测线的沉积部分中存在4个子盆地。北Sanchor和Patan子盆地最深达花岗/元古代基底(P波速度:5.9—6.0km/s)约5000m,南Sanchor子盆地深约5600m。在Gandhinagar子盆地中圈定出基底深达7700m的最深的沉积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测深 Cambay Sanchor 广角反射 地震折射 暗色岩 地震记录 波速度 德干高原 地震资料
下载PDF
由深地震测深数据反演得到的科拉半岛的地壳构造
19
作者 I.Ya.Azbel 冰清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1989年第4期26-26,共1页
最近几年,在科拉半岛(波罗的地盾北部)沿着Pecherga-Kovdor-Kostomuksha和Nickel-Umbozero断面进行了深地震测深研究。综合反射和折射波场、波场分析、逐次逼近法以及二维反演,我们测定了内部地壳的横向非均匀性和壳-幔边界的起伏。为... 最近几年,在科拉半岛(波罗的地盾北部)沿着Pecherga-Kovdor-Kostomuksha和Nickel-Umbozero断面进行了深地震测深研究。综合反射和折射波场、波场分析、逐次逼近法以及二维反演,我们测定了内部地壳的横向非均匀性和壳-幔边界的起伏。为了利用折射和反射波数据解决正、反演问题,我们提出了两种线性反演方法即改进的Backus、Gilbert反演和广义反演,上述每个深地震测深剖面都运用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测深 科拉半岛 地壳构造 波场 二维反演 波罗的地盾 广义反演 反射波 走时曲线 线性反演
下载PDF
闾阳—海城—东沟深地震测深剖面地壳结构模型的模糊识别
20
作者 李平 《防灾减灾学报》 1990年第2期59-73,共15页
本文选用闾阳—海城—东沟深地震测深剖面耿庄炮点的实测记录资料和其理论走时拟合下的三种地壳结构模型(均匀、一维、二维),通过对实测振幅数据的处理和理论振幅的计算,在定义夹角的基础上,作模糊相似选择,最后对理论振幅值与实测振幅... 本文选用闾阳—海城—东沟深地震测深剖面耿庄炮点的实测记录资料和其理论走时拟合下的三种地壳结构模型(均匀、一维、二维),通过对实测振幅数据的处理和理论振幅的计算,在定义夹角的基础上,作模糊相似选择,最后对理论振幅值与实测振幅值的相似程度,作了归一化的定量的综合评判,得出结果:二维模型居优,均匀模型其次,一维模型最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测深 地壳结构 炮点 实测记录 东沟 模糊识别 地震射线 综合评判 射线追踪 模型理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