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6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沉积控压规律的鄂尔多斯盆地中深部矿井冲击危险性分区评价 被引量:1
1
作者 丁湘 闫鑫 +5 位作者 李哲 蒲治国 黄海鱼 刘溪 纪卓辰 张寅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0-49,共10页
为解决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深埋煤层开采普遍面临的冲击地压问题,在煤层覆岩沉积地质特征研究基础上,以M煤矿为例,分析了微震事件的平面展布规律及其与沉积地质环境、主关键层厚度、主关键层与煤层间距、煤层厚度、岩心采取率之间的关联性... 为解决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深埋煤层开采普遍面临的冲击地压问题,在煤层覆岩沉积地质特征研究基础上,以M煤矿为例,分析了微震事件的平面展布规律及其与沉积地质环境、主关键层厚度、主关键层与煤层间距、煤层厚度、岩心采取率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沉积地质条件是影响微震事件的重要因素。利用灰色关联度法对影响冲击危险性的5个主控因素进行了影响程度排序,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因素的权重值,在ArcGIS平台上建立了各主控因素专题图,构建了冲击危险性评价模型,对矿井的冲击危险性进行了分区评价,并与工作面开采过程中微震事件实际观测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分区评价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吻合程度较高,证明了基于沉积地质条件分析的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结果的正确性。研究结果可为矿井冲击地压防治工作提供一种新的参考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地质 鄂尔多斯盆地 冲击地压 深部矿井 危险性分区
下载PDF
基于Ventsim的深部矿井通风系统优化及热效应模拟研究
2
作者 黄宁 卢海珠 +3 位作者 周焕明 尹里刚 张晓悟 钟瑞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23年第S02期32-35,41,共5页
以某矿为工程背景,在完成通风系统检测的基础上,采用增阻和增设虚拟热源的方式,通过Ventsim三维仿真软件对矿山整体通风系统进行网络解算和热效应模拟。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深部水平进风量由4.04 m^(3)/s增加至9.30 m^(3)/s,并分析计算出... 以某矿为工程背景,在完成通风系统检测的基础上,采用增阻和增设虚拟热源的方式,通过Ventsim三维仿真软件对矿山整体通风系统进行网络解算和热效应模拟。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深部水平进风量由4.04 m^(3)/s增加至9.30 m^(3)/s,并分析计算出深部水平热效应与通风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可为类似深部矿井通风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NTSIM 深部矿井 通风优化 热效应
下载PDF
深部矿井分源立体防冲击地压技术实践
3
作者 王东杰 王冰 朱刚亮 《陕西煤炭》 2023年第2期72-76,共5页
以孟村煤矿401102工作面为例,通过综合分析得出401102工作面主要有煤层强冲击倾向性、埋藏深、推采过地质构造及煤层上方赋存多层硬厚砂岩等4个冲击地压主控因素,其中回采期间坚硬顶板破断产生的动载极易诱发冲击地压。通过对工作面动... 以孟村煤矿401102工作面为例,通过综合分析得出401102工作面主要有煤层强冲击倾向性、埋藏深、推采过地质构造及煤层上方赋存多层硬厚砂岩等4个冲击地压主控因素,其中回采期间坚硬顶板破断产生的动载极易诱发冲击地压。通过对工作面动、静载分级防控,煤岩层立体防治,采取煤层爆破、大直径卸压、顶板爆破预裂、地面水平井分段压裂等措施,大幅度降低了工作面冲击危险性,对相似地质条件下深部冲击地压矿井防冲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矿井 冲击地压 分源防控 立体防治 防治效果
下载PDF
深部矿井动压回采巷道围岩大变形破坏机理 被引量:70
4
作者 袁越 王卫军 +3 位作者 袁超 余伟健 吴海 彭文庆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940-2950,共11页
针对深部动压回采巷道的大变形失稳破坏及其控制难题,建立了深部动压环境下圆形巷道力学模型,导出了塑性区边界隐性方程式。在此基础上,对深部动压巷道塑性区形态演化规律进行深入分析,阐明了第I类及第II类蝶形塑性区形成的力学条件,界... 针对深部动压回采巷道的大变形失稳破坏及其控制难题,建立了深部动压环境下圆形巷道力学模型,导出了塑性区边界隐性方程式。在此基础上,对深部动压巷道塑性区形态演化规律进行深入分析,阐明了第I类及第II类蝶形塑性区形成的力学条件,界定了塑性区恶性扩展及其临界的定义,揭示了深部动压回采巷道的变形破坏机理。结果表明,开采动压影响比常规条下围岩更易产生蝶形塑性区,且蝶叶发育尺寸、塑性破坏范围更大。随着动压影响的增强,巷道区域应力场成为超常规的超高应力场,巷道顶底、两帮的塑性破坏进一步向深部扩展,变形加剧,致使塑性区恶性扩展,最终造成围岩大变形破坏。对于深部动压回采巷道的设计、支护应充分考虑如何避免或降低动压的影响,改善围岩应力环境,减小蝶叶塑性破坏深度,以便更好地维护巷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矿井 动压回采巷道 大变形 破坏机理 塑性区
下载PDF
深部矿井地应力测量方法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84
5
作者 康红普 林健 张晓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29-933,共5页
目前地应力测量方法有很多种,可分为力学法、地球物理法及地质构造信息法等。在分析各种测量方法特点的基础上,介绍适用于深部煤矿巷道的地应力快速测量方法——小孔径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法,包括小孔径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原理、测量装... 目前地应力测量方法有很多种,可分为力学法、地球物理法及地质构造信息法等。在分析各种测量方法特点的基础上,介绍适用于深部煤矿巷道的地应力快速测量方法——小孔径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法,包括小孔径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原理、测量装置的组成部分和技术特征。在我国煤矿典型的深部矿区——新汶矿区井下巷道中,完成9个测点的地应力测量。其中5个测点的埋深超过1000m,最深达1220m。测量结果表明,7个测点的最大水平主应力大于垂直主应力;最大水平主应力高达42.1 MPa;最大水平主应力与垂直主应力的比值为1.004~1.550;新汶矿区超过1 000 m深井地应力以水平应力为主,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主要集中在N3°E~N43.5°W。通过井下实测,确定出所测区域地应力状态及其分布规律。同时证明,小孔径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法可为深部矿井提供有效、快速的地应力测量手段,为深部巷道布置和支护设计优化提供可靠的基础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地应力测量 深部矿井 小孔径 水压致裂 应用
下载PDF
我国深部矿井分类及其临界深度探讨 被引量:31
6
作者 胡社荣 戚春前 +2 位作者 赵胜利 彭纪超 蔺丽娜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0-13,43,共5页
目前对深矿井的概念和临界深度问题没有取得共识,这给探讨矿山深部开采遇到的地质灾害等问题带来了不便。在通过厘清深矿井分类历史的基础上,对我国煤矿深部开采中遇到的高地温、冲击地压、瓦斯涌出、奥陶纪灰岩突水和采动效应的影响等... 目前对深矿井的概念和临界深度问题没有取得共识,这给探讨矿山深部开采遇到的地质灾害等问题带来了不便。在通过厘清深矿井分类历史的基础上,对我国煤矿深部开采中遇到的高地温、冲击地压、瓦斯涌出、奥陶纪灰岩突水和采动效应的影响等问题的研究,提出深矿井概念及其分类原则:基于不同煤矿有不同的地质条件、采煤方法、支护方式等,提出深矿井的分类与临界深度应该是一个区间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深矿井的上限为600~800 m,而800~1 200和1 200 m以上深为其2亚类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采深度 临界深度 深部矿井 地质灾害
下载PDF
深部矿井岩石水稳性微观机理及强度软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段宏飞 姜振泉 +2 位作者 朱术云 肖为国 李冬林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636-1645,共10页
为了研究深部矿井岩石水稳性性质及遇水后强度软化的规律,对巨野煤田千米深部矿井岩石进行了系统的水解试验,表现出6种水解变形破坏形式,结合极限膨胀量特征总结了4类水稳性特征类型,并从饱水试验空隙率的角度论证了分类的合理性。在此... 为了研究深部矿井岩石水稳性性质及遇水后强度软化的规律,对巨野煤田千米深部矿井岩石进行了系统的水解试验,表现出6种水解变形破坏形式,结合极限膨胀量特征总结了4类水稳性特征类型,并从饱水试验空隙率的角度论证了分类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岩石水稳性差异的微观机理,认为微观结构的差异是影响水稳性特征类型的主要原因,而岩石内部高岭石、伊利石和伊蒙混层的相对定量含量是另一原因。岩石饱水后其强度软化明显,而岩石水稳性特征类型对其软化特征具有明显影响并具有一致性,其中饱水后抗拉强度试验中岩石主要呈现层状破坏,而岩石抗剪强度软化的关键是内摩擦角值的变化。不同饱水时间抗拉强度试验表明,岩石抗拉强度随饱水时间的增加呈指数规律减小,最后趋于稳定值;重复浸水-压缩试验表明,多次重复浸水-压缩使得岩样的最终破坏应力下降,出现了强度疲劳现象,其值小于饱和试样一次性加压破坏时的应力,更小于天然状态试样加压破坏时的应力。这是因为岩石每次浸水后内部结构的膨胀效应使得其内部结构发生了软化,从而降低了岩石的结构连接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矿井 水稳性 微观结构 强度软化
原文传递
深部矿井水害特征、评价方法与治水勘探方向 被引量:36
8
作者 李文平 乔伟 +1 位作者 李小琴 孙如华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437-2448,共12页
煤矿区深部含水层具有大埋深、高水压等特点,是深部煤层开采水害防范的主要对象。在分析深部矿井水害特征基础上,探讨了深部矿井地应力对裂隙水介质的力学作用机制,阐述了深部矿井裂隙水介质呈现“高承压、弱富水”的力学原因;基于古岩... 煤矿区深部含水层具有大埋深、高水压等特点,是深部煤层开采水害防范的主要对象。在分析深部矿井水害特征基础上,探讨了深部矿井地应力对裂隙水介质的力学作用机制,阐述了深部矿井裂隙水介质呈现“高承压、弱富水”的力学原因;基于古岩溶成因演化理论,结合水文地质勘探和野外调查,分析探讨了华北型煤田奥陶纪石灰岩顶部“古风化壳”的岩溶充填结构特征,并将奥陶纪石灰岩顶部“古风化壳”划分为“隔水充填带、弱隔(透)水充填带、富(透)水带”3种岩溶充填结构类型,给出了各类型确定的关键指标和阈值,明确了奥陶纪灰岩顶部存在隔水层的理论依据。将深部矿井煤层开采底板突水划分为“完整底板突水模式”和“集中破碎带底板突水模式”,分析了深部煤层开采底板含水层高水压作用下沿用传统的突水系数法( T s 法)评价底板突水危险性的局限性,引入隔水层厚度( M )和含水层钻孔单位涌水量( q )2个指标,结合突水实例分析,提出了“修正的突水系数法”( T s -M-q 法,适用于完整底板突水模式);在实验和实例分析基础上,提出“渗-流转换”突水评价法(适用于集中破碎带底板突水模式)。最后,基于深部矿井水害特征及突水模式,结合深部含水介质赋存、构造发育特征和地应力场方向,阐述了深部矿井水害精准查治一体化勘探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矿井 高承压弱富水 奥灰顶部充填带 渗-流转换 Ts-M-q 突水模式
下载PDF
新能源治理深部矿井热害储冷系统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何满潮 张毅 +2 位作者 郭东明 乾增珍 陈大鹏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2-63,66,共3页
煤矿的深部开采是我国资源发展的趋势,但随着深度的增加,热害问题越加严重,危及到煤矿行业的生产安全。国外的大型机组制冷方式,虽然可以达到井下降温的目的,但由于消耗大量的电能而不能在我国得到广泛地利用。以地热能利用技术为代表... 煤矿的深部开采是我国资源发展的趋势,但随着深度的增加,热害问题越加严重,危及到煤矿行业的生产安全。国外的大型机组制冷方式,虽然可以达到井下降温的目的,但由于消耗大量的电能而不能在我国得到广泛地利用。以地热能利用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能源利用技术,以其运行费用经济、环保、可靠,得到了发展利用。本文以夹河矿为例,运用地层储冷井下降温技术,把低焓地热能和风能结合起来,将冬季空气的冷能储存在浅部地层中,辅以井上及井下换能系统,解决井下热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矿井 热害治理 数值模拟 地层储冷 换能系统
下载PDF
深部矿井综掘面煤的突然压出机理及其预测 被引量:18
10
作者 胡千庭 孟贤正 +1 位作者 张永将 曹承平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487-1492,共6页
针对淮南矿区深部矿井丁集煤矿煤的突然压出区域瓦斯地质特征,分析了综掘面煤的突然压出摩擦滑动失稳力学机制,并研究得出了其预测敏感指标钻屑量S及孔深系数S′、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q及衰减系数Cq的临界值:S0=6.0kg/m;S0′=0.9kg/m/m;q... 针对淮南矿区深部矿井丁集煤矿煤的突然压出区域瓦斯地质特征,分析了综掘面煤的突然压出摩擦滑动失稳力学机制,并研究得出了其预测敏感指标钻屑量S及孔深系数S′、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q及衰减系数Cq的临界值:S0=6.0kg/m;S0′=0.9kg/m/m;q0=2.5L/min和当2.5≤q0﹤5L/min,Cq=0.65。创新性地提出了采用S′预测以地应力为主导作用的低指标突出,并可提高预测准确率,在试验区近3000m巷道掘进过程中,预测不突出危险率87%,不突出准确率100%,其研究成果对类似矿井异常瓦斯动力灾害治理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矿井 瓦斯动力现象 压出 机理 预测
原文传递
深部矿井钙质页岩吸水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郭宏云 李兵 +2 位作者 孙崇华 王新波 张峰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3-107,共5页
为研究深部矿井巷道围岩受水影响的作用特性,利用自主设计的深部矿井软岩吸附水测试装置,对大强煤矿的钙质页岩分别进行了有压和无压吸水试验,研究了岩石在不同条件下的吸水特性。结果表明:钙质页岩有压和无压吸水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均... 为研究深部矿井巷道围岩受水影响的作用特性,利用自主设计的深部矿井软岩吸附水测试装置,对大强煤矿的钙质页岩分别进行了有压和无压吸水试验,研究了岩石在不同条件下的吸水特性。结果表明:钙质页岩有压和无压吸水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均可用幂函数进行拟合;双对数坐标中,有压吸水特征曲线呈直线型,而无压吸水特征曲线则呈上凸或下凹型。最后,通过对岩样矿物组成、微观结构等物理化学性质参数的分析,得出了岩石有压吸水过程中的初期吸水速率受孔隙的影响较大,黏土矿物含量较小而有效孔隙较大的岩石吸水量较大,岩石的无压吸水量与岩石中所含黏土矿物的含量与离子交换容量呈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矿井 钙质页岩 吸水试验 矿物组成 微观结构特性
下载PDF
深部矿井工作面地质条件及其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被引量:16
12
作者 朱国维 邸兵叶 +2 位作者 马文波 武彩霞 丁雯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6-68,共3页
矿井深部延拓是解决我国东部煤田资源紧张的必然途径,深部开采中地质构造、矿井水、煤层瓦斯和顶底板条件等是矿井生产的主要致灾地质因素。分析论述了当前煤田地球物理勘探主要技术方法的应用状况及特点,指出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矿井... 矿井深部延拓是解决我国东部煤田资源紧张的必然途径,深部开采中地质构造、矿井水、煤层瓦斯和顶底板条件等是矿井生产的主要致灾地质因素。分析论述了当前煤田地球物理勘探主要技术方法的应用状况及特点,指出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矿井高密度直流电法、矿井瞬变电磁法及地质雷达等新技术方法及其综合应用将在深部矿井致灾地质因素预测预报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矿井 工作面 致灾地质因素 地球物理勘探
下载PDF
储冷对井治理深部矿井热害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何满潮 张毅 +1 位作者 乾增珍 郭东明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3-26,共4页
煤炭开采不断向深部发展,随之而来的热害问题也愈加严重。采用地层储冷技术,利用换能系统及储冷对井,治理井下热害。本文以夹河矿的地质条件、热力学及水力学参数为设计依据,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储冷对井储冷期顶板下40 m等温线和... 煤炭开采不断向深部发展,随之而来的热害问题也愈加严重。采用地层储冷技术,利用换能系统及储冷对井,治理井下热害。本文以夹河矿的地质条件、热力学及水力学参数为设计依据,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储冷对井储冷期顶板下40 m等温线和制冷期I-I剖面等温线,从理论上证明了储冷对井用于储冷和制冷的可行性。另外,储冷期末停采停灌期,储冷对井冷水体温度上升曲线分析表明,储冷对井所在储冷含水层具有良好的储冷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矿井 热害治理 数值模拟 地层储冷
下载PDF
深部矿井回采巷道变形特点及维护对策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德忠 夏新川 韩家根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24-26,共3页
目前我国很多矿井已进入深部开采,矿井深部回采巷道变形与浅部差异很大。根据其变化特点,通过理论分析及现场试验,对深部回采巷道的维护取得了明显成效。
关键词 深部矿井 回采巷道 维护
下载PDF
深部矿井开采煤与瓦斯突出导突因素探讨 被引量:7
15
作者 黄旭超 孟贤正 +1 位作者 何清 程建圣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2-74,共3页
煤矿深部开采中产生的煤与瓦斯突出问题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新课题。介绍了深部开采中出现的新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深部开采煤与瓦斯突出的导突因素。认识深部矿井开采煤与瓦斯突出导突因素,将有助于防突工作的改进。
关键词 深部矿井 煤与瓦斯突出 导突因素
下载PDF
深部矿井泵房硐室变形破坏原因及稳定控制方法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国锋 何满潮 +1 位作者 孙晓明 何鹏飞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7-70,共4页
在现场地质调查、地应力测试、围岩物理力学特性试验、数值模拟等基础上,揭示了影响深部矿井硐室群稳定性的几个关键因素:硐室群布置不合理、高复合应力、膨胀性围岩、开挖扰动、支护不合理等。然后针对传统硐室群的设计弊端从力学原理... 在现场地质调查、地应力测试、围岩物理力学特性试验、数值模拟等基础上,揭示了影响深部矿井硐室群稳定性的几个关键因素:硐室群布置不合理、高复合应力、膨胀性围岩、开挖扰动、支护不合理等。然后针对传统硐室群的设计弊端从力学原理、施工过程、软岩巷道控制等方面优化了设计,提出深部矿井泵房硐室群设计方法及配套稳定性控制技术并应用于现场,使用效果良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良好的推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矿井 硐室群稳定性 大变形破坏 集约化设计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深部矿井大硐室锚注联合加固技术 被引量:8
17
作者 蔡永乐 刘冲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0-34,共5页
为解决巷道埋藏较深、受地压及强烈动压影响变形大、补强加固技术的难题,基于保安煤矿15号煤一采区变电所巷道硐室在距地表垂深650~820 m,以及在+315 m轨道大巷等邻近巷道的采掘影响下,采用深埋矿压理论分析与现场实践的方法分析了其... 为解决巷道埋藏较深、受地压及强烈动压影响变形大、补强加固技术的难题,基于保安煤矿15号煤一采区变电所巷道硐室在距地表垂深650~820 m,以及在+315 m轨道大巷等邻近巷道的采掘影响下,采用深埋矿压理论分析与现场实践的方法分析了其破坏特点、变形破坏机理及影响因素,提出了一种对大断面大埋深及动压巷道的新型加固方案。结果表明:一采区变电所在未采取措施4个月内严重变形,采取加固措施后半年内顶板下沉量35 mm,两帮移近量60 mm,底鼓量不到40 mm,控制了围岩变形,有效地改善了巷道周围围岩力学性质和力学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硐室 深部矿井 动压影响 锚注加固
下载PDF
深部矿井倾斜煤层采空区下回采巷道布置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5
18
作者 肖福坤 卢高明 +2 位作者 申志亮 张峰瑞 张泽 《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6期505-509,共5页
为减少深部矿井倾斜煤层采空区下回采巷道的变形量和卧底量,降低回采巷道的返修率,以某矿为例,分析采空区下布置回采巷道的矿压显现规律及回采巷道位置参数,并采用FLAC3D快速拉格朗日差分分析法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两层煤联合... 为减少深部矿井倾斜煤层采空区下回采巷道的变形量和卧底量,降低回采巷道的返修率,以某矿为例,分析采空区下布置回采巷道的矿压显现规律及回采巷道位置参数,并采用FLAC3D快速拉格朗日差分分析法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两层煤联合开采的下层位煤层回采巷道,应布置在上层位煤层已经稳定的采空区下;回采巷道与上层位煤体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可通过取其在下层位煤层应力降低区域与下层位煤层小变形区域的取值范围的交集获得。该研究为采空区下回采巷道的位置选择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采巷道 矿压 深部矿井 倾斜煤层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瞬变电磁勘探技术在深部矿井水害防治工作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运霞 牛向东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0-102,106,共4页
结合平顶山西部矿区的瞬变电磁勘探工程实例,论述运用瞬变电磁勘探技术,利用晚期瞬变电磁响应,估算瞬变电磁勘探的极限探测深度,使用高性能的勘探系统,以及选择合理的工作装置和参数,通过探测深度试验,完成了对华北型煤田深部煤层顶底... 结合平顶山西部矿区的瞬变电磁勘探工程实例,论述运用瞬变电磁勘探技术,利用晚期瞬变电磁响应,估算瞬变电磁勘探的极限探测深度,使用高性能的勘探系统,以及选择合理的工作装置和参数,通过探测深度试验,完成了对华北型煤田深部煤层顶底板含水层的富水性探测。实现了瞬变电磁对1 000 m以上的深部异常的探测。同时也通过瞬变电磁法在煤田深部矿区勘探的实例,探讨了瞬变电磁法探测深层富水异常区的可行性,为煤矿的深部防治水工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变电磁勘探 深部矿井 富水区 视电阻率
下载PDF
深部矿井冲击-突出复合动力灾害的特点及防治技术 被引量:34
20
作者 袁瑞甫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10,共5页
针对深部开采矿井受冲击地压和煤与瓦斯突出复合动力灾害威胁的问题,通过平煤十矿典型冲击地压诱导煤与瓦斯突出动力灾害案例,分析了复合动力灾害发生的特点和条件,认为煤岩体性质及瓦斯条件、应力条件、开采扰动条件等是发生复合动力... 针对深部开采矿井受冲击地压和煤与瓦斯突出复合动力灾害威胁的问题,通过平煤十矿典型冲击地压诱导煤与瓦斯突出动力灾害案例,分析了复合动力灾害发生的特点和条件,认为煤岩体性质及瓦斯条件、应力条件、开采扰动条件等是发生复合动力灾害的必备要素。根据平顶山矿区现场试验结果,提出了预测复合动力灾害的3个敏感指标:钻屑量、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和瓦斯解吸量,给出了具体的测试和计算方法;并提出了治理复合动力灾害的区域和局部措施,主要包括开采保护层、瓦斯抽采、钻孔卸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矿井 冲击地压 煤与瓦斯突出 复合动力灾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