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都平原燕麦与箭筈豌豆不同混播模式对青贮品质的影响
1
作者 文兴金 杨继芝 +8 位作者 李小梅 陈远航 武齐丰 麻天丽 刘红玉 范文涛 张建波 游明鸿 闫艳红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1-349,共9页
【目的】探究成都平原燕麦(Avena sativa L.)与箭筈豌豆(Vicia sativa L.)不同混播模式对青贮品质的影响,为燕麦和箭筈豌豆混播混贮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成都平原冬闲田有效利用及饲草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新路径。【方法】以单播燕麦(CK1,播... 【目的】探究成都平原燕麦(Avena sativa L.)与箭筈豌豆(Vicia sativa L.)不同混播模式对青贮品质的影响,为燕麦和箭筈豌豆混播混贮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成都平原冬闲田有效利用及饲草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新路径。【方法】以单播燕麦(CK1,播量83.00 kg/hm^(2))和箭筈豌豆(CK2,播量129.50 kg/hm^(2))为对照,设2种混播方式[同行混播(T)、异行混播(Y)]和3种混播比例[燕麦∶箭筈豌豆=1∶1(1)、3∶1(2)、5∶1(3)]混播处理,于燕麦乳熟期、箭筈豌豆鼓粒期时直接收获后青贮,60 d后开袋测定青贮品质。【结果】混播比例对青贮饲料营养品质(DM、WSC、CP、NDF、ADF)和发酵品质(pH、LA、PA、BA)有极显著影响(P<0.01),混播方式对营养品质(CP、NDF)和发酵品质(pH、AN/TN、LA、BA)有极显著影响(P<0.01)。试验条件下,T_(1)和Y_(1)处理在WSC、CP、LA、BA含量和感官评定总得分、隶属函数综合评分均值、RFV、pH和AN/TN值等指标表现均位于前列;相同混播比例下,同行混播较异行混播青贮饲料可取得更高的RFV、CP和LA含量,更低的pH和AN/TN值,综合青贮品质较高。【结论】在实际生产中,混播方式优选同行混播,混播比例优选燕麦∶箭筈豌豆=1∶1(播量41.50 kg/hm^(2)+64.75 kg/hm^(2)),可作为成都平原及类似地区冬闲田燕麦-箭筈豌豆型混播混贮草地饲草青贮的推荐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平原 燕麦 箭筈豌豆 混播模式 青贮品质
下载PDF
不同混播模式对播种当年牧草产量和营养价值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孙伶俐 孟翔 +6 位作者 谢开云 颜安 刘伟 杨龙 崔荷婷 赵越 褚皓清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0-348,共9页
为探究不同混播模式对牧草产量和营养价值的影响,本试验通过设置11种混播模式,即4个豆科牧草混播模式[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混播比例为1∶1∶1,1∶1∶2,1∶2∶1,2∶1∶1... 为探究不同混播模式对牧草产量和营养价值的影响,本试验通过设置11种混播模式,即4个豆科牧草混播模式[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混播比例为1∶1∶1,1∶1∶2,1∶2∶1,2∶1∶1(Z1H1B1,Z1H1B2,Z1H2B1,Z2H1B1)],4个禾本科牧草混播模式[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扁穗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混播比例为:1∶1∶1,1∶1∶2,1∶2∶1,2∶1∶1(W1P1B1,W1P1B2,W1P2B1,W2P1B1)]和3个豆科禾本科牧草混播混播模式[杂花苜蓿+红豆草+百脉根+披碱草+无芒雀麦+扁穗冰草豆禾比为1∶3,1∶1,3∶1(L25G75,L50G50,L75G25)],分析研究不同混播模式对牧草产量和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牧草混播模式下各牧草株高、密度、干物质产量均显著低于3种豆科牧草混播模式和3种禾本科牧草混播模式(P<0.05),且牧草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均显著低于3种豆科牧草混播模式(P<0.05),但高于3种禾本科牧草混播模式(P<0.05);在6种牧草混播模式中混播比例为1∶1时更有利于混播草地牧草干物质总量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播模式 牧草产量 营养价值 豆科牧草 禾本科牧草
下载PDF
干旱地区滴灌条件下燕麦与箭筈豌豆混播模式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李满有 杨彦军 +3 位作者 王斌 曹立娟 沈笑天 兰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51-57,66,共8页
【目的】探究干旱地区滴灌条件下燕麦(Avena sativa)与箭筈豌豆(Vicia sativa)混播对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筛选该区域燕麦与箭筈豌豆最佳混播模式。【方法】以‘梦龙’燕麦和普通箭筈豌豆为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将燕麦与... 【目的】探究干旱地区滴灌条件下燕麦(Avena sativa)与箭筈豌豆(Vicia sativa)混播对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筛选该区域燕麦与箭筈豌豆最佳混播模式。【方法】以‘梦龙’燕麦和普通箭筈豌豆为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将燕麦与箭筈豌豆进行同行混播、间行混播、交叉混播和条撒混播,并设置燕麦和箭筈豌豆单播对照,燕麦和箭筈豌豆单播播种量分别为120.00和75.00 kg/hm^(2),燕麦和箭筈豌豆混播播种量分别为75.00和45.00 kg/hm^(2),在燕麦灌浆期和箭筈豌豆花末期测定不同混播模式下饲草的主要性状指标(株高、叶茎比、鲜干比、生物产量和营养成分指标),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不同播种模式下饲草主要性状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与燕麦和箭筈豌豆单播相比,4种混播模式均显著提高了饲草产量,其中交叉混播模式干草产量最高,达9412.18 kg/hm^(2),比燕麦和箭筈豌豆单播分别提高了41.27%和64.45%;与燕麦单播相比,混播模式显著改善了饲草品质,其中交叉混播模式饲草相对饲喂价值最高,达129.14。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燕麦与箭筈豌豆交叉混播模式、条撒混播模式和间行混播模式的饲草综合得分较高。【结论】燕麦与箭筈豌豆交叉混播模式、条撒混播模式和间行混播模式的饲草综合性状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箭筈豌豆 混播模式 干旱地区 滴灌
下载PDF
宁夏引黄灌区2个苜蓿品种不同行比混播模式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满有 马忠仁 +5 位作者 王斌 杨雨琦 沈笑天 曹立娟 李小云 兰剑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98-804,共7页
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探讨了宁夏引黄灌区滴灌条件下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三得利’与‘巨能7’单播及以1∶1,1∶2,1∶3行比混播对草地生产性能、品质的影响,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进行... 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探讨了宁夏引黄灌区滴灌条件下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三得利’与‘巨能7’单播及以1∶1,1∶2,1∶3行比混播对草地生产性能、品质的影响,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进行综合评价,以期得到该区域2个苜蓿品种混播的最佳模式。结果表明:各处理模式苜蓿的株高、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三得利’与‘巨能7’以1∶1行比混播模式4茬平均一级分枝数、茎粗、粗脂肪和干草总产量均高于其它播种模式,其干草产量高达16.15 t·hm^(-2),分别比‘三得利’、‘巨能7’单播增加了11.16%,9.47%;‘三得利’与‘巨能7’以1∶1行比混播茎叶比和粗灰分含量相对最低,1∶3行比混播相对饲喂价值最高,为184.97,显著高于‘巨能7’单播(P<0.05)。经PCA分析评价,‘三得利’与‘巨能7’以1∶1行比混播牧草综合性状最好,可在宁夏引黄灌区滴灌条件下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综合评价 混播模式 生产性能
下载PDF
宁夏干旱区滴灌条件下燕麦与光叶紫花苕不同混播模式的生产性能、品质及综合评价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满有 杨彦军 +5 位作者 王斌 沈笑天 曹立娟 李小云 倪旺 兰剑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2-71,共10页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宁夏干旱地区滴灌条件下燕麦与光叶紫花苕按同行、间行、交叉和条撒4种混播模式对草地生产性能、种间关系的影响,并利用主成分分析(PCA)进行综合评价,探寻燕麦与光叶紫花苕最佳混播模式。结果表明,4种混...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宁夏干旱地区滴灌条件下燕麦与光叶紫花苕按同行、间行、交叉和条撒4种混播模式对草地生产性能、种间关系的影响,并利用主成分分析(PCA)进行综合评价,探寻燕麦与光叶紫花苕最佳混播模式。结果表明,4种混播模式较单播均显著提高了牧草产量(P<0.05),其中,间行混播下鲜、干草产量最高,分别达36495和11906 kg·hm^(-2);混播草地较燕麦单播显著改善了牧草品质,其中间行混播牧草相对饲喂价值为115.89,仅低于光叶紫花苕单播;4种混播模式相对产量总和(RYT)均大于1,表现为种间竞争弱于种内竞争,燕麦和光叶紫花苕具有一定的生态位分化,其中间行混播尤为明显。经主成分分析(PCA),燕麦与光叶紫花苕间行混播模式综合性状表现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光叶紫花苕 混播模式 相对产量总和
下载PDF
白银市种田乡紫花苜蓿与燕麦混播模式效果初探 被引量:1
6
作者 李锦晶 杨彦斌 +2 位作者 闫炜 王新凯 刘娜 《南方农业》 2023年第7期139-142,共4页
为有效利用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种田乡撂荒地,保护基本农田,同时缓解畜禽牧草饲料不足问题、拓宽饲草料来源,采用不同方式(间条播、混条播、混条播)和不同比例(紫花苜蓿和燕麦混播比例为3∶1、2∶2、1∶3)开展紫花苜蓿和燕麦混播试验,在... 为有效利用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种田乡撂荒地,保护基本农田,同时缓解畜禽牧草饲料不足问题、拓宽饲草料来源,采用不同方式(间条播、混条播、混条播)和不同比例(紫花苜蓿和燕麦混播比例为3∶1、2∶2、1∶3)开展紫花苜蓿和燕麦混播试验,在不同时间段测定牧草植株密度、高度和鲜草产量,在只施加农家肥条件下比较紫花苜蓿与燕麦不同混播方式与比例的生产性能,探索旱地紫花苜蓿和燕麦最佳生产播种模式。结果表明,混撒播方式下牧草出苗率偏低且分布零星,无法开展产量评价,技术模式不适合平川区;在紫花苜蓿与燕麦3∶1间条播的播种模式下,紫花苜蓿半年植株损失量比其单播降低64%,燕麦对紫花苜蓿抓苗和保苗效果显著;7月初,该模式下燕麦增高最明显,比单播燕麦增高30%;该模式下燕麦、紫花苜蓿均获得了最高的鲜草产量,667 m~2产量分别为360、377 kg。试验证实,旱作紫花苜蓿与燕麦3∶1间条播在平川区综合生产性能最佳,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 紫花苜蓿 燕麦 混播模式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种田乡
下载PDF
苜蓿与老芒麦混播对牧草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独双双 祁娟 +3 位作者 李霞 路欣 贾燕伟 赛宁刚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4-82,共9页
为获得持续高产及土壤肥力显著改善的豆禾混播人工草地,选择建植第三年的青牧1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cv.Qingmu No.1)和清水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cv.Qingshui)混播草地,对不同豆禾混播比例(2∶4、2∶5、2∶6、2∶7和2∶8)及... 为获得持续高产及土壤肥力显著改善的豆禾混播人工草地,选择建植第三年的青牧1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cv.Qingmu No.1)和清水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cv.Qingshui)混播草地,对不同豆禾混播比例(2∶4、2∶5、2∶6、2∶7和2∶8)及播种方式(同行和间行)下牧草干草产量及土壤肥力特性进行综合评价,以获得最优种植模式。结果表明:混播方式与比例对牧草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其中,豆禾比2∶4同行混播干草产量最高,较老芒麦单播提高了7倍;各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无显著差异,但当豆禾比为2∶5时,同行混播的土壤全氮和间行混播的碱解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混播处理,且分别较老芒麦单播显著增加80.00%和21.99%,其间行混播较苜蓿单播碱解氮含量显著增加17.47%;随着混播比例中老芒麦占比增高,土壤有效磷含量变化显著,其中豆禾比2∶8间行混播有效磷含量较老芒麦和苜蓿单播分别提高了1.4倍和2.4倍,豆禾比2∶7间行混播有效磷含量较苜蓿单播提高了1.7倍;豆禾比2∶6同行和间行混播全钾含量较苜蓿单播分别增加12.55%、9.04%,其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单播,较苜蓿单播分别提高9.95%、8.95%,较老芒麦单播分别提高13.32%、11.26%;灰色关联度综合分析表明,混播处理均优于单播处理,其中豆禾比2∶5和2∶6同行混播模式相对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禾 混播模式 全量养分 速效养分
下载PDF
灌草方格状混播模式在呼伦贝尔沙地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孙国臣 《林业实用技术》 2012年第7期18-19,共2页
为了保护呼伦贝尔大草原,有效治理草原沙漠化土地,在治沙过程中少走弯路,减少浪费,结合呼伦贝尔的实际情况,在沙地不同分布区、不同立地类型,建立不同的治理模式,为治沙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灌草方格状混播模式适合相对高度低于5m比较平... 为了保护呼伦贝尔大草原,有效治理草原沙漠化土地,在治沙过程中少走弯路,减少浪费,结合呼伦贝尔的实际情况,在沙地不同分布区、不同立地类型,建立不同的治理模式,为治沙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灌草方格状混播模式适合相对高度低于5m比较平缓的流动沙地及风湿坑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草方格状混播模式 呼伦贝尔沙地 治沙造林
原文传递
高寒退化禾本科混播草地地下芽库特征与群落持续性初探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婉婷 曹文侠 +5 位作者 王文虎 王辛有 王世林 邓秀霞 李文 师尚礼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773-1780,共8页
为探明多年生不同混播组合草地退化后的群落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本研究以祁连山金强河地区22年前建植的6种混播草地为研究对象,对草地群落结构及地下芽库构成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4组分混播草地能够较好的保留建植种的地下芽,且以建植... 为探明多年生不同混播组合草地退化后的群落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本研究以祁连山金强河地区22年前建植的6种混播草地为研究对象,对草地群落结构及地下芽库构成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4组分混播草地能够较好的保留建植种的地下芽,且以建植种分蘖芽为主,而3组分混播草地地下芽主要由侵入种的分蘖芽、根茎芽、根颈芽和根蘖芽构成,建植种芽密度占比较低;分蘖芽密度与建植种植物盖度、密度和地上生物量正相关,根茎芽、根颈芽、根蘖芽密度与侵入种植物盖度、密度和地上生物量正相关。其中,混播组合“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多叶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扁穗冰草(Agropgyron cristatum)”草地地下芽结构最优,可适当延长混播草地使用年限,是适宜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的混播草种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草地 混播模式 芽库 群落持续性
下载PDF
二系杂交小麦混播制种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现朝 廖祥政 +4 位作者 高建刚 杨卫兵 侯起岭 赵昌平 张风廷 《山西农业科学》 2021年第12期1433-1437,共5页
为研究混播制种模式下二系杂交小麦不同组合制种产量变异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以期为高制种产量杂交小麦组合的筛选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在混播制种模式下,以不育系S1和7个恢复系R1~R7为试验材料,调查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等产量构成... 为研究混播制种模式下二系杂交小麦不同组合制种产量变异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以期为高制种产量杂交小麦组合的筛选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在混播制种模式下,以不育系S1和7个恢复系R1~R7为试验材料,调查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等产量构成因素以及抽穗期、花期和株高相关农艺性状,通过相关分析研究不同杂交小麦组合制种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穗粒数与亲本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穗粒数与组合亲本的抽穗期差和花期相遇期显著相关;组合亲本的抽穗期差和花期相遇期与组合穗粒数均呈显著相关,是穗粒数变异的主要因素,而穗粒数变异是这7个杂交小麦组合制种产量变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小麦 制种模式 制种产量 相关分析
下载PDF
Modulational Instability in a Pair of Non-identical Coupled Nonlinear Electrical Transmission Lines
11
作者 Eric Tala-Tebue Aurelien Kenfack-Jiotsa +1 位作者 Marius Herv Tatchou-Ntemfack Timolon Crpin Kofan 《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7期93-100,共8页
In this work, we investigate the dynamics of modulated waves non-identical coupled nonlinear transmission lines. Traditional methods for avoiding mode mixing in identical coupled nonlinear electrical lines consist of ... In this work, we investigate the dynamics of modulated waves non-identical coupled nonlinear transmission lines. Traditional methods for avoiding mode mixing in identical coupled nonlinear electrical lines consist of adding the same number of linear inductors in each branch. Adding linear inductors in a single line leads to asymmetric coupled nonlinear electrical transmission lines which propagate the signal and the mode mixing. On one h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lines induced the fission for only one mode of propagation. This fission is influenced by the amplitude of the signal and the amount of the input energy as well; it also narrows the width of the input pulse soliton, leading to a possible increasing of the bit rate. On the other hand, the dissymmetry of the two lines converts the network into a good amplifier for the ω_ mode 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regime admitting low frequen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linear lines mixing suppression FISS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