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咸水与再生水混灌对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刘春成 崔丙健 +9 位作者 胡超 吴海卿 马欢欢 崔二苹 马天 刘源 李中阳 樊向阳 李浩 高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27-333,348,共8页
为了探讨淡水资源匮乏地区微咸水与再生水的安全合理利用,通过盆栽上海青试验,以清水灌溉为对照,设置再生水灌溉(T1)、微咸水—再生水1∶2灌溉(T2)、微咸水—再生水1∶1灌溉(T3)、微咸水灌溉(T4)4种灌溉方式,研究了不同比例微咸水与再... 为了探讨淡水资源匮乏地区微咸水与再生水的安全合理利用,通过盆栽上海青试验,以清水灌溉为对照,设置再生水灌溉(T1)、微咸水—再生水1∶2灌溉(T2)、微咸水—再生水1∶1灌溉(T3)、微咸水灌溉(T4)4种灌溉方式,研究了不同比例微咸水与再生水混合灌溉对土壤水盐、作物生物量(地上部和地下部)、叶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上海青收获后,不同比例微咸水与再生水混合灌溉处理土壤含水率和含盐量较清水灌溉(CK)均有所升高,其中T1、T2、T3处理土壤含水率与CK差异不显著,T4处理土壤含水率较CK差异显著(P<0.05),而各处理土壤含盐量与CK均差异显著;与T1处理相比,随着灌溉水中微咸水比重的升高,土壤含水率逐渐升高,且至T4处理时差异显著。(2)微咸水与再生水混灌对上海青地上部鲜重有一定影响,而对地上部干重以及地下部生物量无显著影响。与T1相比,T2、T3、T4处理上海青地上部鲜重均显著降低(P<0.05),降幅为24.78%~26.36%,地上部干重亦均降低,但差异不显著,降幅为19.14%~24.54%,地下部鲜重和干重无显著性变化。(3)微咸水与再生水混灌对上海青生理指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MDA含量、POD活性、CAT活性)没有显著影响,对SOD活性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与T1相比,T2、T3、T4处理叶绿素a含量分别降低4.98%,3.82%和9.26%,叶绿素b含量分别降低10.88%,8.20%和13.46%,叶绿素总量分别降低9.76%,6.12%和10.15%,CAT活性分别提高8.51%,8.51%和-19.15%,POD活性分别提高1.92%,17.24%和-2.87%,SOD活性分别提高104.07%,62.20%和41.67%。随着混合液中微咸水比重的升高,上海青可溶性蛋白含量先降低后升高,MDA含量先升高后降低。(4)基于第二代综合生物响应指数(integrated biological response version 2,IBR v2),综合考虑土壤水盐、作物生理指标以及再生水资源本身的局限性,在淡水资源匮乏地区利用微咸水灌溉时,可以考虑用再生水作为替代清水水源与微咸水配合使用,微咸水—再生水混灌比例以1∶1为宜。研究结果可为淡水不足地区利用微咸水(3 g/L)灌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咸水 再生水 混灌 矿化度 生物量 酶活性
下载PDF
微咸水与再生水混灌对土壤特性的影响与灌溉效应评估 被引量:8
2
作者 刘春成 崔丙健 +2 位作者 胡超 吴海卿 高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55-262,共8页
为了探讨淡水资源不足地区微咸水的合理利用方式。通过盆栽试验,以清水灌溉为对照,研究不同比例微咸水与再生水混合灌溉对水盐、水溶性离子、滴水穿透时间WDPT、有机质以及酶活性的影响,并利用第二代生物综合响应指数法(IBRv2)对微咸水... 为了探讨淡水资源不足地区微咸水的合理利用方式。通过盆栽试验,以清水灌溉为对照,研究不同比例微咸水与再生水混合灌溉对水盐、水溶性离子、滴水穿透时间WDPT、有机质以及酶活性的影响,并利用第二代生物综合响应指数法(IBRv2)对微咸水与再生水混灌效应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与再生水灌溉(T1)相比,随着混合溶液中微咸水比重的升高,土壤含水率和含盐量逐渐升高且差异显著(P<0.05)。(2)与T1处理相比,随着混合溶液中微咸水比重的升高,土壤K^(+)、Ca^(2+)含量呈降低趋势,Na^(+)、Cl^(-)含量显著升高,SO_(4)^(2-)含量显著降低,Mg^(2+)含量无明显变化规律。(3)与CK2(清水灌溉)相比,T1处理土壤WDPT和有机质含量差异不显著;与T1处理相比,随着混合液中微咸水比重的进一步提高,土壤WDPT和有机质含量总体上呈升高趋势。(4)不同比例微咸水—再生水混合灌溉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不同。土壤蔗糖酶活性以T2处理(微咸水—再生水1∶2灌溉)最高,土壤脲酶以T3处理(微咸水—再生水1∶1灌溉)最高但和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5)基于IBRv2指数法,T2处理IBRv2最小,为6.89。因此,综合考虑土壤环境质量指标,在淡水资源匮乏地区利用微咸水(5 g/L)灌溉时,可以考虑用再生替代清水与微咸水配合使用,微咸水—再生水混灌比例以1∶2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咸水 再生水 混灌 斥水性 IBRv2
下载PDF
微咸水混灌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4
3
作者 吴忠东 王全九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9-73,共5页
根据中科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2002~2005年的冬小麦微咸水混灌田间试验资料,以淡水为对照研究了矿化度分别为3、4、5g/L的微咸水混灌对土壤积盐率、土壤饱和浸提液钠吸附比(SAR)、冬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从... 根据中科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2002~2005年的冬小麦微咸水混灌田间试验资料,以淡水为对照研究了矿化度分别为3、4、5g/L的微咸水混灌对土壤积盐率、土壤饱和浸提液钠吸附比(SAR)、冬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从而确定适宜的灌溉水矿化度上限。结果表明,微咸水灌溉后土壤积盐程度与灌溉水矿化度呈正相关;微咸水灌溉会使土壤饱和浸提液的SAR升高,且影响深度因灌溉水矿化度而异。通过对冬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可得,在非偏旱年利用微咸水灌溉的矿化度不宜超过3g/L,偏旱年不宜采用微咸水进行灌溉,或灌溉后应采取措施缓解盐分胁迫,水分利用效率与灌溉水矿化度呈负相关,综合各种因素可以认为3g/L是当地微咸水灌溉的矿化度的上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咸水混灌 土壤积盐率 钠吸附比 冬小麦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作物生理特性对微咸水-再生水混灌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刘春成 崔丙健 +4 位作者 胡超 吴海卿 马欢欢 马天 高峰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5-40,共6页
为了探讨淡水资源匮乏地区微咸水与再生水的安全合理利用,通过盆栽试验,设4种不同比例再生水与微咸水(5 g/L)混灌处理,即再生水灌溉(T1)、微咸水-再生水1∶2灌溉(T2)、微咸水-再生水1∶1灌溉(T3)、微咸水灌溉(T4),并以清水灌溉为对照,... 为了探讨淡水资源匮乏地区微咸水与再生水的安全合理利用,通过盆栽试验,设4种不同比例再生水与微咸水(5 g/L)混灌处理,即再生水灌溉(T1)、微咸水-再生水1∶2灌溉(T2)、微咸水-再生水1∶1灌溉(T3)、微咸水灌溉(T4),并以清水灌溉为对照,研究了作物生长生理特性对微咸水与再生水混灌的响应。结果表明,较T1相比,混灌显著降低地上部生物量,对SOD活性具有一定提升作用,尤以T2最为显著,但对地下部生物量和其他生理指标无显著影响。随着灌溉水中微咸水比重的升高,丙二醛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规律。综合考虑各因素,可考虑再生水替代清水与微咸水配合使用,微咸水-再生水混灌比例以1∶2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咸水 再生水 混灌 作物生理特性
下载PDF
开闭环结合的水肥混灌系统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睿 肖和艾 +1 位作者 刘学文 彭新德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18年第6期40-46,共7页
研发了一种开环和闭环结合的水、液肥混灌的自动控制系统,系统基于无线传感网实现.在系统的闭环部分,节点采集各大棚土壤的湿度,并经路由中继后,传递至协调节点,协调节点根据土壤湿度信息,控制自动灌水.在开环部分,系统接收用户指令,获... 研发了一种开环和闭环结合的水、液肥混灌的自动控制系统,系统基于无线传感网实现.在系统的闭环部分,节点采集各大棚土壤的湿度,并经路由中继后,传递至协调节点,协调节点根据土壤湿度信息,控制自动灌水.在开环部分,系统接收用户指令,获得目标棚、灌溉量、水液肥比例等信息,然后依此混配水和液肥并将其灌溉至目标棚.本系统开环、闭环无缝结合,且开环、闭环部分均可独立工作,另外系统将业务逻辑功能分散到不同节点,实现了分布式控制.系统有效提高了水、肥的利用率,造价低廉,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闭环结合 水肥混灌 无线传感网 自动控制
下载PDF
不同混灌模式对镉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中分配的影响
6
作者 李平 齐学斌 +5 位作者 胡艳玲 樊向阳 樊涛 赵志娟 黄仲冬 李中阳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8-31,48,共5页
为了探讨不同混灌模式对华北粮食主产区污灌农田重金属镉阻断效应,以典型污灌区多年来水质状况为背景,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混灌模式下重金属镉在土壤-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中的分配。结果表明,与微污染水灌溉相比,适宜的清污... 为了探讨不同混灌模式对华北粮食主产区污灌农田重金属镉阻断效应,以典型污灌区多年来水质状况为背景,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混灌模式下重金属镉在土壤-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中的分配。结果表明,与微污染水灌溉相比,适宜的清污混灌处理显著降低了冬小麦籽粒中镉累积量,提高了冬小麦籽粒均匀度及产量,同时,适宜的清污混灌处理显著降低了夏玉米籽粒中镉累积量及穗轴质量,提高了夏玉米籽粒均匀度;确保粮食安全前提下,轻度污灌农田土壤10~20cm土层有效含镉量可作为夏玉米籽粒中含镉量的评价指标,估算有效镉临界值为0.36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污染水 混灌 临界值 轮作系统
下载PDF
微咸水与再生水混合滴灌对土壤斥水性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春芳 刘春成 +4 位作者 叶炳效 曾智 崔丙健 孟春芳 马天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56-162,共7页
为了探讨淡水资源不足地区微咸水与再生水的合理利用方式,通过盆栽试验,以当地地下水灌溉为对照(CK),研究不同比例微咸水与再生水混合灌溉(再生水灌溉T1、5 g/L微咸水与再生水等量混合灌溉T2、5 g/L微咸水灌溉T3)对土壤水盐、水溶性离... 为了探讨淡水资源不足地区微咸水与再生水的合理利用方式,通过盆栽试验,以当地地下水灌溉为对照(CK),研究不同比例微咸水与再生水混合灌溉(再生水灌溉T1、5 g/L微咸水与再生水等量混合灌溉T2、5 g/L微咸水灌溉T3)对土壤水盐、水溶性离子以及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斥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随着灌溉水中微咸水比例的升高,土壤水盐含量和土壤水溶性Na^(+)、Cl^(-)含量逐渐升高且处理间差异显著(显著性水平p<0.05),TN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水溶性Ca^(2+)、SO_(4)^(2-)含量总体上无显著变化,水溶性Mg^(2+)、HCO_(3)^(-)、K+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②微咸水与再生水混合灌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③土壤滴水穿透时间(WDPT)与EC、Cl^(-)在0.0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与K^(+)、Na^(+)和OM含量在0.05水平显著负相关,与HCO_(3)^(-)含量在0.01水平显著正相关,但各处理土壤WDPT均小于5 s。因此,试验条件下微咸水与再生水混灌未产生土壤斥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咸水 再生水 混灌 土壤斥水性
下载PDF
草灌混播在边坡绿化防护中的应用 被引量:33
8
作者 郑煜基 卓慕宁 +2 位作者 李定强 李生斌 郑晓霞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9-151,共3页
边坡绿化防护是对人工开挖建设形成的各种坡面进行生态修复以及防止水土流失的一项重要措施。草、灌木混播应用于边坡防护与修复,较之于单一的草被措施,更有利于形成立体的、多样的植被结构,对边坡的稳定和美化有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 边坡绿化防护
下载PDF
韶赣高速红砂岩边坡草灌混播防护技术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程晔 谢瑾荣 +1 位作者 周翠英 黄林冲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1-186,共6页
为研究草灌混播技术在红砂岩边坡防护工程中的生态防护效果与施工工艺,选取韶赣高速典型红砂岩边坡4个路段,采用样地记录法对不同草灌配比路段的物种组成,灌木植物的数量、高度、频度等指标进行了调查。通过研究样地植物群落的相对多度... 为研究草灌混播技术在红砂岩边坡防护工程中的生态防护效果与施工工艺,选取韶赣高速典型红砂岩边坡4个路段,采用样地记录法对不同草灌配比路段的物种组成,灌木植物的数量、高度、频度等指标进行了调查。通过研究样地植物群落的相对多度、相对高度、相对频度、重要值等指标探讨了试验区植物群落组成与群落特征,并进一步通过各种多样性指标研究试验区植物数量特征及生态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草灌结合对土壤贫瘠、易风化、易冲刷红砂岩地带具有更强的适应性;豆科植物能通过根瘤固氮作用在坡面贫瘠土壤正常生长,对韶赣高速红砂岩边坡的植被生态恢复起到重要作用;一定配比的本地乡土灌木、豆科植物和少量草种等组成的多物种组合可有效构建较为稳定的红砂岩边坡植物群落,防护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砂岩边坡 生态防护
下载PDF
播种密度配比对草灌混播群落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敏倩 李绍才 孙海龙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7-110,共4页
针对公路边坡植被恢复过程中,灌木植物在草灌混播模式中生长困难的问题,选出紫穗槐、白刺花、马棘木蓝、多花木蓝与高羊茅进行不同密度的草灌混播配置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适当密度的草本植物可增加灌木出苗率;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的长势... 针对公路边坡植被恢复过程中,灌木植物在草灌混播模式中生长困难的问题,选出紫穗槐、白刺花、马棘木蓝、多花木蓝与高羊茅进行不同密度的草灌混播配置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适当密度的草本植物可增加灌木出苗率;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的长势在一定范围内成负相关。从目前的时间尺度上看,M1、C2处理的效果较好,M3、C3处理的效果较差。不同播种密度配比的灌木生长情况及建植效果排序如下:M1C2>M2C2>M2C1>M1C3>M3C1>其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边坡 播种密度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下载PDF
小型粘性物料灌装混拌机搅拌桨结构优化设计 被引量:2
11
作者 冯砚博 由海田 +4 位作者 陈博 丁文杰 李伏萍 张建国 曲昶旭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64-170,共7页
目的针对2种粘稠液体物料混拌后定量灌装充填的机械设备,设计使混合效果更加快速和均匀的搅拌桨结构。方法应用有限元方法分析灌装到混拌器中的流体物料三维流场特性,研究不同搅拌桨对相应物料推送、搅拌和灌装的影响。比较各种工况下... 目的针对2种粘稠液体物料混拌后定量灌装充填的机械设备,设计使混合效果更加快速和均匀的搅拌桨结构。方法应用有限元方法分析灌装到混拌器中的流体物料三维流场特性,研究不同搅拌桨对相应物料推送、搅拌和灌装的影响。比较各种工况下的连续速度场、压力场、混合效果。结果桨叶的搅拌运动使物料在较短时间内快速均匀混合。轴向错列向前倾斜的推进式桨叶对流体具有混合作用,同时增加输送能力,减低内部流体的压力,降低工艺和结构设计的复杂程度。实测结果验证了模拟计算的合理性。结论获得了搅拌桨优化设计结果预测的有效方法。该研究成果能为小型粘性物料灌装混拌机升级换代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分析 搅拌桨 结构优化 流体速度场 流体压力场
下载PDF
叶信高速公路草灌混播施工工艺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凌剑兴 陈湛杏 《公路与汽运》 2005年第6期106-108,共3页
为了满足高速公路大面积快速绿化的要求,草灌混播技术已在大面积场地上应用,特别是在土壤贫瘠地带及高坡面地段采用机器作业,施工速度快,每天播种面积将近1万m2左右。文中重点介绍了草灌混播技术施工季节的选择、草灌混播的设备与材料... 为了满足高速公路大面积快速绿化的要求,草灌混播技术已在大面积场地上应用,特别是在土壤贫瘠地带及高坡面地段采用机器作业,施工速度快,每天播种面积将近1万m2左右。文中重点介绍了草灌混播技术施工季节的选择、草灌混播的设备与材料的准备、施工的基本要求、出苗后的养护管理以及后期的病虫害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 养护管理 绿化 施工工艺
下载PDF
不同施肥对公路护坡草灌混播成坪的影响
13
作者 李旭明 涂兵辉 +1 位作者 李勃衍 熊有强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2年第11期307-310,共4页
施肥试验结果表明,公路护坡草、灌、乔混播草坪早期施氮磷钾45%复合肥料(N:P:K=15:15:15),施肥剂量与施肥方法肥效显著,不同肥料种类(硝基、硫基、氯基)肥效不明显。以狗牙根为优势草种其植被总盖度达95%以上为目的,不同施肥方法(沟施... 施肥试验结果表明,公路护坡草、灌、乔混播草坪早期施氮磷钾45%复合肥料(N:P:K=15:15:15),施肥剂量与施肥方法肥效显著,不同肥料种类(硝基、硫基、氯基)肥效不明显。以狗牙根为优势草种其植被总盖度达95%以上为目的,不同施肥方法(沟施、搅拌、撒施)肥效影响最明显,撒施>搅拌>开沟;不同施肥剂量(250g/㎡、150g/㎡、100g/㎡)肥效影响不显著,且与对照CK1(撒施50g/㎡)也不显著,但与对照CK2不施肥效果极极显著;不同肥料种类(硝基、硫基、氯基)肥效不明显。护坡混播植被合理撒施复合肥100g/㎡,生长时间为20天,混播植被总覆盖率即可达到为95%以上,故成坪最合理生长时间为20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效应 公路护坡 正交设计
下载PDF
泌桐高速公路生态护坡不同草灌混播10 a后的植被群落特征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生义 成子桥 +5 位作者 彭阿辉 陈冬勤 董世魁 马闯 张相锋 陈璠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68-775,共8页
稳定的边坡群落是公路边坡生态防护的目标,为探究高速公路生态护坡工程10a演替后群落特征,该研究以泌桐高速公路为依托,布设自然恢复、单一狗牙根播种和5个不同播种密度的草灌混播生态防护措施,分析不同恢复方式对边坡群落组成、生活型... 稳定的边坡群落是公路边坡生态防护的目标,为探究高速公路生态护坡工程10a演替后群落特征,该研究以泌桐高速公路为依托,布设自然恢复、单一狗牙根播种和5个不同播种密度的草灌混播生态防护措施,分析不同恢复方式对边坡群落组成、生活型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调查样方内共有52种植物,分属于17科49属。禾本科、菊科和豆科植物共26属29种,占种总数的55.77%,表明这三大科植物在边坡群落演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2)10a演替后不同恢复方式下群落中多年生植物比例高于一年生草本植物。(3)在草灌混播样地中,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变化趋势,在播种密度为每平方米500株时达到最大。(4)草灌混播的生态恢复效果优于纯草本种植和自然恢复方式。(5)播种密度对草灌混播群落类型,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指数没有显著影响。从植物的生长效果及成本方面考虑,初播密度每平方米为500~600株的草灌混播可构建较为稳定的边坡植物群落,实现最佳的边坡恢复效果,可应用于类似区域边坡生态恢复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 植被恢复 物种多样性 群落结构
下载PDF
气相色谱技术在C_4F_7N/CO_2混气灌充设备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赫树开 王国江 +2 位作者 樊靖 朱会 曾晓哲 《分析仪器》 CAS 2018年第6期37-40,共4页
建立了利用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FID)对RF-40/C_4/PQ型混合灌充装置配制C_4F_7N/CO_2混合气中C_4F_7N定量定性分析的仪器方法。该方法根据已知浓度的C_4F_7N气体利用道尔顿分压定律配备梯度浓度的4个标样,建立外标法定量分... 建立了利用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FID)对RF-40/C_4/PQ型混合灌充装置配制C_4F_7N/CO_2混合气中C_4F_7N定量定性分析的仪器方法。该方法根据已知浓度的C_4F_7N气体利用道尔顿分压定律配备梯度浓度的4个标样,建立外标法定量分析的校正曲线。结果表明,曲线线性关系良好,r^2>0.995。重复性实验稳定性高,峰面积及样品浓度均值的RSD均小于0.3%。辅助加热区温度120℃重复性测试时稳定性和准确性最佳,并将该方法对已知浓度的标准样品检测结果与标定浓度比较,数据吻合较好。本方法快速、准确,满足混气灌充设备对不同浓度C_4F_7N/CO_2气体的配气检测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FID C4F7N/CO2充设备
下载PDF
草灌混播在边坡绿化防护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颜水华 陈志阳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10年第10期37-38,79,共3页
边坡绿化防护是对人工开挖建设形成的各种坡面进行生态修复以及防止水土流失的一项重要措施。草、灌木混播应用于边坡防护与修复,较之于单一的草被措施,更有利于形成立体的、多样的植被结构,对边坡的稳定和美化有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 边坡绿化防护
下载PDF
草灌混播在废弃采石宕口防护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伟 《陕西煤炭》 2015年第1期106-108,91,共4页
边坡绿化防护是对人工开挖建设形成的各种坡面进行生态修复以及防止水土流失的一项重要措施。草、灌木混播应用于边坡防护与修复,较之于单一的草被措施,更有利于形成立体的、多样的植被结构,对边坡的稳定和美化有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 边坡 绿化防护
下载PDF
公路边坡绿化草灌混播施工技术探讨 被引量:1
18
作者 袁策 《华东公路》 2017年第4期88-89,共2页
草灌混播是指将水作为载体,在水中加入已经制作好的覆盖料、肥料、种子、土壤稳定剂等制成的混合物,草灌混播技术具有较广的应用范围,能够有效避免种子的流失,并且具有较快的喷播速度等特点,因此该技术被广泛应用在高陡坡上。在某公路... 草灌混播是指将水作为载体,在水中加入已经制作好的覆盖料、肥料、种子、土壤稳定剂等制成的混合物,草灌混播技术具有较广的应用范围,能够有效避免种子的流失,并且具有较快的喷播速度等特点,因此该技术被广泛应用在高陡坡上。在某公路边坡施工建设项目,简要的阐述了草灌混播施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 喷播施工 施工工艺
下载PDF
薪炭林草灌混交配置效益分析
19
作者 王学江 《农村能源》 1995年第1期19-20,共2页
:本文根据西吉县薪炭林营造配套技术的试验及其运行结果,以沙棘和沙打旺混交配置为例,分析了草灌混交配置的优越性。
关键词 薪炭林 交配置 效益 沙棘 沙打旺
下载PDF
鲁西北黄河冲积平原引黄灌区农业灌溉模式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乃江 高佩玲 +3 位作者 石文峰 景金勇 马艳飞 刘爱菊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4-78,87,共6页
研究农业灌溉模式对于灌区进行高效节水灌溉具有重要意义。以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为研究区,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该区地下水水质状况,采用GIS研究该区2000-2009年井灌期3月和9月地下水埋深的时空变异规律,基于以上分析和该区现代化水... 研究农业灌溉模式对于灌区进行高效节水灌溉具有重要意义。以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为研究区,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该区地下水水质状况,采用GIS研究该区2000-2009年井灌期3月和9月地下水埋深的时空变异规律,基于以上分析和该区现代化水网灌溉、井灌的现状,提出更加合理的灌溉模式。研究表明:1研究区大部分灌区的地下水水质良好,水温、pH值、盐度、碱度和矿化度均符合农田灌溉水的要求;2研究区10年间(2000-2009年)3月和9月的地下水埋深变化不大,平均埋深较小,分别为2.75和2.97m;2000、2005和2009年3月和9月地下水埋深的分布格局具有一定差异性,年际埋深普遍降低或维持原来的状态,适合地下水开采;3研究区井灌存在诸多问题,但现代化水网灌溉正在大面积推广,灌区可通过水泵并联的方式将井水输送到低压管道中,实现基于水网的井渠混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溉模式 地下水水质 地下水埋深 井渠混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