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棕点石斑鱼(♀)×清水石斑鱼(♂)杂交子代与亲本表型比较及遗传特征分析
1
作者 王同 方明宇 +4 位作者 杨扬 宋乐玲 蔡春有 蒙子宁 刘晓春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4-453,共10页
以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为母本、清水石斑鱼(E.polyphekadion)为父本,开展了杂交育种试验,成功获得杂交子一代。由于棕点石斑鱼与清水石斑鱼外型相似,其杂交子代也与亲本难以区分,为探究双亲本与杂交子代表型差异和遗... 以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为母本、清水石斑鱼(E.polyphekadion)为父本,开展了杂交育种试验,成功获得杂交子一代。由于棕点石斑鱼与清水石斑鱼外型相似,其杂交子代也与亲本难以区分,为探究双亲本与杂交子代表型差异和遗传差异,研究利用外部形态数据及外型框架参数进行比较分析,同时使用微卫星标记对双亲本及杂交子代的遗传特征进行分析。在外部形态结构的探究中,杂交子代可量性状及外形框架更偏向于母本棕点石斑鱼。在遗传特征的分析中,采用ddRAD-seq技术在棕点石斑鱼上获得6266个微卫星标记,筛选出7对可以在双亲本及杂交子代中稳定扩增且遗传多样性较高的微卫星引物,其中,6对引物可以在部分群体中扩增出特异性条带以区分3个群体。通过分析,7个微卫星标记位点在杂交子代群体中的平均观测杂合度(H_(o))为0.891,平均期望杂合度(H_(e))为0.76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717,三者均高于双亲本,表明杂交子代在遗传信息的多样性方面有一定的提高。研究结果可为棕点石斑鱼、清水石斑鱼及两者杂交子代的鉴别提供方法,并为杂交石斑鱼的培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育种 表型 微卫星标记 棕点石斑鱼 清水石斑鱼
下载PDF
杂交石斑鱼(褐点石斑鱼♀×清水石斑鱼♂)仔、稚鱼的摄食与生长特性 被引量:8
2
作者 陈刚 黄建盛 +3 位作者 张健东 王忠良 汤保贵 潘传豪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766-1777,共12页
为阐明人工育苗条件下褐点石斑鱼♀×清水石斑鱼♂杂交子代(简称杂交石斑鱼)仔、稚鱼阶段的摄食与生长变化状况,采用随机取样实验生态学方法,在水温27.5~31°C条件下,对人工培育的杂交石斑鱼仔、稚鱼的摄食及生长进行了研究。... 为阐明人工育苗条件下褐点石斑鱼♀×清水石斑鱼♂杂交子代(简称杂交石斑鱼)仔、稚鱼阶段的摄食与生长变化状况,采用随机取样实验生态学方法,在水温27.5~31°C条件下,对人工培育的杂交石斑鱼仔、稚鱼的摄食及生长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杂交石斑鱼仔、稚鱼具有较强的摄食能力;仔鱼3日龄开口摄食,摄食发生率为40%,之后的仔、稚鱼摄食发生率均为100%。仔、稚鱼摄食量随体质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可用二项方程式表达。消化道饱满系数为0.95%~11.26%。仔、稚鱼在1.5 h内可以饱食,仔鱼对轮虫和桡足类的消化时间分别为0.5~1 h和1~2 h,稚鱼对桡足类成体的消化时间为1.5~3.5 h。杂交石斑鱼仔、稚鱼各阶段的日摄食率分别为49.85%(5日龄)、22.55%(10日龄)和15.72%(24日龄),可将其作为杂交石斑鱼仔、稚鱼日投喂量参考依据。杂交石斑鱼仔、稚鱼摄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白天摄食,夜间不摄食。5日龄和10日龄仔鱼均出现2个摄食高峰,分别为9:00和18:00;24日龄稚鱼仅在中午12:00出现摄食高峰。3~30日龄的仔、稚鱼平均全长日增长率为7.96%,平均体质量日增重率为28.73%。全长、体质量分别与日龄的关系均可用指数方程表达,体质量(y)与全长(x)的回归方程为y=0.037 3x2.537 8,b值接近3,表明杂交石斑鱼仔、稚鱼为等速生长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点石斑鱼 清水石斑鱼 杂交子代 仔鱼 稚鱼 摄食 生长
下载PDF
褐点石斑鱼(♀)×清水石斑鱼(♂)杂交子代幼鱼形态性状对体质量影响的通径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黄建盛 张敬威 +4 位作者 陈刚 张健东 王忠良 施钢 潘传豪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3期23-28,共6页
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褐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与清水石斑鱼(E.polyphekadion,♂)杂交子代(下称杂交石斑鱼)3月龄幼鱼全长(X_1)、体长(X_2)、头长(X_3)、吻长(X_4)、体宽(X_5)、体高(X_6)、尾柄... 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褐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与清水石斑鱼(E.polyphekadion,♂)杂交子代(下称杂交石斑鱼)3月龄幼鱼全长(X_1)、体长(X_2)、头长(X_3)、吻长(X_4)、体宽(X_5)、体高(X_6)、尾柄高(X_7)、眼径(X_8)及眼后头长(X_9)等9个形态性状对体质量(Y)的影响效果,并建立最优回归模型。结果表明,3月龄杂交石斑鱼9个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相关性均极显著(P<0.01),其中,全长、体高、体宽及尾柄高等4个性状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总决定系数为0.933;全长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0.713),对体质量的决定系数最高(0.508),体高、体宽及尾柄高对体质量直接作用均较小,主要通过间接作用来影响体质量。以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以全长、体高、体宽及尾柄高估计杂交石斑鱼体质量的最优回归方程:?=–35.301+3.678 X_1+3.234 X_6+2.432 X_5+2.226 X_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点石斑鱼 清水石斑鱼 杂交子代 形态性状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多元回归
下载PDF
水飞蓟素对杂交石斑鱼幼鱼血清生化指标、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及肝脏代谢组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刚 欧光海 +7 位作者 温震威 黄鉴鹏 马骞 张健东 谢瑞涛 李豫 蒋鑫涛 黄建盛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1-51,共11页
【目的】探究饲料中添加水飞蓟素对杂交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polyphekadion♂)幼鱼血清生化指标、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及肝脏代谢组的影响,为水飞蓟素在杂交石斑鱼饲料中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 【目的】探究饲料中添加水飞蓟素对杂交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polyphekadion♂)幼鱼血清生化指标、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及肝脏代谢组的影响,为水飞蓟素在杂交石斑鱼饲料中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取(24.06±0.15)g杂交石斑鱼幼鱼,分别投喂添加0、0.2、0.4和0.6 g/kg的水飞蓟素4种等氮等脂饲料(分别记为SL0、S1、S2和S3)56 d,测定石斑鱼的血清生化指标和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对肝脏进行代谢组分析。【结果】1)与对照(SL0组)相比,S1和S2组血清中甘油三酯的含量显著下降,S3组血清中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的含量显著下降,S2组血清中总蛋白、白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显著上升(P<0.05);2)与SL0组相比,S1、S2和S3组肝脏中hmgcr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以及pparγ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S2组肝脏中pparα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3)与SL0组相比,S1和S2组肌肉中pparγ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4)与SL0组相比,在S3组肝脏代谢组中筛选出18种差异代谢物,其中共有15种差异代谢物下调,3种差异代谢物上调;谷胱甘肽代谢和鞘脂信号通路两条代谢通路被显著富集,5-羟脯氨酸、腺苷和牛磺鹅去氧胆酸等代谢物发生显著变化。【结论】饲料中添加0.6 g/kg的水飞蓟素可通过调节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抑制肝脏胆固醇的合成,调节代谢物的含量发挥抗氧化和免疫调节作用,从而降低杂交石斑鱼幼鱼的血脂水平,改善肝脏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飞蓟素 杂交石斑鱼 棕点石斑鱼 清水石斑鱼 血清生化指标 脂代谢相关基因 代谢组
下载PDF
盐度对杂交石斑鱼受精卵孵化和卵黄囊仔鱼形态及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黄建盛 陈刚 +3 位作者 张健东 王忠良 汤保贵 周晖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07-515,共9页
为了研究盐度对褐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清水石斑鱼(Epinephelus polyphekadion)♂杂交后代(简称杂交石斑鱼)受精卵孵化、卵黄囊仔鱼形态及活力的影响,将杂交石斑鱼受精卵置于不同盐度水体中,观察盐度胁迫下卵径... 为了研究盐度对褐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清水石斑鱼(Epinephelus polyphekadion)♂杂交后代(简称杂交石斑鱼)受精卵孵化、卵黄囊仔鱼形态及活力的影响,将杂交石斑鱼受精卵置于不同盐度水体中,观察盐度胁迫下卵径、油球径、孵化率及畸形率,以及孵化后卵黄囊仔鱼形态变化和活力状况。结果表明,在本研究条件下,受精卵卵径随盐度降低而增大,油球径不随盐度变化而变化。在盐度18~36范围内均能孵化仔鱼,但因盐度不同孵化率和初孵仔鱼畸形率有显著差异(P<0.05);随盐度升高,孵化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初孵仔鱼畸形率则相反。盐度24~36组孵化后3 d仔鱼卵黄囊几乎完全消耗,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盐度24~36范围内,随着盐度的增加,仔鱼的不投饵存活系数(SAI值)呈先升后降的变化曲线;盐度30~33范围内,初孵仔鱼SAI值大于5;5日龄仔鱼全部死亡,半数死亡时间出现在孵化后3.5 d。综上分析表明,该杂交石斑鱼受精卵孵化及仔鱼培育的适宜盐度范围为24~36,最适盐度范围为30~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点石斑鱼 清水石斑鱼 杂交后代 孵化率 卵黄囊仔鱼 盐度
下载PDF
槲皮素对杂交石斑鱼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罗君 付伟杰 +3 位作者 杨二军 黄建盛 谢瑞涛 陈刚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22,共10页
【目的】探明饲料中添加槲皮素(quercetin,QE)对杂交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polyphekadion♂)生长性能、肝肠抗氧化能力、肠道核因子-kappa 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通路相关基因表达及肠道菌... 【目的】探明饲料中添加槲皮素(quercetin,QE)对杂交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polyphekadion♂)生长性能、肝肠抗氧化能力、肠道核因子-kappa 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通路相关基因表达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QE分别按照0(FM组)、0.80(QEL组)、1.60(QEM组)、3.20(QEH组)mmol/kg加入基础饲料,投喂体质量为(10.10±0.02)g的杂交石斑鱼幼鱼56 d,测定石斑鱼生长性能、肝肠抗氧化酶活性,用实时定量PCR分析肠道NF-κB通路相关基因表达量,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肠道菌群结构。【结果】QEH组杂交石斑鱼增重率(WGR)、特定增长率(SGR)和终末体质量(FW)显著提高,存活率(SR)显著降低(P<0.05)。与FM组相比,QEM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显著提高(P<0.05),QEH组肝脏G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提高(P<0.05)。QE激活肠道NF-κB信号通路,上调肿瘤坏死因子(TNF-α)、TNF受体相关因子2(TRAF-2)、TNF受体超家族成员1A(TNFRSF1A)、干扰素-γ(IFN-γ)和核因子κBp65亚单位(NF-κBp65)表达水平,下调NF-κB抑制剂-α(IκB-α)的表达。与FM组相比,QEM和QEH组的运算分类单位(OTU)数目显著下降(P<0.05),ACE、Chao1、Simpson、Shannon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显示,FM、QEL和QEH三组间β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QEM组Bifidobacterium显著增加(P<0.05)。【结论】饲料中添加0.8~3.2 mmol/kg QE可降低杂交石斑鱼的存活率,增加肝脏抗氧化能力;QE可激活肠道中NF-κB信号通路,降低肠道微生物多样性,QE有肠道促炎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杂交石斑鱼 褐点石斑鱼 清水石斑鱼 生长性能 抗氧化 NF-ΚB 肠道菌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