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巴音戈壁盆地塔木素铀矿床成矿作用新认识:热水白云石化-渗出叠加-渗入改造模式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武生 李伟涛 +5 位作者 杨喆 纪宏伟 张文东 邱林飞 张梓楠 李怡娟 《铀矿地质》 CAS CSCD 2023年第6期1002-1018,共17页
为了解释巴音戈壁盆地塔木素铀矿床矿体多层性、高品位成因,提炼新的关键控矿要素,重建塔木素铀矿床成矿模式,进而指导矿床外围和深部乃至类似地区铀矿找矿。文章基于因格井凹陷构造演化史、沉积充填史和生排烃史特征,通过塔木素铀矿床... 为了解释巴音戈壁盆地塔木素铀矿床矿体多层性、高品位成因,提炼新的关键控矿要素,重建塔木素铀矿床成矿模式,进而指导矿床外围和深部乃至类似地区铀矿找矿。文章基于因格井凹陷构造演化史、沉积充填史和生排烃史特征,通过塔木素铀矿床构造、建造、蚀变、铀矿化、铀成矿时代分析,详细阐述了矿床矿石矿物、矿石元素地球化学、矿石包裹体特征,确认本铀矿床含矿目的层为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上段,受扇三角洲沉积体系、20%~70%含砂率、20%~60%灰砂率、深切箕状凹陷、断裂、白云石化-渗出还原-渗入氧化蚀变等要素控制;认为铀矿化与同沉积热水白云石化程度呈正比,全岩白云石含量达12%以上,以富含Ca、Fe、P_(2)O_(5),低SiO_(2)含量为特征,并富含Co、Ni、Pb、Zn等深源元素;铀矿床成矿年龄多样,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全岩年龄113.3~109.7 Ma,与沉积成岩期相当;第二期为富矿石沥青铀矿年龄70.9 Ma、69.6 Ma,与油气大规模渗出时间相吻合;第三期为富矿石沥青铀矿年龄45.4 Ma、34.7 Ma和20.6 Ma,与区内挤压快速抬升蚀剥时间相符;建立了塔木素砂岩铀矿床渗出复成因型铀成矿模式,认为在沉积成岩阶段发育与白云石化有关的热液铀成矿作用,形成品位于小于0.05%铀矿化;在80~65 Ma,发育渗出还原叠加铀成矿作用;65 Ma以来,发育渗入氧化铀活化再富集铀成矿作用,形成品位大于0.2%的富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出成矿 渗入成矿 成矿模式 塔木素铀矿床 巴音戈壁盆地
下载PDF
二连盆地赛汉高毕铀矿床渗出成矿作用和模式
2
作者 刘武生 李子颖 +2 位作者 刘持恒 纪宏伟 李西得 《铀矿地质》 CSCD 2024年第1期129-142,共14页
通过探讨二连盆地赛汉高毕铀矿成矿作用,构建铀成矿模式,总结成矿特征,提炼关键控矿要素,可指导矿床外围、深部和类似地区铀矿找矿。文章基于赛汉高毕铀矿床构造、建造、油气演化、铀矿化、铀成矿时代等分析,详细阐述了矿床矿石矿物、... 通过探讨二连盆地赛汉高毕铀矿成矿作用,构建铀成矿模式,总结成矿特征,提炼关键控矿要素,可指导矿床外围、深部和类似地区铀矿找矿。文章基于赛汉高毕铀矿床构造、建造、油气演化、铀矿化、铀成矿时代等分析,详细阐述了矿床矿石矿物、矿石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确认赛汉高毕铀矿床产于赛汉组上段建造间古河道中,受准宝力格深切断陷、贯通性断裂、赛汉晚期深切河道联合控制,形成透镜状或板状铀矿体,铀成矿作用与区域油气逸散活动、挤压构造活动密切相关;铀矿石中CaO+Al_(2)O_(3)和P_(2)O_(5)与铀含量呈正相关,Co、Ni、Zn含量高,Fe^(2+)/Fe^(3+)总体小于0.8;各类砂岩中酸解烃含量均比较高,Th/U均小于2,表明赛汉组上段原生环境主要为红杂色的氧化环境,灰色含矿砂体主要是渗出还原成因;矿石中铀是以多种铀矿物形式存在,主要有黄铁矿-铀矿物型、地沥青包裹铀矿物型和微粒碎屑铀矿物型。赛汉高毕铀矿床主要为渗出成矿作用,赋存于深部的富含有机质和四价铀的流体沿贯通断裂或高角度不整合和下切河道运移至上部赛汉组上段氧化砂体中,流体被分解形成黄铁矿、富含铁铝等杂质的磷钙铀矿、地沥青,粒径大的地沥青将已先结晶的黄铁矿和富含铁铝等杂质的磷钙铀矿包裹其中,大部分铀矿物就位于较小的地沥青的外侧和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出成矿 渗入成矿 成矿模式 赛汉高毕铀矿床 二连盆地
下载PDF
外生后成渗入型铀矿床的形成模式及其找矿前景 被引量:8
3
作者 赵凤民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888-892,共5页
本文综合分析了国外关于外生后成渗入型铀成矿作用的模式,系统地论述了预成矿阶段、成矿阶段、成矿后阶段等铀成矿作用过程中的地质、水文地质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成矿要素。在此基础上,详细地分析了我国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形成外生后成层... 本文综合分析了国外关于外生后成渗入型铀成矿作用的模式,系统地论述了预成矿阶段、成矿阶段、成矿后阶段等铀成矿作用过程中的地质、水文地质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成矿要素。在此基础上,详细地分析了我国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形成外生后成层间渗入型铀资源的潜力,并指出外生后成渗入型铀成矿作用是一个长期发育、多种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过程。提出了中-下侏罗统、下白垩统和第三系砂岩层为我国主要的赋矿层位,以及昆仑—秦岭以北地区的成矿条件比南部地区有利、大兴安岭—太行山一线以西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比其东部盆地更具成矿远景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生后成渗入型铀成矿作用 成矿模式 找矿前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