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宁省温带气旋龙卷的环境参数特征 被引量:3
1
作者 白华 袁潮 +2 位作者 潘晓 杨磊 李得勤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4-116,共13页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5再分析数据,统计1979—2020年辽宁省42个温带气旋龙卷环境背景和物理量参数特征,结果表明:辽宁省温带气旋龙卷多发于温带气旋中心的西南、东南象限,与冷锋前暖区相对应,主要分布在辽河平原中西部及渤海湾沿...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5再分析数据,统计1979—2020年辽宁省42个温带气旋龙卷环境背景和物理量参数特征,结果表明:辽宁省温带气旋龙卷多发于温带气旋中心的西南、东南象限,与冷锋前暖区相对应,主要分布在辽河平原中西部及渤海湾沿岸,强龙卷(EF2及以上级别)占比为28.6%。风暴相对螺旋度和对流有效位能的大值区出现在气旋西南—东南象限,呈带状分布,龙卷风暴主要分布于风暴相对螺旋度大值区西北侧、对流有效位能大值区的顶端的强梯度区附近。强龙卷参数最大值达0.7,其大值区与EF2及以上级别龙卷相对应。地面冷锋和干线是温带气旋龙卷的关键触发系统,对比近气旋中心和冷锋尾部湿度垂直分布,后者所表现的高层强干侵入导致风暴产生更强的冷池,过强的下沉气流可能是龙卷产生的不利因素。温带气旋龙卷多分布于高空急流左侧气流的分流区内,对应高空强辐散区。0~3 km垂直温度递减率大值区与气旋中心附近的弱龙卷高发区有较好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卷 温带气旋 环境参数 辽宁省
下载PDF
影响黄渤海的温带气旋数值集合预报试验
2
作者 管沁雨 郭敬天 高山红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31,共17页
为了改进温带气旋数值预报的精度,基于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利用GSI(Gridpoint Statistical Interpolation)-EnKF(Ensemble Kalman Filter)系统,设计了一套温带气旋集合预报方法,其具有的2种选择方案通过滤掉质... 为了改进温带气旋数值预报的精度,基于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利用GSI(Gridpoint Statistical Interpolation)-EnKF(Ensemble Kalman Filter)系统,设计了一套温带气旋集合预报方法,其具有的2种选择方案通过滤掉质量较差的集合成员从而将集合成员数目控制在10以内,达到了大幅降低集合预报计算量的目的。针对2020年7月一次影响黄海的温带气旋个例,开展了一系列决定性预报与集合预报的数值对比试验。分析结果如下:1)不采取任何择优方案的集合预报效果就已经明显优于决定性预报,而采取择优方案使得预报效果进一步得到提升;2)预报初始时刻择优(直接择优方案)的集合预报效果远不如短时积分3h后才进行择优(积分择优方案)的预报效果;3)积分择优方案优于直接择优方案的原因是,初始场集合体中的成员经过短时积分后其误差得以放大而使得择优更加准确。多个例的应用结果进一步表明,本文提出的积分择优方案温带气旋集合预报方法具有较好的业务预报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渤海 温带气旋 集合预报 GSI-EnKF 初始场择优
下载PDF
东北地区温带气旋暴雪过程的大气河特征
3
作者 黄子怡 赵宇 +1 位作者 李树岭 白云飞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34-747,共14页
利用2007-2020年的常规观测、东北地区6 h和24 h降水资料以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对东北地区温带气旋暴雪过程有/无大气河伴随进行了统计,并对比了有/无大气河伴随时环境场特征的异同。结果表明:83%的温带气旋暴雪过程... 利用2007-2020年的常规观测、东北地区6 h和24 h降水资料以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对东北地区温带气旋暴雪过程有/无大气河伴随进行了统计,并对比了有/无大气河伴随时环境场特征的异同。结果表明:83%的温带气旋暴雪过程有大气河伴随,其中59%的大气河登陆东北。11月和3月的暴雪过程大气河出现的频率最高,12月和1月基本无大气河伴随。南方气旋和黄淮气旋参与的暴雪过程大气河出现的频率高且强度强,相应的降水量较大;蒙古气旋暴雪过程大气河出现的频率低,降水量较小。有大气河伴随的暴雪过程高空急流有2支,低空急流强;500 hPa上有冷涡,形成切断低压和大气河相互作用有利于强降水的形势;850 hPa有明显的暖舌和较强锋区,因而有利于水汽输送和动力抬升,主要为冷锋降雨和暖锋降雪。无大气河相伴的暴雪过程高空急流有1支,低空急流弱;500 hPa上无冷涡,西风槽较弱;850 hPa锋区和低涡强度较弱,高空辐散和水汽条件差,主要为暖锋降雪。有大气河伴随时暴雪过程的水汽主要源自东海和黄渤海,低层不稳定层较厚,边界层水汽辐合区宽广且强,上升运动较强;无大气河伴随时水汽主要源自日本海,不稳定层结和上升运动较弱,边界层水汽辐合区狭窄且弱。大气河不仅体现了强水汽输送,还体现了较好的动力抬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带气旋 暴雪过程 大气河 合成分析
下载PDF
造成东北地区暴雪过程的温带气旋暖输送带特征研究
4
作者 白云飞 赵宇 +1 位作者 李树岭 姚余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71-1284,共14页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的ERA5再分析资料与拉格朗日分析工具(Largrangian analysis tool,LAGRANTO),对2006-2021年期间引发东北地区暴雪天气的温带气旋暖输送带进行统计...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的ERA5再分析资料与拉格朗日分析工具(Largrangian analysis tool,LAGRANTO),对2006-2021年期间引发东北地区暴雪天气的温带气旋暖输送带进行统计,研究了暖输送带对气旋和降水发展的作用及其与锢囚锋的关系。结果表明:(1)气旋的加深率与暖输送带强度有明显的正相关,两者相关系数为0.63,通过α=0.01的显著性检验。大部分气旋在迅速加深24 h期间锢囚,以暖式锢囚为主。(2)强烈发展的锢囚型气旋通常具有强暖输送带,暖输送带低空入流主要位于气旋中心和气旋暖区附近,暖输送带的出流有两个分支:一支上升至气旋西北侧高空,另一支随高空西风带向气旋下游移动;气旋锢囚阶段低空正位涡异常与高空正位涡异常相互作用,形成贯穿整个对流层的位涡柱。(3)未锢囚或晚锢囚的气旋虽然有强暖输送带,但缺少对流层上层的干侵入,仅在低空有正位涡异常,气旋发展较弱。弱的锢囚型气旋存在明显干侵入,但暖输送带及降水均较弱。(4)具有强(弱)暖输送带的气旋造成的降水更多(少),且降水落区与暖输送带分布有密切关系。移动到气旋中心附近的暖输送带气块对气旋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其水平运动引起的暖平流及上升运动组织形成的低空非绝热位涡均能加强气旋式环流,进而促进气旋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带气旋 锢囚锋 暖输送带 位涡
下载PDF
北半球温带气旋客观研究方法及模拟和预估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张颖娴 丁一汇 《气象科技进展》 2015年第1期6-17,共12页
温带气旋是影响中高纬度地区大范围天气气候变化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研究其气候特征、活动规律和变化趋势对改进天气预报和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从主要温带气旋的识别方法、当前气候时期温带气旋的变化、气候情景下未来温带... 温带气旋是影响中高纬度地区大范围天气气候变化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研究其气候特征、活动规律和变化趋势对改进天气预报和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从主要温带气旋的识别方法、当前气候时期温带气旋的变化、气候情景下未来温带气旋变化的预估以及不确定性分析等4个方面,全面回顾了北半球温带气旋的研究进展:(1)20世纪80年代后,基于再分析数据和大气环流模式(GCM)的发展,温带气旋研究从主观分析开始向客观识别方法发展;(2)再分析和模式数据均显示北半球存在两个温带气旋主活动中心和两个次活动中心,主活动中心分别位于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地区,次活动中心分别位于地中海和蒙古地区;(3)在人类活动影响的气候变化情景下,大多数模式模拟得到北半球大部分地区温带气旋数目将减少,个别地区的温带气旋数目将增加;(4)由于不同研究中对阈值、物理量和大气层的选取存在差异,这使得对当前气候时期和GCM模拟研究中的温带气旋及其变化和趋势问题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此,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对于温带气旋的不同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做更多具体的比较分析,从而给出对温带气旋更深入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带气旋 客观判定和追踪方法 温带气旋的气候态特征和变化 气候情景
下载PDF
一次秋季温带气旋的雨雪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23
6
作者 王东海 端义宏 +6 位作者 刘英 梁钊明 柳崇健 赵艳风 张雨微 尹金方 王洪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06-627,共22页
2012年11月3-5日,受强冷空气和气旋发展的影响,华北地区出现了秋冬之交首场雨雪过程。此次雨雪天气过程具有降水强度大、雨雪范围广、初雪时间早、降水相态多变以及雨雪降温大风并存等特点。着重分析了过程的多尺度相互作用及其成因机理... 2012年11月3-5日,受强冷空气和气旋发展的影响,华北地区出现了秋冬之交首场雨雪过程。此次雨雪天气过程具有降水强度大、雨雪范围广、初雪时间早、降水相态多变以及雨雪降温大风并存等特点。着重分析了过程的多尺度相互作用及其成因机理等,得到以下结果:(1)通过对北极涛动指数变化的分析发现,此次过程前期由于北极涛动指数负位相出现的时间较早,并且强度大,维持时间长,对应当年秋冬之交首场雨雪天气出现亦时间早、强度大。(2)此次过程前期华北地区西风带上游长波波数趋于减少,导致后期位于华北地区受其引导的相应低压系统稳定少动。(3)东亚—西太平洋地区建立的"Ω"形阻塞形势阻挡了其上游西风带槽的东移,特别是后期此阻塞高压南部迅速生成的低值系统与阻塞高压的高值中心构成了十分稳定的对偶之势,阻断了其上游西风带槽的东移,导致相应地面气旋系统长时间稳定维持在北京及其邻近地区,从而促使该地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强降水事件。(4)该过程涡度平流和温度平流对锋前上升运动的形成和气旋的发展演变有重要的影响,这次天气过程的气旋发展机制与经典的第二类温带气旋发生、发展机制不尽相同。(5)此次过程中水汽条件极为有利,特别是在气旋发展后期,来自海上的水汽源源不断流入移动缓慢的气旋区域,为该区域的罕见强降水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水汽条件。(6)在整体大气稳定层结环境下,锋面前沿的水汽输送和抬升在低层形成了大气不稳定层结,有利于低层上升运动的触发,锋面加强引起的风垂直切变加强促进了大气不稳定层结之上的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区向上扩展,并与高层的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区连通,从而为低层触发的上升运动向高层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雪天气 温带气旋 成因分析 秋季
下载PDF
台风“狮子山”并入温带气旋过程及引发东北强降水的分析 被引量:17
7
作者 刘硕 李得勤 +2 位作者 赛瀚 田莉 赵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04-816,共13页
使用常规观测、最佳台风路径数据、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亮温(Black body temperature equivalent,TBB)、全球协同探空站资料和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第10号台风"狮子山"并入温带气旋过程中,二者相互作用下引发的东北... 使用常规观测、最佳台风路径数据、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亮温(Black body temperature equivalent,TBB)、全球协同探空站资料和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第10号台风"狮子山"并入温带气旋过程中,二者相互作用下引发的东北地区强降水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台风"狮子山"并入温带气旋过程中,其结构由对称的热带涡旋云系向非对称斜压云系发展,最终演变为成熟的温带气旋云系。受温带气旋的影响,台风"狮子山"逐渐进入到强垂直风切变环境,台风涡旋环流、水汽输送、垂直运动呈现明显的不对称和垂直向西倾斜结构,暖心结构遭遇破坏,水汽输送逐渐远离台风环流;台风影响下的高低空急流有利配置对温带气旋形成正涡度平流输送,伴随着锋生作用,使得温带气旋获得动力和能量而发展。对东北地区强降水的分析发现,台风并入温带气旋过程中,温带气旋加强发展,带来了增强的动力、水汽和能量的输送,是引发东北地区强降水的主要原因,降水主要发生在暖平流带中,600 h Pa与900 h Pa之间的厚度梯度大值区对强降水的落区具有很好的指示,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促使强的垂直上升运动,配合强暖平流和充沛水汽的输送,对应着强降水的发生。高层弱的干冷空气缓慢向低层侵入,使得降水持续时间长、结束缓慢。降水总体具有持续性,伴有较强对流降水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温带气旋 强降水 非对称性 倾斜结构
下载PDF
中国近海和西太平洋温带气旋的气候学研究 被引量:25
8
作者 秦曾灏 李永平 黄立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105-111,共7页
依据开展海洋气旋现场海洋调查任务的需要 ,利用历史天气图资料 ,对 1 990~1 998年 5~ 6月黄海和东海气旋进行了统计分析 ,概括出其气候学特征 ,并对 1 979~1 989年间冷季中国近海和西太平洋的海洋爆发性气旋活动的气候规律进行分析 ... 依据开展海洋气旋现场海洋调查任务的需要 ,利用历史天气图资料 ,对 1 990~1 998年 5~ 6月黄海和东海气旋进行了统计分析 ,概括出其气候学特征 ,并对 1 979~1 989年间冷季中国近海和西太平洋的海洋爆发性气旋活动的气候规律进行分析 ,与相关研究结果作了比较 .尤其指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 西太平洋 温带气旋 海洋爆发性气旋 气候学
下载PDF
北半球温带气旋活动和风暴路径的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28
9
作者 张颖娴 丁一汇 李巧萍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12-928,共17页
基于欧洲中心再分析数据ERA40的海平面气压场和高度场,本文分别采用拉格朗日和欧拉方法研究分析了1958~2001年北半球的不同季节温带气旋活动和风暴路径的年代际变化,以及可能的原因。以客观判定和追踪温带气旋为基础的拉格朗日方法得... 基于欧洲中心再分析数据ERA40的海平面气压场和高度场,本文分别采用拉格朗日和欧拉方法研究分析了1958~2001年北半球的不同季节温带气旋活动和风暴路径的年代际变化,以及可能的原因。以客观判定和追踪温带气旋为基础的拉格朗日方法得到了北半球的两个温带气旋主要活动中心,即北太平洋地区和北大西洋/北美地区,同时以500hPa位势高度天气尺度滤波方差为基础的欧拉方法得到了同主要气旋活动中心相吻合的两条风暴轴。研究表明,44年中北大西洋/北美地区温带气旋活动北移加强,以春季最为显著。风暴轴也同样存在着向极移动并加强的特征,并且温带气旋和风暴路径两者移动趋势的相关性很高。作为一个典型地区,北大西洋/北美地区的气旋活动体现了风暴路径的北移,以及温带地区向极地的扩展。但有意思的是北太平洋的情况完全不同,即北太平洋地区的温带气旋活动和风暴轴向低纬度偏移并加强,以春季的南移趋势最为显著。对于此结论,两种方法也有很高的统计相关性。虽然大量研究表明北半球整体上呈现出风暴路径北移的变化特征,但对于具体地区情况有明显差异。另外,400hPa最大Eady增长率和气旋活动频率的经验正交展开函数(EOF)第一模态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序列非常相似,北太平洋地区和北大西洋地区风暴路径相反的变化趋势很可能同其大气斜压性的同位相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从另一个方面支持了本文对温带气旋和风暴路径年代际变化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带气旋 客观判定和追踪方法 风暴轴 最大Eady增长率
下载PDF
一次温带气旋涡度场演变特征及气旋发生发展机制分析 被引量:16
10
作者 熊秋芬 张昕 陶祖钰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94-304,共11页
气旋是涡旋运动,因此相对涡度(以下简称涡度)是确切表征气旋中心位置和强度的物理量,分析气旋发生发展过程就是分析涡度的变化机理。文中采用1000 hPa地转风涡度表征地面气旋,利用常规地面观测、6 h一次的NCEP 1°×1°再... 气旋是涡旋运动,因此相对涡度(以下简称涡度)是确切表征气旋中心位置和强度的物理量,分析气旋发生发展过程就是分析涡度的变化机理。文中采用1000 hPa地转风涡度表征地面气旋,利用常规地面观测、6 h一次的NCEP 1°×1°再分析场等资料,对2014年6月一次具有螺旋式回转路径的北方温带气旋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利用Petterssen地面气旋发展公式,再结合300 hPa涡度平流、散度场与850 hPa热力场的配置关系,考察了对流层中低层温度平流、500 hPa涡度平流以及300 hPa涡度平流引起的辐散对地面气旋发展的贡献。结果表明:(1)这次气旋过程中500、300 hPa存在两个正涡度区及涡度中心的替换:即在地面气旋发生发展阶段,第一个涡度中心为主要的涡度中心;在气旋减弱阶段,第二个涡度中心成为主要的涡度中心。(2)地面和高空涡度中心均以逆时针螺旋式路径移动。在地面气旋初生和发展阶段,高低层涡度中心及正涡度区呈后倾结构;当高低层涡度中心及正涡度区几乎垂直重合时,地面气旋停止发展。(3)温度平流项在气旋初生阶段起主要作用;500 hPa涡度平流决定了地面气旋的发展。(4)当300 hPa正涡度平流引起的辐散区叠加在对流层低层850 hPa斜压锋区上时,地面气旋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带气旋 涡度 演变 涡度方程 物理机制
下载PDF
近50a春季东亚温带气旋活动频数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 被引量:32
11
作者 姚素香 张耀存 周天军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17-323,共7页
根据 194 8— 2 0 0 0年共 5 3a的 NCEP/ NCAR逐日海平面气压再分析资料 ,分析了春季 (3、4、5月 )东亚内陆和沿海地区气旋活动频数、气旋移动路径等气候特征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 ,结果表明在春季的 3、4、5月份中 ,内陆存在三个明显... 根据 194 8— 2 0 0 0年共 5 3a的 NCEP/ NCAR逐日海平面气压再分析资料 ,分析了春季 (3、4、5月 )东亚内陆和沿海地区气旋活动频数、气旋移动路径等气候特征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 ,结果表明在春季的 3、4、5月份中 ,内陆存在三个明显的气旋活动频数较大的地区 ,分别位于 10 1°E、4 5°N附近的蒙古高压南缘、贝加尔湖以东的 115°E、5 3°N附近地区和 12 6°E、5 3°N我国东北北部附近地区。蒙古地区春季气旋活动频数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 ,5 0年代气旋活动频数较少 ,6 0年代开始到 70年代后期气旋活动频数较多 ,从 70年代末至今又进入一个气旋活动频数较少的时期。贝加尔湖东部地区在 5 0年代初气旋活动频数较多 ,5 0年代中期到 6 0年代中期气旋活动频数较少 ,而 6 0年代后期到 70年代后期气旋活动频数又较多 ,此后气旋活动频数逐渐减少。我国东北地区春季各月气旋活动频数没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 ,只有 80年代以来气旋活动频数的振幅较大。东亚沿海春季气旋活动频数较高的地区主要位于我国东北到俄罗斯远东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到日本一带。从气旋活动路径来看 ,我国长江中下游到日本一带气旋活动路径在各个年代基本相同 ,没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 东亚温带气旋 气旋活动频数 气候特征 气候变化
下载PDF
ERA40再分析资料揭示的北半球和东亚地区温带气旋生成频率变化 被引量:20
12
作者 张颖娴 丁一汇 李巧萍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46-656,共11页
本文利用欧洲中心再分析数据ERA40的6小时间隔海平面气压场和一种改进的客观判定和追踪方法研究19582001年北半球和东亚地区温带气旋生成频率的气候态、年代际变化及可能原因。结果表明:(1)北半球温带气旋的源地主要位于北美东部(落基... 本文利用欧洲中心再分析数据ERA40的6小时间隔海平面气压场和一种改进的客观判定和追踪方法研究19582001年北半球和东亚地区温带气旋生成频率的气候态、年代际变化及可能原因。结果表明:(1)北半球温带气旋的源地主要位于北美东部(落基山下游地区)、西北大西洋地区、格陵兰至欧洲北部地区、蒙古地区和日本至西北太平洋地区。大洋的西岸和陡峭地形的背风坡有利于大气斜压性的增强和正涡度的发展,从而有利于地面气旋的形成。(2)年、冬季和春季30°~60°N气旋生成数目呈现减少的变化趋势,60°~90°N地区的气旋生成数呈增加的变化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北半球风暴路径北移的观点。60°N以南和以北的温带气旋数目同北极涛动指数(AO)分别呈现负相关和正相关,这种相关性在年、春季和秋季最为显著。(3)1 958—2001年东亚地区的年气旋数目呈现明显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40°~60°N、80°~140°E地区气旋数目呈增加趋势,而80年代中期之后温带气旋数目则锐减,主要原因是80年代以后该地区大气斜压性减弱,更高纬度地区的大气斜压性增强,从而导致了气旋源地的北移。在较低纬带的20°~40°N、110°~160°E地区气旋数目线性增加,这主要是由于位于40°~55°N的北太平洋风暴轴有向低纬度偏移的变化趋势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带气旋 客观的判定和追踪方法 气旋生成频率 风暴轴
下载PDF
陆地上爆发性温带气旋的暖锋后弯结构分析 被引量:21
13
作者 熊秋芬 牛宁 章丽娜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39-249,共11页
温带气旋的暖锋后弯是20世纪80年代末从北大西洋爆发性气旋现场科学试验中发现的一个重要科学成果,修正了经典温带锋面气旋模式中锢囚锋的概念。在地球同步卫星云图上,经常可以观测到欧亚大陆的气旋云系也存在与暖锋后弯非常类似的演变... 温带气旋的暖锋后弯是20世纪80年代末从北大西洋爆发性气旋现场科学试验中发现的一个重要科学成果,修正了经典温带锋面气旋模式中锢囚锋的概念。在地球同步卫星云图上,经常可以观测到欧亚大陆的气旋云系也存在与暖锋后弯非常类似的演变过程。利用常规的高空、地面观测,NCEP的1°×1°再分析场和FY-2E水汽图像等资料,通过分析2012年5月11—14日一次蒙古气旋强烈发展的结构特征,揭示了在内陆地区温带气旋发展过程中若暖锋锋区增强而冷锋锋区减弱,则该类气旋也存在暖锋后弯和暖核被隔离的事实。分析结果还表明该类蒙古气旋中暖核强度虽不如海洋爆发性气旋,但其厚度可伸展到600 hPa,在对流层低层850 hPa低压中心附近不仅有暖核,而且存在与暖核近乎重合的干中心,但干暖中心与气旋中心并不重合。另外,单站探空及垂直剖面的分析显示,在后弯的暖锋锋区附近存在强的湿上升运动,干暖核内以干空气和下沉运动为主,在边界层内后弯暖锋锋区比冷锋锋区强;在冷锋后部的干输送带中对流层中高层锋区明显,且总体上相对湿度较小、上升运动微弱,最显著的干区位于锋区上方下沉的暖空气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锋后弯 暖核被隔离 爆发性温带气旋 陆地
下载PDF
北半球温带气旋的变化 被引量:23
14
作者 王新敏 邹旭恺 翟盘茂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7年第3期154-157,共4页
许多学者对近半个世纪以来温带气旋的频数、强度和路径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等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温带气旋变化与大气环流的关系,试图揭示气候变暖背景下温带气旋变化的可能原因。较为一致的研究结论是: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北半球气旋... 许多学者对近半个世纪以来温带气旋的频数、强度和路径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等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温带气旋变化与大气环流的关系,试图揭示气候变暖背景下温带气旋变化的可能原因。较为一致的研究结论是: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北半球气旋活动的变化显示出在中纬度明显减少,而在高纬度增加的趋势,意味着气旋的路径已经明显地北移。研究还表明,气旋活动的变化与对流层斜压性、急流以及北大西洋涛动、海温梯度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带气旋 气候变暖 斜压不稳定 NCEP/NCAR再分析资料 海平面气压
下载PDF
对一次温带气旋引发渤海风暴潮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6
15
作者 杨晓君 何金海 +3 位作者 吕江津 朱磊磊 何群英 王颖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0年第4期61-65,共5页
利用三维非静力中尺度大气模式—MM5(Version 3.7)输出的黄渤海海面风场和气压场预报资料,用三维斜压陆架海模式—HAMSOM对2008年8月22日温带气旋造成的渤海风暴潮过程进行了模拟,得到逐时的渤海增水场、渤海风暴潮流场,并与验潮站的观... 利用三维非静力中尺度大气模式—MM5(Version 3.7)输出的黄渤海海面风场和气压场预报资料,用三维斜压陆架海模式—HAMSOM对2008年8月22日温带气旋造成的渤海风暴潮过程进行了模拟,得到逐时的渤海增水场、渤海风暴潮流场,并与验潮站的观测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渤海西部已经转为西北风的情况下,塘沽出现了121cm的高增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其中远距离的气旋作用产生的北黄海海域偏东大风导致北黄海水体大量涌入渤海应该是一个主要原因。这也是今后预报业务中必须特别关注的产生风暴潮的重要因素。数值模拟的塘沽测站风暴潮增水极值及增水过程均与实测值符合较好,应用数值预报可以较好地模拟出这种特殊的风暴潮。在离岸风的情况下产生风暴潮,仅靠预报员凭经验主观分析判断较难,数值预报可以弥补预报员主观分析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气象 温带气旋 渤海风暴潮 数值模拟
下载PDF
4—6月江淮流域不同尺度温带气旋发展率及移动特征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黎娟 张海燕 陈爽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99-408,共10页
基于改进的温带气旋客观识别方法,统计分析1986—2015年4—6月不同空间尺度江淮流域温带气旋的发展率及移动特征。结果表明:1)整体气旋发展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较大空间尺度气旋发展率呈显著上升趋势,中间尺度气旋发展率无明显变化... 基于改进的温带气旋客观识别方法,统计分析1986—2015年4—6月不同空间尺度江淮流域温带气旋的发展率及移动特征。结果表明:1)整体气旋发展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较大空间尺度气旋发展率呈显著上升趋势,中间尺度气旋发展率无明显变化趋势。2)较大尺度气旋源地集中在湖北、湖南交界处,中间尺度气旋源地位于安徽等江淮流域东部,各尺度气旋源地位于整层大气非绝热加热项大值区域内。3)气旋初生阶段,江淮流域存在风速切变线,淮北地区风速小于淮南地区,江淮流域上空对流层低层位势高度为负距平,中高层则为正距平,属浅薄低压系统。4)不论何种尺度气旋,均存在东移和东北移动路径,但较大尺度气旋东北移动路径的比例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流域 温带气旋 不同空间尺度 发展率 移动特征
下载PDF
一次温带气旋特殊移动路径及其结构和成因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熊秋芬 苟尚 张昕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60-1072,共13页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温带气旋的结构和形成原因,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NCEP的1°×1°再分析资料和FY-2E水汽图像等资料,分析了2014年6月6 10日发生在华北及东北温带气旋的强度和移动路径、环流背景及结构和成因等。结果表...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温带气旋的结构和形成原因,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NCEP的1°×1°再分析资料和FY-2E水汽图像等资料,分析了2014年6月6 10日发生在华北及东北温带气旋的强度和移动路径、环流背景及结构和成因等。结果表明:(1)在发展阶段,地面气旋中心气压变化不大,但以逆时针旋转的路径移动;当地面气旋中心与高层低涡中心在同一垂直轴线上时,气旋停止发展。(2)以异常路径移动的气旋发生在500 h Pa大尺度环流多次调整的背景下。当气旋上游贝加尔湖至我国新疆南部的高压脊发展时,气旋初生;当气旋下游日本岛东部至鄂霍次克海高压脊发展时,气旋发展。(3)当正相对涡度随高度向西倾斜、气旋中心上空对流层低层正相对涡度首先加大、且其西侧的冷锋锋区增强、随后气旋中心上空整层正相对涡度增大时,地面气旋处于发展过程中;当高低层正相对涡度垂直重合、且对流层低层冷锋锋区减弱,则气旋停止发展。(4)对流层上层具有高值位涡的干空气逐渐进入地面气旋中心上空的湿区时,高位涡所携带的高空正涡度平流辐散作用使得低层辐合加强、绝对涡度增大,引起地面气压下降。(5)气旋中心上空的对流层中层暖平流和高层较大的正涡度平流使得垂直上升速度增强,气旋逐步发展;地面气旋中心总是沿中低层暖平流和其下游高低层微差涡度平流较大的区域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带气旋 气旋式路径 结构 位涡 成因 准地转理论
下载PDF
影响靖宇地区温带气旋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蔡秀华 陈辉 +1 位作者 曹鸿兴 吕文忠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83-87,共5页
核电站因它不排放如二氧化碳这样的温室气体,核电对降低能源部门的碳密集作出了贡献,因此愈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对核电站地区的天气、气候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影响靖宇核电站地区的温带气旋作了研究。结果表明:1949—2007年期间影... 核电站因它不排放如二氧化碳这样的温室气体,核电对降低能源部门的碳密集作出了贡献,因此愈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对核电站地区的天气、气候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影响靖宇核电站地区的温带气旋作了研究。结果表明:1949—2007年期间影响靖宇地区的温带气旋计111个;受温带气旋影响的年数有41年(约2/3)。影响靖宇地区且产生强降雨的温带气旋,主要发生在6、7、8月这3个月,并且一半以上出现在7月。影响靖宇地区的温带气旋大部分是东北气旋,占总数的65%;蒙古气旋与华北气旋次之。此外,对造成严重影响的温带气旋的个例也从天气学角度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电站 气象环境 温带气旋 气候统计
下载PDF
中国近海温带气旋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8
19
作者 秦听 魏立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3-52,共10页
基于1979-2012年共34年的 ECMWF 逐日4次平均海平面气压的再分析资料,采用英国雷丁大学气旋客观追踪算法,对出现在我国近海的温带气旋(气旋生命史1 d 以上,移动距离大于500 km)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论包括以下几点:(1... 基于1979-2012年共34年的 ECMWF 逐日4次平均海平面气压的再分析资料,采用英国雷丁大学气旋客观追踪算法,对出现在我国近海的温带气旋(气旋生命史1 d 以上,移动距离大于500 km)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论包括以下几点:(1)1979-2012年进入中国近海的温带气旋平均每年45个,气旋数量呈现春夏多而秋冬少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气旋数量呈增加趋势,其中北部海区气旋数量增加达到显著水平,东部海区气旋数量表现为不显著减少,故认为影响中国近海的气旋路径有北移的趋势。(2)进入我国近海的温带气旋主要有4个生成源地,按比例由高到低分别是江淮气旋(38.9%),东海气旋(25.2%),黄河气旋(24.3%)以及蒙古气旋(11.6%)。气旋入海后,当大气海洋条件适合时,可以爆发性增长,气旋爆发性增长的主要区域在朝鲜半岛及以东洋面以及日本以东洋面,在我国近海气旋爆发的比例较小。(3)气旋生命史主要为1~7 d,但生命史为1~4 d 的气旋比例最大,平均占气旋总数的52%,其中夏季长生命史气旋(大于10 d)的比例最大,为8%,冬季最少,接近3%。冬季气旋最强,气压分布区间大;夏季弱气旋多,中心气压分布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 温带气旋 自动气旋追踪 时空分布 爆发性气旋
下载PDF
温带气旋诱发的渤海风暴潮天气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侯淑梅 孙忠欣 盛春岩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20-224,共5页
通过对2007年3月4日渤海风暴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烈而持久的向岸大风是造成风暴潮的重要因素;气旋四周较强的气压梯度力是风暴潮的主要强迫动力;风应力增水作用与天文大潮相叠加直接加剧了风暴潮的强度;渤海特殊的地形特征... 通过对2007年3月4日渤海风暴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烈而持久的向岸大风是造成风暴潮的重要因素;气旋四周较强的气压梯度力是风暴潮的主要强迫动力;风应力增水作用与天文大潮相叠加直接加剧了风暴潮的强度;渤海特殊的地形特征有利于形成风暴潮天气,渤海地区风向的变化是导致渤海沿岸各地出现高潮位时间差的主要原因,当地面风由东北转为西北后,渤海湾的潮位开始回落,渤海海峡的潮位继续升高,其最高潮位出现时间与潮位回落时间均滞后于渤海湾;由于气旋的移动路径和影响时间造成渤海海峡的风速极值滞后于渤海湾,而其增幅却远远大于渤海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风暴潮 温带气旋 向岸风 强迫动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