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9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游于艺”与民国文人书法的功能——以鲁迅的旧体诗书法创作为例
1
作者 丁晓妮 《大学书法》 2024年第4期75-83,共9页
鲁迅的旧体诗创作和书法创作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诗作并不公开发表,而是以书法创作赠予友人。旧体诗创作,是鲁迅文学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为旧体诗提供了载体和传播空间,间接表达着鲁迅先生的艺术态度,揭示出以启蒙为己任的现代作家... 鲁迅的旧体诗创作和书法创作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诗作并不公开发表,而是以书法创作赠予友人。旧体诗创作,是鲁迅文学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为旧体诗提供了载体和传播空间,间接表达着鲁迅先生的艺术态度,揭示出以启蒙为己任的现代作家鲁迅身上所承载的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复杂文化人格。书法创作是鲁迅的余裕之作,是他在紧张的以笔为武器的写作之余的休息调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鲁迅的旧体诗书法创作显示出书法在实用和审美之外的社会文化功能,也揭示出20世纪社会转型时期书法艺术的多元文化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民国文人书法 旧体诗书法创作 余裕 游于艺
下载PDF
心游于艺 伴布而栖
2
作者 彭一(文) 陈晶(图) 《中华手工》 2024年第8期66-69,共4页
大约在30年前,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染织设计专业毕业的陈晶,以拼布作品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设计。而在当时,国内还并没有“拼布”一词,而是人们俗称的“绗缝”。毕业进入国家机关的那些年,陈晶对拼布艺术念念不忘。时至2... 大约在30年前,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染织设计专业毕业的陈晶,以拼布作品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设计。而在当时,国内还并没有“拼布”一词,而是人们俗称的“绗缝”。毕业进入国家机关的那些年,陈晶对拼布艺术念念不忘。时至2013年国内举办的“化零为整·21世纪美国拼布艺术展”,让陈晶惊叹于大学时期的绗缝工艺竟有着如此不凡的表现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拼布艺术 游于艺 绗缝 化零为整 陈晶 毕业设计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下载PDF
“游于艺”:诠释历史与意义世界
3
作者 刘强强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3年第10期86-97,I0004,I0005,共14页
“游”与“艺”之间的范畴联结起源于孔子,其中的“艺”原指“六艺”。在儒学史上,“游于艺”形成了不同的诠释模式。在玄学模式中,“游于艺”未得到解经者的重视,且呈现出与“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相割裂的局面。宋代理学出现之后,... “游”与“艺”之间的范畴联结起源于孔子,其中的“艺”原指“六艺”。在儒学史上,“游于艺”形成了不同的诠释模式。在玄学模式中,“游于艺”未得到解经者的重视,且呈现出与“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相割裂的局面。宋代理学出现之后,“游于艺”所蕴含的修身意义渐渐开显。通过朱熹的解释,“游于艺”在逻辑方面与“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相贯通,成为了儒家人格修养的最终途径和完满状态,进而确立了“游于艺”的经典诠释模式。随着历史的发展,“游”和“艺”两种范畴亦发生着变化。其中,“游”融入庄子之思想,“艺”向书法、绘画等扩容,从而促使“游于艺”演化为一种艺术学命题。“游于艺”一方面在客观上赋予书法、绘画等艺术以正统地位,显示出话语权力的变更与迁移;另一方面消解了书法、绘画等艺术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推动并顺应了艺术从技艺性活动向修身性活动的转变,彰显了古典时期的文人对于艺术的理解与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于艺 儒家 六艺 艺术 修身
下载PDF
游于艺:跨媒介“美育+”路径探究——探索“五育并举”新模式
4
作者 宋扬帆 宗文婷 《科教文汇》 2023年第18期57-60,共4页
“游于艺”是全面发展、以文化人、以美感人的理想学习模式,强调学习是感性、理性与审美的融合,更是自由愉悦、情意交融的美育境界。从现实意义来看,“美育+”与“五育”深入交互,有助于构建立体的育人体系,跨媒介性融入美育增强了育人... “游于艺”是全面发展、以文化人、以美感人的理想学习模式,强调学习是感性、理性与审美的融合,更是自由愉悦、情意交融的美育境界。从现实意义来看,“美育+”与“五育”深入交互,有助于构建立体的育人体系,跨媒介性融入美育增强了育人的多维性、创新性、交互性,有助于培育积极社会心态。跨媒介“美育+”有助于实现“五育并举”的交互统一,通过以美润善、导真、健体、成趣的实践路径,将知情意融合,贯彻“美育生活化”理念[1],使受教育者有道德感、会思考、会生存、能行动,强调美育中要审美,更要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 五育并举 跨媒介性 游于艺
下载PDF
从《论语》“游于艺”的训释看清初学风 被引量:3
5
作者 肖永明 陈峰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60-64,118,共6页
《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一直是《论语》诠释史上争论较多的一处。在被视为"天崩地解"的清初(顺康时期),儒者们希望透过经典的诠释以寻求安身立命之所。诸家对"游于艺"的训释显... 《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一直是《论语》诠释史上争论较多的一处。在被视为"天崩地解"的清初(顺康时期),儒者们希望透过经典的诠释以寻求安身立命之所。诸家对"游于艺"的训释显示了各学派之间的巨大分野,也折射了清初复杂而多元的学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游于艺 清初 学风
下载PDF
孔子“游于艺”思想阐微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生龙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3-46,82,共5页
“游于艺”是孔子政治失意后所采取的一种生活和心灵安顿方式,也是后世失意者医治心灵痛苦的屡试不爽的良药和文化艺术得以产生、兴盛的动力之一。孔子的“游艺”是朝着超越世俗、恢复自我的天性发展,庄子的“游心”则进一步要求摆脱一... “游于艺”是孔子政治失意后所采取的一种生活和心灵安顿方式,也是后世失意者医治心灵痛苦的屡试不爽的良药和文化艺术得以产生、兴盛的动力之一。孔子的“游艺”是朝着超越世俗、恢复自我的天性发展,庄子的“游心”则进一步要求摆脱一切世俗的、功利的、工具的羁绊,完全返回到人的本性,使心灵有着更为开放,更为广阔,更为纯净,更适合想象的自由驰骋和人格的自我张扬。因而,庄子的“游心”是对孔子“游艺”的逻辑展开,庄与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互相兼容,共同对后世艺术家、文学家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文化 游于艺
下载PDF
孔子“游于艺”命题读解 被引量:5
7
作者 詹艾斌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26-130,共5页
学界对“游于艺”作审美性解读,是对孔子命题进行了过度阐释。孔学从根本上说是一门德性之学、修身之学。儒者以为,学艺、通艺而进德。“游于艺”,是指为学者遍历、熟习六艺,故仁德日新,身心自适、顺畅而入优游之境、达明道之功。奠定... 学界对“游于艺”作审美性解读,是对孔子命题进行了过度阐释。孔学从根本上说是一门德性之学、修身之学。儒者以为,学艺、通艺而进德。“游于艺”,是指为学者遍历、熟习六艺,故仁德日新,身心自适、顺畅而入优游之境、达明道之功。奠定“游”之审美意义的是庄子,由此,“游”也就成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游”广泛地进入文艺美学领域,当是魏晋之时的现象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于艺 读解
下载PDF
游于艺——牟克民和他的山水画 被引量:1
8
作者 李芹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2-83,共2页
牟克民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画家 .他的创作心态是不惟名、不惟利、以轻松释然的方式投入画艺 .这正暗合了孔子 游于艺 的审美命题 .因而他的画作自有一种悠闲和谐、天人合一的韵致 .
关键词 山水画 牟克民 游于艺
下载PDF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被引量:1
9
作者 柯小刚 《贵州文史丛刊》 2016年第1期1-8,共8页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古人圣贤对一个有着整全修养的日常生活比较全面的概括。志于道是向远处的企望引导,志于天道,使生活有超出日常繁琐事务的眼界;据于德是向近处的落实出发,据于人道,修行以达远方;依于仁是友人互相讲习...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古人圣贤对一个有着整全修养的日常生活比较全面的概括。志于道是向远处的企望引导,志于天道,使生活有超出日常繁琐事务的眼界;据于德是向近处的落实出发,据于人道,修行以达远方;依于仁是友人互相讲习促进,以明道修德;游于艺则是在六艺的领域中悠游自乐,在优游涵泳中成德达道。这些思想在中国的绘画、书法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下载PDF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百家讲坛》的“道”与“术”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珊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4-25,共2页
《百家讲坛》把相对繁难的传统文化知识,结合主讲嘉宾的研究、理解与人生阅历,用通俗明白的语言.准确恰当地传达给观众。
关键词 《百家讲坛》 志于道 “术” “道” 游于艺 文化知识 人生阅历
下载PDF
从“游于艺”谈起“游”的审美体验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滟 《美术教育研究》 2017年第1期52-53,共2页
"游"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它的审美特质始于孔子的"游于艺"。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禅三家是"游"这一范畴的重要文化渊源,它们为"游"的虚化、诗化并最终与审美境界相通奠定了丰实的... "游"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它的审美特质始于孔子的"游于艺"。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禅三家是"游"这一范畴的重要文化渊源,它们为"游"的虚化、诗化并最终与审美境界相通奠定了丰实的哲学基础,深刻影响着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品格,使"游"成为中国古代文论、画论及美学中一个重要词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于艺 逍遥游 游戏三昧
下载PDF
游于艺
12
作者 余立国 《学习月刊》 2016年第5期49-51,共3页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四者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杨伯峻《论语译注》将此解释为:“目标在道,根据在德,依靠在仁,而游息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将艺归结于礼、乐、射、御、书、数等技艺,这也是儒家一贯的观点...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四者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杨伯峻《论语译注》将此解释为:“目标在道,根据在德,依靠在仁,而游息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将艺归结于礼、乐、射、御、书、数等技艺,这也是儒家一贯的观点,朱熹就将艺解释为“礼乐之父,射、御、书、数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于艺 《论语译注》 志于道 杨伯峻 儒家 礼乐 朱熹
下载PDF
“游于艺”:“写”与中国书画传统的笔墨问题
13
作者 李川 《艺术学研究》 2021年第4期109-118,共10页
笔墨问题通常被置入古今、中西的现代性逻辑范式中予以理解,围绕笔墨之内在性及其外部的现代性语境之间的话语构建,无疑对于现代书画实践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笔墨如何成其为问题?笔墨代表了怎样的传统精神?问题的钤键在于,如何阐明笔... 笔墨问题通常被置入古今、中西的现代性逻辑范式中予以理解,围绕笔墨之内在性及其外部的现代性语境之间的话语构建,无疑对于现代书画实践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笔墨如何成其为问题?笔墨代表了怎样的传统精神?问题的钤键在于,如何阐明笔墨的本源意义。欲明了笔墨的本源意义,不妨先引入一衔接古今的画论观念"写生"。笔墨是判断国画家的标志,系画家的心性体现。若论本源,原只是心法而已。心法所在者,道统也。只有回溯到华夏文脉所由起的斯文传统,对笔墨的理解才能更为深切。我们应当特别关注古人的文教传统、关注古人"游于艺"的教诲。"游于艺"正是华夏道脉中艺术精神的最高体现,是"生生不息之谓道"的体现,笔墨作为"艺"之一端,正是"游于艺"的精神哲嗣。笔墨观念作为中国书画学的核心观念,恰恰是从中国人体道处事的方法中自然衍生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 笔墨 游于艺 道脉
下载PDF
游于艺——七十自述
14
作者 萧平 《今日中国》 2014年第12期84-87,共4页
60岁时,我出了一本书画集《墨缘》,同时写了一篇文字《六十自述》。我与书画笔墨结缘,出自天性,始于童年。及长,爱好成了我的职业,持之于花甲,“不忘初心”,我似乎做到了。
关键词 游于艺 书画集 结缘
下载PDF
游于艺——梅兰芳绘画艺术的本源探究
15
作者 葛翔高 《美术教育研究》 2011年第10期26-28,共3页
梅兰芳与绘画有着不解之缘,对其钟情一生。可惜他所有的绘画艺术几乎为其"京剧"盛名所掩盖,世人对此仅有的"关注"也只是以趣谈轶事的形式出现。梅兰芳为京剧艺术开宗立派,登临艺术顶峰,"名"、"利&qu... 梅兰芳与绘画有着不解之缘,对其钟情一生。可惜他所有的绘画艺术几乎为其"京剧"盛名所掩盖,世人对此仅有的"关注"也只是以趣谈轶事的形式出现。梅兰芳为京剧艺术开宗立派,登临艺术顶峰,"名"、"利"双兼。绘画,是他发自内心的热爱,性情的自然流淌,也是和京剧艺术互为补充的素养。探究其绘画艺术之本源,"游于艺"是其一生最高的艺术追求,他的绘画作品充分体现了中国绘画艺术之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于艺 梅兰芳 绘画 本源
下载PDF
也谈“游必有方”中的“游”、“方”及“游于艺”——与王德刚先生商榷 被引量:1
16
作者 萧萧 郑治文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46-49,共4页
王德刚先生在《游必有方——论孔子的旅游休闲观》中对"游必有方"的"游"、"方"和"游于艺"都提出了自己新的解释,认为"游必有方"的"游"是指旅游的游;"方"指的是... 王德刚先生在《游必有方——论孔子的旅游休闲观》中对"游必有方"的"游"、"方"和"游于艺"都提出了自己新的解释,认为"游必有方"的"游"是指旅游的游;"方"指的是规则。这种解释确实有新意,但可惜并不符合孔子《论语》的原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必有方 游与方 游于艺
下载PDF
“游于艺”中的“游”与“艺”——兼论民众日常生活技艺的道德依据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杰文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30-34,共5页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对于《论语·述而》篇中"游于艺"一句,不同时代的经学家提出了不同理解。历时地梳理与比较汉、宋、清的经学家基于不同的历史与社会意识对于"游于艺"中"游"与"艺"的不...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对于《论语·述而》篇中"游于艺"一句,不同时代的经学家提出了不同理解。历时地梳理与比较汉、宋、清的经学家基于不同的历史与社会意识对于"游于艺"中"游"与"艺"的不同解读,对于"游于艺"与"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的关系所做出的不同阐释,有助于清晰地呈现这一繁复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遗产中所保留的重视道德理想的理性精髓,又能够突现其轻视实验精神的智性缺憾。接续"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现代学者对这一思想传统的自反性与批判性分析,可为普通民众日常生活技艺的存在价值与合法地位找到理论证据,又可为当下中国政府所提倡并为全社会积极响应与践行的"工匠精神"提供思想史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于艺 生活技艺 工匠精神
下载PDF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析校园足球的核心价值 被引量:1
18
作者 简家俊 阴涛 《四川体育科学》 2018年第4期7-10,共4页
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法对我国校园足球活动的核心价值及终极意旨进行研究。以儒家文化中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重要教育思想为导入视角,来管窥和检视校园足球的"游艺"内涵对践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法对我国校园足球活动的核心价值及终极意旨进行研究。以儒家文化中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重要教育思想为导入视角,来管窥和检视校园足球的"游艺"内涵对践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层面的人文教育功能。研究认为:我国校园足球活动的价值意义不但可以强健青少年的外在体质,还更能内化于他们的道德情操和人文情怀,以"足球参与"这种更有吸引力的实践模式作为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弥补,它可以进一步完善学生的人格塑造,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提高其族群认同和归属感,投身社会能有更大的竞争力和适应力,最终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于艺 校园足球 核心价值
下载PDF
“游于艺”意蕴阐释
19
作者 高艳艳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146-149,共4页
"游于艺"的阐释纷繁且莫衷一是,孔子天理流行的言说方式为"游于艺"提供了巨大的阐释空间。传统的"游于艺"阐释在大的时代学术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学术色彩;而现代的"游于艺"阐释则将"游于... "游于艺"的阐释纷繁且莫衷一是,孔子天理流行的言说方式为"游于艺"提供了巨大的阐释空间。传统的"游于艺"阐释在大的时代学术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学术色彩;而现代的"游于艺"阐释则将"游于艺"纳入审美自由的范畴,用西方的话语体系对"游于艺"进行着阐释。通过梳理传统与现代的游于艺阐释,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游于艺"的题中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于艺 孔子 《论语》
下载PDF
孔子“游于艺”与庄子“游心”思想辨析及其道艺关系 被引量:2
20
作者 吴旦旦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9年第1期66-73,107,共9页
以孔子"游于艺"和庄子"游心"这两个命题为思想源头,形成了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游"的一系列美学、艺术思想,但后来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疏解多见仁见智,部分学者无视孔、庄思想的不同,将之混为一谈。将"... 以孔子"游于艺"和庄子"游心"这两个命题为思想源头,形成了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游"的一系列美学、艺术思想,但后来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疏解多见仁见智,部分学者无视孔、庄思想的不同,将之混为一谈。将"游"的概念放归到孔、庄两家整个思想体系中考察,有助于厘清两家对"游"的概念的具体界定,对我们认识以孔、庄为代表的儒、道两家关于"道艺关系"的思想可以提供一隅之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于艺 游心 比较 道艺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