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3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湍流射流点火诱导两次喷射高压直喷甲烷着火规律试验研究
1
作者 臧月研 钟力嘉 +3 位作者 刘宗宽 周磊 卫海桥 贾滨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5,共9页
基于安装有主动式预燃室及甲烷高压喷射器的定容燃烧弹开展预燃室湍流射流火焰引燃二次喷射甲烷射流的试验,研究了不同喷射点火延迟、不同喷油压力与不同第一次喷油脉宽对点火及火焰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其他条件不变时,当点火延迟时间... 基于安装有主动式预燃室及甲烷高压喷射器的定容燃烧弹开展预燃室湍流射流火焰引燃二次喷射甲烷射流的试验,研究了不同喷射点火延迟、不同喷油压力与不同第一次喷油脉宽对点火及火焰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其他条件不变时,当点火延迟时间t_(i)为-30 ms时,会出现无法点燃主燃室气体的失火现象;当点火延迟时间t_(i)增加到-10 ms时,会出现热射流先淬息随后再次着火的不稳定点火现象。将喷射点火延迟时间t_(i)从0 ms增加到100 ms会使燃烧压力峰值从1.56 MPa增加到2.26 MPa,并使压力峰值的时刻从点火后130 ms提前到点火后50 ms,同时提高热射流及主燃室火焰传播速度,火焰传播速度从10 m/s提高到30 m/s。此外,改变高压甲烷喷射压力,由5 MPa提高到10 MPa,燃烧压力峰值从0.96 MPa升高到2.26 MPa,压力峰值出现时刻从点火后100 ms提前到点火后50 ms。主燃室火焰传播速度由5 m/s提高至30 m/s。当改变高压甲烷第一次喷射脉宽时,也会对燃烧压力峰值及压力峰值出现时刻造成影响。将第一次喷射脉宽由40 ms提高为80 ms会使燃烧压力峰值从1.87 MPa升高到2.26 MPa,并使压力峰值的出现时刻提前,但对热射流速度及主燃室内的火焰传播速度没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射流点火 高压直喷 湍流火焰 甲烷
下载PDF
宽广工况下湍流燃烧速度模型适用性评估与发展
2
作者 蔡骁 代鸿超 +1 位作者 王金华 黄佐华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7-128,共12页
为了发展高适用性的湍流燃烧速度(ST)模型,本研究对比了最近提出的多种ST预测模型在不同湍流预混燃烧条件的准确性。在宽广工况条件下使用300个数据确定了14个ST预测模型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MAPE)。... 为了发展高适用性的湍流燃烧速度(ST)模型,本研究对比了最近提出的多种ST预测模型在不同湍流预混燃烧条件的准确性。在宽广工况条件下使用300个数据确定了14个ST预测模型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MAPE)。通过寻找最小的MAPE,对这14个预测模型中原作者提出的可调常数项进行了修正。结果表明,基于宽广工况修正的拟合常数项均提升了模型准确度。然而,但大多数模型在宽广的Lewis数范围(Le=0.33~2.94)和Karlovitz数范围(Ka=0.03~90)下不具有普适性。研究发现,Liu和Nguyen的模型分别对固定Le工况(Le=1)和变化Le工况(Le=0.33~2.94)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但分别缺乏对Damk?hler数(Da)和相对湍流长度尺度(LI/δ)的考虑。因此,本文提出两个修正的预测模型,分别将其MAPE降低至11.5%和1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燃烧速度 湍流传播火焰 速度模型 宽广工况 差异扩散
原文传递
湍流场高分辨重构的时程深度学习方法
3
作者 战庆亮 白春锦 葛耀君 《船舶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湍流的研究离不开高分辨率的流场数据,但受测量方法、计算效率和数据存储等多方面限制,高分辨率湍流数据的直接获取仍比较困难。本文基于流场时程数据的低维表征模型,提出基于神经网络的特征编码预测模型与高分辨率的湍流重构方法。首先... 湍流的研究离不开高分辨率的流场数据,但受测量方法、计算效率和数据存储等多方面限制,高分辨率湍流数据的直接获取仍比较困难。本文基于流场时程数据的低维表征模型,提出基于神经网络的特征编码预测模型与高分辨率的湍流重构方法。首先,基于一维卷积方法建立湍流时程的低维表征模型;然后,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建立测点坐标与特征编码之间的映射关系,实现未知测点的特征编码预测;最后,利用所预测的特征编码结合表征模型的解码器生成求解域内任意位置处的湍流时程。对Re=2.2×10^(4)的方柱湍流场进行低维表征,进而实现高分辨率流场时程数据的重构,并验证方法的准确性。本文所提方法是一种在时间维度上具有高精度的湍流重构方法,且是一种无监督训练方法,可广泛应用于基于一点的传感器数据处理,是一种适用于湍流流场时程数据重构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重构 湍流流场时程 深度学习 特征提取 无监督模型
下载PDF
湍流脉动风对高速铁路路堑区域积雪分布的影响
4
作者 刘操 高广军 +3 位作者 陈光 李小白 张洁 王家斌 《中国铁道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9,共12页
针对铁路路堑区域风吹雪灾害问题,采用改进延迟分离涡湍流模型、合成涡方法及欧拉两相流模型,结合网格动态变形技术,实现路堑区域雪粒堆积外形的时程变化提取,并通过试验验证数值模拟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模拟分析均匀来流和湍流来流2... 针对铁路路堑区域风吹雪灾害问题,采用改进延迟分离涡湍流模型、合成涡方法及欧拉两相流模型,结合网格动态变形技术,实现路堑区域雪粒堆积外形的时程变化提取,并通过试验验证数值模拟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模拟分析均匀来流和湍流来流2种工况下路堑内流场结构、摩擦速度分布及积雪轮廓变化规律,研究湍流脉动风对高速铁路路堑区域积雪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来流条件下路堑区域迎风侧边坡积雪质量基本一致,但积雪质量增长速率与积雪分布特性存在较大差异;湍流来流延缓了路堑背风侧边坡区域大尺度涡系到涡对的转换,且在道床与背风侧边坡之间产生较强的侵蚀现象,进而降低了背风侧边坡和道床区域的积雪质量;相比于均匀来流工况,120 min时湍流来流工况下的路堑整体积雪质量降低24.8%,其中背风侧边坡区域积雪质量降低40.2%,道床区域积雪质量降低20.6%,迎风侧边坡区域积雪质量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路堑 湍流脉动风 积雪分布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鬼成像在湍流环境下的成像质量评估
5
作者 师瑞 姚治海 +1 位作者 王晓茜 高超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27-36,共10页
鬼成像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复杂环境中的成像质量,尤其擅长克服由湍流引起的图像畸变问题,因此研究在湍流环境下的鬼成像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纯相位、纯振幅和相位与振幅结合三种湍流模型生成湍流屏,通过对湍流模型的分析,可以在不同距离下... 鬼成像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复杂环境中的成像质量,尤其擅长克服由湍流引起的图像畸变问题,因此研究在湍流环境下的鬼成像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纯相位、纯振幅和相位与振幅结合三种湍流模型生成湍流屏,通过对湍流模型的分析,可以在不同距离下评估其对鬼成像的成像质量的影响。在研究湍流对鬼成像质量的影响时,通过对比直接成像和不同湍流模型下的鬼成像,发现在湍流环境中鬼成像的成像质量有显著的提升。在数值模拟中,通过不同的湍流模型来观察它们对成像质量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纯相位模型对成像质量的影响较小,成像效果较好;纯振幅模型和相位与振幅结合模型对成像质量影响较大。此外,适当增加采样次数也能有效提升成像质量,但超过一定阈值后,改善幅度逐渐减小。振幅波动影响成像效果,较小的波动对成像质量影响较小,而剧烈波动会导致图像失真和质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鬼成像 湍流模型 湍流 成像质量
下载PDF
复杂运动场景下的视频图像湍流抑制
6
作者 景元萍 胡银记 芦碧波 《信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2期167-173,共7页
针对大多数湍流抑制算法在复杂运动场景下复原效果无法满足需求的现状,提出了一种可适用于运动场景与运动目标的快速高清视频湍流抑制技术。首先,采用基于灰度投影的多级搜索匹配方法完成场景的快速配准;然后,结合结构一致性与清晰度判... 针对大多数湍流抑制算法在复杂运动场景下复原效果无法满足需求的现状,提出了一种可适用于运动场景与运动目标的快速高清视频湍流抑制技术。首先,采用基于灰度投影的多级搜索匹配方法完成场景的快速配准;然后,结合结构一致性与清晰度判断,完成运动目标与背景自适应融合,实现湍流扭曲的去除与运动区域的保持;最后,采用基于梯度高斯分布先验的空域复原方法,将复杂的频域复原问题转化为简单的空域滤波,提升图像清晰度的同时,降低计算复杂度。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定量指标还是直接视觉感知结果,均较同类方法具有显著的优势,并且计算复杂度低,具有良好的嵌入式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湍流 运动场景 图像复原 视频图像 湍流抑制
下载PDF
基于改进GRU模型的大气湍流补偿技术研究
7
作者 刘旭 洪燕青 《海军航空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179-188,共10页
激光在大气信道中传输时易受到大气湍流等因素影响,导致接收机对开关键控(On-Off Keying,OOK)信号发生误判,进而产生误码率门限,严重恶化了自由空间光(Free Space Optical,FSO)通信的传输性能。为了降低误码率,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门控... 激光在大气信道中传输时易受到大气湍流等因素影响,导致接收机对开关键控(On-Off Keying,OOK)信号发生误判,进而产生误码率门限,严重恶化了自由空间光(Free Space Optical,FSO)通信的传输性能。为了降低误码率,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门控循环单元(Gated Recurrent Unit,GRU)网络的大气湍流补偿技术。通过在GRU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批量归一化(Batch Normalization,BN)层,并配合ReLU激活函数,有效解决了梯度爆炸等问题,通过改变网络层数来提高模型对湍流的补偿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湍流信道下,与基于GRU网络的大气湍流补偿技术、基于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网络的大气湍流补偿技术、无补偿的固定阈值判决(Fixed Threshold Decision,FTD)相比,系统误码率更低,其误码率性能接近于具有精确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的自适应阈值判决(Adaptive Threshold Decision,ATD)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信道 湍流效应补偿 门控循环单元 固定阈值判决
下载PDF
仿生海螺型静态混合器传热与湍流脉动特性实验研究
8
作者 禹言芳 张埔瑜 +4 位作者 孟辉波 孙雯 李雯 乔文龙 张梦琼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40-1049,共10页
基于绿色仿生学理念,依据海螺的外形特点设计了一种三旋海螺型静态混合元件。在进口空管段Re_(t)=2640~11450的恒热通量传热实验中,采用压降(Δp)、范宁摩擦因数(f)和Z因子评价了Kenics型静态混合器(KSM)、正向三旋海螺型静态混合器(thr... 基于绿色仿生学理念,依据海螺的外形特点设计了一种三旋海螺型静态混合元件。在进口空管段Re_(t)=2640~11450的恒热通量传热实验中,采用压降(Δp)、范宁摩擦因数(f)和Z因子评价了Kenics型静态混合器(KSM)、正向三旋海螺型静态混合器(three-twisted conch static mixer,TCSM)和反向三旋海螺型静态混合器(reverse three-twisted conch static mixer,RTCSM)的能耗。基于Nusselt数(Nu)、对流传热系数(h)和综合传热系数(PEC)评价三种混合器的强化传热特性。结果表明,KSM、TCSM和RTCSM的h与空管相比分别提高22.15%~40.53%、10.83%~27.34%和33.29%~50.30%,RTCSM的PEC分别比TCSM和KSM增加9.41%~28.99%和4.94%~13.29%。此外,通过功率谱密度(PSD)和标度指数(ϕ)表征不同混合器进出口压力信号的湍流脉动特征,发现RTCSM能够产生更多的小尺度涡进而强化传热。出口处RTCSM的最大Lyapunov指数(λ)大于TCSM和KSM的λ,表明流体流经RTCSM后呈现更强的混沌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混合器 传热 湍流 PEC 功率谱密度 最大LYAPUNOV指数
下载PDF
南方科技大学力学与航空航天工程系讲席教授王连平 在湍流“旋涡”中精彩绽放
9
作者 谢远景 《中国高新科技》 2025年第2期8-12,共5页
1966年,一架波音707飞机飞行员为了向游客展示富士山而偏离航线,遇到强烈的晴空湍流导致空难。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科技的进步让发生这种事件的概率大大降低。在物理学家看来,“我们预测天气的能力,理解一架波音飞机能否克服地形湍流以... 1966年,一架波音707飞机飞行员为了向游客展示富士山而偏离航线,遇到强烈的晴空湍流导致空难。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科技的进步让发生这种事件的概率大大降低。在物理学家看来,“我们预测天气的能力,理解一架波音飞机能否克服地形湍流以及确定海洋中的环流强度和分布,取决于我们对湍流建模的好坏和模拟复杂湍流的能力。”作为历经一个半世纪的学科研究前沿,湍流被认为是经典物理中最后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因其在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方面的重要意义,吸引了大批科学家的关注,很多人甚至投入毕生精力。南方科技大学力学与航空航天工程系讲席教授、科学与工程计算中心主任王连平就是其中一员。他从大学开始走进湍流研究的大门,到今年已经有40多年。对兴趣的追随、对未知的渴望,驱动着他在科研的道路上始终如一,也让他站在领域的前沿感受着物理之美。筑梦桃李,润物无声,如今的他在南方科技大学的“创新之舟”中,正带领更多青年科研工作者走进湍流物理的神秘之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科技大学 航空航天工程 湍流研究 波音飞机 经典物理 晴空湍流 物理之美 毕生精力
下载PDF
湍流与盐度交互作用对藻类生长及群落的影响
10
作者 毛羽丰 郭文淑 +9 位作者 李宏 何蕊序 叶开来 胡江 肖毅 余薇薇 唐炳然 李佳 何强 杨胜发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98-2111,共14页
利用近似均匀湍流模拟系统,通过研究湍流与盐度对光合作用、营养盐代谢、胞外聚合物分泌以及牧食作用等关键环节的调控作用,系统性地阐明了藻类在湍流与盐度交互作用下的响应.结果表明,生物量层面,盐度为1‰时,湍流对藻类的损伤增强,实... 利用近似均匀湍流模拟系统,通过研究湍流与盐度对光合作用、营养盐代谢、胞外聚合物分泌以及牧食作用等关键环节的调控作用,系统性地阐明了藻类在湍流与盐度交互作用下的响应.结果表明,生物量层面,盐度为1‰时,湍流对藻类的损伤增强,实验结束时低湍流和高湍流组的Chl-a含量分别为静水组的0.37和1.41倍;盐度为4‰时,湍流对藻细胞的损伤减弱,低湍流和高湍流组的Chl-a含量分别为静水组的0.82和2.29倍.盐度通过调控藻的光合效应和对营养盐的利用率,导致湍流对藻类的损伤随盐度的提升先增加后降低.群落结构层面,盐度的增加促进了能量代谢,进而降低水体pH值,为硅藻提供竞争优势,使其成为优势门类.但高湍流增强了气体交换并改变了浮游动物的组成,削减了盐度提升导致的硅藻竞争优势,导致蓝藻比例上升,再次成为优势门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 盐度 藻类 生长 群落结构
下载PDF
不同湍流模型对环形射流泵流场模拟的影响
11
作者 向伟宁 陈云良 +1 位作者 熊顺 张艳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118,125,共7页
为准确反映环形射流泵吸入室内流体剧烈的动量交换对流场的影响,将RNG k-ε(RNG)、Realizable k-ε(RKE)、RSM、Standard k-ω(SKW)、SST k-ω(SST)这5种湍流模型和3种壁面处理方法进行组合对比计算,并开展水力实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 为准确反映环形射流泵吸入室内流体剧烈的动量交换对流场的影响,将RNG k-ε(RNG)、Realizable k-ε(RKE)、RSM、Standard k-ω(SKW)、SST k-ω(SST)这5种湍流模型和3种壁面处理方法进行组合对比计算,并开展水力实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不同壁面函数对环形射流泵性能和壁面压力系数的计算影响很小;相较于RNG、SKW、SST,RKE模型或RSM模型结合可扩展壁面函数(ScWF)的计算结果与实测更吻合。对比模拟流场发现:低流量比工况下不同湍流模型性能预测结果与模拟的回流区分布范围相关,模拟出来的回流区范围越大,预测的环形射流泵性能越低。基于熵产理论分析认为,环形射流泵的能量损失主要源于分布在壁面和混合剪切层的湍动熵产,高流量比工况下RSM模型计算得到的湍动熵产率偏高,是其预测性能低于RKE模型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形射流泵 湍流模型 性能 回流区 熵产理论
下载PDF
HL-2A托卡马克电子回旋共振加热调制对湍流驱动和传播的影响
12
作者 胡莹欣 赵开君 +7 位作者 李继全 严龙文 许健强 黄治辉 余德良 谢耀禹 丁肖冠 温思宇 《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0-127,共8页
湍流非线性作用产生的等离子体流可以通过剪切抑制湍流及其驱动的输运,从而改善等离子体约束.湍流可以由局域梯度驱动及远大于其相关长度的径向位置的湍流传播.采用快速往复朗缪尔探针阵列在中国环流器2号A(HL-2A)托卡马克上观测了电子... 湍流非线性作用产生的等离子体流可以通过剪切抑制湍流及其驱动的输运,从而改善等离子体约束.湍流可以由局域梯度驱动及远大于其相关长度的径向位置的湍流传播.采用快速往复朗缪尔探针阵列在中国环流器2号A(HL-2A)托卡马克上观测了电子回旋共振加热(electron cyclotron resonance heating,ECRH)调制对边缘湍流驱动和传播的影响.边缘径向电场、湍流和雷诺协强在ECRH期间均增强且伴随着离子-离子碰撞率降低.分析表明边缘极向流的增强是由于湍流非线性驱动增大和阻尼减弱的共同作用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ECRH开启后湍流驱动和传播率均增大,且湍流驱动率大于湍流传播率,并与湍流强度做比较.结果表明ECRH期间边缘湍流驱动和传播共同作用导致湍流强度增加,进而引起湍流雷诺协强增强并驱动更强的边缘等离子体流.这些结果阐明了ECRH调制期间边缘湍流驱动和传播对边缘等离子体流和湍流的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卡马克 电子回旋共振加热调制 边缘流和湍流 朗缪尔探针
下载PDF
大气湍流对机载电视成像系统作用距离的影响
13
作者 贠平平 侯利冰 +2 位作者 卜忠红 宋慧娟 李超 《激光与红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96,共6页
大气湍流严重影响机载电视成像系统的成像质量。对目标和背景光学信号传输成像机理进行分析,建立了包含大气湍流效应的基于最小可分辨对比度(MRC)的电视成像系统作用距离模型。对大气湍流基本理论进行分析,分析得出适用于直升机载电视... 大气湍流严重影响机载电视成像系统的成像质量。对目标和背景光学信号传输成像机理进行分析,建立了包含大气湍流效应的基于最小可分辨对比度(MRC)的电视成像系统作用距离模型。对大气湍流基本理论进行分析,分析得出适用于直升机载电视成像系统的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给出了大气相干直径计算方法,建立了大气湍流调制传递函数。以某型直升机载电视成像系统为例,对大气湍流效应对电视成像系统作用距离的影响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大气湍流效应使直升机载电视成像系统的作用距离性能严重下降。研究结果可为直升机载电视成像系统作用距离指标论证提供参考,提高指标论证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湍流 大气相干直径 调制传递函数 机载电视成像系统 作用距离预测
下载PDF
预燃室湍流射流点火增压直喷发动机稀薄燃烧试验研究
14
作者 赵校伟 孙跃东 +2 位作者 张振东 尹丛勃 秦文瑾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51,共8页
基于一台高压缩比四缸增压直喷(gasoline direct injection,GDI)发动机和预燃室湍流射流点火(turbulent jet ignition,TJI)系统,开展中低负荷稀燃特性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预燃室射流点火的燃烧稳定性存在着明显的负荷边界;在平均指... 基于一台高压缩比四缸增压直喷(gasoline direct injection,GDI)发动机和预燃室湍流射流点火(turbulent jet ignition,TJI)系统,开展中低负荷稀燃特性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预燃室射流点火的燃烧稳定性存在着明显的负荷边界;在平均指示压力(indicated mean effective pressure,IMEP)为0.4 MPa的低负荷,预燃室射流点火的缸压和瞬时放热率峰值较常规火花点火(spark ignition,SI)下降明显,峰值相位后移,滞燃期长;在平均指示压力为0.7 MPa时其平均指示压力循环波动率(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OV)达5%;在平均指示压力为1.1 MPa的最佳指示燃油消耗率工况,预燃室射流点火的稀燃边界、指示燃油消耗率、排放等可以达到和常规火花点火相当的水平。中低负荷下,随着负荷增加,预燃室射流点火的滞燃期缩短,燃烧重心提前,燃烧稳定性改善,全碳氢(total hydrocarbon,THC)和CO排放降低。高能点火可以缩短预燃室射流点火的滞燃期,加快燃烧速度,提高燃烧稳定性,改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燃室 湍流射流点火 高能点火 稀燃 热效率
下载PDF
基于二次本构关系修正湍流模型的曲面乘波进气道性能分析
15
作者 王刚 张帅 +2 位作者 宋晓啸 张继发 郑耀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40,共16页
高超声速飞行器要求前体与进气道一体化设计,目前已有众多前体/进气道一体化方案被提出,然而在高超声速进气道内精确有效的湍流数值计算分析方法仍有不足。本文实现了一种基于二次本构关系(Quadratic Constitutive Relation,QCR)的高精... 高超声速飞行器要求前体与进气道一体化设计,目前已有众多前体/进气道一体化方案被提出,然而在高超声速进气道内精确有效的湍流数值计算分析方法仍有不足。本文实现了一种基于二次本构关系(Quadratic Constitutive Relation,QCR)的高精度、高效率的湍流修正模型(SA-QCR2020)。采用两种标准验证算例表明,SA-QCR2020湍流模型能够更接近真实的流动物理,对计算算例性能模拟更为准确。随后本文采用该修正湍流模型对曲面乘波进气道在侧滑角为0°,4°,8°,攻角为-8°,0°,8°工况下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设计工况下该曲面乘波进气道内从喉道处产生三维涡,并向后发展,随流动扩散至整个流场区域。侧滑角对进气道起动后的性能影响不大,攻角对进气道起动后的性能影响较大,且攻角越大,前缘激波越强,对来流的减速增压作用越强。研究揭示了该曲面乘波进气道在非设计工况下的性能规律,并表明该进气道能够在大攻角、大侧滑角工况下保证飞行器推进系统有效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面乘波进气道 二次流 进气道性能 湍流模型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基于光锁相环的大气湍流随机相位差解调系统仿真研究
16
作者 刘乐嘉 南航 +4 位作者 张鹏 王大帅 佟首峰 高培钧 马晨源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61,共8页
大气湍流是影响大气光通信性能的主要原因之一,传统测量法存在测量范围有限、易受环境影响等问题。基于零差相干光通信系统中光锁相环技术,通过对信道间大气湍流引入的随机相位解调,实现对信道内大气湍流强度的高精度、宽范围、高响应... 大气湍流是影响大气光通信性能的主要原因之一,传统测量法存在测量范围有限、易受环境影响等问题。基于零差相干光通信系统中光锁相环技术,通过对信道间大气湍流引入的随机相位解调,实现对信道内大气湍流强度的高精度、宽范围、高响应的实时测量。首先建立了测量系统理论模型,模拟了不同强度下大气湍流随机相位噪声模型;然后通过软件搭建了零差相干光通信仿真系统;最后导入湍流随机相位信息并进行通信和湍流测量,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的可行性,湍流强度测量范围为10^(-18)m^(-2/3)~10^(-12)m^(-2/3),测量精度优于14.8%。本方法相比传统方法具有更宽的测量范围、更高的测量精度以及更灵活的测量距离的优势,对研究大气光通信系统信道间的大气湍流强度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湍流 大气光学 光学锁相环 空间相干光通信 90°空间光混频器
原文传递
各向异性非Kolmogorov海面大气湍流传输高斯光束扩展定标规律
17
作者 胡瀚引 杨博文 +1 位作者 钟哲强 张彬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14,共11页
为快速预测和评估海面大气湍流对高斯光束扩展的影响及规律,研究高斯光束在各向异性非Kolmogorov海面大气湍流传输的光束扩展定标规律。利用功率谱反演法生成海面大气湍流相位屏,数值计算了光束扩展随大气各向异性因子、光谱幂指数、激... 为快速预测和评估海面大气湍流对高斯光束扩展的影响及规律,研究高斯光束在各向异性非Kolmogorov海面大气湍流传输的光束扩展定标规律。利用功率谱反演法生成海面大气湍流相位屏,数值计算了光束扩展随大气各向异性因子、光谱幂指数、激光初始光束质量和波长等参数的变化规律,建立了海面大气湍流传输的光束扩展定标关系。在海面大气非Kolmogorov谱基础上引入各向异性因子,更加全面地描述海面大气湍流的影响及规律。针对定标公式,进一步引入幂律和各向异性因子,以更全面地预估不同情况海面环境下的光束扩展规律。结果表明,在激光波长λ取值范围为0.4μm~3.5μm、初始光束质量因子β0取值范围为1.0~3.0、广义折射率结构常数C_(n)^(2)取值范围为5×10^(-16)~5×10^(-13)m^(3)-α、大气各向异性因子?取值范围为1~4、光谱幂指数α取值范围为3.1~3.8时,根据建立的定标关系式所预估的光束扩展规律与数值计算结果误差在15%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 各项异性 非Kolmogorov 定标 海面大气
下载PDF
湍流模型对艇-桨水动力及其噪声计算适用性分析
18
作者 朱天赐 傅慧萍 李杰 《船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88,共9页
[目的]为研究不同湍流模型在艇桨水动力及其噪声计算中的适用性,[方法]以DTMB4119螺旋桨和Suboff (AFF-8)模型为研究对象,对其宏观水动力性能、局部流场细节进行求解,将流场脉动压力结果作为声场输入,并结合FW-H声类比方程预报时域噪声... [目的]为研究不同湍流模型在艇桨水动力及其噪声计算中的适用性,[方法]以DTMB4119螺旋桨和Suboff (AFF-8)模型为研究对象,对其宏观水动力性能、局部流场细节进行求解,将流场脉动压力结果作为声场输入,并结合FW-H声类比方程预报时域噪声。[结果]结果表明:不同湍流模型求解得到的压力和尾流分布均与试验值吻合良好,且大涡模拟(LES)在流动分离预测和涡结构的捕捉上具有更好的效果;在螺旋桨低频线谱噪声预报方面,湍流模型之间无显著差异;在艇桨宽带噪声预报方面,LES更加准确。整体而言,LES能提供更加可靠的流场与声场求解。[结论]研究成果可为艇桨水动力及噪声计算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模型 水动力性能 涡结构 宽带噪声
原文传递
基于积分形式的湍流边界层壁面摩擦速度预测方法
19
作者 孟响 卢兆麟 +1 位作者 李栋 张凯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54,共12页
湍流边界层流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航空航天以及环境工程等领域.壁面摩擦速度是湍流边界层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对其进行准确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程价值.文章基于雷诺平均动量方程提出了一种利用湍流边界层... 湍流边界层流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航空航天以及环境工程等领域.壁面摩擦速度是湍流边界层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对其进行准确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程价值.文章基于雷诺平均动量方程提出了一种利用湍流边界层平均速度和雷诺应力剖面预测壁面摩擦速度的积分方法.该方法仅需要同一流向位置、边界层外层的平均流场分布,显著降低了对近壁面流场数据的依赖性.通过文献中大量的直接数值模拟和实验数据验证,该方法的相对误差在±3%以内,且受积分上下限以及边界层厚度等模型参数的影响较小.通过与文献中具有相似积分形式的壁面摩擦速度预测方法比较,发现湍流边界层壁面摩擦速度预测方法的精度与选取的总切应力模型密切相关.本文提出的壁面摩擦速度预测方法适用于不可压缩、零压力梯度光滑及粗糙壁面湍流边界层流动,具有精度高和鲁棒性强等特点,研究结果可为航空航天及能源动力等领域重大工程应用中湍流壁面摩擦阻力的准确预测和调控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壁面摩擦速度 湍流边界层 直接数值模拟 实验测量
下载PDF
基于幸运成像和生成对抗网络的大气湍流图像复原方法
20
作者 吕品 邓东平 +6 位作者 石铁柱 王梦迪 刘潜 田雨 张紫红 曾赟 邬国锋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7-166,共10页
在拍摄远距离目标时,视频序列图像受到大气湍流的影响从而产生畸变和模糊,为对视频序列大气湍流退化图像进行复原,提出了一种幸运成像与生成对抗网络相结合的方法.采用空域幸运成像方法,在有限的视频序列图像中挑选出幸运区域,将其拼接... 在拍摄远距离目标时,视频序列图像受到大气湍流的影响从而产生畸变和模糊,为对视频序列大气湍流退化图像进行复原,提出了一种幸运成像与生成对抗网络相结合的方法.采用空域幸运成像方法,在有限的视频序列图像中挑选出幸运区域,将其拼接-排序后进行叠加,从而消除大气湍流带来的几何畸变;在此基础上引入DeblurGAN-v2模型,进一步提升图像质量.将高速相机拍摄的真实湍流退化图像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所提方法进行实验,并与图像重采样、灰度变换、巴特沃斯高通滤波、MPRNet模型和DeblurGAN模型等方法进行对比,并通过客观评价指标对不同方法的结果进行评估.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Brenner梯度函数、Laplacian梯度函数、灰度差分函数(SMD)、熵函数(Entropy)、能量梯度函数(Energy)、PIQE以及Brisque指标相较于其他方法分别提升了194%,58%,84%,7%,55%,74%和163%.从主观效果上看,幸运成像与生成对抗网络相结合的方法能显著地提高图像的视觉质量,并有效地降低图像的模糊和几何畸变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复原 大气湍流效应 幸运成像 生成对抗网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