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湖湖陆风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陈万隆 孙卫国 +1 位作者 周竞南 陈江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95年第4期289-296,共8页
用一个含植被参数化的二维中尺度模式研究青海湖夏季的湖陆风,模拟结果再次表明该模式具有重现局地中尺度环境特征,如冷(热)岛环境和湿岛等。同时表明,模式对植被覆盖度是敏感的,即有稀疏植被覆盖(δ=30%)情况的湖陆风白天比裸地情况要... 用一个含植被参数化的二维中尺度模式研究青海湖夏季的湖陆风,模拟结果再次表明该模式具有重现局地中尺度环境特征,如冷(热)岛环境和湿岛等。同时表明,模式对植被覆盖度是敏感的,即有稀疏植被覆盖(δ=30%)情况的湖陆风白天比裸地情况要小,夜间则大,湖岸水平温度(或湿度)梯度随植被覆盖度增加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陆风 植被覆盖度 青海 数值模拟 陆风
下载PDF
太湖湖陆风背景下的苏州城市化对城市热岛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0
2
作者 杨健博 刘红年 +2 位作者 费松 张宁 蒋维楣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73-484,共12页
利用南京大学区域边界层模式,选取苏州地区2006年8月12日晴天小风的天气作为背景天气条件进行算例的模拟。分析了该地区在湖陆风环流背景下的城市化进程对热岛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苏州地区的风场受大尺度系统、湖陆风环流和城市热岛... 利用南京大学区域边界层模式,选取苏州地区2006年8月12日晴天小风的天气作为背景天气条件进行算例的模拟。分析了该地区在湖陆风环流背景下的城市化进程对热岛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苏州地区的风场受大尺度系统、湖陆风环流和城市热岛环流系统的共同影响,且湖陆风环流的强度大于热岛环流。苏州地区的城市热岛影响高度可达400 m左右,且在背景风场的影响下,该地区的温度分布会体现出比较明显的下游效应特征,下游效应的距离可达10 km左右。这种下游效应在400 m高度以下比较明显,随高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弱。20 a的城市化进程(1986—2006年)导致苏州城区地表感热通量增加了200 W/m2、潜热通量减少了200 W/m2、湍能增加了0.045 m2/s2、日平均热岛强度增加了0.4℃;热岛环流加强,并使白天混合层最大高度升高了400 m,但对夜间逆温层发展的影响较小。太湖湖陆风,使靠近太湖的苏州市郊的混合层、逆温层高度明显下降,但对距离较远的苏州市区的混合层、逆温层高度影响不大。且太湖的存在对于城市化进程导致的苏州地区热岛强度增加、地表湍流动能增加、感热通量增加、潜热通量减少的趋势有比较明显的缓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陆风 城市热岛 城市化
下载PDF
太湖地区湖陆风对雷暴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4
3
作者 杨薇 苗峻峰 谈哲敏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9-70,共12页
利用耦合了NOAH陆面模式的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10年8月18日发生在太湖地区的一次强雷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实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模式能较合理地模拟出雷暴演变过程及近地面要素变化。此次雷暴天气过程发生在湖风发... 利用耦合了NOAH陆面模式的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10年8月18日发生在太湖地区的一次强雷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实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模式能较合理地模拟出雷暴演变过程及近地面要素变化。此次雷暴天气过程发生在湖风发展强盛时期,雷暴沿东岸湖风与背景风形成的辐合线发展。通过两个敏感性试验,研究了太湖地区湖陆风对雷暴过程的影响。湖风锋对雷暴过程起触发和增强作用,湖风锋的阻挡和抬升作用导致此次雷暴的产生。在湖风锋前缘形成的初始对流进一步发展加强为雷暴,发展成熟的雷暴低层出流又与湖风作用形成新的雷暴,湖风的辐合为对流云的发展提供水汽和能量。在雷暴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感热通量输送可改变大气边界层结构,使低层不稳定能量较易释放,潜热释放加强上升和下沉气流,使边界层湿度增大,对流进一步发展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陆风 WRF模式 雷暴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大理近地层山谷盆地湖陆风及湍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杨智 刘劲松 孙绩华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8年第5期32-37,共6页
研究湖陆风特征不仅能够为提高天气气候的预测能力奠定基础,而且对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利用大理国家气候观象台近地面通量观测系统2007年3月—2008年5月资料,采用涡动相关法等分析了大理近地层中湖陆风、峡谷风特... 研究湖陆风特征不仅能够为提高天气气候的预测能力奠定基础,而且对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利用大理国家气候观象台近地面通量观测系统2007年3月—2008年5月资料,采用涡动相关法等分析了大理近地层中湖陆风、峡谷风特征及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大理地区白天以东风和东南风为主,夜间以西风和西南风为主。进一步对湍流和湍流通量特征分析发现,大理地区白天不稳定层结多于夜间;湍流强度白天强于夜间,并且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减小;湍流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热量交换形式以潜热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理 近地层 山谷盆地 湖陆风特征 涡动相关法
下载PDF
一个含植被影响的湖陆风数值模式 被引量:6
5
作者 陈万隆 陈江 +1 位作者 陈宇能 彭加毅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4年第1期64-72,共9页
建立一个包含植被影响多数化的二维湖陆风数伍模式。它以改进的Nickerson(1979)二维中-β尺度数伍模式为动力学框架,并加入McCumber等(1981)的土壤模式和Deardorff(1978)的植被参数化方... 建立一个包含植被影响多数化的二维湖陆风数伍模式。它以改进的Nickerson(1979)二维中-β尺度数伍模式为动力学框架,并加入McCumber等(1981)的土壤模式和Deardorff(1978)的植被参数化方案,,绒后以Therry等(1983)的湍流参数化和Mahrer等(1977)改进的辐射参数化方法闭合此控制系统。最后,以太湖湖陆风对陆地植被覆盖因子作了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植被覆盖对湖陆风的影响是明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陆风 植被 参数化 数值模式
下载PDF
三维湖陆风的数值模式试验 被引量:3
6
作者 逄勇 濮培民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5年第1期57-64,共8页
利用地形坐标建立了一个三维湖陆风的预报模式,其中对边界层及模式层顶高度采用预报方程求解,对边界层参数化作了较仔细的考虑。计算表明,模式运行十分稳定,对复杂地形条件下的浙陆风扰动系统有着很好的描述能力。
关键词 湖陆风 环流 边界层 参数化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湖陆风演变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7
7
作者 王浩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1年第2期383-395,共13页
本文通过研制一个非静力平衡数值模式,采用了许多参数化方案,对物理问题进行最少的简化,真实地再现了湖陆风的双环流现象。结果指出:夏季湖风的最大风速可达3m/s,冬季只有1.8m/s.湖风厚度约400米;夏季陆风最大风速为1m/s,厚度为100—20... 本文通过研制一个非静力平衡数值模式,采用了许多参数化方案,对物理问题进行最少的简化,真实地再现了湖陆风的双环流现象。结果指出:夏季湖风的最大风速可达3m/s,冬季只有1.8m/s.湖风厚度约400米;夏季陆风最大风速为1m/s,厚度为100—200m;冬季可达1.2m/s厚度为200—400度。在湖陆风的上方有返回气流存在,并得出了返回气流的大小和厚度。同时指出:湖风和陆风都是首先从湖中心开始,然后向两岸扩展。岸上湖风和陆风的开始时间比湖心要迟30分钟到2小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陆风 演变过程 数值模似
下载PDF
鄱阳湖地区湖陆风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9
8
作者 曹渐华 刘熙明 +1 位作者 李国平 邹海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26-435,共10页
利用2006-2010年鄱阳湖地区德安、鄱阳、湖口、进贤和星子站风向、风速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鄱阳湖地区湖陆风的特点及季节性变化。结果表明,鄱阳湖地区有湖陆风现象存在。平均而言,东西方向湖陆风强度为0.5~0.7 m·s-1,湖西侧... 利用2006-2010年鄱阳湖地区德安、鄱阳、湖口、进贤和星子站风向、风速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鄱阳湖地区湖陆风的特点及季节性变化。结果表明,鄱阳湖地区有湖陆风现象存在。平均而言,东西方向湖陆风强度为0.5~0.7 m·s-1,湖西侧湖陆风转换时间较湖东侧早2 h左右,而南北方向的湖陆风强度相对较弱,为0.3 m·s-1左右,湖北侧的湖陆风转换时间较湖南侧提前近5 h。湖陆风存在季节变化,夏季湖陆风表现得相对更强一些,而秋季表现异于其他季节。利用2010年8月中尺度自动气象站逐时观测资料得到,湖区的湖陆风现象与湖陆热力差异有关。采用浅水波模型对鄱阳湖地区湖陆风形成原因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与实际现象基本一致,能反映湖陆风的一些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陆风 鄱阳 距平 浅水波模型
下载PDF
博斯腾湖的湖陆风特征及其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茜 杨军 高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5-178,共14页
采用基本气象站和区域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了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期间博斯腾湖的湖陆风日变化特征和季节特征,进而通过中尺度数值模拟分析博斯腾湖湖陆风的发展过程及其与天山山谷风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博斯腾湖北侧湖风与中天山南侧... 采用基本气象站和区域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了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期间博斯腾湖的湖陆风日变化特征和季节特征,进而通过中尺度数值模拟分析博斯腾湖湖陆风的发展过程及其与天山山谷风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博斯腾湖北侧湖风与中天山南侧谷风叠加效应造成局地环流增强,从湖岸到山体,叠加效应造成的局地环流最大振幅表现出增大、减小、再增大的特点;湖岸区域湖风开始时间与距离的关系不显著,当离岸距离增大到约20 km以上,距离每增加约6 km,湖风开始时间推迟1 h;湖北侧湖风锋穿透内陆距离比受天山主体影响较小的湖南侧远约11 km;随着湖北侧湖风锋向天山靠近,湖风与谷风耦合作用不断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湖陆风 风锋 风厚度 博斯腾
下载PDF
博斯腾湖流域气候及湖陆风 被引量:14
10
作者 王容 杜勇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90-94,共5页
通过流域多个气象站的资料,分析了流域气候条件,并通过对湖区测点的气象观测资料与陆区测点—焉耆站的同步资料对比分析,讨论了博斯腾湖区域小气候及其湖陆风特征。
关键词 博斯腾流域 气候 湖陆风
下载PDF
东洞庭湖湖陆风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伟 刘擎 +2 位作者 王威 张巧明 方阳 《气象科技进展》 2020年第3期107-116,共10页
采用岳阳国家气候观象台(简称岳阳站)资料分析东洞庭湖的湖陆风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结合临湘与华容国家气象站、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分析2017年8月4—23日湖区气温、湖陆风、相对湿度的时空四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岳阳站湖陆风昼夜交替... 采用岳阳国家气候观象台(简称岳阳站)资料分析东洞庭湖的湖陆风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结合临湘与华容国家气象站、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分析2017年8月4—23日湖区气温、湖陆风、相对湿度的时空四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岳阳站湖陆风昼夜交替,夏季最强、冬季最弱;湖风强弱主要与南、北风频率相关,城市热岛强弱主要和湖、陆风相关。湖(水)面反光增温效应使湖区一定时空内气温升高,湖面上空气温在中午前后随高度降幅大,夜晚逆温明显;岳阳城市热岛效应明显,以傍晚前后最为突出。受东部丘陵山脉大地形影响,夏季东洞庭湖东北部出现明显的实际湖陆风,西南部主要表现为风速大小的日周期性变化,湖陆风与城市热岛、山谷风存在叠加效应,近距离水体、山丘、建筑物、树木植被等对测站风、气温与湿度等作用明显;实际湖陆风随高度先增大后减小,200 m高度仍存在明显的湖陆风。湖心相对湿度随高度递减明显,湖陆风使岳阳站空气湿度变化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洞庭 湖陆风 面反光增温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 时空四维特征
下载PDF
新疆博斯腾湖湖陆风效应为主导的地面弱风预报方法
12
作者 苗青建 矫东霖 +6 位作者 陈江云 徐唱 吴思江 罗超 刘杰 武越 严鹏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0年第1期56-62,共7页
对新疆博斯腾湖东南陆地风场数据进行计算,结合博斯腾湖湖陆风效应初步建立夏半年各月风场日变化模型,得出风场日变化的4个典型时段。结果表明,博斯腾湖区域测站一致性系数和风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一致性系数<50说明风向不稳定且风... 对新疆博斯腾湖东南陆地风场数据进行计算,结合博斯腾湖湖陆风效应初步建立夏半年各月风场日变化模型,得出风场日变化的4个典型时段。结果表明,博斯腾湖区域测站一致性系数和风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一致性系数<50说明风向不稳定且风速较小,一致性系数>80说明风向趋于稳定且风速较大,弱风时段主要出现在日出日落前后,且持续2 h左右的时间。该方法为博斯腾湖东南地区弱风预报提供了思路,在稳定的高压脊形势下效果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陆风效应 一致性系数 弱风预报
下载PDF
太湖地区湖陆风三维结构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莎 李彦 +1 位作者 黄强 张会贞 《农业与技术》 2019年第13期29-30,共2页
本文采用分辨率为1km的MODIS土地利用资料,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使用NCEP的FNL资料作为模式的初始边界条件,对2006年8月11日08:00—13日08:00太湖地区一次湖陆风过程个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
关键词 地区 数值模拟 湖陆风 风场转变 演变过程 局地环流
下载PDF
大型浅水湖泊高时空分辨率风场特征数值模拟研究:以巢湖为例
14
作者 杜飞 陈凯麒 +7 位作者 刘晓波 王世岩 黄爱平 董飞 刘畅 杜彦良 阳星 孙龙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49,共11页
【目的】大型浅水湖泊的风场是影响湖泊流场、水体富营养化和藻华运移聚集规律的关键因素之一,仅依托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难以有效捕捉湖面风场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快速变化。为精细刻画湖泊高频变化风场,辨识其时空变化特征,【方法】以巢... 【目的】大型浅水湖泊的风场是影响湖泊流场、水体富营养化和藻华运移聚集规律的关键因素之一,仅依托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难以有效捕捉湖面风场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快速变化。为精细刻画湖泊高频变化风场,辨识其时空变化特征,【方法】以巢湖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气象观测数据、全球再分析数据集和地理静态数据,通过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和地理空间分析技术,模拟分析巢湖地区2019年高时空分辨率的风场变化过程。【结果】结果显示:巢湖区域风速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由湖面向陆面逐渐减弱;湖面主导风向为东风和偏东风,主导风速为二级至四级,湖面平均风速在11月最大,12月次之,5月最小,不同季节湖面平均风速由大到小依次为冬季、秋季、夏季和春季。【结论】结果表明:巢湖在白天(夜晚)出现冷(暖)湖效应,其风场在早上6时和夜晚23时出现陆风和湖风转换;西半湖受湖陆风和城市热岛影响显著,在夏季会出现明显的环湖湖风锋,其湖风锋穿透内陆距离约4.7~9 km;东半湖受山谷风影响显著,在东南部山脉以东湖区易形成低风速区,在湖口附近受狭管效应易形成高风速区。通过研究成果可进一步认知巢湖区域风场特征,为巢湖水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场 湖陆风 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 气候变化 时空变化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鄱阳湖影响过湖对流强度的数值模拟及机理分析
15
作者 陶雅琴 闵锦忠 +1 位作者 徐渊 朱利剑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114,共14页
湖陆下垫面的非均匀性对强对流天气的发展演变有很大的影响。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湖面积具有明显的月变化和季节变化,而模式中的下边界一般默认湖面积不变,这与实际情况的差异较大,必然带来模式预报误差。利用WRF模式对夏季夜间... 湖陆下垫面的非均匀性对强对流天气的发展演变有很大的影响。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湖面积具有明显的月变化和季节变化,而模式中的下边界一般默认湖面积不变,这与实际情况的差异较大,必然带来模式预报误差。利用WRF模式对夏季夜间发生在鄱阳湖地区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湖面积变化的敏感性试验,深入研究鄱阳湖对强对流天气发展演变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表明:夏季夜间湖面上空2 m温度明显高于陆面,向湖陆风在湖面上空辐合上升,岸边则存在下沉辐散气流。这导致降水在湖西岸减弱、湖上空增强。随后用去湖敏感性试验印证了鄱阳湖的暖湖效应,湖泊的存在能够通过激发陆风次级环流对湖西岸(湖面)上空降水起抑制(促进)作用。去湖试验的降水在湖西岸增强20%,在湖面上空减弱16%,体现出湖泊对降水强度的重要影响。此外,还发现湖面积扩大1.5、2.5、3.5、4.0倍的扩湖敏感性试验的降水在湖面上空分别增幅7%、16%、30%、43%,进一步证实了强对流强度对鄱阳湖面积变化较为敏感。这指示我们在预报夏季夜间穿湖而过的强对流天气时,应重点关注其可能存在的入湖前减弱、入湖后增强的变化趋势。同时,在利用数值模式模拟湖区强对流天气过程时,如果湖面积与模式中默认的湖面积相差较大,则应考虑将实际湖面积引入模式下边界,以期提升模式对于湖区对流的预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 强对流天气 湖陆风环流 面积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渗透尺度思想,提升学科素养——以“博斯腾湖湖陆风”微主题为例
16
作者 秦文玉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5-18,共4页
以"博斯腾湖湖陆风"微主题为例,将尺度思想方法渗透于主题式复习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分析解决真实的地理问题,达成学科素养培养的目的。
关键词 尺度思想 学科素养 微主题 博斯腾湖陆风
下载PDF
临太湖局地平原区人居环境的自然适宜性评价--以吴江区为例
17
作者 郭云飞 包云轩 +2 位作者 严明良 沈利洪 朱焱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43-552,共10页
本文以苏州市吴江区为例,利用1971—2016年吴江区常规气象观测资料、2004—2016年吴江区自动气象观测数据、2016年吴江区各镇人口和面积数据、2016年ASTER GDEM高程数据和Landsat 8 OLI_TIRS卫星遥感数据,将湖陆风指数引入人居自然环境... 本文以苏州市吴江区为例,利用1971—2016年吴江区常规气象观测资料、2004—2016年吴江区自动气象观测数据、2016年吴江区各镇人口和面积数据、2016年ASTER GDEM高程数据和Landsat 8 OLI_TIRS卫星遥感数据,将湖陆风指数引入人居自然环境适宜性评价体系,建立缓冲区后,分别计算气候适宜性指数、地被指数、水文指数、湖陆风指数和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分区分级评价了吴江区人居环境的自然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1)吴江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度从西部往东部逐渐递减。(2)一般适宜区主要位于吴江区的东北部和东南局地,中度适宜区分布在中北部和南部,较高适宜区位于中部以西太湖沿岸,高度适宜区位于紧临太湖的西南地区,极高适宜区位于西南角局部地区。(3)引入湖陆风指数后,评价结果能更好地反映临湖平原的湖陆风环流对局地气候所起的关键作用。(4)建立缓冲区后的水文指数分布能够更客观地反映吴江区不同尺度水体分布对人居环境自然选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江区 人居环境 自然适宜性 湖陆风指数 缓冲区
下载PDF
纳木错湖夏季典型大气边界层特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1
18
作者 吕雅琼 马耀明 +1 位作者 李茂善 杨显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33-740,共8页
为了进一步检验分析纳木错湖对当地地方性环流、湖气能量交换及大气边界层的影响,在本文中使用美国NCAR新版MM5V3.7非静力中尺度模式,设计了有湖面、3/4湖面、1/2湖面及无湖四组试验,以NCEP再分析资料做初、边值条件,做了48 h三重嵌套... 为了进一步检验分析纳木错湖对当地地方性环流、湖气能量交换及大气边界层的影响,在本文中使用美国NCAR新版MM5V3.7非静力中尺度模式,设计了有湖面、3/4湖面、1/2湖面及无湖四组试验,以NCEP再分析资料做初、边值条件,做了48 h三重嵌套模拟试验,对比中国科学院"纳木错圈层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站实测资料,说明该模式模拟性能良好。白天在纳木错湖风与念青唐古拉山北坡谷风共同作用下,在念青唐古拉山脊处汇合,形成一强水平切变及辐合上升运动,造成了该地夏季白天复杂多变的天气;夜间由于南岸湖风与山风叠加,使得整个区域为强大南风气流控制,这也补给了水汽和热量,也为白天不稳定运动提供了能量。对大气边界层特征的模拟结果表明:由于白天(夜晚)纳木错湖的存在有很好的降温(保温)作用,该湖表现出了明显的冷(暖)湖效应;纳木错湖对感热和潜热的影响有很强的日变化,白天湖面感热、潜热均小于周围陆地,夜间湖面有强潜热通量;纳木错湖使得白天湖区边界层顶低,陆区边界层顶高,夜间相反。这样的地方性环流和大气边界层特征的配合,是该地中小尺度天气剧烈变化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木错 效应 湖陆风 山谷风 嵌套数值模拟
下载PDF
青藏高原纳木错湖区大气边界层结构分析 被引量:29
19
作者 吕雅琼 马耀明 +1 位作者 李茂善 孙方林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05-1210,共6页
利用2007年8月8~19日期间系留气球低探空和GPS无线电探空资料,分析了纳木错湖区大气边界层高度、风、温、湿等要素的垂直结构。结果表明:纳木错湖的冷湖效应推迟了边界层湍流混合及对流边界层出现的时间,边界层高度日变化非常明显... 利用2007年8月8~19日期间系留气球低探空和GPS无线电探空资料,分析了纳木错湖区大气边界层高度、风、温、湿等要素的垂直结构。结果表明:纳木错湖的冷湖效应推迟了边界层湍流混合及对流边界层出现的时间,边界层高度日变化非常明显,对流边界层高度最高可达1750m;在晴天条件下,边界层内湖陆风日变化非常明显,湖陆风控制范围常超过边界层高度,可达对流层中部;边界层内比湿变化呈V型变化,白天减小,夜间增大,早晨08:00出现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木错 探空观测 大气边界层垂直结构 湖陆风
下载PDF
鄱阳湖地区大气边界层特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4
20
作者 杨罡 刘树华 +1 位作者 朱蓉 周荣卫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96-908,共13页
采用WRFV2.2中尺度数值模式对鄱阳湖地区200 km×200 km范围内,2009年11月5日00:00至2009年11月6日12:00不同高度的气象要素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水平分辨率为1km的鄱阳湖地区大气边界层风、温、湿度场和廓线分布的大气边界层物理... 采用WRFV2.2中尺度数值模式对鄱阳湖地区200 km×200 km范围内,2009年11月5日00:00至2009年11月6日12:00不同高度的气象要素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水平分辨率为1km的鄱阳湖地区大气边界层风、温、湿度场和廓线分布的大气边界层物理特征.模拟结果发现:(1)白天鄱阳湖面上空存在着冷岛效应并伴随湖风,而夜间湖面上空存在着热岛效应并伴随陆风,湖面与陆地之间最大温差可达6℃;(2)地形以及下垫面类型对鄱阳湖区风场的分布具有很大影响,夜间存在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低空辐合带,白天逐渐消失;(3)受风场和地形作用湖面上空的湿度分布也不均匀,白天湿度层厚度低而夜晚湿度层厚度高,湖中心右侧湿度值大于左侧湿度值.模拟结果能较好地反映鄱阳湖的大气边界层物理特征,有助于了解鄱阳湖地区区域气候的特点,以及由于地形、地理环境、地表特征所形成的不同高度上的风、温、湿的分布规律和大气边界层物理特征,为鄱阳湖地区局地天气预报、风能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中尺度模式 鄱阳地区 湖陆风 冷岛效应 风能资源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