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5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三峡工程时代的鄱阳湖湿地植被生产力演变 被引量:4
1
作者 戴雪 杨桂山 +1 位作者 万荣荣 李彦彦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77-585,I0018,共10页
三峡运行以来,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共同驱动了鄱阳湖水文情势的急剧变化,并对其湿地植被产生了显著影响,但当前研究尚未系统量化鄱阳湖湿地植被在此条件下的演变规律与趋势。因此,本研究以增强型植被指数EVI(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 三峡运行以来,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共同驱动了鄱阳湖水文情势的急剧变化,并对其湿地植被产生了显著影响,但当前研究尚未系统量化鄱阳湖湿地植被在此条件下的演变规律与趋势。因此,本研究以增强型植被指数EVI(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的时段最高值作为表征湿地植被生产力的代用指标,定量揭示了后三峡工程时代鄱阳湖湿地植被生产力的气候态特征及其变化,包括变化的量级、显著性及阶段性。结果表明:(1) 2000-2020年,鄱阳湖湿地植被EVI最高值在全年及春、秋两季分别为0.37、0.30和0.33,入湖河流三角洲及碟形洼地边滩是其生产力中心;春季EVI最高值在此区域高于秋季,而在湖心区低于秋季。(2)三峡运行后的湿地植被生产力变化在全年及春、秋两季均有极大空间异质性,在湖心深泓线附近显著增加,而在入湖河流三角洲及湿地边缘下降。春季EVI增长区域面积占比极大(84.2%),而秋季增长区面积占比较小(71.2%),即有较大面积区域EVI在秋季下降(38.8%)。(3)三峡运行后,鄱阳湖湿地植被生产力中心经历了原位增长、空间扩张以及湖心向转移3个阶段,最终完成了由支流三角洲向湖心区的转移。从总体来看,鄱阳湖湿地植被生产力在全年及春、秋季均呈增长趋势,增速分别为0.0035、0.0049和0.0028 EVI/a。本研究量化了后三峡工程时代的鄱阳湖湿地植被生产力变化,为该区域进一步的综合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三峡工程时代 鄱阳湖 湿地植被生产力 变化趋势 显著性 湖心向迁移
下载PDF
基于MIKE 21模拟鄱阳湖水利枢纽对湿地植被生境的影响
2
作者 王平 张汇明 +1 位作者 林昊 汪苏鹏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54-57,40,共5页
为分析鄱阳湖水利枢纽对湿地植被生境的影响,选用MIKE 21建立鄱阳湖水动力二维模型,通过丰平枯典型年份的情景,模拟水利枢纽工程运行后主湖区及湿地自然保护区水位及湿地植被生长生境面积的变化。结果表明,枢纽运行对松门山以北区域的... 为分析鄱阳湖水利枢纽对湿地植被生境的影响,选用MIKE 21建立鄱阳湖水动力二维模型,通过丰平枯典型年份的情景,模拟水利枢纽工程运行后主湖区及湿地自然保护区水位及湿地植被生长生境面积的变化。结果表明,枢纽运行对松门山以北区域的水位影响较大,影响程度由北向南逐渐减小。枢纽的运行对不同水文年份的湿地植被最适宜区和适宜区生境面积的影响差异较大,在枢纽运行后枯水年增加43.8%,平水年增加24.6%,丰水年仅为16.4%,10、11月适宜生境面积可达2 000 km~2以上,约占湖泊总面积的2/3,表明湿地植被将可为西伯利亚鹤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并使它们更好地在湿地中生存和繁殖。模拟结果揭示了当前调度方案下,枢纽工程对湖泊水位和湿地植被生境区间变化规律的影响,可为工程建设和调度运维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水利枢纽 湿地植被 水动力模型 生境面积
原文传递
基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陕西黄河湿地植被固碳潜力研究
3
作者 徐干君 吴胜义 +6 位作者 马浩 唐希颖 聂磊超 翟夏杰 张楠 李伟 赵欣胜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23年第1期15-19,共5页
为科学评估陕西黄河湿地植被固碳潜力,以陕西黄河湿地保护区为例,在获得研究区33个样地实测生物量数据和2021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的基础上,借助地统计学方法建立了生物量与植被NPP之间的关系方程,明确了陕西黄河湿地保护区整体... 为科学评估陕西黄河湿地植被固碳潜力,以陕西黄河湿地保护区为例,在获得研究区33个样地实测生物量数据和2021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的基础上,借助地统计学方法建立了生物量与植被NPP之间的关系方程,明确了陕西黄河湿地保护区整体和不同湿地类型NPP分布格局和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湿地植被NPP格局表现为沼泽湿地高于坑塘湿地,其中草本沼泽湿地NPP每年为5476.93 kgC,每平方米为1.62 gC/a;灌木沼泽湿地NPP每年为1871.56 kgC,每平方米为2.62 gC/a。本研究为湿地植被NPP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 黄河湿地 碳汇 NPP 湿地植被
下载PDF
人类活动干扰下湿地植被的动态变化研究——以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4
作者 李华军 林杨 +3 位作者 王佑安 朱玲 王润哲 汪晓亚 《现代园艺》 2023年第4期168-170,共3页
湿地植被是评价湿地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指标,也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关键。采用单因子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NDVI的年度变化趋势,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基础上,与植被覆盖FVC数据进行耦合。研究结果显示:(1)东洞庭湖区植被覆盖度在2010-2020... 湿地植被是评价湿地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指标,也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关键。采用单因子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NDVI的年度变化趋势,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基础上,与植被覆盖FVC数据进行耦合。研究结果显示:(1)东洞庭湖区植被覆盖度在2010-2020年呈上升趋势。(2)2010-2020年,耕地、林地、城市用地面积占主导地位。其中,耕地面积最大,主要是水田和稀疏林地。(3)2015-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较2010-2015年更为明显,主要增加是水体面积,来源是未利用土地、耕地和林地,其次,建设用地占比增加比例较大,主要来源为耕地、河流和林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湿地植被 土地利用 植被覆盖
下载PDF
湿地植被高光谱遥感技术运用研究
5
作者 李婷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3年第7期0015-0017,共3页
湿地包含丰富的物质资源,其中主要植被、动物和农业资源还能为社会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供应,生产力也较高,是人类生存的主要环境。本文研究了湿地植被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应用。通过对不同湿地植被类型的高光谱遥感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不... 湿地包含丰富的物质资源,其中主要植被、动物和农业资源还能为社会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供应,生产力也较高,是人类生存的主要环境。本文研究了湿地植被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应用。通过对不同湿地植被类型的高光谱遥感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不同植被类型的光谱特征存在差异,可以通过这些特征来进行湿地植被分类。同时,本文还探讨了高光谱遥感技术在湿地植被监测和评估中的应用,为湿地保护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植被 高光谱遥感技术 运用研究
下载PDF
基于遥感云计算的鄱阳湖湿地植被群落分类研究
6
作者 韩新星 艾金泉 +2 位作者 叶子君 牛春妹 唐鑫涛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5-60,共6页
针对大型通江湖泊湿地植被精细分类中精度不高、算法稳健性不强的问题,以鄱阳湖湿地植被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云平台GEE和Sentinel-2影像,着重研究不同训练样本数量、不同时相特征数据及不同机器学习算法对鄱阳湖湿地植被类型分类的影响... 针对大型通江湖泊湿地植被精细分类中精度不高、算法稳健性不强的问题,以鄱阳湖湿地植被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云平台GEE和Sentinel-2影像,着重研究不同训练样本数量、不同时相特征数据及不同机器学习算法对鄱阳湖湿地植被类型分类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训练样本数量的增加,植被类型的分类精度呈现先上升后平稳的规律,当不同植被类型训练样本达到550个时,精度达到峰值平稳状态;(2)不同时相特征的数据集分类精度具有显著差异,具体为:月度时序>枯水期>四季多时相>单时相,其中,月度时序数据集的总体精度最高,总体精度及Kappa系数分别为82%和0.79;(3)不同遥感算法获得的分类结果精度不同,RF分类精度最高,SVM和CART次之;(4)当不同植被类型的训练样本达到550个时,使用Sentinel-2月时序影像和RF算法能取得最优的分类结果。研究成果可为鄱阳湖湿地精细分类提供方法借鉴,为鄱阳湖湿地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植被 植被群落分类 机器学习 Google Earth Engine Sentinel-2 鄱阳湖
下载PDF
湿地植被生态质量监测数据异常自适应辨识研究
7
作者 姚雪梅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3年第2期167-172,共6页
受到环境因素、设备因素的影响,生态监测数据中存在异常数据,影响辨识效果,为此提出监测数据异常自适应辨识方法。统一监测数据量纲,去除噪声数据,依据监测数据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层聚类处理监测数据,应用PKNN算法检测并剔除监测数据中... 受到环境因素、设备因素的影响,生态监测数据中存在异常数据,影响辨识效果,为此提出监测数据异常自适应辨识方法。统一监测数据量纲,去除噪声数据,依据监测数据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层聚类处理监测数据,应用PKNN算法检测并剔除监测数据中的离群数据,依据历史监测数据探究其变化规律,引入自适应因子计算相邻监测数据线段斜率,制定异常数据辨识规则,执行规则,进行监测数据异常自适应辨识。实验数据显示:应用提出方法获得的异常数据比例数值与实际数值保持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质量 数据异常 监测数据 湿地植被 自适应辨识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湿地植被的研究现状及热点
8
作者 徐志文 龚磊强 +3 位作者 余定坤 祁红艳 詹慧英 李怡 《南方林业科学》 2023年第6期51-56,68,共7页
通过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对湿地植被近30 a的研究内容进行可视化分析,为湿地植被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基于CNKI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对1 184篇符合标准文献的发文量、发文机构、作者,关键词共现、聚类、突现进行可视化分析。湿... 通过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对湿地植被近30 a的研究内容进行可视化分析,为湿地植被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基于CNKI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对1 184篇符合标准文献的发文量、发文机构、作者,关键词共现、聚类、突现进行可视化分析。湿地植被领域研究年发文量总体呈增长趋势,核心期刊的发文数量占比较高;国内主要的研究机构为科研院所及高校,各机构在该领域研究方向有所差异,机构内部之间合作比较紧密,机构间的合作相较少;国内对湿地植被的研究较为分散,没有形成成熟的研究体系。随着时间发展,该领域的研究从早期关注湿地植被的利用价值到关注植被修复再到其多样性的保护及调查,湿地植被保护与恢复或将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植被 CITESPACE 文献计量 可视化分析 研究热点
下载PDF
水位变化对河流、湖泊湿地植被的影响 被引量:49
9
作者 姚鑫 杨桂山 +1 位作者 万荣荣 王晓龙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13-821,共9页
水位是湿地生态水文过程的关键因素之一,其改变将影响湿地植被覆盖度和物种组成,最终产生群落演替.从水位梯度,水位波动和人工控湖、控河工程3方面论述水位变化对湿地植被的影响:由于对水位选择的不同及彼此竞争力的差异,湿地植物种沿... 水位是湿地生态水文过程的关键因素之一,其改变将影响湿地植被覆盖度和物种组成,最终产生群落演替.从水位梯度,水位波动和人工控湖、控河工程3方面论述水位变化对湿地植被的影响:由于对水位选择的不同及彼此竞争力的差异,湿地植物种沿水位具有梯度分布现象,同时形态可塑性能对其分布范围产生一定影响;水位波动的频率和淹没持续时间对于植被演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水位波动幅度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周期性波动能维持以草本植物为主的湿地植被的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非周期性波动以洪水、干旱为主,易促进湿地植被向固定的水生或陆生方向演替;人工控湖、控河的影响在机理上并无特殊之处,但保证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各种缓解措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基于机理的量化模型,自然、人为因素驱动下水位变化对湿地植被影响的差别研究,模拟水位波动实验以及人工控湖、控河工程的跟踪观测将是今后该领域研究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 湿地植被 物种多样性 人工控湖、控河 水位调控
下载PDF
三江平原湿地植被叶面积指数遥感估算模型 被引量:24
10
作者 靳华安 刘殿伟 +5 位作者 王宗明 宋开山 李方 杨飞 杜嘉 李凤秀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03-808,共6页
利用中巴资源卫星CBERS-02影像提取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同期野外实测的叶面积指数(LAI)数据,分析了三江平原洪河自然保护区草甸、沼泽植被、灌丛和岛状林4种湿地植被及样本总体的NDVI与LAI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了NDVI与不同湿地植... 利用中巴资源卫星CBERS-02影像提取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同期野外实测的叶面积指数(LAI)数据,分析了三江平原洪河自然保护区草甸、沼泽植被、灌丛和岛状林4种湿地植被及样本总体的NDVI与LAI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了NDVI与不同湿地植被类型叶面积指数间的线性和非线性回归模型,并制作完成洪河自然保护区LAI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整个研究区样本总体的LAI估算效果不太理想,其NDVI与LAI的相关性仅为0.523;将研究区分为草甸、沼泽、灌丛和岛状林4种湿地植被类型,NDVI与各植被型LAI的相关性和估算效果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所建立的LAI遥感反演模型以三次曲线回归方程拟合精度最高,R2分别达到0.723、0.588、0.837、0.720。以上结果表明,结合地面实测数据并基于遥感植被分类的基础上,CBERS-02遥感影像可用于较大区域内湿地植被生理参数的反演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面积指数 植被指数 遥感 湿地植被 估算
下载PDF
滹沱河流域湿地植被的数量分类和排序 被引量:42
11
作者 吴东丽 上官铁梁 +1 位作者 张金屯 薛红喜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48-654,共7页
应用TWINSPAN和DCA相结合的方法,对滹沱河流域湿地植被74个样方进行分类和排序,将湿地植被分为16个群丛.DCA排序第一轴反映土壤含水量梯度,第二轴反映土壤类型的变化.主要优势种的DCA排序图与样方的DCA排序图有很大的相似性,优势种的分... 应用TWINSPAN和DCA相结合的方法,对滹沱河流域湿地植被74个样方进行分类和排序,将湿地植被分为16个群丛.DCA排序第一轴反映土壤含水量梯度,第二轴反映土壤类型的变化.主要优势种的DCA排序图与样方的DCA排序图有很大的相似性,优势种的分布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植物群丛的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INSPAN和DCA 湿地植被 群丛
下载PDF
湿地植被对北京地区蜻蜓生态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6
12
作者 王辰 高新宇 +1 位作者 刘阳 张正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16-525,共10页
蜻蜓目(Odonata)昆虫是半变态类(Hemimetabola)昆虫,它的一生经过卵、若虫和成虫3个阶段。和其他水生昆虫一样,蜻蜓目昆虫是淡水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淡水生态系统起到重要作用。蜻蜓目昆虫在其生活史中,取食、交配等活动离不开水... 蜻蜓目(Odonata)昆虫是半变态类(Hemimetabola)昆虫,它的一生经过卵、若虫和成虫3个阶段。和其他水生昆虫一样,蜻蜓目昆虫是淡水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淡水生态系统起到重要作用。蜻蜓目昆虫在其生活史中,取食、交配等活动离不开水生植物和水域附近的植被。为了研究蜻蜓栖息生境中的湿地植被特征对蜻蜓生态分布影响,对北京地区不同湿地类型的17块样地中296个样方分布的蜻蜓种类、多度以及湿地植被的特征和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记录到蜻蜓6科26属36种,维管植物40科99属150种。应用TWINSPAN对蜻蜓种类和样地进行双向聚类分析,所有样地被划分成为四组。同时,将植被特征因子和湿地植物的多样性视为影响蜻蜓数量及分布的因子进行CCA分析。结果表明:湿地植物的丰富度与植物群落结构的完整性是影响蜻蜓分布的主要因素;各湿地植被特征因子对于蜻蜓生态分布的影响不一,依贡献率由大及小依次为浮水植物层盖度、湿生植物盖度、Gleason丰富度指数、沉水植物层盖度、G-F多样性指数、挺水植物层盖度。并且首次应用G-F多样性指数分析湿地植物的多样性。对于蜻蜓栖息地的保护、城市中对于湿地的兴建和改造也提出了相关保护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蜻蜓 湿地植被 生态分布 北京 TWINSPAN CCA
下载PDF
北固山湿地水文情势与湿地植被的关系 被引量:28
13
作者 吴春笃 孟宪民 +3 位作者 储金宇 付为国 何海舰 孟祥君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31-335,共5页
湿地水文情势与湿地植被相互关系与作用机制研究是湿地科学的重要内容,为了加强对湿地的优化管理,改善湿地功能和效益,提高湿地生产量.通过对湿地植被、水文情势的调查,计算不同高程滩面的淹水深度与淹水历时,分析湿地水周期与芦苇分布... 湿地水文情势与湿地植被相互关系与作用机制研究是湿地科学的重要内容,为了加强对湿地的优化管理,改善湿地功能和效益,提高湿地生产量.通过对湿地植被、水文情势的调查,计算不同高程滩面的淹水深度与淹水历时,分析湿地水周期与芦苇分布,研究了镇江内江南岸北固山-大东沟湿地的水文情势与湿地植被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湿地水文具有显著的年周期、月周期和日周期特征,不同高程植被带的淹水频率、淹水历时和淹水周期都有明显差异,由此控制着湿地植被分布呈现显著的带状特征.研究发现,76.4%的芦苇群落主要集中在3.38~3.88 m的高程滩面上,淹水历时为180天,淹水频率为49.31%,露干周期为11月~次年4月,其中关键的露干时期为3~4月.根据芦苇植被分布范围与水文情势的关系,提出了湿地水文管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水文情势 湿地植被 湿地水文管理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植被生物量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9
14
作者 刘莉 韩美 +1 位作者 刘玉斌 潘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4346-4355,共10页
以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以野外实测湿地植被地上生物量数据、Landsat-8影像数据和土壤各因子检测数据为数据源,通过分析各遥感因子与实测植被生物量的相关关系,建立生物量模型,进行生物量的定量反演。通过研究生物量与土壤... 以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以野外实测湿地植被地上生物量数据、Landsat-8影像数据和土壤各因子检测数据为数据源,通过分析各遥感因子与实测植被生物量的相关关系,建立生物量模型,进行生物量的定量反演。通过研究生物量与土壤、水环境因子的关系,筛选影响生物量的关键因子,进而分析生物量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湿地植被地上生物量的干重与各遥感因子的相关性较高;以NDVI、EVI、MSAVI、DVI、RVI、Band1、Band2、Band3、Band4、Band6共10个因子作为自变量建立的反演模型最优;反演计算的生物量干重分为5个等级区,最低的1级区和最高的5级区面积较小,为82.23、72.16 km2,分别占研究区湿地植被总面积的13.35%、11.71%。生物量干重适中的2、3、4级区所占面积较大,为211.99、136.39、113.29 km2,分别占研究区湿地植被总面积的34.41%、22.14%、18.39%;在各环境因子中水深对芦苇生物量干重影响最大,土壤含水率对碱蓬生物量干重影响最大,水、盐条件是导致优势种植被生物量干重出现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植被生物量干重呈现由陆向海减小,由黄河河道两岸向外递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湿地植被生物量 遥感 反演模型 空间分布
下载PDF
山西黄河湿地植被优势种群种间关系 被引量:27
15
作者 李秋玲 范庆安 +2 位作者 马晓勇 高昆 张峰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516-1520,共5页
在样方调查的基础上,应用2×2列联表的Fisher精确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了山西黄河湿地植被优势种群的种间关系,分别测定了24个优势种,共73个种对的种间关联。结果表明:(1)2×2列联表的精确检验共有33... 在样方调查的基础上,应用2×2列联表的Fisher精确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了山西黄河湿地植被优势种群的种间关系,分别测定了24个优势种,共73个种对的种间关联。结果表明:(1)2×2列联表的精确检验共有33个种对为正关联,4个种对为负关联;Pearson相关系数有16个种对呈正相关,没有种对出现负关联;Spearman秩相关系数有40个种对呈正相关,4个种对为负关联。(2)2×2列联表的精确检验不能精确反映种对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只能反映种对间关联与否;应用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rman秩相关检验可帮助刻划种对间的数量变化关系。(3)依Spearman秩相关系数的半矩阵图将24个优势种分为旱生、中生、湿生、水生4个生态种组,各生态种组内的种对具有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生态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植被 黄河 2×2列联表 FISHER精确检验 Pearson相关系数 Spearman秩相关系数
下载PDF
丹江口库区湿地植被的数量分类和排序 被引量:27
16
作者 刘文治 张全发 +3 位作者 李天煜 李伟 吴文颖 刘贵华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20-224,共5页
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 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CA)对丹江口库区的湿地植被进行了数量分类和排序。TW INSPAN把30个样地划分为14个群丛,论述了各群丛的群落学特征。样地的DCA排序结果反映了植物群落类型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表... 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 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CA)对丹江口库区的湿地植被进行了数量分类和排序。TW INSPAN把30个样地划分为14个群丛,论述了各群丛的群落学特征。样地的DCA排序结果反映了植物群落类型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表明土壤类型和生境的水分条件变化是决定丹江口库区湿地植被分布的主导因子。目前的丹江口水库滩涂植被主要由以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长刺酸模(Rum ex maritimus)、通泉草(Mazus gracilis)和稗(Echinochloa crusgalli)等为优势种的偏旱生群落类型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江口库区 湿地植被 TWINSPAN分类 DCA排序
下载PDF
1987—2008年南四湖湿地植被碳储量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8
17
作者 于泉洲 张祖陆 +1 位作者 吕建树 孙京姐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527-1532,共6页
利用研究区1987、1997和2008年的Landsat TM/ETM+卫星遥感数据,结合实地采样调查和收集的资料,计算3个时期山东省南四湖湿地各植被类型的面积和碳储量;同时依照不同覆被类型(植被类型)的平均碳储量将各覆被类型的斑块划分为不同储碳等级... 利用研究区1987、1997和2008年的Landsat TM/ETM+卫星遥感数据,结合实地采样调查和收集的资料,计算3个时期山东省南四湖湿地各植被类型的面积和碳储量;同时依照不同覆被类型(植被类型)的平均碳储量将各覆被类型的斑块划分为不同储碳等级,绘制3个时期的南四湖湿地植被碳格局图,分析植被碳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变化产生的原因和变化对湿地的潜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前期(1987年)植被储碳格局存在着明显的植被碳储量以湖南北中心线向两岸增大的带状特征,研究中后期(1997—2008年)带状储碳格局不断破碎化并最终消失。整个研究期高储碳等级的斑块面积不断减小,低储碳等级的斑块面积增加。湿地植被碳储量呈现前期基本稳定后期显著减少的特征,1987、1997和2008年湿地植被碳储量均值分别为1.07、1.08和0.64 Tg C,1987—1997年湿地植被碳储量平均年增加0.001 Tg C,变化幅度不大;1997—2008年年减少0.04 Tg C,下降较明显。其中自然植被碳储量在整个研究期内持续减少,人工植被碳储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波动变化特征,分析认为这一变化特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南四湖地区多因子驱动的土地覆被变化活动。通过区域湿地植被的碳平衡动态分析认为,植被碳储量(碳库)的减少可能会导致整个湿地碳储量的入不敷出,使整个湿地碳汇能力下降甚至可能变为碳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植被 碳储量 储碳格局 碳密度 南四湖
下载PDF
人工湿地植被根区土壤性质及其净化水质季节效应分析 被引量:17
18
作者 周旭丹 孙晓刚 +2 位作者 赵春莉 王薇 杨红立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43-1049,共7页
为了探明人工湿地植被净化水质的季节效应,通过模拟垂直流人工湿地污水系统,测定了不同季节人工湿地植被根区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及总氮(TN)、总磷(TP)、氨氮(NH4^+-N)、生物耗氧量(BOD5)、化学耗氧量(CODCr)和高锰酸钾指... 为了探明人工湿地植被净化水质的季节效应,通过模拟垂直流人工湿地污水系统,测定了不同季节人工湿地植被根区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及总氮(TN)、总磷(TP)、氨氮(NH4^+-N)、生物耗氧量(BOD5)、化学耗氧量(CODCr)和高锰酸钾指数,研究人工湿地植被净化水质的季节效应。结果发现,人工湿地植被根区土壤微生物数量以细菌最多(变化范围为3.4×10^5~7.3×10^5),占到90%以上,其次是放线菌(变化范围为2.1×10^4~9.5×10^4),真菌数目最少(变化范围为3.6×10^3~7.8×10^3),土壤各微生物数目和酶活性随季节均呈"倒V型"变化规律,依次表现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人工湿地出水TN、TP、NH4^+-N、BOD5、CODCr和高锰酸钾指数总体具体表现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呈"V字型"变化规律;人工湿地植被能有效的净化水质,对各种污染物的净化效果存在一定的季节差异,各指标去除率随季节呈"倒V型"变化规律,均表现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综合来看,人工湿地对TN(变化范围为43.5%~82.3%)和TP(变化范围为38.7%~73.5%)的去除效果较好。人工湿地植被地上和地下N、P积累量随季节变化具有明显的一致规律,均表现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随季节呈"倒V型"变化规律。对于N积累量,不同季节地上部分N积累量高于地下部分N积累量,不同季节N积累量差异均显著(P〈0.05)。对于P积累量,不同季节地上部分P积累量低于地下部分P积累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植被 根区 净化水质 季节效应
下载PDF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湿地植被生物量空间分布规律 被引量:18
19
作者 吴桂平 叶春 刘元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61-369,共9页
探明区域湿地植被生物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变化趋势,对于更好地保护候鸟生境、制定合理的湿地保护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以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1年研究区MODIS植被指数产品和同期的植被生物量调查资料,建立... 探明区域湿地植被生物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变化趋势,对于更好地保护候鸟生境、制定合理的湿地保护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以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1年研究区MODIS植被指数产品和同期的植被生物量调查资料,建立了湿地植被生物量的遥感估算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保护区近10年来湿地植被生物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季节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MODIS增强型植被指数的乘幂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研究区湿地植被生物量的鲜重,拟合模型总体精度达到91.7%。(2)多年平均生物量呈现"岛屿型"空间分布模式:各子湖泊及洼地中心处,表现为水生植被群落为主的低生物量区(<285 g/m2);湖心水体外围14—15m的高程区域,分布着以苔草群落为主的中生物量区(285—830 g/m2);高程位于16—18m的河口三角洲及天然堤坝区域,表现为以蒿、荻和芦苇群落为主的高生物量区。(3)保护区植被群落分布具有特定的季相变化特征,高、中、低生物量区在不同的月份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生消和演进规律,鄱阳湖水位的周期性涨落是影响其变化的一个重要扰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植被 MODIS 生物量时间序列 空间分布规律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高光谱数据湿地植被类型信息提取 被引量:14
20
作者 柴颖 阮仁宗 傅巧妮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1-184,共4页
以美国Sacramento-San Joaquin三角洲为研究区,利用高光谱和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HyMap数据,在光谱特征分析和实测数据的基础上,构造特征指数,建立决策树分类模型对湿地植被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湿地植被在近红外波段(0.75-1.3μm... 以美国Sacramento-San Joaquin三角洲为研究区,利用高光谱和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HyMap数据,在光谱特征分析和实测数据的基础上,构造特征指数,建立决策树分类模型对湿地植被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湿地植被在近红外波段(0.75-1.3μm)上有明显的光谱特征差异,根据这些差异,可以构造合适的特征指数,实现湿地植被在物种水平上的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Map数据 高光谱数据 湿地植被 决策树 植被特征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