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96.1”高原暴雪过程湿对称不稳定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87
1
作者 王文 程麟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29-140,共12页
利用一次较成功地模拟了“96 .1”青藏高原东北部暴雪过程的MM4中尺度模式输出资料 ,根据条件对称不稳定 (CSI)的非线性理论判据对这次暴雪过程进行了诊断 ,结果表明 ,CSI是“96 .1”暴雪发生和发展的一种动力机制。在诊断的基础上 ,用... 利用一次较成功地模拟了“96 .1”青藏高原东北部暴雪过程的MM4中尺度模式输出资料 ,根据条件对称不稳定 (CSI)的非线性理论判据对这次暴雪过程进行了诊断 ,结果表明 ,CSI是“96 .1”暴雪发生和发展的一种动力机制。在诊断的基础上 ,用非线性对称不稳定和非纬向非平行基流对称不稳定模式对“96 .1”暴雪发生发展过程的动力学机制进行了数值试验 ,结果指出 :用两种方法进行数值模拟时 ,都会出现对称环流 ,不仅Ψ′场和w′场彼此协调 ,而且与观测分析的结果大体一致 ,进一步揭示了对称不稳定确实是这次暴雪发生发展的一个动力学机制 ,尽管非线性模拟中的上升支位置在移动过程中落后于切变线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暴雪 湿对称不稳定 数值模拟 暴雪
下载PDF
广义非线性亚临界湿对称不稳定
2
作者 李艳杰 陆维松 +1 位作者 邵海燕 陶丽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9-198,共10页
从含摩擦耗散与凝结潜热的f平面Boussinesq近似下的非线性扰动方程组出发,得到了湿空气中的广义能量方程,推导出非线性亚临界湿对称不稳定的必要条件,并将不稳定判据与干空气情况相比较,首先解析地分析得到凝结加热反馈机制对亚临界对... 从含摩擦耗散与凝结潜热的f平面Boussinesq近似下的非线性扰动方程组出发,得到了湿空气中的广义能量方程,推导出非线性亚临界湿对称不稳定的必要条件,并将不稳定判据与干空气情况相比较,首先解析地分析得到凝结加热反馈机制对亚临界对称不稳定的影响。其次针对中尺度大气层结不稳定和稳定的情况,分别计算出初始扰动振幅的临界值,结果表明,相对干空气而言,饱和湿空气情况下,当中尺度大气层结不稳定时,亚临界对称不稳定更容易发生,即使中尺度大气层结稳定,亚临界对称不稳定也容易发生。这一结果改进了干空气下的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临界 湿对称不稳定 非线性 凝结加热
下载PDF
一次纬向暴雨过程的湿对称不稳定与锋生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邓承之 张亚萍 +3 位作者 方德贤 翟丹华 吴钲 何跃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527-1538,共12页
利用常规观测、加密自动站、NCEP/NCAR(1°×1°)再分析及WRF数值模拟资料,诊断分析了2016年6月27—28日重庆南部大暴雨天气的纬向雨带及湿对称不稳定特征,结果表明:(1)纬向雨带形成并发展于低空湿对称不稳定区,纬向雨带形... 利用常规观测、加密自动站、NCEP/NCAR(1°×1°)再分析及WRF数值模拟资料,诊断分析了2016年6月27—28日重庆南部大暴雨天气的纬向雨带及湿对称不稳定特征,结果表明:(1)纬向雨带形成并发展于低空湿对称不稳定区,纬向雨带形成前,湿对称不稳定逐渐增强,纬向雨带形成后,湿对称不稳定缓慢释放,湿对称不稳定的持续释放促进了纬向雨带的持续发展。(2)纬向锋生效应的增强,引起低空湿位涡水平分量MPV2的负值增长,为湿对称不稳定的增强及维持提供了有利条件,可能是此次暴雨过程中纬向雨带生成及持续发展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湿对称不稳定 湿位涡 纬向锋生
下载PDF
一次台风倒槽暴雨过程中的锋生与湿对称不稳定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周明飞 杜小玲 +1 位作者 齐大鹏 杨秀庄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2年第2期1-8,共8页
该文利用气象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以及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对1822号台风“山竹”给贵州带来的暴雨天气过程中的锋生与湿对称不稳定进行分析。结果发现:①台风“山竹”登陆减弱后,其北部倒槽影响贵州,同时受... 该文利用气象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以及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对1822号台风“山竹”给贵州带来的暴雨天气过程中的锋生与湿对称不稳定进行分析。结果发现:①台风“山竹”登陆减弱后,其北部倒槽影响贵州,同时受贵州东低西高的地形影响,倒槽系统出现斜压性,在倒槽附近出现锋生现象,其东侧出现湿对称不稳定的发展,造成贵州暴雨天气。②锋生区的东侧即湿对称不稳定区与中尺度雨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③锋生与湿对称不稳定的发展与增强过程中,伴随着降雨的长时间维持,雨强变化不大,降水率大多为5~10 mm·h^(-1)。当锋生与湿对称不稳定减弱西移后,降雨天气减弱停止。④锋生现象与对称不稳定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关系,两者均主要是由假相当位温的经向密集区(∂θ_(se)/∂x)发展起来的,对称不稳定区位于锋生区的东侧,即东南暖湿气流中,垂直结构上对称不稳定区位于锋生区的上部,与倾斜的上升运动区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对称不稳定 贵州 锋生 暴雨
下载PDF
关于业务上应用条件对称不稳定相关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9
5
作者 章丽娜 周小刚 夏扬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24-832,共9页
条件对称不稳定(CSI)理论常常被用来作为倾斜对流的发展机制之一,在业务上常用来解释与锋面相联系的一条或多条中尺度雨带、雷达图像上观测到的带状雨带的成因等。条件对称不稳定的诊断包括CSI斜率判据、斜升对流有效位能(SCAPE)、湿对... 条件对称不稳定(CSI)理论常常被用来作为倾斜对流的发展机制之一,在业务上常用来解释与锋面相联系的一条或多条中尺度雨带、雷达图像上观测到的带状雨带的成因等。条件对称不稳定的诊断包括CSI斜率判据、斜升对流有效位能(SCAPE)、湿对称不稳定(MSI)、相当位涡(EPV)等判据。业务预报人员存疑较多的问题是这些方法是否具有一致性并在业务上如何使用。针对上述问题,首先通过与业务预报人员较熟悉的条件不稳定类型作类比,来说明条件对称不稳定两种判据与条件不稳定两种判据的相似性。但在业务使用上,判别条件对称不稳定时多使用CSI斜率判据,即等动量面的坡度大于等位温面坡度而小于等湿球位温面坡度。由于条件对称不稳定通常出现在大气处于几乎饱和的情况下,此时的CSI斜率判据则演变为湿对称不稳定判据,即等动量面坡度小于等湿球位温面坡度。为判别相当位涡与湿对称不稳定判据是否具有一致性,文中的推导和实例分析均表明,二维相当位涡实际上是湿对称不稳定判据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但是湿对称不稳定判据需主观去比较等相当位温面与等动量面斜率大小,而二维相当位涡则可通过其是否小于0进行客观判断。需注意的是,在与推导条件对称不稳定斜率判据相同的二维坐标下,相当位涡与湿对称不稳定判据才具有一致性,将相当位涡扩展到常规坐标下使用三维相当位涡作为湿对称不稳定判据是不可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件对称不稳定斜率判据 斜升对流有效位能 湿对称不稳定 相当位涡
下载PDF
实际大气中对称不稳定的存在及特征──对称不稳定理论的应用现状分析
6
作者 王建中 丁一汇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1-7,共7页
文章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对称不稳定在实际大气中的存在和特征,总结了对称不稳定理论在锋面降水带、雪景、雷暴、飑线和爆发性气旋等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并且指出对称不稳定分析中的不确定性和以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对称不稳定 中尺度雨带 湿对称不稳定 大气
下载PDF
台风“美莎克”引发暴雨过程的湿位涡诊断分析
7
作者 隋妍 张莹莹 +1 位作者 付婧 付强 《气象灾害防御》 2023年第1期13-18,共6页
利用NCEP FNL 1°×1°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北上深入内陆,发生变性并直击吉林省引发暴雨天气的2009号台风“美莎克”的湿位涡(MPV)和假相当位温(θse)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重点讨论了湿正压项(MPV1)和湿... 利用NCEP FNL 1°×1°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北上深入内陆,发生变性并直击吉林省引发暴雨天气的2009号台风“美莎克”的湿位涡(MPV)和假相当位温(θse)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重点讨论了湿正压项(MPV1)和湿斜压项(MPV2)的正负值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美莎克”沿引导气流北上与西风带系统发生相互作用,冷空气向东移动增强了大气的斜压性,斜压位能释放导致降水增幅。“美莎克”变性后再加强过程与高层正值MPV下传和热带气旋低压环流相互作用有关。925hPa等压面上MPV1负值区和MPV2正值区与暴雨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暴雨区上空对流层低层存在MPV1为负值MPV2为正值的配置。MPV1负值和MPV2正值均增强,对应降水增幅;MPV1负值和MPV2正值均减弱,降水逐渐减弱。对流层低层的对流不稳定和对流层中层的湿对称不稳定共同存在是此次台风暴雨维持与发展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暴雨 湿位涡 湿对称不稳定
下载PDF
冷季黑龙江省温带气旋影响下中尺度降水带特征
8
作者 王艺杰 赵宇 赵玲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16-1233,共18页
基于2010-2021年黑龙江省9部C波段多普勒雷达观测和常规资料,结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Weather Forecasts,ECMWF)0.25°×0.25°的1 h间隔的ERA5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了黑龙江省温带气旋... 基于2010-2021年黑龙江省9部C波段多普勒雷达观测和常规资料,结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Weather Forecasts,ECMWF)0.25°×0.25°的1 h间隔的ERA5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了黑龙江省温带气旋暴雪过程中尺度降水带的类型和活动特征,基于典型个例对比分析了两种主要中尺度降水带的环境场异同。结果表明:(1)中尺度降水带主要分为单带状、多带状、短暂带状和非带状;中尺度降水带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南部和东北部,位于地面气旋的西北和东北象限,距离气旋中心900 km范围内,且主要发生在气旋的锢囚阶段;运动方式主要是横向平移与混合。(2)不同类型中尺度降水带降水强度的差异可以很好地从物理量的垂直廓线上体现出来,单带状低层比湿最大,低层锋生最强,造成的降水最强;而非带状低层锋生弱于单带状,最强比湿在800hPa附近,降水范围大,强度弱于单带状。(3)个例分析表明,单带状和多带状中尺度降水带均位于850hPa强暖平流的北侧和地面气旋的东北象限、处于弱的湿对称稳定或湿对称不稳定环境中,中尺度降水带的走向与锋生区平行。不同之处为单带状的形成伴随着低层低涡和地面气旋的快速发展和移动,变形场导致强锋生,上升运动集中在小范围,而多带状低层低涡和地面气旋少动、强度变化不大,变形场较弱,锋生较为浅薄,但高空辐散和低层暖平流更强,造成的上升运动范围更大,出现多个上升运动中心,对应多个小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带气旋 中尺度降水带 锋生 湿对称不稳定
下载PDF
2003年江淮梅雨暴雨与湿位涡的关系 被引量:18
9
作者 张端禹 丁治英 +1 位作者 张兴强 徐海明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26-532,共7页
统计了2003年发生在江淮地区的梅雨暴雨,根据暴雨中心对流稳定度及降雨性质将暴雨分为4种类型。分析湿位涡与梅雨暴雨中的惯性不稳定、对称不稳定、对流不稳定的关系发现:第1类暴雨往往与对称不稳定有关,第2类暴雨与对流不稳定有关,且... 统计了2003年发生在江淮地区的梅雨暴雨,根据暴雨中心对流稳定度及降雨性质将暴雨分为4种类型。分析湿位涡与梅雨暴雨中的惯性不稳定、对称不稳定、对流不稳定的关系发现:第1类暴雨往往与对称不稳定有关,第2类暴雨与对流不稳定有关,且这两类暴雨高层多具有强惯性不稳定,降水相对较大;第3、第4类暴雨是稳定性降雨,高层一般不具备惯性不稳定,雨量一般较小。高层的惯性不稳定对降水的加强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暴雨 湿位涡 湿对称不稳定 惯性不稳定
下载PDF
热带气旋“巴威”北上引发辽宁省强降水的形成机制分析
10
作者 刘硕 王金丹 +4 位作者 阎琦 李萍 田莉 谭政华 赛瀚 《暴雨灾害》 2023年第2期150-159,共10页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中央气象台热带气旋资料、数值模式预报资料以及全球再分析资料等,对北上热带气旋(TC)“巴威”引发的辽宁不同阶段降水特征和强降水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北上热带气旋“巴威”影响下,辽宁...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中央气象台热带气旋资料、数值模式预报资料以及全球再分析资料等,对北上热带气旋(TC)“巴威”引发的辽宁不同阶段降水特征和强降水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北上热带气旋“巴威”影响下,辽宁强降水过程分为TC远距离影响、外围螺旋雨带影响和TC本体影响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辽宁均产生了对流性强降水,第二阶段对流强度弱于第一阶段,而第三阶段辽宁产生稳定性降水,降水强度偏弱。(2) TC北上过程中为辽宁降水提供持续的水汽和能量输送,前两个阶段均存在干冷空气作用和锋生强迫动力机制:TC输送的暖湿气流与辽宁境内干冷空气相互作用产生较强锋生,通过锋生强迫作用,第一阶段在对流不稳定下激发垂直对流,而第二阶段在湿对称不稳定下形成倾斜对流。TC本体影响阶段,TC强度快速减弱,辽宁位于TC热动力均减弱明显的偏西侧,同时缺乏适当的冷空气而锋生较弱,导致降水偏弱。(3) TC外围螺旋雨带影响时,强降水与850 h Pa强锋生区域基本吻合,对TC降水预报具有一定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巴威” 强降水 锋生 湿对称不稳定
下载PDF
一次台风远距离暴雨中的干侵入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媛 赵宇 +2 位作者 李婷 李敏 侯红运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36-542,共7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7月17-19日发生在山东地区的台风远距离暴雨过程进行了观测分析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降水期间有来自中高层的干冷空气的侵入,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对流层顶附近向下的干空气侵入和对流层...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7月17-19日发生在山东地区的台风远距离暴雨过程进行了观测分析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降水期间有来自中高层的干冷空气的侵入,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对流层顶附近向下的干空气侵入和对流层低层由西北向南的干空气侵入。干侵入存在于300-600hPa之间,高层略微落后于低层,不利于对流不稳定的发展。但干冷空气侵入使得等相当位温面倾斜,有利于条件性对称不稳定的发展。干侵入使原来不饱和湿空气出现饱和,有利于降水增幅,雨区始终位于500hPa干区前沿。高层正位涡扰动沿相当位温密集带向低层输送,500hPa位涡高值区与降水有较好的同位相关系,对降水的发展和移动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干空气侵入 位涡 湿对称不稳定
下载PDF
川东北一次西北气流型强冰雹天气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竹利 王厚伯 《暴雨灾害》 2008年第3期242-247,共6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NCEP/NCAR 1°×1°6 h再分析资料,从大气环流形势、物理量场等方面对2007年4月29日发生在川东北地区的一次强冰雹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西北气流型冰雹天气是在低能量环境场条件下发...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NCEP/NCAR 1°×1°6 h再分析资料,从大气环流形势、物理量场等方面对2007年4月29日发生在川东北地区的一次强冰雹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西北气流型冰雹天气是在低能量环境场条件下发生的;冰雹天气发生前12 h内降雹区的对流有效位能激增、午后下垫面强烈加热对大气不稳定性增强的作用显著;大气层结对流不稳定、湿对称不稳定、充足的水汽以及干线(露点锋)的存在为此过程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不稳定 对流有效位能 湿对称不稳定 干线
下载PDF
干冷空气侵入在2005年12月山东半岛持续性降雪中的作用 被引量:35
13
作者 乔林 林建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27-33,共7页
利用常规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5年12月山东半岛持续强降雪事件发生的环流背景及干冷空气活动特征,并运用湿位涡和锋生理论,研究了干冷空气在降雪事件中的作用。分析表明:低层湿度场的演变可以很好地反映山东半岛地区降雪的变化... 利用常规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5年12月山东半岛持续强降雪事件发生的环流背景及干冷空气活动特征,并运用湿位涡和锋生理论,研究了干冷空气在降雪事件中的作用。分析表明:低层湿度场的演变可以很好地反映山东半岛地区降雪的变化,但降雪事件与高层干冷空气紧密相连。对流层高层高位涡区与相对湿度小值区相对应,干空气主要来源于北侧(高纬度)对流层高层。高位涡区与低湿区都向下向南伸展,与低层MPV1<0的湿对称不稳定区对应。强降雪是低层饱和湿空气受地形强迫、锋生强迫的抬升作用及湿对称不稳定能量释放的共同作用造成的,而干冷空气的侵入是锋生和不稳定能量释放的触发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雪 湿位涡 锋生 湿对称不稳定
下载PDF
2008年河南黄淮地区暴雨过程个例分析 被引量:19
14
作者 胡燕平 单铁良 +2 位作者 殷广亚 马月枝 姬鸿丽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21-826,共6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NCEP资料对2008年7月22日河南黄淮地区的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过程是在500 hPa槽前西南气流引导下,高低空急流耦合区内西南涡沿切变线移出,弱冷空气侵入暖倒槽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造成的。垂直螺旋度计...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NCEP资料对2008年7月22日河南黄淮地区的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过程是在500 hPa槽前西南气流引导下,高低空急流耦合区内西南涡沿切变线移出,弱冷空气侵入暖倒槽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造成的。垂直螺旋度计算结果显示:中低层正垂直螺旋度中心与降水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大暴雨中心位于正垂直螺旋度中心附近。湿位涡演变分析发现,这次过程有"干侵入"发生,暴雨区中低层对流不稳定和对称不稳定共存,有利于降水增幅。水汽条件分析表明:这次过程的水汽源地在孟加拉湾和南海,主要是低层和近地层的水汽辐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螺旋度 湿位涡 湿对称不稳定 水汽通量
下载PDF
黄淮气旋引发山东两次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玮 王英 黄玉芳 《气象科技》 2014年第6期1057-1063,共7页
利用常规天气图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2年5月14日和2013年5月26日发生在山东的两次气旋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是在高空低槽、西南涡及地面气旋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但气旋形成方式、高低空急流及空气不稳定层结... 利用常规天气图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2年5月14日和2013年5月26日发生在山东的两次气旋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是在高空低槽、西南涡及地面气旋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但气旋形成方式、高低空急流及空气不稳定层结有明显的差异。前者为倒槽锋生型,空气层结呈对流性稳定,冷暖空气在近地层交汇使得等熵面陡立触发垂直涡度增长和湿对称不稳定能量释放造成暴雨,后者为静止锋上冷暖平流加强形成气旋波,冷空气团叠加在暖湿气流之上通过降低低层稳定度强迫暖空气抬升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造成暴雨;前者高空急流偏南,后者高低空急流配合较好激发出次级环流从而使上升运动增强;两次过程暴雨落区均在850hPa高能轴顶端冷暖空气交汇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旋 暴雨 湿对称不稳定 对流不稳定
下载PDF
郑州地区一次冷锋后高架雷暴天气过程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崔慧慧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年第6期34-41,共8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逐6 h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早春郑州地区一次高架雷暴天气过程的特征进行分析,探讨此次雷暴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地面冷垫、850 hP...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逐6 h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早春郑州地区一次高架雷暴天气过程的特征进行分析,探讨此次雷暴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地面冷垫、850 hPa和700 hPa强盛的暖湿急流及500 hPa高空槽为此次郑州地区高架雷暴天气过程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850—700 hPa之间的强垂直风切变和700—500 hPa之间较大的温差均表明逆温层以上对流不稳定度增大,有利于高架雷暴天气的产生。低空强比湿平流和负水汽通量散度为高架雷暴天气提供了丰富的水汽条件。高架雷暴天气过程发生前,700 hPa与500 hPa的θ_(se)差值Δθ_(se)大于0℃,表明700 hPa以上大气为对流不稳定,低层湿位涡的第一分量(MPV1)为负值又表明大气为湿对称不稳定,强雷暴落在对流不稳定区和MPV1负值区,因而此次高架雷暴天气过程是由对流不稳定和湿对称不稳定共同作用产生的。地面冷垫以上的暖湿气团逐步加强,进一步加剧了逆温层以上大气的层结不稳定度。通过与历史个例对比分析可知,郑州地区两次高架雷暴天气过程共同之处为:500 hPa高空槽前辐散气流的抽吸作用、低空切变线和低空急流左侧的辐合上升运动、地面冷垫的抬升作用均为高架雷暴天气预报的着眼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架雷暴 冷垫 低空急流 对流不稳定 湿对称不稳定
下载PDF
2020年延边地区两次相似路径台风暴雨特征及成因分析
17
作者 董鹤松 隋妍 +1 位作者 尹路婷 张昊 《气象灾害防御》 2024年第4期18-24,共7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 FNL 1°×1°再分析资料,对以相似路径北上的2009号台风“美莎克”与2010号台风“海神”引发暴雨的成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东高西低的经向环流有利于台风北上,台风登陆前后均在延边地区...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 FNL 1°×1°再分析资料,对以相似路径北上的2009号台风“美莎克”与2010号台风“海神”引发暴雨的成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东高西低的经向环流有利于台风北上,台风登陆前后均在延边地区建立偏东风低空急流,水汽辐合较强;两次台风降水均呈现非对称性分布特征,强降水落区位于台风中心偏北侧;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下,垂直螺旋度大值区位于低层辐合区内,螺旋上升运动增强,有利于台风暴雨的维持和加强;台风与冷空气发生相互作用,台风中心涡度垂直伸展高度降低、涡度强度明显减弱,“美莎克”中心涡度垂直分布由正压状态转变为斜压状态,“海神”中心涡度垂直分布始终呈现正压状态;“美莎克”在对流层中层存在湿对称不稳定,湿斜压项起主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似路径台风 降水非对称 冷空气 垂直螺旋度 湿对称不稳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