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45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服柳氮磺胺吡啶和黄连素片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疗效分析
1
作者 王琼 甘轲 魏莉娟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2期0019-0022,共4页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应用柳氮磺胺吡啶、黄连素片治疗的效果分析。方法 随机对2018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150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分组, 2组分别进行单一柳氮磺胺吡啶、柳氮磺胺吡啶+黄连素片联合治疗,分析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在治疗后...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应用柳氮磺胺吡啶、黄连素片治疗的效果分析。方法 随机对2018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150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分组, 2组分别进行单一柳氮磺胺吡啶、柳氮磺胺吡啶+黄连素片联合治疗,分析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在治疗后各项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应用柳氮磺胺吡啶、黄连素片治疗,可以更好的控制机体炎症反应,减少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氮磺胺吡啶 黄连素片 溃疡性结肠炎 非特异溃疡性结肠炎 血清炎症因子 不良反应
下载PDF
泄浊解毒方改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和调控巨噬细胞极化机制研究
2
作者 康欣 刘建平 +4 位作者 任杰 杜明民 赵源 胡博乾 郎晓猛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期65-71,共7页
目的探讨泄浊解毒方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及其对β-catenin/FOSL2/ARID5A分子及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组(柳氮磺胺吡啶干预)和低、中、高剂量组(泄浊解毒方干预)。干预14 ... 目的探讨泄浊解毒方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及其对β-catenin/FOSL2/ARID5A分子及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组(柳氮磺胺吡啶干预)和低、中、高剂量组(泄浊解毒方干预)。干预14 d后采用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和结肠组织评分(colon mucosa damage index,CDMI)评价大鼠的状态;HE染色观察病变组织,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6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M1、M2巨噬细胞含量,RT-PCR检测iNOS、CD206及β-catenin/FOSL2/ARID5A mRNA表达,免疫组化检测结肠组织β-catenin/FOSL2/ARID5A分子的蛋白表达。结果1)低中高剂量组DAI评分、CMDI评分、血清TNF-α、IL-6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HE染色可见低中高剂量组结肠组织损伤与炎症浸润轻于模型组。3)低、中、高剂量组M1型巨噬细胞比例和iNOS mRNA显著低于模型组,M2型巨噬细胞比例和CD206 mRNA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4)低、中、高剂量组结肠组织中β-catenin和FOSL2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模型组,ARID5A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泄浊解毒方能有效改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症状,下调β-catenin/FOSL2/ARID5A分子的表达,调节巨噬细胞的极化,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肠道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泄浊解毒方 溃疡性结肠炎 免疫平衡 巨噬细胞 FOS样抗原2
原文传递
溃疡性结肠炎的肠道免疫研究进展
3
作者 李洋 宋志前 +4 位作者 鲁欣悦 王淳 彭诗涛 张婷 宁张弛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68-175,共8页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疾病。UC与肠道免疫关系密切,肠相关淋巴组织以及固有层含有丰富的免疫细胞,对于维持肠道免疫稳态具有重要作用。辅助性T细胞(T helper cell, Th)17...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疾病。UC与肠道免疫关系密切,肠相关淋巴组织以及固有层含有丰富的免疫细胞,对于维持肠道免疫稳态具有重要作用。辅助性T细胞(T helper cell, Th)17/调节性T细胞(T regulatory cell, Treg)失衡与UC肠道免疫稳态息息相关,而Th17/Treg细胞的分化和功能受到细胞代谢重编程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与UC相关的肠相关淋巴组织以及固有层内多种免疫因素、Th17/Treg细胞代谢重编程以及中药免疫调节治疗UC现状3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UC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肠道免疫 TH17细胞 TREG细胞 代谢重编程
下载PDF
姜黄素联合粪菌移植对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改善作用
4
作者 刘扬 路明 +1 位作者 洪文 黄克林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6-142,共7页
目的:探讨姜黄素联合粪菌移植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改善作用,并阐明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5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姜黄素组、粪菌移植组和联合组,除对照组小鼠自由饮用纯净水外,其余各组小鼠自由... 目的:探讨姜黄素联合粪菌移植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改善作用,并阐明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5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姜黄素组、粪菌移植组和联合组,除对照组小鼠自由饮用纯净水外,其余各组小鼠自由饮用含2%DSS的蒸馏水建立UC模型。姜黄素组小鼠灌胃给予60 mg·kg^(-1)姜黄素溶液0.4 mL,每日1次,连续10 d;粪菌移植组小鼠灌肠粪菌液0.2 mL,每日1次,持续10 d;联合组小鼠给予0.2 mL粪菌液灌肠后,给予60 mg·kg^(-1)姜黄素溶液0.4 mL灌胃。实验结束后,计算各组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和结肠大体形态损伤指数(CDMI),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形态表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结肠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4和IL-10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法和Westernblotting法检测各组小鼠结肠组织中闭合蛋白(occludin)和闭锁小带蛋白1(ZO-1)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小鼠结肠黏膜上皮结构完整且连续,腺体排列规则,无炎性细胞浸润和溃疡;模型组小鼠结肠黏膜上皮脱失,腺体排列紊乱,杯状细胞减少,黏膜和黏膜下层充血水肿,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弥漫分布小溃疡;姜黄素组、粪菌移植组和联合组小鼠结肠黏膜上皮结构相对完整,炎性细胞浸润减少,黏膜和黏膜下层充血水肿减轻。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DAI和CDMI升高(P<0.05),结肠组织中IL-1β和TNF-α水平升高(P<0.05),IL-4和IL-10水平降低(P<0.05),occludin和ZO-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姜黄素组、粪菌移植组和联合组小鼠DAI和CDMI降低(P<0.05),结肠组织中IL-1β和TNF-α水平降低(P<0.05),IL-4和IL-10水平升高(P<0.05),occludin和ZO-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姜黄素组和粪菌移植组比较,联合组小鼠DAI和CDMI降低(P<0.05),结肠组织中IL-1β和TNF-α水平降低(P<0.05),IL-4和IL-10水平升高(P<0.05),occludin和ZO-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姜黄素联合粪菌移植可改善UC小鼠结肠组织病理损伤,抑制炎症因子分泌,促进肠黏膜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炎症因子 姜黄素 粪菌移植 葡聚糖硫酸钠
下载PDF
柠檬苦素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损伤和肠道菌群紊乱的改善作用及机制
5
作者 张霞 贾慧宇 +1 位作者 康金旺 赵汉清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56,共6页
目的探究柠檬苦素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肠道损伤和肠道菌群紊乱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构建UC大鼠模型,将建模成功的7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柠檬苦素低、中、高剂量组(12.5、25、50 mg/kg)以及柳氮磺胺吡啶组(阳性对照组,500 mg/kg)... 目的探究柠檬苦素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肠道损伤和肠道菌群紊乱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构建UC大鼠模型,将建模成功的7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柠檬苦素低、中、高剂量组(12.5、25、50 mg/kg)以及柳氮磺胺吡啶组(阳性对照组,500 mg/kg),每组14只;另取14只大鼠作为对照组。各组大鼠灌胃相应药液或等量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2周。末次给药结束24 h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并称重,取结肠组织进行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评分;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观察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1(Claudin-1)、闭合蛋白(Occludin)、闭锁小带蛋白1(ZO-1)、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蛋白的表达水平;基于16S rRNA检测大鼠肠道菌群的相对丰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精神状态不佳、皮毛较暗、情绪烦躁易发怒,结肠组织腺体排列杂乱,出现炎症细胞浸润和细胞坏死、水肿现象;CMDI评分和结肠组织中IL-1β、IL-6、TNF-α水平,HMGB1、RAGE蛋白表达水平以及肠道变形菌门、拟杆菌门菌群的相对丰度均显著升高(P<0.05);体重和结肠组织中Claudin-1、Occludin、ZO-1蛋白表达水平以及肠道厚壁菌门菌群的相对丰度均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柠檬苦素各剂量组大鼠一般情况和结肠组织病理损伤均改善,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逆转(P<0.05),且具有剂量依赖性(P<0.05);柳氮磺胺吡啶组与柠檬苦素高剂量组大鼠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柠檬苦素可改善UC模型大鼠肠道损伤及肠道菌群紊乱,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HMGB1/RAGE信号通路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苦素 溃疡性结肠炎 肠道损伤 肠道菌群 高迁移率族蛋白B1/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信号通路
下载PDF
化浊解毒消痈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6
作者 娄莹莹 徐伟超 +5 位作者 李佃贵 霍永利 孙润雪 李燕 王思月 杨倩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1期1-6,56,共7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对化浊解毒消痈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筛选化浊解毒消痈方中药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然后采用GeneCards数据库筛选疾病作用相关基因,运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药物-成分...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对化浊解毒消痈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筛选化浊解毒消痈方中药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然后采用GeneCards数据库筛选疾病作用相关基因,运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图,通过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筛选化浊解毒消痈方治疗UC的核心靶点,再利用Cytoscape的ClueGO插件进行基因本体及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并通过动物实验进行验证。结果化浊解毒消痈方治疗UC共有81个活性成分和20个关键蛋白靶点,包括前列腺素过氧化物合酶2(PTGS2)、前列腺素过氧化物合酶1(PTGS1)、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半胱氨酸蛋白酶9(CASP9)、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G)、B细胞淋巴瘤2(BCL2)、细胞促凋亡蛋白(Bax)、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等;GO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表明,化浊解毒消痈方治疗UC主要涉及膜微结构域、膜区、囊泡腔、核染色质等,生物学过程包括细胞对脂多糖的反应、凋亡信号通路的调节、氧化应激、细胞对抗生素的反应等,分子功能涉及细胞因子活性、核受体活性、受体配体活性、蛋白激酶调节剂活性、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等;主要富集于IL-17、PI3K-Akt、TNF信号通路等,主要通过调节炎症因子、免疫反应、细胞凋亡、抗病毒感染、抗癌等发挥作用。动物实验表明:模型组中小鼠血清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升高,结肠组织中Bcl-2、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经过化浊解毒消痈方干预后,小鼠血清IL-6、TNF-α以及结肠组织Bcl-2、Caspase-3蛋白均表达下降。结论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化浊解毒消痈方治疗UC的潜在作用机制,揭示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复杂作用过程,初步推测并验证了化浊解毒消痈方治疗UC的主要靶蛋白与通路,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化浊解毒消痈方 网络药理学 分子机制
下载PDF
粪菌移植治疗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免疫学机制研究
7
作者 刘扬 刘青 路明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92-196,共5页
目的分析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对葡聚糖硫酸钠(DSS)所致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的治疗效果及免疫学机制。方法60只C57BL/6J小鼠,其中选取10只小鼠收集粪便(不参与后续实验),其余50只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 目的分析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对葡聚糖硫酸钠(DSS)所致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的治疗效果及免疫学机制。方法60只C57BL/6J小鼠,其中选取10只小鼠收集粪便(不参与后续实验),其余50只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空白组(n=10)、模型组(n=20)、研究组(n=20)。空白组自分组首日起自由饮用灭菌蒸馏水,模型组和研究组自分组首日起自由饮用2%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诱导形成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小鼠模型建立成功后,模型组予以生理盐水灌肠,研究组予以正常小鼠粪便混悬液生理盐水混合物灌肠,每3天灌肠1次,共2次。待第2次灌肠完成后的第2天处死所有小鼠,采集血清样本。ELISA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35(IL-35)、白介素-22(IL-22)、白介素-17(IL-17)与可溶性Fas等细胞因子水平;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形态表现;光冈氏肠内细菌群分析法定量检测肠道菌群值及双歧杆菌与肠杆菌的数量比值(B/E值)。结果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和研究组小鼠TNF-α、IL-6、IL-17与IL-22水平上升,IL-35和可溶性Fas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研究组小鼠TNF-α、IL-6、IL-22与IL-17水平降低,IL-35和可溶性Fas水平升高(P<0.05)。结肠组织病理分析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显示不同程度的黏膜变薄,上皮结构缺失,腺体分布无规则性,固有层充血水肿,伴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及毛细血管充血、淋巴管明显扩张,弥漫分布小溃疡;研究组小鼠结肠黏膜病变程度较模型组有所减轻,但部分仍可见淋巴管轻度扩张,伴少量炎症细胞浸润。菌群分析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和研究组小鼠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和梭菌的菌群值显著升高,B/E值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研究组小鼠酵母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菌群值明显增加,B/E值升高(P<0.05)。结论粪菌移植可改善UC小鼠结肠组织病理性损伤及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减少促炎因子的表达,促进抑炎因子的生成,调节肠道免疫平衡,促进肠黏膜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粪菌移植 溃疡性结肠炎 免疫学 机制研究
下载PDF
基于炎症反应研究参苓白术散加减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效及作用机制
8
作者 邓永文 张全辉 +1 位作者 陈教华 张磊昌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02-906,共5页
目的基于炎症反应研究参苓白术散加减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药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选择30只小鼠,随机抽取6只作为空白对照组,余24只小鼠建立UC小鼠模型;建模后随机抽取6只作为模型对照组,余18只分为参苓白术散加减方低(7.8 g/kg)、中(... 目的基于炎症反应研究参苓白术散加减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药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选择30只小鼠,随机抽取6只作为空白对照组,余24只小鼠建立UC小鼠模型;建模后随机抽取6只作为模型对照组,余18只分为参苓白术散加减方低(7.8 g/kg)、中(15.6 g/kg)、高(31.2 g/kg)剂量组,观察各组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变化,比较各组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形态损伤评分及血清、结肠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变化。结果模型对照组DAI评分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参苓白术散加减方高剂量组DAI评分较模型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模型对照组形态损伤评分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参苓白术散加减方中、高剂量组形态损伤评分均较模型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模型对照组血清中IL-6、IL-1β、TNF-α水平、Ki-67表达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参苓白术散加减方高剂量组血清中IL-6、IL-1β、TNF-α水平、Ki-67表达均较模型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模型对照组结肠组织IL-6、IL-1β、TNF-α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参苓白术散加减方高剂量组结肠组织中IL-6、IL-1β、TNF-α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较模型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加减方可有效降低UC小鼠DAI评分并改善其结肠组织损伤程度,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炎症反应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苓白术散加减方 白细胞介素(IL)-6 IL-1Β 肿瘤坏死因子(TNF)-α
下载PDF
以痈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理论阐释及临床思路探析
9
作者 张斯瑶 于永铎 +2 位作者 柳越冬 陈萌 齐颖超 《吉林中医药》 2024年第4期387-391,共5页
于永铎认为,痈为火毒生,下利脓血为热毒本质,提出“病由毒起,热毒伤肠”为溃疡性结肠炎病机关键,“邪踞火毒”“湿热毒邪”“正虚伏毒”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核心病机演变规律,体现热毒伤肠络,毒邪由实致虚,虚实夹杂的病邪转变过程。结合从... 于永铎认为,痈为火毒生,下利脓血为热毒本质,提出“病由毒起,热毒伤肠”为溃疡性结肠炎病机关键,“邪踞火毒”“湿热毒邪”“正虚伏毒”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核心病机演变规律,体现热毒伤肠络,毒邪由实致虚,虚实夹杂的病邪转变过程。结合从肠黏膜屏障损伤、免疫功能紊乱、细胞自噬、凋亡、焦亡的病变特点及交叉转化的因果联系,提出以痈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核心治法,采用清热解毒、凉血消痈,清热利湿、解毒消痈,健脾益气、托毒消痈等辨治策略,并结合临床验案进行分析,以期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久痢 溃疡性结肠炎 以痈论治
下载PDF
乌梅丸通过调控NLRP3炎症小体改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炎症反应及细胞焦亡
10
作者 李克亚 王真权 王军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7-102,109,共7页
目的:研究乌梅丸通过调控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3(NLRP3)炎症小体改善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肠黏膜炎症反应及细胞焦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择雄性SD大鼠进行动物实验,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灌肠的方式建立UC模型,造模后给予不同剂量... 目的:研究乌梅丸通过调控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3(NLRP3)炎症小体改善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肠黏膜炎症反应及细胞焦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择雄性SD大鼠进行动物实验,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灌肠的方式建立UC模型,造模后给予不同剂量乌梅丸灌胃,阴性对照(NC)-慢病毒(LV)或NLRP3-LV尾静脉注射。评价各组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测量结肠长度,检测病理改变及组织病理评分、结肠组织IL-1β、IL-18含量及GSDMD-N、NLRP3、Cleaved caspase-1表达。结果:UC组大鼠结肠黏膜出现典型UC病理改变,DAI、组织病理评分、结肠组织IL-1β、IL-18含量及GSDMD-N、NLRP3、Cleaved caspase-1表达高于对照组,结肠长度短于对照组(P<0.05);不同浓度乌梅丸组大鼠结肠黏膜UC病理改变改善,DAI、组织病理评分、结肠组织IL-1β、IL-18含量及GSDMD-N、NLRP3、Cleaved caspase-1表达低于UC组,结肠长度长于UC组(P<0.05);高剂量乌梅丸灌胃同时注射LV,NLRP3-LV+UC+高剂量乌梅丸组大鼠结肠黏膜UC病理改变加重,DAI、组织病理评分、结肠组织IL-1β、IL-18含量及GSDMD-N、NLRP3、Cleaved caspase-1表达高于NC-LV+UC+高剂量乌梅丸组,结肠长度短于NC-LV+UC+高剂量乌梅丸组(P<0.05)。结论:乌梅丸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改善UC大鼠肠黏膜炎症反应及细胞焦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乌梅丸 NLRP3炎症小体 炎症反应 细胞焦亡
下载PDF
健脾益肠散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NLRP3信号通路IL-1β、IL-18表达的影响
11
作者 蔺晓源 李开楊 +1 位作者 管洁 刘杰民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17-121,共5页
目的探讨健脾益肠散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NLRP3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IL)-1β、IL-18表达的影响。方法从40只SD大鼠随机选取10只作为正常组,其余大鼠自由饮用5%硫酸葡聚糖溶液7 d制备UC大鼠模型,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柳氮磺... 目的探讨健脾益肠散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NLRP3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IL)-1β、IL-18表达的影响。方法从40只SD大鼠随机选取10只作为正常组,其余大鼠自由饮用5%硫酸葡聚糖溶液7 d制备UC大鼠模型,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柳氮磺吡啶组和健脾益肠散组,每组10只。健脾益肠散组和柳氮磺吡啶组予相应药液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连续14 d。观察大鼠一般状况,并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ELISA检测大鼠血清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胱天蛋白酶1(Caspase-l)含量,免疫组化染色、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结肠组织IL-1β、IL-18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一般状况较差,DAI评分显著升高(P<0.01),血清NLRP3、ASC、Caspase-l含量显著增加(P<0.01),结肠组织IL-1β、IL-18蛋白和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健脾益肠散组和柳氮磺嘧啶组大鼠一般状况明显好转,DAI评分显著降低(P<0.01),血清NLRP3、ASC、Caspase-l含量明显减少(P<0.05,P<0.01),结肠组织IL-1β、IL-18蛋白和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健脾益肠散可抑制NLRP3信号通路IL-1β、IL-18表达,改善结肠免疫炎症损伤,发挥治疗UC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脾益肠散 溃疡性结肠炎 NLRP3信号通路 白细胞介素-1Β 白细胞介素-18 大鼠
下载PDF
黄芩及其有效成分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机制研究进展
12
作者 罗雅琴 黄伟 《山东科学》 CAS 2024年第2期20-28,共9页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炎症性肠病,以持续黏膜炎症为特征,黄芩作为临床常用中药之一,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其组方常用于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如黄芩汤、芍药汤、葛根芩连汤等。研究表明,黄芩及其有效成分在保护肠黏...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炎症性肠病,以持续黏膜炎症为特征,黄芩作为临床常用中药之一,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其组方常用于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如黄芩汤、芍药汤、葛根芩连汤等。研究表明,黄芩及其有效成分在保护肠黏膜、抗炎、免疫调节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对近年来黄芩及其有效成分(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黄芩多糖等)通过保护和修复肠道黏膜屏障、抗炎、调节免疫、抗氧化应激、调节肠道菌群等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溃疡性结肠炎针对性的临床治疗和创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黄芩 有效成分 作用机制
下载PDF
白头翁汤合益脾祛湿理肠汤加减对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疗效
13
作者 杨苏琴 陈光华 +1 位作者 吴云翔 贺应林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10期38-42,共5页
目的:探讨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给予白头翁汤合益脾祛湿理肠汤加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2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大肠湿热型UC患者共计86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对照组... 目的:探讨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给予白头翁汤合益脾祛湿理肠汤加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2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大肠湿热型UC患者共计86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白头翁汤治疗,研究组给予白头翁汤合益脾祛湿理肠汤加减治疗,两组均治疗6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肠黏膜屏障功能、炎症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0.70%)较对照组(74.42%)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D-乳酸(D-LA)、内毒素(BT)、二胺氧化酶(DAO)水平均降低,研究组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3(IL-23)水平均降低,研究组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98%)与对照组(2.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湿热型UC患者给予白头翁汤合益脾祛湿理肠汤加减治疗,能够提升临床效果,改善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炎症因子水平,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湿热证 溃疡性结肠炎 白头翁汤 益脾祛湿理肠汤 肠黏膜屏障功能 炎症因子
下载PDF
效神散加味灌肠对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大肠湿热证)的疗效观察
14
作者 刘晶 张江春 杨健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4期706-708,共3页
目的观察神效散加味灌肠对溃疡性结肠炎(UC)急性发作(大肠湿热证)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88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两组患者参考指南予常规治疗措施;对照组服用美沙拉嗪肠溶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 目的观察神效散加味灌肠对溃疡性结肠炎(UC)急性发作(大肠湿热证)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88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两组患者参考指南予常规治疗措施;对照组服用美沙拉嗪肠溶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神效散加味灌肠。两组连续2周治疗后进行相关指标及疗效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主要临床相关症状评分、改良Mayo评分、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氧化应激指标。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45%,高于对照组的77.27%(P<0.05)。两组治疗前各主要临床相关症状与改良Mayo评分、肠黏膜屏障相关指标、血清GSH-Px、SOD及MDA水平比较,差别均不大(P>0.05)。两组治疗2周后主要临床相关症状与改良Mayo评分等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D-乳酸、二胺氧化酶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并且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5);血清GSH-Px、SOD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升高,而MDA水平则降低,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效散加味灌肠治疗UC急性发作(大肠湿热证)的疗效确切,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肠黏膜屏障功能,调节氧化应激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神效散 肠黏膜屏障 氧化应激
下载PDF
清热渗湿汤加味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湿热蕴肠证)的疗效观察
15
作者 姜昌明 黄晓莺 胡军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4期696-698,共3页
目的观察清热渗湿汤加味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湿热蕴肠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UC(湿热蕴肠证)患者,参考随机数字表法分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全部患者根据指南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清热渗湿汤加味口服,连续观察2周。... 目的观察清热渗湿汤加味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湿热蕴肠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UC(湿热蕴肠证)患者,参考随机数字表法分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全部患者根据指南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清热渗湿汤加味口服,连续观察2周。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改良Mayo评分、肠道菌群以及血清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核因子(NF)-κB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00%(P<0.05);两组病例改良Mayo评分治疗后显著减少,且观察组同时点对比对照组减少更加显著(P<0.05);两组病例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明显增加及肠球菌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改善更显著(P<0.05);两组血清TLR4、MyD88、NF-κB水平显著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清热渗湿汤加味治疗活动期UC(湿热蕴肠证)疗效明显,加快患者症状的改善,纠正肠道菌群紊乱,以及下调血清TLR4、MyD88、NF-κB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清热渗湿汤 湿热蕴肠证 肠道菌群
下载PDF
枯芩与条芩提取物对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药效学比较研究
16
作者 黄伟 罗雅琴 +2 位作者 于新阳 董红敬 王晓 《中国药物警戒》 2024年第3期313-318,共6页
目的比较枯芩、条芩提取物对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模型的药效学差异。方法5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枯芩组、条芩组和美莎拉嗪组,每组10只。采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高度白酒灌胃+5%葡聚糖硫酸钠(DSS)联合诱导法... 目的比较枯芩、条芩提取物对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模型的药效学差异。方法5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枯芩组、条芩组和美莎拉嗪组,每组10只。采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高度白酒灌胃+5%葡聚糖硫酸钠(DSS)联合诱导法,建立湿热型UC大鼠模型;各组分别于造模第1天开始灌胃给药,枯芩组、条芩组给药剂量均为5.25 g·kg^(-1)·d^(-1),美沙拉嗪组给药剂量为0.266 g·kg^(-1)·d^(-1),正常组、模型组灌服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给药28 d。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评价大鼠体质量变化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称取大鼠结肠质量,量取结肠长度,并计算结肠单位长度质量;进行大鼠结肠组织HE染色和PAS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炎症因子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体质量显著降低,结肠长度显著缩短,DAI评分、结肠质量、结肠单位长度质量和血清IL-6、TNF-α、IL-1β水平均显著增加,TGF-β_(1)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肠组织上皮层发生脱落,边缘散乱,隐窝不清晰,黏膜层有水肿,炎症细胞浸润且入侵黏膜下层,肠腺紊乱。与模型组比较,枯芩组、条芩组、美沙拉嗪组大鼠上述指标和相关症状均有明显改善(P<0.05,P<0.01);与枯芩组比较,条芩组、美沙拉嗪组在增加结肠单位长度质量、降低DAI评分、改善炎症因子水平方面均优于枯芩组(P<0.05或P<0.01)。结论枯芩、条芩提取物对湿热型UC大鼠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且条芩优于枯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枯芩 条芩(或子芩) 美莎拉嗪 提取物 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 大鼠
下载PDF
枯芩与条芩提取物对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及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机制
17
作者 黄伟 罗雅琴 +2 位作者 于新阳 董红敬 王晓 《中国药物警戒》 2024年第4期408-414,共7页
目的探讨枯芩、条芩提取物对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对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5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枯芩组、条芩组和美莎拉嗪组,每组10只。采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高度白酒灌胃+5%... 目的探讨枯芩、条芩提取物对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对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5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枯芩组、条芩组和美莎拉嗪组,每组10只。采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高度白酒灌胃+5%葡聚糖硫酸钠(DSS)联合诱导法,建立湿热型UC大鼠模型;各组分别于造模第1天开始灌胃给药,枯芩组、条芩组给药剂量均为5.25 g·kg^(-1)·d^(-1),美沙拉嗪组给药剂量为0.266 g·kg^(-1)·d^(-1),正常组、模型组灌服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给药28 d。给药结束后,收集大鼠无菌粪便,解剖取大鼠结肠黏膜组织,进行匀浆,Elisa法检测大鼠结肠黏膜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炎症因子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1(claudin-1)、黏蛋白2(MUC2)、咬合蛋白(occludin)、闭锁小带蛋白-1(ZO-1)mRNA表达水平;采用16S rDNA测序技术检测大鼠粪便肠道菌群数量及丰度。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IL-6、TNF-α、IL-1β炎症因子含量均明显上升(P<0.01),Claudin-1、MUC2、Occludin、ZO-1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上升(P<0.01);给药28 d后,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结肠黏膜IL-6、TNF-α、IL-1β水平均出现显著的降低(P<0.01),Claudin-1、MUC2、Occludin、ZO-1m RNA表达水平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枯芩组比较,条芩组、美沙拉嗪组在降低IL-6、TNF-α、IL-1β、Claudin-1、Occludin、ZO-1 mRNA表达水平方面均优于枯芩组(P<0.05或P<0.01),对MUC2指标改善不明显,以美沙拉嗪组药效最好。肠道菌群测序结果显示,湿热型UC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物种多样性及丰度降低,厚壁杆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相对丰度明显减少(P<0.05),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枯芩组、条芩组对厚壁杆菌门、拟杆菌门明显增多(P<0.05),变形菌门明显减少(P<0.05),美沙拉嗪组调节菌群作用不明显(P>0.05)。枯芩组和条芩组也有一定的差异性,枯芩组长于增加厚壁菌门,条芩组长于增加拟杆菌门。结论枯芩、条芩可能通过回调失衡的肠道菌群,保护肠道黏膜屏障受损,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发挥治疗湿热型UC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枯芩 条芩(或子芩) 提取物 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 肠道菌群 肠黏膜屏障 大鼠
下载PDF
白藜芦醇在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中发挥的作用
18
作者 孙娟 闻静 +3 位作者 王启之 郑兆炜 张成斌 邵明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314-317,共4页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在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中发挥的作用和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3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15只。用氧化偶氮甲烷/葡聚糖硫酸钠(AOM/DSS)建立小鼠UC结肠癌模型。观察组小鼠通过管...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在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中发挥的作用和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3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15只。用氧化偶氮甲烷/葡聚糖硫酸钠(AOM/DSS)建立小鼠UC结肠癌模型。观察组小鼠通过管饲法接受150 mg/kg白藜芦醇,1次/d。对照组同步用等量的无菌生理盐水灌胃。第71天处死小鼠,观察两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分析比较两组小鼠结肠组织中长非编码RNA H19(lncRNA H19)、Bcl-2、生存素(Survivin)和信号传导转录激活因子3(STAT3)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观察组小鼠结肠组织中lncRNA H19、Bcl-2、Survivin和STAT3 mRNA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小鼠结肠组织中Survivin和pSTAT3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CAC小鼠发病过程中,白藜芦醇可以抑制UC小鼠肿瘤的生成,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Bcl-2、Survivin和STAT3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溃疡性结肠炎 结直肠癌 BCL-2 生存素 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
下载PDF
miRNA调控claudin-2表达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巨噬细胞极化的机制
19
作者 朱卫 曾婷婷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176-180,共5页
目的探讨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通过封闭蛋白2(Recombinant,claudin-2)表达变化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方法选取BALB/c雌性小鼠按照体重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以及上调组和下调组,每组15只。对4... 目的探讨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通过封闭蛋白2(Recombinant,claudin-2)表达变化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方法选取BALB/c雌性小鼠按照体重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以及上调组和下调组,每组15只。对4组小鼠溃疡性结肠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分析小鼠溃疡性结肠炎评分情况、炎性因子、免疫细胞、巨噬细胞、claudin-2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上调组、下调组miRNA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上调组miRNA表达降低、下调组升高(P<0.05);与上调组比较,下调组miRNA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上调miRNA第3 d、5 d、7 d的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明显降低、下调组升高;与上调组比较,下调组miRNA表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上调组、下调组T淋巴细胞的糖蛋白(CD4^(+))、白细胞分化抗原(CD8^(+))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上调组CD4^(+)、CD8^(+)水平降低,下调组升高(P<0.05);与上调组比较,下调组CD4^(+)、CD8^(+)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上调组、下调组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上调组TNF-α、IL-6、IL-8水平降低(P<0.05);与上调组比较,下调组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上调组、下调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水平升高,巨噬细胞甘露糖受体(CD206)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上调组iNOS水平降低、CD206水平升高,下调组iNOS水平升高、CD206水平降低(P<0.05);与上调组比较,下调组iNOS升高、CD206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上调组、下调组claudin-2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上调组claudin-2蛋白表达降低、下调组claudin-2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上调溃疡性结肠炎小鼠miRNA能够调节巨噬细胞极化,从而改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 claudin-2 血清炎因子 免疫细胞 溃疡性结肠炎 巨噬细胞极化
下载PDF
健脾益肾消溃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脾肾阳虚证的研究
20
作者 常为伟 刘晓博 +2 位作者 潘慧 陈淑君 张双喜 《中医研究》 2024年第2期30-35,共6页
目的:观察健脾益肾消溃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脾肾阳虚证的疗效及对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水平和炎症性肠病问卷(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questionnaire,IBDQ)评分的影响... 目的:观察健脾益肾消溃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脾肾阳虚证的疗效及对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水平和炎症性肠病问卷(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questionnaire,IBDQ)评分的影响。方法:将64例溃疡性结肠炎脾肾阳虚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给予美沙拉秦缓释颗粒,0.5 g/次,3次/d,口服。治疗组给予健脾益肾消溃方(药物组成:山药、淫羊藿、薏苡仁、炒白芍、党参、陈皮、茯苓、白及、地榆炭、五味子、吴茱萸、甘草片)治疗,1剂/d,水煎至400 mL,200 mL/次,早晚2次温服。两组均治疗4周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19例,有效5例,好转6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3.75%(30/32);对照组治愈12例,有效6例,好转5例,无效9例,有效率为71.88%(23/32)。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评分、中医证候积分、IL-6和TNF-α较治疗前下降(P<0.01),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1);IL-10和IBDQ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1),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健脾益肾消溃方能较好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症状、中医证候、炎症因子水平和IBDQ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脾肾阳虚证 健脾益肾消溃方 炎症因子 炎症肠病问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