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溶磷菌剂对玉米幼苗生长及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磷素形态的影响
1
作者 万水霞 李帆 +4 位作者 王静 郭志彬 喻颖 蒋光月 武际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0-88,共9页
以FD11(普瑞斯特氏菌Priestia sp.)和CH07(阿氏芽孢杆菌Bacillus aryabhattai)两种溶磷菌剂为试验材料,进行菌剂灌根盆栽试验,测定溶磷菌剂施用对玉米生长、根际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特性及土壤不同形态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溶... 以FD11(普瑞斯特氏菌Priestia sp.)和CH07(阿氏芽孢杆菌Bacillus aryabhattai)两种溶磷菌剂为试验材料,进行菌剂灌根盆栽试验,测定溶磷菌剂施用对玉米生长、根际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特性及土壤不同形态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溶磷菌剂可改善根际土壤养分特征和微生物学特性,增加根际土壤的活性磷源含量,对玉米幼苗表现出良好的促生作用。与不施菌剂相比,FD11处理玉米幼苗的株高、茎粗、地上部干重分别增加31.88%、36.39%、104.00%;根际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分别增加了21.90%、107.67%、5.77%。施用溶磷菌剂的土壤H_(2)O-Pi(Pi为无机磷)、NaHCO3-P和NaOH-P含量增加,但HCl-Pi和Residual-P含量显著降低。施用溶磷菌剂改变了玉米根际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在细菌属分类学水平上,不动杆菌属、假单胞菌属、海洋杆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节杆菌属等功能细菌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综合以上分析,施用溶磷菌剂显著提高了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改变了根际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增加了活性磷源的含量,从而改善了土壤肥力,促进玉米根系发育和幼苗生长。此项研究可为新型微生物菌肥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磷菌 土壤肥力 根系形态 磷素形态 微生物群落结构
下载PDF
棉花根际溶磷菌WJP-7发酵培养基优化及防病增产效果
2
作者 王宁 史应武 +7 位作者 牛新湘 杨红梅 楚敏 詹发强 包慧芳 杨蓉 龙宣杞 丁荣荣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63-1270,共8页
【目的】研究棉花根际溶磷菌WJP-7发酵培养基优化及防病增产效果。【方法】采用实验室筛选的高效溶磷菌株P.taiwanensis WJP-7为出发菌株,在优化的假单胞菌发酵培养基上增殖培养。【结果】利用正交试验优化摇瓶发酵培养基,培养基配方为... 【目的】研究棉花根际溶磷菌WJP-7发酵培养基优化及防病增产效果。【方法】采用实验室筛选的高效溶磷菌株P.taiwanensis WJP-7为出发菌株,在优化的假单胞菌发酵培养基上增殖培养。【结果】利用正交试验优化摇瓶发酵培养基,培养基配方为蛋白胨20 g/L,MgCl_(2)15 g/L,K_(2)SO_(4)1.4 g/L。使活菌数达到3.6×10^(9)CFU/mL。摇瓶增菌发酵最优培养基发酵验证试验结果最高活菌数为3.60×10^(9)CFU/mL。菌株WJP-7水剂处理对花期黄萎病防治效果为44.57%,絮期防治效果为50.53%。施用WJP-7水剂对棉田土壤除全氮含量增加不显著,对其它养分和pH值均有显著影响(P<0.05)。菌剂增产率为14.35%和19.51%,【结论】优化了台湾假单胞菌WJP-7摇瓶发酵培养基,菌株WJP-7水剂处理对棉花黄萎病防治效果为50.53%,对棉田土壤除全氮含量不显著外,对其它养分和pH值均显著影响(P<0.05),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溶磷菌 工艺 田间应用
下载PDF
贵州多花木兰根际溶磷菌株的鉴定及代谢组学分析
3
作者 舒健虹 王子苑 +3 位作者 欧二绫 李安 曾庆飞 王小利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56-1267,共12页
为了研究溶磷菌如何响应和应对缺磷,将难溶性磷转变成可溶性磷的机制。利用贵州多花木兰根际土壤分离筛选获得溶磷菌株PD19-4,设置无磷(CK)、难溶性磷(UP)和可溶性磷(SP)3种磷元素条件下培养,并采用LC-MS/MS代谢组学方法分析其在不同磷... 为了研究溶磷菌如何响应和应对缺磷,将难溶性磷转变成可溶性磷的机制。利用贵州多花木兰根际土壤分离筛选获得溶磷菌株PD19-4,设置无磷(CK)、难溶性磷(UP)和可溶性磷(SP)3种磷元素条件下培养,并采用LC-MS/MS代谢组学方法分析其在不同磷元素条件下培养产生的差异代谢物。经形态学鉴定、理化特性比较和16S rDNA序列比对NCBI数据库,发现PD19-4与巴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baetica)最相似,且同源性达99.65%。代谢组分析发现:(1)菌株代谢物共鉴定出253个。CU(CK∶UP)、CS(CK∶SP)和US(UP∶SP)中差异显著下调的代谢物有68、101和108个。代谢物中有机酸类、氨基酸类、碳水化合物和核苷酸类差异物最多;(2)与CK相比,UP和SP中共同上调较明显的代谢物有磷酸糖类D-甘露糖6-磷酸、D-木酮糖-5-磷酸和核酮糖-5-磷酸类物质,且仅在UP中最活跃的代谢物是D-葡萄糖-6-磷酸和2-脱氧核糖1-磷酸。与UP相比,CK和SP中有机酸类精氨基琥珀酸差异倍数较大且相反,分别为17.28 log 2FC和-17.28 log 2FC;(3)KEGG注释和富集,与SP相比,CK和UP都共同富集在精氨酸、脯氨酸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代谢途径、碳代谢、磷酸戊糖途径及ABC转运体通路。仅在US中富集的代谢通路有嘌呤代谢、氧化磷酸化、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综合以上,溶磷菌株从可溶性磷转到难溶性磷环境中,主要通过增加有机酸类和氨基酸类代谢物,同时增强嘌呤代谢、氧化磷酸化、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及磷酸戊糖途径来提高溶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磷菌 代谢组学 贵州多花木兰 差异代谢物
下载PDF
蒙脱石负载溶磷菌联合磷肥对茶园土壤磷的调控
4
作者 丁园 习莉 +1 位作者 龙燕 熊晓晖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3期484-489,共6页
我国南方土壤磷素低、单施磷肥效果差,采用以溶磷菌为基础的调控手段能有效缓解上述问题。以庐山云雾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溶磷菌(PSB)、磷肥(过磷酸钙P1、钙镁磷肥P2)、负载材料(Mt@PSB)及其组配剂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调控效果与作... 我国南方土壤磷素低、单施磷肥效果差,采用以溶磷菌为基础的调控手段能有效缓解上述问题。以庐山云雾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溶磷菌(PSB)、磷肥(过磷酸钙P1、钙镁磷肥P2)、负载材料(Mt@PSB)及其组配剂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调控效果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茶树为喜酸植物,钙镁磷肥(P2)及其组配剂碱性强,不适于茶园土壤调控。溶磷菌(PSB)、磷肥(P1)、负载材料(Mt@PSB)及其组配剂(PSB+P1、Mt@PSB+P1)调控后,茶园土壤pH均处于适宜茶树生长的范围(4.5~6.5),处理后土壤速效磷含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培养45 d后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21%、30%、18%、41%和63%,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别增加14%、104%、10%、47%和107%。极差分析结果表明,上述3个因子对土壤磷的改善效果依次为Mt@PSB、PSB和P1,且Mt@PSB+P1的效果最佳。磷形态分析结果表明,PSB、Mt@PSB、P1主要通过将有机磷矿化为无机磷提高其有效性。PSB+P1和Mt@PSB+P1组配下,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增加主要表现为Ca-P和Fe-P含量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土壤 溶磷菌 速效磷 酸性磷酸酶 磷肥
原文传递
耐盐碱溶磷菌对大豆幼苗叶片脂质代谢组的影响
5
作者 张美珍 王丽娜 +3 位作者 赵微 高迪 张玉先 殷奎德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84-1294,共11页
脂质代谢对于植物响应非生物胁迫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前期筛选得到的4株耐盐碱溶磷菌(W5、Y7、Y14、Y31,学名分别为Bacillus siamensis、Pseudomonas sp.、B.wiedmannii、Acinetobacter sp.)进行大豆盆栽试验,研究盐碱条件下溶磷菌对大... 脂质代谢对于植物响应非生物胁迫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前期筛选得到的4株耐盐碱溶磷菌(W5、Y7、Y14、Y31,学名分别为Bacillus siamensis、Pseudomonas sp.、B.wiedmannii、Acinetobacter sp.)进行大豆盆栽试验,研究盐碱条件下溶磷菌对大豆植株生长的影响,并分析大豆叶片脂质化合物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4株菌处理的大豆叶绿素含量、株高、根长、地上部鲜重、地上部干重、根鲜重和根干重均有提高,其中Y7菌株处理组效果最好,选用Y7菌株处理组进行大豆叶片脂质代谢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429种脂质,Y7菌株处理组筛选得到30种差异明显的代谢物(上调16个,下调14个)。自脂质代谢中选出差异最大的代谢通路为甘油酯代谢,其中甘油二酯(DG)含量显著上升,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下降,而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胆碱(PC)和磷脂酰丝氨酸(PS)总化合物含量上调明显,磷脂酸(PA)、磷脂酰肌醇(PI)总化合物含量下降明显。综合结果表明,耐盐碱溶磷菌施入盐碱土中,对大豆有明显的促生作用并且对大豆叶片脂质代谢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磷菌 大豆 促生 脂质代谢组
下载PDF
溶磷菌混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及毛竹生长的影响
6
作者 刘耀辉 盛可银 +6 位作者 罗建荣 郑淇元 王菲 修玉冰 张玉文 胡冬南 张文元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8-310,共13页
【目的】低磷低利用限制了酸性红壤的初级生产力。溶磷微生物作为磷素活化的主要执行者,能活化土壤磷素,加速土壤磷组分的循环,但其复合菌液对土壤磷素的转化机制尚不明晰。因此,试验通过向毛竹根际接种溶磷菌复合菌液,探究毛竹根际土... 【目的】低磷低利用限制了酸性红壤的初级生产力。溶磷微生物作为磷素活化的主要执行者,能活化土壤磷素,加速土壤磷组分的循环,但其复合菌液对土壤磷素的转化机制尚不明晰。因此,试验通过向毛竹根际接种溶磷菌复合菌液,探究毛竹根际土壤磷素循环的机制及其对毛竹生长的影响。【方法】试验以盆栽毛竹为供试植物,以浇灌的方式向盆栽毛竹根际接种4种不同的溶磷菌复合液:劳尔菌(Ralstonia sp.)+雷伯氏菌(Klebsiella sp.)+肠杆菌(Enterobacter sp.)、劳尔菌+雷伯氏菌、劳尔菌+肠杆菌和雷伯氏菌+肠杆菌,空白对照接种等体积的去离子水,在大棚培育90 d后,测定毛竹根际土壤养分、微生物群落及毛竹生长指标,探究溶磷菌混施对毛竹生长、土壤化学性质、磷循环功能基因的丰度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溶磷菌混施后,土壤无机磷溶解和有机磷矿化基因相对丰度分别比磷饥饿相关基因及磷吸收和转运相关基因相对丰度增加438.66%和383.15%,从而编码土壤磷酸酶矿化土壤有机磷,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磷含量。溶磷菌混施提高了毛竹土壤速效钾、铵态氮、硝态氮的含量,改变了土壤pH,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且Verrucomicrobia(疣微菌门)和Nitrospirae(硝化螺旋菌门)在3株溶磷菌混合处理下显著富集。土壤速效养分的增加有利于毛竹的吸收利用,导致毛竹根系活力及叶绿素含量增加,从而增强毛竹根系从土壤中汲取养分的能力和增强叶片光合作用,加速毛竹生物量的积累。溶磷菌接种显著增加了毛竹的苗高、地径及生物量,且在3株溶磷菌混施下毛竹苗高、地径和生物量均最大,分别为61.57 cm、4.54 cm和17.00 g。【结论】溶磷菌混施种促进了盆栽毛竹土壤酶活性、磷循环功能基因及微生物群落结构转化土壤养分,加速毛竹吸收土壤速效养分,增加毛竹生物量,且3株溶磷菌混合接种后的效果最佳。研究结果可为土壤磷素肥力挖掘和亚热带植物科学施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磷菌混施 毛竹 有效磷 土壤微生物群落 磷循环功能基因
下载PDF
尾矿先锋植物根际溶磷菌的分离鉴定与其促生研究
7
作者 杨瑞 孙蔚旻 +2 位作者 李永斌 郭丽芳 焦念元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6-174,共9页
尾矿重金属环境污染严重,由于有毒金属的浸出严重污染了附近的栖息地,矿山尾矿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养分限制,特别是磷(P)缺乏,会阻碍植物生长,破坏尾矿的植物修复。溶磷菌能通过分泌质子、有机酸等方式把土壤中难溶性的无机磷活... 尾矿重金属环境污染严重,由于有毒金属的浸出严重污染了附近的栖息地,矿山尾矿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养分限制,特别是磷(P)缺乏,会阻碍植物生长,破坏尾矿的植物修复。溶磷菌能通过分泌质子、有机酸等方式把土壤中难溶性的无机磷活化,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促进植物对磷的吸收利用。从湖南锡矿山和广东凡口两个尾矿的先锋植物根际土中采用解磷固体培养基筛选溶磷菌,分离得到5株具有溶磷特性的溶磷菌,根据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分离出的溶磷菌分别命名为Gordonia sp.G2、Intrasporangium sp.G16、Pseudomonas sp.Y1、Pseudomonas sp.Y22和Bacillus sp.Y38。分离筛选出的5株溶磷菌PSI范围为3.14—5.01之间,其中G2溶磷能力最强,Y38相比其他菌株溶磷能力最弱。共有3个菌株G16、G2和Y22具备固氮酶活性,其中G16的固氮酶活性最高(6808.34μmol·h^(-1)·mL^(-1))。同时对菌株的最适pH研究表明,大部分菌株可以在中性偏酸性环境下生长良好。为进一步验证尾矿溶磷菌的植物促生潜力,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接种G2、G16、Y38显著促进了植物干质量和鲜质量、株高的增加,分别提高了196.7%、96.7%、80.0%,而接种Y1、Y38显著增加了植株磷含量,相比对照组显著提高了74.12%和30.25%。研究结果表明,尾矿溶磷菌具有较大的植物促生潜力,其中G2和Y1菌株在尾矿生态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推动新型生物肥料的研究,为尾矿绿色生态修复提供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磷菌 尾矿 植物促生 根际土 金属抗性
下载PDF
东祁连山7种禾草根际溶磷菌筛选及其溶磷特性 被引量:17
8
作者 马文文 姚拓 +3 位作者 蒲小鹏 卢虎 张玉霞 王国基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15-523,共9页
采用PKO无机磷和蒙金娜有机磷选择性培养基,从东祁连山(甘肃省天祝县及周边地区)天然草地上的7种禾草根际分离出溶解无机磷菌株109株,溶解有机磷菌株143株。各菌株生长速度及形态特征差异较大。7种禾草根际溶解无机和有机磷菌株数量,除... 采用PKO无机磷和蒙金娜有机磷选择性培养基,从东祁连山(甘肃省天祝县及周边地区)天然草地上的7种禾草根际分离出溶解无机磷菌株109株,溶解有机磷菌株143株。各菌株生长速度及形态特征差异较大。7种禾草根际溶解无机和有机磷菌株数量,除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溶解无机磷呈根表土壤】根系表面】根内的分布趋势外,其他均呈现出根系表面】根表土壤】根内的分布趋势。大部分溶解无机磷菌株在10 d时溶磷圈直径(D)与菌落直径(d)的比值(D/d)不再增大,而溶解有机磷菌株则在14 d时不再增大。利用钼蓝比色法测定菌株溶磷能力,结果表明,109株溶解无机磷菌株培养液中有效磷含量在0.47~582.46μg·m L-1,最大为菌株PCRP5;143株溶解有机磷菌株培养液中有效磷含量在0.07~14.76μg·m L-1,最大为菌株MCMRS4;蒙金娜培养基pH与有机磷菌株有效磷含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PKO培养基pH与无机磷菌株有效磷含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草 无机溶磷菌 有机溶磷菌 溶磷性能
下载PDF
溶磷菌和固氮菌溶解磷矿粉时的互作效应 被引量:41
9
作者 冯瑞章 姚拓 +2 位作者 周万海 龙瑞军 齐文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764-2769,共6页
采用4株溶磷菌(Lx81、Dm84、Jm92、Lx191)、和3株固氮菌(ChW5、ChW6、ChO6)单独和混合接种后测定培养液有效磷含量、pH值及总有机酸含量的方法,研究溶磷菌和固氮菌溶解磷矿粉时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相对于单独接种溶磷菌:Lx81与3株固... 采用4株溶磷菌(Lx81、Dm84、Jm92、Lx191)、和3株固氮菌(ChW5、ChW6、ChO6)单独和混合接种后测定培养液有效磷含量、pH值及总有机酸含量的方法,研究溶磷菌和固氮菌溶解磷矿粉时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相对于单独接种溶磷菌:Lx81与3株固氮菌分别混合培养能提高磷矿粉的溶解能力,4株溶磷菌与ChW6,Lx81、Dm84、Lx191与ChO6分别混合培养及Jm92+ChW5组合溶磷量极显著增加(p<0·01);Dm84+ChW5、Lx191+ChW5、Jm92+ChO6组合的溶磷量下降(p<0·01)。除Lx81+ChW6、Lx81+ChO6培养液pH值降低外,混合培养的其它组合培养液pH值均较单独接种溶磷菌时升高。有机酸测定结果表明,Lx81、Jm92与ChW5、ChO6分别混合培养、ChW6+Lx81组合有机酸含量升高(p<0·01),其它7种组合的有机酸含量均较单独接种溶磷菌的值下降(p<0·01)。溶磷菌和固氮菌单菌培养时溶磷量与pH值、溶磷量与总有机酸含量及pH值与总有机酸含量之间呈现线性相关;Dm84、Lx191与3株固氮菌分别混合培养溶磷量与pH值之间、Lx81与3株固氮菌分别混合培养溶磷量与总有机酸含量之间呈现线性相关,其它组合的溶磷量与pH值、总有机酸含量间没有相关性。溶磷菌和固氮菌混合培养对溶解磷矿粉既有协同作用也有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磷菌 固氮 互作效应 溶磷能力
下载PDF
红壤溶磷菌的筛选及溶磷机制 被引量:25
10
作者 王同 孔令雅 +4 位作者 焦加国 刘满强 胡锋 孙波 李辉信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73-380,共8页
采用以磷酸铝为磷源的蒙金娜(PVK)液体培养基研究了从红壤土中筛选出的4种溶磷菌的溶磷效果,选出其中的优势菌株B1,并对其溶磷机理做出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所筛选出的4株溶磷菌在液体培养条件下均有显著的溶磷效果,其中菌株B1在培... 采用以磷酸铝为磷源的蒙金娜(PVK)液体培养基研究了从红壤土中筛选出的4种溶磷菌的溶磷效果,选出其中的优势菌株B1,并对其溶磷机理做出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所筛选出的4株溶磷菌在液体培养条件下均有显著的溶磷效果,其中菌株B1在培养4d后有效溶磷量最大,达到292.8 mg L-1。各处理培养液pH在培养期间均有显著下降,pH从7.0下降至3.2~4.7。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发现,各菌株培养液中有机酸的种类与含量随培养时间变化而不同,其中菌株B1主要分泌草酸和苹果酸,培养1d后有机酸总量可达到5 mmol L-1;通过添加有机酸对磷酸铝活化的试验表明,分泌有机酸溶磷仅是菌株B1溶磷机制之一,可能还存在其他溶磷机制。菌株B1生长的适宜pH范围为5~9,最适培养温度为30℃,100ml三角瓶的最适装液量为30~40ml。经鉴定,菌株B1与苏云金芽孢杆菌有99.9%的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磷菌 液体培养 有机酸 溶磷机制 种鉴定
下载PDF
溶磷菌分泌有机酸与溶磷能力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3
11
作者 张英 芦光新 +3 位作者 谢永丽 姚拓 荣良燕 朱颖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33-1038,共6页
为了研究溶磷菌的溶磷机理,探究溶磷菌分泌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与溶磷能力的相关性。利用PKO无机磷液体培养基对筛选自兰州周边的苜蓿(Medicago sativa)、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和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根际的6株溶磷菌进行液体... 为了研究溶磷菌的溶磷机理,探究溶磷菌分泌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与溶磷能力的相关性。利用PKO无机磷液体培养基对筛选自兰州周边的苜蓿(Medicago sativa)、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和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根际的6株溶磷菌进行液体培养,采用钼蓝比色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溶磷量及分泌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结果表明,各菌株溶磷量差异显著(P<0.01),有效磷增量在106.53~373.44 mg·L^(-1)之间。供试菌株分泌有机酸的种类主要有草酸、酒石酸、苹果酸、乳酸、乙酸、柠檬酸和丁二酸等,但分泌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差异较大。溶磷菌的溶磷量与总有机酸量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但有效磷增量并不完全由总有机酸量来决定,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对溶磷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各种有机酸对溶磷量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磷菌 有机酸 溶磷能力
下载PDF
红三叶根际溶磷菌分离及其溶磷机制初探 被引量:36
12
作者 朱颖 姚拓 +1 位作者 李玉娥 孙红阳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59-263,共5页
利用PKO培养基从兰州地区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 L.)根际分离、筛选出21株菌株,其中10株具有溶解无机磷能力,其D/d值(溶磷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在1.13~1.62之间;5株在蒙金娜有机磷培养基上形成明显透明圈,其D/d值在1.07~1.83之... 利用PKO培养基从兰州地区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 L.)根际分离、筛选出21株菌株,其中10株具有溶解无机磷能力,其D/d值(溶磷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在1.13~1.62之间;5株在蒙金娜有机磷培养基上形成明显透明圈,其D/d值在1.07~1.83之间;3株菌株既能溶解有机磷又可溶解无机磷。对其中D/d值较高的6株溶解无机磷菌株和5株溶解有机磷菌株进行液体培养,用钼蓝比色法测定有效磷增量分别为5.0~596.3和-0.03~58.34 mg/L。lhs6和lhs8溶解无机磷能力较其他菌株强,lhs11溶解有机磷能力较其他菌株强。菌株中lhs6、lhs8和lhs11在后续微生物菌肥研制中具有较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 溶磷菌 溶磷能力 红三叶
下载PDF
溶磷菌对4种难溶性磷酸盐溶解能力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10
13
作者 赵小蓉 林启美 李保国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36-241,共6页
以 4种难溶性磷酸盐为培养基 ,发现供试菌株溶解这些磷酸盐的特性差异很大 ,真菌溶磷能力普遍比细菌要高得多。以NO3- 为氮源时的溶磷量通常高于以NH4+ 为氮源时的溶磷量 ,只有 2TCiF2对氟磷灰石及 4TCiF6对磷酸铝的溶解能力以NH4+ 为... 以 4种难溶性磷酸盐为培养基 ,发现供试菌株溶解这些磷酸盐的特性差异很大 ,真菌溶磷能力普遍比细菌要高得多。以NO3- 为氮源时的溶磷量通常高于以NH4+ 为氮源时的溶磷量 ,只有 2TCiF2对氟磷灰石及 4TCiF6对磷酸铝的溶解能力以NH4+ 为氮源时较高。大多数菌株较易溶解Ca P(氟磷灰石和磷矿粉 ) ,其次为Al P(AlPO4 ) ,而溶解Fe P(FePO4 ·4H2 O的能力都比较弱 ,只有曲霉 2TCiF2具有较强的溶解Fe P能力 ,尤其是当供给NO3- 时 ,溶解Fe P的活性比供给NH4+ 时大幅度提高。欧文氏菌 4TCRi2 2和肠杆菌 1TCRi1 5能大量地溶解氟磷灰石 ,而两株节杆菌对磷矿粉的溶解能力最强。供试菌株的溶磷作用可能是由于分泌的有机酸与金属离子络合或螯合作用所致 ,欧文氏菌和肠杆菌溶解难溶性磷过程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磷菌 难溶性磷酸盐 溶磷 溶解能力 土壤
下载PDF
兰州地区苜蓿和红豆草根际溶磷菌筛选及菌株部分特性研究 被引量:26
14
作者 李玉娥 姚拓 +1 位作者 朱颖 姚军鹏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5-51,共7页
利用溶磷圈法对苜蓿和红豆草根际不同部位溶磷细菌进行了分离,共获得分离物386个,其中137个具有溶磷能力。苜蓿和红豆草根际不同部位溶磷菌数量分布有差异,其数量为RS>RP>NRS>HP。对筛选获得的12株溶磷圈较大的菌株进行菌落形... 利用溶磷圈法对苜蓿和红豆草根际不同部位溶磷细菌进行了分离,共获得分离物386个,其中137个具有溶磷能力。苜蓿和红豆草根际不同部位溶磷菌数量分布有差异,其数量为RS>RP>NRS>HP。对筛选获得的12株溶磷圈较大的菌株进行菌落形态特征观察发现,大多数菌落呈灰白色或乳白色、不规则、半透明、边缘不整齐、突起、无光泽、无色素。进一步利用钼蓝比色法对菌株分解磷矿粉能力测定显示,各菌株分解磷矿粉能力差异较大,溶磷量最大为338.4mg/ml,最小为25.9mg/ml,这与其自身溶磷机制有关。溶磷量与菌株培养液pH值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12株菌株大部分具有分泌IAA的能力,其中LM6和LH9分泌IAA能力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磷菌 溶磷 分泌IAA 苜蓿 红豆草 根际
下载PDF
杉木根际溶磷菌筛选及其部分特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4
15
作者 李蓉 周德明 +3 位作者 吴毅 周国英 黄鹏飞 邓小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5-99,共5页
利用蒙金娜有机和无机培养基,各筛选出12株具有较大溶磷圈的菌株,用钼锑抗比色法和Salkowski比色法分别对溶磷特性和分泌IAA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溶解有机磷能力最强的是Py16,Py10和Py3(分别为7.131 mg/100 mL,5.907 mg/100 mL和6.51... 利用蒙金娜有机和无机培养基,各筛选出12株具有较大溶磷圈的菌株,用钼锑抗比色法和Salkowski比色法分别对溶磷特性和分泌IAA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溶解有机磷能力最强的是Py16,Py10和Py3(分别为7.131 mg/100 mL,5.907 mg/100 mL和6.514 mg/100 mL);无机磷的是Pw10,Pw6,Pw20分别是23.20 mg/100 mL,18.59 mg/100 mL,17.26 mg/100 mL。分泌IAA最大的是有机磷菌是Py18,Py16和Py3(分别为38.80 mg/L,37.29 mg/L和35.79 mg/L),无机磷菌是Pw6,Pw8,Pw21(分别是45.340 mg/L,39.340 mg/L,27.480 mg/L)。综合这些结果,菌株Py16,Py3和Pw6兼有解磷和分泌IAA两种最强或较强能力,在多功能微生物菌肥研制中具有重要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磷菌 筛选 溶磷能力 生长素
下载PDF
红壤溶磷菌的筛选及溶磷能力的比较 被引量:20
16
作者 黄伟 黄欠如 +2 位作者 胡锋 吴洪生 李辉信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7-40,共4页
对不同利用方式下红壤的溶磷菌进行筛选,得到7株优势菌株,观察并测定了各初选菌株的菌落特征、生长速度及溶磷能力。结果表明,7株溶磷菌株的HD/CD值(溶磷圈直径HD与菌落直径CD的比值)范围在1.47~3.45之间,有效溶磷量在11.27... 对不同利用方式下红壤的溶磷菌进行筛选,得到7株优势菌株,观察并测定了各初选菌株的菌落特征、生长速度及溶磷能力。结果表明,7株溶磷菌株的HD/CD值(溶磷圈直径HD与菌落直径CD的比值)范围在1.47~3.45之间,有效溶磷量在11.27~136.27mg·L^-1之间,均具有较强溶磷作用。其中,CY06菌株在固体培养条件下的HD/CD值和液体培养条件下的有效溶磷量均显著高于其他菌株,且该菌株对磷酸铝的有效溶磷量显著高于其他难溶磷酸盐,有望成为开发红壤高效微生物磷肥的优良微生物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溶磷菌 筛选 溶磷能力
下载PDF
水稻根际土壤溶磷菌的分离、鉴定及对水稻的促生作用 被引量:14
17
作者 武志海 孙合美 +3 位作者 杨美英 卢冬雪 岳胜天 付丽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0-57,共8页
【目的】为明确水稻根际溶磷菌株溶磷能力及其对水稻植株及根际土壤磷含量的影响。【方法】利用溶磷圈法从水稻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具有较强溶解Ca3(PO4)2能力的2株细菌NDW1和NDW3,根据16S r DNA对菌株进行鉴定。以NBRIP为基础培养基,通... 【目的】为明确水稻根际溶磷菌株溶磷能力及其对水稻植株及根际土壤磷含量的影响。【方法】利用溶磷圈法从水稻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具有较强溶解Ca3(PO4)2能力的2株细菌NDW1和NDW3,根据16S r DNA对菌株进行鉴定。以NBRIP为基础培养基,通过正交试验对2株菌株利用氮源、碳源及初始p H进行优化,鉴定菌株的吲哚乙酸(IAA)分泌量,研究溶磷菌对水稻的促生作用,以及对土壤速效磷和水稻幼苗全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菌株NDW1和菌株NDW3分别被鉴定为Enterobacter sp.和Serratia sp.,2株菌株溶磷的最佳条件组合均为葡萄糖、蛋白胨及初始p H 6。2株菌株24 h内最高溶磷量分别为294.95和312.93μg·m L-1,且都可分泌IAA。土培和沙培条件下,溶磷菌NDW3对水稻株高、根长、最大叶长及地上干质量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NDW3在2种种植条件下均显著增加了根际土壤速效磷及水稻植株全磷含量。【结论】从水稻根际土壤分离获得2株溶磷能力较好的细菌菌株Enterobacter sp.NDW1和Serratia sp.NDW3,菌株NDW3对水稻的促生作用强于菌株NDW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溶磷菌 IAA 促生作用 磷含量 水稻 根际
下载PDF
不同生存环境和磷酸盐对4株溶磷菌溶磷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6
18
作者 冯瑞章 姚拓 +1 位作者 周万海 龙瑞军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56-860,共5页
利用液体培养法研究了不同NaCl浓度、碳源、氮源、溶解氧及磷酸盐对分离自小麦(Triticum aestivum)、苜蓿(Medicago sativa)根际的4株优良溶磷细菌(Lx81、Jm92、Dm84、Lx191)溶磷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4株溶磷菌均为高耐盐菌株,其中J... 利用液体培养法研究了不同NaCl浓度、碳源、氮源、溶解氧及磷酸盐对分离自小麦(Triticum aestivum)、苜蓿(Medicago sativa)根际的4株优良溶磷细菌(Lx81、Jm92、Dm84、Lx191)溶磷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4株溶磷菌均为高耐盐菌株,其中Jm92和Dm84维持较高溶磷量的NaCl浓度最高阈值分别为4%和8%,Lx81、Lx191在NaCl浓度超过5%时溶磷活性受到抑制.(2)Lx81的最佳碳源是葡萄糖,其次为蔗糖;另外3株菌在葡萄糖和蔗糖为碳源时,均有较高的溶磷能力;4株菌都几乎不能利用淀粉.(3)Lx81和Jm92在以(NH4)2SO4和NH4NO3为氮源时溶磷活性均较高,(NH4)2SO4是Lx191的最佳氮源,而NH+-N存在会导致Dm84溶磷活性降低.(4)供试4株菌均不是专性厌氧菌,但不同菌株对氧的需求量不同.(5)4株溶磷菌对Ca3-P和Ca8-P有较大的溶解效率,但它们几乎都不能溶解Ca10-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磷菌 生存环境 NaCl浓度 碳源 氮源 溶解氧 磷酸盐 溶磷能力
下载PDF
春小麦和苜蓿根际溶磷菌筛选及其溶磷能力测定 被引量:30
19
作者 冯瑞章 冯月红 +2 位作者 姚拓 龙瑞军 康爱明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5期604-608,共5页
对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苜蓿(Medicago sativa)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溶磷菌进行分离得到溶磷菌株368株,小麦和苜蓿根际溶磷菌数量分布为:根际土(RS)>远离根际土(NRS)>根表(RP)>根内(HP)。利用溶磷圈法初步筛选出66株具有... 对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苜蓿(Medicago sativa)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溶磷菌进行分离得到溶磷菌株368株,小麦和苜蓿根际溶磷菌数量分布为:根际土(RS)>远离根际土(NRS)>根表(RP)>根内(HP)。利用溶磷圈法初步筛选出66株具有较高溶磷能力的菌株,经钼蓝比色法测定其溶磷量,获得12株溶磷量大于100 mg/L的高效溶磷菌,且发现溶磷能力与pH值没有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磷菌 溶磷能力 pH值 春小麦 苜蓿 根际
下载PDF
溶磷菌溶磷和分泌IAA特性及对苜蓿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7
20
作者 李玉娥 姚拓 荣良燕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4-88,共5页
植物根际溶磷菌不仅可以提高植物对土壤磷素的利用率,同时可以促进根瘤菌的结瘤和固氮作用。利用液体培养法对5株溶磷菌的溶磷特性和分泌IAA能力进行研究,并通过盆栽试验研究接种溶磷菌对苜蓿(MedicagosativaL.)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植物根际溶磷菌不仅可以提高植物对土壤磷素的利用率,同时可以促进根瘤菌的结瘤和固氮作用。利用液体培养法对5株溶磷菌的溶磷特性和分泌IAA能力进行研究,并通过盆栽试验研究接种溶磷菌对苜蓿(MedicagosativaL.)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各供试菌株溶磷能力差异较大,溶磷能力最强的是LM18(300.3 mg/mL);菌株都有分泌IAA特性,最大分泌量为17.95μg/mL(LM12)。接种溶磷菌后苜蓿株高、茎粗、干重、干鲜比和叶茎比都比对照明显增加。因此,溶磷能力和分泌IAA能力较强的菌株(LM12和LM18)可作为研制微生物肥料的优良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磷菌 分泌IAA 溶磷 苜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