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种皮预处理对滇牡丹种子吸水特性及萌发的影响
1
作者 和桂青 李兆光 +6 位作者 侯志江 和琼姬 李燕 叶磊 杨文高 王蕊 袁文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期97-99,104,共4页
[目的]了解不同种皮预处理滇牡丹种子的吸水特性及萌发情况。[方法]测定4种不同种皮预处理滇牡丹种子萌发过程的物理吸水曲线并拟合曲线回归方程,进一步观测该批种子在15℃温箱中的萌发情况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滇牡丹种子吸水到饱和... [目的]了解不同种皮预处理滇牡丹种子的吸水特性及萌发情况。[方法]测定4种不同种皮预处理滇牡丹种子萌发过程的物理吸水曲线并拟合曲线回归方程,进一步观测该批种子在15℃温箱中的萌发情况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滇牡丹种子吸水到饱和所需的时间为144~216 h,浸泡时间与吸水量之间的关系符合对数曲线;萌发情况以50℃热水处理的滇牡丹生根率最高,达93.33%,其平均根长、平均侧根数、平均芽长、侧根率、萌发率均在各处理中最高;平均根长与平均侧根数、侧根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萌芽率与平均侧根数、平均芽长、侧根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不同种皮预处理能有效提高种子吸水率,减少种子浸泡时间;种子播前通过较长时间(144~216 h)的水浸泡可提高滇牡丹种子的生根率,宜采用50℃热水处理滇牡丹种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牡丹 种子吸水特性 萌发情况 曲线回归 相关分析
下载PDF
同一产地不同地理种源滇牡丹籽营养成分含量比较分析
2
作者 郭雪 池泽平 +2 位作者 兰蔚 王娟 张鹏远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9-144,共6页
旨在为选育性状优良、适合于油用开发的滇牡丹种质资源提供参考,对人工栽培在同一环境的9个种源滇牡丹籽百粒鲜质量和百粒干质量、含水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进行了测定,对各指标之间的相关... 旨在为选育性状优良、适合于油用开发的滇牡丹种质资源提供参考,对人工栽培在同一环境的9个种源滇牡丹籽百粒鲜质量和百粒干质量、含水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进行了测定,对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及各指标与种源地地理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对脂肪酸组成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栽培到同一环境后,不同地理种源滇牡丹籽各指标均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可溶性蛋白(变异系数21.76%)、亚油酸(变异系数19.57%)及豆蔻酸(变异系数18.52%)差异较大;丽江河西种源滇牡丹籽粗脂肪含量最高,达到21.64%;丽江鲁甸种源滇牡丹籽中的α-亚麻酸含量最高(42.84%);相关性分析表明,百粒鲜质量(p<001)、百粒干质量(p<0.05)与种源地海拔高度存在显著正相关;PCA表明,硬脂酸、α-亚麻酸、十一酸、油酸、癸酸及亚油酸最能反映出不同种源滇牡丹籽中脂肪酸的组成情况,经聚类分析,在欧氏距离为5时,9个种源滇牡丹籽被分为3个大簇。综上,种源对滇牡丹籽的营养成分存在一定影响,在开展油用滇牡丹人工育种工作时,应充分考虑育种过程中父母本的种源地因素,以获得更好的油用滇牡丹选育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牡丹 地理种源 人工栽培 可溶性糖 可溶性蛋白 粗脂肪 脂肪酸
下载PDF
滇牡丹PdANS的克隆、表达及与花青素含量的相关性
3
作者 平怀磊 郭雪 +4 位作者 余潇 宋静 杜春 王娟 张怀璧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06-217,共12页
花色是观赏植物最重要的品质性状之一,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探明滇牡丹的花色调控机理,为提高观赏价值奠定理论基础。以花瓣为材料,克隆获得PdANS,生物信息学分析其特征,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HPLC等技术探究不同组织... 花色是观赏植物最重要的品质性状之一,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探明滇牡丹的花色调控机理,为提高观赏价值奠定理论基础。以花瓣为材料,克隆获得PdANS,生物信息学分析其特征,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HPLC等技术探究不同组织、不同发育时期中PdANS的表达情况与各组织花青素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PdANS全长1 121 bp,包含一个1 064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354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40.41 kD,理论等电点(pI)5.48,分子式为C_(1819)H_(2876)N_(474)O_(540)S_(12),脂肪指数为88.64,不稳定指数(Ⅱ)为55.32,亲水平均数为-0.435,推测为不稳定的亲水蛋白。且无信号肽序列及跨膜螺旋区,是没有分泌功能的非跨膜蛋白。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滇牡丹PdANS与牡丹、芍药等植物的ANS蛋白亲缘关系最近。RT-qPCR结果显示,PdANS在花瓣、花药、萼片、苞片和花梗中均有表达,以花瓣中的表达量最高。HPLC结果表明,在不同组织提取液中,分别检测出Cy3G5G、Pn3G5G、Cy3G和Pn3G四种花青素,且花青素含量花瓣>花药>萼片>花梗>苞片。相关性分析表明,花青素含量与PdANS表达量呈极显著相关性。推测PdANS在滇牡丹花色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参与花青素物质的生物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牡丹 ANS基因 花青素 生物信息学分析 HPLC
下载PDF
滇牡丹主要分布区11个居群果实特征的比较
4
作者 杜春 余潇 +4 位作者 牟亚萍 李进 张鹏远 原晓龙 王娟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19-630,共12页
[目的]滇牡丹作为珍贵的油用野生牡丹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能,研究其果荚及结实特征可为滇牡丹育种工作提供帮助。[方法]以11个野生居群的滇牡丹果荚及种子为研究对象,统计果荚及种子性状数据,采用描述统计、相关性、K-均值聚类及方差... [目的]滇牡丹作为珍贵的油用野生牡丹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能,研究其果荚及结实特征可为滇牡丹育种工作提供帮助。[方法]以11个野生居群的滇牡丹果荚及种子为研究对象,统计果荚及种子性状数据,采用描述统计、相关性、K-均值聚类及方差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果荚及种子各性状变异系数(CV)变化范围9.15%~72.96%,其中果荚重具有最大的平均变异系数(53.54%),其次为发育种子数(52.68%)及败育种子数(51.39%),丽江利苴(DLG)居群在11个居群中拥有最大的平均果荚长度(7.49 cm),果荚宽度(6.66 cm)及果荚重(27.83 g)。采用K-均值聚类的方法对滇牡丹种子质量分级标准进行探究,结果表明Ⅰ级种子(单粒重>1.26 g、种子宽>1.25 cm、种子长>1.38 cm),Ⅱ级种子(单粒重0.84~1.26 g、种子宽1.10~1.25 cm、种子长1.22~1.38 cm),Ⅲ级种子(0.60 g单粒重~<0.84 g、1.01 cm<种子宽<1.10 cm、1.05 cm<种子长<1.22 cm),等外种子(单粒重<0.60 g、种子宽≤1.01 cm、种子长≤1.05 cm),其中丽江牦牛坪(DLM)居群具有最大的Ⅰ级种子及Ⅱ级种子的占比分别为3.41%、4.89%;昆明梁王山拥有最大的等外种子占比3.30%。[结论]滇牡丹果荚性状变异丰富,果荚重、发育种子数及败育种子数等性状较其他性状具有较大的变异,11个居群中DLM与DLG两个居群在果荚及种子性状、结实特征上均优于其他居群,而昆明梁王山(DLW)居群表现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牡丹 果荚性状 种子性状 种子分级
下载PDF
沙藏层积过程中滇牡丹种子萌发特征研究
5
作者 张平芳 普甜 +4 位作者 余潇 代嫚婷 杜春 王娟 栗宏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82-94,共13页
【目的】探索沙藏层积对滇牡丹种子萌发的影响,为滇牡丹种苗繁殖和栽培奠定基础。【方法】以人工栽培的滇牡丹种子为试验材料,采取室温沙藏层积至上胚轴露出时,每隔15 d取60粒,对滇牡丹种子在沙藏层积过程中的萌发指标进行测定,根据层... 【目的】探索沙藏层积对滇牡丹种子萌发的影响,为滇牡丹种苗繁殖和栽培奠定基础。【方法】以人工栽培的滇牡丹种子为试验材料,采取室温沙藏层积至上胚轴露出时,每隔15 d取60粒,对滇牡丹种子在沙藏层积过程中的萌发指标进行测定,根据层积过程中种子外部形态特征的变化,将种子划分为6个不同萌发阶段(S1~S6),并利用体视显微镜观察沙藏层积前(S0)和不同萌发阶段种子结构及种胚的变化特征,分析胚乳中贮藏物质(蛋白质、淀粉、油脂)的组织化学染色情况,同时测定各萌发阶段胚乳和种胚中营养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酶(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室温沙藏层积过程中,滇牡丹种子的瞬时发芽率和活力指数均呈现增大趋势,瞬时发芽率在沙藏90 d时增加到85.00%,活力指数增加到20.82。在S0阶段,种胚较小;S1阶段(层积30 d),种子吸水膨胀;S2阶段,胚根突破种皮,少量种子开始萌发;S3阶段,下胚轴明显伸长和增粗;S4阶段,子叶进一步增大,胚根明显伸长和增粗;S5阶段,随着胚根的不断伸长,子叶继续变大;S6阶段,能够观察到少许种子的上胚轴明显伸长。从S2到S6阶段,滇牡丹种子的横纵径、厚度、质量、去皮质量均未显著增加,但种子纵径、胚乳长、胚乳宽、胚长、胚宽分别从S1阶段的(12.19±1.71),(10.75±1.83),(9.22±1.59),(3.20±0.69),(1.56±0.43) mm到S6阶段显著增加至(14.07±0.42),(13.46±0.28),(11.14±1.57),(70.53±14.43),(8.85±0.31) mm,胚率从S1阶段的(30.21±4.31)%显著增大到(525.02±116.10)%。种子萌发过程中,胚乳和种胚中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总体呈下降的趋势;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胚乳中贮藏物质含量最多的是油体和蛋白质,淀粉含量较少。胚乳和种胚中POD活性总体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分别在S3和S1阶段达到最高值23.20和58.07 U/g,胚乳和种胚中SOD活性总体呈增加趋势,均在S5阶段达到最高值320.42和2 604.39 U/g。【结论】沙藏层积50~70 d的滇牡丹种子发芽率较高,酶活性较强,有助于种子的进一步萌发,取此时段的种子播种,辅以适宜的栽培管理措施,能有效提高种子的出苗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牡丹 沙藏层积 种子萌发 贮藏物质
下载PDF
滇牡丹花粉粒发育细胞学观察与雄蕊愈伤组织诱导及增殖培养
6
作者 牟亚萍 张平芳 +3 位作者 杜春 李进 刘子榕 王娟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64-1072,共9页
【目的】研究滇牡丹花蕾与花粉粒发育间的相关性,建立外观形态与花粉粒主导发育时期间的关系,为后期取材提供参考;筛选出滇牡丹雄蕊愈伤组织、增殖和分化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以期建立滇牡丹雄蕊的再生体系。【方法】以红色滇牡丹硬蕾期和... 【目的】研究滇牡丹花蕾与花粉粒发育间的相关性,建立外观形态与花粉粒主导发育时期间的关系,为后期取材提供参考;筛选出滇牡丹雄蕊愈伤组织、增殖和分化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以期建立滇牡丹雄蕊的再生体系。【方法】以红色滇牡丹硬蕾期和透色期的花蕾为研究材料,通过石蜡切片加光学显微观察的途径确定各阶段花粉粒的主导发育时期;结合MS固体培养基,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质量浓度对滇牡丹雄蕊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和分化的影响。【结果】(1)红色滇牡丹花蕾直径10~17 mm且尚未透色的Y2−Y4阶段,其花粉粒主导发育时期是单核中期;花蕾直径12~15 mm且透色面积小于30%的T1−T2阶段为单核靠边期,花蕊直径15~19 mm且透色面积大于30%的T3−T4阶段为双核期。(2)滇牡丹雄蕊的最佳消毒方式为花蕾经流水冲洗30 min后,使用1%次氯酸钠消毒8 min。(3)滇牡丹雄蕊的最佳诱导时期为单核靠边期。(4)雄蕊愈伤组织诱导适宜的培养基为MS+0.2 mg·L^(−1)NAA+0.5 g·L^(−1)PVP;最适增殖培养基为MS+0.5 mg·L^(−1)NAA+0.25 mg·L^(−1)6-BA+0.5 mg·L^(−1)GA3+1 g·L^(−1)PVP。【结论】明确了花蕾大小和外观透色形态与各阶段花粉粒的主导发育时期的关系,筛选出红花滇牡丹雄蕊愈伤组织诱导与增殖适宜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为滇牡丹组织培养技术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牡丹 雄蕊 愈伤组织 增殖
下载PDF
云南省3个海拔区域滇牡丹主要叶部病害发生动态分析
7
作者 潘悦 杨贵钗 +3 位作者 陈婉东 刘建福 王俊威 王娟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58-266,共9页
为了解云南省滇牡丹叶部病害的发生动态,本研究开展了3个海拔区域滇牡丹主要叶部病害周年调查及病原真菌初步鉴定,并探讨海拔高度、温度和降雨量对滇牡丹病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海拔区域滇牡丹主要叶部病害为黑斑病、红斑病和炭疽... 为了解云南省滇牡丹叶部病害的发生动态,本研究开展了3个海拔区域滇牡丹主要叶部病害周年调查及病原真菌初步鉴定,并探讨海拔高度、温度和降雨量对滇牡丹病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海拔区域滇牡丹主要叶部病害为黑斑病、红斑病和炭疽病,病原菌分别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枝孢属Cladosporium和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的真菌。其中黑斑病和炭疽病在稗子乡(2000 m)发病较重,其次是梁王山(2400 m)和香格里拉(3400 m),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呈现随海拔升高逐渐下降的趋势。此外,稗子乡的病害发生动态与月平均温度、降雨量的变化规律基本趋于一致,且3种病害的发病程度与月平均温度、降雨量显著相关。综上所述,低海拔且温湿度较大的区域滇牡丹叶部病害发生较重,本研究为滇牡丹病害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省 滇牡丹 海拔区域 叶部病害 动态分析
下载PDF
珍稀濒危植物滇牡丹研究进展
8
作者 张平芳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8期109-112,117,共5页
滇牡丹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是传统中药材的主要来源物质之一。本文综述了滇牡丹的形态学特征、种子休眠原因与破眠方法、应用价值及濒危原因等,总结了滇牡丹保护措施,并提出了展望,以期为滇牡丹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滇牡丹 种子休眠 种子萌发 应用价值 濒危原因
下载PDF
牡丹 滇牡丹 芍药
9
作者 兑宝峰 《花卉》 2023年第7期12-13,共2页
每年4月正是牡丹开芍药放的季节,二者的花期首尾相联,相互交叉,其绚丽的花色,优美的花型成为晚春至初夏的一道靓丽风景。牡丹、芍药不仅花期相邻,而且花型、叶形也较为相似,在植物分类学上都属芍药科芍药属植物。此外,牡丹还有“木芍药... 每年4月正是牡丹开芍药放的季节,二者的花期首尾相联,相互交叉,其绚丽的花色,优美的花型成为晚春至初夏的一道靓丽风景。牡丹、芍药不仅花期相邻,而且花型、叶形也较为相似,在植物分类学上都属芍药科芍药属植物。此外,牡丹还有“木芍药”,芍药也有“草牡丹”的别名。而滇牡丹则是我国特有的牡丹种群。芍药科仅芍药属一个属,分为以牡丹、滇牡丹为代表,植株呈灌木或亚灌木状的牡丹组;以芍药等为代表,植株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状的芍药组两个组,总共约有35个种,并有大量的园艺种,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少数种产于美洲,我国产11种(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牡丹 芍药科 多年生草本植物 木芍药 叶形 植物分类学 花型 芍药属
下载PDF
40个野生滇牡丹群体的花粉形态研究 被引量:20
10
作者 李奎 王雁 +3 位作者 郑宝强 朱向涛 吴红芝 史倩倩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4-103,共10页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野生滇牡丹40个群体的花粉形态,结果表明其花粉有较明显的多样性。不同群体的花粉赤道面观多为长球形,少数为超长球形或近球形,极面观为三裂圆形,萌发器官具三拟孔沟,外壁纹饰形态多样,可分为小穴状、穴状、网状、粗...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野生滇牡丹40个群体的花粉形态,结果表明其花粉有较明显的多样性。不同群体的花粉赤道面观多为长球形,少数为超长球形或近球形,极面观为三裂圆形,萌发器官具三拟孔沟,外壁纹饰形态多样,可分为小穴状、穴状、网状、粗网状、皱波-网状、皱波状等。按照数量分类学性状对40个群体进行了亲缘关系的聚类分析,结合表型性状特征分析认为花粉形态与植株不同群体及花色等密切相关。最后讨论了花粉形态在牡丹分类和系统演化方面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牡丹 群体 花粉形态 亲缘关系
下载PDF
基于牡丹EST信息的滇牡丹SSR标记开发 被引量:16
11
作者 张艳丽 王雁 +1 位作者 李正红 马宏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1-175,共5页
对NCBI(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中牡丹的ESTs(expressed sequence tags)的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所分析的2 204条序列中,仅324条分布有SSRs(simple sequence repeats),占全部ESTs序列的14.70%;SSR的出现频率为15.20%,共计335个,其... 对NCBI(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中牡丹的ESTs(expressed sequence tags)的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所分析的2 204条序列中,仅324条分布有SSRs(simple sequence repeats),占全部ESTs序列的14.70%;SSR的出现频率为15.20%,共计335个,其中,二核苷酸重复比例84.18%,三核苷酸重复比例为15.22%,四和六核苷酸重复比例为0.30%。在此基础上,利用软件(serafer 1.3)设计了51对备选SSR引物,以6个滇牡丹不同花色类群DNA为模板对引物进行筛选,其中,10对引物有扩增产物;用这些引物进一步在10个类群50个DNA模板进行多态性测试,结果显示:上述10对SSR引物均有多态性,且同一类群内不同模板DNA间也存在多态性。本研究结果证明:基于牡丹EST信息建立SSR标记是一种有效而可行的方法,有助于滇牡丹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 滇牡丹 EST SSR 标记
下载PDF
滇牡丹天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0
12
作者 任秀霞 张盈 +4 位作者 薛璟祺 朱富勇 石丰瑞 王顺利 张秀新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72-780,共9页
以云南中部及西北部的6个滇牡丹(Paeonia delavayi)天然居群为研究对象,进行株高、新枝长等9个表型性状的表型多样性分析和ISSR分析。结果表明:9个表型性状变异幅度为0.9%-39.8%,平均值达到了18.9%;居群间生殖器官的变异较大,居群内... 以云南中部及西北部的6个滇牡丹(Paeonia delavayi)天然居群为研究对象,进行株高、新枝长等9个表型性状的表型多样性分析和ISSR分析。结果表明:9个表型性状变异幅度为0.9%-39.8%,平均值达到了18.9%;居群间生殖器官的变异较大,居群内营养器官更容易产生变异。利用居群间欧式距离进行聚类分析,6个居群聚为4个类群,没有与实际地理位置相吻合,说明表型特征的性状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不大。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利用筛选得到的10条引物,在取自6个自然居群、180个个体中,检测到56个多态位点。在居群水平上,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60.2%,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s信息指数(I)分别为0.281和0.414。在物种水平上,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s信息指数(I)分别为0.409和0.596。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达0.319。结果显示,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均存在广泛变异。滇牡丹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居群间遗传分化较大,滇牡丹并不濒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牡丹 居群 多样性 居群遗传结构 遗传分化
原文传递
滇牡丹的多样性和现状评估 被引量:54
13
作者 龚洵 潘跃芝 杨志云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218-223,共6页
滇牡丹是中国西南的特有植物,在中国植物红皮书中将其定为渐危种而列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本研究从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形态与遗传多样性、繁殖生物学特性、迁地保护结果等方面对滇牡丹的现状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滇牡丹并不渐危:①拥... 滇牡丹是中国西南的特有植物,在中国植物红皮书中将其定为渐危种而列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本研究从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形态与遗传多样性、繁殖生物学特性、迁地保护结果等方面对滇牡丹的现状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滇牡丹并不渐危:①拥有多样化的生态环境,对生态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②具有形态多样性与遗传多样性;③虽然有性繁殖较困难,但无性繁殖能力强、效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牡丹 多样性 现状评估 特有植物
下载PDF
滇牡丹种子休眠解除效应研究 被引量:20
14
作者 刘秀贤 张艳丽 +3 位作者 马宏 王雁 李正红 万友名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12,共4页
研究了不同温度及预处理对滇牡丹种子下胚轴休眠解除和不同根长、温度及GA3浓度对上胚轴休眠解除的影响。结果表明:滇牡丹种子用400 mg/L的GA3溶液浸泡24 h后在15℃温度下对下胚轴休眠解除效果较好;根长大于3 cm的生根种子用200 mg/L的... 研究了不同温度及预处理对滇牡丹种子下胚轴休眠解除和不同根长、温度及GA3浓度对上胚轴休眠解除的影响。结果表明:滇牡丹种子用400 mg/L的GA3溶液浸泡24 h后在15℃温度下对下胚轴休眠解除效果较好;根长大于3 cm的生根种子用200 mg/L的GA3溶液浸泡2 h后在20℃温度下最有利于滇牡丹种子上胚轴休眠的解除;低温处理虽可解除上胚轴休眠,但所需时间较长,效果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牡丹 种子 休眠解除
下载PDF
滇牡丹的开花特征及繁育系统 被引量:21
15
作者 李奎 郑宝强 +1 位作者 王雁 郭欣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3-67,共5页
以滇牡丹(Paeonia delavayi)种群数量最大、分布最集中的香格里拉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3 a的连续观察,运用花粉活力检测、柱头可授期检测、花粉—胚珠比(P/O)、套袋试验等分析其开花特征及繁育系统。结果表明:滇牡丹种群整体花期为5月中... 以滇牡丹(Paeonia delavayi)种群数量最大、分布最集中的香格里拉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3 a的连续观察,运用花粉活力检测、柱头可授期检测、花粉—胚珠比(P/O)、套袋试验等分析其开花特征及繁育系统。结果表明:滇牡丹种群整体花期为5月中旬至6月中下旬,单花花期6~9 d,花朵虫食率高并促进雄蕊提前散粉;正常发育的滇牡丹花瓣打开1~2 d后自内向外开始散粉,可持续5~6 d,常温下花粉活力持续时间较长,柱头在花瓣打开前1 d至打开后3 d授粉成功率均较高,散粉滞后可认为是雄蕊后熟;P/O值为(6 124~9 713)∶1,花粉量大,为较高授粉成功率提供了可能性;繁育系统中不同套袋试验表明,滇牡丹不存在自花授粉和无融合生殖现象,具有较弱的风媒传粉能力,同株异花能产生少量种子,但种子量少且饱满度较低,人工异株异花授粉和自然杂交结实率最高。繁育系统研究认为滇牡丹应为以昆虫为主要媒介的异花传粉植物,自然条件下种子的形成主要依赖于昆虫传粉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牡丹 开花特征 繁育系统
下载PDF
滇牡丹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被引量:63
16
作者 杨淑达 施苏华 +1 位作者 龚洵 周仁超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5-111,共7页
应用ISSR标记对中国西南地区特有植物滇牡丹 (Paeoniadelavayi)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从 100个引物中筛选出 10个用于正式扩增,在取自 16个自然居群和 1个迁地保护居群的 511个个体中,检测到 92个多态位点。在居群水平上,多态位点百... 应用ISSR标记对中国西南地区特有植物滇牡丹 (Paeoniadelavayi)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从 100个引物中筛选出 10个用于正式扩增,在取自 16个自然居群和 1个迁地保护居群的 511个个体中,检测到 92个多态位点。在居群水平上,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 44. 61%,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 (H)和Shannon信息指数 (I)分别为0. 1657和 0. 2448。在物种水平上,多态位点百分率 (PPB)为 79. 31%,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 (H)和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为 0. 2947和 0. 4355。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 (GST)达 0. 4349。结果表明:滇牡丹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居群间遗传分化较大。结合以前的研究结果,对滇牡丹的现状进行评估的结果显示,滇牡丹并不濒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多样性 滇牡丹 ISSR分析 Shannon信息指数 多样性指数 中国西南地区 ISSR标记 多态位点 遗传分化系数 特有植物 迁地保护 自然居群 研究结果 百分率 s基因 水平 引物 物种
下载PDF
滇牡丹籽油与凤丹牡丹籽油品质及活性对比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赵能 肖丰坤 +3 位作者 施蕊 王毅 原晓龙 王娟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2-95,共4页
以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的滇牡丹籽油与凤丹牡丹籽油为原料,以酸值、碘值、皂化值、过氧化值及两种牡丹籽油脂肪酸组成为品质评价指标,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及对酪氨酸酶抑制率为活性评价指标,对比研究二者品质和活性。结果表明:滇牡丹籽... 以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的滇牡丹籽油与凤丹牡丹籽油为原料,以酸值、碘值、皂化值、过氧化值及两种牡丹籽油脂肪酸组成为品质评价指标,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及对酪氨酸酶抑制率为活性评价指标,对比研究二者品质和活性。结果表明:滇牡丹籽油与凤丹牡丹籽油的酸值(KOH)分别为1.628 mg/g和1.724 mg/g,碘值(I)分别为172 g/100 g和168 g/100 g,滇牡丹籽油的皂化值(KOH)为186.4 mg/g,在药典规定的注射用油皂化值(KOH)(185~200 mg/g)范围内。二者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均高于橄榄油,滇牡丹籽油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稍低于凤丹牡丹籽油,而抗酪氨酸酶活性强于凤丹牡丹籽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牡丹籽油 凤丹牡丹籽油 理化性质 抗氧化
下载PDF
HPLC分析6种不同花色滇牡丹花瓣中花青素和黄酮 被引量:12
18
作者 华梅 原晓龙 +5 位作者 杨卫 陈剑 呼延丽 谭芮 杨宇明 王娟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17年第6期40-45,共6页
滇牡丹是牡丹野生种之一,具有非常丰富的颜色,有白色、黄色、黄绿色、橙色、红色(深红、紫红)、紫色和紫黑色等颜色。采用HPLC和HPLC-DAD-ESI-MS^2同时分析6种不同花色滇牡丹花瓣中花青素和黄酮成分,分析并鉴别出4种花青素化合物和7种... 滇牡丹是牡丹野生种之一,具有非常丰富的颜色,有白色、黄色、黄绿色、橙色、红色(深红、紫红)、紫色和紫黑色等颜色。采用HPLC和HPLC-DAD-ESI-MS^2同时分析6种不同花色滇牡丹花瓣中花青素和黄酮成分,分析并鉴别出4种花青素化合物和7种黄酮化合物。研究表明:除黄色花瓣,其余5种颜色的花瓣中都含有相同种类的花青素,不同颜色花瓣中花青素的相对百分含量差距比较大。首次从滇牡丹粉色系花瓣中分析并鉴定出矢车菊素双葡萄糖苷(cyanidin-3,5-di-O-glucoside)、矢车菊素单葡萄糖苷(cyanidin-3-O-glucoside)、芍药素双葡萄糖苷(peonidin-3,5-di-O-glucoside)和芍药素单葡萄糖苷(peonidin-3-O-glucoside)。6种颜色滇牡丹花瓣中黄酮化合物的种类几乎相同,仅含量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牡丹 花青素 黄酮 HPLC-DAD-ESI-MS^2
下载PDF
滇牡丹愈伤组织继代培养中的褐化防治 被引量:15
19
作者 张艳丽 刘秀贤 +1 位作者 王雁 李正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7-81,共5页
以滇牡丹Paeonia delavayi Franch成熟种胚诱导出的愈伤组织为试验材料,研究了PVP、VC、结冷胶、AgNO3、水解乳蛋白(LH)5种抗褐化剂在牡丹愈伤组织继代培养过程中的褐化控制作用和对愈伤组织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褐化主要发... 以滇牡丹Paeonia delavayi Franch成熟种胚诱导出的愈伤组织为试验材料,研究了PVP、VC、结冷胶、AgNO3、水解乳蛋白(LH)5种抗褐化剂在牡丹愈伤组织继代培养过程中的褐化控制作用和对愈伤组织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褐化主要发生在第一次继代转接后的10 d内;在愈伤组织两次继代培养过程中,3.5g/L的结冷胶处理抗褐化效果最好,LH和AgNO3在整个继代过程中也表现了一定的抗褐化性,PVP和VC抗褐化性能相对较差。AgNO3对愈伤组织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牡丹 组织培养 愈伤组织 抗褐化剂 褐化防治
下载PDF
滇牡丹种群与生态环境现状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盈 徐迎春 +2 位作者 张秀新 薛璟祺 张琪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15-417,共3页
为了更好地了解滇牡丹的种群与生态环境现状,选择了6个滇牡丹天然分布区,对滇牡丹的生态环境、生长情况及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滇牡丹生态环境复杂,6个样地内有关滇牡丹的分布格局、人为干扰程度、滇牡丹的数量与年龄结构及覆盖... 为了更好地了解滇牡丹的种群与生态环境现状,选择了6个滇牡丹天然分布区,对滇牡丹的生态环境、生长情况及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滇牡丹生态环境复杂,6个样地内有关滇牡丹的分布格局、人为干扰程度、滇牡丹的数量与年龄结构及覆盖程度均有较大差异;18个样方内共发现69种植物,分属于31科45属,科属的组成比较分散;适度的人为干扰有利于滇牡丹的生长与繁殖,但严重的人为干扰会使滇牡丹的一些天然种群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牡丹 种群 生态环境 调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