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糖皮质激素对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崔世维 邵亚男 +3 位作者 钱桐荪 蒋季杰 吴亚君 施岚 《天津医药》 CAS 1997年第3期136-138,共3页
通过对15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使用激素前后对照研究,发现激素可以加重蛋白尿。使用激素后小分子蛋白构成比显著下降,中分子无显著变化,大分子显著增多;定量分析显示尿β_2微球蛋白和小分子蛋白排泄量无显著变化,大、中分子蛋白排泄量显... 通过对15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使用激素前后对照研究,发现激素可以加重蛋白尿。使用激素后小分子蛋白构成比显著下降,中分子无显著变化,大分子显著增多;定量分析显示尿β_2微球蛋白和小分子蛋白排泄量无显著变化,大、中分子蛋白排泄量显著增加。对不同分子量尿蛋白排泄量增加的程度进行比较发现,大分子蛋白增加的程度>中分子>小分子。提示大剂量使用激素加重蛋白尿的机制之一是激素使肾小球滤过膜对分子量较大蛋白质的屏障功能下降通透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病综合征 糖皮质激素 肾小球滤过膜 通透性
下载PDF
祛风通络方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蛋白尿及肾小球滤过膜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马巧亚 孙万森 +1 位作者 任艳芸 王竹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16,共6页
目的探讨祛风通络方对阿霉素肾病(AN)大鼠蛋白尿及肾小球滤过膜的影响。方法 56只雄性清洁级SD健康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和AN模型组,采用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阿霉素(ADR)的方法,建立大鼠AN模型,空白对照组一次性尾静脉注射等量生理... 目的探讨祛风通络方对阿霉素肾病(AN)大鼠蛋白尿及肾小球滤过膜的影响。方法 56只雄性清洁级SD健康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和AN模型组,采用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阿霉素(ADR)的方法,建立大鼠AN模型,空白对照组一次性尾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造模成功后再将模型组分为病理组(B组)、祛风通络方组(C组)、强的松组(D组)和贝那普利组(E组)。邻苯三酚红/钼酸盐法测定24 h尿蛋白量;取肾皮质经聚乙烯亚胺(PEI)染色检测大鼠肾小球滤过膜上AS的表达;免疫荧光技术检测Nephrin蛋白表达。结果①模型组大鼠于实验第21天时尿蛋白排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提示造模成功;药物干预后,各药物组大鼠尿蛋白排泄均显著下降,与病理组比较(P<0.01);②祛风通络方组比模型组大鼠肾小球滤过膜上阴离子位点、Nephrin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1)。结论祛风通络方能显著降低阿霉素肾病大鼠24 h尿蛋白定量,改善症状,上调肾小球滤过膜上AS及Nephrin蛋白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祛风通络方 阿霉素肾病 蛋白尿 肾小球滤过膜
下载PDF
小鼠肾血管球滤过膜发育的电镜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王灵均 郭敏 陈河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7-319,共3页
目的研究发育中小鼠血管球滤过膜的变化。方法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胚胎和新生小鼠血管球滤过膜的超微结构。结果在肾小体的发育过程中,足细胞形状明显变薄,足突数量逐渐增多,其形状逐渐窄小,足突间裂孔和裂孔膜出现;足细胞下、内皮细胞下... 目的研究发育中小鼠血管球滤过膜的变化。方法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胚胎和新生小鼠血管球滤过膜的超微结构。结果在肾小体的发育过程中,足细胞形状明显变薄,足突数量逐渐增多,其形状逐渐窄小,足突间裂孔和裂孔膜出现;足细胞下、内皮细胞下先后出现基膜,而后两种基膜融合形成一层较厚的基膜。随着毛细血管袢的不断增生,在足细胞下方出现新合成的环状或袋状的基膜片段;内皮细胞形状也明显变薄,出现大量内皮孔。结论在小鼠肾小体的发育过程中,足细胞和内皮细胞逐渐分化成熟,基膜最早来源于足细胞,随后内皮也参与合成基膜,发育晚期基膜的合成和更新主要由足细胞来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球 滤过膜 发育 超微结构 透射电镜 小鼠
原文传递
滤过膜与擦镜纸双层包埋法在细胞块制作中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程新宇 周成美 +4 位作者 赵天翔 孙虓 栾岚 吴非 王翠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18-819,共2页
随着分子生物学飞速发展,靶向治疗在肿瘤治疗中被广泛应用。传统脱落细胞学制作方法,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如何在量少的标本中尽可能大量收集细胞,减少细胞丢失在细胞块制作中显得尤为重要。本科室在实践工作中将膜式液基薄层制作过滤... 随着分子生物学飞速发展,靶向治疗在肿瘤治疗中被广泛应用。传统脱落细胞学制作方法,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如何在量少的标本中尽可能大量收集细胞,减少细胞丢失在细胞块制作中显得尤为重要。本科室在实践工作中将膜式液基薄层制作过滤器上的滤过膜(简称滤过膜)用刀裁剪,放在包埋时裁好的擦镜纸上,对收集的细胞沉淀物进行双层包埋,形成细胞块。该方法操作简便,最大限度收集细胞,有利于恶性肿瘤类型的鉴别及靶向治疗的开展,现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过膜 双层包埋 细胞块
下载PDF
用血透机进行双重滤过膜式血浆成分分离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宝顺 徐显章 +2 位作者 刘玉英 陈娟 闫秀红 《天津医药》 CAS 1996年第6期373-375,共3页
血浆置换疗法(plasma exchang,PE)近年发展较快,1979年Agishi首次将双重滤过膜式血浆成分分离(double filtration plasmapheresis,DFPP)用于临床,由于可选择地去除血液中某些特定物质,使置换疗法的效果及安全性大大提高。但进行DFPP需... 血浆置换疗法(plasma exchang,PE)近年发展较快,1979年Agishi首次将双重滤过膜式血浆成分分离(double filtration plasmapheresis,DFPP)用于临床,由于可选择地去除血液中某些特定物质,使置换疗法的效果及安全性大大提高。但进行DFPP需要膜式血浆成分分离机,价格昂贵。1992年起笔者根据血浆成分分离技术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机 双重滤过膜 血浆成分
下载PDF
一种用滤过膜制备积液细胞标本的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徐明堂 吕翠环 +3 位作者 杨永辉 张辉 朱春贤 许志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61-361,共1页
关键词 滤过膜 胸水 腹水 细胞涂片
下载PDF
表面作用力孔流通模型计算高分子滤过膜孔径大小及分布的方法 被引量:2
7
作者 赵长生 乐以伦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337-343,共7页
综述了一种建立在表面作用力孔流通模型基础上计算高分子多孔滤过膜孔径大小及分布的方法。
关键词 孔径大小 孔径分布 分离 高分子滤过膜
下载PDF
足细胞在肾小球滤过膜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钟森 朱斌 +1 位作者 朱晓玲 王永钧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0年第8期738-739,共2页
关键词 肾小球滤过膜 足细胞 毛细血管壁 电荷屏障 肾小球基底 蛋白丢失 分化细胞 增殖能力
下载PDF
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球滤过膜结构和功能及代谢指标的再认识 被引量:13
9
作者 陈惠萍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0年第8期785-791,共7页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肾小球滤过膜 肾活检 代谢指标
下载PDF
TCT细胞标本保存液及其滤过膜管在胸腹水细胞沉渣提取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洋 车千红 闫禄春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410-1410,共1页
传统胸腹水包埋切片制作中,样本沉渣的提取需要先离心,弃去上清液,才能得到与许多液体混合的沉渣^[1]。本实验可在不用离心机的情况下,收集胸腹水样本中几乎全部的细胞,且肉眼观察无液体混于其中。
关键词 胸腹水 沉渣提取 滤过膜
下载PDF
电磁辐射对人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及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8
11
作者 周新民 潘涛 王泽林 《中国疗养医学》 2008年第5期298-299,共2页
目的通过长期受电磁辐射下与在普通环境下(没有电磁辐射及废气的污染)工作的人员尿潜血试验阳性率对比观察,分析电磁辐射对人肾小球滤过膜的损伤及功能的影响。方法两组人员留取中段晨尿,行尿分析仪11项检查及尿沉渣镜检,对尿潜血阳性... 目的通过长期受电磁辐射下与在普通环境下(没有电磁辐射及废气的污染)工作的人员尿潜血试验阳性率对比观察,分析电磁辐射对人肾小球滤过膜的损伤及功能的影响。方法两组人员留取中段晨尿,行尿分析仪11项检查及尿沉渣镜检,对尿潜血阳性者行肾穿活检,在电镜下观察病理切片。结果辐射组:尿潜血试验阳性7例,阳性率29%,肾小球滤过膜有超微结构的改变;对照组:尿潜血试验阳性2例,阳性率4%,肾小球基膜有超微结构的改变。应用SPSS10.0软件分析,采用配对χ2检验,两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提示电磁辐射可能引起肾小球滤过膜细胞超微结构损伤,进而导致肾小球基滤过膜漏出RBC,使尿潜血试验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辐射 潜血 RBC 肾小球滤过膜 损伤
下载PDF
Nephrin与肾小球滤过膜 被引量:4
12
作者 朱翠平 易著文 《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 2001年第6期276-278,共3页
Nephrin是近年来在肾小球足突裂孔膜发现的第一个跨膜糖蛋白 ,为粘附分子类的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 ,可能具有细胞间粘附作用、信号传导功能及促进足细胞与足突裂孔膜发育成熟的作用。在先天性与获得性肾病存在其基因异常或mRNA表达的... Nephrin是近年来在肾小球足突裂孔膜发现的第一个跨膜糖蛋白 ,为粘附分子类的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 ,可能具有细胞间粘附作用、信号传导功能及促进足细胞与足突裂孔膜发育成熟的作用。在先天性与获得性肾病存在其基因异常或mRNA表达的变化及其分布位置的改变 ,结果使滤过膜形态结构与屏障功能完整性破坏 ,导致大量蛋白尿产生。Nephrin的发现为蛋白尿病理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途径 ,为的基因治疗带来了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PHRIN 单克隆抗体 蛋白尿 肾小球滤过膜 免疫球蛋白
下载PDF
卡托普利不能阻抑糖皮质激素对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的影响
13
作者 崔世维 邵亚男 +3 位作者 蒋季杰 钱桐苏 施岚 吴亚君 《天津医药》 CAS 1998年第10期585-587,共3页
目的:观察卡托普利能否抑制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NS)过程中增加尿蛋白排泄量(UPro)和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的作用,了解激素上述作用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关系。方法:原发性及继发性NS患者分成两组,A组15例观... 目的:观察卡托普利能否抑制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NS)过程中增加尿蛋白排泄量(UPro)和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的作用,了解激素上述作用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关系。方法:原发性及继发性NS患者分成两组,A组15例观察使用强的松1 mg/kg前后UPro及大、中、小分子蛋白的构成比的变化;B组14例NS,观察使用强的松1 mg/kg及卡托普利50mg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A、B两组用药后UPro及大、中分子蛋白构成比都显著增高,小分子蛋白构成比则显著下降。结论:卡托普利不能阻抑,或不能完全阻抑激素对NS患者UPro及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的作用;激素上述作用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无关或相关不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病综合征 肾小球滤过膜 通透性 卡托普利
下载PDF
小鼠胚胎肾小球滤过膜早期发育的超微结构 被引量:1
14
作者 郭敏 郭宏 《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军医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 观察小鼠胚胎肾小球滤过膜早期发育。方法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小鼠胚龄 10、14、18d时肾小球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毛细血管侵入S小体第一弯曲时诱导足细胞分泌基膜 ,然后足突、毛细血管内皮孔出现 ,内皮产生基膜 ,最后内皮基膜与... 目的 观察小鼠胚胎肾小球滤过膜早期发育。方法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小鼠胚龄 10、14、18d时肾小球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毛细血管侵入S小体第一弯曲时诱导足细胞分泌基膜 ,然后足突、毛细血管内皮孔出现 ,内皮产生基膜 ,最后内皮基膜与足细胞产生和基膜融合成一层共有的基膜。结论 毛细血管诱导足细胞分泌基膜之后再诱导足突产生 ;足细胞基膜和足突出现后内皮才发育成有孔型内皮 ,并开始分泌内皮基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球 滤过膜 早期发育 超微结构
下载PDF
短期使用苯那普利对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及近端小管功能的影响
15
作者 韩晓骏 崔世维 徐学康 《南通医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132-133,144,共3页
目的 :研究肾小球滤过膜对不同分子量蛋白质通透性能对苯那普利短期治疗的反应性。方法 :根据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 2 4h尿蛋白定量 ,计算出大分子量和中分子量尿蛋白排泄量。连续口服苯那普利 10 m g·d- 1 ,共两天 ,测定用药前后 ... 目的 :研究肾小球滤过膜对不同分子量蛋白质通透性能对苯那普利短期治疗的反应性。方法 :根据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 2 4h尿蛋白定量 ,计算出大分子量和中分子量尿蛋白排泄量。连续口服苯那普利 10 m g·d- 1 ,共两天 ,测定用药前后 2 4h尿蛋白总量、尿蛋白圆盘电泳、平均动脉血压、钠离子滤过排泄分数、纯水清除率、血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血电解质、肝功能等。结果 :用药前后大分子尿蛋白 (1.15± 0 .89g/ 2 4h、0 .84± 0 .74g/ h,P<0 .0 1)、平均动脉血压 (14.19± 1.96 k Pa、12 .76± 1.12 k Pa,P<0 .0 1)明显减少 ,2 4h尿蛋白总量 (3.16± 2 .2 4g/ 2 4h、2 .83± 2 .2 7g/ 2 4h,P>0 .0 5 )、中分子尿蛋白 (1.72± 1.2 2 g/ 2 4h、1.6 2± 1.47g/ 2 4h,P>0 .0 5 )减少无显著性。血清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电解质、血浆总蛋白、白蛋白、钠离子滤过排泄分数、纯水清除率无明显改变。结论 :短期使用苯那普利可改善肾小球滤过膜对大分子蛋白的通透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那普利 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滤过膜 蛋白尿 通透性
下载PDF
短期使用苯那普利对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的影响
16
作者 韩晓骏 崔世维 徐学康 《交通医学》 2000年第6期572-573,共2页
目的 :研究肾小球滤过膜对不同分子量蛋白质通透性能对苯那普利短期治疗的反应性。方法 :根据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 2 4小时尿蛋白定量 ,计算出大分子量和中分子量尿蛋白排泄量。口服苯那普利 10mg/d ,共两天 ,测定用药前后2 4小时尿蛋... 目的 :研究肾小球滤过膜对不同分子量蛋白质通透性能对苯那普利短期治疗的反应性。方法 :根据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 2 4小时尿蛋白定量 ,计算出大分子量和中分子量尿蛋白排泄量。口服苯那普利 10mg/d ,共两天 ,测定用药前后2 4小时尿蛋白总量、尿蛋白圆盘电泳、平均动脉血压等。结果 :用药后大分子尿蛋白、平均动脉血压明显降低 ( 1.15± 0 .89)g/ 2 4hvs ( 0 .84± 0 .74)g/h ,P <0 .0 1;( 14 .19± 1.96)kPavs ( 12 .76± 1.12 )kPa ,P <0 .0 1) ,2 4小时尿蛋白总量、中分子尿蛋白数减少无显著性 ( 3 .16± 2 .2 4)g/ 2 4hvs ( 2 .83± 2 .2 7) g/ 2 4h ,P >0 .0 5 ;( 1.72± 1.2 2 )g/ 2 4hvs ( 1.62± 1.47) g/ 2 4h ,P >0 0 5 )。结论 :短期使用苯那普利可改善肾小球滤过膜对大分子蛋白的通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那普利 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滤过膜 蛋白尿
下载PDF
利用滤过膜制备积液细胞标本
17
作者 杨磊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429-429,共1页
关键词 细胞标本 滤过膜 积液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免疫细胞化学标记 非特异性着色 直接涂片 细胞采集器
下载PDF
应用深度学习网络实现肾小球滤过膜超微病理图像的语义分割 被引量:4
18
作者 温佳圆 林国钰 +3 位作者 张逸文 周志涛 曹蕾 冯琴昌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0年第2期195-204,共10页
肾小球滤过膜包含内皮细胞、肾小球基底膜和足细胞3层超微结构,其形态改变是诊断肾小球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准确的滤过膜语义分割有助于病理医生识别和判断滤过膜细微的病理改变,为相关的病理诊断提供帮助。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的超微病... 肾小球滤过膜包含内皮细胞、肾小球基底膜和足细胞3层超微结构,其形态改变是诊断肾小球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准确的滤过膜语义分割有助于病理医生识别和判断滤过膜细微的病理改变,为相关的病理诊断提供帮助。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的超微病理图像不仅结构复杂而且灰度分辨率很低,传统的分割算法均只能对其中形态最简单的基底膜部分进行分割,分割精度也难以保证。本文提出基于深度学习网络DeepLab-v3的肾小球滤过膜自动语义分割算法,应用空洞卷积扩大感受野,控制图像的特征分辨率,再通过空洞空间金字塔池化来获得多尺度的图像信息,最终将肾小球滤过膜的3个组成部分同时分割出来,并均能达到较好的分割效果。本文通过对重要参数进行实验探究,使得平均分割准确度达到0.776,是目前效果相对较好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DeepLab 肾小球滤过膜 超微病理图像 语义分割
下载PDF
肾小球滤过膜“双屏障学说”——运动性尿蛋白产生机制初探
19
作者 王桂香 陈松 《山东体育科技》 1989年第1期2-5,共4页
运动性尿蛋白作为医务监督的指标,由于取样方便,无损伤,易接受,所以在训练和监督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自1887年莱伯首次报导行年性尿蛋白以来,世界各国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探讨,但迄今对这一现象产生的机制问题,仍众说纷纭。其中典... 运动性尿蛋白作为医务监督的指标,由于取样方便,无损伤,易接受,所以在训练和监督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自1887年莱伯首次报导行年性尿蛋白以来,世界各国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探讨,但迄今对这一现象产生的机制问题,仍众说纷纭。其中典型的观点有: 1、苏联的安尼肯列洛夫认为,运动性尿蛋白的产生是由于运动时体内产生的乳酸增多,使血液中蛋白质缩小,肾脏上皮细胞肿胀,血液中蛋白质透过肾脏到尿所致。 2、扎尔和扎史威两位学者认为,运动时血液酸度增加与尿蛋白出现有关。 3、格列泽尔研究认为,运动性尿蛋白是由于运动时血管痉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蛋白 肾小球滤过膜 运动强度 细胞肿胀 肾血管 格列 血管痉挛 酸度增加 排泄量 通透性
下载PDF
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中西医结合辨析经验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钢 沈兰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23年第1期1-5,共5页
近些年来,特发性膜性肾病(IMN)发病率呈持续升高趋势,跃升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第二常见疾病,被临床高度关注。IMN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足细胞病,对其发病机制公认为循环中的自身抗体与肾小球足突上的靶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免... 近些年来,特发性膜性肾病(IMN)发病率呈持续升高趋势,跃升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第二常见疾病,被临床高度关注。IMN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足细胞病,对其发病机制公认为循环中的自身抗体与肾小球足突上的靶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壁,补体系统被激活,触发肾小球毛细血管的损伤,破坏肾小球滤过膜骨架结构,继而出现蛋白尿的漏出、肾小球硬化、间质纤维化、肾功能下降等一系列病征。IMN临床上以肾病综合征(NS)起病多见,表现为水肿、持续蛋白尿、肾功能损害等。其发病机制及临床干预方案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针对IMN的治疗尽管西医、中医都有指南推荐,但目前仍是临床肾脏病非常难治的病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性肾病 肾小球滤过膜 毛细血管壁 持续蛋白尿 间质纤维化 中西医结合 足突 靶抗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