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海信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Hisense CAS)在小儿漏斗胸NUSS术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10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42例不对称漏斗胸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儿分为CAS手术组(n = 21,...目的:探讨海信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Hisense CAS)在小儿漏斗胸NUSS术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10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42例不对称漏斗胸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儿分为CAS手术组(n = 21,应用CAS系统对其胸部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与常规手术组(n = 21,未应用CAS系统指导手术)。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效果。结果:两组年龄、性别、术中出血量[(5.5 ± 1.4) ml vs (5.8 ± 1.7)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CAS手术组与常规手术组手术时间[(44.2 ± 3.3) min vs (52.1 ± 7.3) min, P = 0.01]、手术优良率[(90.48%) vs (76.20%), P = 0.0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76%) vs (28.57%), P = 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AS系统有助于提高小儿外科医生对患儿个体胸壁及心肺解剖的认识,辅助设计NUSS手术个性化方案,可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安全性,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展开更多
目的:比较前锯肌平面神经阻滞、肋间神经阻滞术在小儿漏斗胸NUSS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01月至2023~01月行NUSS术治疗漏斗胸患者117例,随机抽取行前锯肌平面阻滞、肋间神经阻滞、未给予神经阻滞的患者,每组人数相同。A组行前锯...目的:比较前锯肌平面神经阻滞、肋间神经阻滞术在小儿漏斗胸NUSS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01月至2023~01月行NUSS术治疗漏斗胸患者117例,随机抽取行前锯肌平面阻滞、肋间神经阻滞、未给予神经阻滞的患者,每组人数相同。A组行前锯肌平面神经阻滞,B组行肋间神经阻滞,C组不给予神经阻滞,由医师判断术后给予镇痛药物。三组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术中静–吸复合麻醉维持,术后均由医师判断给予镇痛药物。记录术后4 h (T1)、8 h (T2)、12 h (T3)、24 h (T4)脸谱疼痛评分法(FLACC)分数,术后镇痛药物使用频次,术后初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长短,患者是否出现并发症(气胸,肺部感染,肺不张,胸腔积液,皮下血肿,驼背,脊柱侧弯)和不良反应(头晕,呕吐,精神差)及其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等方面来评价前锯肌平面神经阻滞与肋间神经阻滞的差异与优劣。结果:FLACC评分T1、T4时p > 0.05,无统计学差异;T2、T3时,均A < B < C (p < 0.05),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初次下床活动时间A < C,B < C (p < 0.05);住院时间长短A、B < C组;并发症发生数B < A < C,不良反应发生数A < B < C。结论:前锯肌平面神经阻滞镇痛效果较好,术后住院时间相对更短,初次下床活动时间更早。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海信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Hisense CAS)在小儿漏斗胸NUSS术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10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42例不对称漏斗胸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儿分为CAS手术组(n = 21,应用CAS系统对其胸部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与常规手术组(n = 21,未应用CAS系统指导手术)。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效果。结果:两组年龄、性别、术中出血量[(5.5 ± 1.4) ml vs (5.8 ± 1.7)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CAS手术组与常规手术组手术时间[(44.2 ± 3.3) min vs (52.1 ± 7.3) min, P = 0.01]、手术优良率[(90.48%) vs (76.20%), P = 0.0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76%) vs (28.57%), P = 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AS系统有助于提高小儿外科医生对患儿个体胸壁及心肺解剖的认识,辅助设计NUSS手术个性化方案,可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安全性,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文摘目的:比较前锯肌平面神经阻滞、肋间神经阻滞术在小儿漏斗胸NUSS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01月至2023~01月行NUSS术治疗漏斗胸患者117例,随机抽取行前锯肌平面阻滞、肋间神经阻滞、未给予神经阻滞的患者,每组人数相同。A组行前锯肌平面神经阻滞,B组行肋间神经阻滞,C组不给予神经阻滞,由医师判断术后给予镇痛药物。三组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术中静–吸复合麻醉维持,术后均由医师判断给予镇痛药物。记录术后4 h (T1)、8 h (T2)、12 h (T3)、24 h (T4)脸谱疼痛评分法(FLACC)分数,术后镇痛药物使用频次,术后初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长短,患者是否出现并发症(气胸,肺部感染,肺不张,胸腔积液,皮下血肿,驼背,脊柱侧弯)和不良反应(头晕,呕吐,精神差)及其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等方面来评价前锯肌平面神经阻滞与肋间神经阻滞的差异与优劣。结果:FLACC评分T1、T4时p > 0.05,无统计学差异;T2、T3时,均A < B < C (p < 0.05),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初次下床活动时间A < C,B < C (p < 0.05);住院时间长短A、B < C组;并发症发生数B < A < C,不良反应发生数A < B < C。结论:前锯肌平面神经阻滞镇痛效果较好,术后住院时间相对更短,初次下床活动时间更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