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激活后增强效应与激活后表现提升:重塑定义与认知
1
作者 徐恺 唐文静 +1 位作者 路恒 王然 《中国体育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8,共12页
激活后增强(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PAP)效应是指最大或接近最大强度自主收缩后颤搐力(矩)的急性增强,激活后表现提升(post-activation performance enhancement,PAPE)则尤指运动表现的急性提升。然而,两种术语的定义与应用存在... 激活后增强(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PAP)效应是指最大或接近最大强度自主收缩后颤搐力(矩)的急性增强,激活后表现提升(post-activation performance enhancement,PAPE)则尤指运动表现的急性提升。然而,两种术语的定义与应用存在混淆。研究通过系统检索和文献分析发现,术语PAP在发展的历史中逐渐从宽泛的概念转变为具体、明确的术语。目前,PAP效应的主要机制被认为是肌球蛋白调节轻链磷酸化,这可能会提升运动表现相关测试的发力速率和向心负荷-速度关系。然而,在纳入的32篇同时报告PAP效应和PAPE的研究中,50%的研究未同时观察到PAP效应和PAPE,9.4%的研究在PAP效应无差异和显著下降的同时却观察到了PAPE的显著提升。PAP效应只有在激活后的早期(5 min以内)且幅度极高时,才可能影响PAPE,但并不是PAPE的主要机制。结合国外学者对PAP和PAPE的定义,认为在以运动表现作为测量结果时,应统一使用术语PAPE描述相关内容。建议将PAPE翻译为“激活后表现提升”,定义为“最大或接近最大强度自主收缩后运动表现的急性提升”;将PAP翻译为“激活后增强”,定义为“最大或接近最大强度自主收缩后颤搐力(矩)的急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后表现提升 激活后增强效应 运动表现 颤搐 肌球蛋白调节轻链磷酸化
下载PDF
下肢相对力量水平激活后增强效应对运动表现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张俊杰 周伟 +1 位作者 刘海元 郭成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8期4586-4592,共7页
目的:激活后增强效应对运动表现的影响特征主要是肌肉活动能力增强、肌肉力量产生速率提高等方面。文章通过Meta分析定量评价下肢相对力量水平激活后增强效应对冲刺速度、跳跃表现和动力学参数(峰值冲量、峰值功率、最大地面反作用力和... 目的:激活后增强效应对运动表现的影响特征主要是肌肉活动能力增强、肌肉力量产生速率提高等方面。文章通过Meta分析定量评价下肢相对力量水平激活后增强效应对冲刺速度、跳跃表现和动力学参数(峰值冲量、峰值功率、最大地面反作用力和力的生成速率等)的影响效果。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Web of Science、PubMed和Medline数据库关于下肢相对力量水平诱导激活后增强效应的随机对照、随机交叉或明确按照下肢相对力量水平分组(非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各组干预方法主要以自由质量器械和快速伸缩复合练习等为措施,文献发表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3-08-05,使用EndNote软件管理文献,随机对照试验按照PEDro量表、非随机对照试验按照ROBINS-I 2.0标准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和Stata 15.0软件对所提取的数据进行发表偏倚评价、亚组分析及敏感性分析,并制作森林图进行Meta分析。结果:①最终纳入11篇文献,包括7项随机对照试验和4项非随机对照试验,共216名受试者,整体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较高。②按照1次最大重复量/体质量(1RM/BM)>2为强壮组99人、1RM/BM≤2为普通组117人,均为男性受试者。③Meta分析结果显示,强壮组激活后增强效应对短跑表现的积极效果显著高于普通组(SMD=-1.34,95%CI:-1.74至-0.93,P<0.00001);强壮组激活后增强效应对垂直跳跃高度的影响与普通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SMD=0.30,95%CI:-0.07-0.66,P=0.11);强壮组激活后增强效应对峰值冲量(SMD=-0.07,95%CI:-0.62-0.47,P=0.61)、峰值功率(SMD=0.21,95%CI:-0.29-0.72,P=0.12)、最大地面反作用力(SMD=0.31,95%CI:-0.20-0.81,P=0.16)及力的生成速率(SMD=0.36,95%CI:-0.11-0.82,P=0.39)的积极效果与普通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现有的试验证据表明,强壮组激活后增强效应能够显著提高短距离冲刺速度,下肢相对力量水平激活后增强效应对爆发性垂直跳跃高度、峰值冲量、峰值功率、最大地面反作用力以及力的生成速率等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指标的影响效果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活后增强效应 PAP 力量水平 肌肉力量 运动表现 冲刺速度 垂直跳跃 爆发力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下载PDF
跳深练习的激活后增强效应对优秀男子短跑运动员加速跑和肌肉-肌腱硬度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刘瑞东 张军鑫 +2 位作者 曾子辰 麦吾兰江·吐尔洪江 张俊杰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1-569,共9页
激活后增强效应(PAP)是一种通过特定的高负荷训练来急性提高运动员爆发力的策略。通过随机交叉控制实验设计,共招募了24名一级男子短跑运动员,分别在无负重(DJ组)和20%体重负重(WDJ组)条件下进行跳深练习,并在不同恢复时间(4 min、8 min... 激活后增强效应(PAP)是一种通过特定的高负荷训练来急性提高运动员爆发力的策略。通过随机交叉控制实验设计,共招募了24名一级男子短跑运动员,分别在无负重(DJ组)和20%体重负重(WDJ组)条件下进行跳深练习,并在不同恢复时间(4 min、8 min、12 min)对其0~20 m加速跑成绩和肌肉-肌腱硬度进行测试,旨在评估不同负重条件下跳深练习如何有效利用PAP,从而提高优秀男子短跑运动员的加速跑表现。结果显示,2种条件下的跳深练习均显著提高了20 m加速跑成绩,DJ组与WDJ组在8 min时分别提高了0.061 s(p<0.05)与0.050 s(p<0.05),在12 min时分别提高了0.061s(p<0.01)与0.054 s(p<0.01)。WDJ组显著增加了步长(平均增加2.290~3.040 cm, p<0.01)和延长触地时间(平均增加0.008~0.015 s,p<0.01),DJ组显著加快了步频(平均增加0.071~0.084 Hz,p<0.05)。此外,WDJ组在提高股二头肌硬度方面表现更佳(平均增加10.708~16.875 N/m,p<0.001)。研究结论:1)DJ组和WDJ组均能有效诱导PAP,在4~12 min的恢复时间内显著改善了加速跑表现和增加了肌肉-肌腱硬度,肌肉-肌腱硬度增加可能是PAP改善运动表现的多个机制之一;2)无负重跳深练习更有助于加快运动员的步频,而20%负重跳深练习则更有助于增加步长和延长触地时间,这表明2种练习在优化加速跑的运动参数上各有优势。教练员在制定个性化训练计划时可根据运动员的具体需求与短板,灵活选择无负重跳深练习或20%负重跳深练习,以实现运动参数的全面优化,进而提高运动员的加速跑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活后增强效应 跳深 热身 加速跑 肌肉-肌腱硬度
下载PDF
激活后增强效应在游泳运动训练与参赛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王萌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4年第4期107-109,111,共4页
激活后增强效应(PAP)是高强度激活肌肉后短时间内提高肌肉力量输出或运动表现的能力。PAP现象的应用不仅限于提高瞬时力量输出,还可以通过合理的训练规划,对运动员的长期训练效果产生积极影响。探讨游泳运动训练与参赛中的PAP具有重要... 激活后增强效应(PAP)是高强度激活肌肉后短时间内提高肌肉力量输出或运动表现的能力。PAP现象的应用不仅限于提高瞬时力量输出,还可以通过合理的训练规划,对运动员的长期训练效果产生积极影响。探讨游泳运动训练与参赛中的PAP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PAP在游泳训练和比赛中的应用展示了其在提高运动员起跳速度、转身技巧和划水效率方面的潜力。本文论述激活后增强效应(PAP)在游泳运动训练与参赛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可为高水平游泳训练与竞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活后增强效应 游泳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激活后增强效应研究进展述评 被引量:24
5
作者 姜自立 李庆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6-144,共9页
通过对激活后增强效应相关文献的梳理,对激活后增强效应的生理机制、影响因素和应用策略等问题进行了述评,得出如下结论:肌肉激活后的增强作用源于肌球蛋白调节轻链的磷酸化、高阶运动单位募集能力的增加和肌肉收缩时羽状角的改变。个... 通过对激活后增强效应相关文献的梳理,对激活后增强效应的生理机制、影响因素和应用策略等问题进行了述评,得出如下结论:肌肉激活后的增强作用源于肌球蛋白调节轻链的磷酸化、高阶运动单位募集能力的增加和肌肉收缩时羽状角的改变。个体因素(肌纤维类型和比例、训练经历、年龄、性别、最大力量、爆发力-力量比)和训练因素(激活方式、激活强度、激活量、恢复时间)都会对肌肉激活后的增强幅度和持续时间产生影响。通过选择与运动专项生物力学特征相似的激活方式、施加与运动员个人特点相匹配的激活负荷、掌握好增强作用与疲劳效应之间的平衡、避免静力性拉伸对激活后增强效应的负面影响,可以实现激活后增强效应的最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生理学 激活后增强效应 发力速度 爆发力 竞技体育 述评
下载PDF
激活后增强效应提高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冲刺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于亮 周志博 赵丽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50-554,共5页
通过分析60%1RM负荷下恢复时间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激活后增强效应(简称“PAP”)的影响,确定PAP的恢复时间段,并在PAP增强期内进行冲刺训练,探讨该训练方法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冲刺速度的影响。进行1组6次×60%1RM的深蹲练习后进行PA... 通过分析60%1RM负荷下恢复时间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激活后增强效应(简称“PAP”)的影响,确定PAP的恢复时间段,并在PAP增强期内进行冲刺训练,探讨该训练方法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冲刺速度的影响。进行1组6次×60%1RM的深蹲练习后进行PAP诱导,并在PAP诱导前及诱导后的15 s、3 min、6 min、9 min、12 min时测试CMJ。确定最佳时间后将20名受试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分为PAP结合冲刺训练组(PS组)及冲刺训练组(S组),进行为期4周的训练,每周2次。使用EPTS系统测算受试青少年每周的最大速度均值和最大代谢功率。PAP诱导后3 min时出现CMJ成绩峰值(p<0.05),PS组在训练第2周的20 m成绩和第4周的CMJ成绩与初始成绩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PS组在训练第4周的最大速度和最大代谢功率变化呈递增趋势(p<0.05)。受试青少年足球运动员采用中等负荷可以有效地激活PAP效应,PAP效应维持期为3~9 min,3 min时出现CMJ成绩峰值。在PAP增强期进行冲刺训练可以提高受试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冲刺速度,并对受试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训练课的运动表现起着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 激活后增强效应 冲刺能力 体能 速度
下载PDF
骨骼肌激活后增强效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7
作者 梁美富 郭文霞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0-80,共11页
激活后增强效应(PAP)因在突破力量极限方面的效果而备受学者和体能教练青睐。运用Meta分析PAP对运动表现的促进作用,并对其生理机制进行探讨,旨在为进一步推动PAP的实践应用提供借鉴。PAP能有效提高跳跃能力、短跑能力以及投掷能力,其... 激活后增强效应(PAP)因在突破力量极限方面的效果而备受学者和体能教练青睐。运用Meta分析PAP对运动表现的促进作用,并对其生理机制进行探讨,旨在为进一步推动PAP的实践应用提供借鉴。PAP能有效提高跳跃能力、短跑能力以及投掷能力,其效果大小与运动员生理学特征和训练学特征密切相关。PAP产生的生理机制可能是肌球蛋白调节轻链磷酸化作用加强,高阈值运动单位募集能力的提高,大强度诱导练习后骨骼肌羽状角变小。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展望未来关于PAP研究的切入点和方向,希望能为今后力量训练提供些许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活后增强效应 骨骼肌 力量 体能训练 META分析
下载PDF
激活后增强效应对国家钢架雪车运动员冲刺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田广 朱欢 +2 位作者 龚敏 王丹 高炳宏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8-42,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负荷雪橇抗阻冲刺产生的激活后增强效应(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PAP)对中国钢架雪车运动员30 m冲刺成绩的影响,探索中国钢架雪车运动员经PAP诱导练习后的最佳雪橇抗阻冲刺负荷。方法:以7名中国钢架雪车国家队重点... 目的:观察不同负荷雪橇抗阻冲刺产生的激活后增强效应(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PAP)对中国钢架雪车运动员30 m冲刺成绩的影响,探索中国钢架雪车运动员经PAP诱导练习后的最佳雪橇抗阻冲刺负荷。方法:以7名中国钢架雪车国家队重点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要求运动员在连续4周的每周一完成测试。测试时,第1周运动员完成1次时长为40 min的标准热身,休息6 min后直接进行30 m测试。第2周、第3周、第4周完成标准热身分别采用1次75%、50%、25%体质量雪橇抗阻全力冲刺20 m,休息6 min后进行30 m测试。结果:1)不同组次晨脉(F=0.272,P=0.845,ES=0.212)、晨起血尿素(F=0.385,P=0.765,ES=0.253)和肌酸激酶(F=1.997,P=0.151,ES=0.578)值均无显著性差异;2)不同组次热身阶段最大心率百分比(percentage of maximum heart rate,%HR_(max))≤60%(F=2.009,P=0.149,ES=0.579)、%HR_(max)60%~70%(F=2.010,P=0.149,ES=0.579)、%HR_(max)70%~80%(F=0.368,P=0.777,ES=0.248)、%HR_(max)80%~90%(F=0.160,P=0.922,ES=0.163)值均无显著性差异;3)不同组次30 m冲刺成绩有显著性差异(F=15.635,P=0.000,ES=1.616)。事后比较结果显示:50%体质量雪橇抗阻组30 m冲刺成绩显著低于无雪橇抗阻组(P<0.05)、25%体质量雪橇抗阻组(P<0.05)、75%体质量雪橇抗阻组(P<0.05),75%体质量雪橇抗阻组30 m冲刺成绩显著低于25%体质量雪橇抗阻组(P<0.05)。结论:采用1次50%体质量雪橇抗阻20 m全力冲刺能够有效提高钢架雪车运动员的PAP,进而提高其30 m冲刺成绩。建议:教练员在日常训练以及比赛前可采用50%体质量雪橇抗阻负荷进行全力冲刺,提高运动员短距离冲刺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架雪车 激活后增强效应 冲刺
下载PDF
以时域特征为视角的骨骼肌激活后增强效应 被引量:3
9
作者 郭文霞 曲淑华 +1 位作者 孔振兴 梁美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3804-3810,共7页
背景:研究表明适当的诱导练习后可以增大骨骼肌的输出功率,提高运动表现。但如何把握激活后增强效应的恢复时间仍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目的:探究大负荷诱导练习后恢复时间对激活后增强效应的影响。方法:选取13名男性大学生田径运动... 背景:研究表明适当的诱导练习后可以增大骨骼肌的输出功率,提高运动表现。但如何把握激活后增强效应的恢复时间仍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目的:探究大负荷诱导练习后恢复时间对激活后增强效应的影响。方法:选取13名男性大学生田径运动员。激活后增强效应诱导练习采用90%1次最大重复量(1-repetition maximum,1-RM)重复3次杠铃半蹲,使用三维测力台对受试者静态半蹲跳进行前测和后测(15 s、3,6,9和12 min)。试验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腾空高度、最大地面反作用力和峰值功率的前测值与后测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1)腾空高度基线值与3,6,9 min时观测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大力量组腾空高度变化率峰值和腾空高度峰值出现时间晚于小力量组;(2)最大地面反作用力基线值与15 s时观测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力量组最大地面反作用力变化率峰值和最大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出现时间晚于小力量组;(3)峰值功率基线值与3,6 min时观测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大力量组峰值功率变化率峰值和峰值功率峰值出现时间晚于小力量组;(4)结果提示,90%1 RM强度下,重复3次杠铃半蹲诱导练习可诱导产生激活后增强效应。诱导产生激活后增强效应后,腾空高度峰值出现在6 min;最大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出现在3 min;峰值功率峰值出现在6 min。1-RM/体质量值越高,诱导练习后腾空高度、最大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峰值功率的峰值出现时间越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活后增强效应 力量训练 恢复时间 时域特征 力量水平 爆发力 峰值功率 最大重复量 地面反作用力
下载PDF
不同力量水平运动员激活后增强效应的时域特征 被引量:14
10
作者 梁美富 张怀川 +1 位作者 张树峰 金银日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4-61,共8页
目的探究不同力量水平运动员激活后增强效应(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PAP)的时域特征。方法 PAP诱导练习采用90%1 RM重复3次杠铃半蹲,使用三维测力台对13名受试者静态半蹲跳前测值和跳后(15 s、3min、6 min、9 min、12 min)测值... 目的探究不同力量水平运动员激活后增强效应(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PAP)的时域特征。方法 PAP诱导练习采用90%1 RM重复3次杠铃半蹲,使用三维测力台对13名受试者静态半蹲跳前测值和跳后(15 s、3min、6 min、9 min、12 min)测值进行采集。采用双变量重复测量设计,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成对比较对腾空高度、峰值冲量和峰值功率进行分析。结果①腾空高度(P<0.01)和峰值冲量(P<0.05)在3、6和9 min时较基线值显著增加,峰值功率3 min(P<0.01)和6 min(P<0.05)时较基线值显著增加,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②普通组各指标峰值出现在3 min,强壮组各指标峰值出现在6 min,且强壮组各指标峰值均大于普通组。结论不同力量水平运动员经90%1 RM强度重复3次杠铃半蹲诱导练习后,腾空高度和峰值冲量显著增加的时域均为3~9 min,峰值功率显著增加的时域均为3~6 min;但其PAP表现出不同时域特征相关,通常力量水平较高者腾空高度、峰值冲量和峰值功率的增长速率高于力量水平较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员 力量 激活后增强效应 时域特征 输出功率 爆发力
下载PDF
加压训练诱导不同训练水平女子足球运动员肌肉活性及激活后增强效应的时域特征 被引量:3
11
作者 孙得朋 车同同 +1 位作者 李志远 杨铁黎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6-207,共12页
目的:探究50%动脉闭塞压(AOP)半蹲起训练对不同水平女子足球运动员下肢肌肉激活和激活后增强效应(PAP)的时域特征。方法:募集16名不同训练水平女子足球运动员,按运动等级分成2组,每组各8名运动员,以持续加压的方式进行4组30%的1RM半蹲... 目的:探究50%动脉闭塞压(AOP)半蹲起训练对不同水平女子足球运动员下肢肌肉激活和激活后增强效应(PAP)的时域特征。方法:募集16名不同训练水平女子足球运动员,按运动等级分成2组,每组各8名运动员,以持续加压的方式进行4组30%的1RM半蹲起诱导PAP,运用无线遥感表面测试系统,采集4组半蹲起训练中下肢肌群肌电信号,计算臀肌和大腿前、后及外侧肌肉肌电振幅(RMS)标准值,使用Kistler三维测力台对16名受试者加压半蹲起运动前、后(15 s、5 min、10 min、15 min)的腾空高度、峰值功率(PPO)、力量发展速率(RFD)及垂直反作用力(vGRF)进行采集。采用双因素(训练水平×时间)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对4组半蹲起运动下肢肌群肌肉激活、垂直跳的腾空高度、PPO、RFD、vGRF进行分析。结果:1)在4组半蹲起运动中,不同水平受试者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股直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及阔筋膜张肌在第3组和第4组RMS标准值增加显著(p<0.05),臀大肌随半蹲起组数的增加,RMS标准值逐渐减少,一级运动水平受试者在第4组时臀大肌RMS标准值小于第1组(p<0.05);2)50%AOP半蹲起运动在干预后5 min和10 min垂直跳过程中均诱导产生PAP(p<0.05),一级运动水平的受试者干预后5 min时CMJ过程中诱导PAP非常显著(p<0.01),同一时间点,一级运动水平的受试者PAP显著优于二级运动水平的受试者(p<0.05);3)50%AOP低强度半蹲起运动后5 min和10 min垂直跳过程的跳跃高度、PPO、RFD显著增加(p<0.05),一级运动水平的受试者干预后5 min时CMJ过程中峰值功率改善非常显著(p<0.01)。结论:低强度加压半蹲起运动能够显著增加女子足球运动员下肢肌肉激活程度,并诱导PAP,且受试者训练水平对其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压训练 传统高强度训练 训练水平 激活后增强效应 垂直跳 运动表现
下载PDF
激活后增强效应对跆拳道运动员下肢快速力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周勇美 张辉 《山东体育科技》 2021年第5期37-43,共7页
目的:探究激活后增强效应(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PAP)对跆拳道运动员下肢快速力量的影响效果。方法:实验对象为12名北京体育大学跆拳道专项学生,男生6人,女生6人。诱导强度为1组5次95%1 RM最大负荷的深蹲预刺激方式,测试实验前... 目的:探究激活后增强效应(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PAP)对跆拳道运动员下肢快速力量的影响效果。方法:实验对象为12名北京体育大学跆拳道专项学生,男生6人,女生6人。诱导强度为1组5次95%1 RM最大负荷的深蹲预刺激方式,测试实验前以及测试后的第3、6、9、12 min后的膝、髋关节爆发力、10 s前腿横踢、前腿下劈、前腿推踢和后腿横踢有效击打次数和击打力度的变化。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不同时间段的下肢快速力量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伸膝相对峰力矩在第6、9 min时较之前显著增加(P<0.05),屈膝相对峰力矩在第3、6、9、12 min时较之前显著增加。伸髋和屈髋相对峰力矩在第3、6、9、12 min时较之前均出现非常显著增加(P<0.01)。(2)10 s连续前横踢有效次数在第3 min时增加非常显著(P<0.01),10 s连续前横踢击打力度在3、9、12 min时增加显著(P<0.05);10 s连续后横踢有效次数在第3、6、9 min时增加显著(P<0.05),10 s连续后横踢击打力度在第第6、9、12 min时增加非常显著(P<0.01);10 s连续前推踢有效次数在第3、9 min时增加显著(P<0.01),10 s连续前推踢击打力度在第3、6、9 min时增加显著(P<0.05);10 s连续前下劈有效次数在第6、12 min时增加显著(P<0.05),10 s连续前下劈击打力度在第3、6 min时增加显著(P<0.05)。结论:5次95%1RM的深蹲刺激可以有效提高跆拳道运动员下肢的快速力量,对髋关节爆发力增长的刺激效果好于膝关节,屈肌刺激效果好于伸肌;对腿法击打力度的影响效果比次数更明显;它的即时增强效果从第3 min出现,在第6~9 min达到速度和力量的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活后增强效应 跆拳道 快速力量 下肢
下载PDF
血流阻断结合传统抗阻运动对男性大学生运动员激活后增强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嘉俊 周喆啸 +3 位作者 汤珊 郑航 魏佳 陈小平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1-27,共7页
目的:结合中等血流阻断程度与中等强度抗阻练习,对比传统大强度抗阻预激活手段,探究二者对激活后增强效应的影响以及增强效应随恢复时间变化特征的差异。方法:对11名男性大学生运动员进行2次随机顺序测试:传统组1×5次90%1RM,血流... 目的:结合中等血流阻断程度与中等强度抗阻练习,对比传统大强度抗阻预激活手段,探究二者对激活后增强效应的影响以及增强效应随恢复时间变化特征的差异。方法:对11名男性大学生运动员进行2次随机顺序测试:传统组1×5次90%1RM,血流阻断组采用50%血流阻断程度(50%arterial occlusive pressure,50%AOP)结合1×5次50%1RM。在练习前和练习结束后5个不同时间点分别进行3次下蹲跳(counter movement jump,CMJ)测试,取纵跳高度最佳的一次并采集相关指标,对比分析其他2次测试中各时间点的纵跳高度、峰值功率、蹬伸时间、峰值地面垂直反作用力和平均力量发展速率。结果:1)CON纵跳高度在恢复时间8 min相对基准值出现显著提高(P<0.01),而BFR在恢复时间4、8 min相对基准值出现显著提高(P<0.05);2)峰值地面垂直反作用力,CON仅在恢复时间8 min出现显著提高(P<0.05),BFR在4、8 min出现显著提高(P<0.05),且BFR诱导练习后即刻、4 min显著高于CON(P=0.01,P<0.05);3)平均力量发展速率,BFR在诱导练习后8 min相对基准值出现显著提高(P<0.05),诱导后即刻值显著高于CON(P<0.05)。结论:中等强度的血流阻断抗阻预激活能够达到与传统大强度预激活相似的激活后增强效应,肌肉拉长缩短速度加快,肌肉募集能力增强,爆发力表现提升,前者运动表现增强窗口期的出现要早且长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阻断 运动员 热身 激活后增强效应 运动表现
下载PDF
激活后增强效应的间歇时间对下蹲跳高度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15
14
作者 梁美富 郭文霞 +1 位作者 孔振兴 曲淑华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9-56,共8页
目的:探究激活后增强效应(PAP)间歇时间对下蹲跳高度影响。方法:检索PubMed等数据库,查找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7年11月30日。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评价纳入文献研究方法质量后,采用Review Manager 5.3... 目的:探究激活后增强效应(PAP)间歇时间对下蹲跳高度影响。方法:检索PubMed等数据库,查找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7年11月30日。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评价纳入文献研究方法质量后,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286名受试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间歇时间为0~3 min[MD=-1.46,95%CI(-2.15,-0.78),P<0.000 1],实验组优于对照组;间歇时间为4~7min[MD=1.90,95%CI(0.81,2.99),P=0.000 6]和8~12min[MD=1.46,95%CI(0.78,2.15),P<0.000 1],对照组优于实验组;间歇时间为13min以上[MD=-0.45,95%CI(-2.26,1.36),P=0.62],对照组与实验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敏感性分析提示:改变研究质量差异、纳入标准、统计模型以及效应量的选择等,发现合并结果改变不明显,且受异质性影响的可能较小。结论:诱导方式为杠铃深蹲,诱导强度在85%~93%1RM之间,重复次数为5~10次,可诱导产生PAP。间歇时间为0~3min,可以明显提高受试者下蹲跳高度,间歇时间为4~7min和8~12min时下蹲跳高度未能显著增加,间歇时间为13min以上时,仍需更多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研究证实。在制定诱导PAP方案时,还需考虑诱导对象的年龄与性别、训练经历和力量水平对PAP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训练 力量训练 激活后增强效应 间歇时间 下蹲跳 爆发力 元分析
下载PDF
激活后增强效应的生理机制、影响因素与应用策略 被引量:15
15
作者 刘瑞东 李庆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8-64,共7页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激活后增强效应(PAP)相关研究的综述,厘清PAP背后的生理学机制,阐明影响PAP的关键因素,以期进一步探讨诱发PAP的最佳策略,为我国教练员更好的应用PAP提供参考。研究发现,PAP的机制主要有肌球蛋白调节轻链的磷酸化、神...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激活后增强效应(PAP)相关研究的综述,厘清PAP背后的生理学机制,阐明影响PAP的关键因素,以期进一步探讨诱发PAP的最佳策略,为我国教练员更好的应用PAP提供参考。研究发现,PAP的机制主要有肌球蛋白调节轻链的磷酸化、神经系统动员高阶运动单位数量增加和肌肉收缩时羽状角的改变。影响PAP的因素包括年龄和性别、肌纤维类型、肌肉长度、训练状态、力量水平以及肌肉激活形式等。其中年龄与PAP呈"倒U型"关系;不同性别之间,男性PAP优于女性;训练水平和力量水平越高,PAP越强烈。目前采用的激活形式主要有静力性最大自主收缩练习和复合性训练。PAP虽然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但通过选择针对不同运动员最合理的诱导练习形式,掌握好PAP与疲劳的平衡依然可以最大程度的激活PA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活后增强效应 爆发力 复合性训练 超等长训练 骨骼肌
下载PDF
急性低氧抗阻练习对下肢肌肉募集和激活后增强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张雅祺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7-46,共10页
目的:通过观察一次急性常氧高强度抗阻练习、低氧高强度抗阻练习以及低氧低强度抗阻练习对激活后增强效应(PAP)和肌肉募集的影响,探索低氧抗阻练习对于神经肌肉募集对PAP影响的机制。受试者基本情况:第1组:12名受试者均为有力量训练经... 目的:通过观察一次急性常氧高强度抗阻练习、低氧高强度抗阻练习以及低氧低强度抗阻练习对激活后增强效应(PAP)和肌肉募集的影响,探索低氧抗阻练习对于神经肌肉募集对PAP影响的机制。受试者基本情况:第1组:12名受试者均为有力量训练经验的男性短跑(100 m)运动员(年龄20±2年,身高178.4±7.8 cm,体重69.0±11.0 kg,训练年限5.5±3.5年,所测得深蹲1RM 132.5±22.5 kg,左侧腿为发力腿11人,右侧腿为发力腿1人)。第2组:7名受试者均为有力量训练经验的男性短跑(100 m)运动员(年龄19.5±1.5年,身高179.8±4.3 cm,体重71.0±9.1 kg,训练年限5±3.5年,所测得深蹲1RM133.5±21.5 kg,左侧腿为发力腿6人,右侧腿为发力腿1人)。方法:第1组受试者训练及测试:12名受试者间隔1周分别完成常氧高强度抗阻练习(90%1RM,3个/组,共3组,间歇90 s),低氧(海拔高度)高强度抗阻练习(同常氧)和低氧低强度抗阻练习(45%1RM,6个/组,共3组,间歇90 s),在练习的前后测试下蹲跳(CMJ)高度,最大等长收缩时的积分肌电(iEMG)。第2组受试者训练及测试:7名受试者间隔1周进行同第1组相同的3种抗阻练习,在练习的前后测试CMJ高度,最大等长收缩测试伸膝峰力矩同时记录双腿股直肌、股外侧肌和股内侧肌的肌电,分析力量发展速率(RFD)、电机械延迟(EMD)。结果:第1组:受试者在常氧高强度抗阻练习、低氧高强度抗阻练习和低氧低强度抗阻练习后CMJ测试高度上都出现了激活后增强效应(PAP)。从CMJ测试高度上来看,低氧低强度抗阻练习后即刻的高度(56.1±4.4 cm,P<0.05)显著高于低氧高强度抗阻练习后即刻的CMJ高度(52.6±4.8 cm,P<0.05)和常氧高强度抗阻练习后CMJ高度(53.1±4.8 cm,P<0.05);低氧低强度抗阻练习后8 min的CMJ高度(58.4±5.5 cm,P<0.05)显著高于常氧高强度抗阻练习后8 min CMJ高度(55.9±5.8 cm,P<0.05)。iEMG结果显示,左腿股直肌在CMJ测试时的肌肉募集程度在低氧低强度抗阻练习后4 min(2983.2±1489.3,P<0.05)和12 min(3447.8±1894.7,P<0.05)分别显著高于低氧高强度抗阻练习后4 min(1959.7±445.7,P<0.05)和12 min(2131.8±761.7,P<0.05)。第2组:等长肌力(MVC)测试的力矩数据显示,只有在低氧低强度抗阻练习后产生。从EMD结果来看,低氧低强度抗阻练习后12 min的EMD值(73.14±4.15 ms,P<0.05)显著低于常氧高强度练习后12 min EMD的值(98.14±10.19 ms,P<0.05)。结论:常氧高强度抗阻练习、低氧高强度抗阻练习和低氧低强度抗阻练习后均可以产生PAP,但低氧低强度抗阻练习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低氧 抗阻练习 下蹲跳 等长肌力测试 激活后增强效应
下载PDF
快速伸缩复合练习伴随血流限制的激活后增强效应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魏宏文 向镜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4-149,共6页
[目的]观察快速伸缩复合练习、血流限制,以及两者相结合对纵跳的动力学和运动学的影响.[方法]对象为运动训练专业男性大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C)、快速伸缩复合练习组(P)、血流限制组(B),以及快速伸缩复合练习伴随血流限制(P+B).分别在... [目的]观察快速伸缩复合练习、血流限制,以及两者相结合对纵跳的动力学和运动学的影响.[方法]对象为运动训练专业男性大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C)、快速伸缩复合练习组(P)、血流限制组(B),以及快速伸缩复合练习伴随血流限制(P+B).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测定纵跳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结果]P组与P+B组在干预4 min后,有类似的显著效果;但B组不显著.[结论]单独使用血流限制不能产生激活后增强效应;快速伸缩复合练习及其与血流限制相结合,能够产生激活后增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伸缩复合练习 血流限制 激活后增强效应 纵跳
下载PDF
激活后增强效应对体育专业男大学生无氧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18
作者 刘影 龚志刚 +2 位作者 段青青 赖恒金 刘琪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3年第12期178-180,共3页
目的:探究急性激活后增强效应(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 PAP)对体育专业男大学生无氧能力的影响。方法:对15名体育专业男大学生进行85%1RM杠铃深蹲5次的PAP急性诱导,测试其对Wingate 30s无氧功率和运动后血乳酸以及30m跑成绩的影... 目的:探究急性激活后增强效应(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 PAP)对体育专业男大学生无氧能力的影响。方法:对15名体育专业男大学生进行85%1RM杠铃深蹲5次的PAP急性诱导,测试其对Wingate 30s无氧功率和运动后血乳酸以及30m跑成绩的影响。其中,测试运动后即刻及第1、3、5、7、10、和12min的血乳酸值。研究结果显示:通过PAP诱导后,峰值功率、平均功率、运动后血乳酸最大值,以及30m跑成绩都有明显的提高(P<0.05或P<0.01),而疲劳指数和乳酸清除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AP激活后能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无氧能力,包括磷酸能系统和乳酸能系统供能的能力,但并不能改变运动时的疲劳指数以及运动后乳酸清除的能力。PAP诱导是提高体育专业男大学生无氧能力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活后增强效应 无氧能力 Wingate无氧功率 血乳酸
下载PDF
负荷后恢复时间对男性大学生排球运动员激活后增强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鲁方 张宇阳 +1 位作者 侯世伦 张新 《青少年体育》 2021年第8期58-59,64,共3页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选取某校男性大学生排球运动员作为实验对象,探究负荷后恢复时间对其激活后增强效应的影响,从而在一定条件下确定赛前热身的最佳时间范围。
关键词 激活后增强效应 恢复时间 下蹲跳高度 峰值功率
下载PDF
激活后增强效应干预纵跳能力:应用策略与产生机制 被引量:1
20
作者 梁兴悦 李端英 +1 位作者 姬红慎 张志勇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2年第2期82-87,共6页
激活后增强效应(PAP)已经被证明可以作为运动前的一种激活策略。本文重点关注PAP干预纵跳能力,对纵跳能力的PAP激活策略、PAP产生的机制进行系统综述,得出以下结论:PAP能在短期内提高纵跳能力,可以作为纵跳活动前的一种激活策略,建议采... 激活后增强效应(PAP)已经被证明可以作为运动前的一种激活策略。本文重点关注PAP干预纵跳能力,对纵跳能力的PAP激活策略、PAP产生的机制进行系统综述,得出以下结论:PAP能在短期内提高纵跳能力,可以作为纵跳活动前的一种激活策略,建议采用杠铃深蹲或半蹲跳作为激活手段,负荷强度可定在80%-90%1RM,负荷量为3-5次×1组,间歇时间应充分考虑负荷强度与负荷量的搭配以及个体恢复水平。个体的性别、训练水平以及力量水平不同,其PAP激活程度不同,教练员在采用PAP作为激活策略时,充分考虑个体因素,关注激活程度较高的个体,且注意激活后疲劳的消除。PAP产生的机制主要是肌球蛋白磷酸化、运动单位募集能力增强、肌纤维羽状角的改变。本文通过讨论不同的激活程序与个体因素对PAP干预纵跳能力的影响,旨在探寻最佳激活策略与原理,为PAP理论体系的完善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活后增强效应 纵跳能力 程序 个体差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