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格妮丝·赫勒的激进需要理论探析
1
作者 李晓晴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6-38,共3页
匈牙利的著名学者阿格妮丝·赫勒从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入手,对马克思的需要理论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需要始终在马克思的思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通过对马克思需要异化理论的分析,提出了"激进需要"的思想。赫勒认为,"... 匈牙利的著名学者阿格妮丝·赫勒从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入手,对马克思的需要理论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需要始终在马克思的思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通过对马克思需要异化理论的分析,提出了"激进需要"的思想。赫勒认为,"激进需要"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反对力量和颠覆力量,激进需要必将导致需要的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格妮丝·赫勒 激进需要理论 需要异化 需要革命
下载PDF
布达佩斯学派的灵魂——激进需要、激进哲学、激进民主制度
2
作者 孙佳琪 《活力》 2015年第23期33-34,共2页
学术界关于布达佩斯学派是否存在的论题始终争议不断,但布达佩斯学派代表人物的理论建树在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探讨布达佩斯学派的核心理论对于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意义颇深。布达佩斯学派以激进需要为... 学术界关于布达佩斯学派是否存在的论题始终争议不断,但布达佩斯学派代表人物的理论建树在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探讨布达佩斯学派的核心理论对于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意义颇深。布达佩斯学派以激进需要为基础,以激进哲学为特征的人道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直接影响着其对于传统马克思主义阶级、经济的批判与扬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达佩斯学派 激进需要 激进哲学 激进民主制度
下载PDF
激进需要的满足与现实乌托邦的期许——阿格妮丝·赫勒需要理论的旨趣 被引量:7
3
作者 王秀敏 于慧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3-109,共7页
布达佩斯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阿格妮丝·赫勒通过对马克思需要理论的详细解读,明确提出了"激进需要"这一主题,尽管目前一些学者已经对这一主题进行了阐释,但激进需要如何产生这一问题以及激进需要满足的意义则是需要... 布达佩斯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阿格妮丝·赫勒通过对马克思需要理论的详细解读,明确提出了"激进需要"这一主题,尽管目前一些学者已经对这一主题进行了阐释,但激进需要如何产生这一问题以及激进需要满足的意义则是需要更加深入挖掘的问题。理论上,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阐释将会深化马克思需要理论以及赫勒对激进需要的思考;实践上,对这些问题的阐释将会为现代人如何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构新需要系统提供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需要的异化 激进需要 满足 异化意识 现实乌托邦
原文传递
调和激进哲学与民主政治:阿格妮丝·赫勒和布达佩斯学派的著述 被引量:3
4
作者 安东尼·卡马斯 王益仁(译)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3-27,共15页
赫勒关于民主的公民和政治的思想是本文集中讨论的问题。她与布达佩斯学派成员共同构筑了一种多元化参与的政治愿景,以回应西方自由主义政治制度和实践的不足。赫勒和布达佩斯学派成员们从日常生活入手,通过系统研究"特性"和&... 赫勒关于民主的公民和政治的思想是本文集中讨论的问题。她与布达佩斯学派成员共同构筑了一种多元化参与的政治愿景,以回应西方自由主义政治制度和实践的不足。赫勒和布达佩斯学派成员们从日常生活入手,通过系统研究"特性"和"个性"这两种主体性,揭示日常生活的异化特征,并展开日常生活人道化的论述;从人的需要入手,通过批判以"对需要的专政"为特征的专政主义的政治社会,而强调激进需要和具有激进需要的个体出现的重要性。其中,个体是道德政治的承载者。通过日常生活批判和激进需要理论,赫勒和布达佩斯学派成员们将他们的政治愿景定位于一种解放了的政治形象——伟大的共和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勒 日常生活 激进需要 特性 个体
下载PDF
从集市到咖啡屋:赫勒对哲学激进主义的探索
5
作者 杨威(译)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6-26,共11页
阿格妮丝·赫勒努力构建后马克思主义激进哲学的尝试可分为两个主要阶段:从赫勒20世纪70年代末著成的《激进哲学》入手,阐述她是如何向其称之为反思性后现代主义的立场转变的。研究表明,尽管赫勒仍不放弃坚持理性批判,但对于哲学激... 阿格妮丝·赫勒努力构建后马克思主义激进哲学的尝试可分为两个主要阶段:从赫勒20世纪70年代末著成的《激进哲学》入手,阐述她是如何向其称之为反思性后现代主义的立场转变的。研究表明,尽管赫勒仍不放弃坚持理性批判,但对于哲学激进主义的概念,她不再强调全面的批判,转而开始维持两种对立的技术想象与历史想象之间的平衡,这二者对现代个体施加了"双重约束"。阐述这一演变的根本原因,可突出每个阶段的特征,并且可批判性地分析它们各自的弱点。赫勒的当代立场表明,她努力尝试了克服以往左倾激进主义的局限性,并讨论了将其定位于当代现代性的持续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勒 激进哲学 激进需要 反思性后现代主义 双重约束 马尔库什 微弱的合理性
下载PDF
论布达佩斯学派的“需要”理论及其困境
6
作者 赵司空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CSSCI 2008年第1期162-172,406,共12页
布达佩斯学派的"需要"理论的人道主义价值早已得到学界的肯定,但是,其中所包含的理论困境却较少受到关注。本文认为,其理论困境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东欧马克思主义的走向具有深刻的联系,因此,本文旨在揭示"需要"... 布达佩斯学派的"需要"理论的人道主义价值早已得到学界的肯定,但是,其中所包含的理论困境却较少受到关注。本文认为,其理论困境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东欧马克思主义的走向具有深刻的联系,因此,本文旨在揭示"需要"理论的困境,即"激进的需要"的意识如何可能、阶级利益与非物质主义的纠缠和个人主义的陷阱,以期从中得到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进需要 市民社会 需要的意识 阶级利益 个人主义
下载PDF
美好生活的个体建构:赫勒日常生活理论的当代旨趣
7
作者 张诚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1-61,共11页
美好生活作为唯物史观的应然理想,深植于日常生活的现实土壤之中。日常生活的拜物教特征导致了人的“自我异化”面貌,个体“自我异化”实质在于资本剥削人们生产的劳动异化,劳动异化导向消费领域,社会层面的符号拜物教就此出现。数字化... 美好生活作为唯物史观的应然理想,深植于日常生活的现实土壤之中。日常生活的拜物教特征导致了人的“自我异化”面貌,个体“自我异化”实质在于资本剥削人们生产的劳动异化,劳动异化导向消费领域,社会层面的符号拜物教就此出现。数字化时代,个体生活面临着平台技术与资本剥削共谋的数字规训。从劳动异化到数字拜物教,个体“自我异化”的加速反映了日常生活的沉沦现状也预示了推进其变革的可能。东欧马克思主义者赫勒曾提出了变革拜物教的“激进需要”主张,认为个体需要的满足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基本前提,要从个体之维深化自为领域的日常生活变革,实现自在领域的美好生活建构。有鉴于激进需要的日常生活批判,新时代美好生活应从“人本生活”“艺术再创造”“审美体验”几方面实现对资本主义旧生活的超越,进一步彰显唯物史观“社会—生活—人”的理论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批判 异化劳动 资本规训 激进需要 个体美好生活
下载PDF
从生产范式到需要范式——兼论赫勒对马克思理论范式的解读
8
作者 王秀敏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0-177,共8页
随着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作为立志复兴马克思主义的新马克思主义者,阿格妮丝·赫勒在其著作《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中,将马克思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范式解读为需要范式,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 随着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作为立志复兴马克思主义的新马克思主义者,阿格妮丝·赫勒在其著作《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中,将马克思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范式解读为需要范式,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需要的异化、激进需要以及全面革命的问题,旨在建立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的新需要体系。尽管赫勒对马克思理论的这种解读开启了更深刻地思考人的需要以及这一概念在马克思理论形成中的重要性的路径,也从激进需要得到满足的角度为超越现代资本主义提供了一条路径,然而,如果从马克思的生产概念中生产力的含义以及生产包含的双重性来评判赫勒所解读的需要范式,则它并未完全超越马克思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范式 需要范式 需要的异化 激进需要 全面革命
原文传递
马克思主义的激进诉求能被制度化吗?——布达佩斯学派对东欧社会主义实践理论的批判性反思
9
作者 温权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3-34,共12页
战后东欧诸国的社会主义政党沿袭苏联模式,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却与马克思的人道主义诉求背道而驰。这无疑引发了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质疑。其中,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分别就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历史理论以及劳动解放理论在东欧社... 战后东欧诸国的社会主义政党沿袭苏联模式,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却与马克思的人道主义诉求背道而驰。这无疑引发了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质疑。其中,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分别就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历史理论以及劳动解放理论在东欧社会主义实践中遭遇的实际问题,展开了深入的反思。他们认为,对劳动主体的革命诉求与经济规律间张力的忽视,是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为历史目的论进而引发民主缺失的主要诱因。而对无产阶级的笼统定位,又进一步扭曲了共产主义的最终指向。当马克思主义的激进诉求被制度化为执政党的施政蓝图时,它便停留在抽象的政治维度,且作为超历史的存在,与个体全面性的实现相抵牾。布达佩斯学派的理论任务旨在恢复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实践的真正关系,在去制度化的激进哲学语境下,重提长期遭到压制的人道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达佩斯学派 无产阶级 唯物史观 激进需要 人道主义
原文传递
批判理论的困境:人类本质的历史性解读与生产范式的三个悖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马尔库什哲学人类学刍议 被引量:2
10
作者 温权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2-128,共7页
如何彰显马克思哲学中有关人类本质的人道主义内涵,构成马尔库什早期思想的核心议题。于是,他深入考察了以物质生产为出发点的历史唯物主义,并试图在生产范式与人类本质的实现这两者之间建立内在关联。然而,生产范式自身的含混性却使人... 如何彰显马克思哲学中有关人类本质的人道主义内涵,构成马尔库什早期思想的核心议题。于是,他深入考察了以物质生产为出发点的历史唯物主义,并试图在生产范式与人类本质的实现这两者之间建立内在关联。然而,生产范式自身的含混性却使人类解放的路径选择出现分歧。这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资本主义的瓦解是生产力的逻辑必然,还是工人阶级的主观意愿?其二,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实证科学规律性的结果,还是工人阶级激进需要的目的论诉求?其三,就人类本质的实现历程而言,历史在其连续性与非连续性之间该作何抉择?马尔库什通过批判性地解读马克思的相关论述,才逐步澄清了上述疑窦,并在建构批判理论的同时有效地调解了青年马克思与晚年马克思之间所谓的"冲突",进而为人类本质的人道主义指向确立相应的合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本质 生产范式 激进需要 历史 劳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