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参数优化的人工灌丛生态系统碳水通量模拟 被引量:4
1
作者 袁洪艺 杜灵通 +7 位作者 潘海珠 乔成龙 田静 易志远 吴宏玥 张祎 施光耀 Irumva Olivier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5546-5557,共12页
荒漠草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为脆弱且受人类干扰较为严重的生态类型之一,精准模拟其碳水通量及对人为干扰的响应,不仅能够揭示其复杂的生态学过程,而且还可为人为生态修复和保护提供决策依据。生态模型能够有效地模拟陆地生态系统的碳... 荒漠草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为脆弱且受人类干扰较为严重的生态类型之一,精准模拟其碳水通量及对人为干扰的响应,不仅能够揭示其复杂的生态学过程,而且还可为人为生态修复和保护提供决策依据。生态模型能够有效地模拟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水循环过程,但模型众多的参数及其取值的合理性限制了其普遍应用,故探索参数优化是提升生态模型应用的有效途径。利用PEST参数优化方法和涡度相关观测数据对Biome-BGC模型的生理生态参数进行优化,在评估参数优化效果的基础上模拟了1986—2018年宁夏盐池荒漠草原区人工灌丛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和蒸散(Evapotranspiration,ET)。结果表明:(1)参数优化可以改善Biome-BGC模型对荒漠草原区人工灌丛生态系统GPP和ET的模拟效果,参数优化后模拟的GPP和ET均更接近于观测值,其中月尺度的模拟效果更佳;(2)基于PEST的Biome-BGC模型参数优化方法具有较强的普适性,优化后的参数可推广应用于荒漠草原区人工灌丛生态系统长时间序列的GPP和ET模拟;(3)宁夏盐池荒漠草原区人工灌丛生态系统的GPP在1986—2018年呈缓慢上升趋势,增幅为1.47 g C m^(-2)a^(-1),但ET的年际变化率较大,且无显著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人工灌丛生态系统 碳水循环 Biome-BGC模型 参数优化
下载PDF
中国灌丛生态系统主要调节服务及价值评估 被引量:9
2
作者 胡雄蛟 宋昌素 +3 位作者 范馨悦 肖燚 徐卫华 欧阳志云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58-64,共7页
生态系统服务是评估生态系统状况和变化的重要指标,可为有效保护与科学利用生态系统提供依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是认识生态价值,促进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基础。以“全国生态系统变化(2010−2015年)调查评估”项目数据为来源,采... 生态系统服务是评估生态系统状况和变化的重要指标,可为有效保护与科学利用生态系统提供依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是认识生态价值,促进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基础。以“全国生态系统变化(2010−2015年)调查评估”项目数据为来源,采用《陆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指南》中的方法,评估2015年全国灌丛生态系统4项调节服务及其价值。结果显示,全国灌丛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为1652.89亿m3,土壤保持量为267.33亿t,防风固沙量为22.10亿t,固碳量为1289.96 Tg;价值量总量为22388.15亿元。水源涵养价值量>碳固定价值量>土壤保持价值量>防风固沙价值量,在全国尺度上呈现西部价值高于东部、南部价值高于北部的格局,价值量最高的省份集中在西南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丛生态系统 调节服务 水源涵养 土壤保持 价值评估
下载PDF
我国灌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被引量:8
3
作者 王庆慧 李婧贤 +1 位作者 彭羽 蓝文娟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4期233-237,共5页
我国灌丛生态系统资源丰富,总面积达5 365万hm^2,主要分布在西南和西北部地区,向东南沿海呈下降趋势。四川、内蒙古、新疆和西藏4省灌丛面积最大,达466万hm^2以上,而天津、江苏和山东灌丛面积最小,均在6.6万hm^2以下。灌丛是重要的陆地... 我国灌丛生态系统资源丰富,总面积达5 365万hm^2,主要分布在西南和西北部地区,向东南沿海呈下降趋势。四川、内蒙古、新疆和西藏4省灌丛面积最大,达466万hm^2以上,而天津、江苏和山东灌丛面积最小,均在6.6万hm^2以下。灌丛是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但是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尚不多见。灌丛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主要包括有机质储存、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固碳释氧、净化空气和美学观赏等。根据影子工程法、成本替代法、市场价值法、碳密度法以及灌丛面积,分别计算各个功能的价值,并计算出各省(区)灌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出我国2009、2015年灌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分别为48 479.18亿、50 872.38亿元,其中涵养水源功能的生态价值最高,为34 080.25亿、37 009.99亿元。与2009年相比,2015年灌丛总面积减小,但服务价值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丛生态系统 生态服务功能 价值评估 时空特征
下载PDF
湘西南喀斯特地区灌丛生态系统植物和土壤养分特征 被引量:24
4
作者 李艳琼 邓湘雯 +5 位作者 易昌晏 邓东华 黄志宏 项文化 方晰 景宜然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15-1023,共9页
以湖南省邵阳县轻度、中度(弃耕地)和重度石漠化的灌丛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集3种不同石漠化程度的灌丛植物样品以及0~15、15~30、30~45 cm 3个土层土壤,研究土壤、植被养分的分配格局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全N含量... 以湖南省邵阳县轻度、中度(弃耕地)和重度石漠化的灌丛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集3种不同石漠化程度的灌丛植物样品以及0~15、15~30、30~45 cm 3个土层土壤,研究土壤、植被养分的分配格局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全N含量在不同土层中差异显著,且其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而全P、全K、全Ca、全Mg含量在各土层间无显著差异;3种石漠化程度灌丛土壤全N、全P、全Ca、全Mg含量差异显著,且中度石漠化样地土壤有机碳、全N和全P含量相对较高.轻度和重度石漠化土壤各元素含量排序均为有机碳〉全K〉全Ca〉全Mg〉全N〉全P,而中度石漠化样地土壤各元素含量排序为有机碳〉全K〉全Ca〉全N〉全Mg〉全P;3种石漠化程度植物各养分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Ca〉N〉K〉Mg〉P,且植物N、P含量和土壤全N、全P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养分状况与植物生长密切相关,根据不同石漠化程度土壤养分状况,应该采用封山育林与人工造林相结合以及针对性施肥的方法来治理石漠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丛生态系统 石漠化 植物养分 土壤养分
原文传递
毛乌素沙地人工长柄扁桃灌丛生态系统CO_(2)通量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孙树臣 邵明安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80-388,共9页
人工灌丛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碳循环及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开展人工灌丛生态系统CO_(2)通量特征研究对于合理评估人工灌丛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涡度相关技术于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对毛乌素沙地... 人工灌丛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碳循环及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开展人工灌丛生态系统CO_(2)通量特征研究对于合理评估人工灌丛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涡度相关技术于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对毛乌素沙地东南缘人工长柄扁桃灌丛生态系统净CO_(2)交换量(NEE)进行测定,分析其变化规律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人工长柄扁桃灌丛生态系统NEE在生长季表现为"W"形变化趋势,各月日均NEE表现为"U"型变化.生长季(4-9月)NEE值呈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趋势,5月碳吸收量最多,日吸收量最大值也出现在5月,生长季末期(9月)变为碳排放.观测期内日均NEE为-0.18μmol m^(-2)s^(-1),生长季总的碳吸收量(以C计)为158.10 g/m^(2),非生长季(10月至次年3月)总的碳排放量为84.59 g/m^(2).生长季白天,NEE与净辐射(Rn)表现为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大气温度(Ta)、5 cm(Ts-5)和10 cm(Ts-10)土壤温度呈极显著二次函数关系;夜间,NEE与Ta、Ts-5和Ts-10均表现为极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本研究表明观测期内毛乌素沙地人工长柄扁桃灌丛生态系统总的NEE(以C计)为-73.51 g/m^(2),表现为明显的碳汇,人工灌丛生态系统有利于提升毛乌素沙区碳汇能力.(图4表1参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灌丛生态系统 CO_(2)通量 涡度相关 毛乌素沙地
原文传递
高寒灌丛草甸生态系统CO_2释放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李东 曹广民 +3 位作者 胡启武 吴琴 李月梅 王迎红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44-148,共5页
以金露梅(Potentillafruticosa)灌丛草甸生态系统为对象,应用静态密闭箱-气相色谱法对高寒灌丛(GG)、丛内草甸(GC)和裸地(GL)的CO2释放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GG、GC和GLCO2的释放速率均呈明显的单峰型日变化进程,最大释放速率出现... 以金露梅(Potentillafruticosa)灌丛草甸生态系统为对象,应用静态密闭箱-气相色谱法对高寒灌丛(GG)、丛内草甸(GC)和裸地(GL)的CO2释放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GG、GC和GLCO2的释放速率均呈明显的单峰型日变化进程,最大释放速率出现在15∶00~17∶00之间,最小值在7∶00前后出现,白天释放速率大于夜晚;CO2释放速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生长期CO2释放速率明显高于枯黄期,且均表现为正排放,8月为CO2释放高峰期,释放速率GG>GC>GL(P<0.01);2003年6月30日至2004年2月28日,高寒灌丛植被-土壤系统CO2释放量为3088.458±287.02g/m2,丛内草甸植被-土壤系统CO2释放量为2239.685±183.68g/m2,其中基础土壤呼吸CO2的释放量约为1346.748±176.24g/m2,分别占GG和GC释放量的43.61%和60.13%;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主要受地表和5cm地温制约,而季节动态与5cm地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释放 高寒灌丛草甸生态系统 金露梅 日动态 季节动态
下载PDF
海北高寒灌丛草甸生态系统CO_2释放速率的季节变化规律 被引量:13
7
作者 李东 曹广民 +2 位作者 吴琴 李月梅 王迎红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5年第5期4-9,共6页
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干柴滩地区以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 灌丛草甸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应用静态密闭箱-气相色谱法对高寒灌丛(GG)、丛内草甸(GC)和次生裸地(GL)的CO2释放速率进行了长期观测,并对年释放量作了... 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干柴滩地区以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 灌丛草甸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应用静态密闭箱-气相色谱法对高寒灌丛(GG)、丛内草甸(GC)和次生裸地(GL)的CO2释放速率进行了长期观测,并对年释放量作了初步估测。结果表明,GG,GC和GL CO2 的释放速率在一年内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植物生长季CO2 释放量明显高于枯黄期,释放速率GG>GC>GL(P<0 01),且均表现为正排放。不同季节CO2 释放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2003 年6 月30 日至2004年6月28日,高寒灌丛植被-土壤系统CO2 释放量为4 293 63±955 75 g/m2,丛内草甸植被-土壤系统CO2 释放量为3 319 68±806 19 g/m2,裸地CO2 的释放量为1 724 14±444 14 g/m2。CO2 释放速率的季节变化与土壤5 cm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 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释放速率 高寒灌丛草甸生态系统 季节变化 年释放量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灌丛草甸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李东 曹广民 +2 位作者 黄耀 靳代樱 明珠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7-41,共5页
利用静态密闭箱—气相色谱法观测的高寒金露梅Dasiphora fruticosa灌丛、丛间草甸土壤微生物呼吸CO2通量结果,结合研究区群落生物量及样方调查,对高寒灌丛草甸生态系统的碳平衡状况作了初步估测。结果表明:植物生长季高寒灌丛草甸生态... 利用静态密闭箱—气相色谱法观测的高寒金露梅Dasiphora fruticosa灌丛、丛间草甸土壤微生物呼吸CO2通量结果,结合研究区群落生物量及样方调查,对高寒灌丛草甸生态系统的碳平衡状况作了初步估测。结果表明:植物生长季高寒灌丛草甸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年净固定碳量461.83g/(m2·a),土壤通过微生物呼吸年碳净排放量376.78g/(m2·a)。碳素输入大于输出,系统存在较强的CO2吸收潜力,是大气CO2的汇,其年净交换吸收碳量85.05g/(m2·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平衡 高寒灌丛草甸生态系统 青藏高原
下载PDF
人工灌丛总初级生产力和蒸散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模拟——以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区为例
9
作者 袁洪艺 杜灵通 +5 位作者 乔成龙 王玉霞 薛斌 魏采用 周峰 李明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515-3524,共10页
荒漠草原区人工灌丛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力(GPP)和蒸散(ET)如何响应全球气候变化,不仅是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也关乎干旱半干旱风沙区生态建设的可持续性。利用参数优化后的生物群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me⁃BGC)模型和气象环... 荒漠草原区人工灌丛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力(GPP)和蒸散(ET)如何响应全球气候变化,不仅是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也关乎干旱半干旱风沙区生态建设的可持续性。利用参数优化后的生物群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me⁃BGC)模型和气象环境驱动数据,考虑不同气候变化情景和未来趋势,模拟了盐池荒漠草原区人工灌丛生态系统GPP和ET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增温会显著抑制生态系统的GPP,大幅度的增温(3℃)会导致GPP急剧下降,但增温对ET的抑制作用非常微弱;(2)降水是限制ET变化的重要因素,相对于增温诱发干旱胁迫所引起的ET小幅下降,降水多寡则更直接地控制着生态系统的ET大小;(3)中国西北地区未来气候的“暖湿化”趋势和大气CO_(2)浓度升高会对荒漠草原区人工灌丛生态系统产生综合驱动效应,增强陆地和大气间的碳水交换通量。研究成果可为干旱半干旱区应对全球变化及指导地方政府制定生态保护修复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灌丛生态系统 生物群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me⁃BGC)模型 总初级生产力 蒸散 气候变化 盐池县
下载PDF
Carbon Sequestration Effects of Shrublands in Three-North Shelterbelt Forest Region, China 被引量:11
10
作者 LIU Wenhui ZHU Jiaojun +4 位作者 JIA Quanquan ZHENG Xiao LI Junsheng LOU Xuedong HU Lile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4年第4期444-453,共10页
Three-North Shelterbelt Forest (TSF) program, is one of six key forestry programs and has a 73-year construction period, from 1978 to 2050.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of shrubs in this region ... Three-North Shelterbelt Forest (TSF) program, is one of six key forestry programs and has a 73-year construction period, from 1978 to 2050.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of shrubs in this region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overall function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of the forest and other terrestrial ecosystems in China.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distribution area of shrubland in the TSF region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images in 1978 and 2008, and calculated the carbon density of shrublan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previous data from published papers.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quantity and rate from 1978 to 2008 was analyzed for four sub-regions and different types of shrubs in the TSF region.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1) The area of shrubland in the study area and its four sub-regions increased during the past thirty years. The area of shrubland for the whole region in 2008 was 1.2 × 10^7 ha, 72.8% larger than that in 1978. The Inner Mongolia-Xinjiang Sub-region was the largest shrubland distribution area, while the highest coverage rate was found in the North China Sub-region. 2) In decreasing order of their carbon sequestration, the four types of shrubs considered in this study were Hippophae rhamnoides, Caragana spp., Haloxylon ammodendron and Vitex negundo vat. heterophylla.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of/-/, rhamnoides, with a maximum mean carbon density of 16.5 Mg C/h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other three species. 3) The total carbon sequestration of shrubland in the study region was 4.5 x 107 Mg C with a mean annual carbon sequestration of 1.5× 10^6 Mg C. The carbon density in the four sub-regions decreased in the following order: the Loess Plateau Sub-region, the North China Sub-region, the Northeast China Sub-region and the Inner Mongolia-Xinjiang Sub-region. The paucity of studies and data availability on the large-scale carbon sequestration of shrub species suggests this study provides a baseline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in this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ASS biomass density carbon density carbon sequestration carbon sequestration rate carbon storage Three-NorthShelterbelt Forest (TSF)
下载PDF
喀斯特灌丛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结构及丰度的影响因子 被引量:18
11
作者 梁月明 苏以荣 +2 位作者 何寻阳 陈香碧 胡亚军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4828-4835,共8页
运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T-RFLP)和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法,检测喀斯特灌丛生态系统中不同坡位条件下土壤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群落结构与丰度的变... 运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T-RFLP)和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法,检测喀斯特灌丛生态系统中不同坡位条件下土壤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群落结构与丰度的变化,揭示不同坡位条件下影响灌丛生态系统土壤AM真菌群落结构与丰度的关键因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坡位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全氮和速效磷含量差异显著,变化趋势为上坡位≈中坡位>下坡位;土壤AM真菌丰度变化趋势为上坡位≈中坡位<下坡位.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速效磷含量与AM真菌丰度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RDA分析表明不同坡位条件下,土壤AM真菌与植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植物均匀度指数显著影响土壤AM群落结构组成,而土壤有机碳、全氮显著影响植物群落结构组成.可见,不同坡位条件下,土壤养分与植物群落结构共同作用影响土壤AM真菌群落结构,说明利用AM真菌用于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时,微形态(坡位)对AM真菌的影响应该纳入考虑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灌丛生态系统 坡位 丛枝菌根真菌 群落结构
原文传递
岩性对喀斯特灌丛土壤固氮菌与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结构及丰度的影响 被引量:15
12
作者 梁月明 苏以荣 +1 位作者 何寻阳 陈香碧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53-1261,共9页
运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T-RFLP)和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法,检测喀斯特灌丛生态系统中不同岩性条件下土壤固氮菌与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群落结构与... 运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T-RFLP)和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法,检测喀斯特灌丛生态系统中不同岩性条件下土壤固氮菌与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群落结构与丰度的变化,揭示岩性对灌丛生态系统土壤中固氮菌与AM真菌群落结构与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岩性条件下,土壤固氮菌与AM真菌丰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固氮菌与AM真菌丰度在石灰岩土壤中最大,白云岩土壤中最小,石灰岩-白云岩夹层土壤介于两者之间;同样,不同岩性土壤中固氮菌与AM真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性差异.土壤Olsen-P、有机碳、黏粒含量与固氮菌丰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土壤全氮、黏粒含量与AM真菌丰度存在显著正相关.RDA分析表明,植物均匀度影响固氮菌群落组成结构,而植物均匀度、香农多样性指数及丰富度指数影响AM真菌群落组成结构.以上的研究结果表明:岩性主要是通过影响植物与土壤养分来影响土壤固氮菌与AM真菌群落组成结构及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灌丛生态系统 岩性 固氮菌 丛枝菌根真菌 群落结构
原文传递
中国典型灌丛研究:格局与过程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庆 陈冬东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317-1320,共4页
灌丛在我国山地及干旱半干旱地区广泛分布,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Tang et al.,2018),在水源涵养、生物固碳、土壤保持及防风固沙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Piao et al.,2009;胡雄蛟等,2021)。近年来,我国开始重视灌丛研究,先... 灌丛在我国山地及干旱半干旱地区广泛分布,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Tang et al.,2018),在水源涵养、生物固碳、土壤保持及防风固沙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Piao et al.,2009;胡雄蛟等,2021)。近年来,我国开始重视灌丛研究,先后开展了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课题“中国灌丛生态系统的固碳现状、变化和机制研究”及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我国主要灌丛植物群落调查”等工作。通过十余年的研究,对我国灌丛植物群落的类型、分布格局、物种组成以及碳收支等有了较系统的认知(谢宗强等,20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丛生态系统 格局与过程 典型灌丛 中国科学院 土壤保持 水源涵养 陆地生态系统 防风固沙
原文传递
元江干热河谷林地内外潜在蒸散发量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玉洁 周炳江 +4 位作者 黄郑雯 孙荣卿 杨宽 杨霖 程希平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01-511,共11页
蒸散发对把握气候变化、理解区域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及皮尔逊双侧相关检验的方法研究元江干热河谷林地内外潜在蒸散发量(PET)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并根据分析结果对林地内外蒸散发的发生过程进行解读。通过对2015... 蒸散发对把握气候变化、理解区域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及皮尔逊双侧相关检验的方法研究元江干热河谷林地内外潜在蒸散发量(PET)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并根据分析结果对林地内外蒸散发的发生过程进行解读。通过对2015—2018年日PET的研究发现:林内PET比林外低0.86 mm·d^(-1);林地内外PET呈周期式减小,林外的减小趋势更大。2015—2018年及对应年份旱雨季的林地内外干旱指数显示,元江的干旱程度在研究时间段内有所缓解,林内干旱指数较林外更低。林内日PET的驱动因素依次是气温(Ta)、地面净辐射(Rn)、5 cm土壤热通量;林外日PET的驱动因素依次是Ta、5 cm土壤温度、Rn。林内蒸散发的发生层按蒸散发的剧烈程度所划分的层次性较清晰,剧烈层位于稀树灌丛林型的中上层,蒸散发的剧烈程度由中上层向下依次减弱;林外蒸散发的发生层层次性较混合,剧烈层位于近地面空气与土壤交汇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树灌丛生态系统 林地内外 潜在蒸散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